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2024-07-08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8篇)

1.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一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化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来实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以及实验经费的不足等原因,造成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在教学中“重讲授,轻实验”,针对这种情况,宜采用多种策略来改进实验,增强学生探究实验的乐趣,促使学生更热衷于实验探究。【关键词】:农村初中

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中以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那么,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农村化学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效的改变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变策略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实验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少部分农村初中虽然器材和药品配备较齐全。但由于教师短缺,化学教师兼几门学科的教学,除担任化学教学外,还担任数学、生物等课的教学,即使不兼这些课,也代几个平行班的化学教学,同时兼任实验管理员,基本上农村的乡镇中学并没有专职的实验员,都是由化学教师担任。而一节分组化学实验课从准备实验仪器到使用完毕清洗收拾实验仪器至少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力不从心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甚至放弃实验干脆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2.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3.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虽然我县部分农村初中都通过了教育强镇的评估,实验器材和药品配备只是看起来较齐全。可实际上化学教具很少,尤其农村中学化学教具很少, 象我们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缺仪少药较严重,致使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像我上次去帮百顺中学整理化学实验室,发现他们的实验药品不少,可很多却是七八十年代原百顺高中留下的,很多药品对于现在的实验教学根本用不上,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4.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

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像我们学校很多小学毕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流失到城里的几所重点中学去了,留下的大部分是基础较差,无心向学的学生。再加上在农村,许多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如城市,许多学生没有条件上网搜索,查阅书刊,从广播、电视等方面收集资料,这使探究性学习难以实施。长期以来,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接受式学习,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这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打折扣。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保障供给。

首先要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也起着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征得领导支持,加大对实验的投入。这里所说的投入,既包括一次性的固定投资,又要保证经常性的不断投资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落实对化学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健康补贴,以保护化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素质、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为保证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要配备专职的实验员,提高农村中学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健全实验室实验规则,以保证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化学实验的正常化和高效率。

3.加大监管力度,狠抓落实和实效

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应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设备和仪器进行一次大的普查,近快配齐、配全新课标要用到的仪器与药品,装备专门的实验室,以利于教师能开展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要求。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能力。只有教师学会并真正懂得了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从而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学校领导应克服困难自筹资金购置实验药品及器材并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努力创造实验条件。

4.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能,补充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

由于我县各农村中学都配有电子白板,所以有些实验,如:(1)耗时长,成功率低,污染严重,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难以演示的实验。(2)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如:演示将水加入浓硫酸时造成液滴四处飞溅等不便操作的实验;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管外等内容。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教法由教师讲解其错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不能为加深学生印象用实验证明的缺陷。这样既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解决了农村初中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仪器不配套和不足的困难,同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得到了有效的补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较好地提高了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为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大面积取得成效,树立先进典型是很有必要的,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发现典型,推广典型。根据化学实验教学实施情况表彰学校、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师。表彰学校,以征得领导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实力;表彰实验管理人员,以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表彰化学教师,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激励他们进行实验改革和创新的热情。只有学校、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三方面对实验教学都具有较高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改变目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李玉山,全方位搞好中学实验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3)。

[2]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育,1991,3:22~23。

[3]王献红,浅谈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3)[4]徐秋云;吴梅;张芙蓉.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2).

[5]罗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2.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二

一、“多问”等于“高效”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条件限制,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较少, 加之部分从教者临危受命转岗改教英语, 他们对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相对有所欠缺, 唯一得以提升自己的便是为数不多的公开课观摩活动。这给他们造成一种假象:只要英语课堂中多问, 学生的参与度高, 便是一节好课。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是为问而问, 完全流于形式, 常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如课堂中warming up这一环节, 常用“What day is it today?”“How are you?”等交际语言来操练, 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 也缺乏新意, 只是为了完成此环节教学而提问, 学生疲于应答, 教学效果差。

策略:以辅助“教学情境”的课堂提问为基础。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往往会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情境的需要, 能激发学生思考。

T:Look at this table.I have a penfriend called Tony.I know many things about him.If you have a penfriend.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 and what questions can you ask him?

S1:Does 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S2: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what’s his hobby?

S3:...

分析:上述案例中, 教师课堂提问并没有注重“问”的过程, 只是设计一个向同学问问题的情境。学生对比教师出示的表格, 结合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大胆地向教师或教材提问, 并逐步由“敢说”到“善说”。

二、“引导”等于“发展”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 部分问题的预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问题提出后, 出现“问而不答”的现象。此时, 教师会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结果必然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答出问题, 教师得到满意的答案。在此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师过度的引导, 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没有了语言的创新。这是中规中矩的课堂, 学生创造性的语言几乎殆尽, 教师的课堂教学显得得心应手。长期这种引导式的提问, 教师只能培养出说呆板英语的学生。纵观学生个体语言思维的发展, 是极其不利的。如牛津英语6B The seasons:

T: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weather in summer in New York?x x x, can you use your own words to say something?

S:The weather...in New York is very hot.

T:Anything else?

S:Eh...

T:Is it as hot as in China?

S:Yes.

T:Good, sit down.

此教学片断中, 当学生回答出“The weather in New York is very hot”, 教师似乎还想得到更多的信息。后来发现学生回答出现困难, 便采用两个一般疑问句“Is it as hot as in China?”来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给的答案是“Yes”。教师两个一般疑问句的使用降低了提问的难度, 帮助学生较为容易地完成任务, 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但同时, 也限制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策略:以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提问为目标。

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是从教师课堂提问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平静的池水, 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 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的心扉, 开拓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T:Who do you want to make a friend?

S1:I want to make a friend with Jim.

T:why?

S1:Because I like reading.

S2:I want to make a friend with Tom.Because I like singing, we have the same hobby.

分析:上述案例中, 教师同样给学生呈现一张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相对较容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Who do you want to make a friend?”学生会根据表格中的信息, 选择与自己有着相同兴趣爱好或有着相同信息的交朋友。教师问题设计的巧妙在于后面一个看似简单, 但留给学生空间很大的参考性问题“Why?”在操练I want..., because we...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他们会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编码, 提高思维水平。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课堂的管控非常少,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变单向接受知识为独立思考学习的过程。

三、“输入”等于“输出”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课堂提问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不间断的提问, 创设英语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语言输入的状态。若教师课堂中就一味地进行问答训练, 给学生较少的练习时间, 便让学生小组汇报。绝大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流利地语言输出。如牛津英语5A Shapes:

教师扮成“建筑工人”, 带着各种形状的物品来建高楼, 教师让学生猜猜有哪些形状。学生猜出一个形状, 教师便用剪好的形状纸片贴在黑板上。并用“What shape is it?”提问, 等形状单词全部教完, 一座楼房已拔地而起。接着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该课的对话。在说到一些较难的形状单词时, 学生往往不能流利地输出。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注重“问”的过程,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把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变为单向接受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以故事形式呈现新知, 设计思路很好, 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足,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简单化, 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不多, 学习过程中输出语言就会有困难。

策略:以符合“语言规律”的课堂提问为预设。

课程标准指出:任何语言的习得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语言的输入、语言的操练和语言的输出。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多多益善,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引起学生注意。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T: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s?

S1:I watch TV and do my homework.

T: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S2:I play table tennis.

T: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Yes, I do.

T:How does S2 spend his weekends?

S3:He often plays table tennis.

T:...

分析:上述案例中, 教师问题设计语言逻辑性较强, 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首先教师通过旧知“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s?”引出学生周末活动这一话题。接着教师又用本节课的新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理解本句话的意思, 完成对话。然后便是一个展示性的问题“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at the weekends?”进一步展示学生的信息。最后, 教师用“How does he spend his weekends?”来提问其他学生, 既可以检测其他同学课堂的听课效率, 又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的另一句型 (三单式) 表达。

总之,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方法之一。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提问适时、得当, 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就会对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 积极溶入课堂, 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

摘要:本文从分析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误区出发, 简要地阐述了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并从情境的创设, 语言发展的规律着手, 例谈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

3.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三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现状

1.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角色

如今农村初级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普遍仍是以教为重心、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机械地抄录笔记,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大量的练习,完全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都是在教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应完全服从于教授活动,如此,教学就由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低

农村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依赖参考书,缺少自己的思想。有些教师担心在备课中遗漏知识点,就完全按照参考书的框架和思路来备课。老师照本宣科地教学,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学生也难以发现书本之外的知识的魅力。此外,农村老师普遍疏于学习,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今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少年时期正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多接触外界事物对其语文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所以,农村老师只是每年重复老旧的知识是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

3.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语文都是学生及家长容易忽视的学科。学生们总认为语文十分枯燥乏味,而且分数上升很缓慢,因此常常忽视语文学习。而农村家长则认为孩子在小学已有了语文基础,而且初中开设了许多理科课程,应将学习重点放在比较难学的学科上。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下,初中的语文教师也是相对不被看好的队伍,语文课堂更是缺少观众。

4.传统应试教育束缚了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没有消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照考试的形式、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有些农村老师甚至因为考试不涉及就直接删除了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在农村学校,教师评优主要以教学成绩为审核标准,这也影响了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一般都死气沉沉,完全无法吸引学生。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对策

1.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说教师的个人素养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加强农村老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措施。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农村支教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投身到农村教育工作中,让这些拥有丰富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的青年在基层发挥才能。另外,要定期为农村的语文教师提供业务培训。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多数城市学校坚持“培训才能上岗”的教师培训措施,相比之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获得同样的培训机会是非常难的,他们自然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因此农村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始终止步不前,也阻碍了教育改革创新在农村学校的推广。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应主动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还要依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总结,培养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文的魅力,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培养其文字的逻辑性、较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初中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3.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4.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四

“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铜梁中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哲人马克斯•韦伯于1905年在其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提到宗教伦理、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了人们对于资本积累、技术创新的态度,继而影响国家的发展之路。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农耕”和“家庭”贯穿中国文化始终,其中家庭与宗法伦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求学之途径和方法论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其目的始终围绕“家”与“国”,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及至近代,西方舶来品——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开启民智、勃兴中国教育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西方独立、自主、创造、创新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大工业时代的潮流。而如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蕴涵着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矛盾体。如何利用现代思想改造传统思想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教育命题。

2010 年,全国妇联倡导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大纲》指出: 家庭教育指导应遵循“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多向互动”三项原则,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高中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既有教育观念上的,又有教育方法上的。诸如存在家长重智轻德,忽视责任担当和习惯养成;家长往往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强大,忽视子女所在班级集体建设中的作用;家长常常娇惯溺爱、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忽视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家长习惯攀比和排序教育,极力主张光宗耀祖的成龙教育等误区。而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县镇高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误区更为严重。

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深入调查研究,指出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出有实际价值的改进策略,通过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指导平台,达到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教育成员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

1.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和谐。

90后高中生是当前县镇高中学生的主要群体。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非常少。家长与子女沟通少,学生对家长的依恋感、亲近感低。针对因家庭教育不当而引发的家庭不和谐,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促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成员的共同成长。

2.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学生怎样去消化吸收这些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怎样将观念内化为行为则需要家庭的监督和辅助。家庭成员素质和教育方法的提高,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

3.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有助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中国告别低效率时代,步入快节奏的现代,类似产业化的规模教育模式偏离了“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价值诉求。而层出不穷的中国社会问题凸显出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高效率时代和高生活水平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现代教育的勃兴,更需要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革新。深入调查、研究当代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完善家庭教育策略,构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成员共同发展,同时也能为有效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国际国内对低幼阶段的家庭教育研究较多,比如国内大众对“胎教”“亲子教育”都耳熟能详,也能作主动学习和实施,但对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却存在较多误区(详见上文),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于家庭教育有较大忽视,而相关研究也存在较多空白。事实上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习与成长。国内的家庭教育专家如成墨初,现今正专注于家庭成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张振芬更是将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最高效的学习方法相融合,指导青春期家庭教育。他们的研究为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作了理论基础。

“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家庭教育现状而确定的,尤其是针对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困境而展开。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家庭教育困境,大量社会学学者、作家作了详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例记录,并以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剖析县镇高中学生的身心状况与教育困境,以及一个个家庭因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研究为我们课题的相关研究(与现状、误区与成因)作了理论依据。

我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同时渗透家庭教育上述研究理论(包括他们的调查及现状研究),着重于县镇高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关照,对于当前教育中青少年成功学的反思。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国家政策、法规亦是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使人生智、练技能。“育”使人心性生长,即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和情操的高尚。家庭教育是生命的起点,是人类情感的底色和智慧的基础。家庭是“习育”和“化育”的最初场合,影响久远。

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旨在构建学习型家庭和营造健康的家庭。而学习型和健康的家庭,首先要有合格的家长,正所谓“什么土壤就长什么作物,什么家庭便出什么孩子”。因此,我们在一个完美型家庭的构建中,要将家庭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而将克服家庭教育的误区、优化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素质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世界范围内,家庭教育的研究从人类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出现了众多的出版物,创造了很多指导性理论。特别是现代中国,教育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学者对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调查分析逐年增多,如王凌以昆明地区为样本的研究、曾燕波以上海地区为样本的研究,选用了不同评价指标和调查方法,对家庭教育与家长的教育素养状况做了调查和分析,对于学校和社会了解家庭教育现状、改进家庭教育策略起了一定作用。但学者们对小学、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成果较多,而对于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较少。事实上,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更加复杂且调查研究的难度也更大,而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同样十分重要。为改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家庭教育成员健康成长,我们拟对“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本课题实际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更重视高中阶段,尤其是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着眼于解决受到普遍关注的学生个性的实际问题。

1.多方联动,构建全方位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全员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联动能完成的,我们拟联动社区、妇联、关工委、科委等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壮大家教力量,构建全方位家庭教育模式。

2.比较研究中外家庭教育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较为重视,研究开展也较早深入,他们研究的实例丰富、成果丰硕,其中不乏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这些均为我们的研究作了铺垫。而我们着力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则对我国家庭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性、优化策略性有所裨益。

3.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范畴

当前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与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困惑的是:家长按照一流的“配方”——一级幼儿园、一流小学、重点高中、奥数竞赛、钢琴四级、重点本科,来培养孩子,为什么有的走向成功,而有的孩子却成为游戏爱好者、心理障碍者、跳楼自杀者。我们困惑的是当农村的孩子历经高中的苦读迈向高校,却在城市的灯红酒

绿中迷失、堕落。我们困惑的是,千千万万大学生,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到欧美去做社会底层„„而种种矛盾的指向或多或少都和中国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我们的研究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的诸多教育元素引入家庭教育的个个层面,以推动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的教育目标。

4.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宣传、咨询服务工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家庭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县镇广大农村,既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又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化的指导。课题组一方面将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家长乃至广大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拟通过对县镇高中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如班主任)的相关培训,壮大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化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校通、家访等多种形式指导家庭教育,从而达到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家庭的指导目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来,也应该到实践中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课题组也可以组织人员、专家,走进广大农村,为广大农村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自上海2005年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总课题以来,研究焦点便集中在其子课题——创建农村学习型家庭的研究。顺应教育改革潮流,重庆市渝中区教委也于2006年开始了学习型家庭的筹建,制定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实施意见》,他们将目标定位为:“培育学习型家庭,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可见,他们偏重于教师队伍引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作为区县重点中学,我校在充分研究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完善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以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为案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创建县镇高中学习型家庭,以便促进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成员共同成长。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大量的调研了解和案例分析,发现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成因。

2.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探索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并用它来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3.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博览中外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文献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探索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多方联动,建立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和指导机构,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县镇高中家庭成员,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如教师)

八、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思路:

1.研究核心:立足于对县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纠正、教育方式的指导;

2.研究思路

(1)提高认识的宣传。

只有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家庭才能和睦、和谐,积极向上,才能“家和万事兴”。只有对误区危害的宣传跟上了,家长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才能有效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

(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开展学校亲子活动。除了城镇家长外,很多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学历不高,经济条件差,工作忙而对创建学习型家庭信心不足。家长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学校要采用各种形式:家委会、家长学校会、座谈会、下发资料等进行大力宣传和鼓励,也可组织专题交流会,让家长们在一起交流讨论成功教育经验并进行适当推广。

其次,筹备学习型家庭。包括硬件筹备及家长对教育误区的纠正,比如建议家长合理安排时间,创设空间,坚持每天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逐步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建议家庭增加文化投入,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增添报纸、书刊订阅量,建立读书角,创设学习氛围。

再次,指导和培训教师队伍。教师要去指导家长纠正误区,教师本身就必须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具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指导的能力。所以对教师的指导也应纳入课题研究范围,增加研究的成果。

(3)争取村、社区联动与支持。

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同社区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社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同居住人群的文化层次、道德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同样,创建学习型家庭,离不开良好居住环境。我们也注意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村社承担的经济建设、村民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正逐渐形成,个人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二)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家长会、问卷、家访、社区调研、电话问卷等。

2.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收集文献资料,博览中外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反思现在的县镇高中学生教育。

3.个案研究法:选择留守学生家庭、体艺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等个体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而为最终的研究假设验证提供证据。

4.观察研究法:通过观察在校学生状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镇高中学生家庭的教育策略。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2013.09—2015.09

1.课题研究前期准备阶段:2013.09—2014.01组建课题组,制定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的相关的申请工作;

2.研究周期:2014.02——2015.09,共分四个阶段。实施步骤具体为:

(1)第一阶段:资料整理分类与课题调研阶段(2014.02—2014.06)

(2)第二阶段:课题中期研究阶段(2014.07—2014.11)

(3)第三阶段:课题中后期研究阶段(2015.12—2015.04)

(4)第四阶段:课题后期结题研究阶段(2015.05—2015.09)

十、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

2.调查报告

3.研究报告

4.《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资料集

5.《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方法汇编》资料集

6.结题论文

7.其他物化成果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 李奕奕

2.课题组成员: 苏在明 范金和 谭万谢华云 周娟 刘思渝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三万元

十三、课题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5.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五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外阅读的作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拥有的课外书太少;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目的不够正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更新阅读理念,提高教师阅读素质,二是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也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发现信息”等课外阅读要求相差甚远。那么,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采取哪些对策加强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对全校七到九年级的100名学生采用书面回答的形式,展开了调查。

1、你每天进行以下活动吗? ①阅读课外书 ②看报 ③看电视

2、你每天阅读课外书(看报)大约多少时间?

3、你每天看电视大约花多少时间?

4、你每天花在完成课外作业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

现将学生回答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针对问题 1,看电视的占了80%,读课外书的占10%,看报的只占2%。

针对问题2、3,其平均时间分别为25分钟和1.10小时(其中有好几位学生的回答是每天几乎不看课外书和报纸)。针对问题4,其平均时间是1.30小时(其中九年级学生占用的时间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已经超过2个小时)。

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普遍现象: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不够;二是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低下;三是学生阅读面普遍狭窄。

三、现象形成的原因

深究以上现象形成的原因,依笔者拙见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放任不管的占8.9%。99%的家长在空暇时间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去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了。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很少鼓励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连早自修看课外书都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

在调查的100人中,平时阅读内容是科普类的有10人,占10%,故事类30人,占30%,历史类的有5人,占5%,作文选的有60人,占60%。其他的5人,占5%,数据表明,在农村的初中学生思想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拥有的课外书太少。

据调查,100个学生家庭中有藏书的只有3人,占3%,而学生个人拥有课外书5本以上的有30人,占30%,拥有10本以上的只有20人,占20%。而且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极大部分都是作文选。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四)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20%有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是无非几个好词好句。

(五)目的不够正确。

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有70%的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老师的表扬,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

四、加强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对策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一)更新阅读理念,提高教师阅读素质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语文教师必须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要提高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要以实际行动,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要研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逐渐形成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喜欢课外阅读的良好风气。

要坚持“以生为本”课外阅读理念。在推荐和引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和把握他们阅读的动向,找到既是学生喜爱又有阅读价值的读物,真正达到让学生想读书,能读书,读有价值书的理想境界。

要提倡“享受阅读”的阅读理念。艺术地处理提出阅读要求和不强求达到的关系。一定要高度重视引导和保护学生阅读热情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阅读,让他们能在轻松自如的课外阅读的海洋中遨游着、快乐着、成长着。

要有“课堂-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的阅读教学管理理念。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证学生适宜的课外阅读时间。要争取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使学生做“有米之炊”。

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阅读。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的个体无意识行为,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才容易形成一个喜欢阅读的班级,而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班集体,才可能有把阅读作为生命一部分的学生;才有可能师生共享阅读的喜悦和感动,才能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激励。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2)好书引读。

由于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3)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今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

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中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 80 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6.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 篇六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安岳县天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唐拥军

语文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让学生自由驰骋,畅所欲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尽快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群体人才。而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评价,显得十分的重要。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在中学生中切实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评价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

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由于语文课堂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判断。借助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才能够获得有关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各种信息,教学的持续进行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

其一,促使教学目标更全面。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此,课堂评价不仅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从培养人这个大目标出发,从进行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出发,从而构建起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教学目标。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如《我爱这土地》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很明显,课堂评价为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展示一个平台,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整合。教师也在反馈中调整教案与教法,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

其二、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主动实现职能和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真正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学生自学、查工具书、问人、讨论弄懂了的,教师一律不讲,只精讲重点、关键、疑难处,主要功夫在点拨。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 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价,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评价中肯定,欣赏,统一意见,师生在互动中融合一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师与生,生与生,学生自身的互动中,听、说、读、写、做的相互欣赏与改进,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促使教学结构主体性逐步完善。

再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情形,在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型是正如有的资料上描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得细,记得多,做得好。对上课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透,讲得深,有条理”。再后来,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这种沉迷于题海战术中的语文教学颇多否定。提出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题?这些话题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有了品味语言法,美文阅读法,再加之这两年最时尚的多媒体,一时间课堂内容的展现是声色光影俱全,教师与学生共鸣,热热闹闹起来了。在这场热闹中,许多教师不由得又患了一厢情愿的病。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自己明白的,学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学生的头发使劲地往上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剥夺了文字存在的空间。其实,前面列举的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这明显是违背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必然也会造成老师所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了。

其三、促进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发展 在语文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由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学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问题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课堂评价,教师把自己当成生活中的一员,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中,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捕捉评价的焦点及空间,虚心请教,研究的价值将充分体现。

如《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对学生们提出两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帮助我解决吗?而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去找资料。

这样,可以使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为人与为文合一,充满了生活气息。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其让学生埋头作枯燥乏味的习题或练习册,倒不如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赏名句、作笔记、改文章、写习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拘无束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 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先要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的指导。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一个测试后,就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试卷的得失分情况,想一想自己在测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学生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还有,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学生相互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用在作文的相互交流和试卷的互相评改方面。这么一来,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满怀期望,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以关爱、理解、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尽力用心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他,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节教学古诗词的课堂上,我请同学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位叫邓小红的学生,朗读水平较低,并且在说话有些微口吃的现象,所以平时很少举手发言。可这一节语文课上,他举起了手来,结果刚说就卡住了。教室里一下笑了起来,他的脸也蹭得通红,并偷偷地望着我。“不急,慢慢讲!”我鼓励着,微笑地注视着他。结果,他又鼓起了勇气读起来,竟还越读越流利。结果,不少同学都翘起大拇指表扬他,他也高兴地笑了。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尊重和宽容是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教师应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会尊重与宽容,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我们能够想像,如果案例中的我们对学生不抱期望,想当然地否定,甚至嘲笑,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比如当时我没有及时鼓励他,甚至是厉声喝斥他,他肯定是“不会高兴的笑了”,或许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再也不会举手 了。这种打击并不只是让他可能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可能对学生、甚至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已缺乏了对自己的应有的自信。

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象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话滔滔不绝的现象少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是总为:“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你真棒!”“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学生们也是机械地拍拍手,大声喊:“你真棒!”而从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温柔地批评,善意地指点是一点也没有,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最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迷惑和不解。我们即使是试图用激励性方式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效果是并不理想。

(三)、客观、冷静,力求全面评价。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学生在家的表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个人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发展过程等。以便于及时对学生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诊断,从而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和指明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上个期末测试,我班上有个叫刘青的女生语文测试由平时的八十多分突然下降到六十多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责怪她平时又没有认真听课,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而是及时和她谈心了解情况,于是知道她当时正患感冒,精力和心情都很不在状态,所以测试成绩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又想到她上个学期请的几次病假,就和她谈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个学期,她坚持合理饮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不但没有再请病假,而且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成绩都进步不小。由此可见,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7.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七

一、初中语文课堂多媒体使用的常见误区

多媒体不仅能够巧妙地运用声音、文字图像来辅助教学, 而且也能够更加形象地将知识点说明白。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内容, 教师也会节省出不少的解释环节。但是随着多媒体的频繁使用, 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1]。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太过使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使用到教学当中, 教师越来越发现运用多媒体会给教学带来很多的方便, 进而过分地追求使用多媒体, 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 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 有不少的语文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选择了很多漂亮、浮夸的素材进行外包装。学生的兴趣极大的被调动起来, 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却变得很少。由此可以看出, 多媒体的使用并没有起到一个好的效果, 因此, 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中, 只是关注形式, 不注重质量, 这已经是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展下去的一大问题[2]。

(二) 多媒体教学内容因循守旧。

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 作为教师, 也应该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讲授给学生, 让他们的思想也紧跟着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喜欢、热爱语文, 热爱生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注意对于多媒体教材的开发, 不能因循守旧, 多查阅一些先进的教学素材, 做出做好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中使用, 不能照搬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 拿来就用, 这样根本没有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意义, 缺乏自己的教学创新, 不能满足初中生对于新知识的需要。

二、调整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尽管多媒体教学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多媒体教学的成长过程, 直面这些问题并逐一击破, 这才是初中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 合理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有不少的优势, 但是多媒体只能作为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 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学的地位, 唯独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进行联合在一起, 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渗透, 才能不断促进语文教学稳步地向前, 逐渐发挥出学科的优势。

在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 也要正确把握使用的频率, 过于频繁地使用多媒体, 学生也会对之失去兴趣, 因此, 要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 实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将学科教学的主线把握在教师的手中。结合多媒体, 加强学生的视野范围, 对于知识的运用更加地广泛, 思维变得更加地活跃[3]。

(二) 坚持多媒体的运用以学习语文知识为目的。

作为初中多媒体教学, 我们也要本着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根本目的进行, 这样不仅仅是对于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 而且也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 也要时刻注意, 运用多媒体不单单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 而且也要不断提升初中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所以,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 也要本着坚持以学生作为根本进行, 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使用, 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要本着以学生作为根本进行服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 多考虑对学生有用的知识点, 让学生掌握知识[4]。

(三) 多媒体教学要保持语文内容的先进性和趣味性。

对于初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 在内容方面也要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 目前, 在网络中, 有很多语文素材都是运用课件制作好的成品,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 在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 给备课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也可以围绕课本的知识内容, 进行自己的创新课件制作, 本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及时地更新自己的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 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 其最基本的方法为把学生在智能方面的活动组织好, 使其真正体验到智力活动的乐趣, 从而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

因为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 而教学也未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进行, 往往通过灵活、多变的方法去教学, 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对于教师来说, 要要、对课堂教学各个方面考虑, 即课堂的密度、课堂的强度和课堂的节奏等, 而避免单一、死板、枯燥、乏味等形式的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不仅能够弥补初中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而且能够为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不过, 也要注意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 也要考虑一些误区, 尽量减少那些误区, 正确使用多媒体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主动能力, 为课堂教学增加色彩和动力,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钱秉江.境外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J].江苏教育, 2013 (10) .

[2]陈伟荣.多媒体进课堂:问题催生革命[J].江苏教育, 2013 (10) .

[3]冯为民.多媒体运用也应遵循教学规律——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 2013 (10) .

8.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篇八

关键词:滞后 提高认识 分层教学 提出要求 引导和指导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虽然书面表达占有较大的分值,但是,由于它在每份试卷中的位置靠后,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问题,进而导致它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对其关注程度远远没有听力、口语、阅读理解那么高,有些时候被教师一带而过,甚至会被完全忽视。这一点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已成不争的事实。

一、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现状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的教学相对滞后,导致在平时的练习中,形成“学生不愿写,教师不想改,随便打个分,师生不作声”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重视

初一、初二的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忙于课堂教学,备课、改作业、赶进度,总认为书面表达的教学是初三年级的事情,忽略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初三教师则忙于所谓的第一轮、第二轮的复习,总认为书面表达的教学放在最后的专题复习里面练,可是到了最后,根本无暇顾及书面表达的训练。

(二)学生更轻视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翻译句子普遍抱有畏惧心理,不懂得使用适当的句型和短语,造出来的句子缺乏连贯性,语法错误多,更不要说书面表达了。再加上平时学习忙,写书面表达耗时耗力,不重视教师在批改中指出的错误,容易自我满足,认为得到基本分就可以了,就像语文的作文一样,被扣几分是很正常的。

(三)试卷讲评不当回事

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后,教师在讲评试卷的时候,习惯性从听力讲到书面表达,当讲评到书面表达的时候,根本无法带领学生一起去认真审题,分析思路,分析时态,罗列提纲,遣词造句,更不可能自己动手,为学生写一篇“下水”的范文。

二、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应对策略探究

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如果把听、读看成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说、写就是信息的输出。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就是听、读的升华。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要想改变目前书面表达教学滞后于整个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手。

﹙一﹚从思想深处提高对书面表达的认识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生能够用以前学过的题目、题材,或者是一些热门的话题,进行模仿写作;能够利用教师或者试题所给的例子,写出一些简单的书信、假条、便条或者通知等;能够按照考试题的要求,将图片信息或者与写作有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所需的英文知识,并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英语书面表达方面,对我国初中生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书面表达这一题型,尽管所占分值可能不尽相同。

﹙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明确的书面表达写作要求

1.初一年级:训练一些通俗易懂、直观生动的内容,如: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看图写话,以及书信、假条、便条或者通知等简单的应用文。

2.初二年级:培养学生坚持长期写作的学习习惯,重视篇章结构的严谨,以及语言细节的自查等。可以要求初二学生坚持写80字左右的日记,系统训练一些记叙文、说明文,甚至议论文。

3.初三年级:培养他们“跨学科”“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放眼世界,关注社会,了解热点,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

﹙三﹚听、说、读、写相结合,加大信息“量”的积累,才能达到书面表达“质”的飞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四﹚对书面表达这一题型,要作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1.注意审题,弄清文章的体裁、时态和人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书面表达前,要拿出时间认真地从头到尾阅读写作要求,注意文章的格式和体裁,如果是日记,应该是用第一人称来写,以过去时态为主;如果是看图写话,表达家乡的变化,那么应该用过去式和现在时两种时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英语表达对时态的要求颇为严格,时态错在中考中要扣掉三分之一的分数。

2.学会列出要点和写作提纲,保证要点齐全,句式正确。中学英语书面表达题在批改时,采用倒扣分值,一般说来,如果要点齐全,句式正确,时态适当,就很少扣分。无论是文字表述题,还是看图写作文,或者是图文结合题,在动笔前都要仔细审阅推敲,弄清文章提示,用笔划出关键的信息点,并在演草纸上把要点按顺序列出,并逐一写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句式的使用。

3.要学会恰当地使用关联词和一些高级词汇。对于书面表达题来说,审题立意,列出要点,只是形成了文章的骨架。要想文章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一气呵成,这就要靠恰当地使用关联词和一些高级词汇来实现。只有有了关联词,才能使文章上下贯通,句与句之间形成逻辑关系,从而构成表达连贯的语篇。

4.打好草稿,再次回看修改,定稿后才可以誊写到答题纸上。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平时就要养成做书面表达题必须打稿的好习惯,不能等已经誊写到答题纸上了,再去做很多的修改。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这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它表现为写,实质与听、说、读密不可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才能实现。

上一篇:配电室工作制度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科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