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书节新闻稿

2024-09-24

小学读书节新闻稿(精选7篇)

1.小学读书节新闻稿 篇一

书香校园,悦读人生

―――江汉大学读书节盛大开幕

为引导广大同学多读书、读好书,11月5日下午,我校2009“清源之秋”读书节开幕式在英才广场举行。各学院学生、学生会代表纷纷到场参加,整个开幕式现场书香弥漫,热闹非凡。

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校学生会主办的“新中国历史回顾展”。陈列于图书馆大厅的十四块展板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60年来祖国的日新月异集合成展,并列举了有价值的图书名目供同学们参考。与此同时举行的历史知识竞赛也吸引了许多同学参与,现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相关社团也抓住机会举行活动,闻风书画协会进行了现场书画展示,涅磐文学社制作了优秀作品板,演讲与辩论协会举办了文学知识问答活动„„售书处展示的各类图书也引得无数人驻足,搜寻自己喜爱的图书。

本次读书节期间将会举办各类活动,旨在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传承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享受悦读人生。

江汉大学学生会徐淼

2.小学读书节新闻稿 篇二

一、精选书目

如何选定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我们或许可以从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 (图1) 理论中得到启示。[1]

从图1可以看出,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 有协助能力的成人 (本文指教师) 居于中间地位 (并非中心) , 他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仍然居于中心地位, 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 成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但要注意的是, 根据美国教育学者史蒂芬·克拉生教授的研究, 许多学生喜欢的读物都是通俗作品。所以史蒂芬·克拉生教授强调:仅仅“迎合”学生的口味是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因为唯有经典、优秀的优质书籍这类真正的好书, 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境界, 让他们的阅读品位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真正步入阅读的殿堂, 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在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联合推荐书目的方式下, 广泛搜集适合初中学生、与新闻有关并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然后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 在了解、阅读十多部中外有关新闻类作品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柴静的《看见》为学生的阅读书目。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的自传性作品, 在书中她写下了一个记者眼中的十年, 写下了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人要从蒙昧中挣脱, 就像叶子要从蜷缩中挣开”;她也写下了自己的内省与反思, 写下了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过程, 同时也是记录新闻生成的全过程。柴静细腻的笔法和情感能够很容易让读者走进新闻事件本身, 并找到共鸣。

二、教学目标

阅读完《看见》并了解新闻生成过程及其真实性的特点;掌握批注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看见》了解社会现状并展示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三、读书会时间

整个过程约为20天, 历时三周。每周保证一节自由阅读课, 一节《看见》讲授、讨论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导入

读书的主体是学生, 要想取得阅读效果, 必须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导读课上, 教师首先介绍网上流传颇广的文章《她叫柴静》, 让学生对“这个清瘦的女子, 内心似一片深海, 铁马冰河, 波澜不惊, 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的柴静心生敬佩之情。接着介绍《看见》这本书获得的荣誉———上架三天即荣登京东图书畅销榜榜首, 发行一个月销量上百万册, 感动无数读者。最后播放《看见》一书第十五章出现的《新闻调查———奥运瞬间》视频。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引导, 很多学生已经对柴静及其《看见》一书满怀期待, 阅读兴趣已经被激发。

(二) 读书指导

这本书感情丰富, 不论选材、篇章结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的很好范例, 但是阅读需要时间的保障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美国教育家约翰·沃纳曾说:“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 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

所以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章, 每天批注5处以上外, 还要保证每周有一节自由阅读课及一节讲授、讨论课, 要求20天内读完, 并向家长推荐这本书, 争取做到跟孩子一起阅读。同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学生体悟文章、走进柴静的内心世界。

1. 以批注形式推进阅读

批注式阅读方法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在书眉页侧, 长此以往, 读、思、写有机结合, 阅读之真义就能达成。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这样他们将受益终身。

批注样式有四种:感悟感想式, 分析赏析式, 联想拓展式, 质疑补充式。教师展示各式示例, 具体见表1、表2、表3、表4。

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 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第一, 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 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 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 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第二, 小组交流、互评。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 充分交流后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 加深对本书的理解。第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技术进行课堂交流和展示批注, 要较全面、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能力, 教师进行全程批注指导。

2. 课堂讲授部分章节

本书有一些章节对初中生来说有难度, 比如第十七章讲卢克安部分, 初中生很难理解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一些章节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写得特别精彩、感人, 比如第二章讲“非典”时期的事情和第十七章讲奥运的感人瞬间, 这些章节完全可以等同于教材, 进行课内教学, 而不是全部推给学生自己阅读。这些章节讲授通过批注式教学来完成, 基本流程是:课前自主批注—课堂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师生总结提升—学生二次批注、反思。此流程设计主要体现这样两个原则:一是真正落实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凸显学生主体;二是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在师生总结提升环节, 教师可以在把握全章节内容的基础上, 设计几个值得学生关注、讨论的问题。比如在第十七章, 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卢安克是怎么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他的所作所为?”学生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时, 不仅更加熟悉了本章内容, 而且也在思考如何看待、理解、包容一个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于一般的人。

3. 拓展阅读材料, 写读后感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学生阅读《看见》这本书的过程中和读完后, 可向学生推荐柴静博客以便对她有更多的了解, 还可印发一些评论家对《看见》一书的相关评论, 辅助学生阅读, 以求达到读透这本书、读懂柴静的目的。阅读完整本书和相关资料后写《看见》读后感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论文。

(三) 读书交流

遇见打动自己的书, 我们往往会热情高涨、思潮起伏, 期待找到知音、与人分享, 学生也一样。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后进行读书交流很有必要。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也告诉我们, “回应”的意义正在于“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人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 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 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同时, (读者) 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提高了”。[2]

课前准备:根据喜欢的章节, 自然分组, 组内成员充分交流, 准备好读后感或者研究小论文, 并邀请与孩子一起阅读本书的家长参加我们的读书交流会。

1. 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讨论以下问题后与全班同学交流:通过阅读《看见》和相关视频、文献资料, 我看到了柴静的哪些个性?你如何评价她的新闻报道与价值?

2. 小组展示

让学生展示“我们组的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形式可多样化:朗诵、表演、手抄报、书法、辩论、写推荐词竞赛, 等等。

3. 分享阅读收获

请读过《看见》的家长谈感受, 与孩子交流体会, 评价孩子的展示。家长的参与、分享和鼓励, 能够让孩子切实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同时也是激发其他家长多关注孩子的阅读好方法。营造“人人读书, 处处分享”的良好阅读氛围。

五、读书会设计反思

读书会的教学设计, 远比一般的课文教学设计难, 但是学生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 收获远比读单篇课文收获大, 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此次读书会历时不到一个月, 但是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很多学生因此喜欢上了柴静, 主动去阅读她的书并经常光顾她的博客、看她的节目;学生学会了批注阅读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留下了自己的“书间笔痕”。家长对以专题阅读推进课外阅读、跟孩子一起读书的形式非常支持,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跟孩子一道, 也在享受阅读, 悦读阅美。

参考文献

[1]王林.课外阅读循环圈中教师的作用——儿童阅读研究视野中的课外阅读指导[J].福建教育, 2014 (4A) .

3.小学读书节新闻稿 篇三

关键词 班级 活动 读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31-0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书籍的意义非常重要,生命是不可逆的成长,如何让孩子能在可能的条件下将自己的生命质量提高到最高水平,需要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活动的趣味性越强,读书就更富有吸引力。

一、营造阅读氛围

1.设立班级图书角:以学生捐赠为主,本学期我班的图书量已经达到200多本,涉及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以及童话动漫等。为了提高班级图书的流通率和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班中特设了三名工作责任性强的同学作为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好同学们每天借阅和归还的记录,同时也负责做好图书的更新、交换和补充。

2.落实好读书时间。为了让读书活动有序开展,我认真制订了“书香班级”的读书计划。计划中为了保证学生读书时间,安排学生每天中午到校半小时是读书时间。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一节固定为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第三节是学生读书交流时间。每周星期三、五是学生借书和还书时间。

二、积极动员,激发读书兴趣

在实施读书计划时为了激发读书兴趣,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以“快乐读书,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读书动员班会。班会上,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读过的好书,讲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很多好处。同学们还踊跃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自己在阅读中摘录的一些好词、好句、好的片段。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都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2.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②做批注: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一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四、积极开展读书实践及展评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本学期,我在班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赛诗会等。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通过读书获得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一些好书,大家一起进步;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古诗朗诵比赛。在读书活动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写读书笔记:学校一直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用于摘抄佳句佳段。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成为“读书之星”评选的依据。

3.建读书档案卡:让每个学生制作一张读书卡,展示自己的才艺,卡上写上读书格言、我读过的书、我记下的诗、我的读书收获等内容。通过展示、评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制作读书档案卡的兴趣。

4.在班会中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把读到通过演加去深体会。“故事大王”比赛,让孩子把看过的口头表达出来。“作文比赛”,让孩子用书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此外,还有“读书交流会”“名人读书故事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5.精彩5分钟:每天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是学生们轮流上讲台来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的时间,可以说一个故事、笑话、科学常识,或是谈谈自己喜欢的书。之后,教师要稍加点评,拓展些相关知识,注意提炼发言学生的读书方法,或是提些建议,启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

读书使孩子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孩子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孩子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孩子们成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使孩子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4.读书月新闻稿 篇四

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节,全校师生以团结祥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来了我们的校园读书月。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本次校园读书月启动仪式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宣布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辞世日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文化强民。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书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命运与前途。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引导人们排难而上,奋发有为。因此,阅读如同生活中载歌载舞的水,能使我们的人格臻于完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书籍就像是历经冲刷的晶石,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来者的智慧。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开卷有益,一本好书就如明灯一样,能给人以指引。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不是热爱读书,与书为友的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书香能久远”。

读书要有选择,正如温总理曾在世界读书日中所说: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读书要讲方法。一要“勤思”,“学而不思则罔”。二读书要与讨论相结合,采用开放式阅读或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结成读书小组,彼此交流、展开讨论,对所读或强化或怀疑,让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三读书还要“勤写”,徐特立老人有个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写”促读,专注阅读,精细琢磨。读而有记,才能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四 读书还要“勤用”,学以致用,学而善用。我们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

我们这次读书月的主题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在校园里倡导人人读书,人人爱书的文化氛围。读书月期间学校将举办“图书漂流”、“书香家庭”评选、“读书小明星”评选、古诗文及经典名著诵读比赛,办报评比,征文比赛,读书交流,手抄报比赛,朗读活动,人物讲坛,读书有奖知识竞赛、诗朗诵等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唱响“经典伴我成长,享受诗意人生”的主旋律。

同学们,让我们把握今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让我们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汲取知识的灵气;同大师对话,增长智慧,好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浸润心灵,伴随着同学们健康成长。读书节活动的举行,必将使校园书香四溢,花开满园。

最后,我想将朱永新教授在《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里的几句话与老师们、同学们共勉: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5.世界读书日 新闻稿(共) 篇五

---网宣部 张道健阅读,使我们睿智。截止昨日,2014年为期一个星期的湖北工业大学“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圆满结束。4月21-27日,我校图书馆与校读者协会共同举办了该系列活动。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的日子。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图书馆举办了以“相约图书馆,放飞梦想,悦扬青春”为主题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宣传持续时间长,就是为了唤醒在校学生的阅读激情。

此次活动开展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有评选优秀读者,唤醒沉睡的借阅证,新馆新相约,移动阅读体验,好书推荐,读者调研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精彩。其中优秀读者评选,表扬了那些在学校里热爱书籍,乐于阅读的同学,并对这些优秀读者的名单进行了公示,以示表彰。而优秀志愿者的表彰则是对那些默默为图书馆建设做贡献的人们由衷的感谢。而唤醒沉睡的借阅证是指可于4月23日在图书馆办理超期免罚。此举正式为了激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放松学校图书的借阅要求,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次活动为了让大家都知晓都参与其中,分别在图书馆,校园中区农行,实训中心,东区草莓园摆点宣传,真正的达到了让大家知晓参与的目的。

6.小学读书节新闻稿 篇六

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新闻叙述,旨在对新闻写作和新闻文本进行研究,沿用的是叙事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即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由此相应出现了新闻叙事主体,即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叙事结构的概念,在新闻叙事学中,这三者作为二次定义的概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在新闻作品中,客观事实的叙事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新闻的叙事主体主要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构成;所谓新闻叙事视角就是作为文本的新闻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记者决定采取何种口吻和身份来叙述某一新闻事件,是选择形式技巧的角度,由于记者的不同,观察事物的位置不同,解释这些事实所持的立场不同,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也就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新闻文本可能就千差万别,作为话语或者文本的新闻也才有真实与不真实、客观与不客观的分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新闻文本的特殊性,视角的不同是新闻文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而新闻叙事结构按台湾学者蔡琰、臧国仁的说法就是故事和论述两个部分;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也认为新闻结构由概述、事件、背景、后果、评论等几个部分构成。总之,新闻叙事主体与视角成为新闻叙事学中主要的关注点,如果把新闻叙事视角与叙事学的理论相对应,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全知全能视角。冯·麦特尔·艾姆斯在《小说美学》中说:“一般的方法是这样:无所不知的作者不断地插入到故事中来,告诉读者知道的东西。这种过程的不真实性,往往破坏了故事的幻觉。除非作者本人的风度极为有趣,否则他的介入是不受欢迎的。”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

全知全能视角的新闻报道方式,是记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声音,仿佛报道的一切都是记者个人意识的体现。在这种新闻叙事形态下,报道大多是封闭的,新闻报道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跌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读者是在被迫接受新闻叙事,言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读者个体的思维动向,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全知全能视角讲述新闻事件的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高高在上,对人物外部形态与内心动态均能评论。即托多洛夫所说的“叙述者>人物”。

人物限知视角。记者或其他叙述者为了特定的目的,对视角划定的信息范围进行限定,自始至终从人物的视角出发进行叙述,严格根据人物的知识、情感和知觉来表现。即托多洛夫的“叙述者=人物”。与全知视角相比,限知视角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观察读者接受的角度,“限知叙述”一般情况下,会造成接受的盲点,也就是说,作品的某些情节在读者看来是本应存在却被“忘”了叙述的,因而在客观上也就成了叙事的“空白”,用西方接受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它和读者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一种由阅读或生活经历而造成的阅读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展开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再创造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纯客观视角。纯客观视角,一般来说,就是叙述者只叙述人物所看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仅仅反映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环境。记者或其他叙述者无法对人物做内心分析,无法对事件进行评判。以上的三种分类,在具体的新闻文本中,叙述者往往交叉重叠使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叙述中安排合理的视角转换,使之超越某一单一视角所限定的信息而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因此学者又提出了“复合视角”,托多洛夫称之为“客观视点的变化”。综合以上,叙事视角实质上就是叙述者权力的限制问题。因而,人物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均可以称为限知视角。从新闻叙述角度看,就涉及新闻客观性问题。

下面就《南方周末》刊载的一篇新闻报道《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进行新闻叙事视角的分析。

《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是关于四川汉源县古路村小学目前处境的一篇深度报道。全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纲,交代了这个小学的志愿者杨菲、包唐韬及本村老师申其军,并指出幸福与烦恼的原因;第二部分以“钱来了,心烦意乱也来了”,讲述学生们的一天、用的是善款招待;第三部分题目是“山上的堂吉诃德”,讲述了申其军的经历,介绍了杨菲、包唐韬的性格与教学情况;“古路村小学,不负责接待吃饭住宿”是第四部分的题目,着重讲述杨菲的经历,最后以包唐韬的牢骚结束。

就此新闻文本来看,很明显这个文本的叙事主体是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何海宁,也即讲故事的人;运用的主要是复合型的视角:全知全能叙事与纯客观视角的交叉使用。“11月21日早晨,志愿者杨菲做了一个混乱的梦:‘在梦里,我和包唐韬走了之后,有个孩子打电话给我,要我快回去。所有的孩子都在哭’。”这是全知全能叙事,文本中所引的善款“58380元”,“近三个月学校开支3897元”,“全村有400多人,不到十户有电灯”等均是一种全知叙事。而“中午在一间教室里吃喝,旁边学生在上课,有条狗循味而来,杨菲撵了过去:滚,来混吃混喝!吃完,众人出门招呼学生:来和我们照相”。“晚上,有人为孩子们放电影,不过,他们深夜还在唱歌,包唐韬恼了,几脚踹坏了办公室的门。”这就是纯客观视角。当然整个报道中的全知叙事视角与纯客观叙事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作为关注民生的深度报道,运用全知叙事视角与纯客观视角进行叙述是对新闻客观性的维护,尽管这篇报道在时效性上不及日报类新闻,在叙事模式上采用的也是不同于宣传模式和新闻模式的故事模式。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事实的结局对叙述者来说是真相大白的事情,而结局对读者则意味着一种阅读期待,新闻叙述者如何使读者能相信这种事实的结局,是叙述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新闻叙述时使用全知叙事视角能够把事实背景,各种数字、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叙述出来,让读者相信事件的结局是必然的、有因可循的。只因记者不是诗人,而是今日历史的记录报道者。这是全知叙事视角的功效。但对全知叙事视角的挑战,恐怕也是源于对事实真实性的追求。如上文所述,全知叙事视角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阐发,这可能是叙述者(很大程度上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被采访者的语言、行为揣摩而得知的。如“11月21日早晨,志愿者杨菲做了一个混乱的梦”,何以得知杨菲的梦境情形?很显然,这是记者何海宁与其交谈的结果。因此,揣摩的准确率相应地成为质疑的首要对象。全知叙事追求的权威性、真实性又成为被质疑的要点,由此形成了一个悖论,人物限制叙事与纯客观叙事应运而生。人物限制叙事视角与纯客观叙事视角的不同之处在前者是作为人出现在现场,而后者是作为“物”在场,具有非人格化特点。但两者均被认为是真实性的把关者。尤其是后者排除一切主观思想,摄像式的视角,则是还原事实真实的最好范式。罗兰·巴特所述的零度写作、新闻式写作即是纯客观的叙述。“比较起来,零度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或者说是非语式的写作,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新闻式的写作,如果说新闻写作一般来说是未发展出祈愿式或命令式形式的话。”由此,可以看出,去除了叙述者主观意识的纯客观叙事视角对新闻的客观公正性、真实性来说,是最本质的叙述范式。

应该说,新闻叙事中的叙事视角的使用对真实性的作用有不同的特点。全知叙事视角具有俯瞰一切的特点,详尽的背景与数据材料使新闻具有权威性,但伴随着叙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新闻文本的自然性;人物有限视角靠叙述者的感知能够造成一种在场的真实,但对更为广大的时空进行感知的自由受到限制;纯客观视角突出叙述的客观公正,对事件进行原生态的叙述。目前,人们对公正客观权益的追求正处于上升之势,故对纯客观的新闻叙事已具要求,至于全知叙事中所持有的评判式说教亦被人们厌烦,但因纯客观叙事限制过多而难以操作。因而,复合视角的使用弥补了上述三种视角的缺陷成为目前主要的新闻叙事视角方式,《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即是如此。

总之,对新闻文本的叙事分析,并结合真实性的评析,能在更细微的文本批评模式下研究新闻文本的构成要素在新闻话语上的意义,记者在民生问题的报道上如何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如何保持逼真性等可以由此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

[1]夏琼编著.新闻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何海宁.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N].南方周末,2008-11-27(8).

7.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篇七

一、营造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创建一个处处散发着书香气息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倡导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创建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造读书的声势,在班内建立“图书角”,在墙壁上设置“读书园地”,教室书香萦绕,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与学生共同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口号。号召学生每人每月至少选读一本好书,主要利用每天早晨的晨读、中午到校后的午读以及平时的课外时间来读。每天早晨和中午我都和学生一起到校读书,并且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这样,学生的兴趣日益浓厚,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一进教室就拿起手中的书。

二、提供书源,让学生博览群书

为便于学生读好书,增强读书效果,扩大图书来源,除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外,应号召同学们把读过的和新买的书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把学生自带的、喜爱的图书装进书橱,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设有小图书管理员,确保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的群体作用,解决了书源问题,更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读书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选材料,划定阅读内容

书籍浩如烟海,同时又良莠不齐,加上小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还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至关重要。一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随意阅读,要真正让学生通过读书受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所需要阅读的课外材料划定范围,列出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侧重。包括文化教育类、科技知识类、文学作品类、应用文类、报纸刊物类、校本课程类等,所选书目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发展。

四、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读书效果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的读书方法很多,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纳。譬如精读、略读、摘读,默读、诵读,背读,“三到”(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三勤”(勤读、勤抄、勤写)等等。方法虽多,也很有效,但“教无定法”,教师在指导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读物、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推荐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

五、注重积累,建立“好孩子读书卡”

只单纯去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指导阅读时我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都建立“好孩子读书卡”。当然,读书卡不只是卡片,实际就是读书笔记,能增强读书的效果,我现在教的四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写一本读书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已有近10本读书笔记,多则十余本,字数逾万。

六、组织活动,激发读书热情

为树立榜样和激发示范作用,每月底开展一次“读书能手”评选活动。每人写一篇最佳读书笔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推荐到班级集体交流。然后,从读书心得、日常的阅读表现等方面综合评比,在班级里选出前六名,授予“读书能手”的称号。并把读书笔记展在班级文化墙上,供大家欣赏。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认识到原来榜样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备受鼓舞,不断进取。

经过几年的培养,我发现班里多数学生读书效果很好,他们见识广,爱思考,会表达,会处事,能合作,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竞争性。班级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都受益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古人所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而十日寒”。

上一篇:重塑自信心下一篇:企业有了钱容易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