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

2024-10-08

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8篇)

1.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 篇一

附件一: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说明

一、本目录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与要求,以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设施的现状为基点,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

二、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三、本目录分两大部分,即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附件二)和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附件三)。

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分为两类,即基本配备类和发展配备类;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包括体育场地基本要求。

(一)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 1.基本配备类:

(1)必配类: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学校规模、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备(在校学生不足5000人及以下规模的学校可酌减)。

(2)选配类:选配类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围绕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自主选择配备。

(3)必配类和选配类共同组成某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配备目录。2.发展配备类: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要主动使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条件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但是,“211工程”建设学校和全国重点大学,须按发展配备类目录配备。

(二)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器材配备目录 1.体育场地主要从体育场地占地面积、障碍物的控制范围、照明要求等内容进行明确。

2.本目录体育场地基本要求不包括体育馆和风雨操场建设标准,也不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等项目的看台建设标准。

3.本目录所涉及的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器材配备目录,是对一个体育项目的单个运动场地或单个运动者确定的配备,同一项目的器材配备数量参照该目录执行。

4.本目录未涉及到的其它体育项目的建设标准及器材配备目录,建设及配备时可参照该项目的竞赛所需标准配备。

四、普通高等学校试办某项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应按该项目所需的场馆设施和器材进行配备,应有专项投入和安排。

五、多校区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按每校区在校生规模对照此目录分别配备(不开设体育课程的校区除外)。

六、鼓励各普通高等学校加快室内运动场地建设,在保证必配的室内运动场地前提下,增加的室内运动场地面积可按三倍折算成室外运动场地(游泳馆除外);高水平运动队专用场馆设施不计入室内、外运动场地面积。

七、学校在按目录配备设施器材时,应注意选择美观、实用、安全并经质检部门认定的优质产品。各类运动设施建设必须符合有关的安全要求,要加强对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维护、保养和管理,确保锻炼环境安全和锻炼者的人身安全。

八、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执行本目录的规定与要求时,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地理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配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并努力提高其利用率。

九、对低值易耗体育设备与器材,本目录未作具体要求,学校要及时补充,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的需要。

2.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 篇二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设计,看台

1 概述

体育场是指能够进行田径赛和足球比赛的体育场地, 可称田径场或综合体育场, 主要包括比赛场地和看台, 还有必要的辅助用房:广播室、控制室等, 训练场地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尤其对于学校体育场。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位于太原工业学院新校区内, 东临新兰路绿化带, 北临学院主马路, 西临校园篮球场。体育建筑等级:丙级 (举办地方性、群众性运动会) 。建设规模:占地面积:45 000 m2, 建筑面积:1 327.17 m2。场地设置了400 m标准跑道及单侧西看台, 残疾观众6座, 可容纳观众约3 000人, 主席台地面设计为平面, 同时也可进行集会和文艺表演舞台使用。在主席台及看台的下方利用场地高差设计了辅助用房:训练室、体能测试室等用房。

2 学校体育场规模及方位设计

体育场的规模确定:根据体育场使用性质和观众容量,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为丙级体育场, 可容纳观众约3 000人, 可满足师生平时训练, 开学校运动会时的非正规比赛需要。

体育场的方位确定:根据JGJ 31-200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为了防止眩光和风力风向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 位于北半球的我国的体育场长轴为南北向。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结合具体地形尺寸, 最终确定体育场的长轴为南北向。在西面校园道路上设有两个宽各为6 m的体育场出入口, 满足疏散要求。根据具体地形, 体育场的看台、观众席设在西面, 是观看比赛使用频率最高的西直道的最佳位置, 满足规范要求。

3 学校体育场比赛场地设计

体育场比赛场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在满足各项目比赛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缩小场地面积, 缩短观众视距, 扩大视野, 并适于建造。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比赛场地由各项田赛场地和周长400 m的标准环形跑道径赛场地及场地中央的标准足球场组成。各项田赛项目均布置在环形跑道内侧, 缩小了场地面积。

3.1 径赛场地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的径赛场地为400 m标准环形跑道, 它是由半径为36.50 m的两个弯道和84.39 m长的两个直段组成, 共设8条分道。西直道的使用频率最高, 设有110 m跨栏跑起点, 100 m短跑起点, 所有径赛的终点, 其标志线设置和长度宽度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跑道的地面材料为塑胶地面, 其厚度和性能应满足使用要求, 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应由专业厂家施工完成。考虑到比赛时的向心力, 跑道由外侧向内侧找坡1%, 在跑道的行进方向, 坡度不应大于0.1%, 尽量平坦, 不影响比赛成绩。

3.2 田赛场地

比赛场地的综合布置应紧凑合理。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的田赛场地受场地面积限制影响, 全部设置在跑道内侧。标枪、铅球的起掷区设在跑道弯道与足球场端线之间的半圆区内, 落地区设在足球场内。跳高、跳远和三级跳远, 撑竿跳高场地设在两个半圆区内。各田赛场地的材料, 坡度等应符合不同比赛项目的要求。跳远和三级跳远场地的助跑道长不应小于40 m。跳高场地的助跑区坡度不大于0.4%, 起跳区地面应平坦坚实, 落地区应为海绵包或沙坑。铅球场地的起跳区为坚硬不滑材料, 落地区的地面材料为专业厂家提供的可留下痕迹的专用塑胶材料。

3.3 足球场地

足球场地长105 m, 宽68 m。比赛场地草坪沿场区四角与跑道等其他材料相接处应平整;沿场区范围内的跑道道牙为可拆装型道牙, 拆除后地面保持平整。场地周围的终点立柱等是可能伤及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潜在危险物, 均为可拆装型, 并应在举行比赛时拆除。

4 学校体育场看台设计

体育场观众席看台可沿比赛场地的外侧一边、两边、三边或周边布置, 采用直线或曲线形。太原工业学院体育场观众容量3 000人, 采用外侧一边西直看台。看台为南北对称, 中间37 m为主席台, 局部设有广播室和控制室。主席台地面设计为平面, 同时也可进行集会和文艺表演舞台使用。两边对称设有60 m长的看台, 相接处结构用变形缝处理。体育场看台的剖面需要设计者精心设计。太原工业学院体育场由于观众人数不是很多, 看台剖面采用单层式, 看台下形成的空间为三角状, 如何利用这个三角空间, 需要设计者精心对待。本工程首先确定这个空间的功能为各种训练室、卫生间、体能测试室等辅助用房。在剖面上如何使这些功能空间合理舒适, 如何调整竖向标高使三角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这是设计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太原工业学院体育场为了增加辅助用房的空间高度, 降低了看台下的地面标高, 使辅助用房从体育场场地外地势较低的看台后面设入口, 避开了辅助用房地面与比赛场地的高差, 而这个高差由体育场入口处的缓坡解决。这样既充分利用了三角空间, 又利用了实际地形西面地势较低的特点。看台剖面图见图1。体育场看台的构造设计也应引起设计者注意。体育场的看台为室外空间, 兼作看台下部辅助用房的屋面, 因此, 要求看台的工程做法为屋面的做法, 即铺设一定厚度的防水层, 保温层, 保护层。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看台做法的防水层为4厚SBS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 保温层的厚度按建筑节能设计计算确定为7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保护层为40厚C20细石混凝土捣实压光, 内配双向钢筋, 满足上人要求。从结构方面考虑, 看台上有大量的观众, 应考虑较大的活荷载, 且看台和主席台之间还设有变形缝。因此, 看台的构造设计需要各专业精心配合, 认真设计。

体育场主席台的屋盖, 对设计者来说也是挑战。从建筑角度考虑, 应满足建筑造型美, 成为体育场建筑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元素。从结构角度考虑, 受力特殊, 没有支撑点, 没有大量支柱, 大多数为自己支承, 或仅需要很少支柱, 即可将力传给支座上。确定结构选型时, 应注意其合理性、经济性和先进性。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运动场采用网架结构体系, 既经济又美观, 利用结构形式美, 创造出体育场建筑的运动美和蓬勃向上, 勇往直前的形象。主席台剖面图见图2。至此, 体育场的设计基本完成, 在接下来的工程设计中, 还需协调各专业, 解决好排水、通风、强弱电等。

5 结语

学校体育场应结合学校具体的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 担负起提高师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因此, 我们在设计时, 应尽可能多的了解体育场设计的相关数据, 与结构、设备专业密切配合, 综合考虑, 细致、耐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3.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 篇三

关键词:探究 问题 设计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精心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创新品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课本上的知识以问题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去学习相关知识,开辟出新的知识领域。当前体育学校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化学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与普通学校相比。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引导就是体校化学教学过程常用的方法之一。那么,在体校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

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基础性

体育学校一般都秉承“学训并重”的办学理念,而实际上体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与普通中学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于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出基础性。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但是也不能照搬课本上的原话。问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仅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目标导向性,问题要切中要害,通过问题导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等,问题中应体现出重点掌握的内容。如在学习《氧气》(鲁教版.八年级)一节中氧气的性质时,主要知识是氧气能与碳、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实验探究中主要对碳和氧气、碳和蜡烛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因此,设计的问题应以氧气与可燃物的反应为中心目标,所有问题应围绕中心目标展开和延伸。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呈现出层次性,即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做到循序渐进。体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其认知水平,不仅起点要低,而且更要小台阶递进。如学习《海水“制碱”》(鲁教版九年级)纯碱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生活中你见过纯碱吗,知道其化学名称吗?你能否描述纯碱的物理性质?2.在生活中纯碱有哪些用途?3.碳酸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如果能反应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新物质。4.能否写出碳酸钠和其他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碳酸钠能否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为什么?6.碳酸钠能否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试写出化学方程式。7.碳酸钠能和哪种类型的盐反应?8.请归纳出碳酸钠与某些盐的水溶液反应的规律。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不仅掌握了碳酸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设计的问题应便于实验验证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的问题应便于学生实验验证。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就是来自实验,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和观察作能力,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如在上面设计的问题中,如果让学生判断碳酸钠与盐酸、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钡等物质是否反应,只要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即可。然后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设计的问题要有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到学生最想知道的地方。只有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以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利用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信息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好奇和感兴趣过渡到分析和探究上来。如在学习《海水“晒盐”》(鲁教版九年级)一节时,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入两个故事,一是《史记》中齐太公治国策略:“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重点解说“鱼盐之利”,通过故事说明齐国强大的原因;二是西汉晁错《削藩策》描述吴王刘濞造反的故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重点讲解“煮海水为盐”,使学生知道吴国造反的经济基础与盐的关系。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蒸发结晶”和“粗盐提纯”等相关问题让学生解决。

六、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新课程学习应该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说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在学习中探索,从发现中寻找乐趣、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化学的实用价值。如《金属的化学性质》(鲁教版九年级)一节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探究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顺序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果通过实验探究来比较金属性质差异,控制好实验条件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实验条件对实验现象影响的相关问题,比如:金属的表面积、纯度、用量,所用酸的种类、浓度、体积,反应的温度。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重点比较实验现象的异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知识的综合性、问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问题。总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只要教师能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就一定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4.某学校设计说明 篇四

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

建筑专业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关于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及教学楼扩建工程建设用地选址的通知》(台规选[2016]40014号)

2.规划部门提供的用地红线图(电子文件)

3.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

《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的通知》台建规[2012]187号

其它相关国家及地方现行规范、法规及标准。

二、项目概况

新桥小学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城区,椒新线和镇南路交叉口,本次工程位于新桥小学现有校园内,原教学楼和综合楼东侧,工程新建一幢食堂,并对原有教学楼进行扩建。其中食堂占地1062.04㎡,面积3331.64㎡,新教学楼占地面积775.56㎡,建筑面积3228.55㎡。

台州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市中心处北纬28度,东经122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全年平均气温为28.3度,7、8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38.7度,日最高气温≥37度的日数年平均有15天。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1度。夏季常遭受台风影响。

三、方案设计构思及特点

1.基地环境分析

本次工程位于原校园内,是整体校园东扩工程的一部分,是将原有食堂和教学楼向东的功能延伸。设计应做好流线、功能和建筑造型上的衔接。

2、建筑方案设计特点

基于以上对本项目的分析,本案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做好新教学楼和原有教学楼之间的衔接,因新教学楼布置综合教室,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原有教学楼的功能设施和交通疏散楼梯,降低造价。

(2)建筑形态和色彩上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并寻求新的创新,体现新的校园风貌。(3)食堂为新建工程,为原有功能的东移,相对较为独立,在安排好功能的基础上,建筑造型力求简洁大气。

四、总平面设计

1、教学楼:是原有教学楼向东的延伸,分南北两幢教学楼和原有教学楼相接,均以南连廊相连。新教学楼与原教学楼之间设置6米的间距。

2、食堂:原则上尽可能的利用基地面积,建筑西侧与用地红线交接,东侧平行南侧新教学楼,南侧平行西侧综合楼。

3、交通流线:基本上延续原有校园交通流线的布置,因工程的建设,镇南路上的校门将东移,东侧的主道路宽6米。

4、消防流线:教学楼和食堂均设置消防环道,新教学楼建成后,与原有建筑之间形成内庭院,连廊处设置净宽大于4米,净高4米的消防通道。

五、建筑设计

1、平面布置:

(1)教学楼:教学楼分南北两幢,共4层,每层层高3.6米。每层布置6间综合教室。新教学楼均为综合教室,不设置新的卫生间。

交通上南北两幢各设一部楼梯,结合原教学楼东侧楼体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2)食堂:食堂分三层,一层层高4.8米,二层层高4.8米,均布置餐厅和厨房。三层层高6.6米,布置风雨操场。

2、立面和造型设计:

教学楼的造型基本延续了原有教学楼的风格和基调,主要体现在阳台造型的处理,教室外立面的处理上。不过在细节上又运用了不同的材质,体现了设计上的继承和发展。

食堂因为是新建建筑,相对较为独立,因为土地利用较为紧张,建筑整体造型上为一个长方体,没有多做外框架和镂空的处理。造型上主要借鉴了贝聿铭先生国家东馆的设计,在主立面正对入口的角度做了锐角处理,并配合楼梯幕墙,在形体上得到了突破。

六、技术经济指标 原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内容 数值 单位

总用地面积 20059.16 M2 其中 地块一 9926.10 M2

地块二 10133.06 M2 总建筑面积 10793.35 M2 其中 教学楼 5455.33 M2

综合楼 3249.34 M2 教学辅助用房 2023.04 M2 门卫 34.94 M2 变配电房 30.70 M2 占地面积 3132.76 M2 容积率 0.54

建筑密度 15.62%

绿地率 35.00%

新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内容 数值 单位

总用地面积 20059.16 M2 其中 地块一 9926.10 M2

地块二 10133.06 M2 其中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9480.75 M2

公共绿地用地面积 652.31 M2 总建筑面积 17353.54 M2 其中 教学楼 5455.33 M2

综合楼 3249.34 M2

教学辅助用房 2023.04 M2 门卫 34.94 M2

变配电房 30.70 M2

拟新建建筑面积 6560.19 M2 其中 新教学楼 3228.55 M2

食堂 3331.64 M2 占地面积 4970.36 M2 其中 原有建筑 3132.76 M2 新教学楼 775.56 M2 食堂 1062.04 M2 容积率 0.87

建筑密度 29.18%

绿地率 35.52%

停车位 29 位

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内容

本工程系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及教学楼扩建工程,教学楼为四层框架结构;食堂为三层框架结构,其中三层风雨操场部分的屋顶为钢架屋顶。

二、设计依据

1、建筑方案及建筑设备各专业提供的条件。

2、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9)《多孔砖砌体结构设计技术规范》JGJ137-2001

(10)浙江省和台州市相应技术规程和规定

三、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0.75KN/㎡

地面粗糙度: B类

基本雪压: 0.3 KN/㎡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按6度抗震设计。

5工程地质概况

因甲方未提供地质报告,此项暂缺。

四、设计要求 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丙级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

综合教室

2.0KN/㎡

楼梯

2.5KN/㎡

走廊

2.5KN/㎡

屋面

0.5KN/㎡

食堂

3.5KN/㎡

其他未说明荷载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要求取值。

五、结构设计

结构概况及选型

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及经济考虑,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处理

教学楼通过设置沉降缝与连廊相接,使教学楼、连廊各自成独立沉降单元;单体之间由于建筑场地和平面功能要求,不设伸缩缝。

结构计算软件

采用PKPM系列软件计算,上部结构采用PM,SATWE-8作整体分析,基础采用JCCAD计算。结构材料

4.1 钢材:钢筋采用HPB235(Q235),HRB335(20Mnsi)

型钢、钢板采用Q235

焊条采用E43、E50型

4.2 混凝土强度等级:

梁、柱、板、基础:

C25

基础垫层

C10

4.3墙体

±0.000以下墙体采用Mu10页岩实心砖,M7.5水泥砂浆砌筑。

±0.000以上墙体采用Mu10页岩多孔砖,M5混合砂浆砌筑。

第三部分

电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的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程以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1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99-86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33/1036-200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2009)

2.根据相关专业提供的要求及甲方的委托要求。

二、设计范围

1.本工程设计包括建设红线内的以下内容:0.4KV低压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等。10/0.4KV变配电系统由当地供电部门设计,本设计仅供参考。

2.本工程弱电系统由建设单位另委托设计。

三、10/0.4 KV变配电系统(仅供参考)

1.负荷等级及各类负荷容量

⑴.负荷等级:根据负荷要求,本工程用电为三级负荷。

⑵.负荷统计:对建筑的用电负荷按单位容量法进行统计。总设备安装容量为1305.0KW,计算有功功率为913.6KW;无功功率为443KVar,视在功率为1015KVA。

2.本工程拟采用单回路10KV电源供电,从城网电缆引入(由当地供电部门确定)。10KV电源电缆穿管埋地引入本工程变电所高压系统的母线段。

3.高、低压供电系统接线型式及运行方式:高压为单母线的接线方式,低压采用单母线分段带母联的接线方式。

4.计量:本工程根据供电部门要求在高压侧设计量用总表,变压器低压侧设置参考计量用子表。

四、低压配电系统

1.本工程各幢建筑电源由10/0.4KV变电所引来,电压等级为0.4/0.23KV。

2.建筑内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混合方式配电。

3.配电干线采用VV-1KV电缆由变电所穿钢管敷设。疏散指示照明除采用主电源外,还采用蓄电池作为第二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

4.应急照明支线选用NH-BV-500V聚氯乙烯绝缘铜芯耐火型导线外,其余电力支线均选用BV-500V聚氯乙烯绝缘铜芯导线,PE线必须用绿/黄双色导线,均选用BVR-500V聚氯乙烯绝缘铜芯导线。所有导线均穿SC钢管或PVC塑料管沿墙及楼板内暗敷。

五、照明系统

1.照明种类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景观照明。照度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执行。

2.一般场所为荧光灯或节能型光源,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而定,但其照度应符合相关要求。用于应急照明的光源采用能快速点燃的光源

3.在大空间用房、走廊、楼梯间、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疏散照明,在通道、楼梯间等场所设置备用照明。

4.本工程设泛光照明、庭院灯等照明灯具。采用~220V,集中控制。具体灯位布置应与周边建筑绿化相协调。

5.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支路供电,所有插座支路(空调插座除外)均设剩余电流保护器。

6.凡安装高度低于2.4m的灯具,增设PE线。

六、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

1.本工程各幢建筑按三类防雷措施设防。

2.在屋顶设避雷小针作为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子的主筋作引下线,利用结构基础内钢筋网作接地体。

3.为防雷电波侵入,电缆进出线在进出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并与总等电位系统连接后再与基础接地网连接。

4.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及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等共用统一的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否则应在室外增设人工接地体。

5.本工程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在淋浴间等处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电源系统及弱电系统,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第四部分

给水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5.建筑等其它专业的设计方案及甲方提供的设计资料

二、给水设计

1.水源采用城市市政给水,三个区块的给水均从附近道路上的市政给水管网引入,每个区块设置两个给水引入口。

2.最高日生活用水量33m3,最大时生活用水量8.3m3。道路绿化用水为13.8m3,未预见及漏耗水量为3m3。

3.给水系统竖向划分一个供水区域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

4.给水计量采用集中水表计量。

5.室外广场、水景、绿化带等处设专用给水接头。

三、排水设计

1.生活污、废水采用分流制,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废水一同经室外管道排向市政污水管网。

2.污、废水日排放量29.7m3。

3.室内污、废水排放设在管道井内暗装。

4.屋面雨水有组织排放,阳台雨水自成体系,空调凝结水单独收集,排入室外雨水管网后,汇同道路、广场的雨水,就近分散排向区块四周市政道路上的雨水管网。

四、消防设计

1.各区块设室外消防给水,建筑内部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2.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采用低压给水系统,与室外生活环网合用,按间距不大于120m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单体建筑设室外消防水泵接合器。

3.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火灾延续时间为1小时。

4.在楼顶设置9m3消防水箱一座。

5.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相应级别配置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第五部分

节能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二、设计原则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公共建筑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总能耗应节约50%。

三、建筑节能设计

3.1本工程地处浙江省台州经济开发区,根据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台州属于椒江气象带,当设计建筑不能满足节能设计的规定性指标时,将采用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进行动态计算;进行动态计算时,室外气象计算参数采用椒江气象带典型气象年的气象参数。

3.2本工程规划及建筑设计合理布局,结合室外气候及地形条件,使室内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使建筑能耗降低。

3.3 本工程基本上均为南北朝向布局,为浙江省公共建筑的适宜朝向;

3.4 本工程多层公共建筑尽量避免过多的凹进凸出,从而降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

3.5 围护结构材料选用

3.5.1外墙:240厚混凝土多孔砖,双面抹灰外加30厚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平均传热系数K≤1.5W/㎡·K,热惰性指标D>3.0。

3.5.2 外窗:各个朝向窗墙比均满足规定性指标表格要求;外窗拟采用断热铝合金窗,普通中空玻璃;K值3.3~3.5,以满足节能规范的要求。外窗的气密性等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7-2002)规定的4级。

3.5.3屋面保温材料采用40厚挤塑聚苯板,屋面传热系数K≤1.0W/㎡·K;热惰性指标D>3.0。

3.5.4 底部自然通风的架空楼板:在板底加30厚胶粉聚苯保温颗粒做保温材料,传热系数K≤1.5W/㎡·K。

四、给排水专业节能设计 卫生设备及配件采用节水型。生活给水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和水井供水相结合五、电气节能措施设计

节能设计根据技术先进,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本设计采用以下措施:

1.变压器本体选用节能型户内干式变压器。

2.在变压器的低压侧设置电容器柜进行功率因数补偿,以减少变压器本体电能损耗。

3.将变压器容量选择在其经济运行负荷系数范围内,使变压器损耗尽可能减小。

4.灯具尽时采用节能性灯具及光源,以减少电能损耗。

5.室外照明灯具控制选用定时或光敏开关控制。

第六部分

消防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防火范围包括室外部分:总平面布局、环形防火通道的设置、消防水池的设置;室内部分:火灾报警系统的设置,消火栓系统的设置。

三、消防设计原则

消防设计的原则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立足自救”。

四、总平面布置 本工程均为多层建筑,相互间的间距均>6M。楼房之间均有≥4M的环形消防车道,可供消防车通行和进行火灾扑救。

五.安全疏散 教学楼层数为4层,檐口高度<24m,外走廊宽度2.4m,疏散楼梯2部(西侧尽端与原有教学楼楼梯相通),总疏散宽度>1m/百人。风雨操场、食堂建筑层数为3层,防火分区分层设计,每层建筑面积<2500 ㎡。设置两部封闭楼梯间,餐厅内任一点到疏散口的距离<22M。总疏散宽度>0.75m/百人。

六.建筑防火构造

所有封闭楼梯间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变配电房采用甲级防火门,厨房与餐厅相同的门采用乙级防火门。

室内装修材料尽量采用非燃烧体和难燃烧体,如不可避免地采用少量可燃材料时,均做阻燃处理,使其达到防火规范所规定的要求。

七.给排水专业消防设计

1.各区块设室外消防给水,建筑内部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2.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采用低压给水系统,与室外生活环网合用,按间距不大于120m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单体建筑设室外消防水泵接合器。

3.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火灾延续时间为1小时。

4.在楼顶设置9m3消防水箱一座。

5.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相应级别配置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八、电气专业消防设计

1.本工程为普通多层建筑。

2.设计依据

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CJ/T16-92

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⑶.各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

3.应急照明、疏散诱导指示灯光系统

5.学校电气方案设计说明 篇五

一、设计依据

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1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2007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2011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标准》 DBJ01-611-200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6 《智能建筑设计规范》 GB/T50314-2006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BJ-1-615-2003 《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0-2013

二、设计范围

1.强电设计包括如下系统:

10kV变配电系统 380V低压配电系统 动力配电系统

照明配电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

2.弱电设计包括如下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 可视对讲系统 CCTV监控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广播系统 汽车库管理系统 信息化应用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

弱电系统可根据甲方要求增加或减少,本次设计只负责预埋管,具体设计由甲方指定的弱电深化设计公司完成。

三、10/0.4 KV配变电所及配电系统设计和配电能源监测管理系统 1.负荷等级

本工程校园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32万平方米,单体建筑高度不超24米。根据本工程的功能及规模,消防负荷等级按二级考虑,其他负荷等级按三级考虑。

消防用电设备,如消防泵、喷淋泵、排烟风机、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保安监控室电源等;应急照明(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备用照明),电信机房电源,主要通道照明,排污泵、客梯、生活水泵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2.供电电源

采用单位指标法每平米按60va估算,在地下设1个变电所,内设2台1000KVA变压器,由10kV市政电网为本工程提供两路独立10kV电源,10kV电缆埋地进入本工程红线之后由设计院统一规划路由。电源分界点为本工程10kV配变电所10kV电源进线柜的进线开关。正常工作时,两路电源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各负担50%负荷,一路电源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供全部二级负荷。

3、功率因数补偿(1)采用低压集中调谐滤波补偿技术(既作功率因数补偿,又用于抑制谐波),进行无功功率自动补偿,使补偿后的变压器10kV侧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

(2)直管荧光灯等采用就地补偿,要求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

4、电能计量

(1)本工程电费以高压计量为主,低压计量为辅。在10kV配变电室内设置10kV计量柜,柜内仪表、设备等型号由电力公司确定。各变压器低压柜的馈电回路均设电力仪表, 并设置电力监控系统,监视各种电气参数和开关状态变化,减少故障风险,促进节能减排。

(2)为实现低碳绿色示范建筑功能,下列系统/设备运行均设有低压计量仪表,并进行远传监测,以便实现有效节能控制,促进节能降费。

1)电梯设备计量表计; 2)生活给水系统设备计量表计; 3)中水系统设备计量表计; 4)热水系统设备计量表计; 5)教学用电计量表计; 7)办公用电计量表计; 8)宿舍用电计量表计;

9)厨房设备及餐厅照明计量表计; 10)排风机组、新风机组计量表计;

(3)在配变电所低压开关柜出线处设置计量仪表,并在层箱处设置计量仪表,以便进行用电分项计量。

(4)在每个功能区的总配电柜安装带计量功能的数字仪表,以便进行内部收费管理。5.应急电源容量及性能要求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剩余电流火灾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用电,为保证供电中断时间为毫秒级,设置UPS电源。

(2)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和排烟机房等在事故情况下继续工作场所照明,设置EPS电源,其蓄电池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180 min。

(3)本项目各单体建筑内应急疏散照明系统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

30min。应急照明箱均为双路电源互投供电,火灾时由消防监控装置自动控制点亮。

(4)疏散通道、疏散通道转折处、公共出口等处设置疏散指示灯、出口标志灯。照度要求及灯具选型原则如下:

1)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变电所等场所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场所,其应急照明的照度按100%正常工作照度考虑,采用直管荧光灯;

2)多功能厅设置备用照明,照度按20%正常照明考虑;

3)风雨操场,阶梯教室,餐厅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备用照明,照度按10%正常照明考虑; 4)建筑内内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值:疏散走道不低于1.0 lx;人员密集场所不低于3.0 lx;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不低于5lx;

5)在门厅、多功能厅等部分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设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四、电力配电及控制系统

1、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防烟排烟风机、防火卷帘等负荷电源来自10KV配变电室的2个不同母线段,并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互投。

2、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电压等级为220/380V.AC。

3、每层按防火分区设置一个电缆竖井兼作配电间,分别设置应急照明、照明等配电箱为本防火分区供电。

4、每间教室内设分配电箱,阶梯教室,普通教室和特色教室(研讨室)均设置投影仪和电动升降幕布。

5、各种实验室,语言教室,现代艺术教室,视听阅览室,数字化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内按不同功能预留配电箱,待布置方案确定后,由精装公司完成二次设计。

6、在多功能厅、演播室、风雨操场预留用电负荷,待精装方案确定后,由精装公司完成二次设计。

7、厨房区按50kw预留电量,待厨房设备布置确定后,由承包商将电源由厨房配电箱送至终端用电点。

8、宿舍区的用电管理形式为集中式管理。宿舍管理室设置电话,网络和电视插孔。宿舍内用电点配置要求:只提供照明和普通插座,不设置电话,网络和电视插孔。

9、在门卫设置照明配电箱,为校名校徽提供局部照明。

10、整体校园建筑预留夜景照明电源。

11、室外操场不考虑夜间训练,顾不设置场地照明。

12、新风机组等采用树干式配电。其余负荷采用放射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配电。

13、所有供电给移动设备的插座配电线路均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RCD),防止人身电击事故的发生。

14、为预防和减少电气火灾,在线检测AC220V/380V配电线路的绝缘状态,在各层配电柜的馈电回路装设火灾剩余电流报警探测器,火灾剩余电流报警电流设置为 300mA,信号经2芯屏蔽电缆传至火灾剩余电流报警系统主机(安装在一层消防监控室)。

15、本工程选用铜芯导线、铜芯电缆、铜母线。普通低压线路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电缆,密集铜母线;消防线路采用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

五、照明配电及控制系统 1.照度标准

本工程室内主要照度标准:

普通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300Lx,照明功率密度值9W/㎡,UGR不大于19; 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 500Lx,照明功率密度值15W/㎡,UGR不大于19; 门厅、风雨操场、餐厅、多功能厅:300Lx,照明功率密度值9W/㎡; 配变电所 配电装置间: 200Lx,照明功率密度值7W/㎡; 走道、楼梯间、风机房、泵房: 100Lx,照明功率密度值4W/㎡; 消防控制室、电话网络机房、电视机房: 300Lx, 照明功率密度值9W/㎡; 2.光源

(1)教室、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照明采用高光效节能型细管径三基色直管形荧光灯,配低谐波高功率因数的电子镇流器。

(2)风雨操场等高大空间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或金属卤化物灯,配套低谐波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带电容补偿),其功率因数不小于0.9,显色指数Ra≥80。

(3)休息厅、走廊、卫生间选用节能型筒灯。

(4)设备机房采用高效节能型直管荧光灯配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加电容补偿,链吊式灯具。(5)水泵房、厨房等的灯具采用带透明灯罩防水型灯具。(6)煤气表间的灯具、开关采用防爆型产品。采用的镇流器均要求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3.照明控制

1)教学楼、阅览室等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并宜按照建

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

2)多功能厅、会议室、展示厅等场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并可按使用需求设置调光及场景控

制功能;

3)普通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在每个门口处设开关控制,除只设置单个灯具的房间外,每个房间

灯的开关不宜少于2个,黑板照明应单独设置开关。

六、建筑物防雷

本工程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雷保护。局部利用铝合金造型顶面作为接闪器,要求其铝合金外壳厚度不应小于 0.5mm。在楼顶端设置避雷针,以满足防雷规范的要求。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能满足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的要求。

为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的内部过电压,除在变压器高压侧装一组避雷器外,在下列部位尚装设电涌保护器(SPD):

(1)在变压器低压侧装一组SPD。

(2)向火灾报警及联动装置、楼宇监控设备的集中控制装置等电子设备供电的末端配电箱的母线各相上,均装设SPD。

(3)由室外引入或由室内引至室外的电力线路、控制线路等在其配电箱、控制箱处应装设SPD。

七、接地及安全措施

1、本工程低压配电的接地型式为TN-S系统。

2、本建筑的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弱点系统的接地 等共用一个接地系统,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0.5。

3、本建筑实施总等电位联结。

八、弱电设置系统

(1)数据/语音通信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2)安全防范系统

(3)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4)校园公共广播与应急广播系统(5)有线电视系统(6)会议与扩声系统(7)多媒体教学系统(8)校园智能一卡通管理系统

九、数据/语音通信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

1.在一层设电话网络机房,安装信息管理系统的主机、服务器、路由器、核心数据交换机、存储器、网络打印机和500门电话交换机、电话总配线架等,在各层按照配线需要设置弱电间,设置接入层数据交换机。

2.整个建筑数据、语音通信等采用综合布线系统。语音、数据信息点可灵活调配,以满足教学及办公自动化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资源高速交换的业务需要。系统组成如下:

 工作区:根据用户要求,在各个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处设置可用于电话、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插座。

 配线子系统:信息插座选用标准RJ45屏蔽插座,水平配线采用4对六类屏蔽电缆(STP);在各层设置弱电间,配线架均置于以上弱电间内。

 干线子系统:由各弱电间至网络机房的数据主干采用八芯单模光缆,语音主干采用3类大对数电缆。

十、安全防范系统

1.本系统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内容。安防中心与消防控制室合用,设置在首层。

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在主要出入口处、走廊、前室等处设置半球固定式彩色摄像机或室内一体化球形彩色摄像机,所有摄像机处配置红外灯。

在所有残疾人卫生间设置呼叫按钮,并在门外设置呼叫闪灯,呼叫信号接入入侵报警系统。3.出入口控制系统

为安全和管理方便,在学校主入口、教学楼主入口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双向读卡器、电磁锁及门磁开关等。用于对进出相应区域的人员进行控制,凭有授权的卡才可通行。信号传送至消防控制室的出入口控制主机。

十一、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

1.本建筑为校园建筑,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按照二级保护对象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采用智能型两总线系统。消防监控室设在首层,设置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控制台、消防广播主机、消防对讲电话主机、视频安防监控台和电视墙等设备,监视和管理火警、应急广播、安防等系统。并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消防报警系统要与当地消防指挥部门联网。

2.在消防监控室,弱电机房,10KV配变电室、配电间、多功能厅、阅览室、餐厅、门厅、各层走廊、库房等处设置智能型感烟探测器,在厨房内设置智能型感温探测器,在厨房和燃气表间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消火栓旁边设消火栓按钮。在门厅、走廊、主要出入口等处设带消防电话插孔的手动报警按钮,在楼梯间设火警闪灯。在风雨操场的高大空间等处内设置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在每层电梯厅或楼梯出口设置火灾重复显示屏。消防监控室可接收感烟探测器的自动报警信号;手动报警按钮的动作信号,并实施消防设备联动。

3.消防控制对象及联动控制消火栓按钮、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检修信号阀、通风系统防火阀动作信号等均纳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后对空调通风系统、防排烟系统、事故排风系统、消火栓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火卷帘、应急照明、非消防电源、电梯、消防紧急广播等有关设备进行联锁控制。消防控制对象及联动控制要求:

 湿式报警阀的压力开关动作时,可自动开启地下室的自喷泵,接收水泵的运行状态和故障

显示,并接收水流指示器、信号阀的动作信号。

 火警时,联锁关闭相应空调、通风系统及其防火阀,并接收其动作返回信号。 火警时,开启相应排烟风机和排烟口,进行排烟,并开启相应的正压送风机和送风口,并接收其动作返回信号。

 可燃气体探测器探测到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25%时,启动事故排风系统。 用于防火分隔的卷帘门由其两侧的感烟探测器动作后,自动控制下降到底。用于疏散通道的防火卷帘,由其两侧的感烟探测器动作后,控制下降到距地1.8m处,感温探测器动作后,控制下降到底。接收其动作返回信号。

 火灾确认后,可自动/手动控制切断相应非消防电源,开启相应的应急照明;并接收其动作返回信号。

 火灾确认后,开启相应消防紧急广播,开启出入口控制系统控制的门,分区域疏散人员。开启相应火警闪灯,指示着火楼层。4.消防电话系统

在消防监控室设消防电话主机和可直拨当地消防部门的外线电话。在10KV配变电室、消防水泵房、主要空调机房等处设消防电话分机。

十二、校园公共广播与应急广播系统

1.根据使用要求,校园公共广播和应急广播合用一套系统,系统主机设置在校园广播室,包括话筒、音源和扩音设备。平时为校园公共广播,火灾时由消防模块强切至消防广播状态。二层及二层以上发生火灾时,消防监控室先对火灾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进行广播,通知人员顺序疏散;首层发生火灾,消防监控室先对本层、二层及地下层进行广播,通知人员顺序疏散。地下层发生火灾,消防监控室先对地下层、首层进行广播,通知人员顺序疏散。

2.在走廊、教室、实验室、阅览室、餐厅等处设6W吸顶扬声器,在厨房设置6W防水型吸顶扬声器,在多功能厅等处设置15W音柱、地下车库、设备用房设置6W壁挂扬声器,火灾时分区域播送应急广播。在设置1W吸顶扬声器,用于播送应急广播。

3.校园公共广播系统采用数字化传输与各个校园单体建筑相联系。

十三、有线电视系统

本系统节目来至当地有线电视网光缆传输的信号。在有线电视机房内设置电视前端柜。系统采

用全频段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的方式,支持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的传输应用。采用860MHZ邻频电视系统,带宽1GHZ,使系统频道扩展及功能均能满足将来有线电视的发展要求。有线电视采用分支分配方式。

在教室、办公室、会议室、报告厅等处设电视插座。系统输出口电平为64±4dB。

十四、会议与扩声系统

在多功能厅设会议与扩声系统,设置调音台、音箱、投影仪、音视频切换器、多媒体电脑等设备,可进行会议扩声和播放视频图像、多媒体数据图像。并预留同声传译系统条件,同声传译系统采用无线式(直接感应式)。本次设计只预留弱电设备机房,待布置方案确定后,由弱电集成商完成二次设计。

十五、多媒体教学系统

在各个教室和实验室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室讲台处设置一套多媒体教学控制台,包括多媒体集中控制主机及操作键盘、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机、幻灯机、DVD机、录像机、功放等设备。教师可控制各种设备(包括投影幕、电动窗帘、灯光等),实现多媒体教学。本次设计教室和实验室只预留弱电箱,待布置方案确定后,由弱电集成商完成二次设计。

十六、校园智能一卡通管理系统

6.东莞市金盛学校中学校设计说明书 篇六

目 录

一、设计依据、设计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总平面设计说明

三、建筑设计说明

四、结构设计说明

五、建筑电气设计说明

六、给水排水设计说明

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设计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东莞市金胜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东莞市金盛学校中学校区建设项目设计合同。

(二)东莞市金胜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所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资料。

(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标准及规范。

(四)本公司各专业所提供的设计要求和条件。

(五)本工程设计范围为我公司与东莞市金胜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东莞市金盛学校中学校区工程设计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通风与空调、电照、供电、防雷等专业设计以及用地红线范围内的总图设计。

(五)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0.55 kN/m2 抗震设防烈度:6度

(六)工程规模

总建筑面积71991.58 m2,中学校区容纳学生总人数3240人,工程等级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耐火等级二级。

(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最后页

二、总平面设计说明

东莞市金胜学校中学校区座落于经济高度发达、文化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广东省教育强

镇东莞市桥头镇,位于东深快速路与S255省道交汇的石竹山水园内,园区内山环水绕、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显著。

金胜学校校区总用地面积为16.24公顷,总建筑面积139691.9平方米,其中小学小区作为一期项目建筑面积为60040平方米,已建成,二期项目包括幼儿园和中学校区,幼儿园面积为7661平方米正在建设当中,本次规划的中学校区用地面积为9.32公顷,总建筑为71991.58平方米。

中学校区教学群体是一组由教学、试验、科技、图书阅览、艺术交流、体育健身、生活配套及学生公寓等多种使用功能复合而成的建筑群体。

金胜学校中学校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二期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雄厚的教学资源,结合东莞的文化和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设计上力图在规划体系、建筑的空间形态、建造方式上进行设计手法创新,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体现着的有特色、有品质的要求。

2.1规划构思意图与布局特点

(1)浪漫与有序的总体布局

整个校区布局舒展流畅,室内外空间张弛有序,因循不规则的地形形状,由用地西侧至东侧,伸展出三条脉络,最北侧一条将科技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连成一体,形成校区的主入口;中间与南向两条脉络采用了非常流畅的两条曲线自由的向南流动,流线中充满动态,活泼而富有旋律,灵活而充满想象。中间的流线由初中教学楼起始,流转延伸出艺术楼,曲率优美,东侧尽端向用地南侧一字展开报告厅、健身馆、学生餐厅;高中教学楼临初中教学楼南侧引出第三条曲线,连接阶梯教室、东西向学生公寓,另自然形成四排与之呈放射状排列的南北向学生公寓。行云流水般的曲线形空间组织,使得各建筑如同乐章上跳跃的音符,既自成一体,又紧密联系。

脉络清晰的总体布局通过联系各教学区的曲线轴,和所有建筑之间的连接,自然产生出一系列相互渗透和彼此联系的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生态景观带,并形成多个序列轴,它们相互交织,在空间结构上体现了校园结构的有序性以及设计所赋予的特有的浪漫情绪,给学生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

(2)理性的场所链接与空间的序列轴线联系

校区在规划中形成两条南北和东西序列轴线,与城市规划和一期规划形成默契,起先的轴线始于北向图书馆与行政楼之间的大门厅的中轴线,向南伸展,艺术楼很理性的以此轴线居中,面向校园主入口,并在单体中产生一至三层的视觉穿透,同时形成门前的主广场,环抱而显具亲和力。

另一个轴线是利用小学校区建成的规划路西向延伸至中学校区的中心地带,报告厅作为该轴线的尽端结束。这样,这两个轴线的交会处产生出了另一个节点,以此作为艺术交流,露天表演的场所,在校区的功能分区上,也作为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连接和过渡地带,艺术楼、阶梯教室、报告厅、平台、学生公寓围合而之,周边建筑形体变化丰富、错落有致、形象鲜明、广场空间,高低错落,动静相宜。

节点场所经这些建筑与轴线间产生出来,又通过轴线形成链接,给人连续的空间体验,即成为周围建筑聚合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为往返于这些场所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交往、交流空间。

竖向设计是根据场地周围城市道路标高及一期工程的室外标高进行设计的,场地标高从教学区至生活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高程从20.00-14.00米,用地周围城市路标高约19.00-18.00米。竖向布置方式采用平坡式。特别是生活运动区利用艺术广场与用地南端四米左右的高差,从学生公寓起始以逐层退台的方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建筑空间、庭院空间及绿化空间均形成了很强的序列感。

雨水排放依靠道路横坡导流并利用雨水口收集雨水, 通过雨水管排至市政雨水管网,在整个场地东南角收集。

中学校区交通组织主入口设在建筑北端,沿用地四周形成环形车道,辅助后勤出入口延环行车道布置在用地生活区南端。绿化部分沿建筑周边布置,地面停车集中布置在用地西北侧教师办公西侧。各建筑之间满足防火间距,铺设环形消防车道,或长边建筑中部设通廊,满足消防车道要求。

三、建筑设计说明 1. 设计构思

整组校园建筑具有朴实、简约的建筑风格,运用现代的手法,对空间形态、环境与建筑,建造方式进行了统一的设计表达。

总体布局线条流畅,脉络清晰。平面设计中,体现功能多样化,空间形式统一语言,通过对直线、曲线等多种几何体加以划分和组合,运用衔接与穿插的手法,虚实结合与光影的变化,不同材质与色彩的转换,创造简约、雅致、鲜明的建筑形象。

北侧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一字排开,通过构架屋顶连成整体,从实验楼的干练过渡

到图书馆的柔美,再到行政楼的简洁,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六层高的双柱支撑起理性排列的大型屋架,使得校园主入口产生丰富的体量和光影变化,带给人较强的视觉效果。

初中、高中两座教学楼在同样简约的风格中,由西端的教师办公楼和中间的连接廊,围合出四个尺度宜人的半开敞庭院,由此产生宁静温馨的学生交流空间。艺术楼环抱校园主入口,中间底三层架空,尽显南方建筑轻盈、飘逸的特点。阶梯教室布置在高中部的东尽端,朴实雅致的风格与从该处起始的阶梯、平台相辅相成。

报告厅作为艺术广场轴线尽端的标志建筑,体型简洁大器,一气呵成,展现出学府殿堂的高贵气派,与建筑前的钟楼交相辉映。艺术广场前将这些不同功能的建筑整合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风格俨然一致的建筑群。

生活区布置在校园用地南侧,学生公寓、餐厅自成一体,采用了更多能体现生活气息的手法,体量清晰,用材活泼,色彩明快,仍不失大器简约,环境也结合地形,运用理性手法,丰富多样的表现。

体育运动区建筑主要表现运动所体现的流畅、明快的线条感,采用钢结构屋顶和围护结构,剔除厚重之感的同时,用轻盈的构件展现力量之美。

每座建筑物恰当的显示了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均被赋予了相似的建筑语言,在一片简约声中,与优美的环境同谱一曲,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建筑注重建筑语言、注重文化、注重人、注重环境的风格特点。2.单体设计

图书馆、行政楼及实验楼连成的整体建筑位于金盛学校中学校区的北侧主入口,图书馆与行政楼之间围合形成长38米,宽34米的入口大门厅,气势庞大,图书馆架空的首层环境优美,它们处于北侧主入口的序列轴线起点处,是最重要的建筑主体。(1)图书馆

图书馆是校园的资料和信息中心,建筑为四层圆形体量,内安排各种阅览室及书库、办公室等。空间形态为不同的功能选择了不同的开窗方式,以丰富的光影变化,营造出轻松、宁静的室内氛围,建筑造型突出圆形在外部形象的变化,考虑面对主广场和主入口门厅方位景观。立面设计采用现代手法,外饰面选用橙红色陶土面砖,采用水平为主的带形窗和竖向分格的装饰百页,利用入口门厅上方屋顶建筑构件丰富的光影造型,简洁细致、庄重典雅。

结合入口大门厅,建筑采取了架空的方式,与门厅之间围合出一个下沉式的庭院,与建筑物相契合,沿庭院北侧形成大片水池,临门厅一侧铺上竹林,构成过渡空间,以向心性的平台高差变化成为建筑与环境的柔化连接,如此配合,为学生创造出了宁静幽雅、令人难忘的交流场所。

(2)行政楼

行政楼在入口门厅的东侧,与图书馆围合面对主广场,建筑外墙面选用米灰色陶土面砖,作为校区的主色调,共为五层,局部六层,内部布置了一个开敞中庭,立面采用简洁的开窗手法,与少量玻璃幕墙相结合。西侧与图书馆风格相协调。

空间形式在中间段首层架空,从平台进入内部中庭,二至四层突出一片两侧辅以网格形式的实墙,作为标识学生每日必经此地可以目染的校训所在之处,宁静而致远,庄重而育人,室内外空间情景交融,让人记忆深刻,流连忘返。

(3)实验楼、教学楼、教师办公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体规划的脉络始于教学区这三栋建筑,从中学校区用地西侧展开三条优美的线条,实验楼呈一字伸展,初中、高中部教学楼分别通过相似曲率的曲线蜿蜒游走,浪漫的流线构成了理性有序的空间次序,三栋教学楼均按南北向布置教室,实验楼六层,采用内走廊形式,实验室与准备室、讨论室相互结合安排,建筑庄严,沉稳的气质,灵气的造型,流露出外灵内秀,南派北像的性格;初中、高中部教学楼五层,根据南方气候特点按照北侧单向走廊的方式布置教室,每层均留出供学生交流的公共空间,每间教室也均考虑了储物间,建筑的通透感,视觉观望,通风效果与交通组织均以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设计。

教师办公室四层,安排在三栋建筑西侧之间,彼此通畅连接,东西向布置,面朝东深公路。首层架空,与教学楼内部庭院连通,并由一面连续竖向立柱排列的曲线性墙围合,形成了许多学生们可以组团聚集的小交流空间,种上小植物,充满了无限趣味。这种极富变化的立面形式,丰富了建筑沿街面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光影变化和视觉观感,这一手法同时也缓解了公路对办公室造成的噪音干扰,功能与形式均提升了建筑价值。

建筑主体为米灰色陶土面砖,结合工字钢柱、钢梁,建筑南向根据气候特点设置了遮阳百叶板,建筑之间通过开敞式连廊联系,学生可以便捷的到达建筑的每一处。

教学楼初中部、高中部各36 个班,学生人数为每班45人,总计3240人。(4)艺术楼

艺术楼的平面布局由初中部教学楼蜿蜒反转而来,作为主入口轴线的通过处,呈对入口向心弧形环抱主广场布置,一层至三层中间段架空,五层加大采光面积,西侧与初中部在三至五层以连廊连接,南侧与报告厅在二层连接,建筑主体风格空灵剔透,简洁明快,门前主广场面对主入口可供集会之用,因此艺术楼是建筑群中具标志性的建筑。

(5)阶梯教室、报告厅

阶梯教室三层,在高中部教学楼东侧尽端,二、三层出挑,最大的特点是楼梯的设计,一至三层设计了一个单跑的开敞楼梯,从一层到二层段与建筑外紧邻的室外平台共用梯段,楼梯共享,以两层高的落地玻璃墙作为室内外分届,首层分成两个110人观摩教室,二、三层每层各设计了一个270人大阶梯教室。空间的创新手法,营造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带给室内通透的光感,和宽阔的视野,让学生在楼梯上或者平台上均能感受到极具趣味的空间感受。

报告厅是中学校区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位于艺术广场轴线的尽端,是一个集学术报告,文艺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厅所,报告厅为单层建筑,利用座位的升起,产生出上下两层的空间进入建筑,主要人流利用平台从报告厅座位高处进入厅内,平台的设计很好的将空间立体化,丰富了空间层次,便捷了立体交通,与建筑自身的功能特征很自然的形成了默契。

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流被立体的分散,提高了交通流线的效率,增加了沿途视线的趣味性。报告厅体型简洁大器,一气呵成,展现出学府殿堂的高贵气派,与建筑前作为校区制高点的钟楼交相辉映,同时构成校园另一条轴线上的一道风景,不同功能的建筑在艺术广场前整合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风格一致的建筑群。(6)学生公寓、餐厅

学生公寓、餐厅组成了校园的生活区,布置在校园用地的南侧,自成一体,利用艺术广场与用地南端五米左右的高差,学生公寓以逐层退台的方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与健身房,餐厅之间形成的绿化带、硬铺地也以同样的韵律和高差跌落,建筑空间、庭院空间及绿化空间均组成了很强的序列感,理性的节奏喻示着学生的校园生活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公寓建筑分为两组,共五栋,地上六层,彼此相互联通,房间按照四床设计,独立卫生间,南向对外阳台,还考虑布置了空调机位,以百叶围护。

餐厅四层,利用台地的高差,南端局部设计成自行车库解决停车问题。造型手法采用了南方建筑常用的大屋檐柱廊的方式,通过较大面积通透的玻璃采光,外墙内饰面涂以有食欲感的色彩,更好得体现生活气息,体量清晰简约,结合环境运用理性手法,丰富多样的表现。一次就餐人数最多容纳1300多人就餐。(7)运动场、室内运动馆

运动区由带有西侧看台的400米标准运动场,拥有三个室内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一个50米标准赛道游泳池的室内运动馆,以及二层为露天篮球场,底层为器械室、健身房和自行车库的健身馆组成,还有散布在学生公寓之间的网球场,能够满足各种类别运动比赛的需求。室内运动馆二层主场馆通过设置可以自由组合的座椅,可以举办12种集球类比赛、报告演出以及展览等多种功能形式的赛事和活动,最高承载人数达到2700人,同时室内馆还包含了教师办公,小球类运动间,健身房等其他功能用房。标准运动场西侧的看台一层也布置了教师办公室、体育器械室,运动员休息室等房间,完善了运动场的使用功能。

四、结构设计说明

4.1 工程概况及结构设计

本工程为均采用框架结构,基础为混凝土桩基础。

本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等级为四级。地震设计分组为一组。

4.2 设计依据及条件 4.2.1 自然条件

4.2.1.1.基本风压:0.65 kN/m 4.2.1.2 地基条件:

根据建筑勘察设计公司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2003-12),持力层土层为细砂(5)2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600KN。

4.2.1.3.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约为地面下1.000米。

场地附近无污染源存在,且地下水埋藏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

4.2.1.4.本建筑场地土类别分2区,分别为II类和III类,因部分建筑跨越区域,综合考虑取不利为III类

本建筑场地不存在液化现象。

4.2.2 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5)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4.3 设计活荷载标准值:

教室:2.0 kN/mxm 走廊:2.5 kN/mxm

疏散楼梯:3.5 kN/mxm

不上人屋面:0.5 kN/mxm 卫生间:2.5 kN/mxm

4.4 材料:

4.4.1 混凝土强度等级:

垫层:C10 基础 C30, 梁、板 C30, 柱 C30 楼梯及梯梁.GZ C25

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4节规定执行。地上部分:露天部分环境类别为二类a,室内部分环境类别为一类。

4.4.2 钢筋采用HPB235及HRB335,HRB400钢筋。

五、建筑电气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 T16-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7(2000年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1-2000 2.设计范围

2.1 10KV变电室设计 2.2低压照明、动力配电系统 2.3 防雷与接地系统

2.4 通讯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2.6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2.7 安全防范系统 2.8 综合布线系统

2.9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3.变配电系统

3.1 用电负荷等级:消防设备及其设备用房电源、应急照明、主要强弱电机房、重要的设备用房等系统的设备用电为一级负荷,重要的风机、水泵等设备用电为二级负荷,其余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

3.2 负荷估算:

建筑用电的变压器设备安装容量初步估算为4000kVA。

3.3

供电电源:

由市政埋地引入2路10kV电缆作为建筑的供电电源,要求两路10kV电源引自不同的发电厂。

3.4 应急电源:

设置自带蓄电池的集中供电式的EPS电源,作为照明系统的应急电源。EPS电源应急工作时间不小于30分钟。

3.5 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

建筑供电采用双路10kV供电,高压侧接线型式:两路电源同时供电单母线分段,互为备用,设置10Kv母联断路器。低压侧以每两台变压器为单位,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的接线型式,低压侧设母联断路器,低压侧主进断路器与母联断路器设电气连锁。成组运行的2台变压器,当其中一台变压器故障时,另一台变压器应能承担全部的一、二级负荷的电力供应。3.6 电能计量装置:

本建筑采用高压计量方式。低压侧设计量分表。低压出线回路装设三相的电流表及电压表。标准层预留安装电能表的条件,供安装各出租单位的计量电能表。立面及环境 照明单独设置计量表计。商业、餐饮、银行、邮局等场所单独装设计量电能表。3.7 功率因数补偿:在变电室低压侧装设功率因数集中自动补偿装置,电容器组采用自动

循环投切方式。要求补偿后功率因数大于0.9。荧光灯及气体放电灯采用单灯就地补偿方式,补偿后功率因数大于0.9。

4.低压配电系统

4.1 低压配电系统电压为交流220/380V,采用TN-S系统。

4.2 低压配电干线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照明与动力系统分别配电。单台大容量设备及重要设备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及一般性负荷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

合的配电方式,一般标准层办公区的配电采用插接式母线配电的型式。

4.3

消防电梯、消防水泵、防排烟设施、应急照明及重要机房的配电由引自两台由不同10kV线路供电的变压器低压侧,双路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应急照明供电回路末端配电箱处设置EPS电源的型式,要求EPS电源的应急工作时间大于30分钟。4.4

线路敷设:

室外线路:高压10kV线路电缆规格型号由市供电局提供,采用埋地引入方式;室外低 压线路采用YJV22-0.6/10kV型铜芯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钢带铠装电力电缆。室外环境照明电缆线路一般采用直接埋地敷设,电缆横穿马路处穿钢管保护,室外电缆一般埋深为地面下0.7米。

室内线路:办公楼配电干线采用铜母线/耐火电缆/交联电缆的型式。水平配电电缆沿桥 架/线槽敷设;垂直配电干线敷设于电气竖井内;办公楼照明配电干线采用插接母线槽敷设于电气竖井内;消防设备供电线路采用耐火型线缆敷设;分支线路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钢管/塑料管或金属线槽敷设于楼板或吊顶内。

5.照明系统

5.1 根据建筑的功能划分,设置不同形式的照明灯具,照明光源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光

源。有装修的场所根据装修要求商定,室外环境照明根据园林设计要求确定。办公楼内一般场所采用荧光灯、金卤灯和其它节能型灯具。光源显色指数大于80,色温在2500~5000K之间。

5.2 根据建筑平面设置应急照明系统的各种灯具。设置EPS电池组柜,供应急照明、疏散

照明、安全出口照明的电力。5.3 照度标准:

教室:300Lx

办公室:

300Lx 会议室:

300Lx 大厅:

200Lx 电梯厅、公共走廊:150Lx

5.4 照明灯具及光源选择:

教学、办公区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双蝙蝠配光,配亚光铝格栅电子镇流器。

设备机房采用控照式节能高效荧光灯。

6. 防雷与接地系统

6.1 本建筑属三类防雷保护建筑。

6.2 接地方式,设置总等电位联结及局部等电位联结。

7. 网络通讯系统 置电讯机房及网络机房,提供通信系统的服务。系统的设计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并具备系统升级的可扩展性。

7. 1 采用室内多模光纤(六芯62.5/125mm)到层的方案构筑大楼的高速网络系统。采用大对数非屏蔽通讯电缆到层的方案构筑大楼的通讯系统。水平支线采用超5类(或传输特性不低于超5类标准)电缆,末端支线穿管暗敷设。特殊房间采用光纤到桌面的型式。满足光纤接口1000Mbit/s,超五类线路末端接口100Mbit/s的传输速率。网络通讯系统的线路设计采用综合布线的系统形式。

8. 有线/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8.1 有线电视接收系统:由市政引入有线电视光缆,在电视机房设有线电视光端机柜,由光端机柜引出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信号采用射频电缆传输至各层。

9. 安全防范系统 9.1 闭路监控系统:

9.1.1 首层设保安监控中心机房(与消防中心合用)。

9.1.2 闭路监控系统设置:主要出入口及公共走道等处设闭路监控摄像机进行全天候监视。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10.1 本建筑采用区域保护的报警系统形式。建筑物首层设置消防控制室,内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机及联动控制台。根据规范要求及使用功能设置烟感/温感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信号装置、火灾应急广播及消防对讲装置及消防联动控制等设施。

六、给水排水设计说明 6.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总体规划设计资料 6.2.设计内容:

本设计包括室内外给排水、雨水排水、室内外消防等。6.3.用水量标准:

按每人每日40L。6.4.给水系统:

校区内由小学部教学楼内给水加压设备向各组团以支状管网系统提供加压供水以满足各楼要求。6.5.热水系统:

采用电热水器供应热水。6.7.排水系统

采用雨、污水分流,污、废合流的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6.8.雨水排水系统:

小区地表水将根据小区地坪标高变化进行竖向设计,在小区内设雨水干管收集地面雨水与天面雨水。小区雨水干管最终接入河道内。小区雨水设计重现期1年,设计降雨历时5分钟。6.9.消防

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16-87)(2001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版)6.10.消防系统

消防分为消火栓灭火系统。6.10.1.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15L/s火灾延续时间:2h

室内消火栓:20L/s 火灾延续时间:2h 6.10.2.按规范设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在不宜用水灭火的房间。

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 7.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3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总体规划设计资料 7.2.空调

1.教室,宿舍,食堂以及科技办公楼等除体育馆外的建筑均按分体空调设计, 预留电源插座。

2.体育馆为集中空调系统,采用风冷机组全空气空调系统。5.3.通风

1.厨房为机械通风,系统负压运行,油烟经处理达标后排至大气。2.厕所设机械排风。

3.体育馆按规范要求配设机械排风。5.4 环保与节能

1.厨房排油烟经油烟净化后排入大气。2.控制设备运行噪声在国家允许范围内。3.冷热管道采取保温措施。

中学校区技术经济指标表

1、总用地面积:9.32公顷

2、建筑物基底面积:14325平方米

3、总建筑面积:71991平方米

4、道路广场面积:46892平方米

5、绿化面积:327132平方米

6、容积率:0.72

7、建筑密度:15.3%

8、绿地率:35.1%

9、建筑层数:地上3至6层 ;

10、机动车停车位: 148辆(仅地面)

7.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 篇七

上一篇文章 (2012年第三期) , 笔者对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部分的修订情况做了说明和分析, 本文将对“课程目标”部分的修订情况进行说明和分析, 以便体育教师对这部分的修订情况和精神实质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理解。

课程目标是指期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接受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学生最终达到的学习结果。换言之, 所有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都应该努力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一样,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实际上也是由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组成, 只不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与《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标题上有所不同, 前者是由“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组成的, 后者的标题就是“课程目标”, 但在其下面的文字表述方面则分别提出课程目标和四个方面的目标。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用四个方面的目标替代了领域目标的概念, 这是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使用了领域的概念, 在本课程中就不宜再使用同样的概念。其次, 要说明的是, 在听取了广泛的意见后, 并考虑一线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情况,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改变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因此,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学习方面目标就有由这四个方面组成。还要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阐述每一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时,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首先说明上述每一个方面是什么, 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手段去达成某一方面的学习目标, 并强调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提出如下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 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 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由上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加上了“学会学习和锻炼, 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和“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的目标, 这是为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以及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同时, 也可以看出, 本课程目标涉及到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精神。以下将对课程目标进行逐条解读。

1.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体能

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也可称为新“三基”, 超越了课改前体育课程所强调的“三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因为新“三基”强调了基本方法, 即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和体育锻炼的方法, 这有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同时, 要说明的是, 新“三基”中基本技能包含基本技术, 用基本技能这一概念并不是要忽视或淡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强调要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体能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 也与学生的健康紧密相联, 因此, 增强学生的体能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 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灵敏性、平衡性、爆发力、反应时间等。从增进学生健康的角度出发, 应侧重发展学生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当然, 发展学生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能的练习, 每节体育课都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 并尽量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能练习。

2.学会学习和锻炼, 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能力, 即引导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体育锻炼。运动知识和技能很多, 而教学时数有限,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是教不了多少运动知识和技能的, 学生也是掌握不了多少运动知识和技能的, 因此, 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更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例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报刊杂志上查阅相关的资料;为了正确掌握某一项目的运动技术, 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体育栏目, 模仿优秀运动员的动作, 并自主进行尝试和练习等。

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果学生感到体育课的教学枯燥乏味, 体验不到乐趣而是痛苦, 就不会积极参与体育学习, 并厌恶体育课。当然, 由于体育运动是与困难打交道的, 也必然会产生一些痛苦, 但要使学生体验到苦中有乐, 乐在其中。我们现在一定要转变这样的现象, 一提到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快乐, 就批评“快乐”, 就大讲特讲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将学生“获得快乐”与“意志品质和刻苦学习精神培养”人为地对立起来。毋庸置疑, 运动只有给学生带来快乐, 才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 并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参与运动乐趣无穷。此外, 本目标所讲的体验成功主要不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所获得的成功感, 因为那样会使许多学生体验到失败感, 如果这些学生一直都是失败感, 他们就会失去运动的乐趣以及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进而不喜欢体育学习和参与锻炼。本目标所讲的体验成功主要强调自我的比较, 看自己是否通过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 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 并有助于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

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不仅仅只是有助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对人的精神和品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体育运动对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规范意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既能育体, 也能育人。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 而更应重视运动技术技能教学背后体育对学生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改变学生精神面貌的作用。因此, 体育教师应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除了充分发挥运动项目本身固有特性的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意识地教学设计和实施, 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志。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通过合作跑、接力跑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再如, 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5.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这一目标既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追求的崇高目标。义务教育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管是体育方面的教学还是一些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健康的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 并使学生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具体来讲,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无论是学习目标的设置, 还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都要有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并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特别要说明的是, 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仅仅靠体育教学是不够的, 要辅助于健康教育的教学,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习方面目标的修订与分析

学习方面目标是指期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达到的学习结果,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这些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 也是水平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 在课程目标和水平学习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的“标准”和“目标”, 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最终达成的学习结果, 因此, 无论水平教学计划、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 还是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 都应该使用学习目标这一概念。

1.运动参与目标

《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 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一段内容强调几层含义: (1) 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包括学生喜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程度、上课的出勤率、课堂学习中积极投入的程度、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等; (2) 运动参与对于获取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无论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还是体能的增强, 都离不开学生实际的运动参与;没有主动、积极的运动参与, 体育与健康课程其他目标便无从实现; (3) 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运动参与学习方面各自强调的重点, 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确定的。因此,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精心选择与创编适合学生身心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 并注意创设和谐温馨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具体来讲, 多采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初中阶段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积极学习一些运动技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具体来讲, 多采用形式多样的比赛, 提高学生运用运动技术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运动参与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前者更强调体育教师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体育的状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后者更强调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和良好的教学情境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 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学习和锻炼, 并将体育融入生活中。

2.运动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 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 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 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 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 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 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 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 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这一段话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强调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运动技能学习既是本门课程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本门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以及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人说新体育课程淡化运动技术技能的观点,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 新体育课程高度重视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 但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不一样的, 新体育课程更强调教什么运动技能以及如何教运动技能的问题。新体育课程不要求学生“蜻蜓点水”式地什么运动技能都学, 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有限、体育学习兴趣不可能非常广泛等, 而是应在《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六大类运动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等, 选择一些项目进行教学, 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和掌握。如果学生什么都学, 必然是学不好, 更不用说有深刻的运动体验; (2) 强调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各自的重点。小学阶段, 特别是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 应以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为主, 如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而且要多采用体育游戏、情景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有趣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 这为学生以后学好运动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阶段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从而为他们高中阶段的运动项目选择学习打好基础。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 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类。六大类中, 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 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 因此, 尽管《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 但这是“例举”, 不是要求“必学”, 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 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 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 怎样教技能, 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否则, 如果按照《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例举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就会走回什么都教, 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的老路上去。此外, 在初中阶段要结合运动技能的学习, 多进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 因为比赛是体育运动的一大重要特点, 让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 既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又能巩固他们的运动技能; (3) 重视武术运动的教学。介于武术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 也为了发扬光大, 因此,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武术单独列为一大类, 也显示新体育课程对武术教学的高度重视。但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 教武术的什么内容, 怎样教武术, 能使许多学生像喜欢跆拳道那样喜爱并学会武术等。现在和将来都需要摒弃这样的现象, 专家和教师都说武术重要, 但许多学生却不喜欢武术。

运动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其中,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包括学习与运动技能相关原理、科学锻炼的知识和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等;“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习、掌握与和运用运动技能, 并将所学运动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锻炼与娱乐休闲活动之中;“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包括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 增强在体育活动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运动和安全生活的技能等。

3.身体健康目标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 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本方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 全面发展体能, 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 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提高体能水平,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要使学生身体健康, 除了要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外, 还要使学生学会合理膳食, 并懂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 本课程除了以体育教学为主以外, 还要融合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 使学生不但了解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了解营养、疾病预防、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和能力; (2) 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正如前述, 体能与健康, 尤其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 在体育教学中, 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方面的体能练习, 但要注意, 在每一学习水平重视全面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 每一学习水平侧重发展的体能是不一样的, 应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最佳敏感期去发展学生的相关体能, 例如, 小学水平一阶段, 易发展学生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 但不易发展学生的力量, 特别是静力性力量等; (3)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身体健康方面有各自的教学重点。

身体健康目标主要包括: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 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了解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营养、卫生疾病和不良行为等有关知识, 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需要注意的是, 身体健康目标主要是通过结合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来实现, 但有些“纯”健康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体育教师开展一些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来进行传授。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 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 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 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段话的含义包括以下几点: (1) 强调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身体健康的关系, 体育学习和锻炼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充满活力、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此外, 身心是统一体, 他们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实施,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强调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既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本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换言之,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不是本课程的副产品, 它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一样, 都是本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一方面更能体现体育对人精神方面的重要影响, 更能体现体育的健身育人功能和价值; (3) 强调本课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8.学校体育馆设计说明 篇八

一、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说明摘要】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形式。闭卷笔试考试的时间90分钟,试卷的总分100分,试题个数25个,试卷版面:16开5版。

题型及占分比例:

【解读】

经过三年的理化同场合卷考试,我们做了调查研究,教师普遍认为物理试卷的结构较为合理。为了能更贴近考试院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适当调整试卷结构,调整的情况如下:

1.首次将试卷分为基础部分和实验部分,突出学科特点,既是为了便于评价学生,也是为了教师便于教学。

2. 加强了显现试题“功能性”的作用,所谓的功能性试题,举例来讲,例如填空,就是要求学生在空位处用笔填写出正确答案。因此,不再将探究试题单列为一种独立的试题题型,而是融入到实验题中。

3.结构上提高难度,选择题中的不定项选择的评分标准也由原来的“选择正确,但不全的得2分……”,恢复为“选择正确,但不全的得1分……”降低因概率得分。

二、关于考试内容与要求

【说明摘要】

试题的易、中、难水平分值比例一般以6∶2.5∶1.5,难题的分值比例不超过总分的25%。

全卷的得分率难度系数控制在0.60的左右。

试卷考查的内容应有一定的覆盖率,试题的覆盖率以不低于60%为宜,具体考查目标见考查内容部分。

【解读】

2015年试卷分析:从试题结构上来看,2015年的试题结构与2014年的试题结构是一样的,没有变化;从试卷的难度来看,2015年的试卷难度系数较2014年的试卷难度系数低,难度与2014年相比略有升高;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探究题的难度变化较小,对填空题(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较基础、简单,难度小,区分度很高,而计算题和实验题的考查难度增加较大;从总体上说,试卷基本上达到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的要求,试卷的选择题,与计算题、探究题的区分度把握较好,能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区分开,有利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

今年的说明没有列出双向细目表主要是考虑到篇幅的问题。加之,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实行三年,知识点已经稳定,老师和学生都比较明确,今年的知识点的条目仍然是100条。

三、关于2016年的命题趋势

考试的标准是课标,201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就是以2011年版实施的新课程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准,至于变化,上文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但总体概括起来就是16个字,“以标为标,以本为本,重视基础,加强应用”。怎么理解呢?笔者认为:

1.以标为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政策的文件,课堂教学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虽然,全国各地采取多种多样版本的物理教材,但根本还在课程标准,课本和课标有不一致的地方,考试要依据课标。

2.以本为本。教师和学生共有的是课本,课本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并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近些年我做过多次调查,现在有一种倾向,教师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复习资料和大量超标不切实际的试卷,不重视课本和课本上的练习,一味追求题海,一切向中考看齐,使得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机械地做题应对中考,这是不对的。2016年的中考物理提出了要以本为本,重视教师和学生共有的课本,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

3.重视基础。反思新课标下的中考,命题者在试题的编制上,尽了很大的努力,贴近新课标。但也有很多地方为了追求创意、新颖和科学探究,忽视基础知识和传统的物理学系统知识,弄得教师不知道怎样教,学生不知道怎样学。基础知识抛之脑后,中考是个指挥棒,我们要坚持正确地指挥,要回馈基础知识的考查。

4.加强应用。学物理,用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加强应用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科学探究,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科学探究、课堂科学探究以及中考命制科学探究试题之间的关系。

中考试题中的科学探究不会机械地考查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也不会去考查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江西省的试题特点每年都一个侧重点,有的时候侧重考查提出问题,有的时候侧重考查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或者设计表格,或者分析数据。试题的呈现形式也会转化为填空、选择、简答、实验等形式,试题难度会呈现阶梯式递增,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只要能够认真阅读试题,就能解答。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潘毅鹏

上一篇:旅鼠之谜的教案设计下一篇:学习型家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