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共10篇)
1.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调查所在地:河北省泊头市
调查人:张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本,是民族崛起之来源,著名学着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乃是整个国家教育之根本。“革命可以救国,教育则可以兴国。”这是经过历史论证过的真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最终命运。人的智慧和才干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积累和培养得来的,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思想品德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教育可谓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从自身经历和观察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形势不容乐观。虽然自建国以来教育经过了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个人观点存在片面之词,也不能以偏概全,但是还是能够证明一些问题的存在性。
1、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死板,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普遍老化,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沿袭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不向以前那样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但没有变的是,在课堂上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在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样也就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意识没能得到培养。
1.2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温不增增长,不得不承认的是农民的腰包也是越来越鼓,但是全教育体系并没有实现共同进步,而是导致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各个学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实在是远远落后于市里学校,这就导致了马太效应的产生。
1.3部分教师不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由于学校在农村,在校任教的教师多数为双重身份,一是在校任教师,二是在家 1
务农。教师在家庭任务重,农忙时会耽误工作,这也间接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的后果。
1.4 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效果不好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小学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有些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在上述情形下,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在教学中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5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家庭的“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对他们的教育的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1.6学生家长过分看重收入,忽略孩子的培养,少有与教师的交流沟通
2、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甚至把班级分为快班、慢班、实验班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2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存有三种心态:
2.2.1不敢管。
担心有的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
2.2.2不会管。
不可否认,有不少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但是,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要么性
情急躁,动辄点名批评,批评多而表扬激励少,严而失度,简单粗暴,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及时或者不到位,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么要求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想管好而管不好,不能驾驭控制课堂,课堂教学秩序失控。
2.2.3不愿管。
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管理严和松对教师来说无关紧要。有的教师认为天天抓课堂纪律,会分散教学的精力。还有的教师认为,抓课堂教学纪律和管理会影响教学进度,与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矛盾,且费力不讨好。2.3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1.7社会风气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小学生现在普遍浮躁,静不下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应该说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的学生甚至连静心读个题目的耐心都没有了,完全不愿独立思考,基本上是遇到问题就是讨论,基本上都是只看表象,不去让真思考,不求甚解。
3、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3.1转变观念
3.1.1更新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3.1.2更新教师观。
在课程改革后,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在教学上获求进取的人。
3.1.3更新教学观。
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转为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为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为灵活时空,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转为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为多元化评价。
3.2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
要按照国务院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存在的基础性、普遍性、全面性方面的几个问题。一要建立以县为主,乡、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教育管理网络。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后,要科学划分县、乡的管理职责,防止因职责不清出现新的管理断层。二要建立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和建设的良性运作机制。三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特点、与农村各项改革相适应、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并制订出与之配套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按照教育法规要求,做到教育的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探索以县为中心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财政部门监管的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四要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的约束机制。对公用经费达不到省定标准的,由当地财政部门补足。财政不得将学校收取的杂费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和发放教师工资。五是规范教育行为。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将收费标准和投拆电话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严格落实教育收费督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有效防止乱收费。六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学校检查准入制度,杜绝部门对教育的“三乱”行为及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定期开展学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造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3.3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
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4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县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一是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教师的工资福利、学杂费,市、县财政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的购建和维护。二是费不出校,税不入校。三是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和帮扶农民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建设。四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九”欠账问题。或者发行国家债券,专项用于解决“普九”债务。其他有经济能力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债务转移的责任,做出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限期偿还。不能让农村学校继续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3.5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中小学较城市学校而言,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较多,表现也比较复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其次要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讲授,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以上为简单的调查报告,主要来源为本人所在地的农村小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不论问题的来源在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教育部门和教师及家长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助孩子成长,助青年成才!
2.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出台并贯彻实施了多项惠农利农政策, 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于此同时农村小学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都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亟待解决。当务之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持续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配套不足, 硬件设施落后。
大部分村级小学没有计算机教室等配套, 多媒体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无法实施。少数村级小学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 课桌椅陈旧破损, 体育设施缺乏, 甚至没有固定的操场围墙。与城镇学校条件差距甚远。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未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未能合理使用国家或者省级下拨的教育经费, 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还有的地方经常出现乡镇中心小学每年占用村级小学教育经费的情况。
2、村级小学优秀教师外流严重, 师资缺失, 得不到及时补充。
“锻炼”、“镀金”等现象经常发生, 大部分新进教师分配至村级小学实为过渡, 工作一年半载后就被调入乡镇中心学校或县级学校, 导致村级小学师资严重不足, 师资整体水平偏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样而复杂。首先, 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性是师资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村级小学老师教的好, 则可进入乡镇学校, 镇里的老师教的好, 则可进入县级学校。城镇学校薪资待遇优厚, 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比农村学校好, 上升空间大, 加之村级小学教师管理机制较为落后, 骨干教师多数流入城镇学校。使得本来缺编的村级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其次, 上级人事和教育部门补充新教师时, 名额的分配大多倾向于城镇学校或者“重点”学校, 导致“老、弱、病”教师长期坚持工作在村级小学教学一线。第三, 村级小学教师学历偏低, 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仅有高中或中专文凭。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差距, 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方法落后。最后, 村级小学的师生比例普遍没有达到国家的规定。以乡镇小学而言, 县级人事和教育部门以全镇小学为一个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数, 而乡镇中心小学为了保证本校足够的师资, 挤占村级小学的教师编制。
3、村级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选择城镇学校就读。
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办学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村级学校师资水平不高, 教学质量偏低, 同时城镇学校经常出台各种减免食宿等费用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农村优秀学生, 导致农村学校优秀学生不断转出, 整体生源水平下降, 社会认可度降低, 造成恶性循环, 成为农村学校办学的又一强大阻力。
4、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辍学现象, 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形势不容乐观, 小学和初中学生流失不同程度的存在, 学生辍学已是各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辍学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质量低, 育人环境差以及不当的教育方法等因素, 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另外, 国家实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后, 一些农民家庭上学成本增加, 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等每年数千元的新开销;由于学生年龄太小, 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 不少家长选择陪读, 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 一部分学生选择走读上学, 但由于路途较远, 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造成辍学。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1、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把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摆上重要议程, 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 均衡教育资源。
农村教育发展的好与坏责任在政府, 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政府, 没有政府的决策和领导、教育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 以及师资队伍的配备等诸多问题都不可能解决, 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增加师资配备, 减少优秀师资力量流失。
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 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 给农村基础教师输入新鲜“血液”, 充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制定农村教师评优选先, 评职晋级的激励措施。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应当以农村基层教师为重点对象, 增加对这一群体的评优选先, 评职晋级的名额, 采取这一措施, 不仅可以达到让农村教师体验荣誉, 鼓足干劲安心工作的效果, 而且对调动城镇教师下到农村工作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
当今教师要博采众长, 博览群书, 丰富知识, 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方能适应时代发展。教师知识水平, 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因此, 政府要加大力度培训现有农村基础师资力量, 让农村教师分批分期到指定的师范学校培训。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方式灵活化。促进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4、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师资力量壮大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小学优秀学生出台相应的升学加分政策及扶贫奖学金资助制度, 减少优秀生源流失。另外建立相应补偿制度, 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有必要出台相关补偿政策, 补偿应主要包括寄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几个方面, 降低辍学率。
总之, 只有解决现今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 才能让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从而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最终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宗林.浅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考试.2015, 38, 171.
[2]李瑞山.浅析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与改善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 3, 36-37.
3.农村小学体育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字:紧缺;薄弱;贫瘠匮乏;积极性;自觉意识
现今我们提倡全民素质的提高,在学校提倡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人们的体育意识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落实与发展,仍是不容乐观。
一、体育专业教师紧缺,教师质量与教学质量薄弱。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在哪个专业上都存在严重的教师紧缺现象。
在偏远农村小学往往出现一个老师带多个班体育的情况,并且还有一个教师带多个年级的教学情况。另外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一般都非专业出身,体育方面的许多知识都很不系统,不全面。从教师的茫然到跨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身心俱疲,使不少体育教师有畏难情绪,体育器材的匮乏让他们觉得教学工作无从下手,体育课采取了“放羊式”教学。 学校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出现了体育副科这个挂名,从而减轻了体育教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二、教学条件贫瘠匮乏,教学的开展受到阻碍。
完善的教学设备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很难想象没有场地、器材、甚至没有任何教学设备这些基础做后盾的体育教师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怎样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体育达标要求相比,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设备显然相差甚远。教学条件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方法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优化提高的重要保障。然而各级政府投入到农村中小学的资金严重短缺,有限的资金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显得尤为单薄。因此多数农村小学缺乏足够的体育教学设施配备,且布局不合理。在教学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许多素质教育要求开展的体育教学模式便难以实施。
此外,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重运动技能,轻学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过多的把增进学生素质委托于陈旧体育观,对于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缺乏积极性。
三、教师的效与益不成正比,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
体育课本身就是室外运动多余室内运动的特殊课体,农村多处于多风沙地带,尤其是北方。而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考核指标的影响,农村主管教育领导在思想上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许多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在思想上对体育教师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学存在偏见,体育教师待遇不公的情况时有发生。体育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在待遇上无法体现,权益得不到保障,评职、晋级评先进等等与语数英科学科教师相比尚且机会较少,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更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四、对体育研究的自觉意识不足
由于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落实,成为纸上谈兵。小学体育教师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提高及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经验的掌握不足,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有限,因此体育科研氛围不浓、动力偏弱,缺少主动探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的、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积极思考、缺少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体育教师的自觉意识不足。
4.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四
实践主题: 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
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资源,环境有待加大整治力度。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我区中,这样的问题也很普遍,虽然建设了统一的垃圾站,但还是有很多人因嫌路远麻烦而不愿将垃圾扔到固定的垃圾站,严重影响了环境。在打完弄给药后,将药瓶随意仍到附近的沟渠中,导致水污染。
4、惠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5、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二、关于解决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1、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学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地方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种田科学化,系统化,增加农民收入。
2、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上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上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宽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意识,弘扬农村新风尚。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总结
这次调查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比于自己的理想和目前的状态,我们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样也任重而道远。这次调查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这代学生不能袖手旁观,要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无疑也会遇到重重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工作方法、态度,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始终把“三农问题”放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针的重要位置,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5.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3、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班子年龄结构老化。这一点普遍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的重视,有些村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及时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但目前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已经67岁,*村党支部书记*现已64岁,这两个村的两委干部都在50岁以上。二是村级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年轻党员政治意识淡化。一些年轻党员经常在外,不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不清。*村40岁以下的党员大都出门在外,不参与村里事务。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
4、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事情基本不管,支部对村委工作不支持,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
5、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农村党组织普遍反映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课三会”制度难落实,活动难开展。坚持制度最好的*村,在以前坚持每月三次党员例会,后来变成每年召开四次党员大会,现在感觉到组织一次党员大会都非常困难。
6、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运行不规范。个别村会计出纳形同虚设,没有规范的账目,财务收支只是一个笔记本;部分村“两委”主干法律观念淡薄,素质相对较低,认为只要给村里办了事就行,不用向村民公开太多;个别村干部怕麻烦,长时间不向群众公布账目,致使村民对村干部产生猜忌和误解,随即出现上访告状的情况。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使村干部选拔范围变窄,年轻党员培养发展困难;同时受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宗旨观念淡化。
2、乡镇党委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重视不够。乡镇对农村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只注重经济建设,轻视党的组织建设,甚至以经济建设替代组织建设,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忽视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村干部出现思想问题时,教育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取得实效,致使部分干部新当选不久,便问题不断,在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化。通过对这两个乡镇的调查,只有郭家庄镇的郑家庄村有集体收入,其余村的集体收入几乎是空白。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导致不少村班子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5、农村干部开展工作阻力较大。一是卸职老干部“不服气”。个别卸任村干部不是利用威信高、经验丰富的优势为村集体发展出谋划策,而是暗地较劲,寻找麻烦影响新班子工作,致使个别新老班子之间矛盾尖锐。二是离退休老干部“不满意”。个别回村离退休老干部只讲组织原则,不讲村里实际,工作中“指手画脚”,不做实际贡献。三是部分群众“乱告状”。村干部频频接受纪检、审计部门审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要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乡镇党委的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二是出台有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完善农村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管理、奖惩激励等机制,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三是营造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乡镇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执纪执法部门要强化措施,确保村干部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新闻媒体要加大村干部的正面宣传,在全社会推介一批优秀村干部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和管理。一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加强培养锻炼。同时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二是进一步落实村级干部的“双定、双述、双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干部的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三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的优势,强化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置和限制。深入推进“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
3、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针对农村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所处环境艰苦,工作难做,报酬又低,不少优秀年轻党员不愿担任村干部的实际,要在提高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切实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继续落实县委实行的卸职干部定额补助制度,让村干部“在职有奔头,卸任有想头,工作有劲头”。
4、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结合县委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经济工作的领导,帮助搞好经济管理和发展规划,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上下结合,分批突破,做到“一村一策”,切实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5、细化办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承担的党建责任目标。要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责任目标好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不能完成的,实行末位淘汰、黄牌警告、诫勉谈话等制度,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6.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六
漠沙镇明诚小学
周海龙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占有比较大的数量。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不管从硬件建设还是师资配备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学校发展还远远不足,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许多矛盾仍然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均衡发展“这一目标似乎离我们还是很远。
【关键词】制约;教育;因素;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 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 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 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 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 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7.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七
一、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语 言环境。农村学前教育不完善、不规范,很多学生上小学时还不会讲普通话, 再加上农村教 师大部分 是本地人 ,普通话也不标准。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得朗读没有根基, 朗读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2.朗读时间 不够充分 。一节课40分钟 , 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到五分钟, 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没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况下,就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使得朗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
3.朗读重个 体轻全体 。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只盯着那几个读得好的学生, 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 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 很难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4.朗读指导 方法不力 。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 没有能力进行示范朗读,对教材理解不透,对文章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 指导方法单调、机械且生硬,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作用。
5.朗读方式 缺乏多样性 。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但在农村,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很少。这种单一且毫无目的的朗读, 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和兴趣, 更别说朗读会产生有益的效果了。
二、改善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对策
1.创设朗读 语言环境。 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 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 关键是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的创设, 首先要重视并真正落实师生同讲普通话的要求, 养成学生在校园用普通话交流和学习的习惯。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完善学生的语言环境,如,举办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等。这样既能提 高学生的 口头表达 能力 ,又能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在校外和家里讲普通话, 多用普通话与家长交流、沟通。
2.保证学生 的朗读时 间。教师要将“朗读课文”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等特 点 ,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 长的“讲讲 、问问、答答”让位给朗 读 ;减去繁琐的逐句逐段分析, 给朗读留下宝贵的时间;让形式花哨、没有实效的小组 讨论让位 给学生朗 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 自然对课文主题、写作特点有更透彻的理解。
3.扩大朗读 的训练面 。教师在课堂朗读训练时, 应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 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针对农村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层次性的训练: 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 对不同要 求的朗读 练习要量“材”录用 ;对朗读的 评价要因人而评。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扩大朗读的训练面,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4.加强朗读 指导、示范 。首先 ,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 平时多听录音、广播, 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做到熟读教材,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多进行朗读示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接触字词,认知也很模糊,不知道怎样表情达意,但模仿能力很强。因此,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朗读训练中要让学生领会朗读的基本要求, 用标准、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另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要适度指点朗读技巧和方法,包括掌握停顿 、确定重音 、掌握语速、把握语调等。
8.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小学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06-02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教学资源的匮乏
农村因为本身的物质条件就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学资源方面很难满足教学需求。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但是其覆盖率不够高,有的偏远地区学校里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桌椅。除却教学的物质资源,农村教学中的教师资源也极度匮乏。即使有志愿者下乡进行教学,但是频繁的教师更换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大,学生需要不断的去适应新教师的教学,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2.课堂单调枯燥,学生热情低
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句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作业上,不管学生是否懂,也不管学生是否存在疑问,老师讲完问完之后便让学生又做“抄”之类的作业。
3.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相对较差,农村的小学老师很难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关于教育的各方面书籍、理论、实践等资料,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把教学仅仅当做教孩子们认字的一门学科,缺乏孩子们对的感知和欣赏的教育,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其他优秀教师的观念和看法。
二、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措施
1.科学配置学校师资,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对教师资源配置上,我们要遵循科学分析的配置方法。科学合理的师资配置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不仅能够节省教师资源和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益,还能够促进提高学生的教育效益和发展。具体的来说,我们要在岗位政策中,要从教师结构、教学任务、班额限制、学校规模和生师比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教师调动、休假、进修等方面的因素,当然还包括财政支付能力和教师工资之间的关系等等。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和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关系整个国家素质的最大的公益事业。首先,宏观层面上要改变各级教育投资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即教育国家投入偏高,而基础教育负担程度不够的现象),不断增加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校基本的教育设施的配备提供资金来源。其次,微观层面上,小学应该从全面关注所有人的发展角度出发,重新设计、改善学校设置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不断强化教学配套设施建设,使之与教学用房的快速建设相适应,与实施义务教育对标准化办学条件的要求相适应。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促进课程资源开发。
2.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地位
提高教师的法律地位,将学校聘任制改为政府聘任制。使教师拥有类似于国家公务员或者公务雇员的身份,从而使教师资源的沟通与交流由国家进行监控和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调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地位,使得教师甘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从而有效发挥教师资源,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3.加强对教师新知识的培训
想要提高农村小学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师培训少不了。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师培训项目,把老师们集中起来,有计划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充电”。农村小学也要鼓励老师积极参加调研活动,开拓自己的眼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农村小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尽量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教育潮流。教学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有技能,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让孩子们成为学生的主导者,这就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个性,有益于孩子们以后的性格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农村小学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置,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实施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就会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才能为农村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山孟.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管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9.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九
林七乡王双楼小学:娄长欣
我在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王双楼小学任教三年,每一年班级里都存在心理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不仅学习成绩难以上升,与同学们的交往也成为一个障碍。我通过了解,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有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撰写此报告,目的是将我来自教学一线看到、体会到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善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
经过这三年的农村小学执教与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以及提出我的一些问题解决办法。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但其学习态度与状态出现较大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兴趣小组,组建留守儿童帮扶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学校措施。政府开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定期参加学习兴趣讲座,参加科学实验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安全教育。现在每周学校安排了“安全教育”课程,将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安全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避免由安全意识差造成的人身安全问题的出现。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班主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中流砥柱。留守儿童缺乏母爱,那就用爱感化他们。这项工作难度最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4.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不理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其次是父亲外出的,母亲外出的最少,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5.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留守女童问题的改善需要的力量更多,我暂时还没有具体的计划。6.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发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情感替代是留守男童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英雄形象,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增加社会阅历来树立他们对英雄形象的崇拜感,从而内化向他们学习。
10.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总体要求为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上看,许多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都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本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快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建设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促进新农村建设合理健康进行。并且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四)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滕州在中央、山东省和枣庄市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 2 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化,同步推进城镇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展示新农村建设情况。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近年来,滕州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6亿元,增长19.1%;开工建设过亿元重点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开发区建设卓有成效,滕州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达到210个,总投资143.1亿元,15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8亿元、利税60亿元、利润35.4亿元,分别增长30.6%、38.9%、36.5%。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8亿元,增长31.6%。城市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1.8%。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2.1亿元,是2000年的14.8倍,年均增长71%;在全省率先全 面取消农业税,4000多名村级“四职”干部工资由市级统筹发放。
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滕州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壮大了粮油、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优势产业。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150.5万亩,总产82.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90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60万亩;建设高标准养殖大棚308栋,年出栏肉鸡3700万只,肉免240万只;农机总动力87万千瓦,各种配套农具2.6万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6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2%以上。滕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市)”、“全国畜牧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出口肉鸡标准化示范区”、“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等荣誉称号。
农业产业化经营 滕州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品牌农业。200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发展到68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枣庄市级22家,实现销售收入58.7亿元,利税3.73亿元。以盈泰集团、春藤食品为龙头的畜牧产业化,以东谷面粉、恒仁工贸为龙头的粮油产业化,以海风冠都、泰兴源食品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初具规模。全市 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557个,带动农户10万户。注册农产品商标23个,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滕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全市完成投资6.1亿元,完成各类村镇建设130万平方米,新修道路18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和客车,进一步增强了小城镇的聚集能力,建成文明生态村118个,其中枣庄市级文明生态村48个;全面启动工程总投资6700万元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保两年内全市农民都可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亿元,实施世行三期项目和湖东堤治理工程,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开发复垦土地3.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9.6万亩。积极推广户用沼气,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6690户,中小型沼气工程40处。滕州市到2010年,建设户用沼气池5万个、小型沼气工程500处。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每个户用沼气池补助600元,对每个小型沼气工程补助1万元,五年共投资3500万元。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滕州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成功创建了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 到98.6%,投资1450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镇村卫生院建设,75.9万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8.3%。全市创建文化大院615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7.2%,百户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23台,全市农村拥有小轿车3235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滕州市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农村面貌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使各地农村在许许多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建设的深入进行,在一些方面矛盾逐渐显露,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于农村传统经济体系、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对新兴事物的阻力,而且存在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恰当、不合理中。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制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农村传统与改 变,发展与现实的对比,对于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经济建设
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资价格持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农民增收缺乏新亮点。是现阶段困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并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依靠“多予、少取”政策增收的空间有限。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会有太大增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经过两年的恢复性增长后逐步开始回落,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畜牧业生产形势严峻,劳务输出难度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减弱。
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 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二)政治建设
农民政治参与不足与缺失,集中体现为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参与的质量较低;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趋势。另外主体意识缺乏与制度性缺陷也是制约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当数量的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程度不高,不能正确利用国家赋予自己的政治权利,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他们热衷于能带来实利的经济活动,忽视政治生活。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虽然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根本的保证,但规范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具体制度却不够健全。此外,利益表达对象的不作为和信访途径的尴尬也制约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各种农村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
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高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
(四)社会建设
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 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
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五)法制建设
农村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农村法治的思想障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治而藐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习惯“人治”来管理社会事务,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农村管理体制的残缺使农村法治的环境障碍。当前,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农村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农村法治难以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是现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体制特征是政出多门,多头领导,职责不明,看似重视,却往往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特别是基层政府,有责无权,指导不力,服务不够,管理松散,尤其对乡镇“两所一庭”管理放任,延缓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二是由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宅基地建房等利益问题上呈现不调和性,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三是涉农行政执法的不规范、涉农司法的不公正和涉农维权的艰难,“人情案”、“创收案”还依然存在,农民工维权举步维艰,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进而影响人们对法律权威的看法,对民主法治丧失了的信心。
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农村法治的物质障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法治同样如此。农村法治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状况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农村法治的演进。当前,由于土地征用制度的随意性,征地补偿范围窄,计算方法不科学,不考虑区位差异,导致农 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产权不完整,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还相当薄弱,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导致人们对法律需求不高,对法律不了解,许多纠纷往往只局限于村干部调解或双方自行和解。这种薄弱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法治进程处于先天性不足和后天性障碍。
农村民主法制的缺陷是农村法治的制度障碍。法治以政治民主为保障。当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形同虚设,多数农村一直没有执行,农村政治民主在实践中尚有较大的缺陷,已成为农村法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政权对村民自治的“过度侵蚀”,乡镇政府、党组织往往无视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权力干涉”,使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无法真正实现。二是村民委员会议事、决策、选举的民主程度不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村支两委关系不明确,对村干部没有硬性约束,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成为村干部说了算,无法真正体现政治民主的本意,导致出现“贿选”、“家族控选”“一言堂”等不和谐现象。三是农村“四民主、两公开”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运行不规范,难以执行,制约了民主法治的进一步推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七)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新农村法治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立法机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才能扎实推进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这是搞好新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加强普法教育,培育新农村法治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法治的主体。加强农民普法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培养农民法治主体意识,增强农民法律素质,提高农民法治能力,是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加强依法行政,营造新农村法治环境。确保农村社会的平安与稳定,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07-11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0-02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1-11
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07-29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09-05
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4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现状问题调研报告07-0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29
浅谈农村信用社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5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