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难辉煌有感(11篇)
1.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一
读《苦难辉煌》有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迎接新中国领导人的,是一片废墟,百废待兴,刚刚高唱凯歌,埋葬了蒋家王朝的勇士们又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中国如何复兴?中国如何崛起?
正当国人在努力建设、创造时,中国周边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美国人步步紧逼,向中国逼宫;出兵朝鲜,登陆仁川,其意实在中国。
就在美国人心中打着如意算盘时,但他们哪知道,中国领导人心中之大志,是他纵然使超级计算机也算不出来,中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毅然绝然跨过鸭绿江,出兵抗美援朝。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啊!而美国人却在二战后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通过战争大发横财。中囯在如此进退两难之地时,一个洪亮而又坚定的声音在世界的东方响起:我们不怕打破瓶瓶罐罐,就是中国经济再倒退十年,也要出兵朝鲜!美国人惊呆了!世界惊呆了!这声音不仅发向美国,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处处是英雄!何为英雄?引用心中一句话:真正的英雄,是那种悲情人物,参与播种,但不参与收获。
敢问当今,还有几个英雄?因为我们不屑于英雄,有人说:只有弱国才需要英雄!所以,英雄便在我们的记忆中被淡忘,渐渐消失
今日,我便问于世人:我们是强国吗?没有英雄,我们连弱国都不是!没有英雄,何来中国?没有英雄,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笔者我虽是小学生,我的手在颤动,因为,我不敢想象那样的未来
北京李桥小学五年级:笔耕少年
2.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二
特别是当修理工在面对一个刚生产出来,世界上最先进,并且谁都没有见过的设备时。
GD121P-GDS1000卷包机,符合这所有的条件。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卷包机;当年,第一台刚刚生产出来,便交到了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手上。
这就是一开始,昆明卷烟厂生产三部GD121P-GDS1000修理组所要面对的。没人知道,当时,在修理组每一个成员心中,有无恐惧感。
2016年,修理组获得省级云南省工人先锋号,他们把奖牌高高的立在办公室柜子上,一抹红。
“我更想哭”
新设备引进的理由极为简单。
生产三部书记李力华讲,不为别的,就是软包(烟)生产压力大,要引进高速机。GD121P-GDS1000可以满足需求,其中卷烟机的速度,理论上可以达到每分钟1.6万转,这意味着,每分钟能生产1.6万支烟。
可这个速度,也只是理论值。设备引进后,究竟能开多快,得看修的好不好,调的顺不顺,这是修理组的事。修理组总结,GD公司这套设备在他们刚刚接手时,可以说是“三高一低”“设备价格高、维修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高,设备效率低”。
当然,这些总结是后来的了,引进第一台设备那会儿,不只是昆明卷烟厂的维修工,就连生产方GD公司的技术员,对设备也摸不清头脑。
有一次,在设备的调试阶段,坏了个零件,修理工就问意大利的技术员想怎么办,意思是学学人家的维修思路。意大利人也没办法,回道:“我想哭”。修理工听了,沮丧,心说,你想哭?我更想哭,你们调完(机器)走了,我们接过来,苦日子还在后头。
电修工雷万军说,机器用的都是西门子、AB公司的电子设备,相对封闭,找资料难。
姚茂荣谈机器,他说,GD公司是意大利公司,意大利公司做东西有个什么特点呢?设计巧妙,这谁都赶不上,但修起来贵,用一段时间,零件坏了,你就得拿去换。你想,就像法拉利。
姚茂荣是修理组的修理工,健谈。他讲,维修组就是要保持机器的稳定性,然后不停的提升效率。他用手指在空中划了一道曲线,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然后解释:“就像这样,越往上,就越接近机器的极限,就越难。但前提是,你还得保证它的稳定,产量不能有波动。”说着,他又在空中划波浪线。
在工厂里,对于任何设备,无论是新是老,一个目标是万年不变的:高效率、低成本。2012年,李力听说厂里要自己带领一个修理组,专门负责生产三部的GD121P-GDS1000,可李力回忆,刚接手维修组时,厂里并没有给规定任何量化的目标。只是告诉他要“大胆的去做”。
所以,维修组刚刚成立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最终,他们会做到什么样。直到2013年,5组GD设备陆续完成验收,维修组接手后,他们心里才慢慢的有点“谱气”。产量渐渐从当初不稳定的50箱上下稳定在80箱,后来是100箱、110箱……
不过,姚茂荣回忆,当初刚刚进入维修班时,他是有恐惧感的。
“慢慢的,改变发生了”
姚茂荣的恐惧感来自于“怕干不好”。因为新设备能不能维修好,除了要考虑技术方面等显性问题外,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机修工和电修工的配合问题。
李力华说,越是先进的设备,就越需要机、电的紧密配合。“因为先进设备里面,同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往往有机又有电。”
机修工与电修工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工厂车间都存在。比如,车间里一个机器出故障了,操作工找来机修工。机修工看了看说,这是电的事嘛,找电工去。电修工来了,查一查说,这是机的事嘛。扯不清,问题就解决不了,说白了,大家都不想担责任。
这一点,李力是懂的。GD这台设备,要求大家团结,所以,团队很重要,当初维修组刚组建的时候,李力可以推荐人进组,他当时想,“能进入候选的,技术能力肯定都不差,关键是人要实在。”这是他选人的逻辑。
可开始,机、电两块,或是因为尚不熟悉,还是会存在问题。李力不善言辞,只是说,一起工作是种缘分,好好干,把机器效率提升上去,大家也能坐着“跷跷脚”(休息一下)。
更多的时候,李力要去做。拿姚茂荣的话来说,李力是随时在一线,干什么事一碗水端平,外加“不在乎”(不计较)。他说,维修组里,做了什么事,谁干的多、谁干的少,李力总心里有数,有什么奖励,分配的公平。
慢慢的,改变发生了,虽然没人知道是何时发生,怎么发生。姚茂荣尝试去还原这个过程。“有时候机器有问题,是机的问题,也会叫电的来大家一起讨论;是电的问题,大家也会去帮把手,帮拆拆机器盖子什么的。”
姚茂荣觉得,来来往往,大家就没什么隔阂了,也都“不在乎”了,也就团结了。“高高兴兴上班,高高兴兴回家,要是下班回家憋一肚子气,那不值得。”姚茂荣又讲道理。
李力华谈感受,“第一次进维修组办公室,我就觉得他们气氛很好,大家有说有笑,每个人都有个外号。”
姚茂荣叫“姚大炮”,还有叫“工资”的,有叫“老板”的。有人问“姚大炮”外号是谁起的,姚茂荣自称不知;问含义,“老板”在旁边笑着接话,说“你没看人一进饭店,都说‘老板,倒点水。’我是这个‘老板’。”
姚茂荣讲细节,打扫办公室卫生,维修组从来不用值班表,都是自觉,谁有时间谁做。言外之意,还是讲改变。有时,压力大了,维修组内部会开玩笑,说这机器怎么调我们都是世界前十。
因为在全世界,这个设备的数量也不超过十台。
“老外觉得不可思议”
意大利人却觉得昆明卷烟厂的机器“调”的好,在把机器交给昆明卷烟厂后,他们曾来“回访”。
“名义上说是回访,就是要看看你机器调的怎么样。”
“老外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还说了嘛,说咱们这个设备开出这个效果在其他地方达不到。”维修组七嘴八舌还原了当时的情况,有些问题,老外解决不了,看了维修组的解决方案后,照搬回去。
雷万军讲,因为老外在生产机器时,都是实验室环境,很多设备高级是高级,但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不适用。他举例子,GDS1000上有一个缓冲器,机器原装的是用10几个传感器,很先进。可传感器需要的是无尘环境,否则就容易出问题,一个传感器出问题,机器就停了。
后来,电修工把传感器换下,用超声波,效果不错,没再出过问题。成本也相应下降,以前,传感器坏了要10万左右人民币,现在,只要2000块。
李力说,GD121P-GDS1000的零件“成千上万”,如果坏了就要换进口零件,那都是“天价”,而且要等,影响生产。维修组的办法是,零件能国产化的,就国产化;同时,控制机器的转数,减少零件磨损。
当然,现在24个人的维修组,早已没有了恐惧感,“三高一低”的难题已经解决。李力总结下来,还是因为团结,他不确定,维修组的种种经验能否复制到其他团队。
但能确定的是,GD121P-GDS1000曾给维修组以种种挑战,然后,问题被解决了;挑战还会有,不过,最艰难的,已经过去。
工业发展,人与机器总是共同进化。
3.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三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可追溯至5000年。然而对现代中国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二十世纪那波澜壮阔的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最激动人心的又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起大落。
金一南教授将这一百年的中国历史写入了《苦难辉煌》一书中,而我在读完此书后深深的为那个年代的伟人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人类的个人命运在历史这一条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我们在面对历史时,一定要保持一颗平静,沉稳,睿智的心。
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瞿秋白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儿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然而如今幸福起来的人们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曾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去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到哪里无人问津。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宝藏,更不能折断自己的翅膀。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如今日益幸福的生活之中,钱包鼓起来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就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复习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作为当今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就更应该把这一份责任抗在肩上,续写伟人们用血肉换来的辉煌。
我们要敢于面对历史。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曾是奴隶。中华民族有从1840到1949的百年沉沦。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要从历史中采摘耀眼的花朵,而是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我们愿意去与人讨论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却都不愿意提及清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愿意去面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耻辱。殊不知,我们总结自己的历史,辉煌是财富,教训也是财富,甚至是更值得珍惜的财富。如果怕教训影响辉煌,我们便失掉了很多更珍贵的财富。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它是荆棘,而不是花环。
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作为身上穿着军装,肩上扛着责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了解自己的党和国家的历史,更应该去学习历史,并且在历史中不断的总结教训和经验。我们的党是从无尽的苦难中走过来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恐怕也是如此。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应该是从苦难中吸取教训,在辉煌里总结经验。而不是一度沉迷于耀眼的成绩,而甘于忘记那些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事情。
机缘,时运,窍门从来不属于我们的事业。只有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义无反顾的顽强,前赴后继的牺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赴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曾经的伟人历经苦难,现在由我们来继承辉煌。
熊浩成
4.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四
金一南教授的新著《苦难辉煌》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金教授的书里,我更多的了解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当然也有了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根基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的思想精髓。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么,“武装割据”从哪里来?“农村包围城市”从哪里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哪里来?不言自明,都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创新实践中来!对于开辟和领导正确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同志,书中这样评价:“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历史充分证明,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处处有荆棘密布、时时有暗流涌动,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去改变。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化机遇为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自己的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自己的路”;把中国建设成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自己的路”。而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二)人民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不足百人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却斗志昂扬的队伍,背负起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其中原委,最值得人们重视的,正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雄厚的群众基础。“最需要热血”的长征史诗告诉我们:是沿途中群众不断的兵源补充,使战斗的火种能够传续二万五千里;是一路上人民不断的供给保障,使革命的洪流能够纵贯神州。有了群众的帮助,国民党反动派便有飞机大炮也徒劳;有了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纵有千军万马也枉然。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与其说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勿宁说这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书写历史的真正主人。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体现了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身错误而不断进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更是体现了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让炎黄子孙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树立了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苦难深重的华夏儿女重新焕发出昔日上邦大国的胸襟与气度,乐观积极,豪迈大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他始终明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明天乃至后天,他依然面临着人民的选择!我------一个普通的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坚定地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清醒和自觉地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续写辉煌的业绩、甘当公仆的情怀来继续赢得人民的选择!
(三)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
金一南教授曾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他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艰难最曲折最彷徨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中汲取精神的养分,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高度上,为国家和民族“往哪里去”这一重大命题求解。
20世纪8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书中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鲁迅先生,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向中共中央发出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没有品尝过理想信念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一批批革命先烈牺牲奉献、英勇奋斗,绘就出了一幅幅壮美鲜活、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了一部部气势恢宏、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为过去、现在、未来那些已经成为或希望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们树立起崇高的信仰标杆。
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表里相依、内在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正确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典范。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但随着腐化奢靡之风日盛,最终难逃民族分裂和崩溃的命运。遍阅《二十四史》,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权门兴衰,随处可见因励精图治、克勤克俭而建功立业,因骄奢淫逸、享乐自怡而衰退败亡的事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今天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新起点,前面将是新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路,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中国绝不会在莺歌燕舞之中实现崛起。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擎“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信仰火炬,充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5.读苦难辉煌有感400字 篇五
在20世纪初,中国人被屈辱的称作东亚病夫,这时候的中国人在全世界都是抬不起头来的,被列强侵略和打压。为了让中国摆脱这种困境,实现民族复兴崛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奔走于全世界寻找出路,最终与苏联的红色革命取得了联系,建立了联盟。从此,共产党人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并逐渐开始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强敌环伺和国内军阀大量割据的局面下,共产党人没走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险,其中有不少优秀的革命家为了信仰而牺牲,例如:李大钊、左权等烈士,都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策划下,也有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反叛和出卖自己的同志,这些人都是耻辱的,在历史上终究臭名昭著。
读后感.读了苦难辉煌,我对中国上世纪初的那段艰难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革命先烈的牺牲感到钦佩,他们为人民谋福利,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恐怕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6.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六
历史量变的堆积注定引发质变,质变的分割又会看到量变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伴着苦难积累的,当一个民族迎来辉煌之后,他的人们又开始回顾一路的蜕变。历史的奥妙与冷峻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品味,推敲。奥妙性是在于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严峻性是又在于它不给世人以假设,无情的把人类推向时代的尖端。
《苦难辉煌》是一部共产党的血泪史,书中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却读之令人潸然泪下。读《苦难辉煌》心情和书中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细细品读,跟着书中的历史前行,为我们缓缓展开的是一幅宏伟壮丽的党史画卷。如果说之前对党史的了解有些模糊,那么金一南将军就为我们揭开了这幅画卷的面纱,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走进书中就如同走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我们翻开这本历史画卷,眼前布满的是疮痍的大地,可就在这片积淀了无数苦难的大地上孕育着红色的希望。无数的先烈永远的将生命留在了这里,而这里却被更多的人留在了心中。看着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蚕食瓜分;看着中华儿女丧生在同胞的手中;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战火吞噬;看着共产党员在一次次历史的隘口选择坚守,我们的民族不再选择沉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在死亡面前选择了大义,选择了一条为信仰而战的道路。历史的车轮碾过,那些历史应该铭记的英雄不该化为历史书中寥寥数笔,更不应尘封在档案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者。他们是丰碑,是值得我们铭记心中的丰碑。
海纳百川容纳一个时代精髓的民族脊梁
从前我对陈毅的了解只停留在他的职位上,对这样一位老党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对《苦难辉煌》中“风火来去一陈毅”一节,我对这位共和国将领由衷的敬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有的是以卓越的能力,有的是以容人的心胸。无疑陈毅就是后者。陈毅以耀其一生的大度与豁达,永载史册。他用于向真理低头,和大家一起打倒“陈毅主义”,并请毛泽东回到前委主持工作。在队伍行进中,一路瓢泼大雨,加之昼伏夜行,陈毅伤口复发,由于身边无衣无药,陈毅就自己挤伤口的脓血。警卫员帮忙时,一碰他就如全身触电般颤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陈毅拿带子把伤腿绑在树干上,硬是把开刀没有取干净的一块碎骨从伤口挤了出来。读到此处,我有些不忍卒读,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与信念才能抵的住如此巨大的痛苦。老一辈革命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付诸理想,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信仰与忠诚。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任再沉重的苦难也无法摧毁,这是一种文化,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孕育出的一种苦难文化。陈毅作为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者,他不用语言技巧,不靠权利威逼,他是用只记得生命贴近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发别人的热血;用自己的忠诚渲染共产党员的忠诚。今天我党的政治工作沿袭了老一辈政治工作者的作风。用朴素真挚的情感凝聚着全党各族人民,用事实道理,用人格魅力感染者每一个人。
1972年,北京八**,对于共和国元帅的地位来说,那也许是一个最小的追悼会,如果没有毛泽东亲自前往,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去世。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陈毅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言,“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天地动容无名脊梁托起时代的丰碑
当人们今天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是否曾注视过那承载着亿万生命的纪念碑,是否曾想起他们甘愿用生命换取的和平已滋养了几代人。今天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所谱写的,更多的是先烈们用血肉积淀起来的。每代人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脊梁。翻开《苦难辉煌》,书中每一个数字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每一笔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生命是历程。是追寻信仰路上的一个个界碑。记得书中飞夺**桥的场面,“5月29日下午4点,廖大珠带领22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桥22勇士只留下了3个人的姓名: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历史就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连名字也留传不下来,最后只化成了那弥足珍贵的一串串数字。时间定格在**桥,那22名党员化为了一尊尊青铜像,留在了历史中。
如果说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由凡人谱写英雄史诗,那便是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整整两年里红军辗转14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封锁。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共13个月零两天,红军跋涉11个省区,25000里,翻过了18座山,涉过了600多里人迹罕至的草地,淌过24条河,参与了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化为纸上的数字,一个个都显得如此刺眼,任何一部苦难史都无法描绘这其中的艰辛与波折,因为任何文字在共产党的壮举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长征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感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可以跨越艰难险阻;为了信仰追求可以脚踏荆棘。抉择面前,他们不会背叛信仰,死生面前,他们可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如果忘记历史,那他就会被历史所遗忘。
7.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七
——小议十九世纪的日本和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书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金一南,《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08。
一、颇有争议的中日关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作为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我国国人在此次重大事件中的反应各有不一,凸显出中日关系的复杂性。转眼两个月过去了,5月9日,日媒《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认为,“后震灾时期”中日关系逐渐“步入改善轨道”①,其中典型的积极信号便是近日访华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分别受到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高规格接见。但对这一新闻,也有网友评论表示:“中日之间的要提升民间彼此的感情认同,至今为止,是不太可能的事”。
中日关系着实复杂。早在十九世纪,日本和中国之间就有着扯不断的影响,无论影响是积极或是消极。金一南先生的著作《苦难辉煌》中有这样的描述:“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日本以如此巨大的影响”,“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给中国人如此巨大的伤害”。金先生认为,中日两国说不清的关系,用“一衣带水”四个字皆可以带过。“因为一衣带水,联系方便,影响也方便;因为一衣带水,掠夺方便,侵略也方便”。
参见凤凰网新闻——《日媒:“后震灾时期”中日关系步入改善轨道》
http://news.ifeng.com/opinion/world/detail_2011_05/10/6279605_0.shtml
即便关系再复杂,从我国国民的普遍民族情感来说,日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其它影响。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所遭受的苦难许多都与日本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两千年来,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有造于日本者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②。
二、十九世纪的中日同与异
日本首先在“闭关锁国”的背景上与中国存在着绝对的类似。十九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舰队向日本叩关之前,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为了维护封建体制,德川幕府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③,采取种种措施将日本隔绝于世界之外,竭力扼制日本官办和民办的商业企业开展对外贸易,视洋货为洪水猛兽加以禁止;严禁日本国民出海,对擅自乘船出海者处以极刑,查禁“洋书”,迫害传播西方科学的日本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日本封建统治者原以为“闭关锁国”能够带来“歌舞升平”,然而,它却进一步导致了停滞、愚昧、落后和衰朽。
远东是欧亚大陆上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主要地区。但十九世纪中叶起,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距离欧洲最远的远东国家逃不过和印度等国一样的命运,正如费正清先生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描述:“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这便是中日在十九世纪面临的“同”。不过,面对欧美列强的侵扰,虽然“两国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却“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日本能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原则,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以已改变的西方方式重新组织自己。”
事实上,日本统治者原以为列强的炮火会先对准日本而不是中国。1837年幕府统治者德川齐昭发出预言:“日本将是西方攻击的第一个目标”。他认为,中国
参见新浪读书——余杰:《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91519755_tieyuli/1.shtml。
参见中华文史网——许若齐:《十九世纪中日对方开放思想比较》
http:///qsyj/ztyj/zwgx/2005-03-15/25376.shtml。
太大,朝鲜和琉球又太小,对大不列颠的炮舰来说,日本恰好不大不小。可以说,他比中国的道光皇帝先预感到了危机。不过,三年后危机真正到来,却首先到达了躺在床上抽鸦片的中国。即便如此,鸦片战争的冲击对日本也极大。金一南先生书中讲道,“(在日本)许多人以鸦片战争为题著书立说,论述西方对东方的野心,慨叹清政府的失败,警告德川幕府如果不速筹对策,必重蹈中国覆辙”。同样是学中国,和以前的学汉字、学围棋、学《论语》、学《法华经》相比,日本人这次从中国学习到的是危机。危机最终降临于1853年7月,美国的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利率领四艘军舰打开日本国门。紧接着,日本像中国一样被迫同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不平等的通商开放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勒索战争赔款、控制日本关税、取得驻日兵权。
金一南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真正使日本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个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另一个是中国的魏源”。说起魏源,以前中学历史教材等相关资料似乎介绍过,虎门销烟的英雄人物林则徐请魏源撰写《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林则徐也被相关教材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事实上,据金一南先生所说,魏源所著书籍,在中国没有引起太大反响,鸦片战争后这些书籍传到日本,却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来说,这是最早接触到的洋学知识。金一南先生这样评价,“魏源在日本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中国”。
费正清先生在书中对林则徐的介绍和金一南先生含蓄的描述相比,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中国总督林则徐曾试图禁止鸦片流入国内,并顶住了英国人的第一次强攻,但他也认识到外国军事力量的优势。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我只请你对此保密’,他这样要求他的朋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费正清先生指出,林则徐不愿意公开这些观点,说明他担心这会在同僚和上司中引起敌对反应。这种担心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相比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出于对西方的恐惧而最终决定彻底变革本国旧制度,统治中国的士大夫除少数人外仍然极其厌恶和藐视西方的一切。虽然战争失败的打击迫使他们采取了某些措施,典型代表便是“洋务运动”,以效仿西方的武器和技术,但在实际中他们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官吏们在机械事务方面的无能已无可救药,纵然他们真诚地想模
仿西方——从根本上说,他们并不想模仿西方。因而,在1842年到1858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中国面对欧洲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不可否认,1868年明治维新从开展时间、代表人物、改革目标等许多方面与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存在相同或相似。金一南先生在书中总结过,从时间上看,清政府洋务运动开始于1862年,仅比日本明治维新早了6年。从代表人物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日本也有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这明治维新“三杰”。从改革目标出发,日本明治维新提出了“尊王攘夷”,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驱逐外国侵略势力,这跟我们现在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十分相似。甚至如前所述,明治维新既受中国危机以及魏源思想启示,也为日本本身的危机所推动,还多多少少带有一点效仿中国洋务运动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日本对中国的再一种学习。
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还是败给了日本的明治维新。金一南先生援引美国学者赖特夫人评价当时中国与日本的改革时说,“洋务运动既不是政变,不是革命,也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是依仗全体士大夫的能力和努力,是历史上难以避免的没落过程留下的一个‘小阳春’”。中日历史在这里再次出现了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相对中国洋务运动而言却是十分彻底的。“当时明治天皇以‘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和‘破除旧习,求知识于全世界’为主导,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效仿西方的激进改革”。明治维新设计了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交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与重建。当然,再后来的历史证实,“就是这场激进的改革,使日本最终走上了战争扩张的道路”。“中日就此分道扬镳”。
由于清廷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因此当历史再往前推进时,中国人也尝试着走上了不同于封建闭关锁国发展之路。这已经是后话。单纯从三次战争而言,据费正清先生分析,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日本的手下。“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1894年8月,中日
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地被击溃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的条款要求中国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再开放四个通商口岸。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这也是前述“分道扬镳”的重要体现。
三、跨越历史歧路:中日关系新展望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战舰大炮,先后打开了两国的门户,“闭关锁国”的时代从此一去不返。中日两国已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放,如何通过向西方学习而救亡图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是中日两国近代社会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的标志之一。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国门失守”危机当前,对外开放思想上的差距,造成了各自结果的相去甚远。中日甲午战争实际上便是一次泾渭分明的检验。
余杰先生认为,一种伟大的文化形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创造的智慧,二是收容的能力。数千年以来,中国文化虽然以创造为主,也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成分,所谓“有容乃大”。在辉煌的治世,中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吸取其他文化的优长,中国人也以开放的心胸应对其他文明的挑战;而在衰微的末世,中国文化则以严重的惰性拒绝与外来文化平等对话,中国人也以保守的姿态惊恐地注视着强敌的来临。而日本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几年间,就毅然决定派遣使节到西方世界观察动静,学习先进文化。日本统治者愿意遵守欧美资本主义列强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让自己尽快跻身其中,由一名被凌辱者转而变成平等的一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却要等到二十世纪末期才明白过来。
再回到中日关系。本文之所以将“十九世纪”作为一个重要的裁量,正是因为“十九世纪”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前有人曾说,中日两国千余年来只有两种历史背景下建立起的相互关系:一是中国强大,日本弱小。此历史阶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二是日本强大,中国弱小。此阶段一直
8.苦难辉煌有感1000字精选 篇八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这本书里面的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以长征为切入点,把党的早期历史放在追溯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研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把握,把影响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不同主义、不同政治力量综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最复杂、最艰苦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历史剖面。
它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推翻压迫、剥削的旧社会,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设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坚定信仰。为了实现这一信仰,他们经历数不清的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天上有大批飞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重兵围追绞杀,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所汇聚的滚滚洪流。前边的倒下去,后边又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这如此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的确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然而理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理想,因此,才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苦难、生死置之度外。这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伟大的目的,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
回顾90的征程,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9.高中读苦难辉煌的心得体会 篇九
20世纪初的东方,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这四大力量,在中国大地斗智斗勇,展开了半个世纪的生死狙击战。连国际共产都没想到中国会出来个毛泽东,他领导的以工农子弟为主体的红军在腹背受敌的绝地苏区三次成功反围剿,力挽由国际共产人李德和博古指挥的反国民党围剿连连惨败的局面。打出了毛泽东军事路线,中国共产党得以独立自主。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漫漫行军路,就连我国人民最崇敬的伟大领导人周恩来,也是在病魔折磨下千难万险地被抬出的草地,这种真正活着被人们记在脑子里,死后被人们刻在心上的英雄,永远将流芳百世!其间内部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如浴火凤凰!困境即是赐予,从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最深沉的苦难,也是最辉煌的开始。书中还有大批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谱写出动人的一部从苦难到辉煌的光辉历史,他们的英勇事迹已载入史册,他们的意志已被我们承传,他们的热血也不会白流。
金一南教授书中也大篇幅的写了蒋介石和他的八大金刚。蒋至死都在念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一生勤俭,爱才如命的黄埔军校校长,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却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导致他最终终老他乡!我非常崇敬蒋的八大金刚,个个都成为了一代名将,特别是压轴金刚陈诚的军事素养和个人才能直至今日都被后人所推崇。虽然他们气盖云天和英勇骁战却最终也败北红军。只是站在那个时代点上,孰是孰非呢?
我们从书中读到了那一个时代的那代人的精神,早已抒写成一个符号,定格在了历史的天空!无论是哪一方,在他们终其一生中,殊途虽未同归,但历史有交叉点就有共同点,每一方领导人和将领皆在较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毕生的才华和奉献出了自己终生的热血。金一南教授在书中记录的一个个风云人物,他们的赫赫战绩,他们的成与败已随日月流逝,但他们那种为革命事业终其一生的精神为全世界瞻仰。一代伟人的功与过,早已盖棺定论,每一个事件都是历史的烙记,历史不会改写,每一个人物都深深刻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
10.读苦难辉煌有感 篇十
磨炼可以塑造年轻教师品质。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年轻教师社会经验、教学经验相对缺乏,阅历不足,难免在教学工作中方式方法不当,教学质量上不去,遭受同事的非议和领导的不满,这个时候不能自暴自弃、退缩不前,应该将这些“遭遇”作为教导、鞭策,别人的不满是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应该珍视这些不足,虚心检讨,汲取经验教训,因为只有通过磨炼才能看清自身不足。要知道一味在顺境中成长,不经风雨,不经受磨砺,永远不可能成熟,只能是柔弱无比。
磨炼可以考验年轻教师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韧劲,就是坚韧不拔的理想、意志和决心。年轻教师面对当前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险阻,而这些正是考验年轻教师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韧性,不论情况多复杂、矛盾多尖锐,都要“一根筋”坚持到底。学会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因材施教,把问题一一分解,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逐步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和韧性,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磨炼锻造年轻教师意志。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学校”。有坚强意志才能砥砺志趣,克服苦难,求真务实,百折不饶,将苦难当成磨练意志的试金石。面对失误、非议乃至责难,要有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不能遭受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甚至偃旗息鼓。要勇往直前,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努力走在前列。
11.读苦难辉煌有感600字左右 篇十一
从苦难走向辉煌,是中国近代百年历程的印照。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缅怀过去,特别是缅怀过去艰苦奋斗的岁月,是每一代共产党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保护胜利的果实更是任重道远。如果不能深刻感触过去,就不能获得向上腾飞的翅膀,也不能洗涤心灵,获得继往开来的勇气。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富足生活的同时,还应该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自己已经日渐空虚的心灵。我们缅怀那些为了今日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是因为那段苦难的历史,他们的血与泪,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成就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英雄血,永远在我们体内流淌,他们那陡如华山峭壁的精神,将在吾辈共产党人心中延续!
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勇向前,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的祖国家园。我们应该积极发扬《苦难辉煌》中总结的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保持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汲取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这是老一辈的期盼,也是新一代的目标,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心中铭记四个大字——“继续长征”。(岑佳烨)
【读苦难辉煌有感】推荐阅读:
苦难辉煌观后感800字07-06
读《共和国纪事 辉煌60年》有感11-07
观《步入辉煌》有感08-29
面对苦难作文800字:感谢苦难10-23
挫折和苦难作文07-22
天才绝唱苦难的高三作文07-12
苦难是金励志作文08-14
苦难与成长作文400字08-18
高中优秀作文-笑对苦难10-15
我的苦难 我的大学 读书笔记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