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24-08-18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共13篇)

1.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为同行起到一点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城市经济难以实现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及时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1、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轻管问题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与管理应该有机结合,建管并重,这样才能使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建设和管理处于独立的状态,由不同部分负责分管,这样使建设效率难以真正保障,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城市功能转换方面管理有所欠缺等。通常来说,在管理方面得不到重视,也难以保障建设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就目前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面子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缺乏相应的管理。例如湛江市在2010年间,共投资97.6亿元,全部用于加强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投资9.8亿全部用于全市1000多条街道的整治。虽然该市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在短短的几年内,仍然出现基础设施破坏的现象,不仅造成资金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1.2 基础设施落后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也没有充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难谈更快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了若干政策,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较落后。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燃气使用率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在夏季,广州市暴雨水淹现象较为严重,如在2015年5月6日当晚,我市发生特大暴雨,致使2095人的航班被延误,68班延误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广州市路面造成大量积水,其中鹭江片区及康乐区附近路面水深甚至达到20cm以上。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1.3 城市建设缺乏创新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项目上的创新,因而城市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也没有体现出人性化。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生搬硬套,使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没有自身的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首都效应,即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效仿北京,而没有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没有对运营建设成本等方面充分考虑,使城市建设面临一定困难。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攀比心理及崇洋媚外心理,各大城市争相攀比谁的建筑物更高,盲目崇拜国外的建筑方案,这些都是十分不可取的。例如,自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水立方建筑在各地盛行。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家娱乐会所也模仿起水立方,成为山寨版本。该娱乐会所在外墙装修等方面也进行模仿,不少市民批评其缺乏想象力。

1.4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建设面临的危机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城市面积扩张问题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等[2]。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随之产生一系列的住房紧张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使城市建设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市民的生活。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广州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现象较为严重。在2012年及2013年间,污染现象尤为严重,并出现了重度污染。

1.5 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如果一味追求工期及成本而没有保障工程质量,会使建筑物使用寿命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发展。为此,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切实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百姓着想,确保施工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例如,在2015年6月19日晚,广东粤赣高速匝道桥发生垮塌事件,该桥于2005年施工完成,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而实际用了只有10年。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使质量方面产生严重问题。

2、加强城市建设的相关对策

2.1 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建设中,应重视管理工作,使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城市现有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常事务的管理,各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合作,注重沟通和协调。现阶段,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第二产业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城市功能结构正在面临转变。为此,应及时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2 加强城市功能规划布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有效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好功能布局,使城市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各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之前,应做好城市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应加强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建设,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2.3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例如,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应注重加强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交通政策,对交通道路进行整体规划,力求实现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力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2.4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环境方面的保护。面对城市中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污染问题,应加强防治。注重河道治理,严管污水排放,使城市水资源更加清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力求将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到最低,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使房屋建设质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工程建筑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应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做好成本、质量方面的管理,合理地控制工期。同时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使其树立起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进行规范化操作,从而使工程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3、结语

本文针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相关建议。总而言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注重建设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真正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华,王凯.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13):72-73.[2]段巧兰.中小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6-6.

2.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财富的持续积累,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全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 同时顺应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 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态化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 而且呈现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具体体现在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 在城市规划中凸显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不能回避, 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现状

2.1 规划具有随意性

城市要建设好, 规划须先行。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广场建设、社区街道建设、景观绿化建设等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但是, 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常被人为的改变,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其原因有三:一是客观原因, 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 城市规划也概莫能外。二是地方领导的更替, 可能导致原有的规划被修改甚至被废止而另起炉灶。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随意变更规划。在当前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背景下,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虑, 为了增加财力, 热衷于出让土地, 而这势必会影响到既定的城市规划。另外, 有些个人为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人为地操纵或诱导调整规划, 从中实现牟利的目的。上述原因致使部分城市表现出规划的随意性。

2.2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

大量的文化遗迹、遗产, 是城市形成和长期的发展, 历史形成的必然产物。但是, 目前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 出现了令人心痛的严重破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 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短视行为。

2.3 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和条件,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基础设施的是否完善, 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更主要的是要看城市的生态环境如何。另外, 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 城市规模的大小, 建筑的高低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要看该城市是否布局合理, 生态环境是否健康, 是否具有人性化的城市规划, 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虽然我国也在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国家也制定出台了如环保法, 水土保持法等响应的法律法规, 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 并提出了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具体要求, 但在具体的运作当中, 无论是领导, 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 往往不够重视这些利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致使它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而只是流于形式。

2.4 一味追求速度而对质量不够重视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 往往急功近利, 为了早出政绩, 快速改变城市形象, 大搞所谓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 不尊重客观规律, 一味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盲目蛮干, 致使大量损失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5 规划的前瞻性不足

规划的前瞻性不足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 我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拥堵的现象。究其原因, 客观上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有关, 私家车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主观上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年来, 尽管城市道路的数量不断增多, 而且不断拓度, 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现实的车辆需求。这从根本上说是城市规划没有体现出前瞻性, 在城市规划的时候, 没有充分考虑给未来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2.6 模仿现象严重, 致使千市一面

在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拿来主义的倾向, 导致不同城市之间日益趋同化, 几乎很难看到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 取之代而的再造城市的千篇一律。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尽管很繁华也很美丽, 但是却失去了个性, 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 也就谈不上发展的竞争力了。

3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途径

3.1 坚持实施现代规划设计理论

一是坚持以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为指导,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 尽可能使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 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牢固确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站在人性的高度推进城市的规划, 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三是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城市的规划坚持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注重平衡生态、协调产业、合理布局等, 同时要照顾各方利益, 坚持统筹兼顾, 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3.2 坚持科学实施规划

3.2.1 城市规划要强化严肃性。

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坚持法制建设, 因此要积极推进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在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实施, 以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其中国家于1989出台的《城市规划法》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但相关的地方性的法规目前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 必须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执法措施, 构建并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3.2.2 要科学管理城市规划。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 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 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 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 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3.2.3 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城市规划。

推进现代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与导向, 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列为城市规划的首要内容, 站在关注民生、体现民意的战略高度, 营造舒适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 不断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 使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增进的交流,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和理念。另外, 在对城市的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面进行规划时, 要切实保障市民的利益, 做到以人为本。

结束语

3.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方案 问题 措施 意义

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为中心的、 由城市环境与居民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3个系统。我国668个城市中,生态城市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经国家正式批准的生态城市建设如长春、北京、上海、阜新等进展很快。为了使生态城市建设健康稳定地发展, 必须深入研究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一、 生态城市的概况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城市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这个定义十分概括;我国学者黄肇义和杨东援认为: 生态城市是全球或 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系统, 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 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这个定义强调整个系统是内部协调的一个可持续系统,具体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指向。

(二)灵石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案

灵石县地处晋中南端,地下煤炭蕴藏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 71.3%,是全国重点产煤地区;工业经济占全县经济比重的 80%以上。长期的资源依赖性发展造成了地面塌陷、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近年来,灵石借助林改的推动,成功走出了一条由从生态失衡到生态平衡、从煤炭富县到生态兴县、从单一绿化到综合治理、从粗放经营到精品实施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1、明晰产权,确立农户作为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主体,是建设生态灵石的制度基础。

2008 年 9 月,我县林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县委、县政府两次召开林改工作会议,林改领导组组长、县委书记郭燕平多次深入乡村调研。在吃透县情、民情、林情的基础上,确定了林改实施方案。在改革中,我们坚持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交给农民。

2、转变发展模式,促进灵石生态建设

环保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使灵石生态环境出现了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由“黑色”向“绿色”的转型,通过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产煤大县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路子,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07 年,灵石县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 2006 年猛增 147 天达到 236 天,退出全省重点监控县后十位;2008 年,城区二级以上天数突破 300 天,达到了 321 天,并出现了多年未曾出现的一级天(全年达 17 天)。

3、通过反哺修复生态和谐

灵石是典型的资源县,煤炭企业既是资源开采的受益者,又是生态破坏的主要责任者。据统计,全县 80%以上的集体林地靠近煤矿,这部分林地也被列入此次改革范围。由于治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必须用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机制,调动社会反哺林业。

二、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短缺制约生态发展

灵石县的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生态资源,使得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从总体上看,生态资源最为短缺的是湿地,湿地是生态城市的心脏,是促使其他生态资源再造和加快生态经济循环的载体。灵石县几乎无湿地资源,构成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严重约束。其次是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短缺,从客观上使生态城市的发展受限制。湿地资源、森林及海洋资源的短缺,制约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灵石,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县,多年来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伴随资源的无序开采也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

(二)资金投入量很大

山西灵石国泰宝华煤业有限公司60万吨/年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见表1。

生态城市建设无论从技术设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的限制难以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来建设生态城市。要在灵石建一个水处理厂就得上千万资金,因而有限的资金难以解决现有的问题。仅一个煤炭企业的生态建设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上千万,众多煤炭企业的生态建设投入给灵石县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地的规划欠合理

灵石县绿地面积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仍有许多地方继续进行绿地的建设。

山西梅园华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位于灵石县城西南方向直距18km处的南关镇董家岭村一带,行政划分隶属于灵石县南关镇管辖。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101号文的批复,该矿由原山西梅园华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原山西梅园董家岭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而成,整合后企业名称为山西梅园华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据测算,以乔灌草结构的绿地其综合效益约为单一草坪的4~5倍,而培育单位面积、草坪的成本则为乔灌草结构绿地的3倍以上;同时,草坪需要经常浇水,水源消耗大,给原本水资源短缺的灵石县造成供水困难。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一)资源管理带动可持续发展

灵石是典型的重丘陵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1206平方公里,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1.3%,地质储量91亿吨,具有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且品种齐全,是全国首批61个重点产煤县和全省35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资源整合情况,2007年完成首轮整合,09年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资源资产化管理、企业股份化改造、区域集团化重组”的要求,全力推动资源整合,建大关小、联合改造、优化结构。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控,煤矿装备水平获得大幅度提升,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保障水平得以极大提高,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二)健全和完善煤炭资源重组的法律法规

1、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以灵石为例,小煤矿的发展同全省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矿业权获得方式不同,既造成了多轨制的严重不公问题。煤矿主一旦占有资源,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煤矿不注重安全投入,实行破坏性开采导致事故频发,腐败案件常发,资源严重浪费。

2、重组整合是积极主动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举措,符合法律法规。

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与国家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是一致的。整合的方向就是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高标准现代化矿井为着力点,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切实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维护资源。

3、重组整合中环境治理的法律问题。

实施兼并重组涉及到的法律政策很多,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煤炭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实施兼并重组后,地质灾害谁来买单?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包括灵石在内的资源型县份所面临的,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建设生态住宅,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可持续发展

生态住宅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在建筑系统内有序地循环转换物质和能源,以形成一种高效、低耗、无废弃物、无污染、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旨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其特点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生态住宅之路,已成为规划师、建筑师和广大居民的共识。建设生态住宅,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应采取扶持措施;调动开发商、消费者及有关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城市的生态住宅建设步入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4.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哪些问题? 篇四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5.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刘军

推行“全职能”窗口,即将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收、认证报税、文书受理、涉税证明开具、发票发售、发票缴销、票证开具等涉税事项合并成“一窗通办”,拓展其服务功能,能使工作前移,服务优先,纳税服务工作得到全面提升。笔者结合开发区局目前“全职能”窗口推行的情况,探讨“全职能”窗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供参考。

一、“全职能”窗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硬软件功能不配套。“全职能”窗口整合前,有些人是一人一岗,有些是一人多岗(最多时兼三岗位),一人单独操作问题不大。通过整合,许多业务放在了一个窗口操作,税务人员则需要同时进入不同的软件和操作模块,运用不同的票据进行操作。由于各种软件和模块之间不能快速转换,办理速度相对较慢,不能满足纳税人要求。不论是对计算机硬软件的要求,还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二)涉税事项“一站式”执行不到位。实行“全职能”窗口服务后,工作流程是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和窗口出件。对于所有涉税事项及办结时限,省局都作了专门规定,但在现实中,存在有些纳税人由于与税务人员熟悉,而没有通过“窗口受理”直接找相关业务科室办结;还有的虽通过“窗口受理”,但在内部流转中,有些审批科室不能完全按照规定要求和时限进行审批。

(三)票据种类繁多。“全职能”窗口现在使用的票据有行政性收费、缴款书、完税凭证(包括地税完税证明)和罚款票证等四类7种票据。整合前,各窗口领用各自需要的票据就已经很多;整合后,每个综

合窗口至少有7种票据。票据使用的多样化,而且有些票据印刷格式类似,稍不注意容易混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加大了个人的票证使用量,而且加大了窗口人员如何妥善保管使用票据的工作压力。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全职能”窗口由于业务信息含量大,业务流程复杂性高,对税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个税务干部要能熟练掌握各岗位的工作,做到责任心强、业务精通、技术熟练。由于整合窗口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窗口业务的合并,而是在硬软件、人员素质都达到一定基础上,才能实行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全职能”窗口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税务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税务干部软件操作不熟练,办理业务要很长时间。如果税务干部操作熟练,办事效率很高,纳税人喜欢到此窗口办税;而办事效率不高的窗口很少有人去,因此造成工作量不均。再加上绩效考核力度不大或不能拉大考核差距,就会影响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整体的纳税服务质量,同时也导致了纳税人的不满。

(五)信息化作用发挥不全面。“全职能”窗口最重要的前提和补充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办税。随着电子申报、网上认证、远程抄报税和网上办税服务厅的推广,缓解了纳税人排队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纳税人嫌麻烦或不懂操作电子申报、远程抄报税,还是赶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另外,有些纳税人是用了却不成功,加上有些系统不稳定。如远程报税,电话机提示数据传输成功,银行扣缴成功,但清卡时提示失败,导致纳税人无法完税或监控数据回传;还有些经常出现线路不通,无法正常远程申报;税收收款机管理系统也有时出现无法接收数据及查询统计情况,电子缴税成功率不高,内部网络网速有时过慢,反应时间过长等等问题。

二、“全职能”窗口建设对策

(一)加大软硬件投入。“全职能”窗口不是简单业务的叠加,而是各项业务科学的整合。为了让“全职能”窗口的快捷、方便和高效,要加大硬软件的投入。我局结合实际,安装了“一窗通办”软件,提高了转换速度;功能区域重新划分布臵,给纳税人一个温馨办税场所;还安装一对式显示器,实行“双屏”工作监督,拉近了与纳税人的距离。

(二)强化“一站式”服务意识。“全职能”窗口必须在“一站式”服务基础上实施,各业务相关科室要统一思想、相互沟通和相互学习,真正做到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和窗口出件;为了强化落实,还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加以考核,对违反“一站式”服务规定的要进行通报,由此引起损害税务形象的,要调离原有岗位。

(三)加强全员培训。一是加强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文化素养和纳税服务意识,积极调动人员主动性,在思想上要有一个肯干意识;二是加强办税人员培训,以人教科牵头,组织政策法规科、征管科、信息中心等科室的人员授课负责培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做到对口管理,如人员业务不熟出现问题要执行责任连带制;并且还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熟练掌握涉税业务知识,准确操作计算机软件,提高其税收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胜任综合办税工作;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轮岗要实行常态化,努力培养全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每个干部能够适应各个岗位的工作。

(四)充分发挥信息优势。积极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服务系统,加大多元化申报缴税的力度,全面推行远程认证,网络、银行网点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通过制度和规定,降低网上认证和网上申报标准,扩大纳税人对申报方式的选择空间,避免申报高峰期时纳税人在办税服务

厅蜂拥办税,有效缓解办税服务厅承载压力;充分运用电子、通信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改造税收管理,使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借助信息化手段,简并表证单书,优化办税流程。整合税务网站、“12366”等服务平台,发挥“网上办税服务厅”作用,减轻办税服务厅工作压力,不断拓展服务渠道。

(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引入绩效考核办法,从窗口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纳税人满意度和工作量大小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明察暗访、问卷调查、跟踪督导、网上投诉、上门走访和12366等多种监督形式,采取机上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奖优罚劣,突出工作量与服务态度考核,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促进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

6.浅谈建设城市生态墙 篇六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道路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防治这样严重的污染?除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还可以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建立生态墙,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吸尘,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提高空气湿度和降低气温等功能来综合防治道路污染,从而改善市民生存环境.

作 者:段贺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X21 关键词:城市   生态墙  

7.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1.1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 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 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 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 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 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 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 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 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1.2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 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 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 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 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 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 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 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 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 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 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 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 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 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 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 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2.解决措施

2.1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心和方向

2.1.1 生态建筑体现了以人和自然为本的生态观, 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结点。它是由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 (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 通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经济过程和人文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耦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生态建筑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2.1.2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对城市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 必然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 改善产业发展模式, 使产业发展“生态化”, 是我国实现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或者说,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中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才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工业是生态建设的重点, 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在产业方向上, 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 实现达标排放。应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标准, 并把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同时, 多层次利用“废弃物”, 把经济生活中传统的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止, 即实现清洁生产。在管理上, 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 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2.1.3 消费是实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 它和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促进和制约关系。因此,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 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一是要引导消费者向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向发展;二是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置, 提倡“绿色生活”;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提倡“绿色家园”;四是提倡适度消费, 实现可持续消费。

3.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 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 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 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 因而在空间特征上, 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 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 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4.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 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 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 应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 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 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 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 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 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 2006

8.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生态文明;水文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摆在了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今后我国的基本国策。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水文是研究水生态的基础科学,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一、我国城市水文水资源的研究背景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致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张的过程称为“城市化”。城市化总是和工业化互为因果关系,代表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浮现出来。一直以来,政府对于水文水资源工作一直侧重在大江大河,很少将城市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放在日程上来,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被推上了水文水资源研究的重点上来。城市水文水资源建设在城市化建设中处于相对于薄弱的环节,具体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水文水资源的规律掌握甚少,对于城市水文水资源的研究还没有趋向正轨,从而导致城市化水文水资源的缺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水平有有所下降,对于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我国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过程的影响

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

(1)就是对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流域的天然下垫面一般植被良好,下渗能力较大,但城市化使其改变为楼房、道路、街道、公园及建筑工地等,刚性、硬性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使天然的径流过程改变为具有城市特性的径流过程。

(2)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导致局部水文水资源因素的改变,从而对城市区域小气候的影响,造成有的地方局部气候与前有所变化。

(3)有的造成洪水过程线的变化。由于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变化( 汇流集中加快) ,导致洪水过程线发生改变,改变了原有的洪峰频率及其分布,从而让沿江沿河的城市对于洪水的预防变得困难。

(4)水土流失以及对城市水质的影响等。城市化造成的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让城市的植被遭受大量的破坏,原有的绿地大面积缩小,工地建筑用地增加,围湖填湖让水流域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同时,城市化后,城市的卫生条件没有做好,导致垃圾乱堆,废水废弃物进入河里,从而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要解决城市化面临的各种水文水资源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城市水文水资源的建设研究,规划城市水文水资源网。在对待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上,通过对城市水文水资源的研究,从科学、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出发,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方案,并且根据这些方案,建立切实可行的雨洪、排泄工程以及城市防洪预案、水情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等。

三、我国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几点思考

2013年1月5日水利部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水文水资源作为水利的基础,为水利部提出的五大目标的实现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1)开展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分析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部分河流出现干枯、甚至断流,出现生态危机。水文水资源在主要河流都设有水文水资源站,应加强生态需水量的分析,提出主要河流的生态需水量,这是保障河流生态安全要求的最小流量,无论水资源如何开发利用都不得突破这一底线。

(2)加强建设项目和重要规划的水文水资源论证

水文水资源拥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和重要规划的水文水资源论证。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编制涵盖了建设项目从取水、用水到退水的整个过程,是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的较好体现。水文水资源论证就是要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及重要规划的取水、用水、退水进行科学论证。从总量控制上来说,现在大多数省、市已经把水量细化分配到了县甚至用水大户,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总水量是一定的,假如水量已分配完了,则该项目取水就不允许,首先从水量控制的角度予以否决,只能通过市场、水权转让等其他渠道获得取水许可;从用水效率上来看,报告编制过程中还要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用水过程进行分析,特别是项目用水是否在用水定额范围内,对耗水量大而重复利用率达不到要求的项目给予否决;从纳污能力上来看,在报告编制时对于项目退水首先看业主是否建立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把通过处理的污水排入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再次处理,经达标后排入水体。

(3)加强水质监测 服务水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污水排放与日俱增,而流域内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大部分城乡结合部以及远郊区县地区,绝大部分废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水体,造成河道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指标达不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价值与生态景观功能日渐丧失。

水质是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水文水资源部门在全国主要河流都设立了水质监测站,除对河流进行例行监测外,对部分重点污染河段和城市河段还应加密监测,实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河流水质发生变化,立即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确保河流水生态环境安全不受到影响。

四、总结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城市化带来的水文水资源问题的管理,城市水文水资源也相对以前来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然而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水文水资源问题中,很多关键的东西依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做好城市化水文水资源的管理,解决其中的问题,加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水文水资源问题的管理,做好水文水资源研究,才能推动我国城市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发展。

而对于城市的水文水资源问题上面,首先要解决水文水资源的地质问题,而解决水文水资源地质方面,首先要考虑水源,一般地下水都是城市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这对于地下水的开采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城市供水的水量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所以,规划水源地是城市规划的前提,这就要求城市对于水文水资源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文宏展.新时期城市水文水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0( 10) : 32 - 33.

[2]江海涛,岳利军.河南省城市水文水资源现状与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 04) : 20.

9.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九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阶段上海破解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上海是一个资源、能源都十分匮乏的特大型城市,在走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因素.本文针对资源、能源、绿地系统、公众参与、立法执法、循环经济的实施这些瓶颈问题进行逐一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徐雁 黄民生 何国富 徐亚同 XU Yan HUANG Min-sheng HE Guo-fu XU Ya-to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刊 名:现代城市研究  PKU英文刊名:MODERN URBAN RESEARCH 年,卷(期): 21(6) 分类号:X21 关键词:上海   生态型城市   资源   能源   循环经济  

10.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少,同时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诸多偏远山区,存在着乱砍滥伐的现象,导致我国许多地方的环境质量较差,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进而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者还会导致该地出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被破坏的现象。针对该问题,需要林业部门加强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支持国家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在国家的各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投入使用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趋势下,人们会对其林业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实现其永续发展[1]。

2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属于公共项目,其建设资金多依靠财政补贴或者是企业的投入,且无盈利。因此,这样不健全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得许多基层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人员只能获得较少的管理费,不利于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管理,易导致该工程被人为破坏。此外,也使得林业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地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监督。基于该问题,需要林业部门积极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并且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从政府、企业、社会多个方面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筹集资金,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可以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具体的林业分级管理方法、资金补偿对策、林业采伐对策,使得林业的所有者、管理者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补偿、政策支持,进而促进该项工程的稳定发展[2]。

3林业建设规划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11.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城市基础设施,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作用于城市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得到城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虽关系到城市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但因其经济效益的间接性和长期性使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1.2缺乏统一规划,综合协同能力差

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中,由于条块管理、规划不足等原因,给排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城市内部协调布局和区域间有效衔接,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失衡,综合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1.3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健全

城市基础设施效率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所有、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导致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差、效率低、浪费严重,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1.4建设资金不足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一直达不到合理的水平,逐年累积形成了巨额的投资欠账。同时,稳定规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起来,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十分有限,资金严重缺乏。

1.5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不规范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设计、施工、监理招标工作不规范。许多地方建设主管部门与建设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公开招标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有违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监理单位监管力度一旦不到位,建设企业就难以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十分严重。

2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府角色定位混乱

在我国基础设施产业中,政府扮演着三重角色:一般社会管理者、市场管制者和生产者。政府是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同时又是具体项目的经营管理者,多重角色导致城市基建管理混乱,权责利和产权关系不明确,建设、管理、运营脱节,投入产出效益差,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同时,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也阻碍了投资者自主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形成,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2.2管制机构设置不科学

管制机构设置过于狭窄,缺少综合性与全局性,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行业往往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管制机构。同时,统一的管制权往往被分割在产业管制机构与其他综合执法部门之间,不仅加大了执法成本,还导致管制秩序混乱,执法效率降低。

2.3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5个途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国家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性收入、其他收入(利用外资、集资、自筹、配套收费)。其中,唯一规范且固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仅为“两项”资金,而由于其税率低、税基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其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

2.4市场作用未有效发挥

城市基础设施企业中国有经济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缺少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有资产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国有资本产权所有者缺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我国目前基础设施项目绝大多数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产品或服务多实行垄断价格或补贴价格,这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增加了消费者的额外支出,影响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构庞大、弄虚作假和官僚主义现象十分严重。

3对策建议

3.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宗旨是为了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就是为这一宗旨提供机制保障,这种保障从总体上讲是要通过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三项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行业的市场意识,理清政府以及作为基础设施行业市场法人实体与竞争主体的生产者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明确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监管科学的实质内涵,明确政府负责为社会提供公用产品和服务,并不是要直接生产公用产品和服务。其次,明确合理的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比例是有效竞争的前提,在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一定控制力的前提下,引入竞争与民营化,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自然垄断行业才能取得根本性的变革。最后,正确定位政府职能,政府应集中精力做好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把生产性的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去完成,自身以监督者和市场环境维护者身份出现。

3.2改革政府管制体制

政企分离是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关键,在政企分离的管制体制下,企业才能形成作为市场主体所必需的经营机制;政府则从基础设施产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从而提高政府管制的效率。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内部改革,就是要实行政企分离,让企业建立起作为市场主体所必需的经营机制,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经营,加强设施维护和保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管理

加强法制化建设,制定城市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及规划。首先,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法制法规,尤其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立法工作,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走上规范化道路;对城市基础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与其相适应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秩序需逐步建立。为使市场化早日走上法制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应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依法有序的进行;其次,应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结合城市发展现实情况,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规划,并辅以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避免建设中的短期行为,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第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统一协调,增强其协同配套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城市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环境方面的挑战。

3.4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市场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首先,拓展民间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通过BOT,BOO等方式直接参与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或通过契约管理方式参与存量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其次,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债券融资,要推进预算法修改工作,明确城市政府市政债券的法律地位;着力发挥好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的融资作用,扩大其融资总量。同时尽可能利用股票融资,通过对大型国有基础设施企业进行重组,在上市企业数量和质量上寻求新的突破。最后,大力引进外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又缺乏积累机制。因此,必须以多种融资渠道方式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

4结语

12.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二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策

1 鄱阳湖的现状与概况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长江中下游南岸, 纳赣、抚、信、绕、修五大河之水, 经湖盆调蓄, 通过入江水道在湖口注入长江, 是一个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湖泊。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25km2, 占长江流域面积9%以上, 其中鄱阳湖湖面面积4070km2, 相应容积为320亿m3 (按1998年7月31日湖口水文站最高水位22.59m, 吴淞基面高程计算) 。鄱阳湖形似葫芦, 南北长173km, 东西平均宽16.9km。

鄱阳湖区植物资源丰富, 尤其是水生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现已记录的浮游藻类植物有8门54科154属, 其中绿藻门78属, 占50.6%;硅藻门31属, 占20.1%;蓝藻门25属, 占16.2%;金藻门和裸藻门个6属, 分别占3.9%;黄藻门4属占2.6%;甲藻门3属占1.95%;隐藻门1占0.66%。在这些植物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红花子莲、白花子莲、芡实等。

鄱阳湖区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是驰名的鸟类栖息地。据调查, 现有浮游动物183种, 其中原生动物14科26种, 轮虫类12科85种, 枝角类7科48种, 桡足类5科23种, 和水母1种;底栖动物106种, 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7种, 水生昆虫5目8科17种, 寡毛类12种;鱼类122种, 隶属12目21科77属;昆虫有10目63科227种;两栖, 爬行类78种;兽类52种;隶属8目19科, 鸟类310种, 其中典型的湿地水鸟159种, 其中留鸟45种, 冬侯鸟155种, 夏侯鸟107种, 迷鸟3种, 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属国家保动物54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0种, 2级保护动物44种。

2 鄱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湖区水情恶化, 洪涝灾害上升

鄱阳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中部, 由于江西东、西、南群山环抱, 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地势低洼, 因此, 构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系, 其集雨面积达16022万km2。湖区属季风气候,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加上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 造成鄱阳湖区每年的7~9月份常常洪水泛滥, 水涝频繁。据史料记载, 11~19世纪, 江西省共发生洪灾69次, 平均13年一次, 洪灾大多数发生在鄱阳湖区。进入20世纪初到90年代共发生洪涝灾害37次, 平均2.7年一次,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率明显增加。尤其是近50年, 湖区大小洪涝灾害几乎连年不断。湖口水位超过高水位的年份, 前25年共4次, 平均6.3年一次;后25年11次, 平均1.3年一次。从年最高水位看, 1954年、1983年、1995年、1998年湖口水位分别为21.68m、21.71m、21.80m、22.58m, 呈逐渐上升趋势, 湖区多年平均洪灾面积达5.6万km2, 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2 血吸虫病流行, 治理难度加大

鄱阳湖洲滩多、水淹时间不同、植物生长不一样、钉螺密度也有所差别, 年平均水淹8个月以上或年平均水淹不到2个月的洲滩一般无螺, 所以鄱阳湖的水位变化状况严重影响着钉螺的生存环境。钉螺的分布位置, 一般位于洲土上1m, 低于常年最高水位3m左右, 因此, 鄱阳湖区有钉螺洲面积的94.6%分布在14~17m高程范围内, 面积达59656m2。4~10月份, 由于当地居民上洲滩捕鱼虾接触疫水, 血吸虫病感染机会极高, 占各种感染方式的43%~49%, 加上人们上洲打湖草、放牧、种植、收割芦苇等农事活动, 增加了人畜感染的机会, 导致血吸虫病流行。另外, 由于洪涝灾害频繁, 洪涝期间, 大量人畜挤在不卫生的避护处, 洪水过后, 泛区残渣粪便横野, 状况恶化, 导致灾后瘟疫流行。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严重影响了湖区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2.3 湖床淤泥抬高, 农田涝积严重

鄱阳湖汇集五河来水, 五条河流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入湖淤积, 使河床湖底不断抬高。据有关质料统计, 因水土流失的影响, 五条河流干流的泥沙量由解放初的1000万t/a, 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2400t/a, 致使鄱阳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达到16042万t, 通过湖口出湖总量为736.5万t, 平均每年淤积867.7万t, 全湖平均泥沙淤积速率约为2.6mm/a。由于泥沙的淤积, 河床逐年抬高, 田面高程相对下降, 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洪水季节, 堤外江湖水位均高于坪内地面, 堤内久渍, 易致涝渍。加上堤外湖水不断通过堤基再向堤内渗透补给, 使堤内农田地下水位抬高, 形成潜渍, 湖区受渍面积达27.5万hm2左右, 一每hm2减产1500kg计, 则减产约2.7亿kg, 给湖区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2.4 水产资源遭破坏, 生物品种下降

鄱阳湖由于泥沙淤积, 人工围垦, 使湖床淤高, 湖面缩小, 鱼类资源趋向衰退。鄱阳湖围垦造成鲤、纫鱼等喜草性的产卵鱼类产卵场面积从1961年的5.2万hm2下降至1984年的2.6万hm2, 减少近一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产品的年均捕捞量来看,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1.91万t, 后期为2.10万t;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2.18万t,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到1.74万t, 20世纪70年代前期为1.43万t, 后期跌至1.36万t鱼量锐减。20世纪80年代以后, 当地居民利用鄱阳湖水位变化幅度大特点, 在鄱阳湖水位下降时采用“丝网捕鱼”和“斩秋湖”的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 使捕捞量上升, 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鱼获量达2.37万t, 20世纪90年代达到4.45万t。虽然捕捞量上升, 但渔获物的群体结构出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鲤鱼为例, 在1963年的鱼获物中, 0~1龄个体未予捕获, 1974年0~1龄个体占15.7%、1984年0~1龄个体占62.9%, 这标志着鄱阳湖渔业资源正在衰退。与此同时, 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植物种类也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在20世纪60年代时有119种, 20世纪80年代时只有101种, 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 其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 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灭绝。

3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纵观鄱阳湖流域的全部过程, 分析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比较而言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工程建设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2) 综合枢纽和分蓄洪区等控制工程对湿地的影响。 (3) 生产方式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4) 围垦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5) 渔业生产方式对湿地的影响。 (6) 采砂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7) 人类生产对鄱阳湖水质的影响。 (8) 水土流失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要改变鄱阳湖流域的现状, 必须解放思想, 按自然发展的规律去建设和管理, 具体地讲, 应采取行政保障、法律保障、经济保障、技术保障措施, 真正让鄱阳湖流域山更绿、水更蓝, 切实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3.1 加强组织领导力度, 落实行政保障措施

3.1.1 加强生态建设领导, 落实生态修复理念。

生态鄱阳湖建设是一项跨市县、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拓性、综合性系统工程, 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生态鄱阳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对生态鄱阳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相关市县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生态鄱阳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并列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生态示范县市政府及水利、环保、林业、旅游、建设、工业、农业、教育等有关部门, 要依据生态治理鄱阳湖建设需要制定本县市和本部门的具体实施计划, 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精心安排、逐步实施。

3.1.2 建立健全环境机制, 实现发展综合决策。

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域开发计划时, 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建设要求, 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估。各个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时, 要相互协调配合, 提倡在考虑全面信息基础上的综合政策。生态鄱阳湖的建设目标要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3.1.3 完善环境保护机构, 强化生态鄱阳建设。

完善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按照资源管理与行业管理分离的原则, 建立资源环境统一监管,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条块结合、政府与部门结合、国家与地方结合, 真正把鄱阳湖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做到工作有目标, 管理有机构、处罚有标准, 操作有步骤, 实现从根本上对鄱阳湖的治理。

3.2 加强法制建设力度, 落实法制保障措施

3.2.1 健全执法机构建设, 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对已经颁布的各项生态、环境、资源的法律和规章, 认真组织宣传, 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强化执法检查, 实行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 推行执法情况复查复核制、奖惩制、部门执法责任制、定期汇报制、逐步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不高的现象。

3.2.2 强化政府监督机能, 完善社会监督网络。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生态、环境、资源的法律规章情况和监督监察力度, 督促各有关部门在审批土地开发和建设项目时, 认真执行审批程序, 严格把住入口关。禁止任何有损鄱阳湖生态环境的项目进驻鄱阳湖区, 保护好鄱阳湖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分水面。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设立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 疏通投诉渠道, 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及时报道和表彰生态鄱阳湖建设的先进典型, 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 实行全社会监督。

3.3 加强经济管理力度, 落实经济保障措施

3.3.1 坚持以生态为导向, 选择性地发展经济。

运用产业政策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鄱阳湖建设的方向流动。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先项目目录, 对优先发展项目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凡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建设项目和生产企业, 做到“三个不上” (凡污染型项目坚决不上, 凡资源浪费型项目坚决不上, 凡落后淘汰工艺坚决不上) 。对水资源的消费, 要逐渐改变目前有些产业 (如围网养殖) 无偿使用的现状, 实现有偿使用。3.3.2坚持多渠道筹资, 实现生态环境同步。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建立以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允许打破行政界限, 让不同成份主体购买、租赁、承包。创造条件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 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助, 积极争取发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彩票。基金专款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劳动积累工制度, 组织农村群众依靠自己劳动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紧紧抓住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 扩大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 合作。开拓国际援助渠道, 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3.3.3 建立健全补偿机制, 实现资源良性循环。

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 对主要自然资源征收资源开发补偿税费, 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 并逐步向城镇居民收取排污费, 将排污费调整到合理水平。新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 实行集中管理, 重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3.4 加强科学管理力度, 落实技术保障措施

3.4.1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实现工程生态并进。充分利用湿地的净化功能, 结合流域中区增容和退田还湖, 在鄱阳湖流域建设若干个小型湿地来调蓄和处理污染源, 以减轻鄱阳湖的防洪调蓄压力, 努力改善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3.4.2 采取先进科学技术, 切实控制点面污染。强化城镇污水处理措施, 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及除磷、脱氮治理, 推动治理设施管理“三化”进程, 提高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等措施防治工业污染;通过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完善配套污水管网, 建设城镇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等措施治理和控制城镇生活污染。

对于广大农村的面源污染, 调整农业生产产业结构,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推动沼气工程,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 创办环保型旅游业, 推荐通过氧化塘——鱼塘技术控制村庄污水, 通过潜流型人工湿地技术控制旅游业污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污染。

3.4.3 改善鄱阳养殖结构, 实现环境综合治理, 根据鄱阳湖流域的实际, 组织专家进行生态湿地保护规划, 将围网养鱼的规模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控制饵料投放总量不超过现有投放总量的12%左右, 制定对大湖水生生物资源适度合理的开发政策。

加强生态环境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及时跟踪环境变化趋势, 提出对策措施。通过信息网络向国内外发布鄱阳湖流域生态建设的有关信息, 提高鄱阳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3.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确保专业技术到位。从健全激励机制入手, 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鄱阳湖工作。利用鄱阳湖优越的自然条件, 积极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在鄱阳湖设立生态环境研究工作站或博士后流动站。建立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库, 组建生态鄱阳湖建设的专家咨询队伍。同时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 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为鄱阳湖的综合防治打基础。

参考文献

[1]雒文生, 主编, 水文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2]詹道江、叶守泽合编工程水文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三版.

[3]陈进、黄薇著, 水资源与长江的生态环境,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4]贺国庆等, 现代水文实践论, 中国水利, 2008年7期.

13.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三

一、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农村中存在着种种与和谐社会不相一致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

1、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农村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我市同样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2004年,XX市市市城镇职工人均收入超过123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5240元左右。XX市85万农业人口中纯务农人口为30万(推算值),相当多的务农人口每人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XX市市弱势群体占比在某些乡村还很高。2003年,XX市市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99.78%,而在农村只有2517人领取农保基金。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91%,受益面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90%,参保75.9万人,而得保人数只有7193人次,占比不到1%。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将增大。

2、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目前农村面貌落后,规划混乱,耕地分散,道路等级低,返修年限短,公共基础设施很不到位,二次改水任务繁重。

3、群众对少数村干部评价不高。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干群关系较为和谐融洽。但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农民负担较重,干群关系趋于紧张。不少群众认为,自己现在有吃有穿,除了建房、让村干部调解纠纷外,一般不会找村干部,相反,村干部却一次一次地麻烦老百姓,收上缴款、号召农民装有线电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本来是有理的事情,由于少数干部工作作风粗暴,不注意方式方法,群众对干部失去了信任,产生了抵触情绪。该交的钱不交,该出的义务工不出,干部越提倡什么,他们越抵制什么。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老百姓要做的,政府不提倡;政府提倡的,老百姓不愿做。

4、按章办事困难和阻力较大。

一些农民法治意识薄弱,有时迷信思想强于法治观念,增加了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村民之间闹了矛盾之后,村干部很难按章调解。一些村干部反映,在处理村级事务和村民矛盾时,时常有招呼、求人情、走后门的现象发生。有时还会受上级部门的干扰,影响了处理的公正性。对少数不切实际的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乡村干部表示非常为难。有些村干部说:“现在的村干部真难当,对上要拥护,对下要维护。”有时还会与群众产生一些磨擦,影响干群关系。

5、特殊群体的利益要求与政策安排冲突大。

调查中发现,两类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比较强烈。一类是失地农民的权益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规模快速扩张,被征用土地及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不断增长,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问题要引起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大多数采取,一次性买断式的“货币安置方式”。这种安置方式已经不足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从实际情况来看,现行征地补偿费用标准,都远远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土地被征用后,农民不仅失去土地,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稳定工作,生活没有稳定感。

另一类是行政村合并时退职村干部的待遇要求。2001年行政村合并,绝大多数乡镇对这部分清退的村干部采取一次性买断政策,即使是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也不过是万把块的补偿。这部分人清退回家后,年事已高,再就业能力极低,其中很多人生活比较艰难,也没有保障,感到很不公平。当时,全市清退村干部的数量较多,仅xx镇一家就有178名。各级政府要认真对待,妥善研究解决。

6、孝亲敬老的良好风气有待进一步形成。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尊老敬老理应成为生活中的永恒主题。但是,在农村,不赡养老人、不孝敬长辈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妈妈在搓麻将,爸爸在拎沙浆,爷爷奶奶在喝冬瓜汤”,一些农村老人的辛酸可见一斑。在XX镇X村,有一个姓顾的老汉,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危房中,虽然有5个子女,但无人管他。子女不愿为父亲支付仅180元的电网改造费,导致老汉长时间没有用上电。

7、农民精神生

活空乏。

农村的业余生活少之又少,农民的日常娱乐是以自娱自乐、自发性组织为主,缺乏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平时就是看电视、串门聊天,有些人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扑克,平常连报刊杂志、电影都很少看。空闲的农民,特别是年青人就很容易受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影响,也特别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少数乡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对策思考

建设和谐乡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政策先导、改革创新、民主自治等原则,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奋斗目标。

1、统筹安排,规范发展

乡村的和谐离不开科学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乡村之间的共同发展,既是和谐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又是科学统筹的重点目标。和谐乡村建设需要取得全社会的资源支持,不是单个乡村和少数几个地区所能单独实现的。我国县级区域以上地区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因此,作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必须根据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方针,针对本地实际,切实制定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战略规划、各乡村发展战略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把和谐乡村建设目标具体纳入到新发展战略中去。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工程在沿海等许多农村已经普遍展开,这也是和谐乡村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地要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抓住“城市反补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遇,抓住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乡村建设规划新调整的契机,做好和谐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和谐乡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是发展经济,村强民富,村容村貌,社会保障,政策扶持,遵纪守法、道德维护方面,要有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2、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为和谐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

离开乡村经济建设,和谐乡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发展乡村经济的举措。要利用好乡镇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水面、闲置厂房、劳务人才、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来源。要积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帮助村民就近发展项目。积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培养外出村民的家乡感情,多为外出成功人士回到家乡提供可以共赢的机会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转包,提高土地的规模产出率和效率。要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村经纪人奔市场的意识和创市场的本领。要完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农民走专业合作发展道路,提高走市场经济道路的能力。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工企业龙头。要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欢迎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进村开发,大力发展乡村股份制、合作制和外商投资企业经济。

3、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干群关系

农村干部是建设和谐乡村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实践者,起着先导作用。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是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时期村干部既要自主致富的能力强,又要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具体要做四个“有”:即有自己致富和引导村民致富的项目,有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有为群众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觉悟,有不断取得新的业绩群众给予的公认。简称为“有项目、有本领、有觉悟、有公认”。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行“海选”、“直选”等选举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农村致富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提供一些合法、合理的机会。要积极支持、指导村干部的工作,促使更多的村干部成为“双强型”的现代农村干部。要认真执行考察责任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工作。要积极鼓励、安排机关优秀年轻人员和农村知识分子到村任职,为村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改善农村干群关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主动权在干部身上。农村干部要牢牢记住,只有把组织好群众,服务好群众,奉献好群众,才能有和谐的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必须把握这样几条原则:一是服务至上原则。群众有什么发展愿望、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新的创造,我们干部就应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出现在群众中间。二是公平公正原则。“公生威”的道理古来有之。农民兄弟衡量干部好坏的传统标准主要就是看干部办事是否公道,为人是否正派。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坚持“四讲”要求:即讲民主、讲条文、讲程序、讲情理。其中“讲民主”是基本前提,“讲条件”和“讲程序”是基本保证,“讲情理”是必不可少的补充规则。三是制度约束原则。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制度建设。只有建立一套好的制度,才能约束出好的干部。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工程招标、宅基地一年早知道、计划生育早公开、征兵指标早公布等规定。做到“请吃不到,办事不拖,送礼不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村干部的威望就会很高。做到严格执行村民选举制度,确保把群众自己信赖的人选上来,群众就会由衷称赞,村里的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很顺利。四是民主监督原则。中国特色的村级政治建设基本精神是坚持村民自主管理。村干部就必须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4、发展农民,塑造好建设和谐乡村的主体队伍

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把农民发展问题作为一个大战略提了出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现在,当绝大多数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发展便为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农民往往把“发展”理解为“发财”、“做官”,“办事更成功”、“关系更融洽”等,这是一种形象朴素的理解,也是农民发展面临着的基本要求。从时代要求来看,农民发展包括着这样一些涵义:加快农民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进程;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培养代表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等等方面。农民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形式。

农民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思想状况和人生追求,在生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换中,农民要自觉接受社会知识和社会教育,形成积极奋进的精神;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制度安排,政府和社会要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一些资源条件。如何实现农民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农民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要继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农民自由充分流动。要加快改变农民的不公平境况,在就业、受教育、医疗保险、卫生保障、获取信息、政府援助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的合理合法权益,还农民以平等的发展权。二是帮助农民拥有充分的发展资源。农民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是较低的,他们往往只有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处于单个分散状态,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民进一步获取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权利等资源,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在这方面,政府组织、金融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责无旁贷。三是提高农民自主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农民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因而,农民教育工作就必须得到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大培训计划要长期进行,在基层要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坚决纠正和改变农民教育培训中的散漫现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放到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的主要位置上来加强。只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有知识、有技术、有志向的年轻人,农村才能真正自主发展。

5、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文明乡村建设步伐

古人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天地之“正气”何在?世界万物“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天地之“正气”就与“河岳、日星”同在。一个和谐社会,必是正气浩荡的社会,必是精神文明荡漾的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对照建设和谐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紧迫。要结合经济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孝亲敬老教育”、“互相合作教育”等主题教育。要加强对农民学校、农民公园、农民健身场地等阵地和基地建设。要综合发挥各种媒体和多渠道的文明宣传教育作用。要创建富有乡村特色的文明节日,促使乡镇精神文明长效发展。

6、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跨越不了的一道坎。农村中存在的大量社会矛盾和最困难的发展问题之一也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障这一块。农民对医保、养老、救助、就业等方面的保障要求非常强烈,这些都是农民的最切身的大问题。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规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等)制度,放宽小额放贷或无息贷款准入门槛,改变保障程序繁琐、保障原则欠公平等状况,逐步缓解农村社会保障困境。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思想觉悟、互助精神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7、营造农村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

所谓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相对于政治矛盾、经济矛盾而言的社会个体、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冲突,可以表现为群众之间、企业之间、政企之间以及干群之间的多种矛盾。建设和谐农村就要善于调处各种社会矛盾。我市各地农村普遍建立了大调解机制,乡镇建立了五级调解工作网络,做到镇有大调解中心,片有大调解工作组、村有调解委员会,村民组组有调处小组,组以下有调解工作信息员,同时左右联动,乡镇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社会矛盾大调解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必要职能。

上一篇: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心得下一篇:十要十戒 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