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下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2024-07-09

部编版三下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共7篇)

1.部编版三下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篇一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讨论,说明上课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以后会多鼓励这样的学生。其次,学生上课中的精彩发言没有及时给予个性表扬,只是运用“很好”这个公式话的语言来应对,这点以后也要改正。再次,没有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这三首诗词,下次应注意。最后,整节课没有涉及写的环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好的句子处用语言来扩写,来体会古诗词的精妙特点。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你们觉得农村生活怎么样呢?你是否羡慕城市的繁华生活?你是否想离开城市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生回答,接着我引出课题,看古代的诗人、词人是怎么看待农村生活的,进入课题。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古诗词的体会,结合课本词语注释,让学生小组学习古诗词,在小组内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找小组代表进行表述诗歌内容。所有诗歌都学完之后再进行比较阅读,看同样是写农村生活,诗人的写法和表达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最后拓展描写农村的诗句,让学生进行积累,为以后的内容积累诗歌打下基础。

2.部编版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教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当时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自主赏析,主要是赏析字词句,学生的赏析非常到位,发言相当的踊跃。赏析完后,我还让学生以海南为题材,按照《望海潮》的格式来填词,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填的很不错。

可今年上此课,学生似乎学得不太热情,就算自主赏析,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同一篇课文,同一种教法,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性会这么大,看来不是教案或学生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案,也会出现不同的课堂局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他们的兴趣取向,这样才能把课上好。

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三

村居: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不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咏柳:

教学时,可以在课下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找 春 天

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这么美的文章,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读呢?教学中,我就投其所好,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优美的语言,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景,不光学生沉溺其中,就连我自己也不得不为这美文所折服。开满鲜花的小路

第一课时:

1.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起这个故事来也就容易多了。

2.这个故事中间是留有悬念的,当松鼠太太帮助鼹鼠先生看看包裹里是什么礼物时,因为包裹破了,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到底是什么礼物呢?课文在这里没有说出来,学生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提醒学生学会卖关子,这样,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课时:

花籽本来是送给鼹鼠先生一个人的,结果,开出的鲜花大家一起享受,正是这种无私的、具有奉献意义的花,才会有课文末尾“多么美好的礼物”。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在教学中,为了挖掘这个意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晒一晒生活中的“美好的礼物”,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

第一课时:

1.“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可以提前准备邓小平从年轻到年老的照片,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教师相机讲述邓小平在各个时期的故事,让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慢慢地在学生心里播下了种子。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学生对这篇文章就不再感到陌生,而是充满学习的渴望。2.这篇课文的四字词语比较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引人注目、兴致勃勃”这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采用各个突破的办法,解决词语难关。第二课时: 1.重点段落重点讲解。第2、3自然段是对邓小平爷爷如何亲手栽种下一棵柏树苗的动作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并指名复述这部分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复述起来就不会太难。

2.情感升华。课堂小结后,教师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还可以一边唱,进一步感受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第一课时:

1.字词学习。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画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接着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地进行识字教学;最后还要让学生有十分钟练习书写的时间。

2.怎样让孩子从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可以采用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把雷锋冒雨抱孩子、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具体化、生动化,学生对雷锋的认识不再肤浅,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声情并茂的倾诉。第二课时:

1.情感的延伸。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可以采用让大家都来口头夸一夸班里的小雷锋的形式,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感悟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的道理。

2.教师可设计续写诗歌的环节,并指导学生写作的思路。比如,雷锋还会在哪里做好事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续写诗歌,让学生学会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千 人 糕

第一课时:

1.《千人糕》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讲的道理深刻。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还要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由“千人糕”名字的来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做成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完成,缺少哪个环节,千人糕都到不了我们的口中。

3.学生明白了千人糕的来历后,基本已经懂了完成一件事,需要共同合作才行的道理。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找一找自己的文具有哪些人参与了劳动,从课本内容迁移到生活之中,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一起,突出了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第二课时:

这篇文章基本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所以,在朗读时,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课文中感叹句、问句比较多,要让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为以后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匹出色的马 第一课时:

1.游戏识字。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认读生字,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例如学习“景”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画上美丽的景色,再出示“景”字,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景”字的印象。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讲自己的故事,达到加深课文理解的目的。第二课时:

1.《一匹出色的马》讲述的是一家外出游玩时,妹妹感觉很累,爸爸拾一根枝条让她当“马”骑,她忘记了疲劳,比大家都先到家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需要学生自己联系实际中快乐战胜疲劳的体验。教学时,可以先理清课文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去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以后描写景物作好铺垫。

2.理解妹妹忘记疲劳的原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同学们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了。

8.彩 色 的 梦 第一课时:

《彩色的梦》是一首诗歌,写得比较含蓄,读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懂。教学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诗歌的语言,让学生懂得作者要写的是什么。例如,“有一大把彩色的梦”,彩色的梦怎么会是一大把呢?读了全诗大家知道了,原来,这是我们手中的笔,可以用笔去勾画美丽的梦想。这样,学生对这句诗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第二课时:

将诗意的语言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照生活经验或体验来理解。例如,“雪松们拉着手”,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果把拟人的手法这个概念拿出来,老师就要拿出时间来讲解“拟人”,在教学中,不带出这个概念,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看到的雪松树枝挨着树枝的情景,再想象“手拉手”的雪松,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学生的理解。

9枫树上的喜鹊 第一课时:

1.把学生代入角色体验。不断体验角色的过程,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2.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第二课时: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堂上,多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生活。沙滩上的童话 第一课时: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独立解决生字问题,如采取同桌互读的方式来检查自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能有效提高认读质量。学生交流读后感受。试着让学生说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怎样的童话故事”。学生可能回答出几种答案:孩子们在沙滩上建造城堡、孩子们变成勇士救公主等。教师可以通过适时板书和语言上的指导,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

1.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小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极富童真童趣,深受学生的喜欢。怎样积极地引导学生会玩,又让学生玩有所得,在玩中学知识,是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学本课不光能正确引导同学们玩游戏,还能让学生们感受事物的美好与激发想象力。2.因为文中描写的是几个孩子一起游戏,为了便于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从最初的小组检查读文,到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到组内分角色说话练习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提高效率,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角色,也有助于理解句意。在组内开展自编童话这个环节,小组内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编织一个童话,在编童话的过程中,大家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课堂气氛较好。我是一只小虫子 第一课时:

教师要跳出文章找虫子,又要联系课文知虫子,如教学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小虫子的叙述来找小虫子的特点和习性。“蹦蹦跳跳”既是虫子行走蹦跳的特点,又是它高兴时的样子;“会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得昏头昏脑”,原来这深水只是小狗撒的一泡尿,这显示出了小虫子的小。这小虫子不喜欢鸟,是因为它的天敌就是鸟;它怕被屎壳郎撞伤,怕被螳螂吃掉,怕天牛对自己的脾气不好,这些叙述中,既说明了小虫子自身弱小的特点,也说明了其它几种昆虫的特点,这就增加了文章的容量,读起来就更有趣。第二课时: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平时的经验积累,再通过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多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可以眼中有虫,心里有虫,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2.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在这部名著里,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昆虫的有趣故事,阅读这本书后,学生读起本文来,就变得容易多了。寓言二则 揠 苗 助 长: 初读课文。教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自读课文。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亡羊补牢:

教师可以利用做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词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13画杨桃

1.课文抽象,学生对词语理解不清,需要借助下节课才能解决。

2.通过学习课文,同学对词语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对“父亲”和“老师”的话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以后在学习中、生活中要正确对待问题。3.本节通过思考、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刻句子的理解,再通过小练笔悟出自己的道理。小 马 过 河 第一课时:

1.用图片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可先出示一张“小马过河”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评论。教师相机导入相关问题,如问“你们知道这匹小马要干什么去吗?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学生们的好奇与期待中引导他们打开课本,进入本课的学习。2.发挥自主性,解决生字词。

生字词一直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解决生字词,并对生字词的书写加以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第二课时:

1.充分阅读,分段解析,获得感悟。

获得感悟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同时通过老师的范读,给学生的朗读做一个榜样。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教师也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每一个部分,这样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体验。2.课外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获得的体验来进行拓展实践,引导他们把所学知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他们获得面对困难知道如何解决的体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激发兴趣。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相机导入本课的学习。

2.运用读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激发想象。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并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绝句:

1.引导阅读。诗歌的朗读是需要划分节奏的。由于这首诗中没有难懂的词语,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划分诗句的节奏,让学生依据节奏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味。2.创设情境。运用诗句所提供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诗句,从而理解诗句。

3.拓展视野。绝句不是诗的名字,因此绝句有很多。通过设置这个版块,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新的了解。雷

雨 第一课时:

1.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天气符号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利用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雷雨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自由读、范读、录音读、男女生赛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第二课时:

1.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本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插图,教师可以补充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雷雨等特写的图片及动画,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说话训练。“雷雨后的——”这里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获益,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懂得平时要如何去观察,去发现。

3.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教师可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第一课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学是很好地体现这个教育理念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把握课文,解决难题。对生字的自学,教师可以通过指名读(在过程中纠正发音)、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让学生对识字方法及时总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第二课时:

1.通过创设情境、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2.通过两两交流、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也可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分散然后整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先把课文分散成几个小块,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对每个版块的内容加以理解,最后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太空生活趣事多 第一课时:

语文是一门艺术,朗读是表现这门艺术的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读书。在精读训练中,要抓住重点词语读。一句话读、一段话读、全文读、自由练读、比赛读、你读我读、大家读,形式多样化的训练朗读,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可以淡化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第二课时: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全体参与,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可以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的思维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则是发挥了启发、点拨、解惑的指导作用,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有趣的事情是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读”,采取自读、选读、有感情读、齐读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主动交流。大象的耳朵 第一课时:

1.引入法。大象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孩子们都知道大象有大大的耳朵,粗粗的腿。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出示大象图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引入本课的学习。2.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法。抓住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评论的句子以及体现大象心情的句子,在对这些句子的点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第二课时:

1.通过重点词语、句子,把握人物内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兔子以及其他小动物的话和大象的心理描写,来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最后,通过对大象感悟的理解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2.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设计“表演”的环节,如教师出示几个动词,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蜘蛛开店 第一课时:

1.用谜语导入,提高兴趣。教学时,教师可用谜语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字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读。可以采用自读、齐读、指名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第二课时:

1.引入法。蜘蛛的三次改变是课文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对这三次改变的引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更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重点句子和词语是那些能体现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的句子、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他们理解蜘蛛的心理变化,把握蜘蛛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青蛙卖泥塘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美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我在教学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以读代讲,激发学生读的愿望,从读中感悟故事人物的感情变化及故事发展。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一点不足,就是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青蛙从卖泥塘到不卖的变化,以及第11自然段中卖泥塘的吆喝这一段的学习。

22小毛虫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小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其中设计的亮点是用了几次动画演示,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瞬间提起了学习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另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根据重点词句复述故事的能力。祖先的摇篮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第二课时: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第一课时:

1.这篇课文以第三者的口吻介绍了当世界还小的时候,太阳、月亮、水等事物学习的过程,文章浅显易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总结它们学习了哪些本领,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读生字词,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识字方法,如熟识的字加偏旁、用歌谣记字法等。这样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第二课时:

1.通过重点句子把握文章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提炼出“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树立不断学习的信心”这样的主题,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把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课文最后三段的省略号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的思考。同时,还是文章内容的延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教师可以在讲解这部分时设置口语交际环节。羿射九日 第一课时: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识记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小组的同学做“找朋友”这个游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识记生字,一举两得。

2.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他们会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学习了生字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强化对生字的记忆。第二课时: 1.注重自主学习。这篇文章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只是设置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出示问题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他们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2.通过重点词句,把握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从而达到对人物的把握。

长大以后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这是交际的难点。教师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运用录音、多媒体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各个职业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交流过程中,注意渗透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

注意说话的语气

1.本次口语交际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有话可说。

2.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练说,是本课的最大优点。因为创设情境,练习口语表达较好。

神 州 谣 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篇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导学生先将课文熟读成诵,然后结合平时搜集的内容和在电视上看到的内容说一说祖国的山河、民族等内容,联系了学生实际,学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第二课时:

课文虽短,但识字量和写字量丝毫没减,因此,本文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要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在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识字、记字,也可根据已学过的汉字来记住汉字,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传 统 节 日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要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教师可以以小题目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采用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第二课时;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很多,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可以分小组学习,然后集体汇报,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贝” 的 故 事 第一课时:

本课讲述的是“贝”的故事,实际上是汉字来历和演变的故事。本文的故事性并不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贝”的由来,以及当它作为偏旁部首时汉字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仓颉造字的故事,吸引学生关注汉字,对汉字产生浑厚兴趣。第二课时:

1.在教学中,适当拓展内容,讲解一些汉字的故事,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掌握本文。比如“休、日”这些汉字,“休”是会意字,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日”是象形字,指的是太阳,古人多采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所以,当它作为偏旁部首时,一般与时间有关,如“时、晨”。

2.讲故事的目的是懂得汉字的来源和演变,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识字和写字,因此,在教学中,将它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进行扎实地辅导和练习。

中 国 美 食 第一课时:

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第二课时:

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设计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件的运用

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不足之处: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拓展部分没能按计划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5.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明确本文学习任务:一是认识“粥、搓、凌、佳、肴、岂、泱”7个字,会写“淹、岳、粥、凌、寝、佳、肴、岂、廷、泱”10个字;掌握 “废寝忘食、和衣而眠、千载难逢、毫不介意”等词语;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其次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特别是课文向我们讲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能概括出小标题,了解故事的含义,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最想讲哪个小故事?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次细读品悟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文章中出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和表示自己志向的语句“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和抱负。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受到感染。

6.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一、读中品悟

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始终,且形式多样。学生们一句句、一行行、一遍遍地读着,读着,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就在我的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在我耳旁……我相信学生们这样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更会沉醉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突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概括闰土介绍的四件事,从中了解闰土是一位聪明、智慧、见识广的少年,进而了解封建社会富人家生活的方式,体会作者羡慕闰土,对自由生活向往的情感。

7.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一,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二,花的学校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三,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自认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

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四,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

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

“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在这堂课上,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跳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六,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总的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学。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五彩缤纷”

来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行朗读指导,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

“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四、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习秋雨的颜色时,将秋雨的味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又大大节约了时间。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为手段,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则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表演读。通过表演,让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七,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几点不足:

1.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2.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

八,去年的树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

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就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的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生能用童话式的语言丰富故事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九,那一定会很好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十,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

学生

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度。要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适时地发散,适时地集中,才能充分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

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象自己就是红头,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

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头凭借什么解救了红头?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且能灵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

教师

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文道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十一,一块奶酪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

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十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但是语言浅显易懂,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利用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童话中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个孩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分小组,自己分角色表演,加入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再全班交流评析。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

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

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它童话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课堂上也有很多不足,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十三,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在教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故事时,我通过四个环节去突破目标,突破重难点: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帮助有困难的人。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第二环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第三环节:讨论。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会长长?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能用来做什么?„„通过问题式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文本。

第四环节:创编故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长,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

帮助谁,还能用来做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续编这个故事吧!

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有不足之处,语言组织得还不够精练,在引导学生方面有些欠缺,我也会不断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十四,不会叫的狗

《不会叫的狗》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罗大里的一篇童话故事,于浅显的语言中,蕴含着许多这里,所以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预测故事情节和写结局等,还应该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中,感悟一些道理,从罗大里的作品中几乎任何一个有小学生认字能力的人都能充分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能对他作品所包含的寓意报之以会心的一笑。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比方,比如本节课我在教授完之后,发现了如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在哪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为先把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但是我在教授时把续写结尾安排在了出示三个结局之前。让听课的老师摸不着头脑。

2.本节课在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谈启示的环节,但教授过程中此环节被漏掉,这是个极大的失误。因此童话故事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到位。

十五,搭船的鸟

在学习《搭船的鸟》时,我和孩子们重点来学习了有关翠鸟的样子和捕鱼的段落。我们都意犹未尽,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习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

鸟,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希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十六,金色的草地

讲课时我主要抓了一条线,小作者讲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表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写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除了课文反映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

第二件事是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有趣的事。

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有的学生说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他们注意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情感。

十七,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

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十八,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从海水、海底、海岛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课文的重点是是要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西沙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指导学生浏览西沙群岛图片的同时,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沙群岛感知认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课件,先让学生欣赏海水的奇妙,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后他们

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物产,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有话可讲。多次在结合多媒体演示的帮助下,让学生在视觉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

本节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一节课,着重处理了“海底”这一段,学生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现在“海底”一个片段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

2.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个别读音还不准确。只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3.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被当成一种形式。

4.虽然平时非常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或者说不愿谈自己的想法。

5.朗读指导的还不到位。应加强平时课堂的指导朗读训练。

十九,海滨小城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

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具体表现如下。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2.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二十,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对学习本篇课文充满了热情。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感受“美”。在教学本课时,我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在激情的语言和优美的画片中欣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然后把文章的中心问题抛给学生:“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情感朗读品味“美”。《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创设了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层次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读中找景,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住词句体味“美”。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学习这句话时,我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替换抽出,你会用哪一个词?”学生说:“长出。”我马上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呢?”有学生说:“在这里用抽出比较恰当,它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另外还给我们一种动感。”有的学生说:“抽出要好,如果一个句子中用两个长出,读起来就比较单调。”通过词语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4.知识延伸创造“美”: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小文章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没有让学生抓住字词的深刻内涵,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的启示不大。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二十一,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

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二十二,父亲、树林和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

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二十三,带刺的朋友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尤其是说话练习部分,没有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拖堂5、6

分钟。反思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觉得在前半节某些地方浪费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看了图,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和枣树”,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说具体上花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明确说话要求,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一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

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二十四,司马光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然后分组比赛读,跟着老师读,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

1.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学完课文后,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二十五,掌声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

: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二十六,灰雀

上一篇:三创一办标语下一篇:小班科学《小兔采蘑菇》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