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评审考核试题

2024-09-15

三甲评审考核试题(通用7篇)

1.三甲评审考核试题 篇一

三甲初评,存在问题,其实还是一些平时工作中落实不到位的常见问题:

1、人员,以目前各科人员配置数量,按科室人员总数计算,基本达标,但,科室有自然减员,有喂奶人员,有无资质人员等原因,责任护士管床数量要超标准;所有事项均有责任护士去做,巡视记录、护理记录、护理计划、宣教、评估等,上监护的的2h记录一次,还有大量的治疗,病人均输液至出院;所以,基础护理项目、宣教不到位。

2、科室条件有限,无储物柜、储藏室,患者自带物品、礼品多,离家远的病人不能及时带回,均放在病床下,病室不够整洁,护士花费很多时间督导、协助整理。

3、病房床间距不达标,无法安装隔帘。

4、床位少,有男女混住现象。

5、护理质量检查,平时科室受条件限制,未能严格落实质量督导内容检查。

6、培训方面,内容多,无法达到真正学习、掌握、应用的目的,科室总带教老师管床,自身工作量大,培训任务落实不到位。

改进:

1、探讨排班模式,合理利用人力。

2、严格落实质量控制标准,使平时工作形成常态化,不是未检查而准备。

3、培训内容再具体,对新分、轮转护士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专科培训计划,重要的是完成培训计划的考核工作,已达到学以致用。

2.三甲评审学习体会 篇二

自我院发起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以来,在医院领导的决策指导下,我科人员齐心协力,对于科室存在的不足及问题集思广益,及时进行了整改,为创“三甲”尽出最大努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针对于评审材料中所提到的细节资料,如本科室危重病人的评估制度及流程,以及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评估工作,我们进行了材料的补齐修订。

2、重新修订骨科以及胸外科的护理常规,对于科室内常见的疾病以及并发症进行补充。

3、对于科室内常用的仪器我们进行了汇总,将近两年来科室新近购买的仪器作用以及副作用采用文字表述出来,扩充到科室内的文件中来。

4、由于骨科作为手术科室,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根据此特点,我们科室结合疾病的护理制定出八病区功能锻炼表,以方便护士有计划有条理的对每一位患者有计划的进行健康指导,并做到跟踪落实。一方面调动起护士的积极性,加强护士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表格的产生可大量的节省护士病历书写的时间;并且,功能锻炼表的实施也需要及时与主管医生进行协商,加强了医护之间的配合,同时促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及信任。

5、自评审材料下发以后,护士长影印出多份,每名护士做到人手一份。各护士先自行学习,然后大家在集中进行讨论。独立的学习可以使得每名护士对于评审内容的细节做到熟悉了解,集中的讨论更加强了大家的深入理解认识。

在这段学习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将三甲评审的表针细化,逐条进行分析学习,真正做到了力所能及,以期望在即将到来的评审中尽量做到科室内不丢分。通过学习,大家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忙,提高了科室内良好的工作氛围。在此,我们科室全体人员衷心的期盼我院三甲评审顺利通过。

2012年7月2日

3.三甲评审核心条款分解[定稿] 篇三

第一章至第六章基本标准 其中,48 项核心条款

C 级 B 级 A 级 C 级 B 级 A 级 甲等 ≥90% ≥60% ≥20%

100%

≥70%

≥20% 乙等 ≥80% ≥50% ≥10%

1O0% ≥60%

≥l0% 核心条款48项

第一章 医院的公益性

一、1.3.1.1将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受援医院)及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评审要点:【C】

1.支援下级医院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有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2.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下级医院支援协调工作。

3.针对受援医院的需求,制订重点扶持计划并组织实施,在一、二级专业中选择2~3 个重点,实施系统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及管理帮扶。

4.参与支援下级医院服务纳入各级人员晋升考评内容。

【B】符合“C”,并主管部门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监督管理,尤其是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定期对受援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总结,提高帮扶效果。

【A】符合“B”,并通过三年对口帮扶,使受援县医院整体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原来受援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的,通过帮扶,其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1.4.2.1建立健全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和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医院应急管理工作。(★)评审要点:【C】

1.有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应急管理。

2.有医院应急指挥系统,院长是医院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3.主管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4.有各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在应急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与任务。5.医院总值班有应急管理的明确职责和流程。6.有应急队伍,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7.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有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机制,有明确的协调部门和协调人。2.有信息报告和信息发布相关制度。

3.应急队伍组成垂直和水平关系明晰,跨度合理,覆盖应急反应的各个方面,确保应急行动的协调和高效,能够得到后勤系统和医学装备部门的支持。【A】符合“B”,并

1.有应急演练或应急实践总结分析,对应急指挥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价,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2.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授权履行信息发布。

三、1.4.3.1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评审要点:【C】组织有关人员对医院面临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排序,明确应对的重点。

【B】符合“C”,并有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医院的承受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加强医院应急管理的措施。

【A】符合“B”,并定期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对应对的重点进行调整,对相应预案进行修订,并开展再培训与教育。

四、1.4.3.2编制各类应急预案。(★)评审要点:【C】 1.根据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

【A】符合“B”,并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第二章 医院服务

五、2.3.2.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评审要点:【C】

1.有专人负责急诊检诊、分诊工作,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2.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3.落实急会诊制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保障患者优先收住入院,制定急诊科与120 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患者转接流程,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治疗,保持绿色通道畅通。【B】符合“C”,并急诊抢救登记完善,病历资料完整,入院、转诊、转科有病情交接。【A】符合“B”,并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有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急诊科能够在患者送达前获取急救中心转送或基 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信息,院内相关各科室在患者收住入院前获取病历资料,提高效率。

六、2.3.2.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评审要点:【C】

1.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

2.有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

3.重点病种相关科室及医务人员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

【B】符合“C”,并有重点病种急诊抢救登记、总结、分析、反馈及持续改进措施。【A】符合“B”,并持续改进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有成效。

七、2.6.1.1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评审要点:【C】

1.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

2.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B】符合“C”,并

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持续改进有成效。

八、2.7.1.1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评审要点:【C】 1.有专门部门统一受理、处理投诉。

2.有投诉管理相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3.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B】符合“C”,并

1.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置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置机制。2.有配置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持续改进有成效。

九、2.7.1.2妥善处理医疗纠纷。(★)评审要点:【C】

1.有医疗纠纷范围界定、处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妥善处理医疗纠纷。2.有法律顾问、律师提供相关法律支持。3.相关人员熟悉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B】符合“C”,并

1.以多种形式对相关员工进行医疗纠纷案例教育。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1.建立发言人制度。2.持续改进有成效。

第三张 患者安全

十、3.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评审要点:【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1.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查对方法正确,诊疗活动中查对制度落实,持续改进有成效。

十一、3.3.3.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评审要点:【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3.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并正确记录。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

【B】符合“C”,并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100%。

十二、3.6.2.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评审要点:【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B】符合“C”,并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A】符合“B”,并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十三、3.9.1.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评审要点:【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3.有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 件。

5.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3.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5 件。

5.全院员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2.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 件。

3.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

十四、4.3.5.1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评审要点:【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

【B】符合“C”,并1.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

【A】符合“B”,并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

十五、4.3.5.2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

评审要点:【C】

1.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

2.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

3.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4.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

【B】符合“C”,并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授权管

理的完整资料。

【A】符合“B”,并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 术的案例。

十六、4.5.7.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评审要点:【C】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

(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3.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

【B】符合“C”,并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A】符合“B”,并平均住院日达到控制目标。

十七、4.5.7.5对住院时间超过30 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评审要点:【C】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 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 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3.有主管部门监管。

【B】符合“C”,并: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

【A】符合“B”,并根据对超过30 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

十八、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评审要点:【C】

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

(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B】符合“C”,并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A】符合“B”,并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

十九、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评审要点:【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

【B】符合“C”,并主管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A】符合“B”,并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

二十、4.7.5.1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评审要点:【C】

1.麻醉后复苏室床位与手术台比不低于1:3。

2.麻醉复苏室配备医护人员满足临床需要,至少有一位能独立实施麻醉的醉医师。3.复苏室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

【B】符合“C”,并1.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2.对设施设备进 行定期维护。

【A】符合“B”,并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

二十一、4.7.5.2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评审要点:【C】

1.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2.患者在复苏室内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3.转出的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 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4.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5.准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的时间。

【B】符合“C”,并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2.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二

十二、4.8.4.3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评审要点:【C】

1.医院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2.有明确的会诊时限规定。

3.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

【B】符合“C”,并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有会诊实施记录,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持续改进会诊质量。

二十三、4.9.1.1 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评审要点:【C】

1.重症医学科布局合理,病房配置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设备要求。

2.信息系统有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的及时传递。【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 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2.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3.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

【A】符合“B”,并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输血科、影像科等紧密相关科室距离半径短,为患者诊疗提供及时支持。

二十四、4.9.2.1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评审要点:【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

5.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6.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A】符合“B”,并 1.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3.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二十五、4.15.5.1抗菌药物管理有适当的组织,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评审要点:【C】

1.药事管理组织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2.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4 次/年。

3.有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B】符合“C”,并

1.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2.参加地区或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3.医院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指标。【A】符合“B”,并

1.根据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平均值。(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2.有干预前后分析报告,体现改进效果。

二十六、4.15.5.2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情况。(★)评审要点:【C】

1.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实行责任制管理。2.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能够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3.有本院检验、院感、药学三方联合完成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至少每6 个月一次。

【B】符合“C”

并1.有“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实施监控和干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2.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3.药学部会同医务处、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每月至少抽查门急诊处方100 张、住院病历30 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二

十七、4.15.5.3落实各类手术(特别是Ⅰ类清洁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关规定。(★)

评审要点:【C】

1.手术室管理规范,认真落实《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2.有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对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规范管理。

3.对外科系统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常规监控和有效管理,并有月报告制度。

【B】符合“C”,并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 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30%。【A】符合“B”,并“围术期预防感染”规范,符合指导原则等要求。二

十八、4.15.5.4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评审要点:【C】 1.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2.有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的制度与程序。

【B】符合“C”,并对抗菌药物购用有专项监督。

【A】符合“B”,并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工作,无违规购用。

二十九、4.15.6.1实施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有效的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评审要点:【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原始记录。3.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的留样,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

【B】符合“C”,并1.有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措施。2.对严重用药错误报告有分析,有整改措施。

【A】符合“B”,并建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统一管理 三

十、4.15.6.2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学人员可熟练执行。(★)评审要点:【C】

1.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组织层次清晰,人员分工明确,体现良好的合作,各部门无缝隙衔接,对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及还原应急能力有明确规定。2.有本院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B】符合“C”,并

1.有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执行培训,相关人员熟悉预案流程和岗位职责,可迅速配合临床抢救。

2.应急药品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

【A】符合“B”,并有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大规模调集应急药品的保障方案

2013.4.8

十一、4.19.4.3建立输血标本采集流程,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评审要点:【C】

1.有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2.采集完成后必须核对标本标识与受血者是否相符。

3.输血前,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输血科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血液发出前,必须核对用于输血的血液,其标签标记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无误。(2)按规定检查领取的血液必须与输血记录单相符,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3)血液发出时必须附相容性检测的记录。

(4)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4.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或流程执行核对。5.有相关流程的培训与教育,并有记录。

【B】符合“C”,并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A】符合“B”,并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十二、4.19.5.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的制度。(★)评审要点:【C】

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的制度。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B】符合“C”,并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A】符合“B”,并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十三、4.19.5.2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评审要点:【C】

1.医院有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

(1)医院有明确规定的流程,确保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2)输血前在患者的床旁由两名工作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3)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4)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的操作规范与流程。(5)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6)输血中要监护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理。(7)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历中。

【B】符合“C”,并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A】符合“B”,并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十四、4.19.5.4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评审要点:【C】

1.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 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2.相关部门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B】符合“C”,并

1.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2.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3.有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4.有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A】符合“B”,并

1.相关医务人员熟悉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处置规范与流程,知晓率100%。2.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三

十五、4.20.3.2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有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并实施。(★)

评审要点:【C】

1.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3.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4.有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B】符合“C”,并

1.科室落实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报告机制,有改进措施。2.主管部门对科室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核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A】符合“B”,并

1.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2.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

3.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取得效果。

十六、4.20.5.1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评审要点:【C】

1.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有对多重耐药菌控制落实的有效措施,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操作、保洁与环境消毒的制度等。

3.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4.有落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控制措施。

【B】符合“C”,并 1.有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及时反馈到医务人员,并方便查询。

2.有主管部门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监管情况采取相应改进措施。【A】符合“B”,并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有效,抗菌药物使用合理。2.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能满足临床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以及同源性分析的需求。

十七、4.20.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评审要点:【C】

1.有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或检验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等在多重耐药菌管理方面的协作机制,并有具体落实方案。

2.微生物室定期为临床提供耐药菌的趋势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B】符合“C”,并

1.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微生物实验室(检验部门)、药学部门、临床科室对多种耐药菌管理定期联席会制度,有牵头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2.各部门信息通报渠道畅通,有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A】符合“B”,并

1.多部门合作机制有效,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相关信息快捷获得。2.至少每季度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十八、4.20.5.3有预防多重耐药感染措施培训。(★)评审要点:【C】

对临床医护人员和微生物实验室或检验部门的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及落实措施。【B】符合“C”,并

有相关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相关资料可查询。

【A】符合“B”,并除达到“B”要求外,还应有对培训效果的追踪总结,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有效。

十九、4.27.5.1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 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评审要点:【C】

1.对出院病案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符合卫生部规定。2.疾病分类编码人员有资质与技能要求。3.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计划。【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

2.病案科(室)定期与不定期对疾病分类编码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指导,提高编码质量。【A】符合“B”,并

1.编码员编码准确性不断提高。

2.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3.有信息系统支持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

十、4.27.5.2建立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评审要点:【C】

1.有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2.病案首页内容完整、准确。

3.病案首页全部资料信息录入查询系统,至少能为评审提供2 年以上完整信息。【B】符合“C”,并

1.查询系统资料完整、功能完善。(1)根据病案首页内容的任意项目,单一条件查询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2)根据病案首页内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复合查询住院的病案信息。2.能提供3 年内的完整病历首页信息。

【A】符合“B”,并能提供5 年内完整病案首页信息。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十一、5.3.2.1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评审要点:【C】

1.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规划、目标及实施方案。

2.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

3.有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理人员知晓率100%。【B】符合“C”,并

1.根据各专业特点,有细化、量化的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和落实措施。2.定期听取患者及医护人员等多方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优质护理服务。

3.考评激励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并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相结合。4.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50%。【A】符合“B”,并

1.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有效,效果明显,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100%。2.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高

十二、5.3.3.1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评审要点:【C】

1.根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制定实施方案,体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责任制。

2.依据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B】符合“C”,并

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2.科室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3.主管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A】符合“B”,并对各科室落实情况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第六章 医院管理

十三、6.1.2.1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

评审要点:【C】

1.根据《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2.开展的诊疗活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3.有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

4.评审周期未发生群体性、组织性违规违纪事件。5.卫生行政部门督查中未发现违法行为或对卫生行政部门督查发现的未达到需要处罚程度违规行为能及时整改。

【B】符合“C”,并评审周期内无卫生行政部门查实的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录或发生一级主责以上医疗事故。

【A】符合“B”,并职能部门对诊疗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四、6.1.3.1在医院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全部具有执业资格,注册执业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评审要点:【C】

1.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2.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均取得执业资格,注册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或对口支援等),按照本人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3.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经过医院授权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2.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资料完整。

3.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执业管理资料完整。

【A】符合“B”,并无卫生技术人员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十五、6.2.1.2医院应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与公示,职工监督。(★)评审要点:【C】

1.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接受职工监督。

2.重大事项实施前能获得职代会通过,并在决议中有记载。

3.“三重一大”事项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按信息公开规定予以公示。

【B】符合“C”,并1.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三重一大”信息,职工知晓率≥80% 2.相关重大事项应事前充分论证。

【A】符合“B”,并相关事项应充分征求并尊重员工意见。

十六、6.8.2.1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评审要点:【C】

1.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合理配备人员,职责明确,按规定持证上岗。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张贴和悬挂相关操作规范和设备设施的原理图,作业人员24 小时值班制。

3.有日常运行检查、定期定级维护保养,且台账清晰。

4.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有夜间、节假日出现故障时的联系维修方式和方法。5.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B】符合“C”,并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计划、措施与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与班组。【A】符合“B”,并1.有根据演练效果评价和定期检查情况的改进措施并落实。2.后勤保障安全、有序、到位,无安全事故。3.节能降耗工作有成效。四

十七、6.8.7.1消防安全管理。(★)评审要点:【C】

1.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应急预案。

2.有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有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全院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同时根据消防安全要求,开展检查、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等,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5.消防通道通畅,防火器材(灭火器、消防栓)完好,防火区域隔离符合规范要求。6.加强消防安全重点部门、重要部位防范与监管,有监管记录。【B】符合“C”,并

1.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特殊部门的消防演练。

2.全院职工熟悉消防安全常识,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技能,知晓报警、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能自救、互救和逃生,按照预案疏散病人。

3.科室消防安全职责管理落实到人,每班人员有火灾时的应急分工。【A】符合“B”,并医院所有部门和建筑均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十八、6.9.6.2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评审要点:【C】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B】符合“C”,并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A】符合“B”,并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十四项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历讨论制度;

4、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5、术前病历讨论制度;

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7、查对制度;

8、会诊制度;

9、交接班制度;

10、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

11、分级护理制度;

12、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13、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4.三甲评审一般需要的材料 篇四

根据三甲医院评审要求建议我院污水处理站做如下改进: 1.增加消防设施和消防检查记录。2.配备洗手台和手消毒用品。

3.固定办公值班地点(可以是和其他人共同办公)。

4.配备储物柜,里面放置雨靴、防化服、防化手套、口罩等至少2套。

5.做好人员值班记录,污水站必须24小时值班,建议值班记录编制2-3人。

6.环保检测报告必须一个月一份,这是非常重要的支持材料。7.增加污水站标识,如化粪池、调节池、生化池、消毒池等在哪个部位。

8.和感染办结合,准备好医院感染管理资料。

9.要有应急措施,比如长时间停电或传染病爆发如何应对。10.要有手持检测设备,评审时评审专家会让医院现场取水样现场检测。

5.构建医院三甲评审资料的思路 篇五

北京市的等级医院评审活动很快就要启动,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院领导高瞻远瞩,于今年6月份开始部署我院创建“三甲”医院工作。“三甲”医院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作为医院等级评审重要指标之一的三甲评审材料,是医院各项工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有力证明,也直接反应了医院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构建医院三甲评审材料在医院三甲创建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院创建办公室成员之一,我通过反复深入学习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要求,领会有关评审文件精神,查阅网上相关的资料,及这段时间的工作体会,把自己构建医院三甲评审资料的思路作一简单的汇报。构建医院三甲评审资料的整体步骤和方法。

一、评审资料的主要依据

来源于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11版)》,《北京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三级医院2011版)》。

二、评审资料目录的编制

主要包括各科室的基础资料目录和创建办公室的医院评审资料目录。科室的资料目录主要为各职能科室和临床医技科室提供一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收集资料指引。例如临床科室主要包括科室人员构成花名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才培养计划、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水平、实施情况、制度落实的记录、科室有关的护理和院内感染等,总之,科室目录要求尽量系统、完整。作为医院评审资料目录,按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一、二、三类指标要求制定,一类指标目录按否定指标设立;二类指标目录按准入指标设立;三类指标目录则分解成行政组、临床组、医技组、综合组4大块,每组按评分指标设立。医院评审目录要求分类更细化,条目更清晰。

三、评审资料建立和收集

由于等级医院评审对档案材料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以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工作的全貌。创建办对各科室上交的评审材料要求,内容详实完整,门类齐全。同时为保证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把资料质量关。如对科研成果、业务数据报表、病历、院务会议纪录、总值班记录等评审材料一律要求提供原件;对所有纸质材料统一用A4纸,不同规格纸张用A4纸标衬;提供复印件要求内容清楚、文字清晰,并标明原件出处;提供照片和光盘等存储介质的,一律要求附纸质材料并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其次对各科室移交的资料,需先经各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再填写移交收条,双方签名,一式二份,从而保证了资料的准确和完整;再进行资料分类登记造册。最后将汇集的全部评审材料按档案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并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一、二、三类指标要求分别进行整理、分类、标识和组卷。对照不同指标材料分别采用红、黄、蓝三色的档案盒来区别和排列,盒脊背打印对应指标的标题和医院院徽标记,盒内有材料目录,并按目录内容逐项依次存放,使检查人员查看资料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为了更好落实,我们还应该加强以下的工作。

一、思想上要有足够重视,清楚认识现状

我院医院管理规范,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各种记录较为齐备,但存在问题也不少,表现在记录不及时,无内容记录,回顾性记录,突击性记录,“编写”等现象。个别职能部门一些工作计划、总结等日常工作与《细则》要求不一致,需按《细则》要求补充或完善。有些部门每年的归档材料不及时、不完整,在医院管理中虽然有制度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奖惩措施。各级人员对资料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只要工作干好,资料收集、整理无关重要。另一种

人则认为这些工作是重复劳动,花费时间、精力不值得。科室重视程度不一样,收集的材料质量也不一样,重点科室由于参加市或区里的评审建档,所以资料较为完善。

二、认真反复学习评审标准和评审文件,领会精神要领准备资料也有一个认识一准备一再认识一再准备的过程。标准是客观存在,但因长期管理上的差异,对标准的理解未必准确。对标准的曲解,会导致资料准备的失误,影响评审结果。因此必须正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对不理解的地方,向上级医疗行政部门请教。要逐句逐条搞清标准的要求,使材料准备的齐全,无遗漏,也不张冠李戴。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成立医院创建办公室和各专科小组。创建办成员全程负责全院等级医院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编排目录、保管、利用及档案指导工作。各专科小组成员负责各科室的基础资料的建立和收集。

6.三甲评审考核试题 篇六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评审前工作任务及进度安排

医院从2011年9月起,全面深入实施创建三甲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及任务安排如下:

一、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1年9月1日至9月15日):自查、督查完善阶段。根据我院创建三甲工作有关指导文件,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各项工作指标及要求,结合各科室工作,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的自查、完善各项工作,医院院领导、职能科室及创三甲办公室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各自分管范围内的督导和整改工作。

(二)第二阶段(2011年9月16日至9月30日):监督整改阶段。院领导牵头,深入科室督导整改,根据查找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以针对创建三甲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为抓手,扎实推进难点问题的攻坚与问题解决,对创建工作中工作不积极的科室及不作为的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切实通过创建工作使我院各项工作稳步提升。

(三)第三阶段(2011年10月1日至10月15日):预评审阶段。医院组织省内各有关专家对我院评审工作进行预评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完善各项工作。

二、医院创建三甲院领导分工

7.三甲评审考核试题 篇七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主要是就县人民医院如何做好迎接创建“三甲”医院评审验收最后冲刺阶段的工作,再做一次全面动员和紧急部署。应当说,前阶段,县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为创建“三甲”医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并且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创建,医院管理得到明显加强,科技装备得到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医德医风得到明显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艰辛付出,也离不开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我想,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氛围和工作态势,我想我们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回报。但是,另一方面,在充分肯定我们前阶段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创建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三个不到位”:一是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资料整理归档不到位。三是少数同志技术操作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来不得半点懈怠,来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半点侥幸,一定要高度重视,严阵以待,决不能因此造成大的失误和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工作大局。

刚才,×做了具体的工作安排部署,县卫健委×主任做了很好的讲话,他们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创建迎评工作再补充几点意见。

医院等级的评定有着十分严格和详细的规定,内涵丰富,刚性要求高。在创建过程中,既要突出工作重点对症下药,也要把握难点协同作战,更要统筹兼顾狠抓落实,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创建“三甲”医院是县医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瞄准的又一个新起点、新高度。在新的起点前进,我认为,这是准确把握机遇、主动谋求发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积极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提升广大医护人员形象的具体行动。大家要正确地认识到,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是加快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创建工作不只是对照标准公式化、概念化地开展活动,更重要地是通过整个创建过程,实现对医院工作全方位的检查、评估与促进,目的是提高综合竞争力,从而加快医院发展,评审工作是促进我们医院各项工作向前推进的动力。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从而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加强医院建设、加快医院发展。创建三甲医院也是提高医院档次,提升医院形象、打造医院全新品牌的一张重要名片。创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社会形象,直接影响到医院的业务建设、学科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创建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医院所有干部职工要把思想统一到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安排上来,把创建工作作为医院实现追赶跨越、医护人员实现锻炼提高的“革新”机遇,把创建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技术、学习管理、提高素质、开拓思维的实践历练,全院上下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切实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要突出重点。要对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认真疏理、查找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存在的“硬伤”,以问题为导引,以问题为着力点,采取得力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创建工作成效。要积极学习借鉴县外兄弟医院创建“三甲”的成功经验做法,多多请教先进等次医院和专家学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为创建工作寻求帮助与支持。县卫健委要根据创建需要,作好有关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要统筹兼顾。创建工作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医院的历史、现在与将来。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评审标准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分类完善,确保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硬件建设等各方面做到不漏、不缺,遇到困难不回避,不退让。在自评过程中,要逐项核对,认真开展“回头看”,使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务求基础好的项目指标优化,基础差的项目也符合评审要求,让考核专家学者满意,让所有参与创建工作的同志们满意。

三要狠抓落实。创建过程是艰辛的,但满意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这次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创建工作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改进是基础,落实是关键。全院上下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时间倒排、目标倒排和任务倒排,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快速推进。医院所有干部职工要全身心参与,讲团结,讲奉献,顾大局,遵守创建工作纪律要求,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四要加强领导。县卫健委要加大对创建“三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力度,帮助医院顺利创建。全院上下要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决策指挥高度统一,行动步调高度统一,切实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落实同力,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强大的创建工作合力。对涉及到多个科室共同完成的指标,要有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科室之间的要及时交流沟通,相互完善,高效有序地共同做好工作。要对照标准找差距,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吃透评审标准,高标准地完成各项指标。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厉督查指导,把这次创建工作与对干部职工的考核挂钩,对在活动进行中开展不顺、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考核不达标的科室或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取消年终评优、当年晋级,乃至调整工作岗位。

同志们,创建“三甲”医院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是对我们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科研水平、综合管理水平的一次综合展示,是对我们医德医风、精神面貌、工作能力的一次大检验。我们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攻坚的准备,必胜的信心,全力作好创建工作。我坚信,通过县医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克难求进,扎实工作,一定能把县医院建设成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一定能为全县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论基层法院的诉讼调解下一篇:民政局加强食品添加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