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2024-09-02

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10篇)

1.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应当采用更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加深教学的成效。在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法逐渐受到了重视,能够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旨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出发,总结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发情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发情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2015,(01).

[2]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周劲飚.开启声乐艺术大门的钥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22):160.[4]杜慧,段维.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9):178.[5]俞子正.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刘鑫.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J].黄河之声,2015,(1):26

2.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一、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 1) 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 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 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 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 2) 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 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3) 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声乐知识

在声乐教学时, 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 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 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 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 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 快速掌握声乐知识, 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 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 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 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 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 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 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 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 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 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 2) 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 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 “技巧+ 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 “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 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 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 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 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方法如下:

( 1)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 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 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 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 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 调动其情绪, 加深气息, 使之贯穿肺腑, 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 深刻理解。

另外, 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 把握好声线,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 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 让学生腹肌灵活, 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 气息更深。

( 2)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音训练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 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 旋律比较单调, 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 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 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 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 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 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 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 “八百标兵奔北坡”。 “b”是字头, 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 短、快、有力地发出 “b”音, 过度到字腹上。

( 3) 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情感启发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 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 知识面较窄, 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 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 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 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 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 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 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 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 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歌, 王朝辉.浅谈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J].黄河之声, 2014 (17) .

[2]高冠男.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 2015 (12) .

[3]尹琦.初论“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8) .

3.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声乐教学;应用

0 引言

就当前声乐教学来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示范演唱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随着社会发展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大学声乐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声乐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启发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知识和技能。

1 启发式教学法的概述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采用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启发式”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则表现为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它以学生为主,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的技能。

2 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声乐教学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声乐这门综合性的学科而言,要想达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就当前声乐教学来看,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教导出来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声乐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而启发式教学无疑符合了声乐教学的需要。[1]首先,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探究声乐知识,感受声乐知识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启发式教学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将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知识。另外,启发式教学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更好发展。[2]

3 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3.1 启发式教学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音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歌者而言,声音训练是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就当前大学声乐教学来看,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的发音技巧比较生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声乐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发音技巧,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做声音训练。如在练声训练中,我可以引入一些启发性的内容,如“打乒乓球”,我将练声训练比作“打乒乓球”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力道,必须控制球拍与球之间的接触点,同时也要控制发球、接球的力度。在练声训练中,声音就好比乒乓球,气息就好比球拍,在唱歌时要表現出自然而流畅的音符过度,学生的气息要掌握好力度,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声音的连贯性。[3]

3.2 启发式教学法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就当前声乐学生而言,许多学生在唱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而出现底气不足的根源就在于气息不顺、不顺畅。而气息在声乐训练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歌唱的支撑点,学会调整气息是歌唱训练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气息调整技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意境之中。比如,在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壮美河山的画面,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从而为歌唱这首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气息训练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演唱歌曲的时候在嘴前有一根点着的蜡烛,所长处来的每一个音所用的呼吸都均匀的吹在这跟蜡烛的烛心上,并且保证蜡烛不会灭。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均匀吐气,让气息平缓的流动起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对着蜡烛唱歌,在演唱完歌曲的同时要保证蜡烛不被吹灭,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气息调整方法。[4]

3.3 启发式教学法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

在歌曲演唱中,对咬字、吐字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字正腔圆,要求发音到位,只有做好字正腔圆,才能将歌曲完美地展现出来。而要想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保证咬字、吐字到位。例如,在《思乡》这首歌曲中,这首歌曲咬字吐字的难点在于字腹和字尾的把控上,字腹多为闭口音,而闭口音一般不好发音,而教师可以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闭口音的发音,让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先找好发声时的状态,把下巴、舌根以及喉咙都放松,上颚抬起,用力带动气息,以气带动声,让学生多练习,从而让学生发出字正腔圆的声音。[5]

3.4 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表达训练中的应用

在一首歌曲中,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目的就是向听众展示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引起与听众之间的共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阅历比较浅,对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从而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难以将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让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如在演唱《爱情鸟》这首歌曲时,这首歌曲是一首以失恋为主题的歌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首歌曲创作的相关背景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在演唱时更好地将歌曲中的情感表现出来。[6]

4 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的出现为声乐教学提供了帮助。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声乐技巧。同时,在启发式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7):54-55.

[2]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2015(01):103+105.

[3]谭锡颐.试论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04):94.

[4]刘燕.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17):112.

[5]周劲飚.开启声乐艺术大门的钥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22):160.

4.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启发式教学,并将它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

关键词:启发式 历史教学 应用

一、教师可以尝试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来启发

丰富、流畅的语言是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真挚、饱满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历史本能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不乏使用幽默的语言,如在讲“巴黎和会的召开”时,对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我这样介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誉“狐狸”之外号;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博学、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作了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介绍完后进一步设疑:⑴“狐狸”的野心是什么?⑵“老虎”的意图是什么?⑶“百灵鸟”为什么会变为堂吉诃德?最典型的事实是什么?但不管教师的言语如何生动或幽默,切记必须准确无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版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二、问题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利用图片、实物、模型、影视、录像创设情境来启发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态度,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的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毛泽东徽章的图片,问:“你们如何看待毛泽东?你们认为能不能因为”文革“就否定毛泽东?”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影集、录像,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和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的迁移,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知识。

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明确战败的原因。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四、身临其境、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来启发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完成《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教学时,教科书描述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公布新规定和强行他们做什么事情时的感受来领会这一关系。学生从自我情感体验迁移到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人的感受。又如在讲《重庆谈判》时,教师模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当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当时的境况做出决策。从而体会毛泽东的临危不惧与果敢伟大,明确为何他的行动被誉为“弥天大勇”,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英明的党。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对抗式讨论法来启发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九、通过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来启发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或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能有时侯这些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时你一方面应鼓励他说出其理由,另一方面应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5.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统帅课堂教学,从而能进一步结合体育“三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达到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素质、运动技术素质都得到提高的目的。

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不容忽视,但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案的实施一切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方案被动地执行。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对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传递、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性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

1、传统的体育教学法一般是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体系。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过程,是以体育动作技术形成为重点,只以传授动作技术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进行重复练习达到巩固定型和提高运动素质的目的。而启发式教学主要以动作技术形成的过程为重点,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有秩序,时间安排合理的就是好课,对学生只是根据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程度,某一运动项目的成绩好差来评价,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启发式教学的评价则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如何帮助学生去认识动作的形成原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而对学生则以学生对动作原理的认识及自我锻炼意识(包括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认真指导,过程中不是教学生只学会某一个动作,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会这一个动作,是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过程中教的不仅是动作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的成功与乐趣,达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

1、教学中应用提问的方式,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如:在教授前滚翻的时候,在学生面前展示滚篮球和滚一四方体物件,并提问为什么四方体物件不能象篮球那样顺利的向前滚动,从而地出在前滚翻中团身的重要性。

2、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索和实践所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要求

1、要通览各科教学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才能融为一体。

2、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并明确这一动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物学、力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的原理分析跑的动作与身体姿势,分析呼吸在跑的过程中对身体机能的作用等重要因素,让学生明确怎样跑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3、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

6.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摘 要 数学是强调思维过程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现代化内涵入手,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并从当前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改进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思路,以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

启发式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要利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基本特征为基础,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索能力角度出发,采用启发式的引导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自觉解决问题、合理总结方法、敢于探求新问题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思维性很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思维启发,因此,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及应用能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启发式教学更加类似于一种教学原则或者教学思想,其作用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看,启发式教学可以看作是教学思想,其贯穿于教学进程的整个过程中,起着统领性、指导性的作用;但同时启发式教学也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又是微观的存在。

1.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为主,教师创设问题引导为辅

启发式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以问题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开拓思维,充分想象和尝试,从而主动探究问题、研究分析。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更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将教师创设问题与学生自主发现和分析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而教师更应当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

在开展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分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或者是超过了学习范围或学习限度的问题时,教师不能以学生以后能够解决为理由逃避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为学生指导思维的方向或者思考的盲点,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从而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3.以巩固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了教师思维、传统思维、书本指导等思维方向,从更广范围、更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突破了思维上的界线,以创新思维、探索分析为重点思考问题。但是实质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并不是胡思乱想,而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突破知识的限制,将知识推向新的阶层。因此,启发式教学并不是要学生单纯以创新性思维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是要在基础知识和学习方式之上,运用创造性思维主动积极的发散思考,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新飞跃。

二、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从教学方法角度看

(1)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主动性受损

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因此,许多人认为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数学概念和定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否认了数学教学的启发性,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错误思维,只要教师将正确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能够运用自如就已经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思维实际上是注入式教学方式的表现,其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将数学教学变成了完全的传授教学,实质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俨然将学生当作了课堂的配角,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性。

(2)将启发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

启发式教学需要利用提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并不是说启发式教学方式与提问式教学方式等同,实质上提问式与启发式教学法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且居于不同的层次。启发式教学是统领性的、指导性的概念,其与注入式教学方式相对应,属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而提问式教学则更多的是从教学手段上看,其强调的是具体的教学方式,重在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式教学在形式上体现为对知识和解题方法等的提问,学生在提问式教学法中容易简单跟随着教师的提问式思路继续思考。而要实现启发式教学则需要从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启发,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渗透启发式教学思维。教师担任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应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秉持自主学习的原则,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

(3)未在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学科都开始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并从教学实践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活动更加灵活。但是并不是说采用了新型教学方式就一定能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也并不一定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广征博引,运用故事、典故、笑话等方式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但是这些内容大多数与教学内容关系大不,学生只是积累了教师“语录”,不能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单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的教学方式只能说是对教学目标的误读。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与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既要创新方式激发热情,又要重视基础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2.从教学目标角度看

(1)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当前我国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角度进行评价,还需要从学生能力和素质角度进行评价,但是事实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削弱,许多学校虽然不再公示学生的分数,但是教师还是从知识水平方面看待学生,教师、家长和学生仍然无法脱离考试成绩的束缚,所谓的学生精英也只能算是具备了应试技巧的学生。但是实际上学习更应当是思维起作用的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单纯从应试角度评价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这种做法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损耗。

(2)过分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学领域中广泛盛行,这种方式强调知识讲解的体系性,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性练习。现代化教学理念更加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让学生敢于对传统权威发出挑战,从而让学生创造和发掘新的学习方式。

三、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为基础,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能够认真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保持持久性的学习动力能够让学生认清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方向,并主动投入热情参与学习过程,乐于探索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逐步发展自身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首要工作。教师应当在启发教学过程中利用鼓励法和激励法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动力的激情。例如,在讲授数学基础知识时,教师最容易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而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自身作为问题的中心,并在讲解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知识疑点和难点的发掘者,让学生去考老师,从而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性和思维缜密性。

2.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优化启发式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简单依靠对原则的倡导是无法达成的,教师应当主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将最具启发意义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从教学的宏观思路上分析教学模式的优化。运用“导入――展开――巩固”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活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其次,教师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必须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一主面,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将数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目标相结合,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可能蕴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把握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开展学习。教师还应当优化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多种评价方法,如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解题策略是否合理、探究方向是否有意义、研究方法是否缜密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因素。

3.以改进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是极具抽象性的学科,这种学科的逻辑性使得学生很容易简单模仿教师讲解的思路和方法开展数学研究。此时教师就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可分析性、可推理性的知识点挑选出来,并经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利用举例方式,让学生探索数学解题思路或者关键知识点相类似的问题,并将其适当延伸;或者让学生讲解、演示自身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形成整体性、逻辑性思维;或者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者让学生创设问题,逐步提升学生提问的能力。这些方式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恰当提示,让学生能够朝着合理的方向思考和发现。

4.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方向,培养教师启发教学意识

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师素质和能力影响着教学方式运用的效果。因此,要推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质,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转变教学的中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进行重新整理,并将适合启发性教学的课程作为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体验结合到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把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成功驾驭教学进程。

数学是知识教学,更是思维教学。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和学习思维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的情况中。启发式教学则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及能力培养角度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基础和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提升探索能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国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陈茂叶.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3] 毛幼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堂“矩形”新授课课例实录[J].中学数学月刊,2012(10).[4] 宋文学.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7).[5] 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作者:梁宇(1978-),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7.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七

声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 它包含着生理、心理、思维方式以及语言、音乐等相关门类。教师除了讲解歌唱发声的原理、技巧和要领外, 必须借助一些形象生动的启发性语言进行教学, 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一系列研究我们得到经验总结, 在大学声乐教育中,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音乐心理的发展过程。教学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一、大学声乐教育中启发性原则的改革

由于声乐教学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科学发声技巧的重要渠道, 在教学中能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效果, 并影响着学生专业的发展。因此, 对声乐教学语言进行启发性的研究与探索, 对于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学语言要能够准确地使用专业知识概念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 又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 使教学有针对性, 才能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

教师在发声训练中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 大学声乐教学中才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 这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 声乐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讲授歌唱发声原理时, 首先要把科学性摆在首位不能忽视。声乐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做到歌唱示范的直观性、艺术性和形象性, 还需要运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势, 引导、培养、强化学生对歌唱的方法产生联想,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一,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因口腔内部打开不够而使声音塌扁的现象, 用“撑伞”来形容、提示学生口腔内部的竖起感, 再加以手势引导, 学生会马上找到感觉, 使声音立竿见影。

(三) 声乐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而教学中的幽默则是一种智慧,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 能使人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二:一次, 《歌唱学》的作者邹本初到他的老师沈湘教授家上声乐课, 盲目地追求音量并非常得意地问他的老师:“沈先生, 您说我的音量大不大?”沈先生低着头, 半天说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你比磨坊里的差远啦!”其他学生听了立即哄堂大笑, 他自己恍然大悟。沈先生巧妙地把磨坊里的“驴”字省去, 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批评, 击中学生盲目追求音量、影响音域扩展的要害, 使学生茅塞顿开,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可见, 要使语言具有形象性,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举例, 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学生引入抽象思维的境地。

二、大学声乐教育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声乐教育教师, 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在大学声乐教育基础训练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 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

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循序渐进, 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努力贴近大学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起到激发思维、举一反三的创造性作用, 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知识的要点、重点, 以及不易掌握、理解的技巧方法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乐于推敲得出结论。

例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力度训练时, 先不给学生做出直接的、有力度对比的声音示范, 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来启发、提示, 让学生自己模仿火车、飞机由远而近的轰鸣声, 做出有强弱对比、有力度控制的声音。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以最具典型性的问题为突破口, 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琢磨研究, 使教学“举一反三”。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其积极思考,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调整, 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在形象直观的启发基础上, 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掌握技巧, 受益匪浅。这是大学声乐教育中启发式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大学声乐教育中教材的更新

一直以来, 在高师院校中,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 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 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所有的元素都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启发式为基础, 让学生们自主学习, 进行做我探索。大学声乐教学改革最终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 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

四、大学声乐教育中选择合适曲目

在大学声乐教育启发式教学中中, 应选择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从而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应切合大学声乐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 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应用针对性、情绪性、启发性的手势语, 使教师从传统教学的演讲式教学中脱离出来, 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大学启发式教育是抽象、感性、实践性强的艺术学科, 声乐教学是直接对人体的发声技能和心理因素进行的一种综合训练。

2003年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推行, 促使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并有力地推动了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学语言, 也开始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总而言之,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启发式语言教授、启发式教材学习都是教师运用语言技能以及专业技术方法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 能够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它所具有的表意、传情和教育的三大功能, 能够主动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了解大学声乐启发式教育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能够使人们更加重视新的课程理念, 遵循教学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从而能帮助、引导大学声乐教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因此,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如何机智、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 对于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

[2]马永萍.浅谈新理念下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J].甘肃教育, 2004, 1.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132.

8.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八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学生的教学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也要点在要害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而其他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式)就应当摒弃,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讲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教师首先得把三角形的种类、底、高讲述清楚,为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打好基础。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9.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九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10.感悟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篇十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经受了我国历代教学实践的检验,今天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对它的挑战,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要能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需更新观念、走革新思维之路。数学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劳动,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含义和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具时代特色,更加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加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启发式 , 数学教学 , 互动

一、绪论

1.当今小学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相当突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2.研究价值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成分,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动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数学老师认真研究、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启发诱导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促进学生思维带来阻碍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和实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就数学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通过创设富有启发式的情境以及思维点拨与方法指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起自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生成积极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更要学生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参与,通过主动建构和探索体验达到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迁移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本质的理解,从而最终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一)、由“疑”到“学”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说明了疑问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疑问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解决了疑问才能有长进。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也需要经过从产生疑问到展开学习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学生由生疑到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也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疑问,我从学生已有的长方形知识经验入手迂回设问,先提问“长方形有四个内角,内角和是360°,为什么?”然后设问:“三角形有几个内角?每个内角大小一定吗?那么,它们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这样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疑问后,还要在学生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乘积大于被乘数?”时,先让学生观察15×3/4,15×1/3,15×4,1/3×15等算式后回答问题。当学生答:“乘数是整数时。”我就启发学生:“0和1是整数,用它们作乘数试算一算。”学生在计算和思考后说:“是大于1的整数作乘数时,乘积大被乘数。”我又接着启发学生发散思考:“除了大于1的整数外,还有其它的情况吗?很快有学生回答:大于1的分数、小数也可以。”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思考讨论,应怎样表达自己的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后,统一认为“当乘数大于1时,乘积大于被乘数。”像这样,通过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二)、由“动”到“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应力戒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力戒机械套用解题模式的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当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师还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探求发现新知的: 要研究的问题是: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首先启发学生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呢?是否存在着倍数关系呢?

活动演示:用三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这三个圆的周长,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系。

接着启发提问: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测量计算:请每位同学测量出一个圆片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得出的周长、直径以及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三个数据,由教师把数据板书在黑板上表格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些数据,学生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媒体演示:展示大小不同的任意三个圆,用每个圆的直径去度量它的周长,也得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引导学生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以上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探求获取新知的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开学生的认知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新的同时,学会了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乐学,会学。(三)、由“练”到“会”

练习是学生巩固理解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迁移的必要手段。通过练习学生才能达到会运用。从“练”到“会”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练习题的设计应有启发性,要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到事物的本质方面,把他们的思维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这样就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例如:在学生掌握了“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解法后,引导学生想象当两物体现时相向而行一定时间后,两物体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相遇,相遇前的相距和相遇后的相距等),并画出线段图,讨论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去求两地的路程,使学生对两物体相向运动时各自的行程与两地间路程的关系更加清楚,拓宽了知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注意设疑、激疑、启发质疑,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学生,只有正确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学生才能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乐学、会学,正确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就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落实素质教育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对各科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初探

城关镇胡井小学 张晓山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巧妙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本人生活经验观察发现,从而去得出新的概念和法则,以至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叶圣陶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惟在启发导引,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面对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也难怪郭沫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下面就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探启发式教学的收获:

一、“启发””尝试”相结合。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中,许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些概念,学生一知半解,易引起混淆。在教学“整除”这一概念后,我这样提问:(1)什么叫除尽?(2)在除尽的算式中,怎样的算式才是整除的算式?(3)除尽就是整除吗?这样使学生搞清了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求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让学生在玩游戏、猜谜语中产生兴趣。(2)通过“挫折”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有这样一道例题:3.6÷(1.2+0.5)×5,我先让学生自已独立计算,当学生计算到3.6÷1.7这一步时,许多学生发现不能除尽,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题目出错了?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题目没有错。这道题除不尽,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再告诉学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学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3)组织适当的竞赛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例如,在练习口算时,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竞赛,看哪一组的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地完成练习。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准确”和“巧妙”为重点 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不会启而不发,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启发”与“讲授”巧结合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例如,我在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时,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课前,学生自己先分好探究学习小组,教师准备好教具、小组学习材料、辅助教学课件、记录本等。紧接着根据所提供材料和教师的要求,学习小共同想办法,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小组再一次相互交流。最后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一重要结论。随之而来便是学生巩固练习,验证结论的同时,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如,计算房屋装修所需材料的面积等。其实,学生在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合作、协作性,思维的创造性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所以,学生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就有三种方法之多。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总之,在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坚持一点,那就是”教育的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就一定能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教学有传承前人先进思维方式和思维的任务,但是这并不是教学的旨趣。知识不应该作为一种凝固的信息让学生接受,而应该作为启发学生“火热思考”的一种载体。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点这种尤为重要。如何启发学生的“火热思考”,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文化殿堂。如果能找到一种适切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而言,其意义是深远的,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还开发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发展将有深远的辐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吉林大学封面下一篇:qq个性签名火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