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范式

2024-08-15

教学范式(8篇)

1.教学范式 篇一

数学范式课教学心得体会

八一路小学侯元皓

数学范式教学是为了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益、强化通过评价和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对范式教学的理解是: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

(1)重视精讲点拨。

不管教材如何改,一定要精讲点拨不可少。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2)有效提问。

提问要有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反应,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使老师关注的焦点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

二.改善学习方式

发现、接受、探究,动手实践、练习都是学习方式,要根据内容、对象、科学合理的运用。

抓好定向探究(在关键处探究、交流),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去探究.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探究需要循循善诱地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如何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善于 1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2.教学范式 篇二

一、低年级综合式阅读教学范式举隅

1.演读式。

例1:《两只小狮子》

学习活动一:字正腔圆跟读读正确。

学习活动二:一气呵成快读读流畅。

学习活动三:身临其境选读读出味。

2.背读式。

例2:《古诗两首》

学习活动一:诵读体会音韵。学习活动二:背读积累语言。低年级主要开展以“读”为主的综合式阅读教学。

以读载道, 以读传情, 以读启能。读, 延伸着学生的视野, 延续着孩子们的想象, 燃烧着童心的激情, 在文字与音符的心境场中潜移默化地凝练、滋长、提升着学生的语文智慧:知识与技能、思想与观念、审美与评价。复杂立体的语文智慧就这样被融于一个简单的“读”中。

3.赏读式。 (童话类)

例3:《丑小鸭》

学习活动一:轮读全文, 比朗读流利。

学习活动二:精读一段, 比感受独特。

学习活动三:编读一处, 比想象丰富。

这是“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阅读教学范式。

本课的教学将卡通画、动画和原著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整堂课完全是由学生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整合而成的:轮读全文———比朗读流利;精读一段———比感受独特;编读一处———比想象丰富。自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句。根据情境, 能结合关键词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激发读原著的兴趣。这就将知识 (积累词句, 认识原著) 、能力 (结合关键词表达独特感受) 、情感态度 (爱上童话、爱上丑小鸭) 、思想 (独特感受) 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得一、二年级的孩子看似不可能达成的目标水到渠成, 智慧就是这样生成的。

二、中、高年级综合式阅读教学范式举隅

1.拓展式。 (缩写名著类)

例1:《鲁滨逊漂流记》

学习活动一:比读一节。

学习活动二:评读原著。

这是以“读说”为主的综合式阅读教学范式。

课堂教学从课文内拓展到课文外, 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将文本与原著的某一节对比阅读, 交流看法;再阅读原著, 选出一处, 让学生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 思维相互启迪, 智力相互激荡, 形成一种宽辐射高层次的场效应。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自读、自悟、交流, 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让学生直接感悟教材, 探究新知, 有独到的、富有创造性的发现。从师生互动中、从新颖生动的语言中提高能力, 发展智慧。

2.创编式。 (童话、历史故事类)

例2:《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活动一:阅读。

学习活动二:改编。

学习活动三:交流。

学习活动四:展演。

这是以“读、写”为主的综合式阅读教学范式。

采用改编课本剧的方式———阅读、改编、交流、展演。将课堂变成“梦幻剧场”, 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于一体, 以“读”为衬托, 既给了学生足够感悟、思辨的场, 又给了学生艺术、文学才能的场, 令学生顿悟倍生, 课堂精彩连连。在这里, 读, 把学生带到冷寂的冬夜;读, 把学生送到凄寒的街头。

3.主题辩论式。 (主题性强的文本类)

例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活动一:研读, 围绕“母亲和父亲谁更爱巴迪”主题, 在文本中寻找论据。

学习活动二:辩论, “母亲和父亲谁更爱巴迪”?

这是以“听、说、读”为主的综合式阅读教学范式。

教学中, 让学习主体先进行个性化研读, 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 再组织学习主体自由辩论, 进行个性化观点表达。这样的学习活动,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个人兴趣品质, 尊重学生富有灵性表达的需求, 进而让学生获得差异发展。

4.读写结合式。 (散文、小说、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写法突出的文本类)

例4:《珍珠鸟》

学习活动一:读顺。

学习活动二:读懂。

学习活动三:知妙。

学习活动四:会用。

一般来说, 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这三个层次可以概括地表述为:读完、读懂、知妙。但是笔者以为, 学生阅读活动中的阅读理解不应该只满足于“知妙”, “学以致用”才是阅读教学的不懈追求。

5.批注式。 (略读课文类)

例5:《草虫的部落》

“这是一篇 () 的文章”

“这篇文章好在……”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

这是“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阅读教学范式。

教学中, 以“这是一篇写 () 的文章”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阅读, 明了本文的内容, 并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解读, 形成对文本的独特感知。接着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我发现……”来引领学习, 让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寻找文章之妙,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自主、善思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 进而明了作者的独特表达手法。

3.“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管窥 篇三

为此我们想借助“范式”的理论与作用,对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试作管窥,并通过对陈建先老师“本位语文”(陈建先本位语文观:“扎根语言,着意精神,立足发展”)下阅读教学的研究,来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某些“失范”现象,探寻更适合于课程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也就是研究它的最能体现其本性、本真、本色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在确定一种凝固的课堂教学程式。所以范式也就是课堂教学在求新、求变、求异中体现相对稳定不变,具有典范性的要则和基本法度。研究、认同和遵循这个基本规范,将十分有益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以此角度来观照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种种“失范”的现象也就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了——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缺位,工具性“备受冷落”;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鉴于这些“失范”的现象,迫切需要我们要给语文阅读教学一个“基本的承诺”。

基本承诺:

张志公曾指出:“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但是,“无论语文教学负载的任务再增加,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吴忠豪语)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引自《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陈建先)

张志公、吴忠豪、陈建先等,他们对语文的认识和承诺都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吻合,是一脉相承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本质上说,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有了这个“根”,我们再从思维、情感、生活等各个方面来观照语文,语文内涵也就丰满了,“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框架也就清晰可见了。

基本范式:

“读课文”“再读课文”“深读课文”……以读为主,以学定教,以“语言活动”的有效开展为目的,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文学习规律出发,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追寻“教”与“学”的智慧深耕,追寻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追寻教学风格与思想的全面提升。

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如何让这个“教学范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扎根?我们借用了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策动”,来策划与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而所谓的策动,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智慧,它是一种智慧创造行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一个小的支点、诱因、投入和努力,产生更大的效应、结果、产出或酬劳,即“以小搏大”。

显然,“策动”理论同样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拿来”并创造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以小搏大”的教学样式——“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即通过一定的策划,找准支点,鼓动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力争让教师教得巧一点,学生学得活一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下面试以本人所执教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加以阐述:

1.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古训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某一事物的关键地方,就能左右全局。课堂提问也如此,高质量的问题预设绝对不是“你来我往”言语应答。虽说,我们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就不能由教师来出,恰恰相反,其实研究之初的问题由教师提出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涵盖全文的内容,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引领效应,从而在学生阅读中树立“大问题”意识,有了大问题,小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开篇入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这是一个统领全篇的一个大问题,在阅读感悟中课堂上也生成很多的小问题交流,如“这是一种怎样的发愤?与发奋一样吗?”“他的发愤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而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发愤”就是其最好的注脚!

2.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

策对话以动体验,目的就是要以一个小的“诱因”架构起课堂师生对话的支点,智慧地引领教学的深入,激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中司马谈临终之时说过的那段话时看似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不然,这段话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感受得到?课堂上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司马迁也是人呀,他也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爱好,也有疲惫的时候,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总是想起父亲临终之时说过的这一段话。读——”然后一个追问:“读懂了什么?”“司马迁牢记父亲对他说的这一段话。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讨历史文献,看出他很专心。”“除此之外,我们还读懂了什么?”“要对得起自己的父亲,还要对历史负责任。因为他只有把史书写得更加真实、生动,才能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呀,一定要把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是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也是他对历史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要把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虽然这段对话不算是很精彩,但是却让我们一点点聆听到了孩子们独特的体验。

3.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

策外延以动内涵,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40分钟以内,通过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遴选与整合,以丰富文本的内涵,满足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实现学生从“认知需求”到“审美需求”再到“自我实现需求”的不断升级,即教学中的一切策动实践都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要达到这种程度,无疑就需要老师对文本与课外资源有“举一而反三,博观而约取”的整合能力。

如在教学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去告诉学生“酷刑”就是非常严酷的刑罚,我认为连学生最简单的“认知需求”都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高,但是鉴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太直白,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有博观、整合与约取的能力。课堂上我告诉学生:“司马迁正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才入狱受了酷刑。同学们知道吗?这种‘酷刑’是当时宫刑中最严厉最残酷的一种,这种宫刑让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摧残,肉体受到了摧残,让他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男人。这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一场飞来横祸。如果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司马迁有一样的感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学生知道了这些,也为下面的朗读感悟奠定了基调。

4.策感悟以动表达——厚积薄发

阅读教学如果只重感悟而没有表达,那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但是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如何实现文本语言“软着陆”与人文精神沉淀的和谐与圆融?这是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感悟”与“表达”相依相存,那为何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多一点“经典阅读”的预设与直抒胸臆的个性表达呢?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我补充了遇赦出狱后与家人对话的“情景”——

他的女儿看着父亲枯槁(gāo)的面容,扑在父亲怀里哭个不听。司马迁用一种柔中带刚的语气对女儿说:“孩子,站起来,给我一支笔吧!我活着回来,不是希望听到你们悲怆(chuàng)的哭声,也不是为了能虚度残年,我是为了那支笔,我放不下那支笔,我要用生命,用热血,用眼泪,来写《史记》。”

面向“全篇”,也向“全人”。在充分交流感悟后,我的一段“独白”——同学们,司马迁,他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能心静如水吗?所以——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历史上伟大人物屈原、左丘明等等,想到了《史记》还没有写完……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有一个既舒服又没有蚊虫的地方,让他写完史书;大雪纷飞……但是,这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我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伟大的人物、事迹写出来,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

教学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凝聚着众多教师思想的火花,是一种艺术,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不能只简单地往艺术的方向走,而更多的应该往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成长需求得到方向走。智慧产生思想,思想撼动生命。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智慧、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艺十分重要,这也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但这种技艺的展现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关键要看学生学得怎样,是否有水平,还是很智慧?因为“教”最终是要让学生得道——不教而教,智慧地学。这其中也折射了老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思想的形成和提升。

“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海墨特)如何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产生有活力的思想?也是有一定的“范式”可循的,虽然“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引自清·焦循曾语)但毕竟我们所追寻的是最能体现语文本性、本真、本色的“阅读教学范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完全可以给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个最为基本的承诺,因为这个最基本点承诺在一定程度内已经具有公认性,如陈建先老师“扎根语言,着意精神,立足发展”的本位语文,就是一个可以模仿、借鉴与发展的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4.教学范式之华山论剑(任正勇) 篇四

最近刚看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一本书,颇有感触,种种情景,让我联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高手齐聚华山论剑,一较高低。

姑且把本书中的九大“教学模式”以及现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比作享誉武林的十大门派,武林中人人人以武林高手自居,正如我们教学模式中自谓“高效课堂”,殊不知各门各派武功各有所长,同时也破绽百出,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么当然也存在教外有教。

纵观金庸武侠里面的主人公,能够风靡一时,其武学无不集大家之所长,武学至高境界无非是“无招胜有招”,而最关键的是他的心系武林安危,心存正义,才是正道,如果心怀叵测,危及武林,不管你武功再高,也不得善终,正如东方不败之流,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总有英雄来出头。放眼于教学模式,我们也应心胸宽广,本着一学生为本的原则,本着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发现各大模式的优势所在,吸取大家之所长,完善自我,终得善果。

各大门派的武功,均注重内功修为和武功招式,有了很好的内功修为而无奥妙的招式相辅,显得笨笨拙拙,难免为人所欺负,而空有招式而无底子,碰到真正的武林高手,拙劣即见。我以为真正的高手应求同存异,以求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如今的武林出现的一种怪现象,就像《笑傲江湖》里的那些自居的名门正派一样,总喜欢把弟子众多的日月神教当做邪教,当然日月神教自有他的不是之处,但是不管是武学还是精神却也不能全盘否定。正如传统教学模式一样,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否定,呼吁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的确,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次变革,都将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并又在相互的融合中寻找新的途径,寻求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识传统并有效地利用,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因此,认清传统教学的优劣,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扬弃。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有“天下第一”的地方就有武林,就有纷争,就有血雨腥风,如果武林中“天下第一”风气不改,各大派总会有华山论剑,又假若武林中人习武只为强身健体,匡扶正义,想比会是另一番景象。一句话,只要高考体制不变,各高校间就会有纷争,就有比较,就有压力。个人观点,体制不变,教学模式的变化何尝不是杯水车薪。

人们常拿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作比较,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总结的非常不错:从开发兴趣和能力以及和实际相结合来讲,美国的好;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来讲,中国的好。美国是平民教育,最后筛选出精英;中国是精英教育,最后都沦落为平民。所以刨除文盲来看,中国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于美国的,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才被浪费掉了。而美国人才浪费的少,但是不成材的多。

所以我们得变,但是变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其实“华山论剑”不应该有输赢,而应是相互学习交流的盛会。

5.教学范式 篇五

● 高金章 陈俊江

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确定了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是对必修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由此可见,个性化和差异性是选修课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着选修课课堂模式应该具有特殊性。1.选修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选修课课堂模式的特殊性

(1)自我体验性阅读

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势必突出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阅读“自主”地位的加强,势必会强化阅读的“自我”体验;阅读过程“自我”的上升,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也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追求;自我体验性阅读,应该成为构成选修课课堂新模式的基础。

(2)自主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的自由,阅读兴趣的增强,势必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从研究的形式来看,往往会由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兴趣趋同的学习小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往往会得到激发,作品的多元性解读会得以产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资料,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帮助自己对作品进行理解。从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来看,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将成为重要的形式,以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体会,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可能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性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成为选修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选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并提供可能的表达空间。

(3)自由创新性写作阅读内容的广泛性,文学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势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动自由写作、创造性地写作这根弦。“自由”,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是不满足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勇敢写出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写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触碰,有所创新。基于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写作,也会自由地组成文学社团,甚至自出文学小报。老师应该因势利导,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和社区生熟悉的人物入手,尝试写作散文、小说,或写作浅显的新闻与传记,或写一些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等等。要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纸杂志给予发表,进一步激发他们自由写作的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是选修课课堂模式的重要内容。

2.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是我校语文老师的共同需要和迫切任务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标准,催生课堂新范式的诞生。但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不少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旧酒”,或改换门庭“旧瓶装新酒”。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思维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说到底是教学思想没有变。对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借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对象的全新,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才能勇敢

立于改革的潮头,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内容决定形式,标准决定目标,方法决定效果。只有努力追求选修课课堂新范式,才有可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课堂模式的创新,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外化,更是教师人生目标的外化。要追求课堂模式的创新,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别人已有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上进。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更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新的教学模式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其着眼点就是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选修课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学校做大我做强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选修课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模式,其目的和意义有三个:

1.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研究意识,变“师本”为“生本”,倡导民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冲破藩篱,敢于探索,善于研究;努力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2.以“生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向主动地学习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直至学会学习;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从课堂形式来说,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探索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力求构建不同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进而全面提升老师和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理念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如下描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这些描述,是针对整个高中语文的,也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它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要求:①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探究、创新能力;③形成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④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打好基础。⑤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以看出,创新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系统性是其基本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着力于学生的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体现现代学习的特点方面存在共同的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凸现学生的学,通过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

(3)人本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主动地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有兴趣的知识和经验;要营造学习的氛围,运用确当的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2.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台湾地区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在高中能够设置选修课,但当时国文科无选修课,3年均为必修。80年代以来,国文科中分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设:国学概要、应用文、书法、文法与修辞四科。1995年,台湾进行第四次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修订,国文科仍有必修、选修之分,但选修课统一改为“国文”,编三册教材,每学年一册,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各文体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每周教学时数为1-2节,与前次相比,必修门类与总课时有所减少。

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大,课程多元化特征明显,但语文课程相对保守,所有高中都把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列为必修科目;仿效英国而设大学预科性质的“第六学级”(Sixth Form),学校一直都开设较多的选修科目,1993年开始,可供选修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属于语文类的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等选修科目。2005年后的高中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专门化的学习单元的方向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供学生选修。

自选修课程创设以来,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由于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选修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地方、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以上通过对各国高中母语选修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语文作为一门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提高国民素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被世界各国政府列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并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课时保证。

二是高中母语课程必修与选修兼顾,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度已经成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三是大部分国家的语文选修课都由地方和学校自行确定,中央政府只作宏观的政策规定(英、美是突出代表)

四是绝大部分国家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必修学分一般高于选修学分(德国、以色列为代表)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有效探索却较少,特别是对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只是部分涉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拟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实验。目前,这个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有别于初中语文的要求,有别于初中语文的阅读范围、深度和方法。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基本遵循这一界定,在开展选修课程的新范式研究时,既引导学生汲取人文的精华,更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选修课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兼顾的方针,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课堂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发现选修课开设几年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的课堂模式也没有较大的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我们设想,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新范式作一些探讨和研究,力求构建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

(1)着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体验性阅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着眼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4)按照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新范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是课内教学,不是课外阅读;探索选修课的课堂的特征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总结其基本规律。

4.范式 :即模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模式;新范式,即有别于必修课的课堂模式,能够体现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和自由写作相结合的模式,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的新模式。这种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自我体验性阅读;

(2)自主研究性学习;

(3)自由创新性写作。

基于以上的理论界定和设想,我们将在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取舍,对选修课的新范式进行一些大胆的探讨和设置等等,总结出一些新的模式来,以求选得活,上得好,有特色,有活力。5.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就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地说:

一是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的研究。“自我”是指阅读的个体性、趋异性、独特性;“自我体验性阅读”即指学生个性阅读,有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思考、体验;力图探索学生共同阅读、不同体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包括研究阅读的理论,进行阅读的指导,以及阅读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等,要通过研究总结并把它们付诸实践,使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并由学生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述。

二是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包括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享受快乐,得到阅读的快感,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行自发式探讨;并对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是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的研究。力求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屏障,把选修课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感悟,不断取得写作的源头活水,给学生的写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写作中,如何拓宽思维,培养想像力,运用新方法;如何进行自由地表达、创新性表达,道人所未道,写人所未写;并在怎样进行创新性写作的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创新。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的新模式,以推进选修课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2.研究内容

(1)“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依

据研究;

(2)“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实施研究;

(3)“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4)“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教师教学要求的研究;

(5)“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效果认定及评价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各种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模式的相关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并尽自己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联的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分析归纳法。将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整合,从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4.课堂研究法。研究丰富的课堂教学现象、思想和方式,重点对课堂设置、课堂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确定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年下半年-2010年7月)

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和立项;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明确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

2.中期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底)

总结初步研究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各人的经验,进一步调优各个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完成相关研究论文。

3.全面总结和结题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各课题组核心成员继续进行后续研究,撰写论文和课堂研究案例;并上报省市教研室,请求进行结题论证。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初期研究阶段

①《选修课的关键在“选”》-高金章;

②《选修课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高金章、李仁甫;

③ 《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研究性学习)——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体验性阅读)——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由创新性写作)——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④撰写开题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0年6月之前完成)

(2)中期研究阶段

①《自主研究性学习—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一》—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自主体验性阅读—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二》—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自由创新性写作—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三》—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② 撰写中期评估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1年底完成)2.最终研究成果

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结题报告。(2012年5月)

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材料汇编》(2012年5月)

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典型案例汇编》(包括课堂实录和光盘)(2012年5月)

(本课题为江苏省中小学第八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6.教学范式 篇六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方向、教学行为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为推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管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特提出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语言范式或者说是一些规定动作(建议),以供遵照执行。

教师语言范式

教学中教师语言范式主要有五类

(一)激发主动,鼓励参与

【用期待的眼光、信任的口吻、鼓动的语言、安慰的口气……制造宽松、亲切的氛围,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例如:

A.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B.来,让我们像××同学那样读一读。C.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谁愿意帮助他解决? D.听了(看了)他的……你感觉到……

(二)征求意见,博采众长

【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同时给予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机会。在不同的意见中,老师搜集更多信息,发现问题,提升讨论成果。】

例如:

A.你的看法是什么? B.谁还有不同意见? C.请你评一评!

(三)点拨提升,引导思考

【老师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给予指导,可以从以下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出要求、激发深入思考。】

例如:

A.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假如从××方面分析,我们可以这样……)B.连续提问,步步紧逼,促使深入思考。(如:为什么……为什么……;有……吗?还有……吗?)

C.提醒学生关注某个关键点。(如:在这句话中,请大家重点关注……)D.反问,激发自我反思。(如:难道只有这么一种办法吗?)

E.比较对错、好坏、优或更优、合适与不合适等(如:比一比,哪种方法更简练?谁的说法更令你信服?)

F.直接否定,及时阻止错误,引导正确的思路。(如:这样做肯定不正确!回忆一下,老师刚才说的要领。)

G.学生表明观点,由老师综合提炼。(如:综合同学们的意见,……)

(四)了解情况,关注差异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

A.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哪些同学有错误?错在哪里?

B.刚才的同学讲得很清楚、很细致,哪些同学的观点(结果)跟他一样?请举手。C.从你们的小组汇报的表现成果上,可以看出你们对××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好,但对××部分内容的学习遇到了问题,其他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小组代表发言。)

(五)适时评价,激励向上

【评价语言具体、明晰,指向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语言既可以由教师直接评价,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例如:

A.你真了不起,竟能想出如此独特的方法,很有新意,大家用掌声鼓励他。B.这是你们成功合作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C.通过前置性学习,你明白了……充分说明你是个会自学的小能人。D.你……做得……,让我们觉得……。

E.××同学搜集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让我们说些感谢的话,分享我们的收获。

学生语言范式

教学中,学生语言范式主要有二类

(一)汇报展示、交流讨论时

1.提出观点时:叙述所用的学习方法,说明自己的学习结果。例如:

通过我(我们)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计算……)【学习方式】,我认为(明白、发现)了【表明观点】……请大家评一评我说得怎么样?

2.听了别人的交流,发表意见时:叙述自己关注的主题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听(看)了……我(同意、不同意)……我觉得(认为)……)3.征求别人的意见时:叙述自己展示的学习内容,征求别人的意见。例如:

A.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更好的意见吗?(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B.听了(看了)我的(交流、表演……),大家有什么补充吗?

(二)客观评价、注重鼓励

1.欣赏式评价语言:用激励性的语言(感激、敬佩、欣赏、期盼)直接肯定他人的学习结果、赞美他人的行为表现。

例如:

A.××同学的朗读太有激情了,把我带到了……意境中,谢谢你!B.××的作业……,使我感受到了……。

2.建议式评价语言:坦诚地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对不足之处能给出积极的建议。例如:

A.××组的发言围绕主题,解释清楚,但××组的发言重复前一组的内容较多,希望加强倾听。

B.××同学语言流利,表情自然,如果能配上一些动作就生动了。

3.互助式评价语言: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达到知己知彼。例如:

A.我觉得我刚才的展示……。

B.甲同学的解释比我的解释更准确些,我赞同甲同学的说法。C.我们组之所以落后了,是因为……,所以,今后我们要……。

以上罗列的一些生本课堂要求的教学语言范式,并非体现完整的、精当的、标准化的语言范式,作为建议,充其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知道,作为生本课堂的主要特征,更为丰富、贴切、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应该由老师们、学生们在教学互动中积极主动地生成的,我们希望看到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语言形式,并且,这些语言将成为体现我们生本课堂教学特色的“标志”和衡量生本课堂教学特色的“标尺”,以推动我们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教务处

7.教学范式 篇七

本文旨在通过对话教学策略的探究,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让课堂这块主阵地在有限的时空内发挥最大的功能,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共享成果、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就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对话不是被迫的你问我答, 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语文课堂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放开手脚, 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对话教学古已有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经典著作里面就有典型的对话教学模式, 孔子循循善诱地提问, 弟子各具情态与个性地对答,“春风化雨”的教诲,“如沐春风”的感触,教学情境就成了融融乐乐的生活片段,成了爱与智慧的交流沟通。

二、腾出空间,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落实细致、充实的对话过程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强调集体意识和能力。一节课,合作学习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共享学习成果, 树立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共享学习成果,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共同利用,也不仅是学习目标达成以后的某种情感释放。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则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师生凭借教材, 均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谈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而平等对话则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交融, 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要落实好这一过程,就要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让对话过程充实、合理。

三、给出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享受到 分层的乐趣,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和不同 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分层教学已被广泛运用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对于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给他们不同的方法、目标和任务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学困生在一个群体里往往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他们的被人轻视甚至自我轻视都有很深的环境渊源。因此,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要采取分层激励措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给他们进步和转化的时间, 帮他们树立自信。同时,也要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来自同学的鼓励和帮助, 让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语文课堂更应该重视对话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语权, 展现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四、合理引导,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形成对知识的建构,实现与自我心灵的对话目标

8.深化课堂范式,提升诗词教学效益 篇八

[关键词]课堂范式 古诗词 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1

一直以来,古典诗词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有些教师从众多经典的课例中总结出“诵读—理解—悟境—拓展”的古诗教学范式,这契合古典诗词自身的固有特点,也满足了学生的主观诉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范式的使用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致使古典诗词教学仍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一、诵读版块:在多样方式下循序推进

(一)丰富形式,夯实初读基础

对古诗诵读,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个人读、集体读,竞赛读、配合读,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诵读气氛中,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时,通过教师与学生共读一句话的方式,让古诗词特有的绵长悠远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引导学生在富有韵律的节奏中读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二)依托规律,强化细读效益

古诗词用词简洁凝练,一些关键字词往往能点化色彩的明暗、展露动静的情态、凸显情感的张力。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读、对比读的方式感受古诗推敲字词的精妙,体验诗词意境的深远。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让学生找出每句中最生动的字——“好”“生”“潜”“润”。这样为每句诗的教学找准了切入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推敲、品悟词句之美,在诗歌的理趣和意境下实现与诗歌精神气韵的融合。

二、理解版块:在实践联系中感知大意

(一)新旧联系

学生在学习一首古典诗词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层面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这一旧知,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实现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汲取,悦纳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知识底蕴。例如,在教学完《静夜思》之后,学生在感性层面已经意识到月亮在古典诗词中特有的价值,寄托着作者对家乡、亲友的眷恋与不舍之情。因此,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教师则可以借助“月”这一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更夯实了学生古诗词知识,教给学生理解感受诗词的方法。

(二)铺陈语境

脱离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而进行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毫无价值的。古诗词讲究语言的简洁凝练,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感知。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都有一个“下”字。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整首诗描绘的对象、整体意境出发,才能引导学生体验到作者用字的独具匠心。

三、悟境版块:在辨析联想中扣“象”入“境”

(一)开掘意象,探入诗境

作者创作诗词时所选择的意象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作者内在的情绪等有着直接的联系。简而言之,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外显寄托,被赋予了强烈的人文色彩。例如,《渔歌子》通过“桃花”“斜风”“细雨”等意象,描绘了鲜明的江南水乡景象。通过这些意象,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诗人的内在情感,体悟作者的怡然自得。紧扣住诗词的意象进行理解,可使体悟古诗意境事半功倍。

(二)串联意象,整体构建

古诗的体悟不能将各个意象割裂开来。教师应在适当的情境中引发学生联想,让学生在认知和想象中建立各个意象之间的联系,并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可引导学生对阁楼、长江、孤帆等意象进行有机构建,让学生意识到诗歌虽然处处写景,实则处处抒情。在品悟古诗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组合串联各种意象,从整体上感知,就能准确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定位诗词意境。

四、拓展版块:联系对比中深入浅出

(一)深入——借资料,向诗歌内蕴漫溯

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有限,教师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查阅,让学生了解作者与作品的特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江雪》一诗向读者展现一幅萧条孤寂的严寒江雪图。教学时,只有通过资料的介入才能让学生了解当时政治斗争的背景,才能真正体悟诗人藐视寒冷和孤独对自己的侵袭,实际上是在表明作者孤傲不屈的情怀。

(二)浅出——凭拓展,向诗歌外延蔓延

在学生已经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感受不同文本的志趣、境界的差异。例如,在游览了望湖楼之后,苏轼前后写下多首诗作。在教学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后,教师为学生补充另一首诗,引导学生感受相同的风景不同的写作视角所带来的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望湖楼的醉人风景,更为学生跳出固有的方式,提升诗词学习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古典诗词有自身的特点,具有教学的共性,总结出的教学范式能有效地促进古诗词的教学。这些范式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给以落实并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阅读推广调研报告下一篇:英语演讲 细稿 环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