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收入证明

2024-09-25

中国银行—收入证明(精选10篇)

1.中国银行—收入证明 篇一

面对流动性过剩, 国民经济可能过快增长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速, 控制信贷规模。在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速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不要矫枉过正, 达到应有的货币政策效果。因此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 特别是与其他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关注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值得加以探讨, 本文在下面将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国民收入增速之间的关系。

2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综述

黄达认为对于货币流通速度, 我们既要看到它在年度之间变化较小的特点, 也要看到它的确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的变量。经过对实际数据的测算,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存在下降的趋势, 易纲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转轨过程中, 货币化进程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左大顺认为价格管制、被迫储蓄、货币化进程和企业负债率高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原因;伍超明则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而在微观方面, 王有贵等人借助生命周期理论, 从边际储蓄率和生命周期的长度两个方面对货币流通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和金融创新成为大家新的研究方向, 余明研究发现,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流通速度已经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且股票市场总值对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综合上面研究可以发现, 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考察上, 我国学者从宏观、微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在宏观方面已经取得了共识, 但在微观角度、股票市场和金融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变量, 货币政策涉及的一些变量则有必要纳入到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模型中。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 选取相关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分析其中的变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同时进一步来考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 货币收入流通速度模型的建立

3.1 货币流通速度的界定

货币流通速度在理论上的涵义基本一致, 但严格的定义却存在不同的表述, 货币流通速度 (V) 是一个时期中货币的流量与该时期中货币的平均存量的比率 (1)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媒介商品的运转速度 (2) ;因而在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述上因强调货币职能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的货币流通度定义为“一个时期中货币的流量与该时期中货币的平均存量的比率”, 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可以定义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收入总量与平均货币存量的比率”,

:指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Y:一定时期内货

币收入总量, M:一定时期内货币平均总量。

3.2 模型的建立

在货币学派代表作《货币数量论研究》中塞尔登对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简化后得到Dm=D (RM, RMS, Y/N, E, U) , 从RM持有货币的成本、RMS货币替代品的成本、Y/N人均收入、E预期和U偏好五个因素对美国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变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并选择前三个变量进行定量研究。从塞尔登的研究看, 变量的选择主要围绕对微观主体财富结构造成影响的因素, 这种选择变量的依据同样适用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 但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所改变。在塞尔登的研究中, RM为持有货币的成本, 但在本文的研究中, 由于中国居民持有大量存款, 其他投资途径较少, RM改为持有货币的收益;人均收入则改为货币政策关注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E预期改为货币政策关注的通货膨胀率, 因而本文对中国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建立的模型为:

Vy:指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RM持有货币的收益, RMS货币替代品的成本, y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CPI通货膨胀率。

4 模型分析

4.1 模型拟合结果

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 使其满足时间序列数据稳定性的要求, 在使用EViews进行多元回归估计时, 模型设定为线形回归模型, 得到的回归结果为:

可决系数R2=0.93048, 修正可决系数=0.9073,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 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反映变量间的函数关系。F=40.1579F (4, 13) =2.48,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各变量T统计量均大于t0.05=1.771, 因此RM持有货币的收益、rms货币替代品的成本、y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CPI对货币流通速度V有显著的影响。

4.2 模型的理论解释

(1) RM1持有货币收益的变化速度:RM1的符号为负, 即当存款利率提高时, 货币流通速度会下降, 原因是:持有货币收益增加, 人们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从而在手中持有更多的货币, 必然会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提高利率, 会使人们财产中的其他形式转化存款, 增大货币供应, 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当提高存款利率, 人们会持有更多的货币, 间接地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存款率本身为紧缩的货币政策, 同时由于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会扩大紧缩政策的力度, 因而采取提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其对货币流通素的影响。

(2) RMS1货币替代品成本的变化速度:RMS1的符号为负, 说明贷款利率上升会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在我国, 货币当局提高贷款利率, 会造成微观主体融资成本的提高, 不得不持有大量的货币存货, 来满足货币需求;另一方面, 在我国基准贷款利率的提高意味着紧缩的货币政策, 减少人们投资方面的需求。贷款利率的提高, 使货币存量增加, 投资需求减少, 必然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但相比于RM1持有货币的收益=-0.01274, RMS1货币替代品的成本=-0.02992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要大得多, 这可以由我国储蓄率较高得到说明, 居民储蓄对存款利率变化缺乏弹性, 贷款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在货币政策操作中, 中央银行更加注重贷款利率, 通过贷款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不过在调节贷款利率时, 同样由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会加剧货币政策力度, 需要注意。

(3) y1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变化速度:在模型中国民收入增长速度y1的符号为正, 说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同方向变化,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提高时, 会造成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我国国民收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 但增长速度是在变化的, 当增长速度提高时, 即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 一般会表现为宏观经济的过热, 投资高涨, 居民消费增加, 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 会加快货币的流转。

(4) CPI1通货膨胀率的变化速度:通货膨胀率CPI1系数仅为0.01177, 说明通货胀率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起的作用小于其他变量。CPI是作为价格指数, 既反映了名义货币需求由于物价上涨而随之增加, 更重要的是CPI反应了微观主题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会使改变自己的财富构成, 对货币需求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与经济现实相符合, 通货膨胀率只有发生较大变化时即CPI1较大时, 才会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和对经济的预期, 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V1产生影响。

5 结语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了考察, 以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理论基础, 借鉴了塞尔登对美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成果。弗里德曼在对货币需求函数研究时已经指出, 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 但具体形式会因经济现实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本文中建立的货币流通速度模型只能是对我国90年代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考察, 各变量系数的具体数值会因实际变量选取的不同而改变。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制度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无法量化研究, 在对其他变量研究时, 可能存在变量函数关系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 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2] 包祖明.中国货币供应规划及其方法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 刘凤良, 王艳萍.货币主义.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4] 郑先炳.西方货币理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中国银行—收入证明 篇二

王小鲁认为,调查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收入户进行调查并取得真实数据面临种种困难;特别是高收入居民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他的研究报告,将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为了摸清灰色收入的真实情况,王小鲁的课题组于2005-2006年对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两千多名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进行了家庭收支调查。调查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调查对象全部是调查员关系密切并了解情况的亲属、朋友、邻居。结果发现,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可能达到4.8万亿元。

王小鲁根据“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与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对应”的原理,将样本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了分组比对。结果发现,在恩格尔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统计局样本中各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都低于此次的调查样本,而且收入越高,差异越大。统计收入的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国家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由于数据不充分,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45的水平。

大块的灰色收入从哪里来?王小鲁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公共资金的流失,包括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拨款;第二是金融腐败,主要是官方贷款和民间贷款巨大的利差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寻租机会;第三是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的寻租行为;第四是土地收益的流失;最后是垄断行业的收入。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估计:垄断行业的工资加非工资的收入大概相当于其他非垄断行业人均收入的5-10倍。

王小鲁认为,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健全。因此,单靠再分配改革并不能解决巨大的收入差距。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改革,最关键的是透明机制。从长期来看只有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进程,才能形成公众对政府管理的有效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的合理化。

声音:加深对现代化文明普世核心价值的认识

进入1990年代以来,80年代形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统一的启蒙阵营,开始出现分化。这一分化,无论在现实批判和学理表述层面,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激烈的交锋和错综的关系。作为一种“启蒙的自我瓦解”,对于启蒙的不同理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启蒙的反思,从根底上看,既是理论论争,也是史实的考查之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近日在《经济观察报》上撰写长文《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对民国初年的宪政及英失败这一历史个案做了重新检讨。

袁伟时认为,民国十年中国宪政实验的失败,从思想渊源来说,是鸦片战争以降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启蒙运动成败的记录。尽管民初宪政在否决行政系统的违法建议等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但是,由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压倒了公民权利诉求,特别是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给知识准备带来的不足,使它在两方面存在根本缺陷:第一,它没有为公民的自由权利建构切实的保障;第二,它没有建立彻底的互相制约的制度。

3.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成因分析 篇三

1、多重二元结构影响论

有的学者从多重二元角度出发讨论中国居民的收入差别的变化, 认为我国居民总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原因如下:经济二元结构所致,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也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的地区二元经济结构, 它们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别形成的基本动因。体制二元结构, 即体制双轨制。我国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模式, 所以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价格双轨制和收入分配双轨制 (政府计划分配和市场分配机制) 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政策影响论

产生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旧的体制还没有彻底根除, 新的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就是说, 在于改革还没有到位。同时, 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收入分配差距出现的可能性, 具体反映为:调整了生产与分配,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改变了重积累, 轻消费的分配政策。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采取了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扩大了收入来源。在整个社会范围内, 劳动已不再是收入分配的唯一依据和原则, 而是多种分配并存, 也就意味着必然出现收入分配的差距。

3、制度因素论

从我国在转型期制度方面看, 大量非正常收入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寻租活动, 执行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的紊乱是寻租活动产生的根源所在。因此出现了合法的价格双轨制和大量具有独立身份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 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欲望被唤醒, 利润最大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目标, 个人收入来源和消费形式的多元化, 增加了人们扩大收入和消费的可能性, 加之价格双轨制和所有制上的政策双轨导致许多法制上的漏洞和空白, 许多经济法规尚待建立和完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法制不健全, 使得对寻租活动的监督成本很高, 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寻租收入得以混同于正常的合法收入, 寻租者和受贿者同时为其 (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3页) 非法所得找到了保护伞。寻求地区和部门特殊政策, 寻求批文和公章构成转型期经济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的具体内容。

4、居民收入来源分析论

居民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是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劳动收入可分为直接生产劳动收入与经济管理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指居民不是凭劳动, 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 包括资产收入和转移收入。居民收入来源于多种途径。居民拥有的劳动能力、资产、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差异。

5、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论

4.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初探 篇四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统计资料表明,在此政策下,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都享受到了经济的实惠,特别是居民个人享受到更大的实惠。但国民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仍存在着较大差异,收入分配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一、居民收入分配中突出的问题

(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城乡住户调查和人口调查数据,200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2423亿元,比1978年增长48.4倍,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上与同期的经济增长同步。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下降。2005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35.7%上升到70.3%,上升了34.6个百分点;同期,农民收入的比重则由64.3%下降到29.7%,下降了34.6个百分比。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真实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5~6倍。

(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5年为1.19∶1∶1.07(以中部地区为1),2000年扩大为1.49∶1∶1.06,到2005年这一比例变为1.43∶1∶0.96。东部与中部、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985年的71元和44元分别扩大到2005年的3792元和4180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后五位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海南, 最高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收入最低的新疆的2133倍。收入最高省份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收入最低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计算,1981—2000 年,省际间的基尼系数由0.06上升到0.16。①

(三)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20003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040元,19个行业门类中,收入的最高行业其平均工资是收入最低行业的4.63倍。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证券、航空和电信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2582元、33377元、30481元,而同期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为12496元、11478元和11083元。如果考虑到工资外收入,行业间收入差距则更为明显。而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显示,按行业分最高工资与行业最低工资之比在1995年之后持续扩大,从2.23一直扩大到2.99。

(四) 城乡弱势人群生活艰难

以家庭人均年收入627元为标准,20002年全国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若以869元为标准,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82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2%。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农村人口,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因自然灾害或生病而导致贫困的可能性比较大。城乡贫困人口的生活依旧困难。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全面不断扩大趋势的原因众多,主要由: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市场机制的作用;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等级秩序格局的存在;收入分配调控部完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城乡体制改革步平等;宏观调控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资源掌握选择权的不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规律和官员寻租腐败等等。基于对众多影响因素的考虑,本文仅从以下方面探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

我国农村人口量达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量小决定了难于采取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因为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农业方面采取高度机械化技术会造成大量农民事业,从而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然而,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得农业劳动力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投入相比价格低廉,这也是农民城乡水平扩大的一大因素。其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部平衡,包括社会基础性资源分配不平衡。当然,这离不开存在已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效率并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成产效率低下、农民转移困难、城乡就业差别、歧视农民政策、机会不平等、城乡居民福利和负担的差异等等。

(二)政策倾斜和行业垄断

我国大部分垄断行业是因行政限制市场准入而造成的垄断,过多的行政性垄断导致资源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这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机制不健全,而且国家对这些行业没有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垄断收益流失在这些行业,为其大量增加职工收入、随意增加津贴项目、擅自提高福利标准提供了条件。同时,垄断造成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长期性差异, 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等行业长期处于独家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这些垄断利益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

(三)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20 世纪80 年代初实行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为利用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加快全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优先开发东部沿海地区,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较多的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内地,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内地居民,而东部收入的资本化又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才和其它资源, 造成“马太效应”, 加剧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现行的财政政策存在着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因素。目前的金融体制和服务方式,也使金融资源较多的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四)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市场机制不健全,初次分配中大量存在非规范收入。除垄断因素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分配不公平之外,国有单位以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形成机制尚未健全,工资外收入较为普遍,不少的地区的津贴、补贴已超过基本工资。还有一些人利用各种方式侵蚀国家资产和民众利益,牟取不正当收入。另外,由于家庭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税务部门对居民收入、财产情况的信息有限,个人所得税偷逃现象时有发生。税收制度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有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社会反响巨大不容忽视。其负面影响主要有:过大的利益反差会引起一部分的心理失衡,危及社会的群众基础。一格人对收入的满足感不仅来自于他的绝对收入还取决于与其他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均有所增加,但收入差距同时也迅速全面扩大并且超过了人们习惯于平均分配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满情绪普遍而强烈。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来说便为人心的稳定。当收入差距过大,富人和穷人不再对等尊重,财富和道义不能融合,那么社会稳定又从何谈起呢?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社会矛盾较突出,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普通大众对政府和党的不信任,从而助长某些不稳定因素的发展。基于收入差距扩大负面影响的考虑,本文接下来提出一些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三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收入分配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的解决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深化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市场参与机会均等,分配秩序规范有序,各分配主体按照要素贡献水平、资源稀缺程度和社会调节因素取得合法收入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收入分配调整政策中,要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切实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地位,城乡、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具体有:

(一) 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农业和农村支出比重,逐步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范围。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基础教育和文化、卫生等的投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取消各种乱收费现象。依法惩治蓄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清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体制障碍,在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创造平等机会,使得进城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加强农村土地转为城镇用地管理,完善征地补偿政策,规范分配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研究制定农民承包地使用权交易政策和实施办法,使相关收益成为农民迁移的原始积累或生活保障。

(二)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中等收入者比重越多,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快,从而使我国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达到小康乃至富裕生活水平,大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开辟和拓宽工资外渠道,在明确居民要素产权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善居民获得工资外收入的运行机制,为居民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像上海等地,向居民开放原有国有经济独家垄断而又该开放的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加强个人理财师的培养,加速居民投资的致富速度;大大发展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 调整地区发展战屡,逐步扭转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1.尽快调整和完善地区发展政策。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地区间公共财力差异的调节力度。适时调整改革开放之初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东部倾斜政策,制定更加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给予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消除人口迁移的体制性障碍,鼓励落后地区的人员进入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地区。

2.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国家建设基金继续向西部倾斜,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西部地区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进度。建立生态建设,完善退耕还林和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建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重大装备、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适当向老工业基地倾斜。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老工业企业的退出保障机制。

3继续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可以考虑建立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政府投资中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医疗救助。

(四) 重视保障教育,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能力

能否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竞争激烈就业机会不均等的市场经济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就业机会的获得。而就业机会的取得又几乎取决于个人能力的高低,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当然还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一般来说,贫困群体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缺乏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收入水平难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和医疗。基于此,要缩小居民收入 差距,政府除了采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扩大就业机会之外,重要的是做好保障教育工作,加大对贫困群体健康、教育、技能等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避免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难的现象。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地弱势群体举办技能培训班,建立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育机制,提升贫困群体及其子女的就业能力。

(五)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1.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继续深化电力、铁路、民航机电信等基础产业及金融、保险、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减少或消除由于行政性垄断带来不合理的超额利润。

2.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对于社会公益性单位按非营利机构管理,纳入社团系列,允许民间资本或团体参与,实行与其性质相对应的工资制度;开发经营性单位纳入企业系列,进一步推向市场,分别比照垄断行业或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执行。

四、结束语

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根据库兹涅茨倒U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初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相应扩大,当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差距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人均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又逐渐缩小。因此,经济增长不仅能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在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国民生产总值的“蛋糕”的同时,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同时,进一步采取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有力措施,消除社会阶层上升障碍,均衡社会资源流向,使人们都能平等享受社会资源,消除社会危机因素,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永恒的动力。

注释:

①刘扬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J ]1税务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扬.纪宏.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3]姜奕波.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初探[J].经济纵横,2004,6(174).

[4]刘扬.对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研究[J].2002,9.

5.中国银行—收入证明[范文模版] 篇五

兹证明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单

位正式在职职工,在我单位任职_______年,部门_______,担任______________职务,年收入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____________)。

本单位谨此承诺上述证明是真实的、正确的。

特此证明

公司全称:(单位盖章)

6.中国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篇六

文章称,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术语描述了穷国在实现富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随着这些国家采取众所周知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初期的收入通常增长迅速。劳动力从自给农业转入基本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制鞋业等。经济增速飙升。工资改善。但依靠在国外取得的进步變得越来越难。这些国家必须更多地依靠本国创新、企业家精神和投资。

文章指出,随着这些国家达到中等收入状态——并非真正的富有,但也不再极端贫穷——增长开始放缓。二战以来,许多国家的发展都遵循这一周期。

文章称,中国面临痛苦的转型。其经济战略过时了。它需要新的战略。新战略是消费者带动经济增长。中国人将更少地储蓄,更多地购物。他们较强的支出将帮助经济保持活力。

就在最近,官方暗示说,将在两年内放开银行存款利率限制。人们认为这对刺激消费者支出至关重要。如果存款人得到更多的利息收入,那么他们将支出更多。

文章指出,这是理论。如果这个理论不起作用,中国将莽撞地冲进现代状态,产生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人们期待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

文章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不容小觑。对于中国和全世界而言,它是件重要的事情。(本报综合)

7.浅谈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篇七

2006年, 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基本涵义是: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 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 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 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当今世界,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 占全球经济份额的1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产业升级困难等问题, 因此, 中国存在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二、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表现

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 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既有与其他发展国家的共性, 又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具体作如下分析。

(一)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集中表现在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再分配不公上, 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0.25到2013年上升为0.473, 远远大于国际0.3的警戒线, 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悬殊现象较为严重, 如果不加以调控, 将会阻碍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导致社会问题凸显, 成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二) 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困难

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必然难以为继, 但是, 面临着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的上涨,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也并不顺利。

许多专家认为,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 未来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这就必然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其次, 随着资源稀缺性升级, 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 因此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 城市化速度过快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 17.58%, 20.43%, 25.84%, 35.39%, 49.68%,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化在数量上发展很快, 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化的质量有待提升。城市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规划混乱、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环境质量差;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仍不能享受城市化的成果, 权利得不到保障, 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等, 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 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本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随着近年经济波动, 中国在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导致市场功能的缺失和政府职能的错位, 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五)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的特点

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 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的,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9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1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带来的冲击。其次,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但是城市化在数量上的扩张减缓了失业问题, 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减缓了经济压力。再次, 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压力也成为促进企业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 同时,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 也在倒逼着中国经济转型, 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更大动力。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钱颖一认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显然不同于低收入阶段的贫困陷阱问题, 是一国经济水平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后, 伴随着低水平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和资本收益下降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中国未来的核心工作就是要避免引致“中等收入陷讲”的阻碍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旳掣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有着改革开放30年高速发展的基础和经验, 是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和条件的。2014年6月10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 指出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保增长。“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并不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命运, 中国应该在借鉴别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探索的道路, 从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进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问题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 政府应该进一步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缩小城乡、区域、以及行业差距入手,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使社会最底层人民老有所养,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避免过度追求城市化进程而令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注重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结合问题, 尽可能照顾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利益。加大对税收等手段的利用和执行力度, 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使分配更加公平透明。

(二) 抓住机遇, 完成经济转型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抓住机遇完成转型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国家如缺少自身的实力性产业发展, 依靠进口来维持生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彼衰己衰, 彼盈己盈”, 自身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的控制。从国际来看, 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要注意抵御外部经济冲击, 同时, 借鉴别国成功转型的经验, 进行消化吸收,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从国内来看, 应该注重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型战略产业, 改变经济发展以资本积累为主要动力的模式, 提高创新和科技对经济发展转型的贡献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不断提高竞争能力。

(三)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首先, 必须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必须拥有宏观调控的主动权,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可能产生的情况, 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有赖于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明确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界限,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起作用, 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摘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 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 我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文章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 指出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8.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篇八

鉴于收入分配问题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1年启动了一项政策评估研究课题。2012年, 该课题的研究报告《转折期的中国收入分配》在北京发布。

收入分配改革进入深水期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蛋糕分的好坏不但关乎社会安定, 且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世纪以来,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但扩大的势头在逐渐趋缓。收入分配进入一个转折期, 但是目前的差距仍处于高位。

在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中, 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已经占据支配性地位, 城乡差距的影响尤其突出。2007年城乡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约占50%左右。近年来,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 城乡和地区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为收入分配的改善带来了一线曙光。

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基尼系数从2001年的0.45左右上升至2007年的0.48。2007年以后尚没有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全国收入调查数据, 课题组综合分析认为, 最近三四年全国收入分配差距可能略有上升,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高水平的状态。但是, “灰色收入”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腐败带来的部分人群的巨额“黑色收入”更是不容忽视, 这些因素都给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化带来新的不确定型。

合理的差距可以体现不同人的价值, 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 过大的收入差距却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把收入差距调节在一个合理区间市政府的职责所在。对此,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特别是2003年以后,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起到了一定的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效果。

这些政策旨在使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并促进发展成果的更广泛和公平地共享。这些政策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这三大均衡性区域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战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农产品价格开放、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改革、取消农业税和所得税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教育普及在内的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城乡二元体制等非均等化制度和政策的纠偏。

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中期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加上一系列有利于公平分配的政策的推动, 我国的收入分配变化可能已经迎来了一个转折期。导致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缓解的因素中, 既有农产品价格上涨、经济刺激政策带来农民工就业扩张和工资上升等临时性因素, 更有劳动力供求态势转带来劳动者工资上升、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等长期性因素, 后者为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条件。未来几年里,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可能进一步趋缓甚至出现短暂的下降。

转折期的到来, 并不意味着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到了库兹涅茨拐点并步入逐渐下降的通道, 而是指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 有利因素在逐渐加强, 不利因素在逐渐削弱, 但收入差距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在高位。

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收入分配已进入转折期, 但这个转折期的长短取决于政府改革的力度有多大。

根据对国内政策的评估以及国际的相关经验, 我们对下一步中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九条建议:

第一,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初次分配。居民收入来源中初次分配占主要地位, 初次分配的不平等对总体不平等具有支配性作用, 应是政策的着力点。但是, 强调初次分配改革的重要性, 是需要政府打破阻碍市场有效运行的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 推动市场的整合, 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运行甚至管制要素、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针对不同收入人群, 政策上应各有侧重:对于低收入群体, 重点在“多予”, 使再分配政策发挥更重要作用;对于中等收入群体, 重点在“少取”, 提高中等收入家庭的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比重;对于高收入群体, 应发挥税收的再调节作用。

第二, 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在金融、铁路、民航、矿产资源、电力和能源等垄断性行业, 进一步放宽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 促进市场竞争。对于因经济战略需要保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行业, 要提高该领域国有企业分红的比例, 用以支持普惠性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使国有企业的收益更大程度的惠及全民。

第三,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大幅度降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户籍门槛, 优先并分步骤解决已经进城的具有稳定就业和缴纳社会保险人员的落户问题。加快推进新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与原有城市户籍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安排均等化, 实施更加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第四, 完善城乡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于城镇地区和农村的土地征用, 要使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 使失地居民生活和就业有长期保障, 探索建立“规则公正透明、参照标准科学、收益补偿动态化”的按因素补偿机制。但对于补偿制度的具体形式, 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差异。

第五,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为农民增收创造空间。积极推进流通领域的税费改革, 大幅度取消流通环节的收费项目和罚没条款。对少数数额巨大、来源稳定、公共性明显的收费项目, 应使之转化为税收。大力发展物流业, 降低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成本, 为农产品价格的调整以及农民的增收预留空间。

第六, 实施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高等教育投融资模式和办学模式, 扩大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权。

第七, 优化中央—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明确范围和标准,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划分。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根据具体转移支付项目的性质, 对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进行重新划分和界定, 使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和财政能力相匹配和协调。在专项转移支付中, 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和弱势人群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八, 结构性减税与增税并举, 降低经济总体税负。积极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减税, 全面推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改革。扩大房地产税的试点, 更多利用市场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抑制城镇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过快上升。在保证总体税负有所下降的前提下, 适时开征环境税, 并提高与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税收标准。

9.中国银行—收入证明 篇九

答:“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近段时间新出现的概念,早在2004年,我国农民工开始进城,城乡分配收入差距扩大的时候,学术界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按照历史规律,拉美国家掉入“陷阱”的时候,人均GDP大概在2000~3000美元,而我们在1000~3000美元之间,也正好处于这个区间,于是人们就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也会重蹈覆辙。

??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虽然我国的收入水平与拉美国家有一定的可比性,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收入到了这个水平,就一定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其中并没有因果关系,事实的本质在于经济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一定会积累社会矛盾,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民众需要,以及贫富差距拉大。

??拿农民工来说,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民逐渐脱离了土地,农村劳动力变成剩余,他们就向城市方向转移,在城市中生活时又由于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差距,农民工会与城市的市民出现不和谐。另外,我国的东西部城市本身就有差距,如果农民工是从中西部农村来到东部城市,城乡的差距加上区域的差距,就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只有依靠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现在,我国有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原来是比较滞后的,可这又是每个人的需求,不然就会出现“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情况。另外,收入差距扩大也是一种现实。政府如今也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比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医疗、医药产品等,这些都是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我国还是有希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李友忠(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博士)

10.浅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篇十

2013年年初, 国家统计局向外界公布了一系列统计数据, 其中包括了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数据反映, 在2008年, 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 然后慢慢变小, 到2012年时, 就减到至0.474。基尼系数虽然降了下来, 但还是大大超出了0.4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这表明我国在收入分配改革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上具有紧迫性。从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了解到, 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使得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异常艰难, 我国基尼系数远远超出国际公认水平, 中国要警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和解决问题, 我们研究和探讨了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差距。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和城乡间居民收入的差距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重点。陈宗胜 (2000) 为了了解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考查了城乡间人口比、农村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和工业价格剪刀差等。薛守刚、周云波则通过以天津为样本, 调查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为职业及职务、受教育程度和行业。王卫等人 (2007) 以重庆市为例, 分析了劳动力的迁移是否能影响到居民收入的分配, 证实了劳动力迁移对缩小地区以及城乡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另外葛晓莉 (2008) 通过SPSS软件, 总结出发展因子和收入再分配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两大因素。养老保险覆盖率和第一投资率等这一类的发展因子, 对收入差距影响较大, 其影响系数为0.937;而社会福利等收入再分配方面的因素, 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就小的多, 其影响系数为0.156。

通过这些学者的研究, 我们不难看出, 研究居民收入的差距就是要研究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他们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对解决我国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起到了推动性作用。然而我们往往会忽略整体收入分配的差距, 只着眼于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 理论难与实践结合, 也使得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成为长期存在的难题, 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二、变量的选择和原始数据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 我们选择中国居民基尼系数 (Y) 作为应变量, 用来反映收入差距, 该系数的数值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水平呈正比关系, 即Y越大, 我国收入差距的水平就越大, Y越趋于0, 收入差距就越趋于平等;选择人均GDP来反映我国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选择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和城镇失业率来反映产业特征;选择二元对比系数来反映城乡间人力资本的差异。

注释: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本文样本数据参考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 共采集了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组数据, 具体数据见表2。

三、建模与检验

多元回归的完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缺一不可。1.不存在自相关;2.不存在异方差;3.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为了完成多元回归, 我们将自变量和应变量同时取对数, 用于消除差异。应变量Y取完对数得到Y1;自变量X1、X2、X3和X4分别取对数得X11、X22、X33和X44。对这五组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假定E (μ) =O, var (μ) =σ^2, 模型Y为应变量, X1、X2、X3和X4为自变量, β0为回归常数, β1、β2、β3和β4为回归系数, μ1为随机误差。那么我们只需估计出β0、β1、β2、β3和β4的数值, 则回归方程就出来了。

四、回归模型分析

我们利用EViews软件, 初步运算得到如下结果, 可建立方程:

对上述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进行检验:

(1) 相关性检验。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可决系数R2的数值为0.9723, 这表明由模型所做出了解释部分占的比重较大, 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而且收入差距变化97.23%的原因我们由四个自变量来解释。

(2) 参数显著性检验。建立假设:H0:βi=0;H1:βi≠0

在H 0成立的条件下, 统计量T i= (^βi-βi) /S (^βi) 当βi=0时, T 1=5.2 9、T 2=1.6 5、T 3=-4.9 1、T 4=-4.2 6;在α=0.0 5, n=3 0, k=4的时候, 我们通过查表得到T0.025 (26) =2.025, 得出结论T2<T0.025 (26) =2.056, 则应该接受原假设, 即认定β2是不显著的, β1、β2、β3、β4显著不为0。

所以将X22去掉之后在进行分析的结果为:

剔除第一产业比重后的模型, 我们经过调整, 根据结果可建立方程:

而且该方程和参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

先对其进行D-W值检验:DW=1.515,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查Durbin—Watson表, n=30, k=3, 得上下限临界值dl=1.006, du=1.421, 得知随机误差项无自相关。

下面对结果进行异方差性检验

利用怀特异方差检验, 得到以下结果:

由表可知, Obs*R-squared=17.21398, 通过查表, 给定α=0.05, 自由度为9的卡方分布值为16.919>Obs*R-squared, 接受原假设, 即不存在异方差性。

五、结论

我们通过模型回归结构得出, 人均GDP、城镇的失业率以及二元对比系数这三个因素, 对我国居民基尼系数影响巨大。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 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 则引起应变量相对变动的百分数分别为:14.63%、‐15.9%和‐37.85%。我们观察这一组数据, 发现只有人均GDP对我国居民基尼系数的影响是正的。下面我们分别对每一个自变量对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作一个具体的分析。

首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即人均GDP, 这个指标其实是制度因素的反映。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已经三十余年, 中国的人均GDP是在稳步增加的, 这就说明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改革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我们通过1978年到2007年这三十年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中国居民基尼系数是在逐渐增大的,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和居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和谐共进, 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所以,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形成国家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合理的双赢局面。

其次, 城镇失业率, 城镇失业率与城镇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通常情况下, 参加工作并获得报酬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失业率如果升高, 那么低收入阶层人数就会相应增加, 低收入阶层的报酬收入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这时即使中等收入水平以上阶层的收入保持不变, 那么计算出来的居民基尼系数也会上升, 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会拉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 失业率的上升将会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但通过建模, 我们研究模型中失业率的回归系数发现, 若其他因素不变, 城镇失业率和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呈反比关系。这样矛盾的结果我们该怎么理解呢?其实, 城镇失业率的升高会减少城镇居民的收入,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基本保持不变, 这就相应减少了城乡间收入的差距, 而城乡间收入的差距在整个居民收入的分配中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我们得出的中国居民基尼系数是变小的, 城镇失业率和基尼系数呈反比关系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 二元对比系数, 这个系数是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如果比值大于1, 就说明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相对城镇要高, 即农村的人力资本要优于城镇的人力资本;如果比值小于1, 就说明我国城镇劳动生产率相对农村要高, 即城镇的人力资本要优于农村的人力资本;比值如果越接近于1, 城乡间的劳动生产率就越接近, 人力资本的差异就越小, 反之, 差距就越大。1978年到2007年间, 二元对比系数一直都处于小于1的状态, 说明了我国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明显要低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从其变化趋势分析, 在此期间, 该系数先升后降, 但总体起伏波动很小, 这正是因为我国落后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变化, 而城镇的居民收入又稳步上升, 这就造成了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使其成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之前做过的统计回归结果中得出, 如果能通过人力资本的调整来影响二元对比系数的值, 使其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会相应地让中国居民基尼系数降低0.3785个百分点。当该值逐渐增大, 越接近于1时, 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速率就越小, 而超过1以后, 会逐步地消除居民收入的差距, 起到了反向的作用。

六、建议

根据上述的分析, 我们针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主体是城乡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我们要解决居民整体收入差距, 就必须先解决城乡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首先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 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很多发展经济学家更愿意把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归功于二元经济结构。本文回归分析中, 二元对比系数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就证明了这一点。而要解决这种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扶持,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 从而增强他们利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另外还要注重完善现有的分配制度, 不能只注重效率, 更要关注公平。

我国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所以在收入分配中重视公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完善医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 农村地区的医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从整体来说, 在对于城镇的一些困难户来说, “看病难”依然困扰着他们, 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覆盖, 保障类型的不断扩大都是解决居民收入分配的一大步, 再者虽然政府对于城镇困难居民有着“低保”, 但是很多人利用职权等占据了指标, 使得很多低保户没有享受到基本保障, 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和监督下, 政府的有关部门也要行动起来。第二:在税制上, 对更多的奢侈性商品征收消费税, 再者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而且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发展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起征点, 保障那些经济水平发展高地区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保障。同时, 收入的透明化也是保障公平的重要一步。

我国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 就导致了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 因此加快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也可以参考德国在统一时在解决东西德农村发展差距的一些政策:第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一些丧失劳动力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农民的基本生活以及失业和转产补贴项目:财政承担转行、下岗培训费及子女生活费。第二:建立农业调整和收入支持机制, 对于符合国家要求进行产业改革, 或者生产工具革新的农户进行补贴和奖励, 以财政引导农村产业调整。第三建立农村综合发展促进机制, 如实行村庄复兴项目等。

不可否认, 适度的收入差距是符合我国“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 但是鉴于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10.3的超国际警戒线, 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很多隐患, 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 因此解决收入分配,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我国现阶段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它, 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经济大国。

参考文献

[1]葛晓莉.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观察, 2008. (3) :10~11.

[2]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分析.经济研究, 2000, (7) :36~45.

[3]涂子亚.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定量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8) 。

[4]宋树仁, 李玲, 韩景元.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0)

[5]李珊, 张卓.中国居民收入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现代经济信息, 2013 (7)

[6]胡倩.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分析及政策建议.市场论坛, 2010 (5)

上一篇:高校教师作风建设心得体会下一篇:2010政治热点 积极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