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4-10-29

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8篇)

1.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一

提纲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怀涛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虽然农业保险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保险的因素,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担保人、保险人、政府三个方面剖析其原因,然后基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 政府导向 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O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此举极大的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这六个省份是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

可见我国农业保险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的保障程度较差。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的供需平衡机制,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险业发展滞后,有保险业自身发展不成熟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和农民保险意识

淡漠的因素。

(一)投保人方面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在农村发展不起来的一大症结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使绝大多数农民缺乏保险相关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懂保险是怎么回事,对保险公司、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导致对保险的抵触,更不用说主动购买了。多数农民认为保险“意义不大”、“不值得”,而且索赔困难,如果出现状况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手续极其繁琐,而且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不肯赔付;再加上有些保险营销人员忽视职业道德,刻意夸大产品的功能,掩饰保险条款中的免赔责任,严重影响了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所有的这些原因导致农业投保率低。

2、农民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大约在9%左右,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为13,786元。农民必须用这些收入去交纳各种费用、购买生活必需品,赡养老人、为子女提供教育费用等,大部分农户所剩的收入已是非常有限: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没有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另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突发事件,他们还要留有一部分收入来满足预防需求。而我国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也通常较高,因此,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在让农民拿出高达10%的收入去购买保险,这显然是农民难以接受的。

3、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使得农业保险难以推广,也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二)保险人方面

1、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特点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业保险的低收益局面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从而面临两难的困境。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制约较多,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82-2004年,全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共计80.98亿元,赔款支出共计70.65亿元,平均赔付率达87.24%,大大高于一般财产赔付率53.15%的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保险界公认的70%的盈亏平衡点,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的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农业保险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这都使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从而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严重背离。

2、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推行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对保险的宣传,或者是宣传不够,不能彻底的打消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顾虑,保险公司作为农业经纪人,应切实为农民着想,从农民的思维、利益角度,去制定一系列的农业保险法规。当然也可以通过如宣传册、农业保险普及员等等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

3、缺乏从事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

农业保险种类多、情况复杂,使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特殊的技术障碍;我国农村经营方

式分散,导致难以对保险对象的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保险公司也就无法正确评估风险和厘定准确的保险费率。我国保险公司缺少能对气象和自然病虫害进行中期预警的专业人才,也导致农业保险风险不可控。

4、产品的创新度力度不够

农民不相信、不购买保险的原因还涉及农业保险的产品单一,农民可选择的空间太过狭窄,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的产品还保留在原有的状态,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方面

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基于我国农业投保人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和保险人对保险商业经营模式的习惯,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得投保人对保险有认识、了解、和投入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也使保险人能切身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赔付制度。而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的宣传上做的力度不够。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2、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

我国农业保险本身发展就很滞后,再加上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一场大的天灾,将使得农业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保险公司面对的将是大量赔款后的亏损,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也没有制订其他有关农业险的条例法规或者出台其他配套扶持政策。这一切都使得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退避三舍”。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投保人方面

1、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发展农业保险,农民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对保险的淡薄意识,加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得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

2、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想办法改进农业发展技术,如灌溉、种子改良等等,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让创新者能得到收益,同时要加强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技术、资源浪费。政府要提供鼓励自由创新的环境,减少对创新活动的限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3、增加农民的收入

直接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其中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三种途径: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多元化经营如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它可获得收入的项目。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方法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政府补贴部分保费分摊一部分保险成本;二是农民可以转嫁保险成本,因为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

小,农民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将一部分保费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

(二)保险人方面

1、转变经营体制,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

2、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商业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在产品上创新,在服务上创新,在销售渠道上创新,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力。要适当拓宽承保的风险范围和地域范围,不但要承保低风险的项目和灾害发生率低的地区,还要承保部分风险较高的项目和地区,切实体现农业保险提供保障的特点,在农户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积极参加再保险,增强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

建立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要大规模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单一的商业保险公司没有实力承担全部风险。完善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是帮助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以财政资金进行再保险,比直接用于救灾赈济款项,更能够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更好地发挥资金的运作效益。

(三)政府方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和保持农村稳定方面的作用,政府就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1、加大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筹集大量的资金,给予农业保险必要的财政支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从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对投保人即农民提供保费补贴以刺激农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保险人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

2、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一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1)由气象部门、农情研究机构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分析研究洪涝灾害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给予预警,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害;(2)发挥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技术支持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广抗灾的优良品种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害;(3)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系统,引导农民走市场化道路,积极参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以降低农业的经营风险;(4)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将农业保险与农民获得农业贷款相结合,在风险发生时由保险方归还部分贷款,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由农业保险的把关与支持,降低了农业贷款的经营风险。

综观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农业中高风险的存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单靠任何一方的参与是很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提出了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并依赖政府在资金、立法、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为,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姚琴、许建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我国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李莉、马丽丽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变迁的制度分析》黄英君、叶鹏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二

一、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随着1987 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中国正式开始构建独立于政府的信用评级市场,此后,伴随着国内信用评级需求的逐步扩大,信用评级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市场的历练中陆续涌现出一批评级机构。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短期融资债券市场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扶持了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等五家市场评级企业。这些企业借助庞大的市场需求,知名度与实力不断提高,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信用评级市场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经包含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贷款企业、证券公司债券评级等众多业务,发展前景良好。

国家对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体系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现已逐步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管机构,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体监管系,法规与制度不断完善。2000 年以后,面对信用评级市场迅速发展壮大,各类监管机构陆续从业务角度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基本方式为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各评级机构及其业务进行监督和规范。

在人员素质方面,信用评级企业培养出了一批学历高且经验不断提升的分析师队伍。目前,评级机构从业人员中已有超过70%拥有硕士学历,15%左右拥有博士学历。不断优化经验使其成为信用评级机构成长的基石。不仅如此,国内评级机构与世界重要评级机构的合作也在加深,不断有跨国评级机构参股中国评级机构。例如穆迪49%参股中国诚信国际信用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惠誉49%参股联合资信评估公司,标准普尔49%参股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二、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信用评级市场成长迅速,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的同时,也在宏观市场环境和行业内部两方面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从宏观市场环境看,主要问题集中在缺乏针对性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繁杂、审核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三个方面。

首先,现有对评级市场的规范,主要是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管理局出台的多项管理办法,以及《证券公司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规,不足以对迅速壮大的市场产生强制约束力。信用评级市场缺少针对其设立的基础性法律,相关的约束只在一些通用的法律如《证券法》中提及。

其次,信用评级针对的产品面向多个部门与交易场所,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所等,而国家实行的监管策略主要是针对这些部门或交易场所设立监管部门。因此,对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产生了多个监管部门共存的状态,这些部门之间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范围存在重叠,缺乏有效的协同监管机制,从而令监管效率下降。

第三,市场的膨胀超出预期,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安全、不正当竞争行为、执行缺乏规范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信用评级行业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和退出机制,这样的情况助长了侥幸心理的产生,同时引发短期行为的集中出现,这极大地损害了整个信用评级市场的声誉。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相关规制对行业行为进行规范,但无论是约束力还是可操作性都不强。

从行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技术水平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垄断巨头的渗透等三个问题。

第一,信用评级市场是智力密集型市场,而评级技术是各个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评级机构由于经验相比国外评级业巨头有较大差距,机构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在评级过程中对量化指标数据的计算与检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面对不同评级企业与债务工具时,如何更准确地表现其风险特征成为各个评级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评级机构业务范围的拓展,对于资本市场不断涌现的金融工具,国内评级机构只能望洋兴叹。

第二,虽然国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信用评级行业进行规范,但行业内无序竞争情况依然存在。这些竞争引起了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失衡,迁就客户、买卖人情关系等行为扰乱了本该进行的公正客观的评级行为,从而造成评级稳定性差、信用评级趋同等问题依然突出,引起了了公众对信用评级行业专业性和独立性的广泛质疑。

第三,2006 年以来,美国信用评级业巨头纷纷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全国性的信用评级企业大多已被外资企业收购。这些公司一方面故意压低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国内企业的信用评级,为美国的金融机构在华赚取高额垄断利润,一方面,操控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建立中国经济数据库,广泛渗透各行各业,对中国信息主权造成威胁。

三、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究其问题成因,笔者认为信用评级行业环境与市场监管体制是两大主要因素。

从行业环境看,信用评级市场业务主要局限于信贷与债券评级业务,业务规模整体较小,且由于非市场化现象的大量存在更使得债券评级的认可度下降;其次,国家在企业债发行定价上实行利率管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降低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存在意义。中国甚至一度施行强制担保制度,这也是导致债券的信用等级的趋同,市场缺乏差异化的成因。同时,受限于各机构的技术经验与能力,在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产品面前,无法有效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评估;从流动性上看,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分割,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不能自由选择交易场所,债券的流动也受到极大限制,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债券的流通价格在两个市场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初期,各省市纷纷建立本地区评级机构。由于历史原因,当前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行业割裂与地方保护主义,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信用数据的积累量也不能满足信用评价模型的使用需求,基于国情的自主化本土信用评级模型需要检验与修正的时间,而暂时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

从行业监管角度,中国评级机构监管是多部门共同管理,但问题在于还没有形成协统计值,国家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发改委等部门都涉及监管信用评级业务,但无主导部门形成对评级机构的排他性的监管权;同时,国家对该市场的立法层次过低,证监会、人民银行出台的规章制度受限于监管权限,仅适用对本部门范围业务的监管,缺乏从国家层面对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权威性。而且大部分的立法显得过于简单,缺少指导建议和实施细则,大多数规章制度仍是缺乏统一标准的原则性规定;此外,中国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还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权力划分存在空白、交叉重叠或的缺陷,一方面降低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各部门的立法充斥着部门利益色彩,同时有分割市场的倾向。

四、推动中国信用评价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信用评级市场的议价能力显著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也应该注意到国内信用评级业的水平与迅速壮大的经济实力并不匹配,因此应当从培育良好的宏观市场环境入手,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与自身建设的力度。

一是推动信用评级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依然相对较小,业务领域依然主要聚集在债券、银行贷款以及企业信用等领域。因此应当首先推动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并以此为基石推动和壮大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政府在金融行业的改革中应注意率先在经济、金融、投资、监管决策中利用信用评级信息,通过国家制度安排拓展市场需求,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

二是完善监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由证监会于2006 年颁布,是迄今为止信用评级行业最高规格的法规。但该指导意见仅适用于人民银行对其下属各机构在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金融产品信用评级、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业务的管理和指导。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需要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考虑国内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相关法律规范,打造一个适于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制度环境。

3.黔东南州蓝莓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三

关键词:蓝莓; 产业现状; 发展趋势;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S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64-03

蓝莓Vaccinium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2]。中国自1981年开始引种栽培,现已辐射全国20余省份种植[3]。黔东南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引种试验成功以来,不断加大科研攻坚力度,先后获得国内多项科研成果,其鲜果及加工产品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认可[4-5]。为进一步推动蓝莓产业发展,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于2011年启动蓝莓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政府服务、科技支撑、文化推介”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大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底全州蓝莓种植规模达1.33万hm2,年产蓝莓果实20万t,年产值120亿元。

1野生蓝莓资源分布状况

据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调查统计,南州共有13个野生蓝莓品种,占全省已知野生蓝莓总数(31种)的41.9%[6]。在13个品种中,南烛V. bracteatum和江南越桔V. mandarinorum 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黄背越桔V. iteophyllum、毛萼越桔V. pubicalyx和短尾越桔V. carlesii;分布于丹寨县龙泉山的广西越桔V. sinicum为黔东南新纪录。从区域来看,各县市均有野生蓝莓资源分布,其中种类最多为黎平和从江两县,分别有7种,榕江次之,为6种,最少为三穗,仅2种,其他县市均3~5种。

2蓝莓人工种植情况

目前,全州已建标准化育苗企业6个,育苗基地66.67余hm2,年出圃优质苗木千万余株。随着蓝莓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陆续落户全州,以及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为全州蓝莓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示范作用;2013年,全州共完成蓝莓产业基地0.33万余hm2,累计建成蓝莓基地0.67万余hm2,主要种植于麻江、黄平、丹寨、凯里、从江、三穗、台江、锦屏、黎平、镇远和雷山等11个适宜于蓝莓种植的县市,栽培品种主要为兔眼蓝莓中的园蓝、粉蓝、杰兔和芭尔德温等12个品种,根据各县市的发展进度,预计到2015年,全州能顺利实现种植面积达1.33万hm2的预定目标。

3蓝莓企业建设情况

由于蓝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加之全州各级政府和单位的高位推动,蓝莓相关企业陆续进驻并落户全州,2011年前全州的蓝莓企业仅有20户,且基本为都单纯蓝莓种植企业;通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截至2013年底,进驻并落户全州的蓝莓企业不仅有单纯种植、加工企业,更有育苗种植加工、种植销售及蓝莓旅游观光、蓝莓休闲旅游度假等综合型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州蓝莓企业73户,其中,种植44户,加工6户,种植加工10户,种植加工育苗1户,种植加工销售1户,种植育苗3户,育苗7户,种植观光旅游1户。仅从加工方面来看,现投产加工企业4户,每户企业的年加工蓝莓鲜果能力均超500 t;正在开工建设的加工企业4户。其中,黔疆泉蓝莓果业公司预计年加工蓝莓鲜果2 000 t,生产莓果汁1 200 t、果酱400 t、红酒400 t;麻江正祥科技公司预计年加工蓝莓鲜果500 t、销售鲜果500 t;主要生产蓝莓片剂、口服液和果粉的银菲科技公司预计年加工蓝莓鲜果1 000 t;主要生产蓝莓浓缩汁、干粉、花青素的恒源科技公司预计年加工蓝莓鲜果500 t。

4地方品牌创建及产品销售情况

按照全州统一打造“麻江有机蓝莓”品牌的部署和要求,截至目前,全州已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蓝莓企业23户,获有机证书4户,获有机转换证书19户,认证面积0.08万hm2;开展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书企业5户,其中,获得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书1户;与此同时,“麻江蓝莓”商标注册与地理标志认证也正在受理。

近几年,全州通过每年举办蓝莓节、蓝莓采摘体验、承办全国蓝莓高级研修班以及参加各种蓝莓产业发展论坛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全州蓝莓鲜果及加工产品,使越来越多的客商和消费者认识了黔东南蓝莓鲜果及加工产品,其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地方特色产品的效应初步显现,2013年全州蓝莓挂果面积0.07万余hm2,产量2 600 t,产值超亿元。

5蓝莓产业的主要问题

5.1种植品种单一

目前,全州种植品种主要为兔眼蓝莓,品种较为单一。蓝莓栽培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尚未对全州的蓝莓资源进行系统的营养成分分析,也未见全州的蓝莓品种培育、杂交育种、集约栽培、贮藏加工进行系统研究报道。

5.2优质丰产难度较大

由于蓝莓种植需要空气优良、土壤优越的生境区域,而这些地方存在山高坡陡、肥水缺乏、抚育困难等现实状况,导致蓝莓单产较低,收益甚微,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5.3加工保鲜贮藏技术有待完善

接下来几年全州蓝莓将进入丰产期,蓝莓鲜果不易保鲜和贮存,先进的加工保鲜贮藏条件加工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蓝莓鲜果主要以人工采摘为主,成本较大;加工技术落后,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较少,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极大阻碍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

6蓝莓产业发展建议

6.1高起點高标准规划并完善栽培区划

目前,蓝莓栽培技术尚处于研发和未完善阶段。由于全州各县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开展蓝莓栽培技术研究,制定各不同区域的蓝莓栽培技术规范很有必要。全州蓝莓应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并完善栽培区划,按照稳产、优质、品牌、高效的原则,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措施,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质量控制,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效益,确保市场对全州蓝莓的供应需求。

6.2加大对蓝莓种植技术与加工工艺的研发力度

在蓝莓产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品种改良、强化栽培管理及重视加工工艺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全州蓝莓鲜果及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州藍莓产业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蓝莓企业与农业、科研、教学等相关单位的进一步联合,完善蓝莓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的产学研技术合作体系,科研团队利用当地野生蓝莓宝贵基因和现有栽培品种以及引进新的品种进行杂交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宜于全州种植的蓝莓优良品种,扩大蓝莓人工栽培面积。推广引草入园和种养配套,强化田间管理技术,充分利用农作物资源和林区资源解决肥力不足问题。并研究一套适用的采摘贮藏运输及保鲜技术,为企业提升效益空间;同时,紧跟发展趋势进一步研发蓝莓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为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产品提供基础。

6.3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带动是产业成败的关键。就目前入驻全州的蓝莓企业来看,投资规模从几百万到上亿元,不管是种植企业、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及复合型企业,不少企业是有实力、有信心、

带动能力很强的,完全可以成为龙头企业。一些企业虽然目前规模少,但思路广,经营活,也是可以成为龙头企业的。需要政府部门研究出台更多政策,整合更多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使蓝莓生产、加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逐步形成完善的蓝莓产销链条。

6.4建设蓝莓标准化体系

为确保蓝莓产品安全,全州应该坚持高标准建园,走优化结构、扩大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路子,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体系,使蓝莓产业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等各方面得到更大突破。同时,通过蓝莓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平台,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和谐发展,建立企业联盟,在协商共赢基础上,整合资源,规范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姻,贺善安.蓝浆果与蔓越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屠鹏飞, 胡迎庆, 刘江云.越桔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开发价值[J]. 中草药,1996,27(9):565-568.

[3] 王辉, 王鹏云, 王蜀,等.我国蓝莓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 29(2):250-253.

[4] 聂飞.我国兔眼蓝莓栽培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 贵州农业科学,2009, 37(1) : 153-155.

[5] 聂飞, 文光琴, 方品武.5个兔眼蓝莓品种在黔中地区的表现及栽培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8): 126-128.

[6] 聂飞,安明太.贵州野生越桔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7(1):60-62.

(责任编辑:唐 岚)

4.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四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描述,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最后就如何改善我国贸易现状提出对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内部问题外部问题对策

1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从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

在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消耗、高投入、高依赖、低收益的现状。而且由于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系列冲击,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而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与隐患。而对这些问题和隐患,该如何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一个重要课题。

2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内部问题

2.1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其实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增加数量来扩大利润,就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短期贸易中即使可以获得一定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还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在长期进程中,如果竞争对手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就会彻底消除我国贸易竞争优势,这会损害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从产业结构理论与贸易机构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美国产业机构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为74.6%,1995年则为71.7%, 1990年为69.9.%, 1980年为64.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递增趋势,而月_明显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39%, 1995年为32.9%,1990年为31.6%,1980年为21.6%,虽然近儿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另外,从劳动力投入来看,2000年美国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占总劳动投入的74%,我国仅占27.5%,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虽然近年来此比重有所增加,但是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2.3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

我国出口的产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产品的出口较少,即使在工业制成品中,也主要是组装和装配而已,而这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还处在国际分工中比较落后的环节上,在整个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较低。如在我国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75%,非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53%,而人类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只占15%,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只占19%。这也反映出我国所采用仍然是以非技能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技术,在我国未来贸易发展规划中,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3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外部困境

3.1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贸易而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各国在应对债务危机时,为了各国利益,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将会把增加出口抑制进口看作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是欧盟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所以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下,欧盟将会采取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贸易保护措施必不可少。

3.2贸易摩擦增多

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在就业几力加人和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给我国国家贸易所带来的产品比较优势,将会遭遇更强大的贸易壁垒,中国或将受到更多反倾销调查。

3.3世界性危机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使得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锐减,我国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欧盟经济而临严峻挑战时,自身经济也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致使许多地区和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经济萎靡,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较深刻。同时,世界整体贸易形势也不乐观,在此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的负而影响。

3.4民营企业表现抢眼,一般贸易比重上升

从经营主体看,尽管内外部环境趋紧、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但中国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转型加快,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外贸策略,企业竟争力、开拓市场及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进出日增速明显快于其他主体。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日4627.9亿美元、进日2765.9亿美元,分别增长34.8%和45.8%,高于整体增幅12.1和19.1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出日增长16.3%,进日增长28.40l0。外资企业进出日增速低于总体水平。外资企业进出日13689.1亿美元,增长18.4%,占总体外贸比重为51.1%,同比降低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占比分别降低2.1和3.2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进出日增速加快的带动下,一般贸易增长也快于加工贸易。1-9月,一般贸易进出日14157.5亿美元,增长31.7%,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占进出日比重达到52.9 0lo,比去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日6740.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贸易出日6127.6亿美元,占出日比重44%。一般贸易出日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

3.5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人民币升值,尤其是对传统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使其倒闭。但是,近年来,中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中国现在持有的外汇储备多,这在提高人民币信誊度、增强国家清偿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一起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4.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而临着一些隐患与突出问题,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尤为显著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而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4.1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我国消费率一直较低,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特殊国情造成的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4.2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3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人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人合作伙伴,当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而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可缺少的一步。

4.4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十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4.5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术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术充分

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竟争力。

5.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14).

【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工荣.金融危机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

【4】魏浩.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2)

5.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五

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发展现状及行业投资前景深度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相关知识

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定义

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特点

第二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成熟度

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二、行业中外市场成熟度对比

三、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特征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产业关联度

三、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

五、主要竞争因素

六、生命周期

第二章 全球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发展综述

一、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主要厂家分析

三、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市场分析

第二节 2007-2012年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7-2012年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二、2012年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全球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分析

一、2011-2012年全球神经外科手术器械需求分析

二、2011-2012年欧美神经外科手术器械需求分析

三、2011-2012年中外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对比

第三章 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1-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2011-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动态

三、2011-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经营业绩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2011-2012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热点 第二节 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供需状况

一、2011-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供给能力

二、2011-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供给分析

三、2011-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需求分析

四、2011-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价格分析 第三节 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分析

一、2010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分析

二、2011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分析

三、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的走向分析

第四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第二节 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市场销售收入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产品成本费用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成本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进口分析

一、2011年进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进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进口区域分析

第二节 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出口分析

一、2011年出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出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出口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进出口预测

一、2011年进口分析

二、2011年出口分析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进口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出口预测

第六章 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一、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总体市场规模分析

二、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七、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分析

二、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三、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第三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生产分析

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产量分析

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领先技术分析

三、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第四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经营绩效分析

一、行业营运情况分析

二、行业盈利指标分析

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

第七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

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研发力分析

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研发重要性分析

二、中外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研发投入和运作方式对比

三、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研发力问题分析 第四节 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竞争状况

一、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品类竞争现状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三、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并购重组状况

四、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并购整合分析 第五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八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1-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2011-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品种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后危机对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后危机后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2013-2018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竞争趋势

四、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五、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六、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九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重点企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A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二节 B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三节 C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四节 D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略......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

第十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发展趋势分析

二、2008-2012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趋势总结

三、2013-2018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节 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业政策趋向

二、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技术革新趋势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价格走势分析

四、2013-2018年国际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未来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神经外科手术器械需求与消费预测

一、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消费预测

二、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需求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3-2018年主要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

第十二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0-2012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0-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0-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0-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0-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0-2012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二节 2011-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2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1-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五、2011-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1-2012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十三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8-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2013-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三、2013-2018年投资趋势及其影响预测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2011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二、2011年国内宏观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三、2011年行业产业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第三节 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技术现状

二、2011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技术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社会环境发展现状

二、2011年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析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义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想及目标

三、医药卫生体系与制度改革分析

四、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方向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分析

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骤分析

七、新医改8500亿的投向分析

八、新医改对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十四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08-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趋势预测

四、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的投资方向

五、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的建议

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2013-2018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3-2018年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三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二节 对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竞争策略

四、并购重组策略

五、营销策略

六、人力资源

七、财务管理

八、国际化策略

第四节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一、2011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战略

二、2011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战略

三、2013-2018年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行业投资战略

四、2013-2018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

图表略…………

网 址:

6.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六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目录)

报告简析: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调查领域已有十余年的调研经验。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查阅咨询报告、市场分析报告、数据监测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报告等专业情报信息咨询平台。在此同时与业内企业、官方、第三方机构建立完善的数据与信息平台为该领域企业提供准确高效的市场信息与数据保证。

行业报告围绕市场环境、相关政策法规、上下游产业链调查、技术能力与研发、主要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发展前景、投资潜力、发展战略、国内外市场、技术、应用对比、竞争力分析、整体发展格局、细分区域市场研究(市场规模、市场潜力、竞争格局、投资潜力等)、上下游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企业竞争力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在建或拟建项目建议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本报告展现形式:文字、图表为企业提供准确清晰的研究报告材料。在目前整体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为企业了解并掌握市场动态、洞悉市场先机、确认经营方面提供实效有效的参考材料。

数据来源:

提供自身团队与外聘顾问专家、外聘团队获取一手数据、国家统计局、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发改委、中国海关总署、相关媒介平台、相关协会组织等(针对每个行业与产品数据来源会有不同,我司报告数据都会注明实效数据来源确保数据权威与准确性)。

第一章 2011-2016年全球LED显示屏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11-2016年世界LED显示屏行业发展分析

一、2011-2015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发展回顾

二、2011-2016年LED显示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11-2016年我国LED显示屏市场特点分析

四、2011-2016年我国LED显示屏市场发展分析 第二节 影响世界LED显示屏发展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7-2023年世界LED显示屏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2011-2016年世界LED显示屏市场运行形势分析 第五节 中国LED显示屏行业供需分析

一、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二、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三、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四、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五、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节2011-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LED显示屏市场分析

一、美国

二、欧洲

三、韩国

四、日本

第二章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总体状态与经济特性分析

一、LED显示屏行业状态描述总结

二、LED显示屏行业经济特性分析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 LED显示屏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一、LED显示屏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LED显示屏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LED显示屏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四、LED显示屏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LED显示屏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三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四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一、全国LED显示屏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二、LED显示屏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三、全国LED显示屏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四、LED显示屏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章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一、2011-2016年LED显示屏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二、LED显示屏行业市场饱和度分析

三、外部环境变动对LED显示屏市场规模的影响

四、2017-2023年LED显示屏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第二节 市场结构分析

第三节 市场特点分析

第四节 LED显示屏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规模预测 第五节 LED显示屏产品产能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产能分析

二、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产能预测 第六节 LED显示屏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产量分析

二、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产量预测 第七节 LED显示屏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需求预测

第四章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 行业总体区域结构特征分析

一、行业区域结构总体特征

二、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重点区域销情况分析

一、华北地区LED显示屏行业销情况分析

二、华南地区LED显示屏行业销情况分析

三、华东地区LED显示屏行业销情况分析

四、华中地区LED显示屏行业销情况分析

五、西北地区LED显示屏行产销情况分析

六、西南地区LED显示屏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七、东北地区LED显示屏行业销情况分析

第五章 LED显示屏行业进出口结构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LED显示屏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一、LED显示屏行业进出口综述

二、LED显示屏行业出口市场分析

三、LED显示屏行业进口市场分析

第二节 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出口面临挑战及对策

一、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出口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未来出口展望

三、LED显示屏行业进出口前景及建议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章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消费全面调研 第一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一、价格

二、渠道

三、产品/服务质量

四、品牌

第二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区域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节 影响用户选择LED显示屏的主要考虑因素调查分析

第七章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营销探析 第一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营销概况 第二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营销渠道分析 第三节 LED显示屏销售模式确立的五项限思维法则

一、扫描自身资源

二、扫描竞争对手

三、选择产品

四、LED显示屏研究用户

五、研究新品

第四节 LED显示屏招商攻略系列之产品定位

第五节 做大中国LED显示屏市场的系列探讨

第八章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6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一、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

二、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二节 2011-2016年国内LED显示屏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产量区域集中分布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生产企业集中分布

第三节 2011-2016年国内LED显示屏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供应商议价能力

四、客户议价能力

第九章

中国LED显示屏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企业可自选)第一节 A 第二节 B 第三节 C 第四节 D 第五节 E

第十章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行业发展走向分析

二、未来行业技术开发方向分析

三、总体行业“十三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7-2023年LED显示屏行业运行状况预测

一、2017-2023年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二、2017-2023年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三、2017-2023年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第四节 2017-2023年LED显示屏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7-2023年LED显示屏产品技术趋势分析

二、2017-2023年LED显示屏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第五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供给预测

二、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需求预测

第十一章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投融资及IPO上市策略指导

第一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境内IPO上市目的及条件

一、企业境内上市主要目的

二、企业上市需满足的条件

三、企业改制上市中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IPO上市的相关准备 第三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IPO上市的规划实施 第四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IPO上市审核工作流程

第十二章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投融资战略规划分析

第一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第二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一、科学性

二、实践性

三、前瞻性

四、创新性

五、全面性

六、动态性

第三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依据 第四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第十三章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活力系数比较及分析 第二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投资收益率比较及分析

第三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特别提示: 时间和数据按月/季度随时更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 影响LED显示屏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中国LED显示屏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中国LED显示屏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2017-2023年中国LED显示屏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二节 对我国LED显示屏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LED显示屏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我国LED显示屏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LED显示屏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LED显示屏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一、外资企业投资策略

二、内资企业投资策略

三、中小企业投资策略

7.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七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至今,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市场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 市场供求关系也趋于平衡,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正在稳步的向前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我国煤炭企业数量众多, 市场结构分散, 市场集中度低, 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严重。在理论方面, 关于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问题, 有了很多的研究资料, 但不管是哪方面问题的研究, 都是存在缺陷与不足的,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也是如此。首先, 研究的系统化程度以及深度不够。其次, 仍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 缺乏实证研究, 因此, 类似的研究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做出的政策建议也很难得到支撑。本文将呈现大量的数据, 将为那些政策建议做有力的支撑, 旨在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演变历程及特点分析

1.1资料数据

我国煤炭产量曲线图 (单位:亿吨) 及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图 (%)

1.2 阶段分析

图1和2显示了1985年到2010年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和煤炭产量。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产业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 煤炭产业整体实力增强,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煤炭产量迅速上涨, 结束了长期以来煤炭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国煤炭企业主要有三类: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及个体煤矿, 在不同阶段三类煤矿对我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地位也有所变化, 有些是国家政策的影响, 有的是市场作用的引导。下面分别从不同阶段来分析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及成因。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建国以后, 我国经过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期后, 我国工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工业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当时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煤炭产业增长的政策措施。在这一阶段, 煤炭产业飞速增长。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增长到1980年的6.2亿吨。

第二阶段, 1985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 我国的煤炭产量增加, 但市场集中度偏低, 且有下降的趋势。CR4由1985年的9%下降到1990年的7.55%;CR8由1985年的16%下降到1990年得13.08%。而煤炭产量则由1980年得6.2亿吨增长到1990年的10.79亿吨。这表明随着煤炭产量总体的增长, 集中度却在下降。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 国家政府提出了“大中小煤矿并举”, “有水快流” 的鼓励性政策和方针, 充分调动各方办矿的积极性, 小煤矿大量产生, 煤炭产业内部竞争加剧, 分散程度加剧。

第三阶段, 1990年到1996年。这一期间,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继续走低。煤炭产量由1990年的10.79亿吨增长到1996年的13.74亿吨, 共增长27%, 年均增长4.5%。而集中度由1990年的7.55%下降到1996年6.92%。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化改革的加深和继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煤炭产业也逐渐由以政府为主导变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市场机制的主导必然伴随着竞争。竞争是分散的, 在产量与利润增长的同时, 总是伴随着新企业的不断进入, 而主要大企业的产能增长也是缓慢的, 这必然导致集中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1992年以后, 我国对煤炭价格采取逐步放开的政策, 煤炭价格逐步上扬, 乡镇煤矿迅猛发展, 利益的驱动使得众多中小煤炭企业纷纷进入煤炭市场, 导致乡镇煤炭企业数量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第四阶段, 1996年至2001年。这个期间,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煤炭产量却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而明显的下降。CR4从1996年的6.92%上升到了2001年的13.67%, CR8由1996年的11.68%上升到了2001年的21.3%, 而煤炭产量却从1996年的13.74亿吨下降到了2001年的10.89亿吨, 产量下降了20%。在这一阶段, 煤炭产量和市场集中度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开始对煤炭企业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改革开放后, 在利润的驱动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大量乡镇及小煤炭企业纷纷进入煤炭市场。煤炭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导致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及严重浪费, 以及市场竞争及价格战的混乱无序。为了引导我国煤炭产业走上竞争有序的市场化道路, 国家开始对煤炭产业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一方面国家强制性关闭了非法开采的小煤矿, 淘汰落后产能, 保护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国家大力扶持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 鼓励企业的并购。因此该阶段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有了大幅的提高。

第五阶段, 2001年至2010年。在这一阶段,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有了明显的大幅度上升, 同时煤炭产量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CR4由2001年13.67%上升到了2010年的18.77%, CR8由2001年的21.3%上升到了2010年的26.49%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10.89亿吨上升到了2010年的32.4亿吨。

这一阶段煤炭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经济飞速发展对煤炭产业的拉动, 即市场作用的推力。二是大型煤炭企业的主导作用。也就是政府在此阶段倡导组建大型煤炭企业, 在煤炭产业“十五”、“十一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提高集中度。政府有意识的主导下, 兼并联合等形势下形成了大型煤炭企业, 如中国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在这些大型煤炭集团的带动下, 我国煤炭产量稳步上升, 集中度也大大提高。下图是2010年产量排名前十的煤炭企业生产情况:

通过上面五个阶段的分析, 可知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历程及变化成因。在2001年以前, 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大型煤炭企业都是国有控股企业, 产量比重占到了60%以上。市场化改革后, 市场作用在煤炭产业上开始体现, 但是终究是政府力量大于市场力量。2001年后,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各行业的发展拉动了能源的发展, 此时市场力量的作用凸显出主要作用;此时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 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等, 大大提高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2.特点分析

通过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还存在技术经济体制上的许多特点。

2.1安全机制差

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产量三分之一, 但煤矿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水平。1998年, 美国产煤10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为0.03;俄罗斯产煤2.6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为0.66;南非产煤2.1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为0.23。我国1988-1997年的10年间, 乡镇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高达10.79, 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0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小型煤矿办矿标准低, 生产力水平低, 从业人员素质低, 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 在煤炭行业安全事故中, 顶板事故、瓦斯事故、矿井透水在小煤矿中占到80%以上。小煤矿事故频发, 是安全投入保障低、管理混乱等各种矛盾积累的集中反映。所以我国煤炭产业的安全机制还有待完善。

2.2 经营机制

首先, 我国煤炭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国有煤炭企业从建立起就是投资主体单一的企业, 其实质是国家独资, 国有煤炭企业长期吃国家大锅饭, 负盈不负亏。实行公司制后, 投资主体多元化, 有利于改革政府对国有企业“生、老、病、死”所承担的无限连带责任关系, 促进国有企业煤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其次, 我国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历史的包袱和沉重的社会负担使国有煤炭企业始终排徊于困境之中。要使国有煤炭企业走出困境, 必先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把过高的负债率降下来, 解决国有煤炭企业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煤炭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 其价值转嫁于产业链的下游, 惠及下游产业。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煤炭企业职工的高强度劳动、低工资收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给了国家。

2.3 管理体制

我国煤炭产业经历了由政府主导为主转变为由市场主导为主, 但政府干涉还严重存在。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 像煤炭这种基础性产业一直是国家和政府主导其发展方向。大型煤炭企业一直都是国家控股, 由国家的政策来主导其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大发展, 观念的转变, 我国煤炭产业也随即由“以煤定产”转变为现今的“以销定产”, 逐步由政府主导为主向着由市场主导为主来转变, 但是转变的步伐缓慢,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政府的影响, 企业没有活力, 因此煤炭也需要改变这种管理体制, 走市场化经济的道路。

3.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阶段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 即关键问题就是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在对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3.1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发展程度

健全经济体制完善市场发展程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市场中, 各产业才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要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有无真正的市场主体, 决定着市场能否发育;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 决定着市场发育的程度。培育市场主体,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 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市场活动。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 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控制度和有关法律体系。 三要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四要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加强市场管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 完善市场竞争, 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同时。还要加强执法部门、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健康发展。

3.2 发展新兴能源, 促进技术进步, 降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

新能源产业能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关键要看科技进步, 是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根本促成产业化, 而纯粹依赖政策补贴推动的单纯产业规模扩张的根基是不稳固的。只有新兴能源能够大力发展起来, 才能降低传统的能源所占的比例, 引导各个能源产业向着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迈进。

3.3组建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促进煤炭企业间的联合重组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处于原子型的分散竞争阶段。我国煤企数量众多规模小, 生产能力过低, 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组建大的煤炭企业集团是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但合理资源的配置, 科学布局和规划, 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提高市场集中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煤企的联合重组必须理清下面的问题。

首先明晰产权关系, 准确、合理、合法地进行产权和资产评估。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 促使兼并行为市场化。建立和完善有关兼并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产权问题, 具体体现在产权转让的过程中手续不规范, 程序不合法等问题, 成为煤企间得兼并联合的障碍。

其次, 合理配置煤炭资源。由于我国煤炭资源配置以行政手段为主, 国有企业的煤矿相比非国有煤矿企业而言更具有资源优势, 这也让国有煤炭企业对于容易得来的资源浪费开采, 没有形成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此外, 受制于资金的限制, 国有煤炭企业无力开发获得的煤矿资源, 搞煤炭资源战略储备, 严重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效率。缺乏资金而拿不到矿业权, 资源后备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非国有煤炭企业虽有资金支持, 苦于资源限制, 有钱无处投资, 只能进行掠夺性的开采, 进而导致了大量的非法开采,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厉害和煤矿事故频繁。

因此, 我们要改革税费及资源的配置, 建立一个煤炭企业能够公平竞争的环境。清晰界定煤炭资源产权, 实现煤炭资源的资本化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非法、违法煤矿存在的基础, 有利于规范煤炭的生产以及保护和节约煤炭资源。

3.4规范政府行为, 发挥市场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无疑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实现规模经济。而政府的干预是为了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促进了煤企的兼并联合, 另一方面也会违背经济规律及企业自身的意愿, 强行“拉郎配”, 硬性将劣势企业塞给优势企业, 给企业造成负担,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国家应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特点的企业兼并导向政策, 以鼓励那些适宜或急需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兼并。政府应扶持的兼并应是企业间的强强联合, 通过壮大企业实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来达到增强国力、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的。

摘要:我国煤炭产业从建国到现在有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本文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发展及演变历程入手, 分析了集中度变化各阶段的现状和成因, 最终得出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存在的特点、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中度,兼并,重组,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王瑶.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6.

[2]马霄, 麻乐.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问题探讨, 2009, (121) .

[3]潘克西.中国煤炭市场集中度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12) .

[4]杨东.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5]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6]毛晓龙.集中度、制衡与公司绩效[D].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08.

[7]史志斌, 李轶民, 陶志国.关于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30) .

[8]陈桂玲, 娄岩.论我国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发展论坛, 2004, (276) .

8.中国香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一、中国香皂的市场特征

我国香皂的年产销量大约在20万吨以上,沐浴露的年产销量大约在10万吨左右。香皂及沐浴露在国内的需求旺盛尤其是沐浴露每年的自然增长率更是在25%以上。

放眼国内香皂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行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中高档产品市场已由国际领先企业的品牌形成稳定的高度垄断的格局;

香皂市场的主要份额集中在中高档价格区间;

作为市场领先者的国际领先企业将下一个目标市场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并采用多品牌策略对目标市场进行渗透;

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产品功能细分市场可差异化程度较高;

企业能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概念形成新的细分市场,并实现增长;

品牌与渠道是企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二、香皂市场的发展及趋势

1、香皂仍占沐浴市场的主流地位

虽然沐浴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但调查表明在整个市场上将近一半的消费者依然使用香皂进行沐浴。在一半使用沐浴露者中,还有50%依然将沐浴露和香皂混合使用。事实上,相对沐浴露,香皂功能性更强,如清洁和杀菌等;香皂更容易过水,皮肤感觉清爽一些;香皂使用更为方便,携带便利,特别适合出差,旅游;香皂价格更有优势,品种较多,选择余地大。因此根据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加之地理条件、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香皂仍然占据沐浴市场的主流地位。

2、多功能香皂将更为风行

目前,美容型香皂和保健/消毒杀菌型香皂仍然主导着我国香皂市场的潮流,当然精美包装、美观的皂型、高质量和高档的复合香型仍然是优质香皂的必备条件,但是消费者越来越多地留意香皂的一些其他附加功能。如减肥皂、防有害射线型香皂、提神祛劳滋养皮肤的洁身保健皂,活血输络防止皮肤干裂的老人皂、具有保湿护肤型的香皂、清凉型香皂。这些产品多采用中草药,经过科学配方,把萃取精制的药物精华加入到皂粒中,所制的香皂不含激素,无副作用。由升华硫、薄荷制成的清凉皂;由灭菌酯、杀菌剂制成的灭蚊皂;由三黄(大黄、黄连、黄岑)、金银花、连翘制成的清热解毒去痱皂;杀死细菌的脚气皂。还有在皂粒中加入蜂蜜、人参液、珍珠粉、花粉、牛奶等制成的美容皂。这些在皂中加入了各种添加剂制成多功能香皂,厂家为适应香皂品种细分化和专用化需要,又以功能性和个性化激起顾客和购买欲,如针对不同年龄的消费层出现了老人皂、儿童皂、婴儿皂;为美化外形有大理石花纹皂、透明皂和半透明皂、异形皂等;按功能不同有药皂、祛臭皂、清新皂、润肤皂、营养皂、美容皂、减肥皂、驱蚊皂、杀菌皂等。

3、成分天然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随着绿色消费潮流的影响,香皂品种日益趋向高档化,从人体及环境双重安全性来讲,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纯天然香皂,对香皂的要求除具有洗净清洁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美丽的外观、宜人的香气,并能保养肌肤,因此各厂家都竞相在产品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入蛋白质、牛奶成分、蜂蜜、人参、珍珠、水解蛋白、芦荟及水果、蔬菜、鲜花等的提取物和各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的产品甚至已将基因工程引入进来,以迎合不断增长的崇尚天然的绿色消费观念人群。

4、香氛疗效皂将成为市场亮点

人们的嗅觉直接连接到脑部的中枢神经系统,即控制情绪及记忆的部分。香氛治疗是透过中枢神经系统令我们有松弛的感觉,调节人们的情绪,令心理及生理进入最佳状态。

水果系列香皂的兴起,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一个新的香气方向。水果系列香皂的香气,既是天然的,又有化妆品的内涵,水果特征的香气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含有多种名贵草药与高级香精复配而成的香水香皂频频在各大商场、超市亮相,正在成为都市消费者的新宠。国外曾流行的“香熏疗法”是使用从有香气的植物中萃取的香油进行治疗,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及提高精神面貌的目的。

三、消费者对香皂的使用习惯及购买习惯

中国区域广阔,各地的人文环境、消费心理、使用习惯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香皂产品的销售。厂家应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

在目前市场上,消费者以使用清爽型(68%)、滋润保湿型(39%)、止痒清凉型(31%)、美白型(22%)、天然植物型(11%)等类型的香皂为主;最常使用香皂类型主要集中在清爽型(38%)、杀菌消炎型(20%)、滋润保湿型(18%)、止痒清凉型(10%)。不同城市间的消费者目前最经常使用的香皂类型略有不同。

1、熟识品牌购买决定因素

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因素取决于产品的实际使用经验,及产品宣称的可信度。

产品香味因素没有非熟识产品来得重要。舒适,柔和及留香好的香型较受消费者欢迎。

大小品牌选购差异在于顾客实际使用经验及广告宣传的力度。

广告为提升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吸引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最有效途径。

品牌即产品质量的直接反映,进口或外资品牌较容易赢取顾客信任。

对品牌的忠诚度,部分原因取决于产品的实际试用效果。

2、非熟识品牌购买决定因素

产品质量的衡量取决于朋友推介、广告宣传及产品包装说明。

香味的喜好为选购非熟识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

良好的包装间接反映了产品的质量。

价格必须接近现在使用品牌的价位。

大品牌或生产厂家可信程度较高。

香皂香味、包装是顾客选购新产品时衡量质量的依据。

四、营销策略建议

1、品牌战略实现更大超越

随着市场由“产品时代”进入“体验时代”,高品质的产品以及质量只能成为产品或企业成功的基础,要想寻求更大的突破,企业必须拥有出色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知道它,并且信任和喜欢它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品牌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既要有“知道”—足够的品牌信息,又要有“信任”—能够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更要有“欣赏”—能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品牌意识和品牌偏好则正处在快速成长的发育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多元化,顾客的偏好和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品牌偏好的关键并不只是大规模的促销,而是在企业核心顾客群中建立起对企业所承诺的品牌价值的信任感。本土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建立品牌意识,转变到通过战略性的步骤建立起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

2、塑造更具个性的产品

香皂产品的潮流是向高档次、功能性上发展。“安全、健康、经济、高效、环保、效益”是香皂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后的香皂已不只是作为清洁的手段,它必须兼具某些特征和功能。不论是以表现造型、包装为特色的艺术装饰,还是以超常量加香为特色的香水感;不论是老人皂、成人皂,还是婴儿皂、女性专用皂等都要体现出特色和档次。任何有竞争力的产品都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只有独具特色的创新香皂产品才能持续发展。直观来看表现在产品的包装,更深一层还需要表现在独特产品功能和产品香味上。

对于香皂这种个人清洁用品而言,首先,产品要有过硬的品质、与竞争产品相比更具突破性的独特机理、更显著的功效、权威机构的认证;其次,产品在外延上也要有足以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概念、强大的附加价值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消费者有充分吸引力的增值服务。可以从消费动机来分析,新产品定位、新产品设计、广告策略突出功能特性,同时强化产品的香味特征,满足消费者的隐性动机,如享受、放松、浪漫、高质量、时尚等心理需求。

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要充分地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社会发展的趋势、本企业的战略目标、竞争对手的思路、生产工艺的现实性、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等,全方面地进行统筹与规划,另外,要善于在本土文化中吸取营养,作为本土企业,可以以某些中医理论为根据,提出自己的养护理论,这样的产品比较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与认同,也容易形成企业独特风格与形象。

上一篇:中学生迎国庆演讲稿下一篇:研发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