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2024-08-11

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共8篇)

1.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篇一

新闻伦理与新闻伤害

当今中国,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把关人”的传媒从业者,就更要认清传媒职业属性,做一个正确舆论的引导者。可是现实社会中,有关传媒人的新闻伦理失范和对新闻当事人及受众所造成新闻伤害的事件却频频发生。“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报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此案报道的分析,探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案例分析

(一)新闻事件回顾

10月23日晚上,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化名)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化名)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

月8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第一篇关于此事的报道:《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随即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金羊网等多家新闻网站了南都的文章,大批媒体记者赶赴杨武家进行采访。11月9日,安徽《江淮晨报》整版报道此事,大标题为《“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 是的,你还好意思说!》;东南快报的标题是《“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网上广泛转载着几张照片:王娟侧卧在堆满了衣物和床单的床上,两手抓着床单,将脸捂得严严实实,而几只指甲涂得鲜红的手握着采访话筒凑到王娟头边。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对当事人的脸部未作任何技术处理,而且将其详细资料公之于众。从此传媒的报道走向了极端,众人都在指责杨武的懦弱,仿佛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而没有人去指责施暴者,去真正地推动事件的进展。不久,网络上转而开始反思媒体的伦理失范。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会把地位卑微的老实人变成“世上最窝囊的男人”;一个迷失了方向的舆论群体,也会把原本善良无助的正常人逼向崩溃的边缘。

(二)媒体新闻伦理失范浅析

1.滥用议程设置理论,误导舆论。所谓议程设置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强调,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我们看到最早报道此新闻的《南方都市报》的版面,作者把杨武的话“我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放在新闻标题的右侧,字体与新闻标题几乎等大。在与杨武对话的新闻稿中,作者直接对杨武说:“你太懦弱了。”安徽《江淮晨报》更是整版报道此新闻,并放上具有鲜明立场倾向的大标题《“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 是的,你还好意思说!》。我们再看照片,《南方都市报》最大的照片为“杨武与妻子相拥而泣的照片,而《江淮晨报》则在新闻标题上放上了“杨武痛哭流涕的照片”,作者似乎在用一切材料来佐证杨武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就这样,作者践踏在当事人的尊严、人格之上,把这个新闻写成了故事情节曲折复杂,黄、性、腥穿插其间的吸引受众眼球,引导媚俗倾向的故事。受众在作者的引导下,把一切都归因于杨武的懦弱无能,把严肃的新闻当成了趣闻、笑料。电视媒体更是借助其直观的报道优势继续按照这些媒体人的议程设置发展。不加任何技术处理拍摄受害者,外加冷嘲热讽,如某卫视“今日一线”主持人在节目中说:“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做丈夫的杨武怎么能窝囊到这种地步。”

我们知道媒体的义务在于通过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并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可是在这次报道中,媒体完全走向了错误的极端,反而像在为“娱乐至死”做呼应。

2.滥用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和肖像权。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依法采集、发布、发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视台和电台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和进行新闻批评的自由。但是,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行使。新闻侵犯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使他人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我们看“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采访报道,记者强行闯入杨武家这样的私人空间,非公开场合进行采访,逼问已经濒临精神失常的王娟,一次又一次请当事人讲述“当时的情形”“当时的感受”。记者在报道中详细描述强奸时的场景、动作、声音等细节,暴露杨武的家庭住址,母亲、女儿的形象;杨武痛哭流涕的窘相更是被公开传播。王娟被杨喜利施暴的监控录像在网络上和电视上广为传播。根据我国的法律,他可以据此起诉侵权的传媒和记者:传媒为了煽情而披露公民的隐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可是,杨武一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权可以受法律保护,他只能无助地跪在地上,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我不愿意回忆,求求你们了,出去好吗?”

至此,在此次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已经将新闻自由变成了媒介话语霸权,违反法律,侵犯受害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一遍又一遍地戕害着受害人的身心。

3.妄加道德审判,施行媒介暴力。此次“杨武事件”的报道中,记者从一开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杨武,所有的评判就像央视记者柴静所说“像刺一样扎在人心里”。媒体本应客观报道事件,将信息公开于公众,让公众自己去评判,可是这次媒体完全丢失了新闻的客观和公正。

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次又一次对受害者施行媒介暴力。杨武的妻子不堪忍受媒体的侮辱而选择自杀,可是媒体丝毫不关心这位受害者的心理感受,还在不断地追问她“当时的情形和感受”,即使她有精神失常的.迹象也不放过。柴静在博客中写道:“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媒体妄加道德审判和肆意施行媒介暴力,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文主义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存在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等有关人生存的根本问题的眷顾与沉思。记者应站在与采访对象平等的角度采访,记者应换位思考避免媒介暴力对受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凤凰记者闾丘露薇说:媒体有追问真相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同时也有伦理底线,要尊重受害者的隐私和感受,在穷追猛打的时候,至少要分清公权和私权,也不要自己进行道德审判。 (三)对当事人的新闻伤害。

从上面的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媒体错误引导舆论,使受众向着媒体设置的议程偏向:斥责杨武懦弱,没有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把这一悲惨的事件当成了笑料和媚俗的黄色新闻。媒体侵犯了受害人一家的隐私权,使全家人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媒体将强奸的细节详细描述并呈现在报道中,使王娟的名誉受到侵害。媒体在这次报道中没有关心同情受害者,反而一个劲地揭伤疤,使受害人心理受到巨大伤害。

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一)新闻伦理教育的不足或缺失。随着传媒业的竞争加剧,一部分媒体从业者忽视了自身素养的提高,更是忽略了对新闻伦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就可以公开一切,就可以传播一切。可是,却忘记了新闻伦理要求的真实、客观、公正,平等。不知道“电视台播放的、报纸刊登的这些内容,都是事实,但并非所有事实,都适合向大众传播”“不传播不适宜传播的内容,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育对新闻伦理学的重视依然不够,新闻伦理课多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乔・福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人们希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记者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应加大新闻伦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熏陶,传媒机构更是要加强对新闻记者的岗前培训,着重强调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二)传媒制度导致的利益驱动与把关不严。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新闻媒体重新界定了其行业本质,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媒体一方面要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又要以获取利润为目标。而当代中国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媒体为了利益而疏忽了自己担当社会责任的职责。

(三)新闻法律缺失。新闻伦理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自律靠的是媒体人的自我修为,要求每位媒体从业人员要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显然不可能。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它通过建立一套客观的、理性的规则去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这套规则一旦制定,便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显示出高于一切的权威,迫使人们不得不自觉遵守,从而达到监督、规范权力运作的目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形的新闻法,只是借助其他相关法律对传媒进行约束,这样就使得有些人打擦边球。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新闻法的出台,使新闻传媒业“依法治业”与“以德治业”相结合,这样传媒业才能得到良好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必定要从以往的新闻伦理失范中吸取教训,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我修养,真正肩负起“社会守望者”的社会职责。(项目名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项目号:11FXW00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2.新闻伦理学复习资料 篇二

一、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

(一) 公众隐私权的侵犯

新闻活动中要对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进行报道, 才能促进新闻活动的成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 经常违反新闻伦理。近几年, 负面新闻的曝光率逐渐提高, 但在采访过程中, 被采访的公众通常都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 采访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工作人员为了获取新闻素材, 对于不配合的公众将采取偷拍或隐蔽拍摄的手段, 这种采访方法, 违反了新闻伦理, 极易侵犯公众的隐私权。

(二) 媒体公信力的丧失

新闻活动的最主要特征便是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为公众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是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新闻活动中, 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新闻活动中会报道不真实、不准确的新闻, 误导公众, 甚至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这些失真的新闻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同时, 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的信用度及其道德品质也会因此受到质疑, 导致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而工作人员道德品质的败坏, 会致使其受到舆论的压力, 对其发展与成长将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违反新闻伦理的新闻活动, 公众、媒体及从业人员都将受到巨大的损失, 这一点是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面。

(三) 行业将的不良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闻行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新闻媒体不断发展、壮大, 其规模迅速扩大,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生存与发展, 媒体间往往存在恶性竞争, 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如:污蔑、诋毁、造谣等, 对其竞争对手的信誉进行损毁, 这种行为违反了新闻伦理, 新闻媒体间在这种不良的竞争环境中, 将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这种情况急需得到解决, 否则, 新闻媒体这一行业将逐渐衰落 (1) 。

二、遵守新闻伦理的具体方法

(一) 保证媒体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闻活动要根据新闻伦理开展工作, 首先要保证媒体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提高其专业技能, 还要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 其中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当媒体及从业人员在思想上重视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时, 才能通过思想指导其实践工作, 在新闻采访、新闻报道中, 才能规范自身的行为, 才能遵守新闻伦理的要求。媒体及其工作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 了解新闻伦理的重要性, 明白新闻伦理的真正意义, 并掌握违反新闻伦理的危害。同时, 要不断对新闻伦理进行宣传, 宣传的方式要不断创新, 让新闻伦理的意识深入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内心, 让新闻活动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通过正常的新闻采访手段, 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 让新闻活动更真实、准确, 才能促进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 建立健全对媒体的监督制度

新闻活动中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经常出现, 不仅需要公众的监督, 而且还要建立健全对媒体的监督制度, 以减少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要在其监督下, 根据新闻伦理进行新闻活动, 一旦违反新闻伦理, 将付出应有的代价。监督制度的建立将利于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 并将促进新闻媒体的公开、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的法律不断规范, 关于新闻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完善, 对于新闻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根据法律法规, 依法进行处理, 才能保证公众的权益不被侵害, 才能从法律角度, 杜绝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

(四) 营造和谐的行业氛围

随着媒体间的竞争不断激烈, 营造和谐的行业竞争氛围是必要的, 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将有效地维护新闻伦理, 并通过良性竞争, 媒体的公信力将不断提高, 媒体行业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2) 。

总结

新闻伦理是新闻活动的行为准则及规范, 上文简单的介绍了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 并阐述了改善新闻伦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 新闻媒体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摘要:本文将对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提出改善违反新闻伦理的具体方法, 希望新闻理论的规范对新闻活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伦理,新闻活动,制约

注释

11陈玉, 崔东宝, 王玉飞.浅析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J].社会发展, 2013, 12 (12) :53.

3.新闻伦理下的新闻真实性 篇三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 新闻伦理道德 整体真实

就像陈力丹说得那样,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容商量的,它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从业准则。然而,在追求新闻真实的过程中,新闻界却出现了着这样一种现象:记者假借新闻真实肆意践踏新闻伦理道德。

如何在遵循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做到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浮光掠影”的工作特点使得记者很难做到两全,事实上,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不顾伦理道德,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新闻真实成为记者违背伦理道德的借口。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新闻资讯,并反映、引导社会意识。一方面,媒体将事实的真相客观的公布给民众,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使得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另一方面,新闻绝大部分又是关于“人”的报道,必然要考虑新闻当事人的情感接受,因此,新闻媒体的伦理价值要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冲突或违背。新闻从业者如何处理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完全尊重事实的新闻就是好新闻?本文就是结合一部分新闻报道来论述这一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的平衡点。

新闻真实性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世界各国媒体从业人员,都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作为新闻道德规范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在新闻真实性层面中贯彻新闻伦理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消息源的真实。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取决于消息提供人提供的消息是否真实,假如消息源不真实,则会造成虚假消息。

采访手段的真实。《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正当合法地获取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新闻工作者之间公平竞争的采访行为准则。

消息内容的真实。我们所见到的新闻消息是经过记者编辑选择的。它只是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极其有限的事件,只是选中的事件中的部分事实,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后面要探讨的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伦理要求,也是新闻伦理的根基。但是否可以就此把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等同于最高新闻伦理准则呢?记者是否就可以在新闻真实性的大旗下为所欲为呢?显然仅仅这样来理解真实性原则又是不够的,严格地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是一般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求真原则”,它不仅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必须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

事实表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它必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新闻传播活动中伦理不仅仅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第一层面就是事实层面,本质上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也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是一切新闻伦理的事实基础;第二个层面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就是某种新闻行为在价值上的“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某种新闻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社会伦理准则的问题,二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

如何走出新闻真实性的伦理困境?这不仅仅有赖于新闻从业人员对静态新闻伦理价值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赖于新闻传媒人在动态新闻实践过程中不发生与基本伦理价值偏离的现象,而后者处于实践层面上尤其重要。因此,唯一的方法是我们要确保新闻传媒伦理价值在其运行环节中得以充分渗透,以促使新闻真实性与伦理价值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一种意识形态,新闻在遵循自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体现一种人性关怀。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闻伦理实践。新闻工作虽然建立了某些原则,但是在新闻行为中却不可避免有其矛盾和冲突之处。李普曼曾言:“想要以现存的文献资料作基础,来建构道德规范,就好像把不断变化的事物看成静止不动,然后再来尝试理解在做的事情。”他们试图以一组固定的概念,来掌握变化万端的社会状况中的本质,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从业者不变的信条,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的前提。

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公众的伦理监督,是指受众对新闻传媒传播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依据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作出道德评价和判断。这是新闻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公众用社会文化和道德对传媒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社会舆论,迫使传媒遵守其道德规范的制约。如果没有公众对传媒行为的监督,则传媒的价值、传媒的功能都难以实现,传媒的伦理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公众对媒体的伦理监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媒传播环境。

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谈谈发生新闻失实的几个环节[J].新闻三昧,1999(9).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甘险峰.中国报纸版面[J].编辑之友. 2009(1):66-69.

[4]赵永枝.强势艺术与报纸版面的吸引力[J].采写编,1997(6):45-46.

4.管理学复习资料 篇四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目标。

2、管理者的角色包括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3、管理者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思维技能。

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

5、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正式诞生,同时确定了泰勒的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6、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代表人物有孔兹和奥唐纳尔。

7、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

8、按照计划的对象,可将计划分为综合计划、专业计划和项目计划。

9、按计划要解决的问题的重复程度,可将计划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从管理的角度看,目标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可考核性的特性。

11、按规模,可将组织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学组织。

12、按组织目的,可将组织分为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

13、领导活动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个方面。

14、领导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职位的权力,二是来自个人的权力。

15、领导者的作用有指挥、协调和激励。

16、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17、激励的心理基础是需要和欲望。

18、按激励的内容,可将之划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19、按激励的性质,给予奖励是正激励,给予惩罚是负激励。20、决定激励力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效价和期望。

21、按照团体组成的目的,可将团体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22、团体的作用体现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满足个人心理的需要。

23、按照冲突的性质,可将之划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24、按沟通的反馈性,可将之划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25、按沟通的渠道性质,可将之划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6、按控制的手段,可将控制分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27、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有统计法,工程法,经验估计法。

28、有效控制的原则有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29、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是用数字表示的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预计结果,预算是使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

30、按控制的时机,可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预先控制、事前控制),现场控制(同步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事后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对象是指组织中的D.人、财、物、信息等一切资源

2、管理者是指C.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3、管理者平息客户的怒气,对员工的争端进行调解,扮演着 C.故障排除者角色。

4、基层管理者所需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是A.技术技能

5、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是A.系统管理思想的实践典范。

6、C.查尔斯·巴贝奇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对专业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7、泰勒科学管理的研究是以B.生产效率为中心展开的。

8、以法约尔的观点,劳动分工原则B.不仅适用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

9、梅奥认为工人是A.经济人。

10、战略计划是组织的 D.各层次管理者制定的。

11、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是 D.预算。

12、计划是控制的 C.前提。

13、计划工作的核心是C.确定方案。

14、某企业设有电脑部、空调部、冰箱部、电视机部,这是按照 C.产品部门化。

15、某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共有管理人员42人,其中厂长一人,车间主任4人,班组长18人,职能科长3人,科员16人。此厂长的管理幅度是B.7人。

16、在直线职能制中B.直线人员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

17、在管理方格理论中,确定管理风格的两个因素是

18、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D.专业上很有造诣的老专家应采用低关系、低工作的领导方式。

19、通常所说的领导“拍板”,是指C.决策中的一个步骤。20、D.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人在同一时期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

21、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A.生理需要。

22、属于状态型激励理论的是D.挫折理论

23、期望理论认为A.激励与期望值和效价的大小成正比。

24、C.工资 不属于激励因素。

25、下列团体中属于非正式团体的是 D.社区的自卫队。

26、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不包括A.创新。

27、下列各种沟通属于单向沟通的是 B.报告。

28、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工人上岗之前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这种质量控制方法属于A.前馈控制

29、预算不是B.产作业控制的主要方法 30、建立预警系统是 C.适时 控制的好方法。

三、简答题: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简要的回答和基本内容的解释。

1、管理学具有哪些特性?(1)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2)管理学是应用性学科。管理学理论来自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3)管理学是不精确的科学。管理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4)管理学是软科学。管理技术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5)管理学是科学,管理实践是艺术。管理学形成了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但管理实践需要专门技巧的灵活应用。两者互相补充。2,简述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是物质与社会、心理需求的综合所致。(2)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职工的士气。士气的高低取决于工人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即安全感、归属感、友谊等方面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个人态度和情绪;二是人际关系。(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人们又形成了共同的感情,进而构成一个体系,即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管理者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取得平衡。

3、计划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W1H)1)做什么(WhA.t)。即要明确计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2)为什么做(Why)。即给出实施计划的理由。(3)何时做(When)。即明确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4)何地做(Where)。即明确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要求和限制,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展的地点和场所。(5)谁做(Who)。即明确由哪些部门、哪些人来参与并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6)怎么做(How)。即制定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政策、规则,制定考核指标和控制标准。

4、简述直线职能制的含义、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1)直线职能制将直线制和职能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直线制的基础上增加职能部门,作为直线管理者的参谋与顾问,职能部门对下级部门提供建议和指导,不能直接命令和指挥。(2)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参谋作用。(3)直线职能制的缺点:部门之间沟通难度加大,直线指挥者与职能管理者不容易协调。(4)直线职能制适用于规模不太大、业务不复杂、外部环境相当稳定的组织。

5、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答: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1)知识素质。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行业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2)能力素质。包括:逻辑思维能力,预测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指导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时间安排能力,控制能力。(3)心理素质。包括:信念,价值观,事业心,意志,积极性,公道,大度,应变性。(4)身体素质。

6、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控制和调节。

(2)强化是指通过有效的刺激,起到对行为的加强作用。(3)管理者可以应用三种强化手段:正强化、负强化和消退。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得该种行为重复出现。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或消除。消退是指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使其慢慢停止该种行为。

7、管理有哪些基本的职能?管理包括以下基本职能:(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收集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建立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具体措施。(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各种资源的调配和组织过程。(3)领导。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对下属进行指挥和影响。(4)激励。激励职能是管理者运用各种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5)协调。协调职能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组织中的各种冲突。(6)控制。控制职能包括制定标准、评价绩效、分析原因、纠正偏差。

8、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知识、技术、经验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成功地与他人打交道并进行沟通的能力。(3)思维技能。思维技能(也称概念技能)是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进行系统思考以做出妥当决策的能力。

9、领导者的权力包括哪些方面?1)强制权(惩罚权)。即施加或不施加负面结果的能力,依赖于惧怕。(2)奖励权。给他人以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奖赏的能力。(3)法定权。一个人在正式层级中占据某一职位所相应得到的权力。法定权比强制权或奖励权广泛,它包含组织成员对某一职位权力的接受。(4)专长权。来自专长、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一种影响力。(5)个人影响权(感召力)。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特智谋或个人特质的一种确认。感召力产生于对他人的倾慕和希望自己等同于这人的心理。

10、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管理方格理论以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作为两个坐标轴,建立坐标系,故又称管理坐标理论。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度,即领导者对组织员工的关心程度,包括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信息沟通

等方面;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即领导者对组织目标与组织利益的关心程度。将纵轴、横轴各分为九等分,形成81个方格,作为衡量关心度的标准。这样,在理论上形成了81种不同的领导行为方式。以管理方格图为依据,管理方格理论列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行为:(1)任务型(9,1)。注重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人的因素。(2)俱乐部型(1,9)。非常关心员工的状况,不管生产状况如何。

(3)贫乏型(1,1)。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4)中间型(5,5)。在关心人与关心生产两个方面追求适当的平衡。(5)团队型(9,9)。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佳点。

11、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不仅受到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相对报酬可能是相对于别人的报酬而言,也可能相对于自身过去的报酬而言。(2)两种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与别人相比,即自己所得/自己付出:他人所得/他人付出。纵向比较是与过去相比,即现在所得/现在付出:过去所得/过去付出。(3)公平是平衡稳定状态,不公平会引起紧张和不安,从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12、激励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2)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3)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5)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

四、综合分析题:阅读下列案例或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有一位老人,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没有亲人。一群调皮的孩子总是喜欢骚扰这位老人,经常来喧哗吵闹砸玻璃,怎么也无法让他们安静与老实。于是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明天你们谁砸了我的玻璃,我将给他一美元的奖励。”第二天,玻璃被砸了,老人也兑现了他的诺言,并对孩子们说:“明天谁砸了我的玻璃,我将给他0.5美元的奖励。”孩子们抱怨了一通,第二天还是来将玻璃砸了。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明天来砸玻璃的,可以得到一毛钱的奖励。”孩子们不高兴了,说:“这么低的报酬,谁给你砸?”从此,老人的玻璃再也没有被砸。请问:请应用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对该老人的成功之举进行解释。

1、期望理论:努力程度与期望值和可能性成比例,降低期望值则降低努力„„;强化理论:行为受到所得到的奖惩的影响,改变强化方式可改变行为„„;公平理论:行为收到时间前后、自己与他人比较的影响,降低所得使得其认为前后对比不公平„„。

2、绩效管理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订立绩效发展目标,然后通过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总结一句话,绩效管理是经理和员工的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一致,使员工和企业实现同步发展。请问:

1、为什么绩效管理需要经理和员工进行双向沟通?

2、管理者应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2、绩效管理的本质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管理和结果管理„„;为提高员工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激励的主要方法有„„;为达成良好的绩效,还要加强控制环节的工作„„。

3、罗尼克认为,美国公司的财务人员的作用只是简单地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合计起来,仅此而已。哈佛大学的教授、西方不多的几个研究日本成本管理的严肃学者之一的罗宾·库帕尔指出,“我们的公司总是先设计好图纸和模型,再计算被设计产品的代价,然后看看能否以这个价格水平卖出该项产品”。而日本公司却将这种程序完全颠倒过来,即“将某种新产品的成本或售价定为X元,然后回头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去改进产品、降低成本。日本公司也采用目标成本法去降低已经上市产品的物耗。请问: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3、管理的高级阶段是预先管理,即减少问题而不是解决难题„„;管理是动态的,应根据变化的环境进行权变管理„„;管理的实质是提高效果和效率„„。

4、乐华作为中国彩电业的一匹黑马,曾创下过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记录。据悉,而今年9月,乐华彩电国内销售收入还不到100万。今年以来乐华彩电人事变动频繁,从去年9月到现在,仅北京办事处经理就换了四任。从1997年至今,乐华彩电一共换了5任总经理,从原先的屠鸣皋、褚秀菊、肖振桥、赵立军到去年上任的封安生,平均一年换一届,一人一套打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战略战术的实施。专家认为这是乐华彩电衰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请问:为什么人事变动频繁是乐华彩电衰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首先是违背了管理的稳定性原则„„;其次是没有体现管理的人本原理,忽略了人的社会性;第三是人为地产生了管理恐荒,不能得到良好的计划力和执行力„„。

5、贝尔登电子公司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良好的声誉,职工们都为能在该公司工作而自豪。但公司需要职工对公司绝对忠诚,甚至企图影响他在业余时间的行为和表现。夏普是一位优秀的年轻妇女,在贝尔登公司已工作10余年。她任部门的销售经理,工作很出色,很受同事们的尊重,大家普遍认为她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夏普女士与西蒙斯交往已两个月,西蒙斯在与贝尔登进行竞争的一家企业的电子部门工作。一天,夏普女士的老板施密特问起了这件事,说她与公司的竞争者的职工交往可能会对她不利。他说明了贝尔登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政策,就事要求(并奖励)所有职工对公司的绝对忠诚。与老板进行了这场引起激烈思想斗争的谈话不久,夏普女士被调到一个非管理性的职位,薪金未变。她还注意到甚至她在贝尔登公司的朋友也在试图躲着她。然而夏普女士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到公司无权干预她工余时间与谁或不能与谁交往的事,结果她辞去了职务。请问: 一家公司能否要求职工对它的忠诚达到案例所述的程度?你如果处于上级的地位,将会怎样做? 不能,人是有多重社会角色的,因而有着各种需要„„;应将工作与工作之外区别看开来,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作用,并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服务„„。

6、卡尔是个经营得很好的部门助理经理,被挑选到另一部门担任经理。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麻烦,对副总经理需要的信息不熟悉,与他现在的下级相处有困难,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困境。不到一年他被免职了。原先挑选他的人很关心他怎么会犯这么一个错误,他仔细分析情况,得出了结论:卡尔任助理经理时,没有人培养他经管这个部门。他那时的上级仅仅把它当作一位普通职工使用,并且把他完全排除在部门的经营活动之外。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助理大家都认为“看来不错”,但实际上他只是占了经营得很好的部门的光。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情况?

5.法理学复习资料 篇五

万国培训的方式分三阶段:教材、真题、法条。1.分析真题。

(1)确定题型分值。(2)发现重点。2.教材

有的部门法需教材,如法理学,因为表述方式会发生变化,而常考的就是新提出来的东西。有的部门法无需教材。3.法条

对应用法学,直接看法条就可以,关键在于看出法条背后的东西。

二、法理学的复习

首先,建立关于法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然后,经常强化有关知识点: 第一章 法的本体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含义

注意一点:法理学教材中讲的法律解释,是从规范性法律解释这个角度上讲的,指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院、最高检作出的解释。2.法律解释的种类

(1)最重要的一个分类: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就是有权主体作出的解释,具有规范性的效力。无权解释,就是无权解释,不具有规范性的效力,甚至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2)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字面解释 例1 :婚姻法规定,“婚姻法上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这五种解释是什么解释?扩充解释。

例2:从民法来看,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女子、外孙女子,还包括其他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人,刑事诉讼法则规定,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同胞兄弟姐妹„„。可见,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为限制解释。3.法律解释的方法

看一下即可,具体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解释。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注意:“这是讲的目的不仅是指原来制定该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探求该法律在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既可以指整部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个别法条,个别制度的目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作出法律解释,而在作法律解释时,需有特定机关提出法律解释案。提法法律解释案的主体包括:中央军委、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个较特殊的即省级人大常委会。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论辩中,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简单地说,法律推理无非就是前提加法律上的理由,然后达到一个结论。在法律上,其前提有两个:事实和法律。结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2.法律推理的类型

(1)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2)归纳推理。

例:有甲、乙、丙三个案例,存在某种相似性,把相似性抽象出来,形成一般的规则。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3)类比。例:在先判例只有一个,现也审理这样的一个案件,这两个案件存在某种相似性。运用在先判例的同样的方法来处理现在的案件,就是类比。

在法理学上,前两章是重点,后两章是在前两章基础上的继续阐述。现在,梳理一下前两章的内容。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民法的三大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错责任。(3)资本主义法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社会本位”现象。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1)注意二者的区别: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2)法的继承和根据和理由:社会条件的历史延续性、法的相对独立性、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法的发展历史看一下即可。

(3)这里强调一下法的继承的内容: 第一,法律术语、技术、形式;

第二,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

第三,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第四,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关于法的移植:

(1)法的移植的必要性,2002年已考过。(2)法的移植的类型:

第一,经济、文化、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相互移植;第二,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移植;第三,区域性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第三节法的传统一、法的传统与当代中国法的传统 法的传统是世代相传、辗转相承的有关法的观念、制度的总和。中国法的传统:

(1)中国古代法的传统表现为:

第一,在秩序的规范基础上,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第二,在秩序价值基础上,等级有序,家族本位; 第三,在规范的适用方面,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第四,在法律体系的内容结构上,民刑不分,重刑轻民; 第五,在秩序的形成方式上,追求无讼。

(2)现代法的传统。从文化的角度讲,现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渊源主要有:

第一,社会主义的;第二,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第三,中国古代法传统。

二、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1.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的因素。

2.法律意识的作用,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不必多说。

三、两大法系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法的传统。这里强调一点:美国、英国属英美法系,但是在英国的某些地区,属大陆法系,如英国苏格兰具有很浓重的大陆法系因素,而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具有大陆法系的特征。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保留着大陆法传统。两大法系的区别:(68页讲到,“另外,两大法系在法院体系、法律概念、法律适用技术及法律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别”。)

(1)从法院体系来讲,英美法系国家的法院对三大诉讼是一块儿受理的,但在大陆法系有独立的行政法院。

(2)法律概念上,如大陆法系有“物权”概念,英美法系无此概念,而是用“财产”这个概念。(3)法律适用技术上,大陆法系常用的是演绎推理,英美法系常用的则是归纳和类比。(4)法律观念上也存在区别。第四节 法的现代化

(69页,根据法的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法的现代化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内发型法的现代化和外源型法的现代法。中国法的现代化属外源刑法的现代化。)外源型法的现代化与特点:

第四节 法与宗教 1.法与宗教的联系 法与宗教的联系:

(1)法在起源阶段同宗教有着一致性关系,总是与宗教典礼和仪式密切相关;(2)在人类早期阶段,公共权力总是借助于神的力量来支撑;

(3)宗教同法的价值有某些相通之处,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包括“使人同善”。(4)法和宗教都是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体系。2.法与宗教的区别

(1)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2)产生方式不同;(3)调控范围和作用不同;(4)调整方式和实现方式不同;(5)形式不同。3.法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宗教对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司法;三是守法。

法对宗教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法对宗教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同教的工具和卫护者;另一方面,法又可作为异教的破坏力量。在政教分离的国家,法对各种宗教持中立态度,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第五节 法与人权

一、人权的含义

所谓人权,是指人的个体成群体,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为了自身的自由存在、自由活动、自由发展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

(1)人权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

(2)人权的客体包括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和利益,最重要的基本人权是生存权与发展权;(3)自由是人权的内容要素,平等是人权的形成要素;(4)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历史性。

二、人权的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1)应有权利(2)法律权利;(3)实有权利。

三、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注意:人权的确立,取决于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也取决于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信念。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1)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6.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六

1.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3.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

4.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5.剂量(dose):是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6.反应(Response):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包括量反应与质反应)

7.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8.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9.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0.绝对致死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11.最小致死量(MLD,LD01,LDmin):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12.最大耐受量(MTD,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13.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

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1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MNEL,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

15.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

17.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ac=LD50/Limac

18.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ch= Limac /Limch

19.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

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20.吸收(ab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

环的过程。

21.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

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22.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

程。

2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24.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25.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

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

26.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

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

27.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28.Ⅰ相反应(phaseⅠbiotransformation):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

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29.Ⅱ相反应(phaseⅡ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

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conjugation)。

30.诱导(induction):指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的酶蛋白的合成量增加,伴有活力增强。能引起酶诱导的物质称为诱导剂(inducer)。

3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相互作用

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使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作用的物质。

32.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33.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指主要由自由基引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对生物膜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34.加合物(adducts):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35.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快速强烈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36.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

外。但是,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37.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K):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

[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l)]的比值,即:K=ED50(n)/ED50(1)K=LD50(n)/LD50(1)

38.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

所引起的毒性效应(1/10生命周期)。

39.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40.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

可遗传的变异。

41.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外源化学物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

体遗传机构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

4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质引起细胞核中的遗

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43.碱基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包括转换

(transition)、颠换(transvertion))

44.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

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45.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将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事件的统称。

46.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47.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指化学致癌物在体内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肿瘤的过

程。

48.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

变,导致癌变发生的化学物质。(占大多数)分为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

49.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s)也称外遗传性致癌物(epigenetic carcinogen),指

不作用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促进细胞过度增殖。

50.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不需体内代谢活化而直接与细胞生物

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

51.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

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

52.细胞凋亡(apoptosis):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即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

循自身的程序,通过内部机制的启动,主要通过核酸内切酶的激活,自己结束其生命过程。

53.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 risk):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4.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 VSD):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55.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是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害的控制过程。英汉互译

发生在生物系统的指标异型生物质类型暴露效果易感性

机制毒性作用健康风险评估

突变遗传遗传信息

编码脱氧核糖核酸自发的诱变发生交互

诱变代理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7.新闻人职业伦理的发展 篇七

一、我国古代道德伦理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职业道德思想的因素, 新闻职业道德继承了古代伦理道德中优秀、合理的成份。先秦诸子十分重视的“诚”、“信”、“实”、“公”, 这些都是现代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先驱。所谓“诚”, 即传播信息要真实, 不虚假。孔子云:“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篇》) ”。“信”, 即宣传者要守信用。荀子云:“知之曰知之, 不知曰不知, 内不自以诬, 外不自以欺”, “实”, 就是要注重事实。墨子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 必以众人耳目之实, 察知有与无为议者, 诚惑闻之见之, 则必以为有, 莫闻莫见, 则必以为无。”“公”即客观、公正。孔子云:“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 ”, “巧言乱德 (《论语卫灵公篇》) ”, 儒学重视的诚、仁、忠、信、义等伦理思想, 都是今天中国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现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起了一个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中国近代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到近代才开始纳入到新闻学研究的范畴。这一时期, 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发展也较快, 许多人开始直接讨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1815年, 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六甲, 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职业道德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出现而应运而生。1859年, 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在其施政纲领《资政新篇》的“关于太平天国之办报条陈”中论及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品德问题, 提出新闻官必须是“性品诚实不可阿者”。1876年, 我国早期报业先驱王韬发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的论文, 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1919年, 徐宝磺在《新闻学》中把“提倡道德”作为报纸的六大职务之一被提出来。1923年, “吾国新闻界泰斗”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 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 认为:“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1933年, 郭步陶在出版的《编辑与评论》一书中指出:“品格”应是养成编辑者最重要的第一元素。1934年, 任白涛在《综合新闻学》中以“新闻职业道德”为题, 进一步又用专章论述新闻职业道德, 这是我国报人、学者第一个用专门的章节论述新闻职业道德的书籍。

三、新中国成立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 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7月范长江在华东新闻讲习班开学典礼上提出的“四个信条”, 这是新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雏形。在党的关怀和重视下, 新闻事业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最得力助手。由于建国以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新闻队伍虽历经了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 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优良职业道德传统仍脉络相承。社会主义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是1991年1月19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讨论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这标志着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此《准则》在1994年与1997年两次修订后更为完备。作为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 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工作守则或规范措施。如《中央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1993年6月7日颁布) 等。这些守则和措施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对于我国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讨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文章也屡见不鲜, 如黄瑚的《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系统地讲授了现代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 包括新闻工作与新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评价等。蓝鸿文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是迄今为止出版的所有新闻伦理学著作中, 对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搜集得最为完备的书籍。可以说到了20世纪末, 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已经非常成型。■

摘要:新闻职业道德是调整新闻界与社会普通大众之间、新闻媒体之间、新闻从业者个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准则。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各国的新闻传播界都很关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理念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并且都与其所处的文化有关。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理念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理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陆世鸿:《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47.

[3]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4]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史料[M].开明书局.1951:41.

8.论网络新闻伦理的失衡与构建 篇八

网络新闻伦理建设的迫切性

网络新闻经过多年发展,信息的海量性、新闻的全时性、传播的互动性、时空的跨越性、技术的整合性、价值的多元性和创新的宽容性等已成为其重要特色,既展现出新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又体现出了现代人文精神面貌。但网络新闻置身于大的网络环境中,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整个互联网风气的影响。同时,由于一些网站自身原因,致使网络新闻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假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本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①没有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新闻的真实既包括某个具体事实的真实,也必须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能够还原给读者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综观当代新闻界,虚假新闻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有人说,2006年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单看近年一些所谓的网络“新闻”(尽管有些脱胎于传统媒体),就足以使人惊心:

如在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网站首发的比尔·盖茨被暗杀假新闻事件,许多影响较大的门户网站和一些媒体网争相转载,使之成为我国网络媒体集体的一次丑闻。再如去年5月6日,新浪网转载了《南京快报》上一篇关于中国男篮在训练中发生的所谓张云松与刘炜大打出手事件,给辛苦训练备战奥运的运动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另有一些媚俗性的假新闻,其离奇之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尤其让人震惊的是,网络假新闻已波及学术界。众所周知,陈章良是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29岁即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曾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如此年轻有为的学者,居然也被“王小丫、陈章良携手进围城”之类的网络“新闻”围绕。

假新闻如此泛滥,不仅公众得到一些没有价值的信息,当事人身心也受到伤害,其危害不言而喻。

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美国新闻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编辑新闻的行为的劣质产物。②

黄色新闻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其根源就在于传媒垄断,使得报业之间产生不良竞争,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报纸的社会功能。黄色新闻是被大多数研究人员所排斥的一种新闻样态。

时至今日,我国的互联网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网站为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提高网站人气,不惜牺牲网站的品位,登载黄色新闻。同时因互联网中尤其是博客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所以在网上充斥了各类黄色新闻。此外,刺激感官的新闻图片也频频在网页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博客在作为展示个性的平台的同时,也为一些无聊者提供了探寻散布他人隐私,传播谣言,宣扬暴力、性丑恶等的场所。如去年饶颖的性爱日记、张钰的性爱视频等,在公示丑恶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毋庸置疑,新闻应当是自由的,但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新闻伦理,新闻将背离其正常的轨道。

传媒歧视。就是指新闻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③当今媒体,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受众定位为社会的主流人群,而对于那些弱势群体,不仅为之呼唤的声音较少,而且有时在新闻语言中还带有一些歧视色彩。从媒体的运作过程可以看出,传媒的商业利益正在冲击着公共利益。

李希光先生以犀利的笔触在《畸变的媒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新闻报道被迫要遵循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原理:当报道或揭露的问题涉及到有钱有势的大公司、商业品牌或人物(小公司和小人物无所谓)的时候,媒体必须谨小慎微;媒体不要设专门的版面和栏目为国有企业或下岗工人服务,更不要设专门的版面或栏目为城市中的流动农村人口服务,尽管前者有6000万人,后者有2亿人。④

反观现在的网络新闻媒体,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已有所增长,但传媒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新闻内容上看,真正把弱势群体作为自己阅读对象的新闻少之又少,为弱势群体设置的新闻栏目也寥寥可数,可以说,网络新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主流人群的情感和要求;从网络新闻资源上来看,弱势群体又有几人能真正拥有电脑?所以弱势群体往往处于网络新闻的边缘,成为偶被提起但终被忽略的一个特殊群体。

强制阅读。是在读者没有点击的情况下,强行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某一网站的新闻资讯网页。这主要是由于网站为扩大本身的影响力、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而施行的获取受众群的一种方式。

以腾讯为例,其用户主要使用QQ,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而腾讯作为后起之秀,要想跻身和新浪、搜狐、网易同等的地位,就需要有其自身的特色,故腾讯的各类栏目五彩缤纷,已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在新闻资讯方面,腾讯即依托其Q Q用户,强行推出“腾讯迷你首页”。凡用户打开Q Q后,时隔1~2分钟,腾讯迷你首页便不邀而至,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网络新闻存在的这类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了新闻的公信力。看到此类新闻久了,公众自然会产生反感,甚或有被愚弄的感觉。而且新闻的社会功能也因此削弱,其先进性更无从谈起。

网络新闻伦理构建的途径

新闻伦理不同于新闻法规,新闻法规可以从法律上给予新闻行为以约束,新闻伦理则是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新闻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并自觉把它作为从业规范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其存在是隐性的,所以应当把新闻伦理尤其是网络新闻伦理的建设当做一个艰巨的任务常抓不懈。

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增强新闻自律意识。网络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和传统媒体相比已大有不同,它既要求从业者具备新闻业务知识,又具有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现在许多网站的从业者,大部分只是传媒人才而非新闻人才,对新闻人员应当具备的新闻素质和新闻伦理观念有着模糊的认识。同时,也因为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商品意识的盛行,致使新闻伦理在网络新闻领域弱化。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第五届网络媒体论坛上曾说:“新浪网每天都有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往往很多人从高端的方面找原因,但实际上99%都是做新闻的编辑处理不当造成的,我们今后的很长期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编辑的素质,这对于商业网站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⑤这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提高编辑质量除了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加强新闻伦理的教育。通过新闻伦理观的教育,实现新闻自律,使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增强新闻道德意识,坚持新闻良心,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诚、忠实、正确、公平地写作和发布新闻,使新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规范网站管理机制,净化新闻传播环境。由于网络新闻的独特性,其管理较为复杂,尤其是博客新闻和新闻跟帖,零门槛的进入使得参与者过于分散而造成了管理的极大难度。开办网络新闻和博客等内容的网站应当是网络新闻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这些网站必须明确建站宗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对于本网站的所有新闻行为,网站应当制定规范加以约束,并抽出一定人员进行监管。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新闻,最好借鉴一下传统媒体的审稿制度,不要因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影响。

至于对博客的管理,众多IT从业者则认为,博客可以通过自律来解决出现的问题。由博客网发起并联合和讯、新浪、搜狐等19家博客网站共同签署的中国首份《博客自律公约》,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博客服务提供商的约束;另一部分是对博客作者的约束,包括博客必须对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等。但是,由于人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单靠伦理道德的约束未必能尽如人意,博客网站不妨采用一些强制手段,对于违反本站管理规则的博客予以关闭。同时,网络实名制最近呼声较高,2005年10月在韩国的实行,已证明网络实名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博客管理方式,不妨一试。

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实现伦理多方维护。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是实现网络新闻伦理建设的一个必要措施。它可以促使网络新闻从业人员更加敬业,更能以新闻责任为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更能注重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新闻管理部门对网络新闻进行审读。传统媒体新闻被审读是新闻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彰优秀,批评错误,并实行期刊分等,对不符合标准的刊物予以取缔,这对促进媒体宣传先进文化,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实行新闻监督,服务公众,规范媒体市场等无不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网络新闻更新速度快,内容庞杂,审读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听之任之。网络新闻的现状已把新闻审读提到了议事日程,毕竟新闻应是服务大众的公器而非传播不良信息的工具。

2.建立评议会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评议。这是一种行业自律的运作模式,是民间对媒体盈利趋向的伦理道德制约。它没有行政命令的强制性,但却对网络媒体起到了较强的监督作用。

健全网络新闻法规,确保伦理道德实行。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很快,几乎每天都要出现一些新生现象,网络新闻的情况亦然。有时单靠新闻自律和监督,未必能真正规范新闻伦理,故需用网络新闻法规作为新闻伦理实现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规,但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以不断应对网络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使网络新闻伦理在法规的约束下得以自觉维护。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其优势已为传统媒体所不及,网络新闻也会随之有更长足的发展。网络新闻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了新闻伦理观在市场经济中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新闻伦理建设,才能不断净化新闻环境,提高网络新闻质量,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李慎波:《“黄色新闻”辩证看》,http://www.dzwww.com/qingnianjizhe/gjmj/200410130871.html,2004-10-13.。

③赵志立:《传媒歧视:正在倾斜的社会公器》,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308779.html,2007-01-21。

④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⑤卓宏勇、晋雅芬:《互联网世界:假新闻的“土壤”和“放大器”》,http://www.icrb.com/zyw/n99/ca490299.html,2006-05-17。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中文系)

上一篇:预算合同部2010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七一表彰大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