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共14篇)
1.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我的心得如下:
一、教师将面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在研究、探索的学习中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实行素质教育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应积极接受挑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
1、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当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指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新课程十分重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2、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2.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相协调
在地理教学中, 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地理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当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随之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积极构建教师、学生、教材协调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 不但要重视学生结果的评价, 还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 从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 有的教师只注重表面现象, 流于形式, 没有将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二) 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 很多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 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 不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 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三) 地理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要想实现地理教育教学的进步与飞跃, 必须要有教育理论作指导, 而当前的教学情况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缺乏应有的理论做支撑,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 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地理教学广度与深度, 难以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 造成了地理教学的盲目性, 不利于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 灵活处理教材, 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地理教学, 教师会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灌输给学生, 而且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 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和实践没有多大关系, 使得地理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要求地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同时发展个性。
1.重视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 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当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特点, 自主写地理调查报告, 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收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信息等, 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之际, 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文明旅游》这节内容的时候, 由于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在谈谈看法,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内容不同, 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初中地理主要描述了地理景观, 而高职地理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积极思考, 掌握更多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 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 转变观念、正确引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 去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 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让学生按照学案自主预习, 学生自己提出观点,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主动参与发言, 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之上, 通过学生发言引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和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包含了广阔的自然天地和人文景观, 很多知识有着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其中包括挂图、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等, 还可以发动学生自主设计切实可行的学具, 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团结就是力量, 每一个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和组内其它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分享教学经验, 共同成长提高。另外, 教研组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制定相关的教研制度, 如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 使每一个教师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断提升。
总之,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广大教师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地理教学的特征,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手段, 突破陈旧的思维方式, 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完美地渗透到实践中去,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学生学会求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 2011 (47) .
[2]何玉红.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课堂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1 (2) .
[3]陈继文.新课程下地理有效教学途径初探[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12 (3) .
3.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 地理素养 过程与要求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理科学知识的素养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例如,地理1(必修)中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学习时,要善于动脑,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学什么?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何利弊?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只要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学习,知识就容易掌握了。
二、基本技能的素养
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不能脱离地理知识,而地理知识的掌握又促进地理技能的学习。“课标”中对地理技能素养的培养有明确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公式机械不好理解,就简化为H=90°-纬度差,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有关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运动及特点时,利用动画演示、课件图片、地球仪等会更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引导纠正。
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养
《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括地理学习态度、热爱祖国和家乡、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地理组编写了乡土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爱国需认识国情,“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标准中有很多关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在教学中需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要求学生多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本地污染,土地的利用、人口增长情况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知识学有所用,而要进一步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四、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素养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变过去的机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领航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4.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四
其次,各省各市县(区)领导团队,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如教材版本的选用,课时如何安排,选修课课时与教师的安排等。做好新课程的实施计划与落实工作,提前为新学期新教材的实施做好准备。
第三,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熟悉新课程的教材,对课本内容、教学教法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教师间依然要坚持交流学习,可以借鉴已使用新课程地区的方法与经验。
(4)学校可以组织年级任课老师提前集体备课,准备新课程所需要教学工具,准备野外学习基地等。
5.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6.高二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高二年级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二年级新教材培训工作于2014年7月19日—21日在梧州市第十五中学举行。通过两天半的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二.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四.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教学参与度的评价;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对学生探究水平的评价等等。
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除了要求学习必修模块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章节和地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地理学习重点的改变,侧重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注意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尽力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认识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并高度重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等等。
高中新课程还有待我们探索实践,希望开启地理教学的新篇章。
7.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 篇七
随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力度, 尤其新课程制度的推行, 各地区及各学校加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要求,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不可否认, 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旨在为新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作出一定的贡献。
2.案例教学概述
2.1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广泛[1]。主要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 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讨论、解决及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换句话说,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真实、典型性的问题、事物或者现象作为教学的情景, 并通过这些问题、事物及现象引起学生的讨论, 而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要传授的一种学习过程、方法及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案例教学其实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 但是又结合了探究法、讨论法等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能力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及长远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2.2案例教学的发展历史
近些年来, 案例教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就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了[2], 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涵及其运用的方法及范围, 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法律规则。之后,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慢慢地在美国所有大学的法学院推广,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德海姆教授接任了哈佛商学院院长的职务, 于是他极力主张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商学院的课堂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中广泛推广的序幕由此拉开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 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学、商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当中, 而且不断推广。现在, 案例教学法几乎可以说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
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景的描述, 引起学生对案例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之间并不存在内涵的本质区别, 主要是在概念的外延上有所不同, 地理案例教学法界定案例的选取范围。具体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3.1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分析
从新课程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对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 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地理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地理之所以给学生一种艰涩难懂的印象, 归根究底是因为地理的教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 认知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感性认识的前提下, 讲授已经成为理论的地理知识,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 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分析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案例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4], 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以学生朋友及伙伴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因此, 案例教学要以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讨论, 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收集一些相关的地理案例, 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一些知识点丰富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理论化。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3.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全面性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来说, 作为一个地理案例涉及的肯定不止一个知识点, 通常都是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重点展开的, 但是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全面。不仅如此, 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比较全面的[5]。首先, 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 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 案例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 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4.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案例教学是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加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我主要结合案例教学及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对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4.1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新课程中,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值得强调的是对地理案例教学步骤的设计, 主要是为其实施提供一个借鉴, 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也可以将有些步骤省略或增加。一般来说, 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第一, 案例展示。案例引出可以采用发放资料、口头描述、视频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方式, 关键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 为案例讨论做准备。第二, 引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感知案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并最终引出案例讨论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 要尽量从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实际中引出, 并逐步深入。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直接引出讨论的主题的话, 很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这样会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第三, 小组讨论。引出问题之后,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研究当中。第四, 班级交流。在各个小组讨论出案例的结论的时候,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而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五, 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可以由教师做出, 也可以由学生做出, 再结合教师评点。
4.2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给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首先,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倾听, 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 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的讨论围绕着主题进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者控制不好的话, 很容易出现讨论与主题偏离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 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如果学生不积极, 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达不到对知识的学习的目的, 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教师不愿教、学生也不愿学。同时, 案例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尽量选取一些与学生关心话题相关的案例,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与学生都要对讨论过的案例做出反思与总结, 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 在讨论的过程中, 由于头脑风暴的影响, 对问题的认知很容易受其他观点的影响。学生进行课后总结, 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及相关知识点。从老师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总结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积累与总结教学经验, 这对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 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 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全面性。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采用, 否则不仅达不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而且有可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阻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所以, 教师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 并且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 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J].地理教育, 2011 (1) :45-46.
[2]袁平.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 2010 (9) :49-50.
[3]陈皆兵.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12 (11) :76-78.
[4]罗士成.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探[J].中国学术研究, 2009 (1) :56-58.
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应对策略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分析
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地理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二、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我们形成了以下一些共识:
1、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1、深入浅出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有些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可能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于是,“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地图教学法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运用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的模式,用地图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2、发现地理之美——提高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懂得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先激发其求知的原动力——兴趣。但是高中地理必修1要描述和探究的是“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课程背景下,清晰地并且不做深入要求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要认真记录,日后必将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便有所警觉;当学生学习《大气运动》时,便对这个哲学观点进行了有关讨论;当学习《水的运动》时,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当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3、强化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强调以下主要环节:⑴学习思路;⑵知识准备;⑶学习过程;⑷课后疑问。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
4、联系生活经验,让知识形象化,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要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如讲“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阳,演示地球的运动。
5、引入实验,增强探究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地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地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地理教学阶段的过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在实践中练,使其尽快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9.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高二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要求,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高中地理模块3内容的是()
A.人口与城市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区域可持续发展D.农业地域的形成2.比传统地图高明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
A.发展趋势B.地理位置的变化C.区位特征D.历史意义
3.下列关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人教版)“案例”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典型性B.随意性C.真实性D.说明性
4.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正确思路的是
①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②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③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④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⑤分析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A.①⑤③②④B.①②④⑤③C.⑤④③②①D.③②①⑤④
5.关于典型案例的展开和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一般现象的总述,提出问题,引出具体案例
B.具体分析案例时,应将其置于一般原理之中
C.展开案例分析着眼点必须在案例本身,不能迁移到其他区域
D.在案例展开分析过程中要进行基本原理、理念的渗透
6.下列说法不属于地理能力培养目标的是()
A.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B.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C.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D.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7.关于探究学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教师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
B.探究学习要发展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C.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
D.分析、归纳地理过程规律以及预测地理过程不属于地理探究学习的内容
8.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B.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但教材可以多样化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
D.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只起指导作用,教材的目标与内容不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可持续发展B.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C.规划学生的未来D.学习终生有用的知识
10.对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使用和处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具有规划性、超前性、创造性的特点 B.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只要将答案告诉学生就可以了 C.教材中的知识点不一定都是考点
D.考试时一般不会直接考教材中的概念记忆,但可能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1.对高中新教材地理必修3(人教版)创新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注重内容创新与选材的弹性 C.注重学习论题难度的一致性D.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创新 12.有关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选修课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一位高中学生必须学完所有选修七个模块才能毕业 B.高中理科学生也可以选修地理选修内容 C.高中地理选修内容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D.高考内容中没有选修课程中的内容
13.下列对高中新教材地理必修3(人教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区域地理是本册教材讲述的主要内容 B.教材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C.必须对西北地区和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认真分析,因为这两个地区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D.荒漠化和森林本身也可视为案例,因此教学视角应上升为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14.地理必修3(人教版)“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指导思想理解错误的是(A.综合的理念B.因地制宜的观念C.协调发展的理念D.建立模式统一规划 15.下面关于必修3知识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露天开采
B.“数字地球”的出现是科技创新的又一典范,这意味着科技创新日益全球化C.沼泽土能起到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D.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是和。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3.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为指导,以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4.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等调查手段,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做出判断。
5.高中新教材地理必修3(人教版)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教学设计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三、问答题(共20分)
1.你认为如何做好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3的衔接教学?(3分)
2.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3分)
3.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6分)
4.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请简要介绍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8分)
四、教学设计(共30分)(注: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3 第五章 第一节(新课程·人教版)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郑州市高中新课程培训结业考试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2.A3.B4.A5.C6.B7.D8.D9.B10.B11.C 12.B 13.C14.D15.C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综合性地域性2.区域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4.调查分析问卷、访谈、测试5.原因过程6.教学过程
三、问答题(共20分)
1.(3分)(1)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2)知识铺垫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把握好时机;(3)不要详讲区域,更不能抛开必修3而讲中国区域。2.(教师读本P244)(3分)
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答出其中三条得3分)3.(对比分析P98)(6分)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种类、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
4.(培训手册P193)(8分)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要素来确定区域农业发展大方向,再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为契机,自然地引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布局与生产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30分)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 第一节(新课程·人教版)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学目标:(3分)
10.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引路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尽量做到立体式进行: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有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平等对待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不仅喜欢并尊重那些聪明、听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且也要尊重如智力相对差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甚至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这种尊重,能使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得到确立、巩固,并逐步在学生中树立威望,使学生从中也学到了要尊重别人、会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并能使一些有严重缺点、对学校和教师有对抗行为的学生逐步改正缺点,减少与学校、教师的对抗。平时还应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各种选拔时平等;在上课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平等;在教师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时对学生都要平等。平等对待实质上也就是尊重,是对学生人格、人权的尊重。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就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愿意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认真对待学习。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对待他们。
11.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
引言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38
12.试论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篇十二
1.深入浅出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阔的学科, 其中涉及的领域有天文、数学、生物、哲学等等多方面, 其中高难度的知识不仅会让学生们产生恐惧感, 而且还会让学生的兴趣慢慢磨灭。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就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让内容形象丰富起来,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其做法是, 第一, 逐层分析, 提炼核心问题。第二, 将地图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课程中。比如, 在鲁教版教材中的《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文中, 紧抓“四季变化的原因、如何描述季节”这两大核心问题, 通过采用地图将复杂的区域展现的问题简单表明在地图上, 然后再通过几何地图将基本的框架进行构建, 再通过问题的问答模式进行提问, 最终用地图的区域知识将其内容丰富起来。
2.提高兴趣, 助于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 首先要明白, 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地理这门学科, 必须激发其兴趣。譬如, 在高中阶段的一年级, 学生还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哲学, 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 通过必修1的学习, 学生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可以得到培养。首先通过“自然地理”的认知, 明确地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储存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提出来, 并且要求学生们进行仔细记录, 为往后学习做铺垫。在学习完《地球运动》之后, 教师将这个哲学观点重新提出时, 学生就会有所感触。当学生在进行《大气运动》这课程学习的时候, 就会对这个观点进行探讨。当学生在学习《水的运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彻底顿悟, 在最后, 学完《地壳运动》时, 已经对之前了解的观点深信不疑了。
3.细节强化,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主要通过以“教案”的形式进行设计与使用, 这些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学习思路。2.知识的储备。3.学习阶段。4.课后问题。通过学案, 落实其学习思路, 基本上完成“节节清”的教学效果。
4.通过生活将地理形象化、具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引入实际课堂中, 这样才能将地理知识了解更透彻。譬如, 在课堂中讲解地球与地图这个环节的时候, 将学生们实际切西瓜的经验进行对比, 将新鲜的生活内容带入了课堂中。在分析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 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 分别让两名学生代表两个小组进行演示, 其中一名学生代表地球, 另外一名学生则代表太阳进行活动, 以此形式进行地球运动的演示。
5.课堂中增强实验过程
知识与技能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更是课堂授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如果合理的对课堂进行设计, 安排有趣的内容, 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中当讲解到热力环流这个规律的时候, 作者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当时在讲这一内容的时候刚好是秋天, 在课堂讲解中, 分别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打火机点燃, 然后把教室门打开一个小缝, 让学生将着火的火苗分别在门的上方以及下放观察火苗的方向, 这个过程学生们将会清楚地看到火苗位置处于门上的时候, 火是向外游走的, 而当火苗放在门下时火苗则是向内游走。完成这个步骤之后, 接下来就让学生讨论其原因并绘出简图。通过这样的形式, 这个环节的学习难点就得以轻松地突破。总而言之, 学生只有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6.通过交流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气氛
想要有活跃的答题气氛就需要在课堂中进行问题设计。例如, 在讲解我国的气候以及水源的分布时, 作者设置了一道讨论题型, 教师先将准备好的图片给学生进行观看, 之后让学生讨论南北房屋结构存在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们都纷纷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接着, 各个讨论组选出一个代表, 分别从房屋的各个部位进行分析对比, 最后, 学生们将各种意见进行综合, 得出结论。通过交流表达, 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得到了解决, 课堂氛围也格外轻松。
综合上述,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要明白课前充分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类课堂问题, 还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 采取更多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性, 促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化,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地理的教学优势, 怎样更进一步地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是目前地理教师都要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结合实践, 探索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3.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习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14.高中政治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安县中学成劲松
在参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培训的四天里,新课改的部分专家给我们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及核心理念;分析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及评价要求,使我了解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天,本人仍然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本人的最大感受是新一轮课改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一个“变”字,涉及到教材编制、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学法、评价考核标准等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向我们袭来的时刻,作为一个高中政治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直面新课改大潮的挑战,则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魄力,更多清醒的认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需要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本次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课改的关键和核心却是教师。因为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直接执行者,肩负重大使命。所以通过培训,我感觉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改变。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学习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自己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新教材对于我们刚接触老师,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都是新手,面对新课程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而新课程的任务又重,所以我感觉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有从头做起的准备,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其次需要各个老师之间共同研究、讨论,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才能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理解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依据内容定位合理配置教学时间统筹规划,大胆“放手”,不留恋于“过去”,不滞留于“熟知”,分层次教学,善于整合教材,善于把握重点。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教材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倾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落实:要正确对待这个目标,高中生应该主要是思维活动,该目标同样非常重要,而且有很多课的情感目标重于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不矛盾。达成目标的方法:利用“逻辑推动”实现目标,抓住“各种境遇”实现目标抓住“新鲜事实”实现目标。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生活经验、重视情境体验、重视过程方法、重视学生参与、重视迁移运用、重视归纳。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从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只是重视结论。教学应该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本身。
4、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关于一些新课程教学评价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注重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性
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以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亦可以是机械的。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固然要重视“创新”,但不意味着可以彻底进行颠覆„„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合作学习,强调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讲授和接受式学习,更不可放弃对个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活动是这次新课改的一个亮点。这些内容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应予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哪个环节、什么时间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可以作适当调整。
但是探究活动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陷入形式主义。
二是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手段。
探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不能本末倒置。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新课改虽然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多参与,活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教学方式?是不是学生参与的多了就符合课改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有这些环节才体现课改的味儿?所谓参与主要是看学生的思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专家讲的好:即使一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考问题,那么这任是一堂成功的课,虽然有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果他的问题能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这也是一种合作。这就是说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新的教学方式,不能为转变而转变。所以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不应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它应当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的,有思想深度的。
对于学科教学来说,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尊重学科规律,坚守学科本色!
5、作为教师心里要确实装着学生,真心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有一位专家把教师分为这么几类:
? 生存型的教师:无奈的苦捱
? 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 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生存型的教师
? 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 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 把教师职业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享受型的教师
? 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 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发展型的教师
? 教师: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 终身自我教育: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 教师职业:“不仅在给予也在收获”
所以我觉得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不管你是喜欢教育也好不喜欢教育也好,不管你将来是否要从事其他职业,既然我们现在是在教育的岗位上,那么我们就应该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切实要担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
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华师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显得有些仓促,但通过“我思我想新课程”、“实话实说:新课标、新教材”等活动、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促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认同感,主动思考课改相关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次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心得体会08-18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06-28
高中地理教学引入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10-31
高中地理心得体会07-06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如何创新08-24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优秀教案10-21
京口区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08-08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10-16
地理新课程改革模式07-15
高中地理洋流总结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