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024-10-31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精选11篇)

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维目标的落实

【摘要】: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的问题。【作者单位】: 凤冈县巡检完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研究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重要启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他牢记自己在素描时父亲的叮嘱“你看见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于是,在画杨桃时,作者“如实照画”。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们提示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2、有意渗透,陶冶学生 的审美情操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语句、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语文教学无疑应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可避开常规提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成功?”而从另一个角度设计问题:“你认为诸葛亮缺少哪一个条件,借箭就不能成功?”这样设计问题,一是让学生抓住一点谈感受,避免了贪大而考虑不周的弊端;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就无所谓与老师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对问题就会生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上,教师端正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练、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那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 以美感。特别是课文的内容,字、词、句、篇的训练,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二是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及用词美。文章第2部分先通过对比,接着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把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现出来了。三是细读关键句体会意境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假如你荡舟漓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四是品读体会情感美。在全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配上音乐,渲染气氛,及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丰富情境,让一幅幅美景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他人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他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充分挖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在日常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如:四年级《“病人”》一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那天真的儿童情趣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说说除文中介绍的苦差事之外还有„„尽管有些说法幼稚可笑,但切不可忽视这“创造性的火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认真挖掘,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2、努力抓住能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提出一些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想出来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如:《鸟语》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就总结:人与鸟而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好了。其实在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文中间略地提到“我”和画眉、黄莺、百灵鸟的交谈,能否展开你的想象续编故事呢?”顿时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而且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一下子迸发了„„这样有主见、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其对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来讲,首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主动思维的倾向。其次,是教给学生 一些思维的方法,如:质疑问难、合理想象、举一反

三、标新立异等等,鼓励学生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主动学习与学会学习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字上狠下功夫,争取以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绿毛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时学生势必会发现问题,并自然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疑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掌握方法,突出学习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原来的把知识点的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来传授的做法,即改变“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如:自然段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分析,怎样总结上,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渗透,让学生模仿、实践等,体现一个“教”字;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加以巩固提高,把“学会”与“会学”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因此,读既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通过“读”促进学生深入地体会、想象。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能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从而发展语言。为了抓好读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对读书是否感兴趣,有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某句关键句时,我们不妨先设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朗读时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才能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一来,也许学生的情绪马上活跃起来,都能试着去读一读了。

三是要保证学生 读书的时间。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读实练。要挤出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读要有指导。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朗读水平也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如在听《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王老师富有激情地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小乌鸦多懂事啊”一句,运用指名读,引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接受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经“过程和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后,进而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故此,“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有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好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改精神。

2.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二

乐“学”知识目标

学好语言知识是学生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语境,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 因势利导, 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 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语音、词汇的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集音、像、图、文于一体的特点, 将原本枯燥的听、读、写进行了语境动画创设制作, 利用动画分音节、分段地展示新单词, 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语境, 感知语音, 感悟语言。例如, 初一英语下册Unit 6中出现大量表现人物外貌和性格的形容词。此时, 我让学生在一场最熟悉、最喜爱的篮球赛中一览姚明等NBA巨星的风采, 伴随着球场上解说员全英文的介绍, 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纯正的发音技巧, 而且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运用英语交流的语境中。一个动画口型的凸显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通过模仿掌握连读、爆破等发音技巧, 进而在语境交流过程中掌握本单元的新词汇。教师随时关注学生交流, 并适时地利用电子白板的输入功能设计语音指导, 提醒学生准确发音, 强化学生的记忆。

力“拓”能力目标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 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 拓展自己的能力, 达到语言教学的能力目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走进我们的课堂, 本身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有利于学生拓展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初二英语下册Unit 5的语言目标是Talk about consequences, 为达到这一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我下载了一段美国中学生周末聚会的视频片段, 启发学生思考交流:“What will happen if you go to the party?”在这里, 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最纯正的英语口语交流, 而且分享到了异国同龄人周末活动的快乐,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交流树立了榜样。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班级的聚会活动, 自制活动会话片段课件, 练习掌握常用口语。在活动会话交流、课件的制作和展示中, 学生领略到了学习语言的快乐, 轻松地完成了本单元的能力目标。

尽“修”情感目标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 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储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利用互联网下载西方国家日常生活场景片段, 自然风光、地域风貌和历史变迁的图片解说, 以及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和文学作品等, 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使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既开阔了眼界, 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 乃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 将信息技术适当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 有利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创设语境, 能使学生沉醉于英语学习的情境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主动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 为学生终身学习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三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笔者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也就是说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核心,没有过程,就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思想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的学习途径,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变化。可见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二、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目标,看作是教学中必须贯彻执行的文件,也不能走向创造使用的极端——“唯有改变才是创意”的错误倾向,更不能进行盲目的“创变”,应在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要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本节课应如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确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全面而又恰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认真思考:(1)教材内容是否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需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应从何处切入?(3)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排列顺序是否能直接作为教学的顺序?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如怎样调整教学顺序、提供怎样的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的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且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许多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认知起点视为零,对学生已经熟悉或经过独立思考即能获得的知识注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甚至有的老师为应付听课,上重课,把已学过的内容当做新的内容重学一遍。这种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是与新课程的理

念要求极其相悖的,应该及时予以摈弃。

四、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转变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的是,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对于许多单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感悟到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予以讲解。当然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的和无目的的灌输。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应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肤浅的时候讲。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及缺陷,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集各种学习方式的所长,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展开,将各种学习方式根据需要有机地整合利用。

五、要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态看,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之中,使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似乎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了实处。但形式的背后透露出了浮华,折射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新课程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变了,不再沉闷,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不仅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还热烈地与同学交流。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但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没什么变化,最终的感受只是热闹了一节课。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了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提倡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忽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好的教学方式都是为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选择。应该注意,没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是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总之,形式永远是需要的,一个恰当的形式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但是,真理多跨越一步也就成了谬误,如果不顾内容、对象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相似,形式可能意味着无效。”

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动力。而学生的成功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亲情的激励,对促进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表现突出、富有创意的学生时,要突出肯定他的过人之处,并予以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评价需要改进的学生时,要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接受改进的建议;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时更应设法予以宽松的心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让错的同学“悟”出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使他们乐于改进。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反对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而目无表情的僵冷状况,更反对不论青红皂白的一片叫好声。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4.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篇四

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为了能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的目标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

教师一定要钻研新教材,领会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要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注意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结构,进行系统学习和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5.三维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篇五

新课改中,语文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为了一个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三维目标构成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三维目标统一于一个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言语实践是三维一体化实现的途径。因为,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才能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围绕学生的言语实践有效组织教学,其核心是学生的真正参与,即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培养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思路是:

一、创设语文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

二、通过问题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三、采用合作学习形式,提高交往互动水平。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为言语实践教学起定向和指导作用;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言语实践教学中发挥导向、激励和调控的功能。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要抓好三个环节:

一、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具体化;

二、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实现途径——言语实践;

6.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六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岳麓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2课《新航路的开辟》谈谈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而言,任何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另外,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二、领会课标精神、确定三维目标

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该课课标表述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课标仅有这些要求,但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应将其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为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分析某一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能力。介绍新航路开辟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学生体验感受重走新航路。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 1 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须把握其整体性和统一性,统筹安排,切忌彼此孤立和割裂。

三、感受课改魅力、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作为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除了其本身与生俱来的那种内涵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历史、揭示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增加才智,正所谓“学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不再是“本本课程”,而是全新的“体验课程”。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互动的渗透式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的魅力,让学生在教与学之间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使思想与情感上得到升华。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互助的能力。另外,介绍了《大国崛起》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资料。(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哥伦布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行将发生叛乱。明智的他,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航海家们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着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了解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

以上结合新教材《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介绍了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实践中能体验到课改的魅力和压力。紧扣新课程三维目标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7.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七

1. 在物理作业中落实三维目标是 对物理教师教育理念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成三维目标。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新 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作业观,致力于研究如何在作业中落实三维目标,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创造性理念,成长为创造型教师。

创造型教师要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作业中落实三维目标。以神舟飞船的研制并发射成功、航空母舰的研制应用、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等设计作业,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欧姆定律等,以此让学生感受科学的艰辛和乐趣,从中吸取科学思想的精华,感悟科学发现与创造发明的方法;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 勇于质疑;勇于挑战、勇于超越的精神, 养成见微知著、认真执著的科学习惯。

2. 在物理作业中落实三维目标是 对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三维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 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教师教学的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要设计好一个有效合理、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 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落到实处,以作业的形式更好地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理解教学目标,深入钻研、不断创新, 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师要设计一个课时的作业,首先应该吃透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 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设计出既符合三维目标要求又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来。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过程中,我会安排学生朗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在朗读过程中用手指贴紧咽喉,感受声音产生时的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现其知识目标;而在朗读过程中找到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个活动的安排,学生懂得:要学到知识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自己要肯下工夫,善于观察与实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就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从而将三维目标有效地进行了整合。

3. 在物理作业中落实三维目标是 对物理教师教学方法的挑战

将教学目标分成三维目标是一种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维度去描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千万不能把三维目标分割开来,变成三维任务, 分别完成。在作业中落实三维目标需要创设情境,要以相应的教学情境为载体,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还要针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地实施三维目标。有些内容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丰富,有些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丰富,有些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较丰富。所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地实施三维目标,而不是平均分配, 当做三件事去做。三维目标的实施更要倡导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利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但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比较难。体验式、探究式的方法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8.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课堂 三维目标 整合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它随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英语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按照最佳方式组合成一个有结构的系统,从而使他们交融在一起,体现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体现在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它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任务。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目标进行调整,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动起来。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总之,每节课都应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收获。毕竟“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被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增强过程与方法目标意识,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不能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那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融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中

突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新课标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的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的统一,体现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英语教学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力求在业务素质、教学的创新设计上有所提高,去适应新教材教学需要。当然,英语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改就行,会受到各方面的条件制约。比如,大规模的60多人的班级对进行口语训练的制约,现行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矛盾以及新教材中词汇量过大,对那些小学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障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这一切都表明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认准方向,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用好新教材,不断改进新教材,使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篇九

内容提要:“三维目标”是在信息飞跃发展、科技高速进步、世界各国文化剧烈交流与碰撞、经济全球化趋势空前加强的以知识的推进和人文精神不断地被深层挖掘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及青少年个性发展规律提出的最具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语文作为教育的母体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及过程的完成是最能集中地体现“三维目标”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使命的。本文将从“三维目标”提出的依据、特点、科学内涵及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进行探讨,以期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字:三维目标、人文性、特点、科学内涵 正文: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时代变革、我国的教育现状及我国语文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代变革是“三维”教学最根本的推动力。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各国民主政治的滞后、文化生产的乏力、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以政治的民主带动经济的腾飞、以教育的发展推进文化的繁荣、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带动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三大变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强烈的精神呼唤。而这其中教育的改革是最前沿的也是最紧迫的。因为经济和科技的腾飞猛进都是通过教育生产出的高端人才为主力来完成的。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三维”教学得以提出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应试教育导致的“高分低能”、功利主义导致的“标本皆失”、监督疏松导致的“文凭造假”、知识为本导致的“精神缺失”、教本(教师和教材)至上导致的认知僵死等等一系列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疲乏无力最露骨的现状。改革教育弊端已经迫在眉睫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教育改革浪潮和呼声。“三维目标”就是在这样的呼声中产生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为“三维目标”的提出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可是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便不难看出,“社会本位主义”和“追求知识系统性”的价值偏向和知识观把语文教学推向了完全失衡的境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被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强化而且被推到了极点,人文性成了隐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无法现身的可怜虫。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的推进,甚至出现了“工具论”和“人文性”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人文性成了语文教学再也无法绕开的话题并且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情感与价值”这一维度的提出正式人文性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的最有力的证明。

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为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其所呈现的新特点不仅把人文性推向了最为璀璨夺目的亮点,更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召唤。

首先是本体意识的觉醒。新课标“打破并推翻了以教学为中心涵盖课程的传统教学观,构建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1]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言语教学不能孤立于课程理念的设计之外而独立发挥作用。言语教学必须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性人文性出发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及技巧形成结合起来。

其次是语文课程现代一时的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内容的应材施教、因地制宜,和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使得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它不仅要求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与社会主流相一致却又具有自己独立的个人观点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同时还要求催发他们潜在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总言之,要把学生素养成健全的人.“三维目标”即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教学维度。三者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就必须理解它们的科学内涵机器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学科基础知识指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学科基本技能指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这三个维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虽各不相同:“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态度情感价值观是升华”[2].

首先知识技能是基础。作为其它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母课,而“知识与能力”又是基础的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任务,也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前提,因为对其它学科的认识有赖于对文字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以间接经验为主,前人智慧的结晶通过教材和其它相关书籍呈现在他们面前并通过教师的指引被吸取。其与直接经验相比更容易忘却,因而方法的的生成及掌握、过程的理解与认知都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汲取并当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时所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它是连接第一维度和第三维度的桥梁,通过它,语文教学的其它两个维度得以连接并完成内部的逻辑转换。

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情感是包含动机、兴趣、品格等在内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态度及价值观不仅涵盖了道德因素的全部内容而且涵盖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和责任认同。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三维度,它是语文的封顶,是最中心的东西。它是知识通过方法转换的文化因素和人的精神的高度升华。也就是说它是知识内化的最终实现。

三个维度没有主次之分,也无隶属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而忽略方法的传授及情感的升华。新课标要求三者有机统一,同步进行,这不仅是人文性的突破更是教学“去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更为民主的一种体现。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呢?笔者通过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讨,最终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希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坚持学文与做人相结合,在学习中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学习是把粗糙的人性不断细化不断刷选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的过程。初中生是充满激情、渴望表现、热情洋溢却又情绪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抓住他们表达的欲望,是他们的激情不止冷却下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首先,教师要发挥集体的育人功能也即良好班风带来的内化功能,要让每一个学生对班集体产生自发的认同并自觉地在集体中不断地去除自己人性中粗糙甚至恶劣的那部分,留下那部分善的人性化的成分;其次,以教材为主板,以课堂资源为辅助,对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方面的文章,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评价及认可程度;再次要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要千篇一律,一条绳子丈量到底,要做到量体裁衣,坚持学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二、坚持发掘潜在智力与掌握知识相结合。潜在智力亦即潜藏在学生内心而有待发掘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是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也是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能否发掘出他们潜在的智力,不仅关系到其掌握知识的效率更影响其人生目标的合理设置。首先作为教师要摘下教师的中心的光环把课堂还原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还原意味着把课堂的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如此他们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就有了保证。教师要抓住能够生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契机。比如在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视觉和听觉的真实体验来还原文本中存在以及潜在的画面,使学生在对牛郎织女银河相遇的想象中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此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而且也将他们潜在的智力发掘了出来。

三、以主动激发兴趣,以方法内化知识。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被动的学习只能激起学习者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厌恶情绪。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主动激发兴趣必须做到三点:

一、充分挖掘课堂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二、开展周期“生活和人生”的讨论;

三、推荐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除了主动性的培养,方法的传授也不可缺少。学习一篇课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不能仅仅只是这一课的学习。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成的诗,它通过对意象的选择和合理组合将一个天涯游子无限的落寞与孤独刻画的淋漓尽致。那么在讲这篇课文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意境鲜明的诗歌以及它的步骤。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这类诗的鉴赏方法,那么像曹操的《观沧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即使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能自己去分析这两首诗了。

四、把怀疑的权利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教材和教师走下权威的殿堂。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质疑教材权威和老师权威的权利。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僵死的知识传授的打破和反叛。情感的升华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中得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以情感为主线的质疑与认可中得以实现。知识要活,就要赋予被怀疑的权利,自古伟大的真理都是建立在对原有认知的批判与质疑中前进和产生的。哥白尼能够发现提出“太阳中心说”来自他对“地心说”的质疑和批判。所以要赋予学生以质疑的权利。比如《观沧海》这篇课文注解对“澹澹”一词的解释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学生提出质疑:“荡漾是形容湖波的,用来形容浩森广阔的大海有失偏颇,况且曹操的这首诗是气势雄浑如同浪涛涌动,用荡漾来解释澹澹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质疑不仅是对一个词语的质疑,它更反映出质疑的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精神所在。

“三维目标”的实现是当下人文性在教育领域内的精神召唤,它们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可偏废其一。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需要教师“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3];需要家庭和社会以他们“为了下一代”的责任去影响学生;更需要学习者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去浇灌文化艺术这块肥沃的土壤。

参考资料:

10.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篇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向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尊重儿童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领域,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下文将对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阐述本人的几点思考。仅做抛砖引玉。

一、谈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这个实践也就是“体验”,强调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从课程目标透视,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系统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达成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二、谈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将学生的

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之非常特别的突出了新旧课程的不同.当然,我们不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教材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专题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课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提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走进中小学的课堂,目前普遍存在着单

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随处可见,在接受中学习,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在发现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质的变化。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谈阅读教学中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学应该语言与文学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却让学生付出一些无谓的劳动,比如,每课生字抄十遍,语文园地会背之后再抄两遍等等。如果总是千

篇一律地让学生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读读写写,学生的感受一定如同口爵蜡,而且知识掌握不牢固,不灵活。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

(一)词语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书的最后部分都是词语表,每次学习完一课的生字和词语,我都让学生抄写到本子上,进行批改,以保证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我布置这样的复习作业:你从词语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写成一段话或几段话,好吗?第二天,我又让他们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修改、补充。让同学们朗读那些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激发大家写创造的兴趣。随着词语学习得越来越多,我又限制了选择词语的个数:30个或50个、100个,编成几个小故事„„学生在编写故事的同时,也在选择着词语,一边选择一边把词语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故事之中,他们既感到词语积累运用有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这不比以往我们让他们一遍遍地抄写,让家长听写的形式更有效吗?

(二)利用课前两分钟,加强积累

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有“读读背背”,同样,如果让孩子们一遍遍地抄写、背诵,他们一定会厌烦,而且越抄越草,错别字也会增加。天长日久,记住的词语、语句也淡忘了。我并没有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而是把我们班的42名学生编排了学号,每个学生背一句话。从1号开始背诵“日积月累”中出现的语句。每节语文课前都进行了两分钟的轮流接龙背诵,有时从1号开始,有时从5号开始,或10号、12号„„每天同学们都聆着佳句,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内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就连我无意中也记下了许多佳句。我想,这样进行训练,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佳句的。背诵的学生一定会加倍用心去准备,平翘舌音、声音的抑扬顿挫都毫不含糊,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这两全其美的做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批互改,提高能力。

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进行字或词语的听写测试。测试时,并不是我读大家写,而是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这样做,虽然平静的课堂乱了一些,但是在“乱”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与交流、谦让和互助,体验着喜悦和焦虑,分享着成功与挫折。学生之间一人读一人听写,然后互相再交换角色,在发现同桌不会的词或字时,他就会着重记忆,感到骄傲和自豪。互听互写之后,我又安排了互批互改,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尝试了当小老师的滋味。这样做,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轻松、自由的训练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同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二)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或生活经历中去体味文本,让学生能够入情入景的朗读。一位老师教《拔苗助长》一课,在让学生体会农夫很想让禾苗快速成长时,引入以前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那位种葫芦的人说的话“快长啊,快长啊,长得像个大西瓜才好呢!”让学生体会他的焦急,期盼,并把这一体会带入本课的朗读中,学生读出这种味道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又如,我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这一首诗歌第三节时,先请学生欣赏落日西沉的图景,让学生感受到对夕阳无限的依恋,再读此节,学生的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把感悟和朗读,朗读和生情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中几者的结合。达到“以感促读,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实现悟、读、生情的和谐共振。

(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但并不等于不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在朗读中也应该发挥出主导作用。一位老师在《丰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队伍遇到的困难时,让学生要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把文字还原成场景的解说语言,这样的提示后,学生的朗读就把队伍面临严峻考验的部分读得入情入景。

(五)注重朗读发展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获得发展性学习,有意义地进行学习,并不单纯是完成40分钟的教学容量。对于有的赛课活动中临时抽上第一课时的学生,在事先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有许多字、词音的障碍,陌生文本的距离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流利到通顺、流畅,由没有感情到饱含感情,这些,正是发展,朗读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一次赛课中执教《猴王出世》时,让学生找到了写猴子的有关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学生在体会到猴子的活泼、顽皮之后让学生朗读,但老师并没有到此点到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排比的韵味,对偶的妙处,学生对猴子的形象还感受到了活泼可爱、有亲和力、友善„„并再次进行朗读,层层引导,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朗读,都在不断的体验,回扣式的感悟中层层涌进,让人感到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层次美。

是的,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实效,相信琅琅的读书声定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色不少。

五、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要求我们拥有宽厚的期待,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以标准答案,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因材而异,许多课文的导入都与激发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相联系。可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能进行读写迁移拓展。即课前延伸拓展。

例如:Internet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进行搜索、查找有关学习的资料,比如:我们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从多媒体网络上查找有关周恩来总理的事迹,并将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搜索的时候,找到了许多周总理的事迹,并找到了周总理的一张工作时间安排表,我将这些资料的网页链接起来,学生在浏览之后,很自然地对总理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对照周总理的工作安排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利用课前的拓展,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文章的思想。

又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问: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接着要求学生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做法如下: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这样的导入正是对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训练。

可见,读写迁移拓展可以放在第一课时。

11.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篇十一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三维目标;教学过程

物理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而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关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应该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中介,相互和谐、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下面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为例,说说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就三维目标的体现方面的尝试!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

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的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落体运动,比如:苹果从树上下落;工地上的工人要戴安全帽防止重物下落击伤;树叶的下落;下雨等等。

演示实验:(1)纸片和铁片的下落;(2)纸团和铁片的下落。

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下落运动,显然同样的一张纸做成纸片还是纸团它的下落速度却分别比铁片慢和比铁片快。那就是说,物体的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影响因素,对比刚才的实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下落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对纸片的阻力比对纸团的阻力影响大,所以下落的情况不一样。

教师提问:如果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同的物体下落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现象:在没有空气阻力作用的空间里,不同物体(如羽毛和铁片)的下落一样快慢。

意图:通过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实验研究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与学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强调两个特征:只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落体运动,没有阻力的空间是没有的,因此当空气的阻力影响很小时,可视为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只受重力的作用,比如小球、铁块、石子从静止到下落等等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而纸片、羽毛等的自由下落则不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已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其实,古人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即10磅的球落地速度是同高度下落的1磅的球的落地速度的10倍。300多年前的伽利略用精妙的逻辑——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据说伽利略还做了震惊当时世人的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回顾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开创了科学推理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后人研究自然科学树立了典范。我们也可以用伽利略的方法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自由落体运动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数据进行推算,实验安排时事先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重力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一样的。

意图: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上一篇:有关家务劳动的心得作文下一篇:彩笔的自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