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4-09-30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精选13篇)

1.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感悟

-----模块一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实验稿比较,新修订的明确三个维度、一个目标。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语文而言,如何尊重儿童天性,发展儿童的个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对当代教师的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倍增,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让学生观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变化使得学生对“一个一个”理解更加形象化,看着水渐渐升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淡淡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总之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探究性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2.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二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意识,实践探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小学科学是一门融自然、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面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实施, 更需要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指导学生, 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逐渐优化教学过程。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激趣导入, 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能将课堂导入部分灵活设计, 注意导入的形式多样, 或设疑、或激趣, 营造良好氛围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就能有效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深化学生的思维。

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这一课为例:

师:冬天光着头, 春夏长绿发, 就有一条腿, 小鸟喜欢它。同学们猜猜这个谜底是谁呀?

生:树。

师:那你能说说树的整体形态包括哪些吗?

生1:树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生2:包括根、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

师:说得很棒!观察事物是有方法的, 观察树木也一样有方法, 而且每一种树木都不尽相同。那么, 我们按什么方法来观察呢?不同的树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首先以猜谜形式拉开课堂序幕、揭示课堂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

二、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如果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索科学的能力, 让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比课堂上的死记硬背, 更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三年级上册《纸》这一课为例, 对纸这种材料, 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比较书写纸和卡纸, 比较挂历纸和报纸, 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将一张纸轻轻地撕开, 用放大镜观察纸边, 会有什么发现?再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 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 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会有什么发现?挂历纸、报纸、卡纸、卫生纸, 哪一种纸吸水性更强?为什么纸的吸水性有强有弱?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 + 问题 + 实验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探究, 通过实验找出答案,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革新了传统班级“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以三年级上册动物的《蚯蚓》一课为例, 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然后分发工具: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放大镜、纸、玻璃板、尺子、绳,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看到了蚯蚓外形上的什么器官?如果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你又看到了什么?蚯蚓有脚吗?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水和光对它刺激时, 蚯蚓会有什么反应?最后再将自己小组对蚯蚓的认识表达出来。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以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有了思考和交流,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从而使他们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快乐。

四、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提倡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 适度地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整合, 就可以打破课程局限, 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通过有效的学科整合, 打破了学科界限, 推动了学科创新, 更利于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 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以及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乐趣, 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锦.浅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J].小学时代 (教师) .2012.8:85

[2]王巍.小学科学课教学体会[J].新课程 (上) .2012.6:37

3.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三

一、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的年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查找资料或搜集信息。而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只有将学生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革命,教师的教要由主宰变为主导,学生的学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从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勤于动脑、勇于质疑的“小问号”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对什么都能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他们敢于提问、勤于思考、勇于接纳新鲜事物,教师要保护好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小问号”,在头脑中画上“小问号”,在实践中解决“小问号”。还要鼓励学生勤于动脑,把问号变成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只有勤于动脑,学生才能对“小问号”进行整理,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能够增长知识的问题;只有勤于动脑,才能从寻找“小问号”中培养想象、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只有勤于动脑,学生才能养成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现”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要保护好小学生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发挥好他们独特的观察力,鼓励他们多想。哪里有问题,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赋予事物新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在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在认识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中,要以创新的眼光看问题,学会、掌握一些创新方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經验。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做基础,就能在实践中发现新事物,形成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

要保护好小学生的好胜心,发挥好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学会做什么、怎么做,大胆地放开自己,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践活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开展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要注意让学生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鼓励学生争做“小能手”,用自己的“小巧手”为别人、为家庭、为社会服务,让学生体验服务的乐趣,在实践中创新。

只有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从“三个勤于”入手,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4.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篇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既有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综合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移重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教学过程要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来组织教学,把教和学融为一体。教师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不仅是演示正确的开始,也是正常的失误及纠正失误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判断;“询问”——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仲裁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及成果的价值、意义,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错误的风险也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框框内的创造风格。同时,我们还应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提问,最终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发散思维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使用悬念法、一题多解法、创造复述法、观察想象法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四、加强思想教育。崇高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科学家、发明家、文学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最新的科技信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花。

五、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比如教学《跳水》一课,提出:“不要孩子跳水行不行?”“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孩子?”让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再进行比较,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开展创造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们要发明创造,除了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外,还要懂得创造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创造的技法,使其了解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比如: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类比发明的技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摸索,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创造技法。

七、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我们进行创造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小创造、小发明等课外科技活动,并辅之以科技小论文评比、智力竞赛、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八、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正地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我建议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九、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2)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性玩耍。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积极鼓励,就是要创造条件,必要时,也可一道参与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千万不能因为安全问题、怕孩子弄脏衣服、怕损坏物品和玩具等问题而不让孩子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3)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强行压制提问;二是欺骗搪塞;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5.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21世纪掀起的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使各行各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个漩涡之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世界的每个层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自然不能居身局外。

经济管理类院校在这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更是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相融合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迎合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是衡量新世纪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普遍展开的素质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无疑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

这就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要有所改变,要走文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既了解经济及管理科学的理论,又要掌握动手实践的技能,即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的分析,认为现在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在他们心目中创新这类事情只与天才人物和科学家相关联的。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求知欲不强

素质教育要以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不需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相反,它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创造发明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学习的求知欲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反映出来。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的效率与规律、知识的积累与提炼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意识和学习心理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如: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欲偏颇,对不同学科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不同学科对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

2、动手能力低下

在这里动手能力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在学习中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当个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指在社会实践中所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吸取知识。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亲和中小学教师的升学指挥棒下,养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一些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连生活自理的动手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衣不洗、一屋不扫,只顾埋头读书从小没有接触过劳动工具和机器设备,一遇到实践动手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大学生们动手能力不强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大学生自己身上,而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引导的偏差造成的,要转变这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3、创造能力不佳。

所谓创造,就是产生具有一定价值的新事物的活动过程,就是将现有的物质按照新的结构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特征。至于创造力,则是指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新构想和新领悟的能力。每个大学生只要经过一番努力,加强训练都能够获得这种能力。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衡量他是否称得上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就必须自觉地增强创新意识,把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仍没有深切地认识到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他们努力成才的关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走上社会后能谋求到一份舒适安逸、收入丰厚的好工作,就算没有白上大学。

造成大学生创造能力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统一。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视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唤醒。二是知识结构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比较全面的人多有较强的创造力,当代创造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产生于科学的交叉部位和知识的重组之中。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很难面对世界性知识交叉渗透的趋势。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式

近年来社会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来抓。

1、调整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也在不断变化。有的专家指出,21世纪人们的职业平均5年变化一次。学生要适应这一点,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难以为继的。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基础厚、知识面宽。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些专业能力比较强,但离开本行就不适应了。所以,现在必须打破培养专业人才的概念,强调全面素质和一专多能,培养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改革就要落实在拓宽专业面向,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体系。

2、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创新

首先要解决创新教育观念问题。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包含四个方面: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要在高校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其先导是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需要切实转变那种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目标上,要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在培养模式上,应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系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在教学方法上,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要真正把创新作为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念,并将此作为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3、增强自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楔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教师应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能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创造性的源头。就获取知识而言,离不开课堂和实践,尤其是隐型知识——知识决窍,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实践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同时可以创新知识。理工科院校都有金工实习、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一定量的实验等,这些实践环节是引导学生即席思考、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创造。这些环节可以使学生见识多,发现问题多设计方案多这不仅会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使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进行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个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同时,这些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

对于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因此

必须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学校的实验实习和研究基地,拥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实验室,这是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6.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六

2)测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对浓度为;

3)绘出1个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图。

选手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验时间不得不延长。究其原因,主要不是选手技能不熟练,而是模式僵化,套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操作所至。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替代制作临时装片的清水,就可以省却在临时装片上繁杂的蔗糖溶液滴吸操作过程。之所以这样命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默守成规的多,启发引导的少,突破创新的更少。因此组织者期望通过检验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能使中学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中学素质教育起一点促进作用。

江苏省1位几年来一直负责生物奥赛组织和命题工作的教师尖锐地指出:我省中学生生物竞赛实验成绩每年都很差。1996年有一道题让学生通过徒手切片说明青紫木叶片一面绿,一面紫的原因,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清楚地通过制作横切片和叶片的上下表皮撕片来充分说明原因。徒手切片的技能非常差,不少学生竟然还没有切就划破了手指……

其他实验的技能如设计实验的能力就更差了。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出现和我们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试问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是否存在对教学中的问题不作研讨,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现象?事实正如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所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不能恪守成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和培养。

据资料介绍,爱因斯坦在瑞士读大学时,由于实验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招致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满。爱因斯坦不以为然,他说:“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这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由此,我们建议,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如“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高中生物教学中安排为理论课学完后的验证性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浸入氯化钙溶液中的根为什么仍呈淡蓝色?是否是因为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已经进入根细胞内部?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蒸馏水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例如:生物实验课上,1名初一学生完成了规定实验,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实际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教师A认为这是违纪行为,应予以警告,并宣布以后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教师B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学生这样做虽有不妥之处,但探求科学的积极性却应加以保护和正确引导。B对学生说:“看来设计一个实验并不简单,课后我们一起讨论好吗?现在请你想想今天规定实验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大胆而积极地思维,果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7.浅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学生的学习有着由“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轨迹。如何让学生能从“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呢?这并非“满堂灌”就行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科, 还要坚持走发展学生语言的路子, 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育思想方面要摒除以教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思想。然而, 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 在教学方面, 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学理论,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这样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束缚。试问如此的教学又怎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

二、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与兴趣是互相联系的,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兴趣越大, 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 学生的学习才会进取、主动。相反, 学习没有兴趣, 学习必会成为一种负担。古今中外, 科学巨匠, 文坛泰斗的杰出才华和巨大贡献都是与他们对某方面的浓厚兴趣息息相关的。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把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的晏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在教学中, 我注意以表演体现情境, 把学生带入所学的情境之中, 借助语言、录像、CAI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创设良好的气氛,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处于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 这更有利于促进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其锦上添花。

三、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创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会燃点智慧的火花。当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蒸汽机, 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难的培养。在学习课文《五彩池》一课, 我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但并不急着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作者看到眼前一片怎样的景象?如果是你看到了, 你会怎么样?”再通过读句子引导学生生疑:“你们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学生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 而且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 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 教师因势利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诱导他们围绕多角度有序地提问, 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深深地体会到: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化, 老师主导的地位充分体现。通过“从疑入手, 以疑导学”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张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创新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更重要, 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可见, 展开丰富的想象,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课文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中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因素。如教儿歌《小小的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在晴朗的夜空弯弯的月儿穿梭的情景。如教《荷花》一文, 文中有一段:“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段的描写富含诗意。要想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就必须凭借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 通过想象形成与文字描述一致的内心视像, 以达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美景图,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让人均产生感情共鸣。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时, 我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要是你能到公园看一趟荷花, 你能看到什么景象?”在老师富有感情的启发下, 学生们便兴趣盎然地畅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可见, 让学生积极想象, 学生就能学会创造出新颖的景象。

8.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创造 实践 美的心灵 审美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和促进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事物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语文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协调;丰富的审美活动和众多的审美场所构成了强大的“审美场”;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但都应考虑其活泼、轻松、有趣,有好效果。我们通过实践觉得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提供广大空间,增强创造意识

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泛接触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如: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到瓯江沿岸、溪滩、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丽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有的学生观察细致,富于想象,作文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作为语文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会组织得非常好。如有一次,学生想邀请在丽水师专任教的两位英国籍学生和丽水地区广播电台金色旋律节目组一起开展联欢活动,我们就积极支持他们。教室布置以及节目选择等一切工作放手由班委去做。节目有舞蹈、独唱、小品、游戏等,表演的节目内容健康、主题鲜明。两位英国朋友也即兴表演了吉他弹唱。学生们用英语与他们会话,使平时所学的英语知识在这里得以施展。班里的小书法家还当场写下了“友谊长存”的赠联送给两位英国朋友。活动课里,学生与英国朋友的言谈交往都非常得体、和谐。活动之后,又指导学生写文章。后来,《英国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一文在报刊上得以发表。小摄影家为活动课留下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活动课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深入社会生活,塑造美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创造思维。

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名篇《窗》,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窗外美景,原来是靠窗病人支着羸弱的身体,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幻想出来和编织起来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热情和求生力量,一种怎样的高尚、赤诚和完美的人格!在对待这个窗口的态度上,《窗》展现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灵魂:一个利他,一个自私。利他者用美麗的幻想故事来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自私者却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同样一个窗口,在高尚者心灵里为什么能幻化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里只能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一个公共的生存环境,莫非可以成为探测心灵的显示屏?学生们被小说中生动优美的句子、片段以及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深深打动。我们还常常推荐名篇名著,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写个创造性结局。

五、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1、发展兴趣爱好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要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且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日可以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

2、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3.培养审美创造力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运用最新信息,扩大教育阵地。 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让参加者都能从中锻炼技能、技巧,使学生“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重点加以培养,如小品、相声、舞蹈、演唱、课本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9.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九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实施。

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会同教务处确定被评估对象;

对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进行检查; 各学院在答辩工作结束后开展自评工作,主要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

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抽审被评估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评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现场考查,确定评估结论,并向各学院反馈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指标体系与标准

10.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十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11.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我校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大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采用高效课堂模式,老师们在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千方百计的进行变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语文教师不但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还积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语文课堂采用一些巧妙的课堂设计,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教师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设置了孔子及他的四个弟子席地而坐的场面,在配有轻音乐的气氛中,孔子向四个弟子分别问他们的志向。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就进入了古人教学的情境之中,可以感知孔子和弟子平等和谐的气氛。有的教师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再别康桥》时,采用诵读式教学,先裸读,再美读,再熟读,再背诵。有的教师教新闻、报告文学单元时,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把握文意的情况下,找出新闻的五要素: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学生可用少量的时间,掌握一个单元的内容,效果明显。有的教师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抓住文章的过渡句:“这个人的逝世对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由此解读文章。就整篇文章而言,反映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内容在文章的最后,而教师讲解这篇文章时,则把反映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内容挪到前面,把历史科学的内容放到后面。这样,学生对文章结构就会有清晰地认识,就会真正把握过渡段和文章内容的紧密联系。有的教师复习语音时,将方言的音调跟普通话的音调进行对照,对方言的音调如何转换成普通话的音调,做了具体而深入的解析,既避免了学习语音的枯燥,又让学生明白了方言跟普通话的转换规则。有些教师在课前进行3到5分钟的发言或背诵。课堂有了变化,有了创新,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2.新课改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上进行情境导入,学案导学,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知识检测,课堂小结等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尤其是探究题从多方面解读文章,让学生明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从其他同学对文章的解读中,明白语文阅读的创新,明白事物的复杂多样。

3.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识到旧知识,此类到他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发现课文中的难点、疑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写跟别人有不同见解的文章。我们让学生广泛阅读优秀散文、优秀作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见识,方能表现于作文之中。鼓励学生写标题新颖,立意高远,材料新鲜,反映时代精神的不同于他人的好作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写作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用“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未来的我”等题目练习作文,可先让学生阅读科幻作品,学生具备了想象能力,写作时就能胸有成竹,把脑中的形象转化为语言文字,写出的作文就会有很强的形象性、故事性。

3.练习创造性语言。让学生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作文写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有些学生作文中化用古诗创造出这样的句子:“晴空一蛙排云上,要留芳名满乾坤。”读来新鲜有趣。

4.作文体裁的创新。用故事新编的形式作文,我们班有些学生写了《屈原的忧与爱》《昭君的选择》《鲁提辖倒拔杨柳新编》等;用童话、书信、戏剧的形式进行写作,有的学生用童话写了作文《青蛙的自述》,用书信写了作文《写给未来的我》等。还可用病历、日记、广告、药品说明、表格式等形式来写作文。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就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一旦动起来,各种方法就会想出来,他们就会时时新,事事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1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 篇十二

1.1 应试教育模式影响

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 依然是“两张皮”, 一边喊素质教育, 一边抓应试教育, 或者说小学在抓所谓的素质教育, 而初中、尤其是高中所实施的, 是更具特色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一直延伸到大学。几十年的教师讲、学生听, 满堂灌式的教育还在继续。即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抄笔记、缺课补笔记, 考前背笔记, 考试考笔记, 考后全忘记”。我们说, 这不单单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中等教育的现状更是如此。这种教育模式或教育现状, 是难以出现教育创新局面和创新能力发展的。

1.2 学生缺少创新行为

一是缺少创新理念。绝大部分大学生既不满足现状, 又时时牢骚满腹, 叹气唉声, 缺少行动的自信心。二是缺少创新毅力。有些大学生虽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实践中, 却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放弃追求。三是缺少创新兴趣。现实中许多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心情的变化而变数极大, 缺少广泛深入的求知兴趣和求知情怀。四是缺少创新观察力。在观察的深度和广度上, 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性、概括性、敏锐性、深刻性、计划性、灵活性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严重存在不足和缺憾。五是缺少思维创新能力。在诸多大学生中往往缺少创新精神, 对于基本的如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联想能力、发散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反思能力等, 在他们的创新过程中尤为缺乏, 高强度的创新培养和创新锻炼, 在整个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显得苍白和无力。

1.3 教育缺少创新理念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是迎接知识、经济、信息、科技时代挑战的需要,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是适应高校、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是学生、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卡尔·罗杰斯说:“我们的世界也像万花筒似的变化, 我觉得唯有创新性的适应能力才能在每一个变化水平上维持自己。反之, 一个整体上被动而显得墨守传统的民族, 是不会有能力面对越来越多问题的。”由此可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没有创新就没人类的进步, 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壮大是根本所在。而目前大学教育, 在很多方面却忽视了创新教育, 根源往往在教育理念上缺少创新, 从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手段、授课形式等诸多环节上, 固守传统, 缺少创新, 授课效果难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启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拓展教育、深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挖掘教育等达不到统一, 难以实现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

1.4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原有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 其弊端表现在高校内部活力不足, 办学效益低下, 物难尽其用, 人难尽其才, 高校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运转状态。在现实条件下,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过多, 取代了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对学术事务的管理。目前在高校管理管理过程中, 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挤压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反映出“二多二少”的倾向, 即行政性决策的多, 科学性决策的少;实施领导主观意志的多, 采纳权威专家意见的少。从而使决策的民主性与实施的科学性得不到统一。

2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案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对人才培养影响重大。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公共基础课的合理构建, 以及学科大类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科学建立, 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必须充分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科学框架。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 要充分体现大学教育的综合性特征, 给广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和通识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并经过验证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形成科学的完整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 给那些乐于、勇于、善于创新学生尽可能大的选课自由度,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创新基础。

2.2 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创新集中反映在超前性和新颖性两者的有机结合上。因此, 要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掌握最新知识的同时, 了解未来世界发展的最新动态, 使学生对未来的了解和对未来的发展, 与学生应该掌握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 与世界发展的先进水平相一致, 只有这样, 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2.3 突出个性培养

个性化培养,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好奇心和勇于发现问题的关键, 坚持和强化兴趣培养和好奇心的锻炼, 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特点, 有针对性的实施必要引导, 有计划、有步骤的设置悬念, 提供场地, 安排场所, 进行科学性的强化训练, 因材施教, 因人施法, 实施多元化培养、完成个性化发展。

2.4 融合多元教育

“创造力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之中”, 陶冶和升华人的思想境界, 重要前提是来源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不断融合, 通过丰富多彩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 激发人们的思维、活跃人们的思想、开拓人的视野, 最终形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而这种优秀思维品质的凝练和通达, 是大量原创性成果源源不断和大批顶尖人才层出不穷的重要途径。

2.5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检验,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提高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突出实践教学适用性、完善实践教学的设计性、增强实践教学科研试验性,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升教学质量, 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实施开放式、互帮式、多元式、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 为学生提供给更多的实践空间, 使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创新实践。

2.6 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尤其是边缘学科的知识水平、学术研究水平、创新研究能力。学生需要有创新激情的老师, 教师创新激情的强烈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这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2.7 突出素质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 要特别关注“非专业”内容的学习。课程体系中, 要增加市场与经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文与道德等课程门类, 传播宏观思想与观念的课程内容, 应着力加以充实。增加综合素质养成需要的宏观性课程

2.8 产学研一体化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 科研以知识创新为主, 产业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场所为主。实施产学研相结合, 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必备条件, 不断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推进创新教育。

2.9 完善创新机制

制订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制度, 设立创新基金, 奖励制度, 产权保护制度, 成果主人体系。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教育, 关注创新, 特别重视作为民族精英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 出好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鹏, 丁水平.网络: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广阔平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肖永霖, 陆荣双, 李轶.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 (4) 》2007年

13.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十三

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文/张云霞

笔者以前在教学中,往往会应用经过多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有时经过抽象的理论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以为学生已经很了然,其实学生很漠然,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产生误解,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法了解科学结论到底来自何方,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只有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对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较深的体验,才能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中有许多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一般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模式,按部就班,教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却可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式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实验等等。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例如,氧气的制取实验。若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该怎么怎么做,教师先演示一遍,等学生看清楚了,又要强调实验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也许大部分组能成功制取到氧气,但是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思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再让他们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又什么都不知道。因此,在讲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如果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实验,在学生探索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和问题:有些组水槽里的水变红了;有些组试管破裂了;有些组收集不到氧气;有些组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情境中,学生兴趣就很高,整个实验室议论纷纷,他们猜想有些试管破裂是由于试管外壁有水珠引起的,有些是试管口朝上引起的,有些是受热不均引起的……针对这些猜想,再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试管口朝上会引起试管破裂?为什么受热不均会引起破裂?为什么会收集不到氧气?为什么实验结束后得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在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时,加以启发引导,经过分析、归纳、提出合理的正确的.解决方法。经过以上的分析和改进,不但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索、思考、联想的能力。既学到必要和扎实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又培养了求异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讲述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就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水里来还是从二氧化锰来还是从双氧水来,又或者是从它们的混合物中来?让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做探索性实验来说明问题。再引出实验原理,导出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这样,学生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探究“电路连接”的课题时,本人事先把三盏灯串联在一起,开关闭合后,三盏灯都亮了。然后提出问题:不拆断电路能否只让一盏灯亮,另外两盏灯不亮呢?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这样设计探索性实验后,学生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探究出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法。学生参与意识浓,探索欲望强,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的兴趣也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巩固。

教师只要根据教学目标,以探究性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通过整合增减、换序、改编的方法确定探索性实验,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观察、探究、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组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策略,做足开好每次实验,让一堂课变成学生的一个“发现―探究―推理―判断”的过程。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整堂课中,随着知识点的转移,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推理再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2]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少儿街舞教学内容下一篇:小学生的母亲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