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2024-10-13

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通用11篇)

1.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篇一

<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梳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填写下列表格。作家

姓名国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作品的思想精髓狄更斯英国《大卫•科波菲尔》大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家》

《巴黎圣母院》

曹雪芹

《高老头》

《哈姆雷特》

罗贯中

《唐吉诃德》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

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简

答:

(2)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简答:(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简答:

二、实践探究

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姐:

民:

慧: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4.“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作家

姓名国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作品的思想精华

(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

狄更斯英国《大卫•科波菲尔》大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巴金中国《家》(略)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略)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

曹雪芹中国《红楼梦》(略)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巴尔扎克法国《高老头》(略)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罗贯中中国《三国演义》(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塞万提斯西班牙《唐吉诃德》(略)崇高的理想一旦脱离现实,便只能酿成悲剧

(略)(略)(略)(略)(略)

2.(1)岂余心之可惩“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不肯过江东“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

3.(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

(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

(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4.答题示例:我生在农村,常在农村,这里人们对于读书不是十分热衷,而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买书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少年,总不是一件易事。幸运的,因为有了电视的普及,很多书都被搬上了银幕,我们间接的也就“读了书”,可是,这样的读书总给人一种不真切、不充盈、缺乏原汁原味的感觉。转眼,到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一些名著,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书像一个 永远都不会背叛我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它都真诚地牵着我的手,给我鼓舞和勇气。有些人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书中故事。知道了名人轶事就大肆炫耀,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读书关键在于从书中学到什么,当书中情节和我身边的事相同或接近时,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继续去追索下文,用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书中的看法比异同。名人事迹对我产生鼓舞作用,给我人生启发,指点迷津,伴我快乐成长。读书就如同爬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读书,品味的不仅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更是品味哲理。当带着书中的理性爬上山顶,擦亮眸子,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味、一种潇洒、一种脱俗。博览经典名著,能让众多的智慧之光聚焦我的头脑,开启我的智慧之窗。(湖南怀化中方县一中学生)

走近苏轼(高一)

【概述】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 轼的 文 学 成 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

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

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2.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篇二

近段时间以来, 关于高考改革方案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而关于“英语学科退出高考”政策的各种解读使得关于英语教学的讨论更成为“热中之热”, 不光是专家学者, 英语教育工作者, 甚至是普通民众也都在对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实状况是英语教育似乎长期受到差评, 大多数人认为英语学习“耗时长、收效差”“天下苦英语久矣”。我在学生时代也经历了十多年的英语学习, 现在又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工作了近二十年, 深感社会对英语教育的抱怨之气有一定道理。虽然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中, 但因为考试指挥棒的作用, 使得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英语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并未真正的落实。所以, 在评价方式面临调整的变革时代, 我们需要理性思考, 找到英语课堂教学真正的出路。我认为, 这样的出路是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更喜欢和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借鉴母语 (即语文)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让文学作品走进初中英语课堂, 让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语言作为工具性的体现, 而是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和体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人文性。

二、文学欣赏在初中英语课堂的现状

(一)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英语文学作品遭冷落

课外英语文学输入不足, 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热爱不如汉语文学作品, 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外从不阅读文学作品或很少阅读, 原因当然有多方面, 词汇量不足是一大原因。

一方面, 学生们学习负担很重, 没有时间去阅读, 有些学生即使有一定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 但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 也慢慢放弃了。家长们认为这些对考试没有直接的作用, 即使现在中考试卷上阅读试题的分值占得很大, 但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未意识到增加英语非试题型的阅读的重要性, 总认为训练阅读就是多做些阅读应试题目, 包括一些英语教师也认为“考什么就练什么”, 如果花时间去读什么英语文学作品, 会觉得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耽误时间。

另一方面, 书籍市场上, 应试题目的练习书更容易被买到, 而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好的文学作品书籍不如教辅书那么普遍。学生们和家长们对英语文学作品处于既无知又不感兴趣的状态。

(二) 课内英语文学素材输入不足, 老师缺乏引导

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曾呈现过浓郁的文学特色, 但随着交际法的盛行, 文学几乎从中学英语课堂上消失, 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很少, 尤其是初中阶段, 提供的素材几乎没有。大多教师的教学都围绕教材开展, 教师教学中大多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也缺乏文学欣赏的引导, 语言工具性的教学目标更突出, 语言人文性体现不足;学生文学意识淡漠, 文学修养贫乏。

(三) 教师自身英语文学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日常教学的模式和要求直接影响教师的再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方向。由于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 使得大多数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学欣赏能力不足, 在课堂上对学生文学意识的培养也不足。

三、文学欣赏进入初中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 文学欣赏进入初中英语课堂符合英语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阐述: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一阐述充分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

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言教学本应是一切学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其思想也正处于发展和定型期。因此, 在我们的英语教育过程中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 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

(二)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文学作品是对语言的创造性的运用, 是语言的精华。阅读文学作品, 可以提高学生在运用语言方面的能力。

首先, 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提高。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能提高学生的速度, 加强对语言的深层理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丰富语境也使得单词、词组以及句法更容易被理解, 记忆。学生还可以根据语言线索进行推理判断, 猜测词义, 这也是现在阅读训练中两种重要的阅读技能。

其次, 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到不同的体裁和文体风格, 以及应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明喻、暗喻、排比、夸张等, 这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最后, 文学作品还可以当作学生的口语练习材料。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是语言大师经过雕琢的语言, 具有形象生动、典雅深邃的特点, 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其中的句型或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观点来加强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朗读优秀的诗歌或散文, 或者听录音,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听力。

(三)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综合运用的典范, 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学作品恰好将两者的密切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 处处可见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英语的教学, 绝不能忽略了文学作品这种高价值的资源。学生们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 可以获得各方面的文学知识, 了解该国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以及哲学思想, 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开阔胸襟, 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英美文学作品中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经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学生希望拥有文学教材, 期待开设文学课程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 学生需要的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笔者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主持了我校参加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实验”。参加课题实验班的学生除了完成《新目标英语》教材的学习任务之外, 还利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故事阅读学习, 学习材料为《阅读空间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些故事阅读材料, 尤其是对其中各具特点的人物非常感兴趣, 模仿他们的对白, 表演其中的故事情节, 小组合作对故事结局进行改编再创作。虽然一开始学生也遇到词汇量不大、阅读困难的情况, 但由于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都渐渐克服了这些障碍, 学生们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词汇量加大。两年的课题研究时间, 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快乐的阅读体验过程, 最为重要的是, 这批学生在中考中的英语成绩优秀。由此项课题实践表明, 学生们希望拥有适合自己的教材和读本, 希望系统地学习文学作品, 在老师的帮助下领略文学作品的神韵, 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和英语素养。

四、文学欣赏进入初中英语课堂的实施途径

(一) 因地制宜, 选定教材

要进行真正的文学欣赏教学, 选定适合的教材是首要的。教师须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原则, 通过某些既定的目标, 筛选出最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程度及兴趣的读本, 刚开始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初中生的简易读本, 提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及兴趣。如, 我们可以先从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开始, 因为英语儿童文学在语言难度、趣味性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在阅读课中, 教师可根据阅读的性质和自然过程分成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 针对选定的英语儿童文学阅读材料设计开展各种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基本情节等, 并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作品。

(二) 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开展文学欣赏教学

第一,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人物对白, 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等,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并加强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二, 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教学。

多媒体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等效果, 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为活泼、生动, 加强视觉效果, 音图结合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第三, 可以利用欣赏影片辅助教学。

如今有大量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虽然不能完全与原著一致, 但是通过影视欣赏, 学生可以直接了解一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在电影艺术中感受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丰富的词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保证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习内容一旦和终结性考试挂钩, 虽然重视程度提高了, 但其趣味性便荡然无存。虽然这样的情况不是绝对的, 但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 对于课堂中文学作品欣赏的考察, 不宜进行终结性的评价方式, 可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如小组角色表演、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文学作品朗诵会等, 方式可多种多样, 但一定要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 确保学生能轻松地、富有兴趣地学习。

总之, 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 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大千世界, 反映了社会生活。英语的表意功能强, 文体风格变化多, 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文学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初中学生若能经常享受这样的作品欣赏, 不但对其英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而且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精神享受, 这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柯安利.2009.中小学英语也要重视文学阅读[N].光明日报, 2009-7-18.

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 .

3.让美育走进文学课堂 篇三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以及学科教学的自身规律,文学教育应从美育开始,再到智育,我们决不能跳过美育直奔智育,这无视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违背文学课教学规律。所以我们应让美育走进中学生的文学课,让学生的情感世界万紫千红,而不是面对着知识海洋,学生的情感世界却成了春风不度的非洲大沙漠。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美育与智育有何区别?

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如公式、定理、概念、定义、法则以及判断和推理过程等为教育内容。美育则主要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主要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服务于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升华。因此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个性在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要求,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体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发展要求。智育的任务是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为核心。审美则始终不脱离激发美感感性世界。审美能力的发展也需要知识的帮助,但它本质上则是愈来愈深入到具体感性形象中去,而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具体表象向抽象逻辑方向发展。

从美育和智育区别可见,要让美育走进语文文学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材的编选

1、编排

现在的文学作品是按文学史编排的。而从美育角度看,应按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情感要求和个体生命的发展历程来编排。

比如:大部分高一新生初次离开家门,到校后饱尝离家之苦,思家之情炽烈。这时候,语文如果选一两篇游子羁旅的佳作,定能让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时候,洒泪最多的就不是午夜的枕巾,而是课堂上的语文书。写作讲究针对性强,应时、应景、应人而作。编排也应如此。

再比如:中秋节,语文选几篇中秋明月的应时之佳作,由思乡,到海上生明月,两岸盼统一,再到海外侨子的桑梓之情。应这样,让文学作品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又引领升华学生的情感,这应是文学作品编排的主旋律。

2、选文

文学选文不能成了大学语文的初级版。大学、中学应分工,大学文学鉴赏应侧重鉴,以文学评论为主,属于智育;中学的文学鉴赏侧重赏,以审美为主,属于美育。因此,选文不能一味追求经典作品,而应选择贴近学生心灵的佳作。尤其不能选择那些远离中学生心灵,超过中学生审美能力水平的作品,即使再经典,于学生而言,味如嚼蜡,那也只能是一堆故纸。那些作品于专家看来,是经典,于学生看来,是陈旧,因此,从美育角度讲,既追求选择千百年来打动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文学经典。也应多选择时文,尤其要敢于挑选基本有定评的热点作品、焦点作品。现处于信息社会,为什么,一本应时的书可以在几十天、十几天,甚至几天内出版?新闻可以抢头版头条?为什么课文就不可以选一两年前引起轰动的文学作品呢?

二、文学课的教学

前不久乃至现在,不少老师热衷于创造或追逐某一种教学法,并且以一法放诸所有课文而皆准。其实不同课文应有不同教法,像文学课记对教法就有其特定要求:

1、阅读的心理类型

现在的文学课以思想型为学生主要阅读心理类型,从美育角度看,学生的主要阅读类型应为情感型。

文学阅读有多种心理类型:

思想型是把知觉和对内部形象的观照变成思想。

感情型是以调动本能的情感体验和感觉为主。

直觉型主要依靠意识,通过读者特殊的敏感、灵敏的知觉和模糊的动机来阅读。

思想型和直觉型属于高层次阅读心理类型。

中学生阅读心理类型,主要应属于情感型。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是文学课成败的关键。

2、教学效果

现在的文学课追求讲透讲深。从美育角度看,文学课应追求两种境界。

(一)是沉醉,接近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让特定的情感成了不可抗拒地倾泻而出的汹涌洪流,象最浓烈的酒石酸泉陶醉着感官。蒋昌建1993年的新加坡大专青年年辩论赛的最佳新手,他在复旦大学历经长达成个月的封闭性强化训练。在惊悉母亲得病住院却不能回家服侍时,朗诵《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诗,思念母亲之情喷薄而出,不禁泪流满面,彼时彼记得他进入了“沉醉”状态。

受此启发,我在教该诗时,充分发挥朗颂的作用,用声音充分展示作者蕴含在一行行诗句中的浓烈情感,让这些情感借助朗颂一次一次撞击学生心胸,让学生分享我朗颂时激起的对祖母的深情回忆,通过点拨,激发学生对自己挚爱亲人的生活片段回忆并牵连出浓浓挚情,然后一遍一遍让学生起来颂读,在颂读中,有些学生泪水涟涟,他们也进入了“沉醉”状态。

当然,流泪并不就等于沉醉。

(二)是冥想,接近于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如入梦境,进入梦幻世界的冥想。

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我也作过尝试。

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出一道题:“第三支眼睛看《愚公移山》写一篇故事,全班参考,有一位同学出语惊人,用环保眼光看,愚公移山的结果会导致泥石流,愚公等人也会家破,我乘机点拨,现时山民面对此绝境怎么办,大部分重建家圆。有一位同学来了灵感说:”愚公孙子肯定会随民工潮到广东、福建、江浙打工,赚了钱,回家乡,在新观念“要致富,先修路”指导下,他不再移山,而是修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路通、财通,山里的水果运出了山,赚了钱,现实教育了愚公,愚公决定变移山为护山,广种经济作物,产工贸一条龙,从此,太行山花果飘香,愚公口袋鼓了脸也有肉了,紧皱眉头也会舒展了,这位同学就这样完成了一个白日梦。通过白日梦,这位同学完成了一次对愚公进行具有跳跃性、完整性、创造性的形象再造。

3、教学目的

文学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不是知识获得,而是心灵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情缘、情感和理智心理功能要素的交融综合,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创造性思维虽然以长期的经验归纳,逻辑分析的推论为基础,但在它发生时。却超越了分析性和循序性渐进的逻辑思维方式,以一种形象的整体性和跳跃性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就反映了美育的独特促进作用。

以四大古典小说学习为例,就出了一些令人叫绝的创造性成果,高考名文《赤兔之死》,它切入口之妙,妙在借赤兔之口来评价它的两位主人。一个是号称天下第一勇士却遭世人唾骂的吕布,一个是败走麦城却被世人推为武圣的关羽。吕布与关关羽身后名,不取决于他的武功,也不取决于他们创下的事业而取决于他们是否诚信,“诚信”这一主题与《三国演义》碰撞出来的火花,是创造性思维的作品。再如平和一中考生所写高考作文满分卷,也是主题“心灵抉择”与《红楼梦》碰撞出来的创造性的火花。漳州中考作文题“由《西游记》想起”,赢得漳州市满城喝彩。它所考查也是正是阅读《西游记》后所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因其考查的是美育成果,不超出学生的水平,又点中初中生的兴奋点,结果佳作叠出,好评如潮。

以上这些事实可以说明,我们教育界已有一些教师已从实践上引领学生走上文学美育之路,并已结晶出一些硕果。

三、文学课的考查

文学鉴赏的考查不能以知识考查为主,而应以创性思维成果考查为主,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不能以现行模式来考查,而应更接近于语言表达题中的诗句仿写,只不过必须要把这种封闭题型改造成开放式的,成果不一定只是诗,因此,对这种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考查可尽情发挥出出卷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设题应让学生人人有创造性思维成果,只不过成果有层次不同,成熟与不成熟,完整与不完整的区别。

写到此,我有无限感慨:

多少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他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是创造力不强的悲哀,中国全民需要创造力。可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一门主要课程,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品质,语文科责无旁贷。语文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就必须让美育走进文学课。

再看看:我们的中学生也在世界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上夺金拿银,可是我们的科学家却无缘诺贝尔奖;再看看我们各级的论文多如黄河之沙,可是又有几项重大发明为世界作贡献,为中国添光彩。因此,各学科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不能只重分析,而应重成果,让文学课助学生结出创造性成果,语文必须让美育走进文学课。

总之,为了实现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目标,语文必须让美育走进文学课。

4.走进文学作文 篇四

一抹墨香润画廊

有了诗词,我便有了自豪。中国的文化,刚柔并济,源远流长。诗词之美,是那样的令我爱不释手。打开书卷,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在我眼前展现:一轮明月照竹林,淙淙的溪水静静流淌,竹林中有归家的女子,渔舟旁有唱晚的睡莲……王维的《山居秋瞑》令我心莲摇曳;湖上悠然飘来一叶小舟,正伤感物事皆非之际,月光却满西楼,花,自在得漂;水,自在得流,怎奈那一席晚风,却将一种相思吹成两处悠闲……李清照的《一剪梅》令我惆怅顿生。走进诗词,走进唯美。

一瓣心象散书房

有了名著,我便有了梦想。恍惚间,我听到了加西莫多那嘶哑的呼喊,昔日的钟声不复存在;又是谁,孤零零的寄居于桑菲尔德,虽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却充满自尊,敢于追求于自己的真爱?无数个日夜,福尔摩斯先生机智的推理,丝丝入扣的分析令我击掌叫好,心驰神往;还有那鲁滨逊坚定的信念,为生存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令我心生敬意,无比钦佩。然而,我也曾落泪,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回肠荡气的生死恋情令我潸然泪下;埃及艳后为免受侮辱而毅然让毒蛇咬死的气概令我泪如雨下……走进名著,走进感悟。

在大彻大悟中,心潮澎湃中,我看到了作为文化的继承者的自豪,动人的书本,陪伴我的青年,使那个傻乎乎的女孩渐渐走向成熟。

5.走进文学800字高三作文 篇五

翻开飘着墨香的书籍扉页,展开历史的长卷,仿佛踏上时空穿梭之旅,走入作家们用文字搭建的世界。

首先踏入的是19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殿堂,再三讨论后,瑞典学院将这项荣颁发给了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他用文字勾勒的《天鹅》,反应了自己内心美的美丽,同时也是成为了世界之美的象征,洁白无暇。

继续探访19亨利克的作品《灯塔看守人》,文字淋漓尽致的揭露了波兰侨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沉重的民族感与历史感喷薄而出。

接下去让我们为1938年赛珍珠的作品《大地》停留片刻,作为一个中西贯通的作家,她始终怀着一颗深沉而温和的心去看待人生,而我们也通过她的描写,体会中西文化的交融。

下一站我们抵达,195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争的残酷在他笔端重现,他将带领我们站在最高点俯瞰20余年的全球战事,分析解剖每一场的利弊,一笔笔把浩瀚历史变成史料。

然后我们遇见了帕斯捷尔的《日瓦戈医生》,他代表了俄罗斯的综合形象,经历种.种考验,依然生机勃勃。俄罗斯形象以为这些文字的描写而成为不朽的丰碑。

“咻——”时光停在了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身旁。这部作品对本世纪初在拉丁美洲各国出现的独裁者,进行了控诉以及强烈的愤慨。

接下去,让我们在1969年,和贝克特一起《等待戈多》,拨开神秘的面纱,人生就像一场戏,面对永远的不可料知的等待,所作的形式上的抉择,依然让结局疑点重重。

继续前行,去看看1972年伯尔写的《莱尼和他们》追求人道的生活,其目的有大有小,作者造就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段——从讽刺了、开朗的游戏文章到深邃苦恼的一切作品。

一路走一路看,我们微笑着和每一位作者相逢:帕特里克,索尔……一直到莫言。

6.我第一次真正走进文学作文 篇六

小学简单无趣的语文课本再不能满足我求知的欲望,终于,我走进了向往已久的中学,叩开了那扇文学之门,找到了朝思暮想的文学天堂。

语文老师“此木”先生正如那一篇篇或清雅或精致的课文,带给我太多的惊喜与感动。他领我漫步文苑,品茗鼓瑟;他领我信步文林,吹花嚼蕊;他领我......无论课内课外,在这个新的世界,我总能一次次地触摸到不一样的梦幻与悸动。

有时庭前闲坐,看繁星似秋水,那些时间深处的呼唤与祝福蓦然绽放成一树花火,一整个夜空都满是大写的笑容。

7.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健康成长

儿童文学作品与每个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相伴,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贯穿于他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当中, 儿童文学因素也渗透在了小学教育的多种活动之中。因此, 有效开展并指导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将儿童文学诞生以来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嵌入孩子们的心灵, 使其成为孩子们美好情感、美好品格的精神泉源, 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儿童文学, 还要经常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唤醒自我成长经验, 提升自我素养, 汲取育人智慧, 以期更好地指导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 并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加强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就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来看,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 且所选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小学语文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符合儿童教育的科学经验和心理规律的。而对于学生的教育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 还要注重课外的拓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可以说,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情趣盎然地汲取优秀文学的营养, 愉悦地沉浸在书乡之中呢?儿童文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期望儿童文学作品能带给孩子、带给世界什么变化呢?古今中外, 凡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站在儿童的视角上去看这个世界、看生活、看儿童, 写这个世界、写生活、写儿童, 轻松、快乐, 充满着游戏精神, 贴近儿童的生活, 故为儿童所喜爱。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能真正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这样的作品总是让大人们和孩子们感动着, 让他们爱不释手的正是文字和图画中传达出来的真、善、美。

英国儿童文学专家Peter Hunt说:“儿童文学是重要的。小朋友很喜欢有趣、好玩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会兴致勃勃地阅读这些作品, 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他们还能够通过这些作品来认识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儿童的成长历程, 并在开发儿童智力和培养各种兴趣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 努力多渠道开辟儿童文学的阅读途径, 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每位小学语文教师要用心培养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要逐步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因子, 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 不懂得儿童文学, 尤其不了解当代儿童文学作品, 应看做是其职业素养的严重不足。每位教师除了要不断紧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外, 还要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与名人传记, 多多关注学生们喜欢接触和了解的事物, 包括学生喜欢读书籍, 重点是儿童文学作品。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有益于培养语文教师丰富敏感的心灵。儿童文学作品在看待生活、表现生活的时候表现得更善良、更温暖。一个能够用心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老师, 一定会是一个善良、温暖, 富有情趣的老师, 她的情感自然也很丰富。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告诉我们:“阅读儿童文学书, 就是在种植童话。”同儿童一道体验来自儿童文学作品的欢乐与感动, 教师不仅拥有了一条与学生交流的有效心灵路径, 还将收获一份抚慰自我精神世界的温暖与幸福。身为语文教师, 理应用心研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用这些贴近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喜爱的故事来教育他们,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有益于唤醒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经验, 开掘出优质教育资源。有时教师会因学生的表现不合学校规定而批评学生, 这样的教师就是忘记了自我成长经历的人, 如此教育必然收效甚微。比如在处理不交作业的学生时, 教师应当换位想想自己在这个年龄段是否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是最基本的行事准则。育人者应高度重视自我成长经历与体验, 要发掘并利用好这种资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并发掘自我成长经历与经验, 使其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育人智慧。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有益于语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 也是培育美好心灵的文学。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 不仅有着童心童趣、美好快乐, 还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些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缺乏了解, 认为只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才是儿童文学。许多教师工作之余不钻研业务, 除了教材中必须要教的经典名篇外, 其他的根本不去阅读, 他们对儿童文学缺乏开阔的视野, 对具体作品缺乏深入内心的阅读体验, 对儿童文学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缺少思考, 只能想当然地认识儿童文学的价值, 自然也就不可能站在儿童文学发展的高度和前沿向学生推荐当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身为语文教师, 若只知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是不够的, 还应了解林格伦、凯斯特奈、怀特、达尔、扬松、罗大里等国际著名的现代童话作家及他们的作品, 应了解郑渊洁、孙幼军、王一梅、洪汛涛、梅子涵等国内童话代表作家的作品。只要留心, 童话作品中许多有趣的问题将会带给教师有益的思考:为什么林格伦笔下的主人公具有巨人般的能量?为什么郑渊洁作品里“听话”的孩子总是被捉弄, 而特别调皮的孩子却总是幸运的, 且屡有奇遇?这些问题值得教师探讨, 教科书里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通过阅读作品本身, 用心感悟才能找到。童话里的这些变化, 实际上记录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 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带来了少年儿童心理与生理的早熟变化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追问, 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当代教育的特点, 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当代儿童的身心特点。事实已充分证明, 具备良好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更能贴近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 进而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其自身也更具人文魅力。

我们希望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温馨的书香中成长, 希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指导阅读和自我阅读。只有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 才能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儿童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佩里·诺德曼, 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

8.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英语学科思想 英美文学 高中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9-01

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科思想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并了解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与历史文化等。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英美文学,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教师应借助英美文学改善教学质量,进而体现出英语学科思想,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一、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扩大学生词汇容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并学习到更加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句子结构,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英语能力,英语语言技能得以显著提升。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引领他们把握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逐步扩大词汇容量,有利于他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北师大英语教材中阅读课《The Sea》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一篇有关维京人如何发现北美大陆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有关维京人当时生活状态和探险经历的历史知识,感受和学习探险者的精神。此时,教师可使用《The Old Man and the Sea》这部文学作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原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诸如:It is what a man must do;My big fish must be somewhere;等。通过对经典语句的解读,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促使他们积累更多的英语词汇。

二、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

口语训练是高中英语学科思想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出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高低。大多数英美文学作品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物对话内容,教师可以此当作学生的口语训练素材,让他们利用这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口语练习。而且不少英美文学作品中还含有大量有哲理的语句,高中英语教师让学生借此进行口语训练,不仅可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动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

在这里以北师大英语教材中《People》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讲述与人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利用《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这篇文学作品中埃斯佩浪莎和妹妹蕾妮的对话内容,让学生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见习口语练习,联系上下文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语气和性格特点等,在引导他们引用经典名句的同时,使其逐步掌握人际交际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另外,学生在利用这些经典语句进行对话训练时,可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词汇搭配,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了解英语对话习惯和英式思维,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丰富学生文学修养

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在课外活动中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渗透英美文学作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他们推荐部分经典作用,使其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涵盖着丰富的英语文学知识,还涉及到历史、音乐、政治、宗教、文化等知识,通过阅读课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应为学生推荐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从而使英语学科思想得以较好地体现。

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推荐阅读《Bible》,这是基督教最高神学经典,属于宗教文学经典作品,体裁多样,有诗歌、传记、散文等,涉及到神学、伦理学和哲学等内容,经典语句和经典故事也有很多,影响力遍及艺术、文学、法律、制度、政治、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通过阅读,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让他们知道人守约则得赐福,人背约则受惩罚。诸如此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还有很多,诸如《The Miserable World》、《Uncle Toms Cabin》和《Jane Eyre》等,这些作品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并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

四、总结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作品,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教学模式的改良和优化,教师可借助英美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词汇容量、练习口语交际和增强文学修养,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充分地体现英语学科思想。

参考文献:

[1]康乐.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皮革,2016,02:253-254.

[2]张悦.浅析英美文学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J].亚太教育,2016,19:52.

9.让我们聊聊中国文学吧散文 篇九

经常看见一些写作的人在那里很困惑地说:没有长篇小说,就没有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有些甚至说:没有长篇小说,就不能称为作家。

我不写长篇小说,所以对于小说创作本身是没多少发言权的,但是我却在这里发现了文学创作目前的一些误区已经越来越影响和左右写作者的创作。在承认大多创作者都希望获得来自他人或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础上,我不想说这些带有目的性的创作就是不符合文学精神的。但是我还是要说的是,这些观念的根植或许正是目前或者说相当长时期以来小说创作一直没有起色甚至严重倒退的原因之一。曹雪芹写《红楼梦》,路遥写《平凡的世界》,都是用生命在写作,文字得以不朽。当然这样极端的写作方式也并不是我所推崇的,但是目前的小说创作基本都是基于商业利益而快马加鞭飞速完成的,来得快,扔得更快。

目前的文学理论基本是依从于西方文学理论观念构筑而成的,这个构筑本身是带有严重的缺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把小说创作当成了文学成就标志的原因。现代文学理论不能完整准确地对中国文学进行论述和和解释,依照西方文学理论,很多中国古典文学是不能划在文学类别中的,而这恰恰就是把最具有中华民族性的文学忽略,并且造成漠视她存在和价值的根本性错误。这些错误的形成,不排除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归根结底,我以为是中国文学界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文学该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模仿西方文学,只是依葫芦画瓢,最后大多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哪里也挨不上,既不被西方社会认同,也疏离于本土社会。因为失去了民族内核,反映不了民族特性特质的文学作品本身就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文学,是对本国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社会状态的反映。脱离了母体的文学,其下场就如同鱼缺失于水。

在这些创作中,小说是最先与西方文学靠近,并且努力与之搭亲的,甚至要完全抛弃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走纯西方文学的创作模式。这之间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就不去论述了,东西方社会建筑上构筑的极大不同,也是这些盲目求学者不去正视的,可是从最简单的文学创作思维来说,东西方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就不是光引进就能完全溶于西方思考模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要创造相同的文学作品,这几乎就是白日做梦。

今天在积极肯定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社会带来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它所造成的中国文学永久性创伤带来的恶果进行反思了。白话文的先驱胡适先生对中国文学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就不去表述了,但胡适们蛮横而且不加任何梳理的把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内容从文学中剥离,完全按照西方的文学理念建立了一套中国的文学体系,在他的《国语文学史》(1927)和《白话文学史》(1928)中就完全将诸子散文,史传文,甚至汉赋,骈文都排斥在文学之外,更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居然把《诗经》,《楚辞》这样带有鲜明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史中剔除出去。这样极端的做法固然被后来的专家学者更正了过来,但是恶果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类文学形式被很不重要的.摆放在了历史中,而不被倡导和使用。我并不是推崇这样的文学形式,但是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即便不被重视,也不该被完全遗弃,成为如木乃伊一样而被搁置,成为只带有研究性质的东西存在。失去了民族性的文学创作还带有多少生命力,我是表示严重怀疑的。从目前的小说创作来说,我就已经感觉到了某些死亡的阴影在逼近。

那么我们退回来先说说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吧。小说真正走进文学殿堂,并被确认其身份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并不遥远,即便如我们硬生生把四本小说列为了古典文学的四大代表,也并不能说明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大名著,是否就是中国文学的顶级代表,我是一直心存疑虑的,这个评判的标准和尺度是依照什么而来的,尽管我并不否认这些小说确实代表了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准,但是是否就是文学的最高水准呢?最少,我个人是这样胡乱猜测的,曹雪芹先生断不会以为自己比李白杜甫要伟大的。小说还能代替其他文学创作形式吗?我以为是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在中国整个文化史中,对中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绝对不是小说这个在明清时期才兴盛的文学形式,这只要翻开中国历史就一目了然了,无需任何的言辞来佐证。

评定一种文学形式是否占据历史地位,占据多大的历史地位,不是仅仅凭借当前的一些表面现象就能确立的,是需要放在这个国家历史长河中去检验的。我们不能说现在没有人读诗歌了,就否认了诗人存在的价值,更不能说现在没有诗人就全盘否认了曾经诗人们创造的巨大文化财富。说到底,现在的小说家有几个又能挺直了腰板跟曹雪芹叫板的呢?不比曹雪芹,那比比吴承恩也还可以吧。假若都没有,那地位又是什么地位?价值又是什么价值?商业地位?经济价值?恐怕文学是和这些有些绝缘的吧。尽管文学并不拒绝商业,也不拒绝经济,但是这都是文学作品出来以后才被附加的,而不是出来之前就有的,如余华的《兄弟》,前卷还是文学的创作,那么后卷就已经是商业的畸形儿了。

我们公认的,异议最少的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就绝对不是长篇小说奠定的,而谁又能说他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谁又能在他之后找到能与之比肩,或者能稍微离他近些的文学家吗?换言之,我们当前的中国有谁能当得起文学家这个称号呢?能勉强算作家已经是当前所谓的文学人最了不起的身份象征了。

中国小说除了那四个著作,还有多少能经受得起检验的呢?与中国的诗歌,散文相比,小说的光彩还如我们幻想中那么夺目吗?

19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有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中国小说史略》。在我所阅知的文学史料中,这该是首次被确认的小说在正统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在此之前,小说莫说登大雅之堂,就是在坊间也不过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官方或者半官方印本基本是没有的,甚至公开流传都是很困难的。自鲁迅开始有了中国第一本的白话文小说,这也是中国小说向西方小说创作模仿的开始吧。这以后中国小说的创作已经和传统的古典小说创作有了很大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在结构,表现手法上都是欧洲小说的翻版,基本没有创新。小说在抛弃了母体之后投向了一个我们并不熟悉也并不那么了解的文化体系中,这种先天不足的畸形发展,就已经预示了中国小说的终结,这是中国小说家们根本就不承认,也根本就不去直面的,所以当卡夫卡被一些人知道以后,我对于那些一早起来就成为某个怪物的作家一点不感觉惊奇。中国近现代小说发展百年,还停留在模仿抄袭的地步,没有任何的创新,文学的原创性被抹杀得一干二净,谈论其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怕是还需时日的。当然,我不否认中国文学该向西方文学借鉴,但是也仅仅是借鉴而已,抛弃了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迟早是会水土不服而夭折的。

文学的创作,是基于一种原创性上的创作,假若失去了原创性,这类的创作都是如现代工厂中的流水线上的成品,不过换了颜色,换了包装而已。也依照文学的原创性,如三国,水浒这样的小说究竟含多少的原创因子呢?三国也好水浒也罢都是依照前人不断累积的历史或者故事而结集成的,尤其水浒,更是一种搜集整理的工作。西游记也是在民间故事和传说再加一些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来的,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基本都是前人已经创出来的。所以以伟大的一些常规标准算,这三部都算不得多伟大的作品,只有一部红楼梦可以说是真正代表和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之一,这其中的原创价值,以目前多如牛毛的红学专家们研究了一辈子也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就可见一斑了。当然,我并不否认另外三部小说的巨大价值,但是这些价值与文学精神比较而言,是划归不到伟大并能代表中国整体的文学水平和成就上去的。

由此,我又想到了现在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相互抨击,历次交锋。我觉得这是相当滑稽和可笑的。假若文学承载了思想的任务,那么还要那些思想家做什么,假若思想家把文学的事情都完成了,那么文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承载,但不能成为必须。当然这些基本都是和中国文学诞生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的。中国文学出现如西方的科学划分野是在上个世纪初期的事情,在此之前,思想和文学基本是没有多少明确界限的,也就是,文学的同时也该是思想的,思想的也断然不能脱离文学的。就拿老庄来说吧,你要说他们不是文学的,怕是你的左脸会被狠狠抽上一巴掌,你要说他们不是思想的,你的右脸又会被狠狠抽上一巴掌。在这样的一种混淆不清的文化发展中,非要谁指着谁的鼻子论是非,最终不过是自己煽自己的耳光而已。

这就如你非要把小说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些诗人们会把两千多年来的诗歌一起扔到你的头上去,砸也把你砸死了,还能容到你来显示文学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有弊端没有,当然是有的,这根本毋须任何的怀疑。不谈她优秀的部分,谈谈她的劣根性吧。中国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功能性的特征,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阐释诗歌的功用时言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因此,我更愿意把中国文学称之为功能性文学。中国的文学从来没有独立的思想,而是被思想一直左右的,也就是,中国的文学更多的是为了思想而服务,不是用文学这样一种形式为思想添薪加柴的。在中国思想史中,没有文学的地位,找不到因文学而散发的思想亮点。文学依附于思想而生存,失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学,就会自己先失去了底气,也可以这么说,中国文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自从孔夫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文学的创作基本都是以这些为目的的,几乎难以找到超越这些目的的文学作品,文学中的道德理念也一概是不能脱离“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因此文学沦落成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工具,在今天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仿佛不载道就失去了深厚与凝重,就失去了现实与社会。却很少有人仔细地来剥“道”这一张皮,看看在这张皮下究竟都藏着怎样的实质性东西,这些"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究竟已经更换了多少的核。那么载道,这个道是谁的道,哪个年代的道。

载道不是文学的唯一功能,如果只为载道,那么文学早就可以休,可以亡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思想哲学历史等等其他文化类别着手,能更直接,更尖锐,更深刻地把当时之道好好载上一载。因此载道不是文学的目的,文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载道这样的一个空泛的,可以被任意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一个不切实的目标上。

文学不该是完全理性的,甚至我根本就不赞成文学是理性的。但是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所有理性的东西却把文学的热情泯灭了,一团烈火正熊熊燃烧,却偏偏要用这样的伦理那样的道德去约束她,那么结果只能是被这些冷水熄灭。文学人皆以天下为己任,真以为自己就是救世主,可以用文学的东西去解决现实中的矛盾与问题。这样天真而单纯的想法在文人的历次实践中的挫败被一次次证明了文学不能充当救世主,文学人拯救不了社会。

就如苦难不是社会的唯一形态,文学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对生活现象与本质的描绘与揭示,苦难是文学,风花雪月也可以是文学,人类的情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合而成的,生活是由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创造的,我们都不能以一种情感或者生活凌驾在其他情感生活之上,就如,我们需要爱情,我们也不能缺少亲情与友情,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互为补充的。假若缺失一个,都是不完整的。那么文学作为一种表现人类生态的一种手段,就该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同人的喜怒哀乐。胡适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不能做你的梦,就如你不能做我的梦。既然大家都是生命不可复制的个体,那么有什么理由用一种声音一种标准说话呢?

文学的目的,就是发出你的声音,把你心底深处的声音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是纯粹个性化的,不同于别人的,一种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思考,是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特征的创作。即便是在中庸之道的严重制约中,自由的个性如何受到抑制,情感如何含蓄内敛,也是只有那些带有个人鲜明特征的文学作品才得以流传,才得以不朽。

人常言道悲愤出诗人,在古代,文人大多不被社会接纳和理解,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被排挤,在郁郁不得志中,愤世嫉俗,慷概激扬,把胸中的满腹牢骚化成一章章诗篇,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艺术就一直是是古典文学中最恢宏耀目的,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其内容与形式之丰富,也是其他国家诗歌难以相比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无可撼动。因儒家学说和老庄思想的双重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婉转曲折,含蓄深沉为美学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散文这种发乎心性的文体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散文在意义上来说就是心路历程,摸着一个人的散文文字,就能多少摸出此人的心灵轨迹,也因此,在古典诗歌之外能与之媲美的惟有散文。而如今真正把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继承下来的也仅散文一家而已。自先秦散文开创的辉煌到近现代散文的绚烂多彩,散文遵循了古典散文的典雅,抒情,清新,隽永,生动而飘逸,在取材上也更广泛和自由,是做到了继承和发扬的。这也是为什么散文这种体裁被广泛接受并运用的原因,因为是民族的,也是适应于现代的,所以散文的创作生命力明显高于诗歌和小说这两种受到了西方文学严重影响的文学形式。

10.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 篇十

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

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韦燕智

内容提要:把握好文学形象,并化用到高考作文中,通过整句铺排、对比举例、化诗入文、故事新编等方法,让高考作文增光添彩。

关键词:文学形象

话题作文

文采 创新

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以文学形象作为作文话题送给考生,让考生大开眼界,让高考指导教师重新找回以读促写的备考传统。文学形象在历史的隧道中纵贯古今,熠熠生辉。学生熟悉阅读过的文学形象的生活,因为这些形象曾经让他们真正感动过,曾经让他们捧腹开怀过,或曾经让他们潸然泪下。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这是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回归,也是语文高考文学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话题材料同样富有诗一般的启迪:“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能显其智慧,山的沉稳能显其敦厚。然而海水的灵动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山虽然是沉稳的却有它的敦厚。”这充分体现高考作文文学性在命题者心目中的地位。

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再次闪光,同样获得评卷教师的青睐。它能显示考生的文化积淀,它能体现考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灵活的组材能力,它能展示考生的嫁接能力和点题意识,文学形象能再次让高考作文文采飞扬。那么,如何让文学形象在考生的作文中再次显现其审美魅力呢?

首先,要熟读文学名著,让文学形象烂熟于心。据《赤兔之死》的作者、原南京市十三中的考生介绍,光《三国演义》他就读了七遍。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如熟读《阿Q正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阿Q;熟读《西游记》对,就会对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嘴馋身懒的特点了如指掌;熟读《欧也妮•葛朗台》,常常会对贪婪吝啬葛朗台捧腹大笑;熟读《红楼梦》,黛玉的聪慧与多情常让自己心领神会。总之,熟读精读文学名著,对作品中的人物要烂熟于心,才能为我所用。

其次,要善于发现文学形象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再造原型,创新形象。在高考话题作文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必须善于挖掘文学形象的现实意义,找到他们与话题的切合点,运用起来才能不见斧凿痕迹,自然贴切。2004 1 年湖北考生在《买好一面镜

胜过百黄金 》中将文学形象和人生品格与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要在高考写作中找到文学形象与话题的结合点,巧妙构思,锐意创新。好马还要配好鞍,生动的文学形象如果没有生动的载体,同样索然寡味。

善于运用文学手法再造文学审美形象,文学形象才能再放异彩。如何能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呢?

一、整句铺排,气势恢宏。话题作文往往需要学生紧扣话题写出思辨性和哲理性。排比、对比举例能使作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整句铺排,整齐明快,流畅自然,让文学形象相互辉映,突出强烈的审美色彩。

200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水边的女人》排比举例水边的女人,然后由面到点,淋漓尽致地再现黛玉水一般的灵动形象,产生强烈的审美震撼力。

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

“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诗言志,歌咏怀。诗歌的形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诗人的化身。诗歌的形象在高考作文同样流光溢彩。2004年湖北考生《买好一面镜

胜过百黄金》由诗歌的形象而品评诗人的人格:

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他们各有所爱的“镜”,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

议论文中用文学形象对比、排比举例,更是气势非凡,平添几分洒脱,几分豪气。2004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文化的性格》如此评论文化的性格: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

二、化诗入文,文采飞扬。诗歌是语言的精灵,文学的精华。诗歌的形象灵气十足,凝练而简洁。往往一两句诗词名句,即可再现诗人的形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那番豪言壮语,散发着曹操的雄心与气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在那悲苍伤忧的情景中,感受到杜甫的忧国患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那感怀凄凉的小调,感染着李清照的落泊与寂寞。(广东考生《语言,沟通的基石》)因此化诗入文,守住文学写作的阵地,让诗歌形象为高考作文增光添彩。

200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有这么两段: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 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以诗人的诗歌写诗人,何等洒脱,何等畅快。

三、故事新编,针砭时弊。鲁迅是故事新编的开创者,从1932年写的《补天》到1935年12月写的《出关》,共写了8篇,这些作品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鲁迅在《故事新编》一书《序言》中所说:“„„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还有存在的余地罢。”其中《铸剑》是写眉间尺为父复分仇的传奇故事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思想:统治维修组用屠杀政策来统治人民,人民就用头颅来反抗这种统治,宁愿与统治者同归于尽也决不妥协。《奔月》题材来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但渗透着强烈的现实感受,体现出作者复仇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故事新编,重塑文学形象,倍受青睐。单一部《红楼梦》中的宝钗,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有《宝钗鸣冤》,2004年福建又有《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宝钗的独白》等佳作。

利用文学形象改编故事不是文学作品的缩写,也不是文学形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匠心独运,紧扣话题,联系生活实际,翻出新意来。

其一,以文学形象为基础,结合实际,展开联想和想像,让文学形象到现代生活,却保持人物在原著中的性格特征,从而在人物形象与现实的矛盾中反映社会问题。如《悟空下岗记》让唐僧几个徒弟竞争上岗,反映了当代的人才观。如《悟空八戒经商记》的折射的就是市场经济中商家对诚信的理解。如《孔雀东南飞新传》别出心裁,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了兰芝和仲卿的关系一种新的“诠解”。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形象。其二,反弹琵琶,让文学形象翻出新意。用求异的构思重塑人物形象,这样写出的作品不落窠臼,陈言尽去,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2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构思上,将故事中昭君完全被动的出塞行为,改为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主动请命的壮举。由被动到主动的行为变化,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求异思维的恰当运用,既有力地表现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也一改历史上昭君远嫁是个人悲剧、民族耻辱的论调,歌颂昭君舍小我而顾大局的精神,昭君也就不再是文人笔下那个“环珮空归月夜魂”“泪湿春风鬓脚垂”的充满哀怨的悲剧形象了。另一篇高考作文《刺秦》也是用这样的构思写出来的精品。《刺秦》中的荆轲为了天下苍生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变原作中的“刺”为“不刺”,变“刺不中”为“不想刺中”。人物也由《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

其三,旧瓶装新酒,借文学形象或文学作品框架重构文学形象,锐意创新。2004年湖南考生写的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借琵琶行的结构再造艺术形象,抒发的感情与原诗截然不同,但确有古今形象交相辉映的效果,虚实相生,产生深刻 的审美内涵。

我们在写作故事新编时,一定要注意紧扣所给话题,反映现实生活。否则,文章便没有现实意义,很难达到“深刻”的要求。

11.让闻读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 篇十一

一、引“趣”

1发挥榜样的力量。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作品,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叶圣陶的《荷花》,萧红的《我家有个大花园》等等。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名家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2发挥自身的作用。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发挥表扬的威力。人总是喜欢被别人认同的,小孩尤其如此。所以,不管在哪里,特别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就极力表扬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学生便尽量多阅读,于是,学生读书的氛围也就越发浓厚了。

二、授“渔”

阅读分课内课外,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能做到“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效果肯定不言而喻。但是,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我注重以下方法的指导:

1学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这一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起,低年级我教他们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教他们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则在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用好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教之于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并指出,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做好仿写练习。仿写可以仿句、仿段、仿篇。不但训I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名句激励了多少学子埋头苦读,潜身书海。然而,今天却面临社会上各种纷繁的挑战。让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已是共识。那“勤”那“苦”成为了一遍又~遍死读书的代名词,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所以,我们应该巧妙点,寓教寓读于活动之中,激励他们读好书。

1练听说。我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或在晨会时或在课前,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饲料,或一新闻,或一趣事,或一古诗,或好词佳句,学生果然兴趣盎然,枯燥的读写成为了有趣的乐事,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的境界。

2学整理。组织学生出好黑板报,举办手抄小报活动。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专题编辑,自己设计,自己插图。这类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搞竞赛。为了使学生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少年黄金时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积累能量,打破封闭的教室,与书为友,与知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我们要用阅读去滋养孩子,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上一篇: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