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诊断(共9篇)
1.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一
初三数学课堂诊断总结
在第一轮课堂诊断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更多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所以这轮诊断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向更高目标发展。现将本次诊断结果总结如下:
一、学科整体情况
能积极利用小组间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能大胆放手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尽量使学生多说、多做、多平、多思考、多归纳,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把握知识间的逻辑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某些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很好的控制学生的活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手段、方法、评价方式等过于单
一、知识间的衔接有时不够自然,不能一气呵成,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方面仍有欠缺。
二、全组个人情况 曲老师的改进:
1.课堂上学生能形成自身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方面有所改进,以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2.课堂结构时间搭配有了层次性,课堂练习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的需求,给了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孙老师的整改:
1、让大部分学生能参与活动,来带动个别学生的学习动力。
2、设计的问题充满新颖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学生提问的次数很多,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
贺老师的改进:
1.在小组合作方面有了激发性,通过小组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在个人、小组、集体的学习中,能及时合理地给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了多样性。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增进课堂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活动情绪。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在小组活动中,主动交流个人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改小组活动成果。
2、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我的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表达能力,让自己对问题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3、激发师生的活动激情,让老师的提问,学生的主动思考能有机的结合,决不能让学生有丝毫的空闲时间,在这种师生教与学的活动中,让问题得到解决,细节得到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这次的课堂诊断活动,我们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又有了不断地提高,也从其他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思路与教学手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及时结合学校的教学引导,进行调整,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更进一步。
2.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背景】
因一段时间内本人身体不适, 学校安排一青年教师李老师暂时代教我的语文课。李教师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 虽然工作态度认真, 但是考虑到其经验不足, 还需要多帮助, 于是我便有机会常去听她的课。在听课中, 我发现该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病症是:问题的提出有问题。
【案例】
一天上午, 我认真聆听李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教材《雪儿》第二课时。李教师一步步从复习字词到精读课文, 课堂的前半部分师生互动还比较顺利, 待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出现了问题。
《雪儿》第三自然段的文字描述是这样的:“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 能够飞越千山万水, 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 所以人们称它们是‘蓝天信使’。于是, 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教师先出示这段文字, 然后让学生找出反映雪儿品质的词语。学生读得认真, 找得也准。两位学生陆续说出了“忠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根据学生回答, 老师又相继板书了这两个关键词。此时, 黑板上的板书为:
雪儿
外在美:雪白
内在美:忠实 不怕艰难险阻
李老师板书完毕, 却指着板书问道:“‘我’不仅喜欢雪儿的外在美, 还喜欢她的内在美, ‘我’在感情上有什么转化呢?”
这一问题一出来, 学生一个个干瞪眼, 不知所以然, 整个教室里沉寂片刻。就在这一刻, 我心里想:坏了!三年级的孩子可能听不懂这个问题啊!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如下问题:
首先, “我”是指谁?是作者?还是你李老师?
其次, 这个“转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肯定有人不明白。
最后, 从什么转化成什么?这种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年级学生能高度概括吗?
果不其然。片刻之后, 终于有个学生大胆举手说:“老师, 我从喜欢外在美转化为喜欢内在美。”李老师说:“这个老师刚才说过了, 老师不是问这个。”
其实, 就老师这个问题来说, 学生回答没有错, 老师应该表扬学生, 并迅速引导说:对, 这就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好了, 李老师到底想问什么?学生不明白。
就在逗留片刻之后, 李老师看看无人能语, 开始调整问题了。还好“亡羊补牢, 未为晚矣!”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同学们, 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二自然段, “我”对受伤的雪儿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甲:同情
学生乙:喜爱
学生丙:可怜
师:那么, 现在“我”对不怕困难的雪儿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甲:佩服
学生乙:更喜欢
学生丙:可敬
师:说得对!那“我”对雪儿的感情不是由“可怜”转化为“可敬”吗?你们刚才怎么想不起来了呢?怎么都说不出来呢?
……
【反思】
课后, 我和小李进行了深度交流, 对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了如下诊断。现把部分内容呈现如下:
我:李老师, 你先自己说说本节课哪里有问题?
李老师:感觉有点乱。学生和我没有配合好。
我:哪里开始出乱的?
李老师:就是讲第三自然段的时候。
我:很好!你能找准问题所在, 证明你还能对自己的课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你知道在讲第三自然段的时候, 为什么你的教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答案不一致呢?也就说为什么学生没能跟上你的思路走呢?
李老师:不知道。我觉得问得蛮清楚的, 怎么学生就听不明白?
我:问题就在这。你觉得清楚, 这是你这个年龄的逻辑思维。可是学生不清楚, 你可知道他们是三年级的儿童思维方式?那么, 出现了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
接下来, 我给李老师提了如下三点建议:
一、教师的提问要直接明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教学建议的第五点中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特征的,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提问。鉴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浅显, 很多仍停留于字面意思的理解, 对于过于抽象的言语还不具备深度理解的能力, 更不可能具有在短时间内对阅读对象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在语言的倾听上, 三年级学生也不适合听非常繁琐、复杂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 教师的问题必须简单明白, 一听就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问题的指向要清清楚楚, 需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让人一下子就明白, 而不是让人揣摩半天。如本案例中的问题本身就有许多难以弄清的小问题, 这样问题绕问题, 学生又怎么能明白呢?就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还要在下面质疑了一二三呢, 更何况三年级的学生。所以, 建议本案例中的问题:“‘我’不仅喜欢雪儿的外在美, 还喜欢她的内在美, ‘我’在感情上有什么转化呢?”可以改为:当“我”知道雪儿不怕艰难险阻时, 我对雪儿的感情由一开始的“可怜”升华为什么呢?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我”此时内心对雪儿的感情?
二、教师的提问要切入重点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 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所以, 教师的提问应该直接围绕重点进行。
如刚才提到的《雪儿》一文, 情感目标就是: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 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围绕这一目标, 阅读课文的重点就应该放在体验“我”的情感变化上。这一点李老师还是抓住了, 但是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 在精读时, 李老师的提问除了上面提到的难易程度没控制好外, 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问得过多过碎, 没有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设计一个主要问题, 既让学生看了简单明了, 问题的难易教师又好控制;既能深入浅出, 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 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阅读思考, 那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所以, 在本课文阅读教学时, 建议设计主问题为:“我”为什么喜欢雪儿?
围绕这个问题, 可以引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找到答案一:因为“我”和雪儿同病相怜;引导读第二自然段, 找到答案二:因为雪儿具有外在美, “我”也具有怜悯之情;引导读第三自然段, 找到答案三:因为雪儿具有内在美, 不怕艰难, “我”受到感染, 产生敬佩之情;引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找到答案四:因为雪儿陪伴“我”度过了我难挨的日子, 并和“我”结下了深厚友谊, “我”对它有了依恋不舍之情。
这样一个主问题, 答案多元, 由表及里, 深入中心, 一步步紧扣重点, 深度解读了文本, 达到学生不断自我内化的过程。
三、教师的提问要训练语言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 语文教学重在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也是衡量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如果课堂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不是围绕语言训练进行的, 那么就本末倒置了。我们所用的文本, 对学生学习语言及进行语言训练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和挖掘的地方。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和可以补充文本的空白处设计问题, 这样就既打开了学生们想象的翅膀,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又让学生发展了语言, 在阅读文本时有了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同样, 我们还可以用《雪儿》一文来举例。这篇课文教材上课后作业第五题是:默读第四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 展开想象, 写一段话, 描述“我”和雪儿告别的情景。
那么学习完第四自然段后, 教师就不要急着出示第五自然段, 可以围绕上面的题目设计问题:此时此刻, 日日陪伴“我”的雪儿要飞回蓝天了, 想象一下:“我”和雪儿会怎么告别呢?想象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3.阅读教学问题课例诊断 篇三
“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四
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是指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面对一篇课文不知教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比怎么教更重要,它是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别的学科,如数学、科常、思品等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已体现在教材之中,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语文课的识字、作文等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教材中也大体有数。唯独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现有教材没有明确呈现,它深深隐藏在课文里面,要靠教师反复钻研课标、教材才能确定。这个教什么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着一堂课的性质、方向和成效。重点教学目标不明,或有误,一步走错,就会全盘皆输。下面我们结合若干问题课例作一些剖析。例一《棉花姑娘》(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爱护益鸟益虫,热爱科学。教学过程:1懂得燕子是益鸟,捉空中的害虫。
2懂得啄木鸟是益鸟,捉树干里的害虫。3懂得青蛙是益虫,捉田里的害虫。4懂得七星瓢虫是益虫,捉棉花上的蚜虫。
诊断:
我们曾组织部分教师共同设计《棉花姑娘》一课,有24位教师参加,其中16位教师(约66%)把“让学生懂得爱护益鸟益虫,热爱科学”作为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这样的教学重点选择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一,它不符学情。燕子、啄木鸟等是益鸟,这些常识学生在幼儿园小班已知道,把“已知”作为教学重点,不妥。七星瓢虫吃蚜虫的知识,学生也许不知道,但~只要读读课文就懂得了,也不难。第二,它没有抓住“未知”。课文中有7个要认的生字,有6个要写的字,这是学生的“未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些字,得花不少气力,理当成为重点。何况课标已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个指导思想,在教课文时同样适用。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一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识字写字,二是培养朗读能力。《棉花姑娘》一课,可以按两课时设计。第一课时,重点目标是学认7个生字,初步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写6个生字。这样设计,可以凸显低年级教学的特点:重在培养识字写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并围绕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教学才不致走偏方向。例二《太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重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1理解太阳远的特点。
2理解太阳大的特点。
3理解太阳热的特点。
4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诊断: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凡说明文,一般都会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于是,教师就把教课文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以上教学思路。作为语文课,教说明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说明文中会有许多学生原来不明白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应该大体弄明白,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学习这些课文,理解知识只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说明文,并领悟写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如此而已,道理并不复杂。课例所定的教学重点,着眼点是课文的内容,即有关太阳的知识。这样教学,很可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科常课。学生学完课文后,只知道太阳远、大、热,与地球有密切关系,而语文能力方面恐怕收获甚微。这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教,是得“鱼”不得“渔”,是得“意”不得“言”,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可以从课后的思考题中受到启发:“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第一问可以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问可以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解决第一问,立足点不在得出“远、大、热”的结论,而在学会“抓住重点”(《课标》语)。如1--3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教师可示范教第一段,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这一段有140个字,老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你们想想,会是个什么字?”学会归纳方法:抓住关键字。然后让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读第二、三自然段,也学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课文后面的几个自然段,都是讲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也可以用“示范一归纳一自学”的办法来教。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课文中有一个“泡泡”示例:“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这个示例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用比较法作说明的好处。教师可以从这个示例人手,为学生做出样子,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别的句子去体会其他说明方法。这样教说明文,学生就能初步学会抓重点并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既利于读,又利于写,而且学习富于挑战性,学生不可能重复一下课文内容就能回答问题,而必须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例三《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蒙汉人民的民族深情,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教学过程:学习“草原风光图”,感受草原景色优美。
2学习“喜迎远客图”感受蒙汉人民的深情。
3学习“主宾联欢图”感受西部人民的热情。诊断:
《草原》是一篇抒情文,情感浓烈,适合朗读。因而不少教师把“朗读课文,领悟蒙汉人民的民族深情”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教学重点与课文的特点是吻合的;如果是赛课,也有利于调动情感,形成浓浓的课堂气氛,获得好评。因而这类设计比较流行。然而,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说它不一定好,第一,朗读课文固然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课标对高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是“能”,真正学朗读是1-3年级,因而不必作为教学重点目标(可作为一般目标);第二,领悟感情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但领悟感情是以得言为基础的,要在得言的过程中去领悟感情,才能做到言意兼得。教情感性强的课文是以情感为主线,渗透语言学习,还是以学习语言为主线渗透情感,这两种设计思想,反映了两种阅读教学观。以情感为重点和主线,学习语言必然摆在次要、陪衬的位置,而且难免是散乱的、随意的,往往东边抓个词,西边抓个句,南边又来个什么表达方法,并无集中的目标。这种重人文、轻语言的设计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草原》一课的第二课时,可考虑这样确定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优美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学习运用。确定这一重点目标的依据为:1课标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有明确需求(第4条);2该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前面有这样的单元提示:“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
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提示就是对重点教学目标的一种暗示;3课文后的练习中有“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具体设计;4课文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优美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很多,很值得引导学生推敲一番。你看,对这个重点目标,课标有要求,单元有提示,课文有设计,文中有此特点,然而不少教师视而不见,却非要把“体验情感”作为教学重点不可。这原因,除了不熟课标,不去钻研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在作怪:“媚众”。这个“众”,不是学生,而是听课的教师或评委。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说,任何一堂阅读课都不可脱离这个“第一要务”。以理解、品味句子为教学重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写优美句子,学会读写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在理解、品味、运用句子的同时,学生必然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情感教育是“随风潜入夜”,而不可“独自占鳌头”。
例四《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感悟地震中的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结合朗读。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结合诵读。
3感悟汶川地震中国人民“了不起”,拓展学习空间。诊断:《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课文。因为汶川大地震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太多的震憾和感动,所以近来参赛时选教这篇课文的比较多,教师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教学这样的课文应该怎样定位?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教《地震中的父与子》,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受一次地震中的情感教育吗?是的,教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经历情感教育,并且也可以适当联系汶川地震。但是切不可忘了这是一堂教写人的语文课,而不是单纯的地震教育课。教高年级写人的课文,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体悟人物描写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教材的第六组单元提示有这样明确的提示:“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个提示点明了这个单元的重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具有示范的性质,理应在人物描写上让学生学到点什么,并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深入体会。如果把人物描写丢在一边,只随教者个人的喜好,仅仅在人物品质上、情感上作文章,那岂不是得了意忘了言。丢掉主心骨了吗?岂不是违背教材的编写意图了吗?反过来,如果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那么学生既能提高读写能力,又能体悟文章感情,既得意又得言,就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人物描写上下功夫,可以先从一个典型句子人手。父亲来到那片废墟,开始挖掘,在场的好心人劝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这是一个描写父亲神态、语言非常典型的句子。教第二课时,就可从这句话切人,读后发问:他为什么“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这些劝他的人也失去了孩子,他们也很悲痛,劝他也的确是一番好意,然而他们太软弱,也缺失救孩子的信心。“直直地看着”,透露了父亲此时的心境。)好心人劝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他为什么不回答“还不晚,还有希望”,却偏偏答非所问地说“谁愿意帮助我”?(在父亲看来,“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值得回答。他心里想的是:儿子一定活着,我要尽快地把他救出来。一句回话,透露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抓住这个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典型句子,学生就能领悟到:这些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父亲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爱;如果自己写父子之爱,也不能光喊空口号,而要用神态、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父子之爱、母子之爱等,也不是‘靠喊口号,而是从神态、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抓住典型句子之后,可归纳一下人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有特点的人物神态、抓住有特色的人物语言),再放手让学生去找课文其他类似句子,边读边批画,然后反馈、朗读、评价,甚至仿写几句话。这样教,既学了人物描写,又领悟了人物情感,学生得“言”得“意”又得“能”,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4.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四
列宁学校:陈香
人们常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这学期读了《小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多了一份感想,多了一份收获。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备课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理论,备生活。我认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应该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仅供课前翻阅,以便教师有很好的思路,力求把课上好。
我们是否上好一节课备课很重要。备课也有规律和方法,但无统一的模式或思路。因此,我认为备课前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一个清析的上课思路,明确上课的重难点,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只有重难点清楚才不至于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确保重难点的掌握。面对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教海航程,每个人都容易迷航。因此要切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二、多探索多研究多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的有效备课,正是教学成就的表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探索才能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创造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备“学生”。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学生怎么会更有兴趣的学?该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呢? 所以,在备课中要始终把握自己备课的目的,是要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备,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四、写教案要和本科只是相连接不要脱离实际教学。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以及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等。
五、“反思”的重要性。这是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专业成熟与提高。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教案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也是对下册教学的升入做好准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所教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努力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提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出发有简单逐步升入,只要坚持长期积累,以思促教,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5.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五
第一课时
一、现场写真(教材96页)
二、问题诊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症何在?
当前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容易有以下几个误区:
(1)缺乏预设性,导致探究流于形式,走向片面追求自主探讨的误区;
(2)错误理解探究目的,走向探究一定要有统一结果的误区;(3)忽视教学内容和全员参与,走入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区;(4)忽视讨论交流主题内容,走向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
三、理论点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和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追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要素。
在数学课堂中适时采用追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师实施合适的探究学习策略,从数学自身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四、解决策略:
1、选择适合探究内容,创设问题情景的障碍2、3、搭建问题的脚手架,指导学生有效探究 提供交流的平台,制定互动合作的探究规则
五、成功案例1、2、3、4、探究学习和教学任务真的矛盾吗?(教材102页至104页)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吗?(教材104页至105页)自主探究是学生自己探究吗?(教材105页至108页)学生经历的是一个真正的探究过程吗?(教材108页至110页)
六、资源拓展 探究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低年级学生年龄太小,不会合作,如何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
第一课时
一现场写真
现场一:(教材112页)现场二:(教材113页)
二、问题诊断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手段。低年级学生装天真率直,表现欲强,敢想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大好时机。
三、理论点拨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第二课时
四、解决策略:
教学中必须切实抓好几个环节:
1、合作前准备
(1)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2)合理组建学习小组;(3)培养合作意识;(4)培养合作技能;(5)讲解示范。
2、合作时的组织(1)把握合作的契机。(2)创设合作氛围。(3)丰富合作的形式。(4)当好合作的引导者。(5)掌握合作的时间。
3、合作后的反馈(1)汇报(2)评价
五、成功案例(教材118页至119页)
六、资源拓展
开展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1、合作学习要精选内容(1)内容可具体分解(2)内容有探究价值
2、合作学习要独立思考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指导
课堂中开展数学活动时 如何抓好教学秩序?
第一课时
一、现场写真(现场一)认识人民币(现场二)抛硬币
二、问题诊断
出现了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数学的本质,偏离了教学目标。
三、理论点拨
1、数学活动不一定是游戏活动、动手操作类活动,只要是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的,哪怕只是一道看视呆板的应用题,只要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是数学活动。
2、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一定要三五对坐,课外的收集资料,独立调查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
3、如果一定要三五对坐开展活动,也要把互动交往从形式走向实质,形成有效的教学。
第二课时
四、解决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防范于未然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评价要适当
4、要敢于承认课堂中的失败并且
5、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五、成功案例
1、片段一(教材128页)
2、片段二(教材129页)
以上两个片段,一是太低估了学生,二是太高估了学生,对教材和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导致了课堂教学秩序的难以维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第二次尝试。
1、片段一(教材130页)
2、片段二(教材131页)
六、资源拓展 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策略
1、有效利用活动材料
2、有效选择活动内容
3、有效组织活动过程
4、有效引导活动思考
如何有效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一、现场写真
(现场一)来自数学课堂的一些学习情景(现场二)来自学生作业的一些情况(现场三)来自阶段性测评学业分析报告
二、问题诊断
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的个体差异
2、认知差异
3、关注差异
4、教学评价差异
5、家庭教育差异
三、理论点拨
1、什么是两极?所谓两极,就是指学习好差程度。
2、教育所能给成长中的孩子最大帮助是鼓励他们发现能够激励自己的方法。优良成绩的获得多半由学生是不是爱好学习和他对学校的学科有没有兴趣来决定的。
3、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教学的方法、措施。
4、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而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
第二课时
四、解决策略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1)教会学生学习(2)教会学生提问(3)教会学生参与
2、落实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两极”的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3、改革评价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评价
4、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缩小他们与优等生的差距
五、成功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课堂实录
六、资源拓展
数学教学中如何缩小两极分化现象
1、教师不能教死了新教材
2、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优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走神的孩子。
3、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异。
6.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六
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的革命》也指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著名的当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的更重要的多”。美国未来科学家约·奈比斯指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在可见的未来使用,或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的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知识的更新和终身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因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在依据学校设置的课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的活动经验和思维品质等都会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决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的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引导就是基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各种指导策略的研究,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
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许多专家认为知识同化有两个重要过程:其一,知识同化是新学习的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二,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改造或完善的过程。上述两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才能完成的。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上述过程,而有的学生则不能顺利地完成上述过程,除了我已研究的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等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能顺利同化新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采用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促进了知识同化的进行。因此,这几年,我又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对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称为学习策略。我在同化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
一、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策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继学习的知识是前期学习的知识的发展或加深。如能采用把后继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前期学习知识的策略,不仅可以加快学习的速度,而且能提高知识的区分度。如学生已知道了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当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时,要求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获
得新知。
二、“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策略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记住书上的语言文字符号或数学符号,而且能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反之,学生如仅仅记住符号的组合或词句,即死记硬背,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可见“知识同化”是建立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的。例如解“白气球有12只,白气球比红气球少5只,红气球有多少只?”这类题时,学生就会错解为12-5=7(只),而一些采用有意义学习策略的学生,首先对“比较关系”的词句进行分析,认为上题是白气球与红气球比,白气球比红气球少,那么红气球就比白气球多,所以红气球应是12+5=17只。教师7在指导学生时,应强调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意义。
三、“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举一反三”是学习概括性或包摄性程度较强的概念或规则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的学习就是先通过几个概念的例证,再概括成概念的。
“举一反三”的认知策略在解题中更有其实际意义。例如学习“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的长方形”,我们就启发学生用上述策略学习解答,先想想正方形的特征,在想想长方形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知。
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上述策略时,在“举一”上比较下功夫,从
教师举例到学生自己独立举例。
四、适时地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
前面曾提及,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认知结构,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这一学习策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找出已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二是与其相关的知识结构的相互结合与沟通。知识网络形成,有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和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个体,而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关系。
五、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指对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或是对简单命题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有关“怎么办”“怎么解”的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当在运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就需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通过一定的分析过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而一些缺乏转化能力的学生,往往在解题中不是束手无 策就是出差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极其重视两种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经常要求学生在解题后说出其分析、操作过程。例如在学习被减数是两位数的减法竖式时,我们用下面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操作:“数位要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从个
位先相减,个位减完再减十位。
7.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七
1. 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存在失衡现象
当前,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标准由传统的分裂的教学目标转变成为协调发展的三维目标, 也即以“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着力点, 该种转变无疑将过去的以知识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向立体化、多维度方向, 这是教学目标上的重大变革, 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势必也要遵循这样规律, 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 这是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然而事与愿违,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划中往往存在三维目标割裂的情形, 在规划教学目标时或是将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的关键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是为了装点门面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新课改的标签而降低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度, 顾此失彼, 最终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学科本身, 缺失生活联系
生活处处皆学问, 社会生活是知识积累和延伸的过程, 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源所在, 将体育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未来课改的发展方向,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突破固有知识框架的束缚,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延伸到教学活动中, 使得体育教学与生活情境充分结合, 以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为切入点,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多数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框架内, 以脱离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传授为立足点,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缺失生活情趣性,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沉浸感差, 阻碍教与学的效果, 这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水平的根源所在。
3. 教学方法注重形式化的“动与乐”, 忽视了自主、探索和合作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 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也即“动”与“乐”的协调发展, 在此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动与乐”作为教学的重点,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但隐藏在背后的缺失盲从和形式化倾向, 在实践中仅注重形式而忽视自主、探索和合作的教学方法, 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的尊重, 目前的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主导性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发展, 使得教师的引导、帮助和辅助作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未真正认识到自主、创新、合作教学方法的本质, 多数只是表面文章, 未创设适宜学生自主探究的丰富教学情境, 仍然沿袭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缺失教学的新颖性和有效性, 合作学习更是成为教师改变教学行为的借口, 学生只是被分组设立, 课堂气氛变得热闹、活跃, 但学习活动仍然彼此独立未充分融合, 出现了只重现象不重本质, 现代教学方法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未发挥其深层次的作用。
4. 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有序或开放, 致使预设与生成相脱离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也即是有“预设”性的教学过程, 缺失预设性的教学将是无章可循的教学, 而“生成”则是对教学过程灵活变动性的概括, 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动态创新, 其是确保课堂新鲜感的必要前提, 但在实践教学中, 预设与生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 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规范式的教学内容, 其需要依据一定预设方案、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但是必须控制这一“度”, 过分预设可能会造成教学的机械化、程序化, 缺失教学乐趣性;预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中因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特点各异, 使得体育教学呈现复杂多变性, 动态生成性成为必然, 而过分生成则可能造成课堂无序化、低效化, 制约教学水平和质量, 因此, 必须结合体育课堂教学需求, 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 否则将陷入失衡状态。
强化体育课堂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所取得的实效性, 是通过体育教学后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人格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而根据上述有效性问题的诊断分析, 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水平和质量都亟待提高, 为了使得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 需要从几下几方面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矫正。
1.体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育人”为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强调“以人为本”, 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 而体育课堂教学作为践行该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才能够使得其教学内容融入学生思想和情感深处,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性。但综观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多数都将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锻炼为根本目标, 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性———“育人”功能。体育课堂教学应该首先遵循“育人”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认识体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从而思想上深化认识体育、端正态度, 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学习, 由此, 才能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在锻炼学生心智、塑造学生成才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教学内容,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复杂的过程, 其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如何选择、规划教学内容是其关键所在, 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安排, 而生活是知识的来源, 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根源, 且针对上述教学内容缺失生活联系性的弊端, 应将体育知识、体育情境等延伸到教学内容之中, 以投掷运动为例, 为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扔纸飞机、纸团、投绳等游戏形式作为教学内容, 帮助其结合生活情境从中探索、总结动作技能。同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体育课堂教学回归本质。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增强教学的自主、探索和合作性
当前, 在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中仍然存在很多误区, 自主、探索和合作教学方法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缺乏对其本质的价值认识, 缺乏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且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转换滞后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态势, 首先, 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为其营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提供充足的空间,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需求,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协调者的功能, 以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 但也要遵循教学有序性原则, 把握好这一“自由度”, 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监督, 以避免其流于形式和表面化, 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 还应该结合教学过程的多变情况和学生个性特点, 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安排教学内容, 从更高层次把握预设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获得超预期的发展, 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 《体育学刊》2013年第3期, 第69-74页。
[2]陈瑞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诊断与矫正》, 《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 第19-22页。
[3]刘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 《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4年第10期, 第82页。
8.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篇八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诊断与矫正
准确客观的判断标准不但可以为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好的学习方法以及运动技能,并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是给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机制的主要依据。
一、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视角和诊断内容
(一)诊断体育教师
诊断体育教师主要是了解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效率,其中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而言诊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情况,学生能否在一堂课结束后获得良好的学习收益。教习目标的开展是否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能否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体育教学,育人是否成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在紧密安排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不断审视和反问的方式提升带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二)诊断学生
诊断学生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否高效全面运行,大范围内的高效学习,是否能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标准的重要指标。其实对学生开展诊断的核心方面是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由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如果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那么教学效率就会对得到本质提升。学生参与中需要了解学生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这是评定体育教师能否通过各类方式调动学生读写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另外了解学生参与的广度,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否能够创设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留有空白时间,自主探讨学习情况;还有学生参与深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更加教师要求开展正确的练习互动,练习中是否做到协调、深化、分享、体验。
(三)诊断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教学讲究“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管理模式,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因而教师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学习开展学习的主导因素,如果学生对教师有极为强烈的“厌烦感”,学生在课堂上会有这“走过场”的学习心态,普遍存在“走完丢光”的现象,因而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如果学生喜欢教师,那么两者之间经常互动,即使学生不是很喜欢体育活动,也可以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参与过程中会体会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且通过运动可以带动学生的其他技能发展,教师将这些理念传递给学生,学生也愿意活动身体,锻炼自己的体育技能。
二、体育课堂的矫正方法
(一)完善学习目标
其实体育教学应该将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过程、方法、情感实施作为知识活动的载体。教师多数情况下习惯将已有的知识和技巧传达给学生,以期受到高效的学习效率,但是其实不然,学生探究的过程才是学生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比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跳远的技巧,有的学生能快速掌握和运用,但是有的学生不能深刻体会跳远技巧,其实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给学生传达这类观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体育能力强和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穿插在一起,共同跳远,会发现有的学生跳的比较远,但是有的学生跳的比较近,这时教师让小组成员交流,那么小组成员就会有意识的询问跳的远的学生,是否有跳跃技巧,或者仔细观察该学生的起跳技巧,学生在观察中可能发现规律,了解深蹲、手臂摇晃幅度和落脚方位对跳远的影响,学生也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有意识的调整。然后教师在让学生说出跳远技巧,并且总结完以后,带领学生训练,这样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收益,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寻技巧规律,并且通过一堂课也让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
(二)教学结合生活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由于任何课程的学习最终都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生活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型和资源,教师在教学中理应拓展教学时空性,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教学更生动。将生活看成课堂活动开展的底色,让学生凭借生活认识课堂。比如现在综艺节目都流行“撕名牌”的活动,教师可以把这一活动引入到教学中,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跑跳反应能力,更让学享受到生活带来他们的乐趣,逐步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做到充分所用,努力缩小课程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结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推进提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理念,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让生活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参与教学活动,重视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瑞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诊断与矫正[J].会计之友.2010(01):35-36.
9.《班级问题诊断》读后感 篇九
市直三小李风玲
虽然放暑假了,但关于班级工作中的问题一直萦绕心头。回想几年的工作经历,心中充满了不尽的思考。每天除了面对灿烂的笑脸和纯洁的心灵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副产品”:上课不专心听讲,随意说话,牛头不对马嘴的课堂应答,课间无视纪律追逐打闹,课后马马虎虎的应付作业„„其中的苦恼,早就想一吐为快,可是因为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这样的机会一拖再拖。慢慢的开始幻想有没有一种像金庸的小说中的高人那样,一招拿下,或者干脆来个以不变应万变„„可那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幻觉而已。读了《班级问题诊断》这本书,我似乎从中感悟到了一点什么。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学生篇,管理篇和教师篇。要求新教师必须要树“三观”:
1、教育观:教育即人学;
2、教学观:一切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最终是“不教而教”;
3、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生态。《班级问题诊断》针对教育中的困惑与盲点,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观点。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专家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们有的从目标管理入手,激励引导;有的从协调人际关系入手,和谐融洽;有的从培养小干部入手,井然有序;有的从开展系列活动入手,层次分明,步步提高,等等。既科学又实用的建设方略,给教育
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建议和方法。高老师让这些鲜明的、深刻的、本真的理念先行,对我们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给予强大的冲击。师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就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这本书从平时最常见的学生问题入手,切合实际,贴近生活。例如:“学生成绩滑坡,情绪低落怎么办”,“上课“走神”怎么办”,“学生间有了矛盾,班主任怎么办”“孩子不做作业怎么办”,“学生成绩滑坡,情绪低落怎么办”,“上课“走神”怎么办”,“学生间有了矛盾,班主任怎么办”等等,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并且头疼的问题,作者用最通俗的话语总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给我的班主任工作点了一盏明灯。书中提到对于作业问题,有三次讨论,其中《孩子不做作业怎么办》都是我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感觉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各位老师的分析中,我知道了对于这种现象不能一味批评,甚至叫家长,采取惩罚措施,回想平时我也同样采取过这种方法,而收效甚微,书中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豁然开朗。分析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减少作业量,不布置难题,还有的老师设立标新立异奖来激励学生,还有的老师说要堂堂清,少留作业到课后,还有一位老师说她几乎不留作业学生成绩照样好,这些都给我很大启示。其实每天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很多,平时只要学生有兴趣学,在课堂上就足够能完成学习任务,没有必要非得天天布置作业,这样学生也很烦,问题是要提高课堂效率。上好每一节课,把课上到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程度,其实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我以后努力地的地方。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09-04
诊断课堂教学10-2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6-21
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06-26
新老师课堂常见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10-23
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07-16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09-2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10-14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