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2024-10-01

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精选8篇)

1.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一

经济向好 产品升级 楼市潜力大——珠海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究竟是什么原因支撑珠海房地产市场保持良性发展态势?2007年珠海房地产业究竟有何变化?市场上又将会出现哪些热点呢?此文通过对珠海的宏观经济、区位特点、行业现状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比照深圳、香港、澳门等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经验,力求洞悉珠海地产市场未来变化趋势,以此供读者参考。

随着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完善,随着本地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WTO、CEPA乃至泛珠三角经济战略的稳步推进,珠海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整个城市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珠海宏观经济总量、人均消费支出、旅游经济等各项指标一次次地攀上历史高位,而房地产市场也随着整体环境的变化,渐入佳境。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与需求,销量与价格,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态势。

资源区位: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崭露尖角

1自然景观优越,生活环境舒适

珠海位于广东省南部,濒临南海,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其中距香港约50公里,南则与澳门陆地相连,北距广州市140公里。珠海素有“百岛之市”的美称,自然环境相当优美,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整体景观获得“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

珠海属于低纬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常年四季如春,而且空气质量较高,总可以达到超国家一级标准,于1999年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是中国最适合生活的城市之一。

2 交通网络完善,基建利好不断

广东第一条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广珠城际快速轨道线已在珠海动工,预计到2020年后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将连通珠三角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于2005年12月20日正式开工,它是继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之后,又一条从广州通往珠海特区的交通要道,是广州、中山、佛山、珠海等城市间的“快速走廊”;

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于2005年12月28日正式竣工通车。至此,广东省基本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为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已定下落脚点,前期可行性研究进展顺利,“一桥两轨”变成现实,将把珠海纳入香港30分钟车程范围内;

……

随着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珠海与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的商贸往来逐渐加强,将基本形成区域性都市交通圈,区位角色也将有质的变化,经济总量、城市职能都将有质的飞跃。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日渐迅猛,投资环境日趋成熟

1 经济持续走强,消费平稳增长

近五年来,珠海国民经济保持着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2002-2006年GDP总量环比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尤其是2006年较2005年增长速度高达18%,2006年珠海经济在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上都相对较大。

附图近五年珠海GDP与环比增长率变化比较(单位:亿元、%)

珠海城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社会消费能力强,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工业化

进程加快,200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2006年珠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70元,较2005年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430元,同比增长9.1%。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平稳增长,但增速放缓。

2 城市定位清晰,居住价值提升

国务院审定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觸2020)》中,将珠海定位为“国家的经济特区,珠江西岸中心城市和亚热带海滨风景旅游胜地”,与广州、深圳并列为“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珠海市委、市政府抓住新一轮重大交通基础建设的时机,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强市”策略和“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和“东西双城”发展布局;提出建设最富魅力、最宜人居、最适创业的城市发展理念。

随着珠海城市定位的清晰和众多对珠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项目逐一上轨,在新的方针指导下,政府的发展战略将得到实质上的落实,珠海经济发展有望进入新一轮发展空间。地产市场:行业信心指数较强,地价房价节节攀升

1 投资增幅稳定,业界信心较强

去年1-11月珠海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23.7%,近几年该比值基本保持在23%的平均水平,投资增幅稳定,显示了业界对珠海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2006年“国六条”颁布后,珠海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短暂的观望期,第三季度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情况很快有所好转。

10月,南屏一宗地块的拍卖吸引了包括新加坡凯德置地、香港和记黄埔、中海地产、中信华南、雅居乐、万科等9家中外富有实力的发展商参与竞拍。结果,该地以高达每平方米3510元的楼面地价成交。

11月,拥有全球最大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机构的德意志银行,正式持有珠海中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城项目50%的股权,这是海外基金首次在珠海地产项目控股。

珠海地王诞生和海外基金入驻珠海房地产,表明珠海已经有了较为健康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也说明珠海房地产未来发展的潜力很大。

2 市场消化较快,价格持续上涨

据统计,2006年市区总体可供应面积约为210万平方米,市场供应旺盛。从区域上看,其中拱北片区供应量较大,但在下半年出现了后继乏力的态势,基本没有新盘供应。从需求上看,2006年市区总体消化量约为160万平方米,消化率超过75%,市场消化速度较快,住宅市场供求整体保持均衡。

即使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房价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受到影响,珠海房价一路走高。

2005年预购均价比2004年上涨832元/平方米,增幅达到20%;2006年1-12月,预购均价已经达到5786元/平方米,达到一个历史高位。

虽然房价涨得比较快,但主要是许多具有良好品牌的开发商转战珠海,提升了珠海楼盘的档次和影响力;其次高品质的海景项目、别墅项目,它们的价值主要基于稀缺性与未来城市价值。在这两大因素的推动下,珠海的楼价有了一定的升幅。

附图 珠海2006年商品房预购均价(元/平方米)

3 本地需求主导,外地客户渐增

有统计数据显示,珠海五成以上商品房由本地人群消费,外地客户购房比例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45%上升到2006年的47%。其中外籍(包括港澳台)客户2006年的比例为10.91%,成交金额比例却达到17%,高档项目的外销市场潜力较大。发展趋势:楼市后市发展强劲,精品项目引领市场

1 区域联动增强,后市发展强劲

过去广州、深圳房地产随着珠江东岸的经济发展节节上升;现在广东省政府推动珠江西岸沿海地区发展石化及临港工业,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加上珠海市政府规划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定位,珠海房地产的潜力自然备受看好。

同时,随着一系列基础交通设施的动工,使珠海由珠江西岸的“死角”,一跃成为交通枢纽。尤其是港珠澳大桥完工后,珠海必将成为珠三角物流大动脉,且大大提升珠海在区内的经济影响力。而且香港前往珠海的交通时间接近前往深圳的水平,鉴于珠海楼价和深圳楼价相比便宜一半,势必对珠海楼市带来颇大刺激。这一利好在大桥落成前相信就会显现,珠海地区物业也将逐渐成为香港投资者更为关注的市场。

这些外部环境的刺激无疑增强了开发商对未来珠海楼市的信心,因此尽管2006年上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并没有打压下开发商对珠海楼市的信心,外资、国内品牌开发商纷纷进驻珠海,2007年珠海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2 市场理性增容,品牌化成主流

随着重大交通项目的落实和城市定位的明朗化,众多对珠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项目逐一上轨,势必促进珠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机会的增长以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吸引来自周边城市的置业人群,城市人口容量的扩增成为商品房销售的有力支持。从中长期看,需求的旺盛和购买力的提高将促使房价有较大幅度的上扬。

不断提高的住房消费水平和外来高端消费群体的增加等因素,将使市场不断提高对商品住房的品质、配套、舒适度和品牌形象的要求。随着一线城市内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许多具有良好品牌的开发商纷纷进驻珠海,市场竞争逐步升级,住宅项目的规模化和精品化成为发展主流。根据统计,2007年拟推出项目规模较大,建筑面积在10万以上的中高档大盘项目约有15个,品牌开发商引领珠海楼市走向良性发展。

城际比较:珠海发展潜力可观,房价补涨空间较大

1 珠海 VS 深穗:收入差别不大,房价相差悬殊

珠海一般住宅的售价不断上升,其中的重要原因即为受到澳门地区楼价的推动。即便如此,作为位于广东省经济发展前列的珠海市,整体住宅售价水平仍大幅落后于广州、深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珠海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和广州不相上下,也接近深圳的水平。但2006年珠海住宅均价明显落后于广州和深圳,三地房价分别是4581元/平方米,6149元/平方米和9173元/平方米。若以市区计算,珠海2006年下半年住房交易均价为5558元/平方米,广州接近9000元/平方米,深圳约为11916元/平方米,楼价在珠三角发达城市间处于较低水平。

附图珠、深、穗三地房价比较(单位:元/平方米)

从豪宅市场看,目前珠海、广州、深圳三地豪宅价格分别约为:11000~13000元/平方米,12000~18000元/平方米和18000~30000元/平方米,珠海也明显落后广州、深圳两大城市。

可见未来不论在一般住宅市场、豪宅市场,珠海都有长足发展的空间。

2 深港VS 珠澳:珠澳发展可借鉴深港的融合模式

在东岸,得益于亚洲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香港的带动,结合自身竞争力,深圳GDP逐步攀升并维持强劲升幅。深圳GDP过去5年增长91%,深港两地逐步交融。

在西岸,由于旅游博彩业的飞速发展,澳门在过去5年取得极大经济成就,GDP增长率惊人,2003-2004一度达到惊人的30.52%。与之紧邻的珠海也随之获益,过去五年间GDP总量增长83%。

深圳在香港的带动下,GDP实现大幅度上升。但深、港经济规模宏大,而深圳逐渐羽翼丰满,在工业、港口业多方面与香港分庭抗礼,故两地在融合中也有竞争。对比之下,珠

澳两地经济规模较小,产业也集中,澳门面积小,形势逼仄,相比香港于深圳,更需要珠海的协助,两城市相互依赖的程度长远而言将较深港更为强烈;澳门市中心与珠海的距离,远较香港/深圳为近,相互融合的速度将比深圳更快。

参考深港例子,珠海势必在澳门的带动下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珠澳人均GDP比例与深港人均GDP比例相差更大,珠海GDP提升的空间更为可观。

附表 深港珠澳四地GDP比较单位:亿元

香港深圳的融合,对深圳楼价的带动,为珠澳融合提供了一个范例。2002-2003年间,香港与深圳的一般住宅楼价相比,约为3.12倍;目前香港市区一般住宅和深圳住宅价格比例保持在1∶3~1∶4之间,在两地接壤地区,住宅售价比例稳定在1.5~2倍之间,深圳罗湖、皇岗口岸两地物业,受香港带动明显,目前售价已较2002年上升近100%。

在澳门地区楼价尚未飞跃时,与珠海地区楼价比例约为2~2.5倍;2004年后澳门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楼价迅速上涨,2006年澳门关口附近新盘售价与珠海关口附近楼价比例高达3~3.5倍,豪宅售价比例更高至4~5倍。

深港两地是国内经济特区和国际化大都市相融汇的典范。其经验充分说明,旁依国际化都市,势必为其经济热力所辐射;而此辐射将成为城市房地产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澳门和珠海的楼价差距更大,造成澳门人士购买珠海物业的动力更强;珠海的豪宅区(吉大、拱北沿海地区)与澳门豪宅区直接相望,心理感受和实际居住环境之距离较香港、深圳更接近。相比而言,珠海、澳门地区楼价分别落后深圳、香港地区甚远,但以人均计经济消费实力已接近,珠澳楼价上升空间较大。

3 珠海 VS 澳门:澳门经济强增有望提升珠海楼价

澳门人口少,产业集中,在新一轮旅游娱乐业推动下,势必带来新一波整体经济强劲增长,2002~2005年经济增长推动楼价飞升的局面有望重现;住宅价格将再度上扬,预计在2010年前后,澳门楼价一般新发售住宅售价将上涨至25000~35000元/平方米之间,豪宅价格则将上涨至40000~60000元/平方米之间。

在澳门经济的第一波起飞期,以澳门为首的买家购买珠海物业平均单价接近6000元/平方米,抛离其他珠海买家,尤其是以拱北口岸附近地区、吉大滨海地区等区域率先受惠。预计在澳门经济的第二波起飞期,投资珠海物业将增长2倍以上,市场占有份额则扩大到20~25%,个别项目可占超过50%。

参考深圳、香港相邻地区价格比例逐渐缩小到1∶1.5~2之间的例子,而目前珠海与澳门价格差距在3倍左右,故珠海近关口地带及豪宅楼盘价格有相当大的空间,以此推算,珠海近关口地带及豪宅楼盘价格在2007~2012年前后也会逐步上升至20000~25000元/平方米,较目前可望有60~80%的增长。

在近关口地带及豪宅楼盘价格上升的带动下,珠海整体更广泛地域一般住宅也将随之上升,但由于此部分住宅并非全部由澳门人士所能推动,主要仍受国内买家影响,故升幅将不如豪宅物业。预计将达到8000~12000元/平方米的水平,与澳门一般住宅价格保持在1∶2~2.5之间。

2.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二

第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11月日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其中把“三农”放到首位;而作为拉动农机市场需求的主要动力农机补贴, 2010年将在2009年130亿元基础上适度增加。

第二, 从我国农机化水平分析, 我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偏低, 刚性需求仍将拉动市场走高。

第三, 农机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补贴力度的加大, 吸引新的资本涌入。如许多返乡农民工将资金投入农机经营, 也将成为农机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一些在城里赚了钱的农民工回家后转向农机投资, 致使农机市场“热钱”涌入。一项市场调查显示, 某些地区返乡农民工购机比例占到了总销量的40%, 返乡农民工成为农机市场的一支主力军。

第四, 2009年农机经营户收益较好, 为2010年农机市场提供了预期支持。

第五, 机型梯度更新。以收获机械为例, 2009年自走机用户群体中有一部分农机专业户, 这部分老用户使用一季、两季就将机子卖掉更换新机, 促进了农机市场的“更新换代”, 拉动了自走机销量的提升。

3.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三

根据当前国内经济热点及学界、企业界和公众关心的话题,《经济半小时》栏目发出了上百份经济学家企业家问卷调查。关于在2010年的消费新亮点的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100人当中,有25的人选择了汽车,25%的人选择新能源,有8%的人选择家电,而超过28%的人选择了文化休闲。而有11%的人选择了新媒体,还有2%的人认为在其他领域。

连锁经营是21世纪主导商业经营模式。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2009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各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实现V型复苏,我国GDP实现增长8.7%。展望2010年,新的消费亮点、新的市场机遇必将带来连锁发展新契机。

家电业:

群雄下乡 逐鹿三、四级市场

2010年,“家电下乡”将对彩电、手机限价提高1倍,分别至7000元和2000元,洗衣机、冰箱等其他产品也将提25%—70%;国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同时完善相关措施,将会继续拉动我国家电行业的产品销售。

如此一来家电市场炎热程度不言而喻,家电企业和零售商开始加大“下乡”力度,逐鹿三、四级市场。

两连锁巨头渠道下沉步伐加快: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近日透露,2010年苏宁在延续一二线城市匀速开店的基础上,将深入到县、乡等三、四级市场,再开300家门店。

2009年,电器连锁另一巨头国美,在进行关闭赢利不佳门店、减缓扩张步伐、组织流程再造、门店运营机制改造以及顾客服务精益化升级等战略举措调整的同时,并没有舍弃三、四级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2009年3月初家电下乡政策全面升级之际,国美电器曾表示组建专门的家电下乡业务团队,负责该公司家电下乡营销From EMKT.com.cn尤其是三、四级市场联合体网点的开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美电器旗下约拥有1300余家门店及1896家(含其国内门店)家电下乡联合体网点。约600家“准三、四级市场”门店网络,2010年,相信国美电器也会渐显身手。

家电厂商早已下手,与地方性家电连锁企业一起争夺渠道资源:海尔的日日顺、创维的惠民城、长虹的C生活体验店等均以家电连锁经营的形式,于三、四年前已开始在中国的三、四级市场进行了战略试水,现乘着国家“家电下乡”的如意东风,与各区域的强势地方性家电连锁企业,如汇银家电、江西四平家电等一起瓜分巨大的农村家电市场。

谁能实现四方即顾客、加盟商、厂家以及企业的赢利?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效益。家电连锁企业,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

汽车及后市场:

火热背后 托起一巨大金矿

2009年,中国汽车销售量达到1360万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最新信息,至2009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1152.10万辆,增长17.81%。

2010年,国家相关汽车优惠政策将继续延续,从具体措施来看,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年底,同时汽车以旧换新的单车补贴金额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1.8万元。

调查显示有68%的人认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2010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依然能持续火热。成熟的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约占20%,有50%至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而中国汽车服务业的利润占比不足20%,不及成熟市场的1/3。所以,中国汽车后市场将是一座巨大金矿。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整个汽车后市场的规模近2000亿元。

从国际汽车后市场态势来看,连锁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例,2006年以来,美国汽配连锁经营三个代表企业NAPA、AUTOZONE和PEP BOYS的营业额数量约占整个美国汽车后市场70%的份额。

在国内,汽车后市场终端业态多元化并存,业态集中度低。汽配服务连锁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性连锁企业如优配、郑州贰仟家、上海隆丰、小拇指以及国外汽配连锁巨头等在国内发展势头良好,国内外众多汽配企业也虎视眈眈,大量资本涌入汽车后市场,谁能占有更大份额?

规模、速度、赢利模式将是汽车后市场,众多连锁企业获胜的砝码。

移动通信:

市场导向 品类结构调整优先

2009年,三大通信运营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3G业务和产品。据统计,2009年3G用户数约900万户,预计2010年可能会达6000万户,2011年将过亿。一部分人认为2010年3G有可能厚积薄发,在消费领域出现新亮点。

手机零售业态多元化并存,有手机专业连锁店、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卖场、通信运营商手机定制以及网上商城、零散的手机销售维修店等。面对多业态竞争以及“山寨机”销售网络的巨大冲击,虽有“手机下乡”机遇却也疲于应付四面楚歌。所以,手机连锁零售企业必须以研究消费行为,精确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类结构的调整,有效进行品类管理的推广与运用,积极发展有效连锁网点及网上市场。

精于品类管理、盈利模式创新、赢利标准化复制也许将是手机连锁企业突围的有效选择路径。

文化休闲:

朝阳产业百花齐放

在消费新亮点的问卷调查中,28%的人选择文化休闲作为2010年消费领域的新亮点,是所有选择中比例最高的。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近年来对文化消费指数做的跟踪调查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总量上呈现攀升的势头,在消费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文化休闲、娱乐消费等不仅使各种文化产品或服务如电视节目、电影、电子软件、书籍、杂志、休闲娱乐项目、游戏、健身、旅游等得以更趋于丰富、多元化,也带动了相关物质及文化设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出版、有线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电视、计算机、MP3/MP4、相机/DV等数码设备,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酒吧、旅行社等,各文化产业中消费终端的连锁经营发展势头迅增。

1、电影业:差异化经营导向

国家广电总局从2002年开始实施院线制改革,由电影公司或制片公司和若干电影院进行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机制,影院经营确立为主体,其经营模式类似连锁经营。所以,近年来电影产业链上游的企业纷纷向终端市场进一步拓展,促进了连锁影院的快速发展。

2009年,中国电影内地全年的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较2008年增幅高达42.96%。中影最新透露:《阿凡达》自2010年1月4日上映以来,票房一路看涨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截止2月底,该片全国票房已经接近13亿元。

电影院是电影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窗口,是消费的重要场所。电影产业上游的繁荣,无疑带动了终端影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共已达4723块。

内地影坛龙头中影旗下的全资影院投资公司成立两年期间,已投资新建了20多家影院,2011年预建成50家影院。保利博纳公司宣布将在未来3-5年内建20家影院。09年华谊兄弟在成功上市后,曾明确表示拨出1.2966亿元用于影院投资,计划未来2年内在国内新建6家影院。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内地影院建设将会继续提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电影市场潜力巨大,院线与影院连锁经营必将提速。巨大机遇、良好的发展势头背后,不能忘了问题的存在。目前,由于国内影院上映档期安排不合理、产品同质、信息对称,影片源供不应求,观众分流严重,巨大的场租和运营成本使影院的盈利情况存在较大的威胁。

影院经营与管理模式单一,人才瓶颈等问题迫使经营者必须尽快选择“差异化”经营策略,通过有效经营与科学管理,推陈出新,创意思维激活经济模式,提升影院经营能力。

2、网吧业:行业整顿洗牌加剧

“哥种的不是萝卜,是寂寞。”

2003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

2009年9月,文化部发布的《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更进一步鼓励网吧行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2010年2月,文化部公布了《全国网吧连锁企业认定工作申报指南》,明确了申报全国网吧连锁企业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二是全资或控股的直营门店数不少于30家,且在3个以上(含3个)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直营门店;三是符合连锁经营组织规范;四是所有直营门店在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未受过有关部门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做出的罚款(含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

很明显,从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大火事件发生之后,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全国网吧行业就进入整顿期,八年过去了,网吧越来越集中化、连锁化发展。

《指南》的发布,是文化部再次发出的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范化管理,鼓励并大力推进网吧连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信号。这一信号预示单店经营、操作不规范的个体“黑网吧”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全国各地均出台措施限制单体网吧的发展。比如辽宁规定,禁止单体网吧新设登记,辽宁去年已将8000个网吧整合为8家连锁经营企业;广东有关部门也在通过连锁网吧收编“单体网吧”。据悉,广东省目前还未发放的网吧经营牌照将全部批给连锁经营企业,基本不再给单体营业的网吧发放牌照。

比如,深圳文化部门降低了网吧连锁企业申请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全国、全省网吧连锁企业在深发展,同时,还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创新投资资本参与、支持和促进开展网吧连锁经营工作。

可见,网吧行业整顿、洗牌加剧,在各种政策的导向、支持下,连锁经营企业已驶入快车道,开始了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紧张时刻。狭路相逢,谁能胜?无疑,拼的是资金、规模、速度,更拼的是盈利模式和标准化复制能力。

谁能站在浪尖?谁能笑在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3、酒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对娱乐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酒吧业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之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吧在国内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酒吧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越来越被广大年轻的消费者所接受。目前,酒吧业全年的消费额为已近两百亿,行业实现28.7%的增长,酒吧业市场将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已形成多个酒吧街,商业较成熟,竞争激烈。如北京的三里屯、什刹海、星吧路、大山子、朝阳公园、南锣鼓巷和工人体育场等酒吧街;上海的衡山路、雁荡路、巨鹿路、新天地、长乐路、铜仁路和茂名南路等酒吧街;广州的沿江路、环市路、芳村和白鹅潭酒吧街;深圳的蛇口、华侨城、体育馆、华强北、九坊街和盐田大梅沙酒吧街等。二线城市的酒吧业也是在迅速跟进,竞争也是日渐剧烈。如杭州的黄龙、南山路、吴山等酒吧街;西安的德福巷、大雁塔仿古酒吧街等;成都的玉林生活广场、紫荆好莱坞广场、锦里和芳邻路等酒吧街;长沙的解放路酒吧街等。

目前多数酒吧以娱乐、休闲和社交的功能成为主体,有部分酒吧由于是从早期的迪斯科、夜总会等娱乐业态分化出来的,仍保留了部分服务。在没有行业标准、缺乏相关部门监管的情况下,“无照”、“名不副实”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如恶意竞争、逃避监管、拉客斩客、雇用社会闲杂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酒吧业的健康、安全、规范发展存在较大隐患。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利润就有跟风。以Babyface、苏荷、激情百度、阿伦故事、88等为代表的连锁商业主题酒吧,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脱颖而出,连锁发展势头迅猛。据透露,其中一些酒吧连锁企业已开始或正在筹备与资本进行对接,酝酿酒吧业的新一轮竞争与洗牌,在酒吧行业不成熟的情况下,高端人才相对缺乏,管理水平及模式不够成熟、稳定,且中国跟风严重,那么这些企业必将面临后进者的抄袭、模仿,同质、恶意的竞争不可避免。

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唯有独特的赢利模式、高素质的运作团队及较强的标准化复制能力才能使企业更强大、更长久!

4.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四

一、当前餐饮业发展形势及问题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速稳中有降

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7998亿元,同比增长16.8%,虽然增幅比上年相比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高位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人均餐饮消费1348.4元。餐饮消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4%,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9全国餐饮百强企业零售总额达到1250亿元,比2008年百强企业市场规模增长22.6%,占全国餐饮业零售总额的6.94%,比2008年略有增长。

从增长速度来看,2009年餐饮业零售额从3月份开始逐月下滑,最低达到14.4%。2010年1月起,统计局调整了统计口径,将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调整为餐饮收入,1月餐饮收入达到1425.6亿元,比去年增长13.7%,增速下降7.9个百分点,1-4月实现5342.6亿元,增长16.7%,比去年同期约低2个百分点。

图1:2009年餐饮业发展状况

2.行业发展呈现多年少见的“三低”特点

(1)餐饮业平均利润不断下降。2009全国餐饮百强企业的利润为10.43%,比2008百强企业下降约3个百分点。2010年,由于气候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以蔬菜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致使餐饮业的盈利水平不断下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2010年4月,15种蔬菜月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2.76元,比上月上涨2.22%,比去年同期上涨20.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4月,CPI同比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24.9%,鲜果上涨16.4%。5月,虽然蔬菜价格有所回落,CPI同比上涨3.1%,比4月高0.3个百分点。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品价格都在下降,而农产品价格基本都在稳步上升,今后原材料上涨将成为常态,加上水电煤气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今后餐饮企业经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消息,2010年,中国共有27各省市上调或计划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中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利润稳中有降在所难免。2008年全国餐饮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现在很多企业几乎每年都要为工人加薪10%以上,加上部分省市要求为农民工按城镇户口缴纳社保,餐饮业的人工成本将大幅上升,将进一步降低行业盈利水平。

(2)餐饮业零售额增长率12年来,首次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988年以来,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速一直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09年住宿和餐饮业增速仅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1.3个百分点,是198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2009年9月起至今年4月,餐饮业零售额增长速度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这种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政府家电下乡、家电依旧换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半、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一系列刺激、鼓励消费政,极大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另一方面,餐饮业的促销只是企业行为,没有在政府层面得到产业政策的支持,行业完全依赖自身增长,在政策有限的条件下,餐饮收入增幅落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在所难免的。

图2:增长率比较

(3)餐饮业城镇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餐饮业城镇投资增长率下滑。2009年,住宿和餐饮业共投资2332.7亿元,比2008年增长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但2010年1-4月,餐饮业城镇投资总额为558.06亿元,增长20.2%,低于社会城镇投资平均增长率6.7个百分点,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8、2009年,餐饮业城镇投资额增长率也高于社会平均投资额增长率。餐饮业城镇投资增长的持续下降表明行业吸引力有所降低。

3.人员短缺与人员流动频繁给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2009年底,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38.1%、第二产业占27.8%、第三产业占34.1%,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已成长期趋势。截至目前,餐饮业从业人员超过2200万人,保守估计,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0万人以上。但近年来,餐饮业人员短缺现象严重,企业虽然已经以增加薪酬、提高福利待遇等办法吸引劳动者,但仍然存在大量缺工。新一代劳动力就业预期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2010年第一季度重点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对比分析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餐饮业用人需求比上季度增长13.6%,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5%。加上企业店面信息招聘、自身网络招聘、内部人员推荐等多种途径,餐饮业对人员需求增长应远大于23.5%。在人员短缺的同时,餐饮业的人员流动频繁,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在流失,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图3:2005~2009年三产就业比例变化

4.行业发展层次多样,管理水平急需提升

当前,餐饮企业层次多样,阶段特征明显。小企业开始从生存求发展,中型企业从发展到注重品牌建设,大企业则开始从品牌建设进入投融资阶段。2010年,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但包括很多大中型餐饮企业在内,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家族管理色彩浓厚,不尊重和信任人才等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5.行业监管力度加强,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政府部门通过专项整治、许可证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为提高餐饮业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但在法律法规的实施中对凉菜间的要求,对甜品店、流动餐车的许可证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情况,一些省市餐饮服务监管部门没有到位、水电同价迟迟未得到解决,个别地区工商部门对团膳企业的限制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渐解决。

二、2010年餐饮业发展趋势

1.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将全面加强

法律法规逐渐建立健全。2009年,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实施条例》,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从注重食品干净卫生,逐渐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的内部,从事后处罚到事前风险评估。餐饮业监管部门的职责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监管更加严格。2010年以来,国务院、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陆续印发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工作指导方案和通知,包括《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2010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关于严防不合格一次性筷子流入餐饮服务环境的紧急通知》、《关于深入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等,显示了国家在整顿食品安全秩序方面的决心和力度。2010年5月1日《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也即将出 台。

监管力度全面加强。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自2008年12月以来卫生部等9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30个省(区、市)进行了安全整顿的阶段性检查。据统计,整顿开展以来,各地餐饮服务监管部门检查各类餐饮单位248万多户次,收集违法违规线索11万多条,警告和责令整改23万多户,罚款2.7万多户,没收违法所得2400万多元,停业整顿9302户,吊销许可证1406户,取缔无证经营24260 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119件,餐饮服务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低碳环保将成为主流和新的利润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客观要求。零售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节能改造,建立节能示范店,沃尔玛环保节能旗舰店已经实现节能23%、节水17%,未来的目标是都达到50%。

在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不可逆转的形势下,餐饮企业的利润在不断下滑,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必须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开源节流势在必行。据统计,目前餐饮企业水电燃气费用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5%左右,如果能耗下降10~20%,就能极大提高餐饮企业盈利水平。目前,餐饮企业节能降耗还处于起始阶段,未来一定是大势所趋,能否抓住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企业至关重要。

3.内外因素驱动将加剧餐饮业转型升级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已经步入人均2000~3000美元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式增长,给今后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大量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各行各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最突出的任务。作为传统服务业,餐饮业也亟待转型升级。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餐饮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2009年后行业增长速度逐渐回落,也开始在内外因素驱动中进入调整阶段。当前人员需求缺口高,人员流动性高的“双高”困境及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将推动企业加快变革,行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根据调查,规模扩张与企业成立年限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企业经营时间越长,增长越趋于稳定,加快转型升级也是当务之急。2009全国餐饮百强企业中成立10年以下的企业增长26.1%,成立30年以上的公司只增长了1.97%。从企业自身来看,经过快速扩张之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也需要升级转型。

4、品牌及产业链建设将不断加强

餐饮业经过多年的竞争和发展,市场日益细分,个性化消费得到彰显,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日益重视品牌,多业态、多品牌经营成为很多餐饮集团的战略选择。2009全国餐饮百强企业申报积极,最终有32家新面孔上榜,充分反映了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截止目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餐饮企业已约30多家,获得省市著名商标的企业更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节约成本,加强食品安全建设等角度出发,很多品牌企业根据产品自身特点,独立或联合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上下游产业链,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三、当前餐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管理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源

目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很难把成本压力转移给消费者,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来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实行连锁经营、利用信息化加强流程管理、大力节能减排是未来餐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首先,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强议价能力和原料利用,降低成本和费用。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流程改造,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信息统计分析。目前我国餐饮业用工短缺现象严重,每人每年平均劳效约8万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人员效率,逐渐利用科技降低对人员的依赖,将是解决人员短缺,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着力点。最后,积极采用新的节能设备,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制定节能节约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自觉主动求变,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餐饮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从粗放式、经验式向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产业发展以往偏重于追求数量,将来要偏重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觉、主动、积极探索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利用标准化设备,建立中心厨房,通过制定产品标准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将传统手工企业催生壮大成为大企业,并打造出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建立特色鲜明的原辅料基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兼并重组,餐饮业的转型升级是,用效率高的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生产能力来替代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3.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人口红利”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至本世纪初,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来自“人口红利”。但近年来用工荒问题开始凸显,第一次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餐饮业如何创新制度安排,加快改革步伐中获致“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制造业企业的计量模型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改善为高中学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如果全部是大专学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75%。与此相仿,由大专到本科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但从素质提升中能获取更多的边际收益,对一线员工加强教育和培训,就能不断提高产出水平。

(2)引进并信任高素质人才,形成“以用为本、人尽其才”的氛围和机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6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目标和重大政策,要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当前大部分的餐饮企业是家族企业,一些发展得较快的企业开始引入高素质人才,但由于观念和体制的限制,人才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造成人才浪费。人尽其才首先是转变思想,信任并使用人才,其次要改进完善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真正形成人尽其才的氛围和制度,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5.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五

收购大潮改变视频会议市场竞争格局

2009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发展减速,信息化投资放缓的局面。由于企业投资在2009年初开始缩减,视频会议市场企业需求有所下降,但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扩大政府支出的政策引导下,视频会议市场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开始放缓。计世资讯(CCW Research)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视频会议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8.3亿人民币,与2008年相比增长7.0%,增速下降明显。目前中国视频会议市场主要厂商均为以硬件为主要产品的视频会议厂商。其中,宝利通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绝对的领袖。

2010年是视频会议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兼并重组是2010年视频会议领域的流行词,随着思科收购腾博、惠普收购华

三、罗技收购LifeSize的完成,视频会议市场形成了四种不同的集团竞争,分别为专业视频通讯厂商、网络设备厂商、IT数码厂商、综合IT设备厂商。

专业视频通讯厂商主要是以宝利通、科达、华平为代表的,进行专业视频通讯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厂商以及众多软件视频会议厂商。这类厂商在视频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积累,具有相当的行业知名度。特别是宝利通,经过多年的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积累,形成针对中国市场的一系列产品、市场渠道布局合理,并具有相当的纵深,已经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中国视频会议市场一枝独秀的厂商。从2010年市场格局来看,虽然宝利通为首的专业视频通讯厂商将受到收购整合后的新形成竞争势力的冲击,但宝利通在中国市场的领袖地位依然稳固,但其他专业视频会议厂商势必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网络设备厂商主要是以思科、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提供网络设备和解决方案的厂商群体,这个群体是2010年视频会议市场中最大的市场冲击因素。其中,思科在收购腾博后,加之之前收购的WebEx,形成全产品的视频会议系列产品,随着思科在中国市场的重视度加大,在完成渠道整合的布局后,将在中国视频会议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也将成为2010年中国视频会议市场最大的变数。华为、中兴视频会议系统与其主业产品相结合,从网络规划建设到视频会议与监控系统的融合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体化的产品体系,其业务开拓受到较大的支撑。目前,华为中兴除在国内进行市场开拓外,在国际市场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IT数码厂商主要代表厂商为索尼,罗技在收购丽视高清之后,也开始涉足视频会议领域,形成以罗技与索尼为代表的IT数码厂商群体。索尼和罗技在高清视频头等终端配套领域具有相当的优势,索尼在图像处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但总体来说,这类厂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IT数码产品的分销领域,在行业信息化领域并不具有渠道优势,在渠道竞争为主的视频会议市场,这类厂商并不占据优势。

随着惠普收购华三的敲定,综合IT设备厂商也将高调进入视频会议领域,华三在中国视频会议市场长期占据TOP10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随着惠普对其收购的完成,惠普针对华三视频会议产品的战略布局和企业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华三在视频会议领域的冲击力度,甚至对中国视频会议竞争格局形成一定的影响。

在一系列的兼并案例后,视频会议市场也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国内厂商将面对更大的市场压力,而国际厂商方面,收购腾博后的思科,将有机会挑战宝利通的绝对领袖地位。

报告目录

主要结论与观点

第一章 视频会议系统发展概况

一、视频会议系统发展概况

1.视频会议系统定义

2.视频会议产品的基本形态

3.视频会议系统发展历史简介

4.主流视频会议标准介绍

5.视频会议系统分类

二、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环境分析

1.视频会议系统总体发展环境分析

2.国家政策的支持

三、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1.中国视频会议市场现状分析 2.中国视频会议市场特点分析

第二章 2009年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市场发展分析

一、影响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的因素

1.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

2.经济危机造成市场的影响

3.政府市场需求向基层推进

二、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市场容量发展分析

三、中国视频会议系统业务模式分析

1.视频会议系统销售业务模式

2.视频会议系统租用业务模式

3.视频会议系统运营分成模式

四、中国视频会议系统竞争情况分析

第三章 2009年中国视频会议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一、中国视频会议系统总体用户需求分析

二、中国视频会议系统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1.政府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2.交通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3.制造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4.金融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5.教育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6.能源行业用户需求分析

第四章 2009年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厂商分析

一、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二、中国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厂商分析

1.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主流厂商介绍

3.硬件视频会议厂商高清经典案例介绍

三、中国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厂商分析

1.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软件视频会议系统主流厂商介绍

3.软件视频会议厂商经典案例介绍

第五章 2010年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一、影响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市场规模发展分析

三、中国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四、中国视频会议系统业务模式发展趋势

6.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六

巴中证券 刘经理 ***

作者:王艳辉

来源http:///Biz/Blog/2012-1-5/870809.aspx

关键字:中国手机产业 十大发展趋势 酷联中华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很多中国手机厂商而言可谓惨淡经营,升级智能手机不顺,传统功能手机销售受阻,调整、升级成了2011年中国手机的主旋律,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将完成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型,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日益提升:

1、中小品牌竞争地方运营商市场:2011年“酷联中华”四大本土品牌在以运营商主导市场崛起,华为、中兴、联想、酷派四家公司占据了大陆千元智能手机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2012年相信随着其他本土品牌对运营商市场的强势介入及运营商集采主导权的下放市场份额会逐步下滑,不过酷联中华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深圳手机厂商纷纷转型,从IDH转向品牌运营,主要面对的就是2012年的运营商市场,特别是省、市运营商集采,四大+群小的本土品牌格局将在2012年形成。

2、全球功能手机市场逐步恢复,2011年下半年由于汇率、政治等因素,大陆手机出口市场陷入停滞,加之占据中国手机出口40%市场规模的印度调整不断,有不少人开始看衰中国手机在全球市场的未来,鉴于包括印度、非洲市场3G的布局远较大陆落后,相信未来几年功能手机市场规模的下降速度会比大家想象的更慢,全球功能手机市场空间依然较大。

3、本土IDH加速整合升级,与过去几年几百家IDH竞争的“春秋”格局不同,从2011年开始手机IDH开始向步入“战国”时代转变,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明显,经历了前几年的手机出口潮后,可以说第三世界国家消费者已经度过了手机普及阶段,对手机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IDH的要求也日益提高,2012年IDH的洗牌将继续,中小IDH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较大规模IDH会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并加速向三星、Nokia品牌之外的国际厂商渗透,并将成为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当地品牌的主要供货商。

4、海外本土品牌崛起,经历了前几年的布局,一批在海外经营的本土品牌将在2012年崛起,2011年传音科技在非洲的月出货量已经超过百万,FORME、极泰、G’Five等品牌经营初见成效,2012年会有更多海外本土品牌崛起,成为全球手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5、智能手机IDH模式走向成熟,2011年希姆通月出货量最高已经破百万并开始向松下、夏普等国际品牌供货,实现了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IDH的完美转身,北京胜耀月出货量也已经达到几十万,随着智能手机人才群的逐步成熟,2012年功能手机IDH向智能手机渗透加强,IDH的客户群也将向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及海外品牌全线覆盖,中国手机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

6、TD智能手机崛起,相对WCDMA一般来说TD要落后1-2年,如果说2011年是WCDMA的起步年,2012无疑将成为TD智能手机突破的一年,相对WCDMA,TD智能手机从专利费来看要便宜6%,随着TD方案商展讯、Marvell等的Ghz方案走向成熟,相信2012年TD智能手机会凭借成本优势及中国移动强大的营销能力后来居上。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更多IDH已经切入到TD手机研发也为2012年TD智能手机爆发奠定了产品基础。

7、本土高端品牌云端发力,2012年Apple、SONY、联想等厂商都将发布智能电视,广电总局IPTV松绑也为智能电视爆发提供了政策前提,在多屏互动促进下,云计算将成为本土主要品牌竞争的核心地域,失去云计算知名手机品牌也将失去未来竞争的本钱。

8、军备竞赛延续,2012年将延续2011年硬件配置的军备竞赛,双核将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主流配置,四核开始切入,4寸屏是起步相信4.5甚至更大屏幕会慢慢主导市场,中高端拼配置、中低端拼价格的市场策略依然会主导2012智能手机市场。

9、超薄手机将成为2012本土品牌的主要诉求,Apple 2010年发布的iPhone 4启动了智能手机的超薄概念,2011年三星Galaxy、Moto刀锋手机主打超薄,相信2012年超薄将成为酷联中华为主本土品牌的产品重点。

7.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七

国家制冷研究中心于2009年2月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建, 是我国制冷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次国际制冷技术交流会是该中心组织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交流会, 来自美国、日本、丹麦、比利时、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 分别就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制冷剂替代、空调设备性能评价方法、高效压缩机及变频技术、热泵技术、强化换热技术等6个前沿课题进行了分组研讨。

近年来, 随着格力电器等一批自主创新制冷企业的快速崛起, 中国制冷产业实现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成为与美国、日本、欧盟并驾齐驱的产业强国。特别是以格力电器为代表的中国空调产业, 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完全掌握了空调核心科技, 引领着全球空调产业的发展趋势, 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国家制冷研究中心主任、格力电器副总裁黄辉表示, 作为能源消耗较大的支柱产业, 制冷产业肩负着率先走出旧的经济循环, 探索与社会和谐、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国家制冷研究中心组织此次技术交流会, 旨在联手各方制冷行业的高端人才, 对各类科技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针对节能环保领域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以及引进吸收等多种途径, 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企业的转移和辐射, 助推全球制冷设备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8.2010年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 剑麻 ;产业发展 ;政策建议

分类号 S563.8

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ine)是世界第六大纤维作物,其纤维产量占世界植物纤维总产量的2%[1](植物纤维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65%),占世界硬质纤维产量的2/3[2]。剑麻纤维具有纤维长、色泽洁白、质地坚韧、富有弹性、拉力强、耐磨擦、耐酸碱、耐腐蚀、不易打滑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渔业、航海、工矿、运输、油田、汽车、造纸等领域及编织剑麻地毯、工艺品等生活用品。

1 世界剑麻作物概况

1.1 产业概况

1.1.1 种植

剑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种植剑麻,十大生产国分别为巴西、坦桑尼亚、肯尼亚、墨西哥、海地、马达加斯加、摩洛哥、委内瑞拉、中国、莫桑比克,其收获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97%以上。近年来,世界剑麻产量亦基本保持稳定趋势。据FAO统计[3],2012年,全球剑麻收获面积43.89万hm2(见表1、图1),其中巴西收获面积28.37万hm2、坦桑尼亚5.65万hm2、肯尼亚2.99万hm2、墨西哥2.75万hm2、马达加斯加1.55万hm2,分别占世界的64.64%、12.89%、6.81%、6.27%和3.53%。2012年,世界剑麻纤维产量41.24万t(见表2、图2),其中巴西28.27万t、肯尼亚2.79万t、坦桑尼亚2.50万t、墨西哥2.02万t、马达加斯加1.85万t,分别占世界的68.55%、6.77%、6.06%、4.90%和4.49%。中国1.55万t,占世界的3.76%,居世界第6位。

2012年世界剑麻的平均单产为1 035 kg/hm2。世界上剑麻单产最高的地区是亚洲,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4 500 kg/hm2,是世界单产的4.76倍,其他几大洲的单产都维持在795 kg/hm2左右。中国剑麻单产最高,2012年单产为4 695 kg/hm2,其次是委内瑞拉为1 950 kg/hm2、印度尼西亚1 320 kg/hm2、马达加斯加1 260 kg/hm2、安哥拉1 095 kg/hm2。而剑麻收获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巴西单产较低,仅990 kg/hm2。

1.1.2 加工

剑麻制品目前已发展到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作为纤维材料,剑麻白棕绳和剑麻布等广泛应用于渔业、航海、工矿、运输、油田等行业。近10年来,利用剑麻纤维所特有的天然环保、阻燃、无静电、防蛀等特性制造的剑麻地毯、内墙装饰、衬垫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作为复合材料,剑麻纤维表面具有一定的羟基基团,容易与高分子聚合物发生共聚形成复合材料,应用于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韧性好、重量轻、隔热性好等优点,主要用于门板、轿车衬里、扶手等部件的加强筋。此外,剑麻纤维通过一定的改性,在摩擦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提升剑麻纤维副产物价值的加工应用得到一定发展。作为天然产物原料,可从剑麻纤维中提取食品添加剂,如剑麻核酸、果胶、剑麻皂素等,并用剑麻皂素合成具有抗癌活性的衍生物。在生物工程上,利用剑麻组织和细胞培养诱导蛋白酶。

1.1.3 贸易

剑麻产业在全球贸易中,虽然所占份额不大,但由于其用途的不可替代性和生长环境的约束性,在交易活动中颇为活跃。从2008年至今,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加。2009年世界剑麻出口量13.45万t,2010年14.8万t,2011年达到16万t、出口额为11.2亿美元。预计2013年世界剑麻进出口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加。巴西、坦桑尼亚、肯尼亚是主要的剑麻出口国,剑麻出口量一直占世界前3位,其中巴西的剑麻出口量占世界剑麻出口总量的60%。

1.1.4 消费需求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剑麻的需求量约为80万t。其中欧盟各国、美国、澳洲等每年用于包装、捆绑及农牧业方面的牧草打包等对剑麻绳纱的需求约30多万t,用于石油钻探、森林伐木运输、冶金等方面年需求量约20多万t,用于剑麻地毯、工艺品、剑麻抛光布、建筑材料等方面每年消耗20多万t,另外还有用剑麻造高级纸张、做复合材料原料等每年也达10多万t,而目前世界剑麻纤维年产量约40万t左右,供需缺口巨大。

1.2 世界剑麻产业发展特点

1.2.1 生产规模保持小幅增长

近10年,受土地资源约束、生产成本增长等因素影响,全球剑麻种植总面积、总产量出现波动,但生产规模总体上保持小幅增长。受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剑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

1.2.2 生产国和贸易国进一步集中

全球剑麻生产、贸易向传统生产国和贸易国集中,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巴西、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主要生产大国的种植面积保持增长态势,巴西剑麻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22.16万hm2增长到2012年28.37万hm2,增长28.02%,坦桑尼亚从2003年4.60万hm2增长到2012年的5.65万hm2。

1.2.3 重视剑麻纤维的质量

随着剑麻工业化产品用途的多样化,对剑麻纤维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普遍重视剑麻纤维的初加工,用自动化打麻机打麻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1.3 支持政策

各国普遍重视和支持剑麻产业的发展。如坦桑尼亚:坦桑尼亚剑麻管理委员会、坦桑尼亚剑麻协会共同出资支持将分散经营改为集约经营,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增加工业投资,兴建大型工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自负盈亏等措施,提高了剑麻种植园的积极性。东非通过增加剑麻投资,加强麻田管理, 提高工人工资,使剑麻产量得到迅速提高。肯尼亚通过对外统一销售价格,向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派出推销小组等措施,为其本国剑麻产品打通了国际销路。巴西通过增加对剑麻纤维制品工业投资,变纤维出口为制品(主要是绳索和地毯)出口,提高产品价格及价值,同时,通过加大对新产品研发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

nlc202309020407

2 中国剑麻作物基本情况

2.1 生产情况

2.1.1 种植面积、收获面积

中国剑麻种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南亚热带的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4]。福建和云南有零星种植。中国剑麻主栽品种主要是H.11648号。据农业部南亚办统计,2013年中国剑麻种植面积3.16万hm2(见图3),同比减少3.42%。其中广西种植面积2.45万hm2,广东0.038万hm2,海南0.11万hm2,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77.39%、18.03%和3.48%。2003~2013年全国剑麻年末总面积变化趋势见图3。

2.1.2 产量、单产、产值

据农业部南亚办统计,2013年,全国剑麻总产量为10.99万t,同比增长4.77%,其中,广西7.06万t、广东3.51万t、海南0.39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的64.24%、31.94%和3.55%。2003~2013年全国剑麻总产量变化趋势见图4。

全国平均单产4 588.65 kg/hm2,同比增长5.25%。全国剑麻总产值为6.11亿元,同比减少9.08%。

2.2 产业经营方式

中国剑麻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承包为主,种植规模相对集中,组织方式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还有部分是个体农户分散种植。但由于各项改革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以往计划经济的传统习惯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麻片收购价格未与市场接轨,“公司+基地+农户”的关系未理顺等。

2.3 生产加工

目前,全国拥有各类剑麻加工厂60多家,从业人数约5.2万人,产值约15亿元。研制开发的剑麻产品400余种,主要包括剑麻纤维、剑麻纱条、白棕绳、剑麻地毯、剑麻抛光轮、钢丝绳芯、剑麻墙纸及其他剑麻制品等[5]。近年,除部分剑麻纤维直销外,其他大部分纤维加工成剑麻纱条、白棕绳、剑麻抛光布及剑麻地毯等进行外销。由于品牌信誉好、花色多、质量稳定、销售网络广,中国剑麻产品畅销欧洲、美国、东南亚、中东、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新的剑麻纤维制品的成功开发,剑麻纤维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人们对剑麻产品如剑麻地毯、以麻代棉工业用布、剑麻抛光轮等的使用将日益广泛。特别是随着剑麻与塑料混合制作可降解塑料、汽车工业用复合材料等开发成功,剑麻的总需求量将不断增长。

另外,近年来剑麻麻渣废水的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发展,用于提取剑麻皂素、剑麻果胶、剑麻乱纤维及生产有机肥,可提高麻片价值100元/t以上[6]。目前多家公司从全自动打麻机厂按15~30元/t麻片计价回收麻渣废水,用于提取剑麻皂素和剑麻果胶,按5~10元/t麻片计价回收剑麻乱纤维和用于生产有机肥,除去综合利用工厂的收益,麻片附加价值在50元/t以上。但对于手拉式打麻机分散加工,麻渣废水不集中,难以集中利用,目前剑麻麻渣废水的综合利用基本限于全自动打麻机上。这样计算,全自动打麻机的效益更加明显,并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2.4 科研水平

中国已经建成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首,广东、广西有关院校和农垦及剑麻企业组成的剑麻科研体系,涉及剑麻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加工和综合利用等领域[7]。2008年初,国家启动了包括麻类作物在内的5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剑麻位列其中,目前设立了岗位专家2个,区域试验站2个。近2年主要科研成果有(1)剑麻新品种选育: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搜集剑麻种质资源80多份[8],对剑麻斑马纹病抗性进行了研究,选育出最适合与 H.11648 杂交的抗病种质,开展了杂交育种研究,研发出 H.11648 剑麻组培快繁技术。(2)剑麻栽培技术:建立了中国剑麻主产区土壤数据库,提出了麻田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发现剑麻间种柱花草等豆科作物可显著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9],提高土地产出率;开展了剑麻基本全程机械化耕作示范。(3)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剑麻抗斑马纹病的鉴定技术[10];发现剑麻介壳虫害虫有6种,其中新菠萝灰粉蚧是严重为害剑麻的外来入侵害虫,并与剑麻紫色卷叶病发病有关;提出了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炭疽病及粉蚧防治技术。(4)剑麻综合利用:研究表明剑麻含有丰富的皂苷,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医药中间体和重要原料;剑麻果胶和蛋白酶可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及纺织等多种行业;剑麻对铅有很强的吸收性,对镉重度污染的土壤也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3 中国2013年剑麻作物市场分析

3.1 全年价格走势

2013年,广西、广东、海南3个剑麻主产区市场价格走势平稳,全年地头平均价约8元/kg,但剑麻纤维特别是优质剑麻纤维供不应求,如广西农垦剑麻集团公司生产的剑麻纤维市场需求强劲,广东顺德的华日剑麻制品出口供不应求等。

3.2 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进口西沙尔麻等纺织龙舌兰类纤维及其短纤和废麻3.32万t、进口金额4 047.02万美元,同比增长3.41%和7.86%,其中,从巴西进口1.45万t、从坦桑尼亚进口0.82万t、从肯尼亚进口0.59万t、从马达加斯加进口0.40万t。2013年,中国出口剑麻类纤维及其短纤和废麻147.66 t,出口金额23.16万美元,同比下降19.8%和13.1%,其中,出口利比亚79.8 t,出口伊拉克25 t、出口沙特阿拉伯22.5 t。而中国出口剑麻纤维制品达6 000 t,剑麻地毯近1 000万m2。

4 中国剑麻产业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4.1 发展特点

4.1.1 种植面积出现萎缩,但单产提高

中国剑麻2013年的种植面积3.07万hm2,较“十一五”期末减少了19.80%,但2013年单产达4 488.3 kg/hm2,较2010年提高了36.01%。

nlc202309020407

4.1.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需求量增加

中国的剑麻制品由最初的单一生产纤维、麻绳发展到目前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近年来,中国对剑麻及其纤维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已成为剑麻纤维的生产和进口大国。

4.1.3 原料生产基地扩展受到种植成本上升和其它经济作物严重影响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加上其它高效短期经济作物的剧烈竞争,目前能够用于剑麻种植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经济效益下降,近年剑麻种植面积出现萎缩趋势,产量增幅受限,其产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4.2 存在的问题

4.2.1 栽培品种单一,新品种选育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中国主产区剑麻主栽品种仍是H.11648麻,而该品种除表现一定程度的早衰退化外,正面临新一轮剑麻病害的威胁,每年因病害死亡的剑麻面积达数百公顷,损失严重。种植品种的长期单一及其老化退化、抗病高产新品种培育力度不够,严重地阻碍着剑麻生产的发展和剑麻制品的创新。

4.2.3 种植投资期长,缺乏采收机械,生产成本高

剑麻经济收益在定植后3年左右才能体现,一般在植后第6年才达到收支平衡,投资期较长。另外,麻片采收缺乏采收机械(如割麻机械),而目前人工费用又高(2013年人工割麻费涨到90~100元/t),难以请到工人割麻,种植效益较低。

4.2.3 原料不能实现周年供应,影响加工企业生产

由于麻片采收用工费用均高,在价格低的情况下,麻农一般不去采收,对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不能保证四季供应,导致加工企业不时出现原料供应脱节。

4.2.4 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研发力度不足

新产品开发滞后,材料搭配、生产技术(如麻线、麻绳的均匀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4.2.5 缺乏相关产业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一是剑麻种苗培育难度大,种植期长,投入成本高,缺乏相应的种苗国家补贴。二是加工企业贷款困难。因投资回报期长,银行提供贷款积极性不高,导致剑麻制品企业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来筹措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和剑麻收购资金,影响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4.3 制约因素

4.3.1 病虫害

由于中国剑麻当家品种仍以H.11648麻为主,但该品种不抗斑马纹病、茎腐病和紫色卷叶病,防治的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大规模病害流行。

4.3.2 不良气候

剑麻虽然耐干旱,但其叶片产量、纤维含量在严重干旱条件下将有所下降,同时作为主产区的广东、海南极易受台风影响,高温高湿环境极易引发剑麻病虫害的大面积流行,此外,近年不时出现的冬季极端低温寒害也极易给剑麻造成严重损失。

4.3.3 土地与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剑麻种植投资期长,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回报率较慢,在当前土地资源与人力资源不足、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麻农往往选择改种其他回报率快的短期经济作物,从而严重影响了剑麻产业的稳步发展。

5 2014年产业形势分析预测

5.1 剑麻种植面积与2013年持平,产量小幅上涨

预计2014年的剑麻种植面积保持在3.07万hm2左右,而随着单产的提高,产量将小幅上涨到11万t左右。

5.2 剑麻纤维及其制品市场看好,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受2014年全球经济回暖影响,剑麻纤维及其制品市场看好,国内市场综合价格将达8.2元/t左右,同比小幅上涨。

5.3 进出口贸易量、进出口金额将小幅上涨

受需求量增加影响,中国剑麻纤维及其制品进出口贸易量、进出口金额将同比小幅增长[11],分别达7.5万t、9 000万美元以上。

5.4 剑麻产业风险可能增加,产业效益有可能受影响

剑麻产业受土地资源、品种退化和病虫害加剧等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将受影响。

6 政策建议

6.1 加大对剑麻优良新品种选育及病虫害防治的支持力度

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中国剑麻栽培品种单一,几十年来一直以H.11648麻为当家品种。目前该品种已出现退化现象,需要加大对剑麻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力度,培育出抗病高产的适于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对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紫色卷叶病、新菠萝粉蚧等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

6.2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工作,放宽对中小剑麻加工企业的贷款融资条件

加强对剑麻龙头企业的种植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和品牌建设的扶持引导工作,实施对中小剑麻加工企业的贷款融资优惠条件,促进中小剑麻加工企业的发展。

6.3 以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条

以开发剑麻皂素、果胶、剑麻钢丝绳芯等市场需求旺盛、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伸并完善剑麻产业链条。

6.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与全球剑麻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国剑麻科技发展;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缓解剑麻种植地与人力资源紧缺问题。

6.5 加强产业风险监测预警力度,构建现代剑麻市场营销平台

在当前全球气候异常和经济情况不稳的条件下,加强对台风、冬季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力度及对全球剑麻市场走向的监测,开展产业风险分析,构建产销对接的现代剑麻市场营销平台,是促进中国剑麻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09年度麻类产业经济分析报告[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10年度麻类产业经济分析报告[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STAT)统计数据,2003-2012.

[4] 黄 艳. 海南剑麻产业的发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2):88-90.

[5] 程 醉. 精益求精,剑麻纤维如何涅槃重生[J]. 中国纤检,2013(5):32-35.

[6] 张锡辉. 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探析[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1):39-40.

[7] 黄 艳. 国内外剑麻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4):87-90.

[8] 张世清,郑金龙,易克贤,等. 中国剑麻种质资源的 AFLP 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7.

[9] 黄富宇,张小玲,钟思强,等. 剑麻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J]. 中国热带农业,2013(3):28-35.

[10] 陈河龙,郭朝铭,易克贤,等. 龙舌兰麻种质资源抗斑马纹病鉴定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4):546-550.

[11] 钟思强,黄树长,黄兑武,等. 我国剑麻纤维及制品产销形势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10):218-220.

上一篇:农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关爱无处不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