20090428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2024-10-06

20090428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精选4篇)

1.20090428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篇一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福建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与央企合作,是壮大我省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福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与央企的对接合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强化协调服务,促进央企在福建发展壮大,促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通过与央企合作,聚集发展要素,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我省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与央企对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通过为央企牵线搭桥促进对台交流,把我省打造成为央企对台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项目基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与央企对接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央企的互动交流,搭建对接合作平台,优化对接合作环境,全面推动我省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合作项目要符合国家和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导向。

(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各地区及省属企业在对接合作中的主体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资本为纽带,开展多形式的合资合作。合作对象以央企为主,兼顾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地方国有企业。

(三)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我省和央企双方比较优势,通过对接合作,引入央企在我省发展,带动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三、工作重点

(一)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对接合作。按照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战略定位,重点围绕机械制造、石油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项目,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

(二)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合作。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和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与央企对接合作,进一步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对接合作。围绕交通设施、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领域项目,以重点项目为载体,通过与央企对接合作,加快推进我省基础设施建设。

(四)突出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的对接合作。重点围绕平潭、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武夷新区、龙岩产业集中区、三明生态工贸区等省重点新增长区域的发展,引入央企落地建设龙头骨干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及配套园区的整片开发建设,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五)突出做大做强企业的对接合作。利用现有的省内产业和企业发展基础,鼓励我省企业尤其是省属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与央企嫁接,支持央企兼并重组省内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六)突出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的对接合作。引项目、引资、引智并举,积极引进和建设央企大型研发、营销等功能性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学习央企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理念、管理、文化的融合,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七)突出对台交流的对接合作。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战略定位,发挥我省独特的对台“五缘”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开展对台交流活动,先行先试,促进福建、央企和台商三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速两岸经济融合。

(八)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对接合作。鼓励和支持央企与我省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央企开展人才双向交流挂职工作,从全省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到相关央企挂职锻炼,邀请央企相关人员到我省挂职。

四、加大支持服务力度

(一)实施一企一策。对央企来我省投资建设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或投资规模大、对我省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因地制宜、因企制宜,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二)保障项目用地。优先调剂重大央企对接合作项目用地、用海、用林指标。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投资强度指标的项目,其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证用地指标、优先预审报批、优先供地。项目用地采取招拍挂方式净地出让。

(三)完善配套条件。优先保证央企重大投资项目的基础设施以及供电、供水、供汽等配套条件,优先安排电、煤、水、汽供给指标;优先调剂重大产业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企业的原辅材料、产成品运输等生产要素予以重点调度。

(四)扶持合作项目。将所有与央企对接合作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享受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各项政策。对央企投资的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比照省级开发园区工业企业建设规费执收标准,享受建设规费优惠政策。

(五)强化金融支持。加大对央企投资项目建设的金融服务支持。将央企投资项目纳入全省银企合作计划,保证每个项目至少有一家以上银行专门与其对接,帮助项目单位落实金融需求。开辟央企对接合作项目贷款“绿色通道”,协调银行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放宽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为央企投资项目量身提供包括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综合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六)加强涉税协调。各地政府可将央企在福建新落地的重点项目所形成的税收中地方可用财力部分在一定时间按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对接合作项目,奖励方式与数额比例由各地政府与项目业主协商确定,奖励资金用于在福建的再投入。对央企对接合作项目所购置的进口设备,各地政府与口岸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做好相应税收优惠措施的政策指导、通关便利等工作。

(七)提供人才保障。项目所在地政府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标用于央企职工住房建设。优先为央企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海外引智等提供服务。福建省内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可为央企定向培养员工,毕业生优先支持央企,以满足央企用工需求。积极搭建毕业生与央企双向选择对接平台,为央企接收我省毕业生在就业手续办理、人事代理、户口落户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

五、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与央企对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班子成员协同抓的工作机制。省直各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央企对接合作服务工作;省国资委要做好央企对接合作的沟通协调、信息汇总等日常工作;各地政府要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二)建立沟通渠道。积极搭建我省与央企、央企驻闽单位互动交流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举办我省和央企的对接大会或座谈会等形式,加大与央企的对接力度。支持在闽央企成立福建省中央企业联谊会,促进在闽央企间的交流合作,打造福建央企之家。

(三)强化项目开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项目开发工作机制,结合央企和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滚动开发、储备一批高质量的对接项目。把对接合作目标扩大到所有央企,把对接目标对象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向央企重要子企业延伸。

(四)健全协调机制。省、市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具体问题,推进项目建设进程。要定期梳理与央企对接合作的有关政策落实、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加以解决。要定期开展央企对接合作工作专项督查,对一些拖而不决、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五)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配齐配强与央企对接合作工作的人员力量,建设专业、高效、优质、廉洁的工作队伍,关心从事央企对接合作工作的同志,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培训学习,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推进央企项目落地的有功人员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六)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接合作政策措施、对接合作成果的宣传,大力表彰推进央企对接合作工作的先进单位以及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央企对接合作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推进与央企对接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2.20090428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篇二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0月13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 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 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 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 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更好造福群众。

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

会议指出, 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 既要解决掣肘行政审判工作开展、影响行政诉讼制度功能发挥的突出问题, 也要考虑行政管理实际, 严格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责。行政机关要支持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 认真做好答辩举证工作, 依法履行出庭应诉职责, 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开庭审理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 支持推动行政部门做好应诉工作, 加大对行政应诉工作监督考核力度, 严格落实行政应诉责任追究。

会议强调,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要坚持依法治税、便民办税、科学效能、协同共治、有序推进的原则, 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 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 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推出更多便民办税改革措施, 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减轻群众办税负担,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 结合建立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 厘清国税和地税、地税和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 着力解决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交叉以及部分税费征管职责不清等问题。要把简政放权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 把优化服务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加强事中事后管理, 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对偷骗税违法犯罪行为, 要依法惩处。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转变税收征管方式, 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会议指出, 我国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政企分开、社企分开,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 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 依靠创新驱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 发挥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要加强党对农垦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农垦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

会议强调, 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 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 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 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 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对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 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

会议指出,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对于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 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 将预防矛盾纠纷贯穿重大决策、行政执法、司法诉讼等全过程;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 鼓励通过先行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坚持依法治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着力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强化保障, 推动各种矛盾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配合, 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会议强调, 要发挥顶层设计对基层实践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 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 因地制宜, 聚焦具体问题, 细化措施, 细分责任, 细排时间, 把握好政策界限范围、尺度、节奏。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 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 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 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

会议指出, 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 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 要加强政策配套, 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 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 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 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 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3.20090428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篇三

(二OO五年三月十六日)

各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强和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内容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员工思想空前活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使中央企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对跨国公司和国内各类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

文化,促进中央企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3.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4.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构筑中央企业之魂;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提炼各具特色、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依法经营,规避风险,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经营水平;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育“四有”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百发展;建立企业标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美化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

确定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提炼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导入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的具体设计;采取学习培训、媒体传播等多种宣传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熏陶,使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接受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总结评估,及时修正,巩固提高,促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各中央企业可结合本企业实际,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8.企业文化载体与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完善职工培训中心、企业新闻媒体、传统教育基地、职工文化体育场所、图书馆等企业文化设施。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手段,丰富和优化企业文化载体设计,注重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型传媒和企业报刊、广播、闭路电视等媒体,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提高员工文化素养,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百。重视和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广大员工识别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加强引导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注重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依靠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政治上和谐稳定,经济上持续增长,文化上不断进步,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

11.重在建设,突出特色。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系统思考,重点突破,着力抓好企业文化观念、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的建设。要把学习、改革、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大力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围绕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基层实力。注重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相关管理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激励约束中实现价值导向,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要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形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勉力的企业文化。

大型企业集团要处理好集团文化与下属企业文化的关系,注重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规范集团文化,保持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集团的整体形象。同时允许下属企业在统一性指导下培育和创造特色文化,为下属企业留有展示个性的空间。在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的过

注意强调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人本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要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约束,制度标准与价值准则协调同步,激励约束与文化导向优势互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4.有机结合,相融共进。

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避免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割裂开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央企业广大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发掘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势,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牢固占领中央企业文化主阵地,通过良好的文化养成,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坚持依法治企和以德治工相结合,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公民道德规范,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员工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选拔与宣传企业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营造团结进取的企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展示中央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持和物质保障。

18.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

4.20090428国资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篇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激励和引导全市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现就进一步推进企业卓越绩效管理和标准创新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工作大局,加快全市质量管理和标准创新步伐,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全市质量工作在更高水平上的突破,为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和标准创新理念,重点推动我市企业以卓越绩效为导向,强化管理创新和标准创新,实现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的飞跃。到2012年底:

(一)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30%以上;

(二)主导产业都要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每年创建10个以上卓越绩效达标企业;

(三)争创市长质量奖累计达10家以上;

(四)建立10个以上企业标准化创新工作站,带动全市企业新增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100项;

(五)依托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形成3至5项推动产业化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标准或标准体系;

(六)构筑标准创新孵化平台,拓展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综合支撑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化,标准制定市场化、国际化。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质量管理提升工程。突出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同时,要向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延伸,打造一批国际化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创新型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高层次企业家和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充实我市自主创新所需的人才资源。深化基础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引导企业进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创新。依托大专院校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建设配套的资源和技术服务平台。

(二)强化“三大基地”建设。努力将江苏省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和无锡市线缆及冶金两个行业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成卓越绩效管理的培训交流基地、人才育成基地、管理示范基地和辐射催化基地,加快其它主导产业的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为全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企业分享经验提供交流平台。实施基地建设“结对子”工程,每个“孵化”基地和“示范”基地都要选择3至5个管理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结对式的传授和辅导,及时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和成果,加快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广。

(三)凸现“市长质量奖”引领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在我市“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战略中的主体地位,以卓越的经营管理,持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动我市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通过争创“市长质量奖”,表彰行业标杆,分享成功经验,引导和激励各类组织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进一步推动全市范围内质量管理和标准创新发展。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推行中小企业板块的“市长质量奖”。对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引领国际潮流标准的优秀企业,优先推荐参与“市长质量奖”、各级名牌以及质量 管理奖的申报评审,优先推荐纳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在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及高新技术项目等政府专项资金招投标中优先予以扶持。

(四)建立标准创新联盟

依托标准创新联盟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会和工作组的人才集聚优势,打造标准创新联盟孵化平台,利用国内领先的标准信息资源,引导核心企业加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提高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形成国际、国家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国家标准的能力;建立标准创新工作站,推动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合会、标准联盟,加强共享技术、共享专利与标准科研的有机协调,形成标准创新常态机制,有效推动产业化应用。

(五)强化关键标准主导权

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要设立独立的标准化机构,规划清晰的企业标准化战略,制定在相关领域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计划。强化关键技术标准对产业主导权的控制,对新能源、传感信息等产业关键技术的标准化、主导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家标准制定,给予激励和资助。要加快重点产业标准化进程。以全球相关产业的顶尖企业内控标准为标杆,开展标准化创新,打造世界级品牌,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发挥好导向作用,进一步健全制度基础和推广机制,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营造更有利的政策、市场和舆论环境;引导优势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国际先进标准,为广大企业树立标杆、提供经验;坚持开展推广普及工作,分层次地培育一批典型企业,作为无锡面向高端化、国际化竞争的主力军和后备梯队。优秀企业要充分发挥在管理和标准创新方面的“排头兵”作用,持续抓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国际先进标准的学习和应用,探索集成式创新体系,深入挖掘创新潜力,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确保有序推进。推进卓越绩效管理和标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市(县)、区和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统一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制定具体推进计划,做到有指标、有考核、有落实,确保推进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完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市区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行业推进、中介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卓越绩效管理和标准创新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专题研究,广泛吸取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层次。

上一篇:关于大学校园青春记忆文章下一篇:学生会督察部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