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共8篇)
1.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 篇一
浅谈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及调节控制的生态学重要分支学科,是一种农业应用性学科。它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 目前已迈入完善期。而新世纪的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会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这就要求农业生态学走高效持续的模式,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 发展 展望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20世纪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
1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1 基础作用
农业生态学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农业生态学揭示的规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生物与环境互适互作规律,生物物种间的相生相克规律等)是农业科学的最基本规律,是学习和研究其他农学学科的基础;其次, 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 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第三,任何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具有农业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基本知识。否则,在生产实践中行不通。
1.2 综合作用
农业生态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态学知识的综合性。
在研究农业生态学规律时,除应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知识外,还应具有物理学、化学、数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园艺学、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运用历史、经济、政治、地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2)农业生态学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学本身就是上管“天”, 下管“地”, 中间管“物”(指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在其中起调控作用。(3)农业生态学研究中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研究手段,通过野外观察、田间试验、室内分析、社会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来获得有关素材,在处理这些信息丰富的素材时,常常需要用跨学科、综合性的方法。
1.3 带动作用
农业生产中往往存在的问题多,且错综复杂。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于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问题“群”中找出生态上的主要问题加以解决。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即可带动解决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如目前我国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中,抓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即可带动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迎刃而解。
1.4 关键作用
当前,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分配不公、饥饿、贫困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仍然要依靠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或者说农业生态学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将起关键作用,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的实践所证明。很多文明古国和发达地区的消失和贫穷,无不与不重视生态问题密切相关。
1.5 渗透作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绿色制造、生态建筑、生态时装、生态设计等,均说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渗透作用,也说明其在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农业生态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4 个时期:
2.1 萌芽期(?-1920年)农业生产的生态观点和系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元前3 世纪中国的古农书《吕氏春秋》中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荀子·五制篇》指出“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等等。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当时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朴素农业生态系统观。
意大利阿兹齐(G.Azzi)早在本世纪初即开始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20 年得到公认。而在1920年之前,可以认为农业生态学是处于“知识累积阶段” 或称为“萌芽期”。
2.2 产生期(1920-1980 年)
1920年至1980年的60年里,是农业生态学的产生阶段。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基础:一是传统农学思想的影响。如《齐民要术》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30年代由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提出的系统论,1948年由美国科学家C.E.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和Nobert Wiener提出的控制论等,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社会的需要是推动农业生态学产生的巨大动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污染, 以及到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世界性“五大危机”—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不足、环境污染, 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在这一时期,有关农业生态学的课程、专著、刊物、学术机构和研究会议越来越多,也给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
2.3 发展期(1980-2000年)进入80 年代,在粮食需求和环境压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农业生态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研究机构增多。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多个农业生态研究中心, 其中较著名的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农业生态计划、美国乔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瑞典乌普萨拉农业大学、荷兰瓦根宁根大学等。在我国,很多大学设立了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农业生态教研究室(组),如浙
江大学的农业生态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2)科研项目增多。从1982-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生态学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136 项,其中农业生态就有49 项,占11.5%。在近10来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农业生态研究项目就更是越来越多,份额越来越大。(3)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的增多。(4)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近20年来,农业生态研究的领域已涉及到: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我国各类基本的、重要的和新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特征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养分流的研究;农田生产力及作物生态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及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及其功能、效益的研究;区域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策略等。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农业生态学研究人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全国许多高校都培养出了大批农业生态学学士、硕士和博士。(5)农业生态广泛推广。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生态农业”概念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场、生态村、生态户等。
2.4 完善期(2001-)进入21 世纪, 农业生态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面临的问题
从全国各地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1 重视不够
就目前各地一般情况而言,科研成果越“硬”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程度就越高;相反,科研成果越“软”、“越宏观”,可能受到重视的程度就要削弱、下降,或者嘴巴上说“重要”、“重视”,而实际上并未如此。与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比较,农业生态学的科研成果往往比较“软”、比较“宏观”,在实际推广应用的效果方面往往有“弹性”、有“水分”、有“距离”,这就很显然,各地领导往往就不会像重视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那样重视农业生态学。
3.2 投入不足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必然造成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从各农业院
校投入到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的费用来看,远比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等学科要低得多、少得多, 有的连学科“正常运转”的经费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发展了。
3.3 队伍不稳定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复合性强的农业应用学科,要求从事该学科的人员具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有些科研人员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放弃,导致科研队伍的不稳定。
3.4 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应该说,现在绝大多数科研成果是好的、实事求是的,是有价值的、能用的。但也不能否认,有部分或相当部分科研成果鉴定完了评上奖后要么不推广、不应用,要么由于科研成果仅仅是为了评奖,实在没有多大推广应用价值,即使进行推广应用,也显现不了其价值。这种科研成果不适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农业生态学学科之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之中,只因学科性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宏观性”和“软科学性”,这种现象在农业生态学学科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4.1 加强实验研究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农业应用学科,但从20 世纪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可以看出,农业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粗”、“大”、“空”的现象。进入新世纪,要使农业生态学得到更快、更好、更深入的发展,必须大力强调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这包括以野外调查和观测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和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
4.2 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农业应用学科,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生态学的科学研究时,要时时刻刻注重其实践应用性,要使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才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应特别强调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用技术体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农业灾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4.3 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生态学作为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在仪器、设备、测试手段等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同时,也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下足功夫,加强农业生态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
4.4 加快人才方面的培养
事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同样,学科的推动和发展还是要依靠人,农业生态学学科的发展最终只有依靠从事农业生态学的全国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基于这种认识,加速农业生态学的人才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培养和造就农业生态学的学生、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才是推动农业生态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真正力量。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7-9 [2]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6-20 [3]王兆骞主编.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1-54 [4]高吉喜,张林波,潘英姿编著.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127-138 [5]黄国勤,毛学东.论江西生态农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178-184 [6]吴志强.农业生态学基础[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黄国勤.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660 [8]F.W.T.彭宁德弗里斯等著(王馥棠等译).1988.植物生长与作物生产的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10-45.
2.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 篇二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住区,景观设计
0 引言
城市住区是人类生活的基地, 人的一生约有2/3时间在住区内度过, 住区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 对城市住区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关心的问题, 再加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加追求个性的居住环境, 而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特征的探索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更加有利于创造个性的居住环境, 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景观生态学和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概述
1.1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 就是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与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 它综合研究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主要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 但它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 而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吸收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长处,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
1.2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一直以来, 居住区景观都是依附于居住区建筑存在的, 尤其在80年代以前, 还不曾有居住区环境的说法, 而叫居住区绿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居住环境, 居住区环境景观慢慢被人们重视, 并且地产行业发展的今天,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好坏甚至影响了居住楼房的销售, 因此,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成为居住区总体规划乃至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景观影响着城市的绿地景观系统, 更直接地影响居住去居民的生活。居住区景观是为居民服务的, 是人们除了在室内环境以外的一个重要居住环境, 是人们真正使用的部分, 因此, 居住区景观受到人们行为活动以及心理需求的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包括了建筑、道路、服务设施、小品、水体、植被等要素, 同时还包括人们的行为活动, 既有物质实体的存在, 又是精神文化的体现。
2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与整体塑造
2.1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及组织原则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的形态构成主要包括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这两大构成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就是将其形态构成要素组织在一起, 但需要满足以下组织原则: (1) 统一性原则。 (2) 趣味性原则。住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元素变换不同的声音、运动轨迹等来实现。 (3) 强调原则。就是指景观设计中要突出某一种元素或一个小区域, 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4) 尺度和比例原则。 (5) 顺序原则。
2.2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整体塑造
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为了创造空间给居民休息和活动, 因而对人们视觉感受的对象与方式的把握在设计时比较重要。一般来说, 住区的全貌居民很少能够领略到, 环境的秩序只能在每一钟景观设施构成的连续性上得到实现。因而对住区整体环境的设计就是要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这个空间还要能够持续发展, 能够满足多种需求, 且能够长期使用下去, 传承历史特征, 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 (图1) , 并且给人以地区感和个性感。建造一个居住小区就等于建造一个包括建筑物、道路、水道、设施、树木和花草等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小世界。
3 城市生态住区环境景观的分类设计
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 它的设计原则是要强调“场所+景观”的特征。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 根据其不同功能特征分为以下类别:
3.1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包括车行道景观设计和步行道景观设计。车行道景观一般供人们在车辆行驶时观看, 因而景观要有连续性, 在适当的地方路面材质和外部空间布局形式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以形成重复的节奏感, 如此道路空间不会感觉单调。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 步行道最好设计的蜿蜒曲折, 如此可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若将住宅有规律的布置在道路两侧, 会取得良好的围合感和居住氛围。
人车共行道在小区中比较常见, 这种道路景观要结合步行道和车行道的特点来设计, 在路面设置各种减速岛, 通过地面铺砖的不同, 形成安全美观的街道景观。
3.2 庭院景观设计
庭院景观主要包括游赏型庭院、规则式庭院、自由式庭院、规则式与自由式结合的混合式庭院和私家庭院等, 各类庭院功能和特点不同, 在设计庭院景观时应充分参考各类庭院的功能和特点, 比如私家庭园一般包括独立式住宅花园和宅前私人绿地等。在对独立式住宅花园进行景观设计时, 要根据住户喜好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 景观要随意和灵活, 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3 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的功能在于满足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不同类型人群活动等需求。广场景观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广场不宜过多, 应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不仅要注意广场的尺度、铺地的材质与色彩的变化, 还要体现人气与舒适性等。
3.4 水景景观设计
水景景观包括自然水景、庭院水景、泳池水景、装饰水景等, 设计自然水景小区时注意服从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泳池水景时应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设计装饰水景时应满足小区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功能要求。
3.5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景观设计具体原则包括:从整体着眼进行植物种植设计, 从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等方面全面考察植物的景观效果, 充分发挥好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不但要从生态要求上进行植物选种, 还要考虑小区的绿地功能和艺术要求。除此之外, 在搭配和种植密度上也要合理设计 (图2) 。
4 案例分析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蓟运河故道———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 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 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 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 距北京150公里, 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 规划居住人口35万。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战略性合作项目, 其合作背景是全球气候变化, 目的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 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城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 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 将津滨轻轨向北延伸, 结合两侧地块的开发, 集聚现代服务业、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轨道沿线建设大面积开敞绿化空间, 形成生态谷, 成为生态城的发展主轴, 并将生态城土地划分为四个综合片区。在中部片区结合生态谷建设生态城的城市主中心, 在南北两个片区依托轻轨站点分别建设城市中心, 形成“一轴三心四片”的布局结构。在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大面积实施水体治理、土壤修复, 形成湿地景观效应, 建设生态岛。将营城污水库、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三大水系连通, 加强水体循环, 构建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同时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 构建生态城绿化体系, 建成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绿脉”, 共设置6处绿地景观, 绿化面积占生态城总面积的53%, 形成“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并且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设施, 使居民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解决生活基本需求, 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5 结语
城市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性课题。现代住区景观要注重建立适宜人居住的氛围, 要有一种自然感、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要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行为方式, 并与自然相协调。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总之, 我们要运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观点满足住区的功能要求, 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笃宁, 等.景观生态学[M].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边颖主编.城市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5.
[4]曾艺君, 钟军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04) .
[5]刘瑶.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群文天地, 2012 (16) .
[6]张晓辉.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6) .
3.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 篇三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城市居住区
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居住区,城市住房的经济效益在房地产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不断地扩大,其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优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着增强企业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1.1 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性
随着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低碳生活的追求,人们在选购居住房的时候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考量。因此,在建筑过程中,除了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要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设计也要非常重视。在居住区景观的设计中,要好好把握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持与自然的协调性,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人们带来最自然、最环保、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要突出生态理念。
1.2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市居住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居住区景观系统也是相对于生态系统而存在的,较生态系统有极大的开发性。但是,在对居住区景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居住区的建设和环境开发的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周围的绿色植物与生物等都会造成破坏。一旦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构出现问题,其自身的修复活动无法还原,整个区域的生物结构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整个系统中的各项功能都能够正常工作,就必须要保证这个系统之内的组成部分保持正常,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保证整个景观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平衡,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
1.3 景观系统的丰富性
当下我国的居住区景观系统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景观设计的机构太过单一,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们无法享受到景观设计带来的真正利益。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真正功能无法实现。影响我国当下景观设计结构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就是设计面积使景观的结构无法复杂、深入,对景观设计造成一定的制约;其二就是在当下城市居住区中,大多数的土地面积都被建筑物所覆盖,房地产企业为了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来建筑住房,所以居住区中的景观基本上都是以建筑为主,也就造成了景观结构的单一性;其三就是当下居住区的环境多数被建筑与公路覆盖,景观设计受到一定的制约。
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的景观要与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文化背景相协调、相融合,使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系统具有充分的适用性、文化传承性以及可欣赏性。
2.2 保持一定的生态效应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保持生态平衡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3 群落的多样性原则
人是群居动物,其自身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加上土地资源的相对紧张,就需要实现土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保持群落功能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3.1 居住区景观的布局
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居住周围的环境。在城市中,有许许多多的居住区,它们分布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各个区域,这些居住区就构成大大小小的板块,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板块——城市。因此,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板块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板块合理地布局,使整个板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对板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某一个系统的板块要具备绿地、河流以及生态花园,运用设计手段将这些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绿地以及建筑用地进行准确的考量,对设计规模进行严格的把控,使景观系统有可实施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在居住区中的道路之间增加公共绿地,使之成为整个景观的核心。绿地系统也要有丰富的层次,对景观设计进行创新,突出景观的新颖性。
3.2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事情就是景观的构成要素,清楚了构成要素之后才能对景观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满足景观设计的需求。山川、河流、草地、森林等是最基本的自然要素,这些自然要素在景观系统中也是主要的构成。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要素来改善和映衬居住环境,也需要配合人工要素。
3.3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们有很好的视觉享受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景观内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充分的设计。在对建筑物的边缘进行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区,适当地增加边缘的长度。在选择栽种植物时,也要注意空间层次的表达,提高视觉效果。同时,居住区的水源设计也对整个景观系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对整个景观系统的格局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处理过的水源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及现实经验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都非常多。这对居住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则和理念,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效益,还能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实现景观设计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吕亚琴.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
[2]欧亚丽.城市生态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景观生态学总结 篇四
1、什么是景观?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什么是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学科。
3、景观生态学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德国 特罗尔 美国的福尔曼和法国的戈德伦提出了《Landscape Ecology》
1986年,Forman出版了非常有影响的“Landscape Ecology”专著,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教科书。“斑块-廊道-本底”模式,1987年,国际“Landscape Ecology”杂志在美国创刊,成为景观生态学的主要论坛。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4、景观生态学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提出了哪些观点?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2、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是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3、景观格局及常见的格局有哪些?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是指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和配置等。格局是景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 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
5、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6、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及其生态意义 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有明显区别、空间尚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相对同质性(取决于观察的尺度)
廊道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有明显区别、空间尚可分辨的带状景观要素
基底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优势度最大,从而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的意义
此模式是描述和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生态学系统的空间语言,使得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之间的表述更加具体、形象。而且,该模式还有利于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
7、常见的斑块有哪些类型?是如何形成的?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残遗斑块(remnant patch):景观中一个小面积区域逃逸出周围地区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由于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性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更新斑块(regenerated patch):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8、尺度尺度效应和尺度推移
尺度(scale):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或者分辨率(resolution)尺度效应(scale effect):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景观生态水平上的长期生态研究,尺度的扩展十分必要,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来推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尺度推移(scaling),包括尺度上推(scaling up)和尺度下推(scaling down)。
9、干扰及其生态意义分别是什么?
干扰(disturbance):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10、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意义
1.大岛屿的物种数量要多于小岛屿(面积效应);
2.靠近大陆岛屿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距离效应);
3.年轻的岛屿物种丰度较小,物种周转率(迁入量/灭绝量)高,以后则不断降低,直到二者相等,物种数量达到动态均衡。
结论: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和年龄依次是控制生物迁植、灭绝和物种数量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S=cAz
式中:S—物种数量;
A—岛屿面积;
C、z—常数;
应用该式有两个重要前提:物种迁移与绝灭之间达到了生态平衡; 物种的数量只与面积有关,其他因素相对稳定。数学表达式: dSdtIEI—表示迁居速率,即种源与缀块间距离的函数;
E—表示绝灭速率,它又是面积A的函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意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将生境斑块的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巧妙地用一个公式联系在一起,对斑块动态理论及景观生态学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10、边缘效应理论及其意义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缀块边缘部分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缀块边缘部分往往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 边缘效应理论意义:
边缘效应的大小与与缀块大小及相邻缀块的功能与结构有关; 缀块越大,边缘效应越小;
缀块越小,边缘效应越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边缘效应也受缀块形状和边界特征的影响
形状:长宽比小,为紧密型,有利于生境的稳定;反之不稳定; 边界特征:包括边界的形状,宽度和可透性等,影响复杂; 边缘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2、Meta-种群理论及其意义
Meta-种群(Meta-population)的定义: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subpopulation)或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Meta-种群理论的意义:生境片断化之后,形成隔离的生境斑块,种群个体在不同的斑块之间扩散,个体在亚种群之间的迁移影响持久和稳定。因此,该理论对保护生物学研究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常见的景观形成因素是哪些?各有什么景观意义? 地质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植被因素 干扰 地质地貌的景观意义:
气候的意义: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影响土壤过程;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景观意义: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土壤异质性影响地貌过程、植物分布、生物群落;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
植被的景观意义:1.植被类型与景观异质性 2.植被的动态与景观变化 3.植被对地貌过程的改变和控制作用 4.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干扰的景观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的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
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干扰的性质,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的影响较大; 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则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2、什么叫喀斯特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3、常见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特征是什么?
4、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原因及对景观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为0.6℃。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降水增多
极端天气情况频繁发生,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气候变化的强烈程度以北纬最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的排放)
主要指: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碳等;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CO2: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使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改变并破坏植被的自然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带由南向北移动
5、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该规律的主要控制控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6、常见的景观形成因素是如何综合作用于景观形成的?
7、什么叫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影响?
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一种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一种破碎化过程的结果即格局状态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它缩小了某一类型生境的总面积和每一斑块的面积,影响到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在不连续的片断中,残留面积的再分配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
8、干扰是如何影响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的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干扰的性质,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的影响较大;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则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第四章景 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2、什么是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由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3、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什么?
景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或者说景观异质性包含景观多样性,并对其他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促进
4、什么是生态交错带和边际效应?常见的生态交错带有哪些?其生态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及强度所决定。边缘效应(edge effect):缀块边缘部分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生态学特性的现象。缀块边缘部分往往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
常见的生态交错带有:河岸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错带;森林-草地交错带;红树林交错带;滨海植被带 河岸带的生态功能:降低温度;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增加河流水生生物食物供应 农牧交错带生态功能:农业:粮食生产;生态防线;牧业产品基地;主要资源产地
5、景观异质性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生态演替;干扰: 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深度,广度,无明显规律,难以预测
6、什么叫景观格局,有哪些景观格局类型?
景观空间格局(Landscape pattern):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格局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团聚)型分布格局; 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
7、什么是景观结构?目前提出的景观结构模型主要有哪些?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观结构模型: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廊道(patch)--结点(node)--网眼(net)模型 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模型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什么是景观生态流?
景观生态流(Landscape Flow):景观要素从景观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
2、什么是景观过程?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景观过程:景观流的发生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 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 扩散:随机分布格局;
重力: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运动:在抵达的景观要素中高度集中,形成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3、空气流的景观生态学功能
空气的流动, 是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 水分:带来降水;导致干旱:干旱风 热量
携带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的转移和扩散
3、水流的生态学功能
4、土壤侵蚀的生态学后果是什么?
土壤侵蚀的生态学后果:使土壤变薄,生产力严重下降;在地势低的地方形成堆积地貌,使汇积区的土壤更加深厚和肥沃;侵蚀沉积物导致河床淤积,河流水位增高,水库淤积使水库库容减少,进而降低水库的泄洪机能,增加洪水的潜在危险
5、什么是生态效率?什么是Lindeman效率?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是指能量的利用效率,即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后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能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n级)=通过(n级)营养级的能量/n-1营养级的能量。
Lindeman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能流越来越小,通常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10%,在能流过程中大约损失90%的能量,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6、景观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观的一般生态功能:景观的生产功能,景观的生态功能。景观的美学功能。景观的文化功能
第六章 景观的动态变化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稳定性概念、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景观稳定性概念:
景观生态系统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抗干扰能力)景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景观的恢复能力)景观稳定性在于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干扰 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
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是什么?
一、自然驱动因子
指在景观发育过程中,对景观形成起作用的自然因素。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景观,它可以引起大面积的景观发生变化。
二、人为驱动因子:人口;技术;政治经济体制;政策;文化等因子
三、景观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
四、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
3、景观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有什么关系? 弱度干扰:景观发生波动
中度干扰:干扰停止后,景观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强度干扰:会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
极度干扰:原有的景观消失,被新的景观取代
4、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描述?
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特点一般可以由3个独立参数来描述: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5、景观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一、景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土地表面性质的变化;地表反射率的变化;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变化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对土壤有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和堆积;生物循环和农作物生产 对土壤养分流动的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水量的影响:水资源短缺
景观变水资源短缺 河水断流:黄河断流
海水入侵:我国的大渤海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湿地减少
对水质的影响:水质性缺水
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下降
景观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组成和含量,从而影响大气的质量。城市大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煤烟型污染严重;汽车数量急剧增长,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地面扬尘和沙尘暴造成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偏高;工业污染源造成城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6、景观变化中人的作用有哪些?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作用
干扰方式主要有:旅游、狩猎、采集、污染等
人类干扰对景观的破坏:裸地,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土地,采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水域污染
二、人类对管理景观的改造作用
改造作用的方式:开垦与农业种植;农田防护林建设;森林采伐与更新;人工造林;围栏草场
三、人类对人工景观的构建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与梯田;建设河堤建设;城市建设
7、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8、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
农村
城
就业机会多;
拉
市
推
人口增长快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力
化
力
土地压力大
文化设施齐全
因
动
因
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
素
力
素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第七章 景观生态分类于评价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观评价的概念?
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根据特定的程序、按照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2、景观评价的程序?(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2)收集资料(3)构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4)评价方法选取(5)景观评价(6)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
英汉互译:
景观(Landscape)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尺度(scale)尺度效应(scale effect)尺度推移(scaling)尺度上推(scaling up)尺度下推(scaling down)干扰(disturbance)边缘效应(edge effect)Meta-种群(Meta-population)景观过程(landscape processing)
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景观生态流(Landscape Flow)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
景观要素(landscape elements)
网络(network)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5.《景观生态学》课程安排 篇五
1.课堂教学由若干个讲座组成2.系统地自学教材和有关参考书
3.写一篇课程论文(目的:学会撰写科学论文和文献综述的能力。方法:命题(与景观生态学有关就可以,最好能结合本专业)→运用工具书,查阅、泛读有关中外文书籍、刊物→列出提纲→修改→大量阅读和精读文献相结合→做读书扎记→撰写→修改→交电子版和论文打印稿。要求最后一次上课的时候交给我。格式:按《生态学报》)
4.考核(根据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质量综合评定打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论文成绩占70%)
5.教材: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参考书: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博,杨持,林鹏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曹凑贵,严力蛟,刘黎明等.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广州市建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前沿.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刘黎明,李宪文,严力蛟等.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严力蛟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命科学学院
单位名称: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浙江大学旅游与地产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杭州创工规划设计研究院
邮政编码: 310058
联系电话: ***
0571-88206207(本人办公室)
0571-88206605(单位办公室)
传真: 0571-88206207
QQ号:390970916 E-mail: yanlj@zju.edu.cn
6.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篇六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学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斑块的大小、形状、类型;生态过渡带:异质性;连接性。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主要指动物移动;水分移动;破碎种群动态;斑块动态。景观动态,指景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主要指干扰状况;碎片化;气候变化;生物驱动。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正如其它生态学组织单元(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功能繁荣改变可导致结构的变化。
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类型: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肖竹宁:①镶嵌②带状③交替④交叉⑤散斑⑥散点⑦点阵⑧网状⑨水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景观异质性可分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两类。空间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指水平方向二维平面的异质性,也可以分析垂直面上的异质性,即三维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它具有周期性。功能异质性,基质异质性。尺度: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时间尺度)。空间异质性与尺度:在某一尺度上的异质空间,在比其低一层次上的空间单元,可视为相同质的。尺度大-异质性,小尺度-均质性。
景观对比度: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低对比度:有比较宽的过渡带,往往出现在大面积自然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带。(eg热带雨林)高对比度:在环境资源极不相同的地区,可以出现纯自然形成的具有高对比度的景观。(自然景观—稀树草原;人工景观—农业景观)景观粒级:景观组分空间规模大小的量度,与尺度有密切关系。粗(eg阿特拉斯山景观,斑块直径数公里)细(eg稀树草原)优势比较:①粗粒结构景观多样性高,但局部地区的多样性却低(边界附近例外),这样的景观结构可以为保护水源或内部特有物种,提供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或为工业区建设提供大面积的建筑场地,却不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②细粒景观整体单调,但局部多样性高,更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却不利于内部特有种生存③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具有上述所说的各项优点,是最佳的景观结构。
生态学干扰: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自然现象。(1)性质:①干扰具有多重性,对生态系统影响表现为多方面②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④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再调节⑤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2)生态学意义:①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性,而中高强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如山林的不同程度的火灾。②干扰与景观破碎化: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如经常发生的林火、砍伐;大规模的干扰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进一步的破碎化。往往不是人们期望发生的。③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景观稳定性是相矛盾的。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只有在干扰的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在较小的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④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 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3)类型:(产生的来源)自然干扰:无人为活动介入的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干扰 :火灾、地壳运动、洪水、病虫害等。人为干扰:在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指导下,对自然进行的改造或生态建设:烧荒种地、森林砍伐、放牧、修建大坝等。(功能)内部干扰: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干扰,自然演替的一部分;外部干扰: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火灾、风暴、砍伐等。(产生的机制)物理干扰:森林退化引起的局部气候改变、土地荒漠化;化学干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等。酸雨:酸雨是大气中的CO2、SO2、NO2和HCL等有毒气体,在云雾的形成中被水滴吸收转化,形成酸雨和酸雾,降到地面和水体会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造成树木叶片枯萎、脱落以至整体死亡,腐蚀建筑物和古迹。生物干扰:生物入侵、病虫害等。(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在同一生态系统内部扩散;跨边界干扰:跨越生态系统边界扩散到其他类型的斑块。
扰动:系统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只改变景观面貌,而不会改变性质。
斑块: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1)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集地斑块)(2)形状:圆形和扁长斑块;环状斑块;半岛状S=1/(2* A),S=1为圆形,S>1为矩形。(3)内缘比:指斑块内部和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4)大小:斑块的面积,以平方米/公顷为单位来量度,是影响斑块生态功能的因素;斑块内的物种、物质、能量与斑块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但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呈曲线状:开始时物种随斑块面积的增大增加很快,但这种增加会越来越慢,最终停滞。大斑块的生态学价值:①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②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③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④能维持更近乎自然的生态干扰体系;⑤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小斑块的生态学价值:①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绝灭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②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板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特点:①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②由一类动植物组合过渡为另一类动植物组合,不仅包括两个生态系统内部的成分,并且有其特有的成分。
廊道: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①类型:线状廊道,主要由边缘种组成;带状廊道:较宽,每边都有边缘效应;河流廊道:沿河流分布,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②连接度:指廊道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续的量度,可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③作用:具有连通和阻隔双重作用。④功能:A廊道作为生境(栖息地),为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境,即物种栖息地;B廊道作为传输通道,是动物的迁移通道,是人类及物资的运输通道。道。C屏障和过滤作用:阻止通行或部分可以通行;D防护功能:抵御风沙、净化水质、降低污染,保持水土,消除热岛效应,泄洪防洪,防止都市过度扩张E廊道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与汇。如农田防护林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起到源的作用;另一方面阻拦和吸收农田流失的养分和其他物质,起到汇的作用;F廊道在景观美学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质: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1)判定标准:①相对面积:景观中某一类要素明显比其他要素占有的面积大得多时,可以据此来判断这种景观要素就是基质。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②连通性:假若景观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③控制程度: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④三个标准结合(2)孔隙度①概念: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内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与连接度无关,与数目有关②生态学意义:1它提供了一个了解物种隔离程度和植物种群遗传变异的线索。2孔隙度是边缘效应总量的指标,是一个对野生生物管理、对能流物流运动具指导意义的因素。3人文地理中,研究住宅区或村庄的孔隙度十分重要。
景观边界的功能:①通道或廊道:景观中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②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③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④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⑤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应用:①野生动物管理:沿着或穿过边界的动物异常丰富;②在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破碎化问题中,边缘生境和内部生境的比率有着关键性的意义;③在美学上景色中经常边缘占主导地位;④在林业上,森林的边缘经常出现弯曲的树干和风倒木;⑤在农业上,边缘常是有害动物和害虫的源,也出现控制这类有害生物的食肉动物;⑥在土壤侵蚀控制中,边界导致风速改变和形成湍流;⑦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边界有可能成为人类过渡利用资源的障碍;⑧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中,边界经常作为敏感的指示器。
生态交错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特征:生态交错带是一个生态应力带,生态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界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适于边缘物种生活,阻碍内部物种扩散);生境内能量与物质交换最高。功能:①通道作用:生态系统间生态流流动通过生态交错带,并影响其流速和流向;②过滤或屏障作用:生态交错带在生态流中如半透膜,一些可顺利通过,一些则受阻碍;③源与汇:生态流流动中,为相邻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同时对物体和物质有吸收累积效应;④栖息地。
景观破碎化:是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性减少的现象。破碎化是将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成小块生境或小块地。分割是一种特殊的破碎化。类型:地理破碎化;结构破碎化。大碎块:提供更好的聚集条件,保存更多物种,包括特殊种;小碎块:仅保持较少物种,较普通种,特殊种先消失。
破碎度指标F:测度景观斑块多样性的指标,可用单位面积斑块数目表示。F=N/A,F大,景观破碎。大尺度→可辨识性低→破碎化过程降低;小尺度→可辨识性高→破碎化过程提高。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a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极其丰富的物种1动物物种数比较多2裸子植物种数世界首位3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b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c经济物种丰富 4生态系统多样中国具有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如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各种类型,由于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又分各种亚类型599种。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③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废弃物等的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了景观复杂程度。包括:(1)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3)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
在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类型(生境)多样化和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首先,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随着景观类型和斑块数目增多,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也随着降低;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
景观连接度:是一抽象概念,可具有一相对测定指标,表示一种生态过程在两个景观元素之间进行的顺利程度,其大小在0~1之间,大小取决于廊道的质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景观连通性:描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两者关系:①景观连通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景观连接度测定景观的功能特征,反映景观特征的两个方面;②景观连通性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到反映,连接度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物群体的生态行为③连通性从斑块的大小形状,网络单元的大小来反映,连接度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较差的景观,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景观功能三种流:能量流、养分流、物种流。能量流:如热能、生物能;养分流: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物种流:如各种类型的动植物以及遗传基因。影响景观生态的各种流:
1、空气流
2、水流
3、养分流
4、动物流
5、植物流。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包括:水流、养分流、空气流。
物种的运动方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主动运动特征:物种通过本身有目的的行为。目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物物种的扩散和传播。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巢区、散布、迁徙。巢区是指动物围绕它们的巢穴进行取食和日常活动的地域范围。散布:某物种动物个体从其出生地向新巢区的单向运动。迁徙是动物随季节变化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的周期性往返运动。景观变化动态是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景观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变化以及变化的结果。分为:景观空间变化动态和景观过程变化动态。(1)景观空间变化动态是指景观中:①斑块数量;②斑块大小;③廊道的数量和类型;④影响扩散的障碍类型和数量;⑤景观要素的配置等变化阶情况。(2)景观过程变化动态是指在外界干扰下,景观中物种的扩散、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运移等变化情况。它一般要涉及到:①系统的输入流;②流的传输率和系统的吸收率;③系统的输出流;④能量的分配等。景观空间变化和景观过程变化是同一变化中的两个方面。过程变化是空间变化的原因,比如景观中某物种在当地灭亡的可能性增加,很可能是物种从一个斑块移动到另一个斑块的廊道被切断;空间变化反过来又影响过程变化;如许多鸟类对小的、破碎的斑块的反应十分敏感。尽管森林仍保持整体的面貌,但在斑块的尺度,森林的破碎化越大,斑块的环境越远离森林,鸟类的活动越受影响。景观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扩散、质量流(重力)和运动。物质和能量在景观中的流动可概括为: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两种运动格局。连续运动:是指某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尽管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但速度不降到零。间歇运动:是指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出现一次或几次的停顿。
景观稳定性: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①测定:熵值法:熵值高表明景观稳定性好,熵值低表明景观稳定性差。
景观中Ks=1,N:景观斑块数,Pk:各斑块内植物种群所占百分比。物种数目相同的情况下,斑块的类型愈多,景观的异质性愈高,熵值愈低,景观愈不稳定(农田);相反,斑块的类型愈少,结构愈简单,熵值愈高,景观的稳定性愈强(热带雨林)。②尺度:时间尺度--指衡量景观变化时假定的变化速率。空间尺度:主要是指景观的异质稳定性,即景观结构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原理:稳定性可能以3种明显不同的方式增加:①趋向于物理系统稳定性(以没有生物量为特征);②趋向于干扰后的迅速恢复(存在低生物量);③趋向于对干扰的高度抗性(通常存在高生物量)。
人类对景观的影响及结果:1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破坏了许多自然景观。2对不同地区景观的干扰程度不一样,按照人为干扰状况将景观分为五种类型:天然景观、管理景观、农田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3对景观类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斑块结构的影响:①斑块类型:干扰斑块类型相对块数变化的趋势是: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逐步让位于引入斑块和残余斑块。②斑块的大小:随人类干扰程度加大,平均斑块大小和方差均趋于降低。③斑块形状:在自然景观中,以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为主,其形状多不规则,在农田与城市景观中,多为人为控制,以引入和残余斑块为主,形状规则。④斑块密度:在自然景观中,斑块密度中等,随着农业化与城市化,斑块密度加大。森林景观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①导致森林植被中的碳直接排放;②对其土壤碳库产生巨大影响;③可能引起洪水的泛滥,导致湿地景观面积增加,从而增加甲烷的排放源;④可能改变全球水循环以及地表反射率等,从而直接引起气候变化。
森林景观重建带来的环境问题:(1)大气质量下降:①N2O可以破坏臭氧层引起地表辐射增强;②CH4氧化形成CO,估计60%的CO来源于景观变化;③光化学烟雾通过分散和吸收太阳辐射而改变地表受到的辐射量;④SO2浓度高的地区可形成酸雨。(2)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森林的看法、矿山开采、陡坡开荒、过渡放牧等等是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3)湿地减少:①农业是影响湿地的重要因素,如围海造田、道路和排水设施的修建直接导致湿地数量的减少;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造成严重污染;②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物如沉积物、需氧物质、营养物质、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通过点源污染或非点源污染途径进入时地,使湿地水质量下降,威胁原有物种的生存。③水分循环的改变如造林工业发展及人类的特殊活动(如美国的灭蚊运动)都导致湿地的丧失。(4)水资源短缺:进入20世纪,由于农业扩张和工业发展,全世界用水量剧增,其中,农业用水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增加了20倍。水资源短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威胁工农业生产,还造成河水断流、海水入侵等严重生态问题。(5)非点源污染:是景观变化对水质影响的主要方式。所谓非点源污染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起水体污染。几乎所有非点源污染来源都和景观变化紧密联系。①土壤侵蚀是规模最大、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非点源污染。②农业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为全美河流污染的第一污染源③化肥、农药的使用,农田污水灌溉都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④森林采伐区由于采伐的影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起森林附近流域河流沉积物增加,破坏了河底水生有机物的生境,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⑤城镇的地表径流,携带氮、磷、有毒物质和杂物进入河流和湖泊,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美国的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
转移矩阵:在一定时期内,各种景观要素类型相互转变的面积百分率所组成的矩阵。转移概率:在一定时期内景观要素类型分别向其他各种景观要素类型转变的面积百分率。
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设计原则:①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②一个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等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③如果必须设计多个小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④使几个保护区成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好⑤将几个保护区用走廊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的扩散;6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
7.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镇绿廊分析 篇七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镇绿廊,规划设计
1 城镇绿廊的分类
1.1 生态型绿廊
其地点设立是按照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进行, 并全面考虑河道的自然属性, 符合河道行洪的标准。另外, 着重考虑了保护、新建并管理动植物的栖息地, 以此优化城镇的生态环境和维护保障生物多样性。
1.2 郊野型绿廊
其建设的地点主要是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 绿廊的建设形式主要为登山道、栈道及慢行休闲道, 其目的在于为居民提供贴近大自然的绿色放松途径,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都市型绿廊
其建设地点大多在城镇建成区, 例如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都市型绿廊可以为居民慢跑、散步等提供场所, 实现城镇绿廊的功能。
2 城镇绿廊建设的基本原则
(1) 生态性原则: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当地地形、植被等自然资源的特点, 从生态性原则出发全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并为修复物种多样性提供环境。 (2) 方便性原则:为保证游客进出便捷, 应该采用与城镇绿廊相适宜的机动交通支撑体系。结合城市的公交系统设置出入口, 同时配套设施也需要合理设计。 (3) 安全性原则:需完善城镇绿廊中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等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 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4) 可行性原则:城镇绿廊的规划设计必须要有实用性, 同时具备乡土和地方特色。另外, 可行性要强, 容易施工建设且方便后期维护管理。 (5) 经济性原则: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新型材料和建设技术以及设备, 其必须符合性价比高而且满足绿色、节能、低碳的标准。
3 城镇绿廊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忽略其重要性
我国对城镇绿廊建设工作的进行多是被动的, 未能认识到城镇绿廊建设的重要性。由于对城镇绿廊建设的原则、重要性认识不够, 绿廊建好后很少进行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 导致环境美化程度不够, 并不能达到绿廊的目的, 浪费了很多资源。
3.2 绿廊树种单一, 观赏效果欠佳
我国一些地区绿廊现用树种比较单调, 无法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完美结合。在大部分道路两旁种的都是樟树, 引种驯化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的推广度不高。有些绿地结构严重不合理, 草坪多、灌木多、乔木少、落叶树少, 就会减弱绿地的生态效能。有些工程只是单方面追求工程进度, 忽视细节的重要性, 如栽植苗木规格比较小、密度又太大、苗木质量也差。或者是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不太合理, 落叶树比较稀少, 树种色彩单一, 而且彩色的植物和花类比较少。还有一个表现是本地的乡土树种与外地引进的优良树种比例不搭, 整个城市中乡土树种占绝对多数, 虽然每年都有引进新树种, 但由于管理不当导致存活效果并不好。选好树种有利于改善、美化城市环境, 更有助于创建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 因此, 引进多类树种, 实现观赏与环保相结合相当有必要。
3.3 整体规划不合理
现有绿化树种根据绿化用途规划也需要一定的选择要求。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大致有3种类型, 分别是:选择树冠整齐、树大荫浓的树作为行道树;选择枝繁叶茂的阔叶乔木作为庭荫树, 从而缓和酷暑;选择叶片较小, 枝叶稠密的树作为绿篱树。表面看来, 这个整体规划倒是挺完美, 但是实施起来却不是很容易。有些树种, 城镇周边并没有或者是不适应该地区的气候, 很难成活, 这样就加大了园林绿化的成本。
4 促进城镇绿廊建设工作的建议
4.1 混栽树种, 增强观赏效果
各城镇相关绿廊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外信息交流, 促进农业栽培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从而使得苗木树种更加丰富多样。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样就可以及时掌握新品种信息, 然后主动搜集观赏价值高、适合该地区栽培的苗木树种。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单一植物, 就会降低植物本身生物适应性, 从而就会使病虫害易侵入或发生, 更会造成不好的观赏效果上, 甚至会使整个城市显得单调乏味, 呆板、无活力。
4.2 做好科研与整体规划工作
各城镇相关绿廊工作者应该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 积累各方面的资料, 建立必要的档案和积累观察资料, 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适当引进一些观赏价值较高, 并能在本市生长, 或者经过驯化以后能在本地安家落户的植物。对于各个发展节点、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进行更合理地规划设计。
5 结语
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镇绿廊建设中, 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来规划设计城镇绿廊, 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学科的发展, 提升城镇绿廊的效益与功能, 而且也达到城镇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目标, 为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主义开辟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宣功巧.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5)
8.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 篇八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发展的自然结合。景观(Landscape)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概念。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赞美诗》中,用于描述基督圣地耶路撒冷的美丽景象,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在德语中,Landschaft一词是景观的同意语,但包含了更多的地理空间的含义,被解释为整体空间环境中可视性的空间整体。19世纪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Von Ilumboldt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和植被科学中,地理学家限制了概念的内涵,用于表示地壳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
俄国地理学家拓宽了景观一词的含义,使之同时包含非有机体和有机体的现象,第一次使景观有了生物学的含义。贝尔格1931年把它定义为:“地理景观是物体现象的总体组合,在这个组合中,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是同意的,协调的整体,典型的重复在地球的一定地域内的。
1971年,德国地理学家Troll将它定义为:“综合了地理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和事物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可见实体”,从而使人成为景观的主体。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片沼泽地,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上,景观是指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狭义景观则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管理。
在1981年,当国际景观生态学联合会在荷兰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萘沃德在报告中说:“在时间空间中所有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景观生态学。但是那些利用景观生物分部学与景观分类结合,描述图例、编制景观图的工作,不是景观生态学。”C.Troll在1968年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阔。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结构,且有相应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具有明确边界,在空间上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动态上的相对稳定性。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景观总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生态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还表现在景观等级系统结构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景观的系统整体性明确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特点。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生态的研究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更小的尺度上分析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述变化过程。
3、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就是对景观镶嵌性的一种理论表述。
4、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更有人为型、经济型景观。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学科综合思想的萌芽期;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学科思想巩固阶段;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学科初创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国际景观生态联合会成立之后的全面发展时期。
直到这时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p70-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3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7/3.
4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生态学杂志,1999(6):75-76.
【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推荐阅读: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07-01
浅议城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09-19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08-02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文探讨论文11-02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分析论文06-30
景观园林大树移植施工技术研究论文08-01
生态学概论论文08-10
桥梁造型的景观设计的统一研究论文10-21
生态建设论文07-18
生态正义论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