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13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通用10篇)

1.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一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职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的民办高职教育既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也处在一个发展挑战期,而如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近几年来,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克服困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笔着认为,这些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清。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二)自身优势不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年限一般都较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

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民办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样也往往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负担过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胆尝试“2+1”“产学融入”“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工作)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我系自2008年以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教学改革试点,先后与宁波慈溪迈思特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有8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我系还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共同研究确定指导方案,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毕业实践课题,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效果较好,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而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部分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

“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2010年6月,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建立建设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训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半工半读”模式,顾名思义是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其工学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9年下半年,我系与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其于每周末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这即解决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即缩短了岗位适应周期,又提高了从业就业竞争力,效果较好。

目前,我系还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将计划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方太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

2、从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调整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则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0年3月在走访了绍兴地区多家行业企业,如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绍兴雪花机电有限公司和环球光伏等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方向和设备电气控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方向和节能灯方向,并积极申报了一门新专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专业。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绍兴市雪花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国等,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

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09年,我系在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应用”中期验收后,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成功申报了《数控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两门院级精品课程,还有两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学年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分别是“利用Pro/E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研究”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仿真教学与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大大推动了我系的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3、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

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基于制作某一件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

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按周参加实训(轮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因此,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因此,近几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单片机应用研究所”、“电子节能灯研发室”等。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5、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部分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特别是数控加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离校前操作数控车床的愿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增加了学生心理筹码,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因此,2010年,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基本保证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这一种合作方式,有多家绍兴地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如:绍兴虎彩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迈尔机电(绍兴)有限公司等,我系也将进一步通过制定完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有助于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把学院建成一所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近年来我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培养一直存在着目标不明、方向不准、课程开设欠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学生流失率偏高, 就业对口率偏低, 培养的学生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庞杂, 加上授课时间的限制, 许多专业课程的讲授只能处于很粗浅的层次, 若要全部落实在课程的设置上, 就会出现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知识结构松散、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另外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场景中, 很容易就会产生遗忘, 存在着“教了也是白教, 学了也是白学”的尴尬局面。尽管这几年来购置了多套教学实训系统, 学生的技能实训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但毕竟实训软件里大部分操作都是在模拟的状态下完成, 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的感知还是会跟社会需求有所区别, 所学的技能也没能真正应用到实际中去, 没能跟经济收入挂钩, 导致其学习的技能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不够。

2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针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基础上, 引入工学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建立摄影工作室 (小型照相馆) , 为师生及周边居民提供各类摄影、数码照片冲晒、电子相册制作、复印、传真、扫描等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应用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掌握实用的拍摄技巧、图片处理技术。

(2) 建立广告设计制作工作室, 用于承办名片制作、平面刻字、广告喷绘、室内写真、彩旗条幅等业务。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广告策划、平面设计、办公自动化等软硬件的相关知识。

(3) 建立网店运营中心, 用于网店开设、淘宝客网站建设, 充分利用Q群、QQ空间、微博、微信群、“朋友圈”、热门论坛、搜索引擎等进行淘宝、京东等购物网商品的推广, 赚取推广佣金。推广的商品以限时折扣、秒杀特价、限量VIP包邮、免费试用活动商品为主, 每天精选上百款特惠商品进行推广。并且着力开发网站的手机版、微商版, 方便客户利用手机浏览网站和进行商务活动。

(4) 网络商品代拍、代购服务。如车票、机票、酒店网上预订, 话费充值、网上银行业务等。部分师生由于网购经验不足, 想在网上买东西却没有相关的网购知识, 或者未达到相应得VIP等级, 享受不了活动价格。开设该服务, 能帮助师生找到更多称心如意、物美价廉的商品, 让更多的人认识网购、学会网购、参与网购, 享受网购带来的乐趣, 而代购的同时还能得到一定的淘宝客推广佣金。

(5) 商品陈列和销售。每天电子商务各类平台上都有许多特价活动的商品, 免费试用商品, 也有许多新奇特的商品, 许多商品也十分适合师生的生活学习需求, 购买后可用于陈列及销售。学生自己的作品、家乡的特产等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销售, 既能帮助掌握销售的策略技巧理念, 也能增长经营推销经验。

(6) 建立微信、微店、微博营销平台。为商家企业提供更宽更广的销路。整合本地租车、旅游、住宿、购物、房产、电影、餐饮服务等, 积极推行“线上下单、线下购物”O2O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 提升企业形象;提供创建企业微信、微博官网、微信分享传播、微信公众账号代运营 (微客服、订阅号维护) 、企业官网微博代运营 (内容维护、热点策划等) 等服务。涉及技能培训有摄影、摄像、软文写作、客服沟通、业务创新、微信公众号运营等。旨在倡导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7) 建立快递配送中心。与本地邮政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降低物流快递成本, 为师生提供便捷廉价的快递服务, 也逐步加深学生对快递行业各方面知识的了解。

3“工学结合”的业务来源及开展方式

(1) 在“威客”、“猪八戒”、“三打哈”等网络任务网站寻找适合我校学生能完成的任务,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最终能得到任务“赏金” (由网站发布任务者支付)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能够真正了解到社会的需求是什么, 行业的标准是什么。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订单教学模式, 使学生一毕业马上就能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

(2) 利用试客联盟平台、任务免单平台 (Q群) 等, 让学生尽快熟悉网络购物、网赚、网络营销的各种手段和流程。在学习的同时即能获得试用产品及推广佣金,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再利用“闲鱼”、“微店”、淘宝店铺等把闲置商品转卖出去,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网络销售的认知。

(3) 由学校或学生联系业务。比如跟本市各类企业单位、工业园区合作, 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其商品或服务, 也可以与一些广告公司联系, 接一些订单。开始时学校可以投入少量创业基金,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免费帮助企业完成各类任务, 比如一些简单的名片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图标设计、网络广告、公司单位网站设计制作与维护等。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电话、周末外出跑业务等多种方式挖掘更多更广的业务。

(4) 利用学校烹饪等专业师生的优势, 开展业务。比如网上预订生日蛋糕、月饼、各种糕点, 配送上门。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书画作品等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同时也充分利用网络、名片等方式进行推广宣传。

4“工学结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了使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的推行, 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1) 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制定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立学生课外实践管理制度, 使各项实践活动可控可查。

(2)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自由组成团队或由指导老师指定分组进行“工学结合”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学习, 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

(3) 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在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 避免重技能轻素养的情况发生。除本校的专业老师参与实践指导外, 再根据我校创新实践基地的运作需求, 聘请相关企业、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来校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实践, 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

(4) 改革该专业传统的教学考核办法,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标准, 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 实施以行业标准为导向, 进行考核, 实现学生能力业绩与学习成绩双向融合。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以学生的“工作业绩”和指导老师的评价为主。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另外通过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园网上开店等的参与度, 拓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的时空, 加强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培训, 使得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逐步提升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 并且能够善于发现问题, 逐渐学会分析问题, 最终学会解决问题, 在走出校门时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实用性人才。

摘要:随着近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广西梧州商贸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显得与市场需求脱节, 不再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实训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急需变革。结合广西梧州商贸学校的实际情况, 就“工学结合、创新实践”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任雪莲.能力为重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电子商务, 2013, (05) .

[2]朱美虹, 胡其昌.以竞赛机制为导向, 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J].大家, 2011, (04) .

[3]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1) .

3.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62-02

蓬勃发展的丹阳眼镜业需要大量从事眼镜加工、销售等方面人才,这为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丹阳中专校”)中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多年来进行“校企一体、定岗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眼视光与配镜专业成立了学校与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的建设工作,从市场需求预测、岗位能力分析到课程教学全程保驾护航。该专业先后被评为“镇江市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

为更好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企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了作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基地,与万新光学有限公司、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明月光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两课”构建体系

目前,我国开设有关眼视光专业的学校大多为高校,约70余所,中职类学校相对较少,只有10余所。这些学校相对偏重医疗卫生,对于眼镜的生产、销售涉及不多。江苏省中职类眼视光与配镜(或眼视光技术)专业仅有丹阳中专校1所。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方案,加之丹阳眼镜产业是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因此唯有将专业的特殊性与产业背景有效地链接起来,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本地企业及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0年以来,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到合作企业现场观摩,使学生对专业和岗位有非常直观印象。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分别接受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岗位,并聘请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方式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丹阳中专校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确定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比例,在专业技能课中明确了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比例、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制订了学生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两课”学习内容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再次进入企业,由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专业指导委员会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实现了“定岗订单”培养。学校2011年为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定向培养了一个班级学生,2012和2013年为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输送了两个班级的学生,2014届学生正在明月光学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构建的“两课”体系,符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思路,既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对接了企业的用工需要,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两库”保障内涵

在专业初创期,师资缺乏,教材资源不足,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大影响,校企合作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并为后期形成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依托“两会”建立了“两库”——教学资源库与兼职教师资源库,可将企业优秀的培训资源(如课件、讲义、视频等)加工后为我所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眼镜质量检测》和《丹阳眼镜》,共同建设《验光技术》《配镜技术》《眼保健与眼病预防》《眼镜门店营销》等核心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变成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校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销售精英、管理人员等为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兼职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实习指导、技术研讨等工作。他们使学生能够学到许多书本和学校教师都没有传授过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三、“两证”提升质量

学生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制订了专业课程评价方案,加强了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及企业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拿到学校证书(如毕业证书、中级验光员证书、中级定配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证书、普通话证书等),还要拿到企业证书(学生在实践和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认可证书和奖状)。“两证”的取得,尤其是企业证书的获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象征,更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标志。

职业学校教育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以地方产业需求调研为依据,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4.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四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采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对各种模式进行分析,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 者:郭丽颖 许红 耿万云 李淑华 赵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实践探索

5.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五

摘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中职烹饪专业学习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现代职业教育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以及一种工作探索。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江苏常州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笔者对常州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从社会上直接招聘困难较大,还需进行培训。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他们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其次,招收实习生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遇到临时大型宴会时,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若面

向社会招聘则成本就相当高,权衡利弊,与学校合作接收顶岗实习生是其最佳选择,有所牺牲也十分值得。

再次,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常州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与一些酒店,如竺山湖度假村、万豪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在餐饮淡季时将学生派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和临时大型宴会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了角色的过度;学校也完成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也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完美对接,解决了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改革活动的展开,企业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长抓不懈的内容,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尝试与上海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从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将科目综合于一体,如中西烹饪、酒店管理、酒店礼仪、成本核算、酒店营销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

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达成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以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代表了两个主体,始终为学生在“结合”中受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则是工作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

其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导致他们认为学校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给合作企业,是有利所图的,尤其培养计划有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其他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意是要发展,因此必然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结束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6.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六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建立“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柔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工学结合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服务意识不强,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工学结合的企业主体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三)教学实施条件不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师资、课程、教材和经费等教学条件。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谙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既能面向产业发展又能紧贴岗位要求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职场化、生产性、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岗位、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相对充足的.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经费等。

(四)管理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不能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二是人事聘用机制不完善,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兼职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薪酬管理中。三是激励机制缺乏,不能有效激励在工学结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一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过程监控较为忽视。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或想督导而又无法督导的状态。三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不够健全。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上,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依据,采用终结考核的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二、高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管理对策

(一)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做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趋势,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贴企业的需要;课程管理与课程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进而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管理的切实转变。

(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紧密配合,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多方联动的“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教学管理机构:一是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指导工学结合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和实践实训等工作;二是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学生、校企合作、就业、系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作;三是建立工学结合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工作,提供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四是建立各系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充分发挥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五是建立具体到某个工学结合企业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 (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定期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及产品生产加工、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三是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参与项目研发、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四是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开发实习实训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发放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能按时到位。五是建立开放聘任制与绩效考核、工作津贴相一致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制订一系列向工学结合政策倾斜的人事聘任、绩效考核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四)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的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就业导向的宗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有效对接企业开设课程,切实针对岗位培养技能;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各方的具体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以及教学地点等,确保教学运行管理能及时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建立柔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课程辅导、学习参考书目、教学案例、任务解决方案和学习材料等,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建立柔性化的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五)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三维六级”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构建一个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率;完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工学结合的横向以校企合作伙伴为主体,纵向以“院、系、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为层级,融督教、督管、督学为一体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履行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级的督导职责,深入校内和校外两个工学场域,做好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工作,全面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元综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企业走访、学生座谈、家长访谈、专家评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及时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六)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7.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七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 (SundertandTechnicalCollege) 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SandwichEducation)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百年经久不衰, 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 即以职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 国务院于1991年10月17日和2005年10月28日两次发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了“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7月3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就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提出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已经在宏观层面上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出了方向。

2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通常采用“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等方法实现, 但在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方面, 与企业的需求相比总有一定的差距,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部分理论,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能直接上岗, 这点令企业头疼不已。究其原因, 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管理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或从高等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毕业, 缺乏物流从业经验, 总体水平有限;二是高职物流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类, 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相对落后, 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 大多数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实训条件有限, 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较为松散;三是实现“工学结合”是一件费时、费钱的事情, 它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每个教师的知识体系, 所以职业院校推进的动力不足, 阻力较大。可以说虽然国家已经在宏观层面上给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出了方向, 但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工学结合”的初级阶段, 微观层面上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3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开设物流专业, 是安徽省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 2006年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被评为安徽省精品专业, 2008年该校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该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方针, 逐步推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现。

3.1 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

依据行业、企业每年的人才需求,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建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教学体系。按照物流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所需完成的任务, 建立若干个教学分项目或子项目, 每个项目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 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以纵向组织为主, 横向组织为辅, 垂直叠加确定深度, 水平组合确定广度。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 直接掌握技能。每一个项目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迁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课程考核, 使得教学更为灵活, 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学期考核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综合考试,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形成。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供应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6个岗位技能项目组成, 包含了资格认证种类、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教学组织方法等。具体内容见下表。

由于职教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职业实践, 所传授的技能在物流服务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应用, 各项目课程都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减、更换学习内容。

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 课程体系紧密配合企业生产实际, 通过工作任务确定学习要求, 通过工作质量实施学习评估, 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2) 课程教学体系由“供应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6个岗位技能项目组成, 使学生具有整个物流管理全过程的核心关键能力。

(3) 对各岗位的核心关键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项目目标任务,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构成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

(4) 课程体系各项目教学内容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 使学生在不同项目都能够掌握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 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各个项目, 不但能够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对生产的要求, 又能辐射其他相关专业。

(6) 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来组织教学, 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简、整合和优化, 使其具有精炼性、新颖性、连贯性、系统性。

3.2“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制度下每学期上什么课、星期几上, 在专业的教学进度表上有明确的规定, 这和实现“工学结合”所需的灵活的教学机制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 在物流专业进行学分制试点,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含实践教学) , 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模块。

选修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反映专业方向要求, 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可在“供应与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6个岗位技能项目中任选4个模块学习, 成绩合格即可毕业, 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选修。

学校实行学分制后试行弹性学制, 允许提前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提前参加生产实习, 或加修原专业教学以外的课程, 掌握多门技能, 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也可办理休学手续, 提前参加创业实践, 毕业前复学给予毕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企业的理论和实训课程, 在出示有效证明和通过测试后, 可免修相应的课程, 折合对应的学分;学生取得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 可免修相应的课程, 折合对应的学分;学生参加的企业顶岗实习, 也可折合成相应的学分, 以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说明学分制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不一致的问题, 提高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又可以较好地处理职业技能养成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3.3 师资队伍的再造

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影响专业建设的最直接的因素。由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 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专业水平、职业水平、教学水平、整体素质, 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我院通过以下办法对师资队伍进行再造:

(1) 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技能测试,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选定专家成立评测组, 测试的内容为物流专业的一个职业活动过程, 内容由教师自己选定, 如果自己觉得无能力参加测试或测试没有通过, 可到合作企业学习实践后再进行技能测试。实践证明技能测试将“工学结合”一潭死水激活, 教师的职业技能显著提升。

(2)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锻炼, 教师的专业职称进升要求有累积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锻炼经历。学院每年安排几名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 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一般也不安排理论教学任务, 到校外实训基地轮岗实习。专业教师到企业汲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3) 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实训中心老师要求有在大型物流企业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同时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指导校内实训课程。

通过以上手段, 教师的教学改革的热情、上课的自信度明显提高, 整个专业的职业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4 结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滋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通过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 充分利用了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使得学校、企业及学生都得到了“实惠”, 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的局面。学院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降低了办学成本;企业由于得到了学院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同样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有效地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 培养了职业素质最终在就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21) :2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

8.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32-01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过程监控,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来引导、企业与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 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顶岗实习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大力开展和推广,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过程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不到位、教学与企业实践内容脱节、管理力度不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意识不强,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类型有限: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大量实习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的复杂等因素,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既对口又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而学生则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受到系统的培训,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企业能够给高职学生提供的“工学结合”的岗位非常有限,导致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2 解决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实践探究及采取的措施

2.1 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重要性的认识

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实习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主要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有效培养途径,怎样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提升实践性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施顶岗实习教学的主体,学院应广泛接触企业,争取建立长期稳固的顶岗实习基地。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对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认可度,另外,学校可以持续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这些基地能够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实习管理体系,在前期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入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典型的生产过程。

2.3 制定相关文件,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探索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改革创新之处,提升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办法,修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完善相关的教学及管理文件。制定顶岗实习相应的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文件,构建整个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组织安排、实施与管理实践方面,对构建长效的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缩短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工作环境要求上的差距,为专业学习更好地面向社会要求提供平台,达到使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得以强化提升的效果。

2.4 加强监管机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顶岗实习由校企联合指导,将学生送进企业,在企业和学校间建立“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空间,有效利用时间环节,组织实施现场教学,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交替授课,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结合,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共享。是一种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的“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顶岗实习。各专业应选择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职业导师,负责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专业导师主要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及实习报告等的业务指导工作;职业导师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5 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整个顶岗实习过程

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实行双方考核制度。顶岗实习考核分为二部分:一是实习成绩考核;二是实习操行考核。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综合评定成绩。企业导师应对学生在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实习岗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并给出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专业导师要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任务书内容完成情况及实习课题成果等。操行考核以学生实习成绩为主,结合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依据学院制定的学生顶岗实习操行评定标准,给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操行成绩。

总之,管理是核心,制度是保障,顶岗实习最终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多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2]秦传江,胡德声,兰成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育环节的管理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4.

[3]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4]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5]黄光荣.对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9.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九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实践;探索

前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贯穿于高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就不能直接适应工作需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1 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学科定位不明确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的意识里,英语教学都是独立的,脱离实践的一种语言技能。所以,至今许多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造成许多英语学习上的弊端,只强调学生学习词汇,教会语法,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实践上的交流才是高职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明确的定位使得在学习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2 教师自身素质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不好,为了聘用到教师会降低教师的任用门槛,这就大量的导致了教师的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甚至一些老师并非专属教师,是从其他学校进行聘用的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的有限,并且没有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

2 高职英语教学中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

2.1 进行情景上的模拟,突出职业技术的特点

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会学习专业的职业技术,教师要有效的进行语言教学,便可以将学生带入语言的学习的场景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的甲流,来训练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英语是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学生将来在生活和学习中就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语言。由此,我们更要重视英语的教学,将英语教学的专业性融入到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使用专业和大量的英语词汇。通过这样的学习,为学生进入社会的语言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改善英语学生单位环境,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苏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进行“工学结合”时,要以情景构建、配合学习为主。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机会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并参加各种创造性语言的真实练习活动。

3 高职英语教学运用“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同时,不仅要使得学生接触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也要让学校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科学的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以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企业所喜欢所需要的人才;让学生从做中学起,进行工作与学生的交替进行,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构建任务实践操作。

3.2 构建具有特色的时间教学体系

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从训练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入手,采用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人才,并把其作为是高职院校包括英语专业在内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高职学校还存在较多的教学问题,由此,针对当前高职英语的实践教学不全面以及效果相对较差的问题,我们需要增加校内实践训练、校外的实习牙需要作为重点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技能实训进行分组,并布置不同的模拟企业,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模拟的实践场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角色模拟训练的机会,使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完成英语交际。校外的实习实践,一定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特点,明确的设定实习任务与要求,因材施教,以达到提高实习学习的目的。

4. 构建“ 双师型” 英语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带头人,首先就要做好教学的传授以及实践工作。而教学双带头人制度,是在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规模,根据不同英语专业的教学需求,在企业中选择经验丰富、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进行聘用,增强对英语的实践运用,并实行英语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同时,我们需要鼓励高职英语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了解英语教学的实践运用,将语言的实际运用性融入到教学当中。学校要组织开展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英语教师要首先参与企业中实习,并获得企业英语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进行亲身感受之后,再回到学校中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5 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思路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英语系除了对外开设公共英语以外,还不断增加了许多英语的相关专业,例如商务英语、涉外文秘、对外汉语以及旅游英语等一系列的专业。所以,我们在进行英语人才培养时,可抓住不同方向的英语进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突出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相结合,分析专业特点、岗位能力和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确立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方向,培养专业方向性人才,根据典作任务确定的学习领域,由此根据学习领域确定课程类别,进一步完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学习,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的了解,并且结合我国现存在市场需求,要进行高职高英语改革,就要立足英语的专业性,以学习的实践性为原则,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同时,我们要用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进行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学生积极性,过程中获得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

结束语

在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加入世贸组织,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紧俏,然而形成对应的是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低下,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突出高职类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更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将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深化到诸如教材编写等教学细节中,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艳平,马玉蓉,李永才.工学结合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4(02):79-81.

10.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推向纵深, 作为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而信息化建设对中高级技能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很大需求, 目前我国包含软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极缺。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国外由于职业教育的体系比较健全, 更有微软等IT龙头企业的支持,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纵观国内, 由于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许多大学在近几年纷纷设置独立的软件学院, 国家也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软件学院, 但多数学校积极培养的是学术型或研究型软件技术人才而非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众多高职院校设立的软件技术专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定位不准;师资力量缺乏;生源素质差异大;实训条件落后, 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 岗位适应能力差, 使得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同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 最后导致了学生就业困难, 企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也易产生厌学心理[1]。为改变这种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这个改革过程中,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最佳模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方法。众所周知, 工作岗位是企业提供的, 而学习一般在学校进行, 因此, 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 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与特点, 共同完成整个教学的完整过程, 目的性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性强, 具备持续学习能力, 与企业的需求对接, 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强、具备创业能力与创业激情, 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企业对新人的满意度。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尝试过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方式, 但都存在一些问题[3], 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的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时, 不能很好的根据自身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学生自身素质特点等这些关键因素来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而是盲目参考别人的培养目标, 从而制定出自己的大而全, 但可实施性和可达性不强的培养方案, 华而不实。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为中心, 必须够用为原则。那么我们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时, 必须要了解计算机软件相关岗位群, 制定出相关岗位群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要求, 结合本校情况及学生自身素质特点, 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关键也是核心所在, 是工学结合能否得到执行的前提。

(2) 工学结合时间冲突

工学结合要求学生既要有学校的理论学习又要有一定的企业学习时间, 这两个阶段同等重要。高职现在的学制是3年, 多数学校实行的是2+1 (有些专业为2.5+0.5) 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前面的2年 (或2年半) 集中在学校进行理论和校内实训学习, 后面的1年 (或半年) 是集中到企业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较好的做法是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 学到必需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做专业工作, 在工作中掌握专业技能, 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然后再回学校做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但不管是2+1或2.5+0.5的模式, 学生到企业做专业工作 (顶岗实习) 都是安排在最后, 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后直接毕业, 就算是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某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足, 也已经没有时间再在学校中进行学习提高, 这种时间安排的冲突导致了工学结合的效果大大降低。

(3) 工学结合过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工学结合, 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安排到企业进行, 但往往学校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离企业需要存在巨大差距, 加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足, 加上国家对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缺失, 多数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被接收的多数也是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不能从事专业对口的技术性工作, 也就谈不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有些企业接收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工作也专业对口, 但企业在培养学生1年或半年后, 学生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随着毕业到来, 学生也随即跳槽离开, 经过1年或半年的培养, 最后却不能被企业所利用, 有些甚至跳槽到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就业, 造成了企业对培养新手的积极性不高, 另外有部分学生, 因为专业不对口, 实习期间收入不高, 实习过程敷衍了事, 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的效果。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针对工学结合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制定了符合我院实际的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分析专业岗位群, 结合实际, 制定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涉及的就业岗位有JAVA平台软件开发、.NET平台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实施与营销等岗位。我们在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软件技术学生素质特点和师资特点, 我们最后确立以.NET平台软件开发工程师为我们的目标主线, 以WEB网站开发与维护工程师和软件实施与维护工程师为辅线, 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对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做出规定, 并对学生的毕业条件等做出约束。方案中, 依据人才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及对理论与实训教学做出合理安排, 规定实训课时占50%以上, 对核心课程, 课程实习要安排2到4周到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企业) 进行顶岗实习, 并且不能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前, 必须保证在学生实训回校后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提高。实习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 带队教师辅导为辅, 学生实习成绩由企业导师按项目完成情况及学生实习过程表现打分, 企业导师按外聘教师待遇计酬, 提高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热情。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了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制定了课程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 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情景模式、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做出规定, 保障课程的教学效果。

(2) 结合实际, 编写校内教材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教材内容一定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 理论知识要能为技能训练服务, 要能体现案例教学及项目教学要求、符合自身学生特点, 案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而且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有亲身体会, 前后案例间要有衔接性与循序渐进性, 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与岗位能力要求, 要体现流行技术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此, 我们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一起编写了《C#高级开发应用》、《面向.NET的WEB程序设计》等校内实训教材, 案例从诸如学校机房管理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开发、课程网络课件开发设计等身边的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开始, 升华到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设计。

(3) 成立软件开发工作室, 锻炼教师实践技能的同时执行项目教学

为了提供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能对学生实行项目教学, 我们在校内成立了软件开发工作室, 工作室按软件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办公模式进行布局, 设工作室主任及各项目小组, 承接校外项目和校内管理软件项目。工作室主任负责工作室日常运营管理, 各项目小组由2到3个任课教师组成技术骨干, 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承接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4) 利益挂钩, 企业参与, 完成顶岗实习

对于顶岗实习, 要想企业积极参与, 光和他们讲大道理是没用的, 我们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的特点, 在课程实习阶段的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中, 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同时聘请企业相关主管为指导教师, 按照外聘教师待遇给予酬劳, 有利可图, 多数主管愿意指导学生, 同时学生按学徒工模式不领取任何酬劳, 企业也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在毕业前的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阶段, 我们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活其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由于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加上学生在课程实习阶段有过顶岗实习基础, 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企业或许也能从顶岗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一些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企业也乐意接受, 对于少部分顶岗实习困难的学生, 我们要求回到我们的软件开发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

这些措施都较好地保证了我们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工学结合教学的完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执行好工学结合,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积极的企业参与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学校的现有资源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 紧跟企业需求的脉搏, 在执行工学结合过程中, 要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 这种利可以体现在经济利益, 也可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渴望上, 解决好这些问题, 工学结合得以很好落实。

参考文献

[1]张耘.工学结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探析[J].创新与创新教育, 2012 (2) :23-2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创意园调研报告下一篇:学习安全教育视频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