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采访杨丽萍

2024-11-19

鲁豫有约采访杨丽萍(共6篇)

1.鲁豫有约采访杨丽萍 篇一

《鲁豫有约》策划文案

《鲁豫有约》策划文案

梦之翼组

一.

节目名称:《鲁豫有约——陆川,用生命守候电影》

二.

节目宗旨:以鲁豫简单透明的提问,感叹和聆听,让嘉宾回忆往事,感慨人生,释放魅

力,让观众在一种日常的,不雕琢的氛围中了解名人,知晓他们背后的故事,知晓他们洗尽铅华后的真实自然。

这期的主题:了解中年愤青陆川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及每一部作品背后的艰辛与感悟,认识一个真实热血的陆川 三.

前期工作 1.话题选择

第六代导演代表陆川,四年磨一剑,在2009年,倾情奉献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的《南京,南京》。黑白的画面,极少的对白,却直抵灵魂深处。他在大量详细的历史考证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复原出70年前阴郁冰冷冬天里的死城南京,突破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是对中华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历史上着段惨痛的往事提供了全新的历史思考。

《南京,南京》之前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中陆川用近乎纪实却有些矫情和情的镜头,把《可可西里》那种残酷的美丽展现的让人止不住地颤抖,可可西里苍茫的大地不需要任何的渲染便直指人心,干净壮丽而又充满自由的味道。在这样的土地上藏羚羊堆积的尸体是那么触目惊心,但死亡在可可西里面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尽管英雄没有完成最后的救赎,尽管英雄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但英雄的灵魂永远不会消逝。

《可可西里》之前是《寻枪》。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都一定会遭遇绝境,令灵魂坠入黑暗恐惧的深渊。《寻枪》从高度的现实角度诠释了普遍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这是一部能看得出来的热情,才华和诚意的作品。

从《寻枪》到《南京,南京》,陆川一直用心在拍戏。

执导了《南京,南京》这样重量级的电影,陆川本人也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在到《南京,南京》,陆川的三倍=部电影中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线索——人文关怀,而且是从现实关怀到自然关怀,最后到历史关怀。

《寻枪》,陆川用现实成就生命;

《可可西里》,陆川用苍茫残酷成就灵魂;

《南京,南京》,陆川用细节成就完美;

陆川,到底支撑着他的是怎样的电影理念?他的电影世界,到底还有多少人让人心灵震撼的艺术?又是什么支撑他走到现在?

2.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a.广泛的关注:首映日半天时间陆川的《南京,南京》票房即达900万。至今,内地票房突破1.3亿,观众人次超过400万认次。它掀起的观看和评论热潮也将中国人对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推向深入。关注影片进而关注导演陆川。b.人物的多面性:纵观陆川的作品,可发现陆川不是个安分的人,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总会控制不住地流露出感性或冲动的一面。他的作品里有能让你思索的现实主义描绘,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作品里所暗含着的一股个人强大感性力量。从作品中,可看出真实的陆川,有刚猛和担当的一面,也有温婉和柔弱的一面。这样的陆川更能吸引观众。c.电视手段的支持:摄像,音响和画面+解说,摄像有四个机位,分别为嘉宾、主持人、观众及嘉宾与主持人;音响播放音乐;画面+解说用于介绍嘉宾急嘉宾作品。

d、节目播出时间为周六晚九点到十点,处于黄金时段,方便观众收看。第二天会重播,可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e、主持人鲁豫极具个人魅力,且该节目有庞大的固定收视群体。

3.前期资料采集

a.陆川个人资料及其作品

b.家人、同学及其电影同行对陆川的评价或祝福

c.极其真切地折射出陆川电影风格的短片剪辑分类

d.能够展现陆川成长经历的图片

4.观众的选择和设计

被邀请到节目现场的观众应是精心挑选的,通过网络来征集观众,亦可有通过公关公司来寻找合适的观众。在节目录制前同观众进行沟通,把那些真正对话题有兴趣的人请到现场,使他们有关注谈话的过程,并以自己的方式(诸如鼓掌,尖叫等)来影响谈话过程,给节目增添多样化色彩。

出于对话题的把握,有可能对观众的外表衣着有具体的要求。

四.

谈话路径与现场设计 1.现场氛围的营造 a.场地设计:此次节目在演播室现场录制,装饰起来像客厅;谈话场地分为主景区和观众区,主景区是主持人与嘉宾谈话的区域,是现场的中心;观众区是次嘉宾和观众所处的区域;观众坐在离嘉宾与主持人四五步远的地方,离主景区较近,营造一种观众与嘉宾亲密无间的氛围;在技术上,场地设计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方便现场和机位调度。b.背景短片的运用:短片实现陆川的简单身份介绍;播放预先录好的演播室外访谈,即一些无法到场的家人、同学及电影同行对陆川的评价;插入背景专题短片,丰富节目的内容,使观众更加了解陆川本人及其作品。

注:短片拍摄制作或剪辑必须十分精良,画面、配音以及音乐的使用要精美,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C.背景音乐的应用:谈话过程中加入与主题气氛相关的音乐作品;当嘉宾或主持人遭遇尴尬时,加入轻松的音乐化解尴尬。

2.谈话节目录制过程

A、.短片简介(画面+解说):

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陆川新作《南京!南京!》使其加入到了内地导演亿元俱乐部中。

他,自称西部的孩子、铁血书生、中年愤青。

追忆童年,漂泊辗转与文学熏陶,小小年纪辗转上海、新疆和北京,家有两作家——父亲

陆天明,姑姑陆星儿。西部的苍凉和热血、上海人特有的敏锐加上作家细微的洞察力,构 筑起陆川童年的主旋律。

感悟风华,《寻枪》,高度现实诠释普通人的深深的无奈与悲哀;《可可西里》,残忍的美丽

渲染雕饰便直抵人心,充满干净与悲壮;《南京!南京!》,洗尽铅华,黑白化庄重,细节成完美,冷静到残酷。B谈话过程

主持人鲁豫入场,微笑着用简洁的话语介绍陆川入场,陆川在观众的掌声中入场

谈话过程分为三部分:a.追忆童年:主要讲叙陆川的成长过程和经历、家人对其的影响、读书时代的思想变化,分享陆川的童年生活。

b.感悟风华:讲叙陆川代表作品《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的拍摄经历、电影理念的升华还有他电影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c.展望未来:纵观陆川的多部影片,展望陆川在以后的电影生涯中将给观众带来的精彩。注:在访谈过程中,适时的插入事先准备的录像、剪辑;适时播放音乐作品渲染氛围;主持人鲁豫从小角度切入,问题简单清晰明了,让嘉宾有话可说并愿意说。

五、后期剪辑

剪切掉拖沓繁絮的片段或画面,再者,剪掉因技术故障等影响节目感染力的画面。

2.鲁豫有约 叶永烈 观后感 篇二

——观后感

说来有些惭愧,在老师还没放该节目给我们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有位名人名叫叶永烈。看来以后得加强人文方面的素养啦。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学到很多,同时也做了不少的思考。

叶永烈爷爷小时有过作文不及格的经历,但现在他是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有人说很多作家曾是神童,我不是。我是从一个语文不及格、作文也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作家的。”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的确,生活中像这种曾经看起来不可能但最终一切都成为了现实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众所周知的,曾经因不及格要补考英语的李阳现在成为了英语方面的能手;小的方面,高中时我的物理老师曾经就很惧怕物理,达到了一看见物理就头晕的境界,但后来他还是喜欢上了物理„„所以说,客观地讲,曾经或者是现在我是怎样一种状态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是啥样,现在我该做的是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尽管过程不是很顺利,而不是纠结于现在的状况有多糟。

叶永烈爷爷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他是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受到好评。这一切,都是从1951年4月28号那天开始的,那是他11岁,小学五年级,从一首出版在《浙南日报》(即现在的《温州日报》)上的《短歌》开始,叶永烈爷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热情。其实这得益于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敢于为止付出行动和对文学的热爱,试想一下要是当年他对那个“投稿箱”仅仅只有好奇并没有为之写《短歌》,或者在大学期间转向研究化学,结果会怎样。所以说,我要向叶永烈爷爷学习有想法了就敢做的品质,特别是当今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当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理性地判断它的可行性时,我要立刻行动起来,并坚持着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他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更是一个以写作为乐的人;他是一位勤于科学幻想的作家,也是一位擅长传记文学的作家。

当叶永烈爷爷科在科普小说方面干得正红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感到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视角,更多地放在国家、时代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上,所以他选择了纪实文学。这是一个多么坚定、伟大的抉择啊,他的心不仅仅放在个人的事业上,同时还牵挂着国家与人民的命运。

前几天看过一篇题为“我们不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个道理:起跑线虽然不同,但同时通向成功顶峰的路也是不尽相同的,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线才能决定你是否是最先达到顶峰的人。叶永烈爷爷的成功就很好地为这个道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此时此刻,我在为那份属于我的梦想而奋斗„„

3.鲁豫有约尼克胡哲观后感 篇三

看着听着他与鲁豫的交流,听着他坦然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调侃自己的“身体缺陷”,一刹那,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我是被他的顽强、他的坦率、他的乐观、他的坚韧和以及他的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了吧。尼克胡哲,一个外表不健全,可他却完成的却是许许多多健全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年仅29岁的尼克胡哲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担任着国际公益组织“没有四肢的生命”的总裁,创办了自己的演讲经纪公司,同时投资房地产和股票。骑马、游泳、冲浪、打鼓、踢足球,他样样皆能。

演讲时,一张小小的书桌便是他的讲台,确切地说,是舞台。残缺的身体在上面移动、跳跃,而脸上始终带着自信的笑容。尼克的传奇人生,尼克的坎坷经历,尼克的不懈努力,尼克的坚韧意志无不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坚强到让人心痛的“巨人”,一个成功而杰出的演讲家活生生而不做丝毫掩饰地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呢?”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四肢健全,我们可以很正常地用自己的双手写字,吃饭。我们有自己的双腿可以跑步可以逛街,我们拥有尼克没有的先天优势。所以,与没有四肢相比的尼克相比,四肢如此健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还有什么理由停滞不前,还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梦想买单呢?

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拥抱失败,把失败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失败的恐惧打倒。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措”,可是面对自己的失败确实是件需要勇气的事,但只有勇于面对它,目光炯炯地直视它,看着它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吸取经验,才是尽快摆脱暂时失败的最有效方法。尼克他可以那么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身体缺陷,他甚至可以自我调侃。难道我们就连小小挫折都不能面对吗?

看完视频,老师问我们,设想自己跟尼克一样的失去四肢,我们会怎么样?这时候,原本躁动的班级突然间安静了。我们都知道尼克可以有今天的成就,其中的艰辛努力不言而喻。毋庸置疑,很多人都期待自己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微笑的付出,巨大的回报。可是我们别忘了蝴蝶效应最初的“振动翅膀”也是要我们亲历亲为的,如果什么都不做,我想那应该是蝴蝶标本吧。

在演讲中,尼克经常讲到:“有人问我,你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我要说是的。我对人生的三个真谛——价值、目标、宗旨都很清楚,我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很快乐。无论怎样,满足于你所拥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鸡腿’,不要放弃,爱别人,每天向前走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人最怕的是没有想法,整天没有目标和方向地过生活,但只有想法,没有方法,就如同一群老鼠知道该给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但却没有老鼠去执行一样,只能是空谈。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老师说了,梦想要趁早。不过归根到底就是努力要趁早。

4.鲁豫有约采访杨丽萍 篇四

相同点:●以主持人的名字冠名的,这些节目的主持人本身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观众爱看这些节目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是这些主持人主持的,这就是明星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这种充分凸显主持人品牌价值的节目运作模式是值得其他类型的节目借鉴的,也是将来更深入推进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创造收视佳绩所值得思考的方向。

不同点:1《非常静距离》:是一档娱乐类的访谈类节目,定位于“拉近距离,静看人生,静看明星”,观众定位更年轻化,以辛辣大胆的谈话主题吸引观众的眼球。它不同于其他的娱乐访谈节目一味的挖明星旧事,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1)凸显主持人品牌《非常静距离》就是一档为主持人李静量身打造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本身就是这档节目的一张王牌。横跨主持、商业、时尚、影视多界的李静,从放弃工作考电影学院再到辞去新闻主播的工作开办自己的公司,她的人生历程可谓丰富多彩而又比较成功。在国内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李静以其聪颖和口才,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品牌。(2)多元素深度访谈 《非常静距离》是一档包含多元素的访谈节目,它力求为观众呈现主持人与嘉宾、观众、DJ、MC之间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节目内容既有演播室里亲切而随意的谈话,也有背景短片的播放,同时还有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游戏。2012年4月12日那一期在上海的餐厅采访孙俪,孙俪就说,“谢谢你,大老远的来上海采访我”李静的多元身份成为她的独特优势,她与圈内明星的私密好友关系,使她能用最轻松、最真实的心态,抵达嘉宾最本色的内心。正是这种本色气质使得《非常静距离》能够在众多的娱乐访谈节目中表现出深度访谈的意味。

2《鲁豫有约》:(1)《鲁豫有约》节目选择了谈话式的节目采访方式,迎合了大众口味。无论是立足于透过单个个体经历折射出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的“历史性”选题,还是经由社会名人、话题人物的现身说法映照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时尚热点的“现实性”选题,都会深入挖掘被访人物的内心世界,透彻分析这些独特个体在社会大事件中的位置和作用,还事件一个真相,还个体一个公道。观众从这一栏目了解了他们身边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甚或是即将发生的历史的、准历史的以及时尚热点事件和话题 的原貌。(2)对于嘉宾的选择,它也有自己的标准。大致分为六类:1.失意英雄2.边缘另类人群3.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4.经历人生重大变故的普通人5.当下的热点新闻人物6.文化名人和演艺界的明星。节目正是要通过展示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丰富精彩的人生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动观众,启发观众思考,让观众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人生经验。重要的不是嘉宾是否为名人,而是他们必须是有故事的人。在各种类别的话题选择中,使《鲁豫有约》与众不同和广受关注的是对于边缘另类人群、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这些类别话题的选择。如对同性恋这种边缘的个体的采访,在《拉拉的故事》这一期,鲁豫请来了在重庆生活的一群特殊的嘉宾,她们是一些女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整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女同性恋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在电视节目这样一个公众场合出现,本身就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通过她们的讲述,她们内心世界里的挣扎、痛苦,她们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这些观众心中所关注的、所疑虑的问题,一一得以解决。《鲁豫有约》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提供了个人心理寻求社会思想的辅助,以及个人窥视他人心理秘密心态的平台。(3)节目细节生动感人细节描写。一方面,细节的运用能够使节目显得有急有缓,错落有致,使节目富于节奏感;另一方面,精彩的、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常常是展现人物独特个性、独特思想,增强真实感和生动性的重要手段。(鲁豫有约)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的细节。只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才是真正典型的细节,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人物故事的亮点,也成为揭示人物性格的闪光亮。如在徐根宝谈到“黑色九分钟”那场比赛时,披露了赛前邓小平特别交代的不能在比赛时插播晚间新闻的细节;而陈香梅证实了她结婚时切蛋糕的刀是从日军手里缴来的;张瑜则透露出她差点当不成《庐山恋)的女主角的轶事。这些小细节往往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事和轶事,一方面为节目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及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成为节目中的精彩亮点。

《鲁豫有约》节目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气息1 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话语环境在《鲁豫有约》节目中主持人与家宾始终保持着一种等对话的态度,谈话时很尊重当时人的意愿,做到了民主与平等的统一。比如在鲁豫采访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志老人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来,梅老您坐在这儿,我们打扰您休息了,您是不是一般中午都要睡一会儿啊?”一个令被访者很和谐的谈话就此开始了。梅老说:“不要紧的,我恐怕配合不好。”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围绕梅志老人写的《胡风传》和《我陪胡风坐牢》两本书进行的一系列回忆。2 显现出了个性化的人文视角人文精神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对于它有着不同的解释。

5.杨澜与鲁豫的采访方式比较 篇五

1.杨澜的“聚光灯式采访”

杨澜的采访对象从职业角度分析,商业人物占到50%,而政治要人占到1/4的比例,可见,杨澜名人采访定位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端采访,采访对象的主体是企业界商业精英人士或与经济相关联的风头正健的政治人物,而文化界人士绝大部分是文化市场的杰出代表或光环符号。从本质上看,杨澜锁定的采访对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是公众投入众多注意力眼球的新宠。因此,可将杨澜的采访风格概括为“聚光灯式采访”。

2.陈鲁豫的“挖掘式采访”

陈鲁豫的采访对象从职业角度分析,主体部分为艺术家,占30%,其他选项中作家、学者、体育人士、演艺明星基本平均。此外,演艺界除谢霆锋、张柏芝等年龄偏小外,其余采访对象平均在40岁以上,特别像常香玉、秦怡、黄宗英、梅志、章含之等一批老艺术家、老作家,平均在75岁以上。因此,《鲁豫有约》的采访对象是能够见证历史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撰写着充满传奇色彩与人生悲欢离合的往事情感,但他们因年龄的原因走下历史舞台,从幕前走向幕后,消失在时间的视线里。从这个角度看,陈鲁豫是一种“挖掘式采访”,通过名人访谈的形式,运用最新的电视手段,再次记录与挖掘历史尘埃下的感动与故事,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话题设计比较

1.“辩论式访谈”

杨澜在话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如果每期平均28个问题,则焦点性问题占到15个,其次是思想性话题,平均有5个。正如上文所分析,杨澜的采访节奏感强,提问具有跳跃性,问题与时代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财经、商业、政治的专业背景。在杨澜的引导与刺激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经常呈现对话张力,交锋频繁,观点碰撞,精彩淋漓。因此从话题的选择上看,杨澜是一种“辩论式的采访”风格。同时,她也善于调节现场气氛,所以人情味的话题与故事性话题一般占到2至3个,比如杨澜一般会以一些抒情与感性的话语作为采访的结语。但总体上,杨澜采取的是一种辩论的方式推进采访,展现出她独特的专业性的辩论才能。

2.“故事式访谈” 陈鲁豫在话题设计上以“故事性话题”为主导,如果每期平均25个问题,则故事性问题占到12个,其次是人情味话题,为10个。陈鲁豫在采访过程中,一般像一个恬静的晚辈或朋友,仔细地聆听经历人生风风雨雨的前辈、长辈对已经飘逝的过去的追忆。几乎每一集中,陈鲁豫的眼神都表现得异常专注,听到动情与激动处,泪水盈眶,神情感伤。她的提问舒缓亲切,似乎仅仅是帮助受访者回忆过去,找寻历史。因此,陈鲁豫的提问带有较强的故事性或情节性,仿佛是一篇章回小说的标题,从一个故事跳到另外一个故事,从事业跳到家庭,从友谊跳到爱情。此外,背景画面在陈鲁豫的“故事式访谈”中运用较频繁,比如在采访常香玉时,将常香玉15岁、22岁、30岁、54岁、80岁的照片用蒙太奇的手法编排播放,勾勒出常香玉丰富多彩充满传奇的人生。在采访章含之时也同样运用类似手法。所以,正如陈鲁豫对节目的定位中所说,“说出你的故事”就是指采访“有故事的人”。

主持风格

鲁豫:邻家女子、亲和。说话温柔,更像聊天。访谈感性,富有情绪性。穿着随意,或淑女。

杨澜:高级知识女性形象。说话柔中带刚、干练、睿智。访谈理性,穿着职业。

主持内容

鲁豫:以嘉宾的人生经历和感情故事为主线。挖掘人生和感情的深度。问题简单、生活化,总结语言感性。从人生的长度,看各个阶段潮起潮落。

杨澜:以嘉宾的成功为主线,着重于展示嘉宾成功所具备的特别素质,探讨卓越与自我提升。问题紧凑,一环扣一环,总结语言理性,富有思想性。

嘉宾范围

鲁豫:更多是演艺界、文化界明星。杨澜:国际知名人士、政治家。

观众

鲁豫:老少皆宜,亲和的主持风格和傻乎乎的笑容,人见人爱。杨澜:对政治、经济有一定喜爱的知识分子

一、访谈前做充分的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战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当一件工作变得程序化、例行化的时候,往往就会让人忽视。访谈在咨询工作中极为常见,几乎每个项目都要做访谈,所以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司空见惯的心态,轻视它的准备工作。其实每个项目的访谈都应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于重要的访谈对象,更应该在访谈前做认真的准备。

1、合理安排访谈。访谈前根据访谈的目的合理安排访谈的对象、人数、时间等内容。访谈的安排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机械地把所有的访谈安排在一起。其实有的情况下访谈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初步了解企业情况做一些访谈,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做一些访谈,做方案和做访谈也可以穿插着进行。总之,访谈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的,而不是一种程序。另一个问题是打疲劳战,所有的咨询顾问在一段时间拼命访谈,每天的访谈量很大,这样做的结果是总结、消化、探讨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明确访谈目的、设计相关内容。访谈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访谈要有明确的目的,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掌握什么信息,要做到心中有数。采用结构化访谈一般会事先拟好访谈提纲。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重要的访谈对象,访谈提纲要因人而异。二是根据在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访谈的侧重点。例如,经过几个人的访谈,发现该企业的某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项目很重要,那么在后面的访谈中就需要有意识地深入了解这个问题。

3、了解访谈对象。对于重要的访谈对象,这一点很有必要。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经历,甚至阅读其作品、讲话稿等,对访谈中的沟通和理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引导与控制:挖掘最有价值的信息

1、良好的开场。开场最重要的是迅速拉近与访谈者的距离,赢得信任,让对方打开话匣子。一般来说应注意3点:一是介绍访谈的目的,让对方了解访谈的主题。二是说明访谈内容的保密性,让对方能够放心地说。三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这一点恐怕是最重要的。恰当的切入点能提起访谈者的兴趣,使对方在轻松愉快中开始交谈。如果对访谈者不了解,难以找到更恰当的话题,可以选择从访谈者的工作经历、工作范围谈起,这样至少不至于上来就冷场。

2、让对方谈感兴趣和擅长的内容。虽然访谈内容往往是事先有安排的,但是不同的访谈对象对不同的话题感兴趣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对于不感兴趣的话题,访谈对象往往谈得很少,甚至不愿谈,这时勉强让对方谈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影响对方的情绪。因此,在访谈中应注意观察、感知对方的反应,遇到对方不愿多谈的就简单带过,多让对方感兴趣和擅长的内容,因为人在谈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内容时一般能够说得详细、真实、生动,能够让访谈者捕获比较丰富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必须是和项目相关的。

3、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四平八稳、每个问题谈相等时间的访谈往往只能获得粗浅的信息。要想对企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访谈中需要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即便是相同的访谈提纲,与每个访谈者的交流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某个问题有价值,应该引导访谈者深入地去谈。

4、控制方向和节奏。访谈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捕获尽可能多、并且有价值的信息。访谈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说的话不宜多,但却要能把握访谈的方向和节奏,好比掌舵的水手。当访谈对象说的话离题,要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对方回归主题。什么问题谈到什么程度也要有所把握,以免后面需要访谈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

三、去伪存真

对于访谈中的信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就是判断其真实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并且有些人因为担心、迎合等各种心态可能会说假话。信息的准确度会影响对事情的评价判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信息,判断其真实性是很必要的。在访谈中可以用一些技巧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过滤。一种是采用呼应式的提问,就是为了印证前面一个事情,在后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问,看看是否吻合。另一种方式是追问细节、列举事例。比如笔者在一次访谈中,对方说新的领导来了发生了很多改变,一是按能力大小来用人,二是……我感觉他有点像在背书,就询问,“您能就按能力大小来用这点举一两件事例吗?”结果他说“还没有具体实施,只是表现出这样的想法”。还有一种方式是多人印证。同一件事情,在访谈中询问不同的人往往可以搞清事情的真相。

四、善于捕捉细节

很多时候通过细节能感知一些重要的东西。细节包括语言细节和非语言细节。比如笔者曾访谈过一个工厂的厂长。这个工厂是总公司刚刚并购的,厂长是总公司新派过去的,副厂长是原来企业的。厂长提到副厂长时说“他有想法,他不和我沟通,我怎么知道他有什么想法……”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与他先前所说的要“主动将自己融合在原来的企业里面”显然是不一致的。通过这种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语调、语气,往往能感知最真实的东西。

五、不要作出评价和表达观点

6.鲁豫有约采访杨丽萍 篇六

看《鲁豫有约·白岩松》有感

新闻092班

黄志良

学号:5000109217 活跃于中国电视荧屏的众多“名嘴”明星中,如果要我选出喜欢的、见了面会大声喊出“偶像”二字的人,为数不多。一个是窦文涛,另一个就是白岩松。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窦文涛是因为喜欢他的敢说“人话”以及他满口的“黄段子”,但美中不足也就在于他的满口“黄段子”,不严肃。这个时候,幸好还有一个白岩松,是他让我们的荧幕更加的严肃端庄。

一开始知道白岩松是在中学课本后面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觉得他很理性、睿智。后来,经常看见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1+1》中作为评论员纵论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觉得他很严肃、端庄。

看完《鲁豫有约》的白岩松访谈,再回去看白岩松的新闻播报或者任何的主持一定会觉的不一样了。我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欣赏这个我仰慕的主持人。同时,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专业角度来看,我也发现了一些白岩松和陈鲁豫之间的不同。

白岩松做客《鲁豫有约》,当“名嘴”碰上“名嘴”会有怎样的火花?坦白说,我并没有看见很多所谓的“火花”,更多的是看见了鲁豫和白岩松之间的主持功力的高低。

虽然白岩松是作为嘉宾(被访者),他并不是主持人。但是整场访谈下来,若论发挥水平,鲁豫明显稍逊一筹。访谈中有很多地方,都是白岩松在帮她“兜着”。

整场访谈给我的感触是:白岩松很像主持人,而鲁豫则更像一个电视“主播”。节目中,鲁豫和白岩松交流时,曾多次说到“我们编导告诉我„„”,这其实暴露了鲁豫采访前的“功课”做的不足的缺点,她就像一个“播报员”,只是把编导准备的资料看了看,而自己可能没有去做太多的访谈前的准备,她只是在传达播报着编导为她准备好的问题,照着台本做节目。作为访谈节目,如果缺乏主持人的思考和观点,这样节目也就很难有深度可言了。

节目中有一段:白岩松讲到在北京广播学院食堂打架,曾经把馅饼直接拽人脸上,但是后来他们成为了关系非常好的朋友的经历。从电视访谈的技巧和效果来看,这本是个很好的切入口,可以引出很好的故事。但是被鲁豫一句“拽馅饼多可惜”而一带而过,尽管后来白岩松又重提强调“我们后来成为很好的哥们”,鲁豫就是不“领情”,很显然,这并没有达到《鲁豫有约》栏目宣传口号“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的那种效果。它生生地把白岩松想说的故事给噎回去了。

对比而言,白岩松的表现就好得多了,无论是作为嘉宾还是自己主持的节目,白岩松总是显得很“专业”,我几乎很少听到他讲“我们编导告诉我„„”这句话。看他在《新闻1+1》栏目中,他总是能侃侃而谈,收放自如。我想这与白岩松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见识是分不开的。

“深入浅出”是我对好的访问者或者主持人的一个评价标准。短短四个字,做起来其实非常不易。因为要做到“深入浅出”,这往往需要主持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搜集资料,做访谈前的准备。这一点,凤凰卫视的窦文涛就做的很好,据我所知,老窦之所以能够在《锵锵三人行》中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聊一聊,侃一侃,与每一个嘉宾都能谈笑风生,这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还有前几天离世的美国著名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也做的很好,华莱士之所以能够以尖锐辛辣的采访风格和深入独到的报道著称于世,这与他广泛的阅读和见识是分不开的。

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深入浅出”,节目既要有深度,同时又能不枯燥使观众喜闻乐见。绝不仅仅是靠“我们编导告诉我„„”就能做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主持人个人的积累和修为,毕竟,主持人和新闻“主播”还是有所不同的。

【鲁豫有约采访杨丽萍】推荐阅读:

我与美德有约07-25

无限极美丽有约主持词11-03

上一篇:公司经营职责下一篇:电子简历的篇幅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