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物理学

2024-07-16

易学与物理学(精选7篇)

1.易学与物理学 篇一

浅谈易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作 者:谢金良 XIE Jin-lia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 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易学文化   易学研究   学术传承   学科发展  

 

2.易学与物理学 篇二

明时达变与审时创新

汉代以来, 学者们普遍接受了“易”之三义说, 即变易、不易、简易。更有学者如北宋的胡瑗等, 坚持“易”乃变易之义, 非不易、简易之义 (〈宋〉胡瑗《周易口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版) 。可见, “周易”之“易”字的变易内涵, 集中彰显了《周易》一书试图从千变万化中寻求常道, 以宜于社会人生的宗旨。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管是《周易》的文字系统, 还是符号系统, 都会强调把握“时”的重要意义。这个“时”不仅仅有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时空内涵, 还包括很多差异性的抽象概括, 如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境遇等。

从《周易》每一卦的独特表达模式来看, “明时达变”的理念更加明显。《易经》共六十四卦, 每卦都具六爻, 分别代表每一卦中六大类不同的阶段, 以揭示应对不同之时的智慧。而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又是六十四类大的时间区分, 代表宇宙间不同的六十四类情境, 可提醒或告诫人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应作哪些明智的考虑和抉择。《周易》一书从时上显示了各种变化, 从宇宙洪荒之大到锱铢之小、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可谓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明时达变”的思想宗旨在《周易》一书中也有明确的文字表述。《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 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清〉李道平撰, 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 中华书局, 1994年版) 。时与变互诠互显, 时中必然包含变, 变中也蕴含各种时。所以“明时达变”是重要的人生智慧, 值得人们一生追寻和实践。

浙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表现非凡的企业家群体, 其成就举世瞩目, 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与价值理念, 更值得人们反省与借鉴。改革开放后, 人们从颇具代表性的浙江现象中总结出了浙江精神, 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这也是浙商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 勇于创新就是易学“明时达变”理念的表现之一。浙商之所以能在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 与他们的审时度势, 灵活应变, 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之初, 浙商就凭借他们对经济发展的灵敏判断, 较早地进入市场, 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有利空间。这从浙商所创造的数个全国第一可看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 第一批私营企业, 第一批专业市场, 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很多浙商企业已走出国门, 成为全球浙商,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更有影响力的角色。

德福相倚与“四千精神”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是先民在恶劣复杂的环境下作出抉择的重要工具, 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诉求。人们总是希望避免灾祸与损失, 得到吉祥与福禄。而怎样趋吉避凶呢?《周易》强调的重要一点是“德福相倚”。

道德修养与吉凶祸福是密切相关的, 有道德的人才可以获得福报。也就是说趋吉避凶, 只能是道德良好的人, 才能够做到。所以北宋张载说:“易为君子谋, 不为小人谋” (〈宋〉张载撰, 〈清〉王夫之注, 汤勤福导读《张子正蒙》,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易传·坤卦文言传》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 (《周易集解纂疏》) 。对一个家庭来说, 善举总有善报、恶举必招祸端, 这是朴素的因果报应思想, 反映了道德与福报的密切关联, 从而鼓励人们不断培养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避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六爻之中各有吉凶, 唯独有一卦六爻皆吉, 这一卦就是谦卦。谦卦卦象山在地下, 象征一个人具有谦虚、谦恭的美好品德。只有这种美好的道德修养, 才能让人们处于有福之地, 所谓“福地福人居”。所以《易传·系辞下》曰:“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周易集解纂疏》) 。这里的天可理解为自然之天或义理之天, 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会得到多方帮助、得到福报。

浙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显著的道德品质分不开。浙商普遍能吃苦耐劳, 具有坚韧顽强的品质。所以, 人们普遍称道浙商具有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 历尽千辛万苦, 用尽千方百计, 说遍千言万语”。许多浙商在开始创业的时候, 条件都是异常艰苦, 往往既当老板又做员工, “白天当老板, 晚上睡地板”的“两板”精神就是这一形象的具体表现。此外, 诚信的道德品质也一直是浙商所看重的。现在的胡庆余堂仍然将“戒欺”作为恪守的经营原则。“阿里巴巴”也一直将诚信当作自己的生命, 所以能走的更远。商人以逐利为本性, 但浙商在逐利的过程中坚持义利并举, 能够很好地做到义利兼顾。浙商普遍具有社会责任感, 强调个人、企业与社会应具有和谐一致的目标, 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而有益于人类幸福之事业。

崇德广业与理性务实

《周易》以崇德广业为君子的人生要务。《易传·系辞上》曰:“盛德大业至矣哉”。又曰:“夫《易》, 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 (《周易集解纂疏》) 。这反映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精神。

儒家认为, 一个人的理想人格既包括内在道德修养的完善, 也包括外在事功的开拓。圣人君子既不断提升自身内在德性, 也谋求建功立业, 积极参与社会人生的各种活动。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 内在的道德修养可以安顿人的内在生命, 积极的建功立业可以很好地应对外在世界。这既展现了人文理想之价值追求, 也蕴含了现实人生之务实精神, 可谓道义与功利并举。《周易》对道德修养的看重可谓无处不在。《大象传》基本上是以君子从宇宙自然中的物象中体会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如《蹇卦·大象》曰:“山上有水,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周易集解纂疏》) 。“蹇卦”下卦为艮表征山、上卦为坎表征水, 因此具有“山上有水”之象。水在山上, 水流受阻, 并不通畅, 在人事上象征遇到艰难困境。君子看到这个卦象给自己的启示就是, 遇到困难不应怨天尤人, 而应反省自身, 不断提升自己德行涵养。

浙商身上明显地表现出了“崇德广业”的精神。从他们勤奋、诚信、敬业、担当上, 可看出他们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另外, 他们还富有勇于开拓的求实精神, 积极地在艰难条件下开拓市场, 千方百计寻求事业的发展, 不断改善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所以浙商能够利用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产业群。浙商普遍经营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集中于服装、纺织、鞋类和各类小商品, 比如, 宁波的服装产业、绍兴的轻纺产业、温州的皮鞋产业、乐清的低压电器……。正是由于浙商深入了解现实生活, 抓住市场需要, 以理性务实的精神经营实业, 从而能在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

中和之道与“抱团”精神

易学推崇的“中和之道”, 一方面强调中庸的理念;另一方面, 追求整体的和谐、融洽。中庸的理念不是指平均或寻求中间点, 而是以适当或恰到好处为原则。这也是“明时达变”所寻求的理想境界。在整体或系统和谐、融洽上, 《周易》的三才之道思想体现得最为明显。

八经卦 (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的每一卦均由三爻组成, 分别称为下爻、中爻、上爻, 分别代表“地、人、天”三道。天有天道, 地有地道, 人有人道。天、地、人各有其特殊才能, 称为三才。由八经卦演变而成的六十四别卦中, 初爻、二爻为地道, 三爻、四爻为人道, 五爻、上爻为天道。《易传》曰:“《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材之道也” (《周易集解纂疏》) 。《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集解纂疏》) 。在《易传》的视野下, 宇宙之间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天、地、人。天、地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总源头, 其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有好生之大德。而人作为天地之间最灵明的存在, 最大的闪光点在于富有仁、义等人文价值。三才之道的核心理念在于, 人有责任致力于宇宙之和谐共存, 寻求宇宙之和谐圆融是人之最高理想。所以, 人生于天地之间, 不仅要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更谋求与自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可见, 易学中天、地、人三才的精神, 展现出的对人在宇宙中的定位, 是一种和谐圆融的定位。人只有遵循这种定位, 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企业的成功, 往往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企业家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浙商普遍具有统筹全局的理念与意识,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中和之道”的精神。一方面, 在整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大环境上, 浙商大多重视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与政府、与行业等重要方面的关系, 不会与之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如浙商的“抱团”精神就颇引人注目;另一方面, 在企业内部的小环境中, 浙商也很强调具有健全的组织经营机制, 特别是具有团队理念, 致力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团队, 不断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比如, 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就善于抓住社会环境的变化, 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不断调整产业、产品、组织结构等过程中做到和谐发展, 从而能够带领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3.易学与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 篇三

易学与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

传统的中国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易学和国学。如果说易学是命,那么国学就是理。命理是不可分割的,国学教育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历史传播文化,易学更加教会了我们生命的意义,这两者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灵魂。

易学和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其他传统学术难以匹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了易学和国学,也就没有了精髓和主体。因此,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弘扬易学。

5月17日中国易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将开讲易学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公益讲座,旨在为教师和学员以及对于易经感兴趣的社会各界朋友讲述易经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易经如何揭示物质生命和精神世界的规律,以及四柱预测命理、相术推测祸福、风水趋吉避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帮助大家易经对于中华民族文明、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摹拟宇宙统一信息场、运用数理模型,可以探知生命的起源、预测地质灾难,爱因斯坦也是通过易经得到启发,之后有了相对论的理论思想。

大家知道古代世界上诞生了四部经典著作,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那就是易经、圣经、佛经、古兰经,我们的易经在四大经里又排在首位。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版再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据传说及考古发掘发现,易经的前身还有两部经典著作,那就是《连山》、《归藏》,现在《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传说《连山》出现在夏朝,大约在6000——8000年期间,那时西部冰山融化,中国大地到处山洪暴发,人们普遍住在山上,故把山作为主体,以艮卦即山为六十四卦起点;《归藏》出现于殷商,为4000——6000年期间,母系社会还存在,坤为母,故以坤卦即地为六十四卦起点;《易经》出现在周朝,那时已是父系社会,乾为父,故以乾为六十四卦起点,易经产生在周朝,故又叫周易。

文章来源: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培训学校

4.易学与物理学 篇四

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大时代。当此之时,对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成败得失进行清理和总结,既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慧命、创造民族文化新的复兴的基础,也是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需要。处于中国传统学术之核心地位的易学,在20世纪的风雨沧桑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尽管它再也无法享受到昔日的荣光,却仍然是一批学人始终孜孜以求的事业,也曾经出现了几次大的研究热潮,提出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问题,“接受了各式各样新观念、新方法的洗礼”,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仍然有着难分难解的关涉。杨庆中博士的大著《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对二十世纪易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是当前易学史研究的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的出版,对我们理解和掌握易学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精神是极富启发性的。同时,杨著把深沉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严谨的学术追求中的态度,对于目前的中国学术界亦不无警示的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是针对着20世纪易学中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如八卦是否伏羲所画,六十四卦是否文王所重,卦爻辞是否文王、周公所系,《易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孔子是否读过《易经》,《易传》是否孔子所作,《易经》是否如历代经学家所说的那样,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是否符合《易经》的本义,历代易学家为解释《周易》经传所创设的种种体例是否符合经传的精神,《周易》经传的哲学性质是什么,研究《周易》经传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形成等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世纪的易学研究中遇到的、为传统经学所没有或不太注意的问题,属于本世纪所独有的易学话题。如何看待这些新话题,它们与传统易学有什么关系,对易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与本世纪中国文化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精神有 什么关系,在本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等,都需要作出分析和总结。”(2页)以这些问题为对象,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原则,该书客观、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易学研究的发展线索、内在规律和总体价值。具体说来,该书正确地把握了以下三点:1、正确地把握了易学研究与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关系。2、正确地把握了易学发展中新旧之间、不同流派之间的批判、继承、创新的关系。3、正确地把握了本世纪易学研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分三章论述了从1900年到1949年的易学发展史。第一章讨论经学家的易学研究,如以社会学解《易》的章太炎,以《易》附会西方自然科学的杭辛斋,和发明象学的尚秉和等。第二章讨论古史辨派和唯物史观派的易学研究,主要论述了顾颉刚、李镜池和郭沫若的易学研究之得失。第三章为“易学研究的新探索”,从《易经》注释的`新探索和《周易》义理、象数的新探索两个方面,讨论了于省吴、高亨、闻一多和苏渊雷、金景芳、熊十力、薛学潜等人的易学思想。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是在打破旧文化和建设新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的,呈现出新旧并存、对垒和除旧布新的特征。”(8页)下编分六章讨论了从1950年到的易学研究情况。第四章论述了五六十年代的易学讨论,第五章论述了八十年代以来《周易》经传的注释与研究情况,第六章叙述了建国以来的易学史研究,重点介绍了朱伯昆先生的《易学哲学史》,第七章介绍了利用出土文物研究《周易》的情况,第八章叙述了在中西文化比较热和民族文化反思热的背景中,以余敦康、董光璧和张立文等为代表的一批学人对《周易》思想的现代诠释,第九章介绍了台湾地区的易学研究。作者认为,1949年以后,大陆的易学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的,虽然也存在历史观点上的不同和争论,但“派在学内”。这一论断虽然还可以讨论,但作者按专题介绍的编排却是非常合理的。

对方法论的重视是《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一书的特色之一。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精神是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精神首先就表现在方法的建立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易学研究,与传统易学研究的最大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观念的不同和方法的差异。”(534页)就观念说,摆脱了经学模式的束缚,打破了《周易》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就方法说,传统易学的象数学方法和义理学方法在本世纪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与新史学思潮相符合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本世纪易学研究有三种方法,大体代表了本世纪易学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的主流特征。以顾颉刚及古史辨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在二、三十年代最为盛行,唯物史观的方法在五六十年代最为独尊,逻辑分析的方法则在本世纪的后二十年最有特色。建基于方法论创新上的20世纪易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作者对之作出了极其充分的评价。

当然,作者也清醒地看到了20世纪易学的研究的不足,比如片面疑古的虚无主义,“站在易学之外研究易学”的局限等。之所以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现代新易学”,原因就在于站在易学之外研究易学的方法与对象二分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往往容易造成分析批判有余,继承创新不足。我认为,指出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站在易学之外研究易学固然有助于恢复学术史的本来面目,但却不容易体会到先贤苦心孤诣创说的旨趣所在,从而难以发扬传统思想中的真知灼见,对中华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一定程度的“同情的了解”是不要的,否则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将不可避免地弱化。

对20世纪易学研究进行总结,是为了21世纪易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作者预言:未来“易学研究的格局将丰富多彩,理性主义的新传统在受到普遍尊重的同时,传统经学发挥派的思维路数也将会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和实践。”(545页)同时,作者提出了对未来易学体系的创新与建构有重要意义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易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二,易学理论思维的研究。其三,易学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其四,易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问题。在此,作者的深思慧解和战略眼光充分表现了出来。

杨庆中博士曾先后师从方克立先生和石峻先生研究中国哲学,在易学研究方面学养深厚,成果突出。本书体现了他一贯的治学严谨的风格,材料丰富,逻辑严密,文笔老到,评价公允,确乎是一本好书。书中发人深省之处比比皆是,使我受益非浅。当然,正如方克立先生的序中所指出,作为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探讨和总结本世纪易学研究的专著,该书也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除了方先生所指出的,我想还可以指出以下几点:1、和合学问题,似应由20世纪思想史或哲学史来研究。2、以佛解易问题,只提到章太炎和苏渊雷,其实欧阳竟无、太虚、王恩洋等人都有极其重要的论述。3、对象数易和科学易的意义似未有深刻认识。但瑕不掩瑜,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进新世纪的易学研究。

5.易学文化大会开幕词 篇五

在各级领导和学界同仁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由延边周易学会、吉林市易学文化研究会、哈尔滨易经研究所、沈阳市周易研究会、盘锦周易文化研究会、吉林省周易学会、松原市周易学会、中华周易联合会、营口周易研究会、本溪市周易文化研究会、长春市周易学会、香港国际建筑风水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东北易学文化大会”今天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对关心和支持本届大会的各级领导和学界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对参会代表和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乘着上个世纪的生旺之气,当今世界更加呈现出多元文化和多元文明并存发展的态势,古老而又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几大文明之一,成为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一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企盼变得越来越迫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凸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并重新焕发出它灿烂的光芒,这毋庸置疑地成了我们当代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其他传统学术难以匹敌,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中坚,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学术之正统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的中央,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了易学,也就没有了精髓和主体。因此,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弘扬易学,故今天如此多的易学学者之所以能应邀齐聚美丽的吉林市而成此嘉会,当然是为了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弘扬易学这一共同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组织召开此次大会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这次吉林市开易学的会议,我们主要以研究孔子和《易传》为目标,这个目标也是诸多易学家争论的一个焦点。过去由于可靠文献的缺乏,孔子和《易传》的关系一直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布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易传》,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论易之事。如《要》篇中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以及“百占而七十当”的记述,证明了孔子学易、习易、体易的事实,证明了司马迁、班固所谓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绝非虚言,直接有力地驳斥了历史上的那些怀疑性论断。帛书《易传》为我们弄清《周易》成为贯通天人的宝笈,开启了新的学术视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易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兼容并蓄、创造转化的学术精神。到了汉代,《周易》以其独特的天人之学的学术品格和丰赡的学术意蕴被儒家确定为“五经之首”,成为历代儒者的必读经典,从而使易学和孔子思想和价值诉求上更进一步地贯通和融合起来。至宋明更是如此,特别是其《易传》,为宋明理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杰出的宋明理学家都是一个出色的易学家。直至近现代,如章太炎、熊十力、马一浮、牟宗

三、冯友兰先生等皆既精通易学,易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个时代性课题,它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这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环境污染、文明冲突、贫富分化、道德缺失、精神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据说这一切从根本上都导源于西方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导源于工具理性主义。西方文明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而东方易学文化与之不同,它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带有整体性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生命境界的提升,寻求天与人之间的贯通融合,寻求人与人之间的通泰和谐,自始至终透射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所有这些成了今天人类应对生存危机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含弘广大,品物咸亨”的易学精神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胸怀,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并存提供了祥和的环境。“和而不同”的理念为人类处理文明冲突、民族矛盾提供了对话、沟通的平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条为全球伦理的建设创造了理论指针,“安身立命”的终极人文关怀为化解人类的精神危机给予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事实上,近年来易学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关系、经济贸易、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正发挥着它一定的作用,受到世人瞩目。清人龚自珍诗云:“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对易学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进行检讨、提炼及现代整合,使其转活于现代,不仅可以为挽救当今世界出现的种种危机、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0至2010年,吉林市易学文化研究会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生态人居与建筑风水文化国际论坛”,中国周易文化大会,海内外与会代表达四百多人,大会气氛友好而热烈。今天,我们再度联和了东北有关易学组织举办此次“东北易学文化大会”,以“易学为现代经济发展”为主题,着力就易学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对《周易》经传解读、易学史研究、易学哲学研究、易学的现代性与现代价值、易学与科技、经学诠释研究、易学与中国文化、易学与现代家居、易学与人生策划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当然,代表们感兴趣的其它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希望各位与会代表秉持“修辞立其诚”的学术精神,就易学各种问题发己之所欲发、言己之所欲言,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6.易学与物理学 篇六

对于自然观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诠释, 长期以来是笔者研究的重心所在。“所谓自然观, 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轴线来探求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和运行模式, 以架构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型”[1]83, 从而产生出对宇宙大自然的看法和观念。人只有将自己与大自然的环境相统一, 才能真正体悟到自身的本质因素。宇宙是合一的, 天、地、人是合一的, 那么人的躯体与内心之根本也是合一的。而这个“一”就是“道”, 万事万物在“道”这个形上学高度上给以统一。那何为道呢?其最具根植性的解释就是《易传》中所赋予的内涵, 《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 正如庄子所说的“易以道阴阳”, 易学之思维模式就是围绕阴阳二体的关系而形成的理性思维模式。其思维结构可以用刚阳体与阴柔体的相互作用而成物这样的模型来架构, 这就自然地铸成了物质结构构成成分的关系模式:阴柔体和刚阳体 (刚阳体中的阴柔部分和刚阳体中的刚阳部分) 。

佛学的思维模式与易学自然观是紧密相联的, 那么佛与易是如何互动的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二十八种利益”给以解读, 使其本质互通之性予以流转和折射, 经此简述若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就可对笔者产生无尽之慰藉。

二“二十八种利益”的流转程式和运行逻辑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二十八种利益”是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中提到的。地藏菩萨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而已, 是一种自然规律的化身和现身说法, 这种自然法则的内在本质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 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的形象展示。

“一者, 天龙护念”何谓也?

佛说二十八种利益中第一利就是“天龙护念”, 提出天龙的概念并与虚空藏菩萨高远的特征逻辑地联系起来。“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系辞》) 天与乾相比符, 意及高远之象。同时我们也看到, 乾象以健行为标志,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 。念念修行之人崇尚空观, 其境界高远, 与天与龙同气。按易学自然观的“同气相求”之规约, 而定之谓“天龙护念”实属逻辑之必然。

“二者, 善果日增”何谓也?

既然能够达到“天龙护念”的程度, 说明本我之阳气成分已足可彰显, 自己修行积善度可以使周围众生得以明显的益处而实现回向法界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本我之阳在周围众阴的牵引下有回缩的迹象, 就像我们为别人办善事而消耗我们的体能一样, 会弱化我们的光显程度, 会使我们的虚空幅度受到挤压。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容争辩的事实, 只有修行者不断地进取, 不断地扩大本我之虚空度, 才能不断地彰显本我之阳即扩大修行者阴阳成分之间的空间和距离。这在客观上, 必然地表现为回向法界的范围和幅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故说“善果日增”。

“三者, 集圣上因”何谓也?

圣者, 神圣也;圣上乃神圣之最也。神圣之最有谁能称名呢?其名号谓佛。所以说集圣上因, 就是要做佛事, 即要礼佛、向佛, 按佛道办事。如是不断集累, 自然虚空无疑, 就不会着相, 更不会固相, 反而会逼近虚空界而步入佛境。这是修行积善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和理路模式。

“四者, 菩提不退”何谓也?

逼近佛境并不是说成佛了, 就像我们常说的极限一样, 极限是一个渐近而达不到的线。但就是这样一个境界, 可以使修行者的虚空幅度达至很高而能朗显周围的几微之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生萌出智慧而有所觉知, 这就是得证菩提之意。

“五者, 衣食丰足”何谓也?

我们按易学“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的自然观思想给以整合。既然修行者之阳气成分上行不断, 那么其阴气成分也该相应地不断扩大, 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处中得正之状态。而钱财衣食等对修行者来讲就是“身外之物”, 即是其阴气成分的主要构成。这些属阴性成分的东西在修行积善的过程中是自然会出现的, 并呈现出与修行程度成正比的规律来。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修行至深的人来讲不但不发愁吃穿, 而且是衣食丰足的。这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学, 禄在其中也”的理念一致而无二。

“六者, 疾疫不临”何谓也?

既然钱财衣物等都属于阴性成分的范畴, 所以不可太过而失中, 否则就会因阴气太重而伤身损精。但“衣食丰足”必然会使阴气加重, 此时要达到一个恰好之位,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这需要积善之人善行的不断精进才能实现。只要你能保证不断地修行成为现实, 阳气弘彰之象就不会破损, 其行为本身就说明阴阳之气和缓而清醇、旁行而不流, 就会对外显示中性而不染于环境, 也就不会有疾病产生, 不会受疫情的侵入。所以地藏本愿有“精勤护净”之戒语。

“七者, 离水火灾”何谓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水与火, 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和火, 而是水下、火上的意思,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尚书·洪范》) , 这样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将“水火灾”解释为来自下边和上边的灾害。若修行者不断精进, 并且处理好得失关系, 把握好阴阳的平衡度, 自身处中得正, 疾疫如何能加其身呢!

“八者, 无盗贼厄”何谓也?

从易学自然观的角度来看, 盗贼及厄事具有阴性很重的特征, 这对于大阳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从客观上来说, “衣食丰足”之后是会引起盗贼注意的, 但若你积善至一定程度就有能回向法界的功能, 即具有度化他人的水平和能力, 这样就可使身边阴性较重之人的阴性成分给以固化, 使其阳气升露, 进而使其改邪归正。

“九者, 人皆钦敬”何谓也?

接“八者无盗贼厄”之后, 自然而又逻辑地会使人们敬仰和钦佩你, 因为你阳气彰显之故而展示出“无盗贼厄”这样的局面来。若其自身的阳光程度即化育功能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自利而利他”地自觉改善自己周边的环境, 不会有重阴来袭, 这样的才干, 何不让人钦敬和称颂呢!

“十者, 神鬼助持”何谓也?

何为物?又何为神鬼呢?“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故知鬼神之情状。” (《系辞》) 我们古人眼中的事物是精气而成, 即是以形器之用而称名的, 但世上的存在不全是可以称名而定论的, 还有不为我们所看到、听到、臭到的等等, 而这些无定形、游离不定的东西确实存在而为何物呢, 我们祖先盖之以神鬼来名之。《系辞》中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语道明鬼神的涵义, 言明鬼神之为物不过是些不为我们准确把握的事物或东西而已矣。若能使鬼神来护身, 自己修行积善的进程较“九者, 人皆钦敬”的程度更进一步。这在易学自然观的理论体系中是很逻辑的一个结果和命题。重阴之鬼神本身是给修行者提出挑战的, 因为阴是可以消阳的。但若你不断地修自我, 积善而成大德, 那么鬼神之物就会因阴阳相求之力适中而围绕你周围有序变化运动, 从而对你周围其他阴气因素给以排斥, 起到助持你的作用。

“十一者, 女转男身”何谓也?

初听此话, 似乎有点神乎、玄乎, 甚至荒唐, 这就是对我们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缺失和错位所致。《系辞》云:“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中外学术界普遍认同的, 就从其思维方式而言, 他们认为文字的书写和润色是不足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 而圣人就有办法将其意蕴内涵表达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立象。也就是说, 圣明之人所用的文字仅是为反映或展示一个象境而已。女人是阴性因素突显的一个象境的符示和标志, 但若其修行养性、积善成德至光显的境界时, 她就可以度化十方, 呈现出众阴与她相求的情状来。“阴阳者相求之物也”, 判断其属性的标准是通过与之相求的物性状态来动态把握的。既然与之相求的物性属阴性甚至是重阴, 那么其本身就呈阳性特征, 用一个形象的辞来“立象尽意”就是“女转男身”。实际上是对一个修行人积善程度达至一定高度进一步的形象表达而已。

“十二者, 为王臣女”何谓也?

这是一个高度性、高境界的命题, 体现了地藏王菩萨的不可思议辩才。这位仁者通过这句话不仅与“十一者, 女转男身”的理念遥相呼应, 指出修行积善可以使自己尽管是女身, 也一样会光显而阳气充足, 而且进一步回应了男女性别差异不应成为修行的障碍性因素。“为王臣女”就是对修行较高的女子所符示的一种象而已, 王臣地位很高, 若该女子的阴柔成分能达一定高度至王臣之家, 不也是一种善果吗!可见, 通过这样的一个命题所反应的是一种修行的阶段性成果, 是对修行高度和程度的标志。

“十三者, 端正相好”何谓也?

很明显, 王臣女尽管是一个高度性的成果, 但毕竟这是外在的东西。我们应从自我内在层面下功夫, 这样就比外在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故对女子来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就是“端正相好”。这在中国古代传统认识中是对女德的一个比较到位的认同。当然, 单一个相好还不足以表征自己内在的价值取向, 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行和积善, 这就自然而又逻辑地走到了一下步————“十四者, 多生天上”。

“十四者, 多生天上”何谓也?

天尊地卑, 天地二字是高低之意。男阳女阴, 男女是阴阳的现身说法。之所以在这里将阴柔成分的上升位置给以“天上”的定位, 其要旨就是说修行而使自身阴柔成分的位置又向上推进了一步, 由符示位卑的女阴情状转换成为阳气更旺、位置更高的上天之境。当然这里用“多生天上”其意思不仅是说明你的阴柔成分随着修行积善而逻辑地达到一定的高度, 而且在这样的高境界下“去享天福, 受胜妙乐”[2]492。这里用“天上”而言明修行的状态, 是在标明积善的行为已能使自我得到快乐的福报。

“十五者, 或为帝王”何谓也?

十四者为“多生天上”, 就是一种福报。而福报的大小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了。你若是为了享受点妙乐而已, 至十四者为此即可。而若你修行不已, 你的位置就会更高, 有成为帝王的可能。这里用帝王来象喻你的修行成果, 同时也是在“多生天上”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言明高位之意。

“十六者, 宿世命通”何谓也?

从字面上来理解, 好像是说一个人若修行积善至很高的程度就会明白往世的所做和所历,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我常说不学周易就不能真正明白佛学, 在这里就会使人真切地感受一下其中的难解之处。《系辞》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前面也提到过易中所谈之鬼神的概念, 鬼神在几微之处, 成“游魂”而又变化的状态。而具有化育功能很强的盛德之人就能达穷神知化之效。一个修行积善很深的人其阳性彰显, 化育能力很强, 几微隐晦之处皆可涉略, 实可谓盛德之人。所以这里佛家借用“宿世命通”来说明其德博而化的能事而已矣。

“十七者, 有求皆从”何谓也?

对于修成盛德的人来说, 可以穷神而知化, 可以宿世命通, 能达此程度其修行的功夫实非不易了。但这种不易的功夫从其本身来讲还远未到极致, 只是在识的层面上或在破无明的道路上有了一定的深入而已, 倘若在断烦恼方面即化育功能方面还有好大的距离, 不能单一个“知化”而了事, 还有能化、易化之功力才行。这就还需要修行以积德, 这样的过程一旦夯实了, 你就会阳光显耀, 对你所想要的东西形成强大的牵引力, 使其与你相从合一。所以“有求皆从”同样是对你修行高度的一个进一步的表述和象喻。

“十八者, 眷属欢乐”何谓也?

从易学自然观的角度来分析, 修行者为阳性, 而其周围的所有环境因素都是阴性的。在阴阳相求的作用关系框架下, 作为主体的阳性物与周围的阴性物是相求的, 但周围的阴性物相对于这个阳性的主体而言是彼此间相互排斥的。所以自己的眷属与自己之所求,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能有矛盾产生的。这样就产生了对主体阳的更高要求和在其化育能力上的挑战。要想既能满足主体阳之所求, 又能不使其所为产生负面影响, 就必须强化自己的德化能事, 最终达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效果。

“十九者, 诸横消灭”何谓也?

现在进一步从周围环境因素和成分上深入分析, 对于修行者来讲环境可谓大矣, 我们不能在真空中生存, 什么事都需面对而不能逃避。凡是一切的意外、受伤都属横祸, 且都来自于环境。前面讨论了我们之所爱, 但还有我们之不想爱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对于一个盛德之人, 这些都不成为问题, 因为其自身具有将周围阴性成分固化的能力, 将阴性物中之阴晦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刚阳之德给以作用而使其自身阴阳成分得以明晰, 其阳性的东西明露透显, 就不阴晦了, 就不凶险了, 横祸就消灭了。

“二十者, 业道永除”何谓也?

在佛家看来, 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而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 娶妻生子、眷属诸多、志欲满足、所求随愿, 固然是一件快乐之事, 但应是有数的, 万不可沉迷于此事, 否则就会生出贪欲来。以此类推, 有关痴和的情况在自己的志行中也不应该有, 这样就使业道从根本上给以清除了, 使自己能够得以轻装前进, 会走得更高、更远。之所以有横祸出现, 本质于自我, 显形于环境。由此不难看出, 诸横是专门就身边的业障来谈的, 但潜在于自我身上的业障危险更加可怕。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盛德之上, 而应该据德志道, 游仁依义, 精进不已, 方能“明明德”, 方能“亲民”, 方能“止于至善”, 直至使诸业道永除而后快。

“二十一者, 去处尽通”何谓也?

若能达到将业道从根本上得以清除, 就可使自己得以减负, 就可以使内在之本我与外在之环境合一运作, 铸成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 使自己的志向得以实现, 这就是得道。

“二十二者, 夜梦安乐”何谓也?

得道就是阴阳道合, 即不只是阳的成分因得道而通, 而且阴的成分也因此而安。阳效法的是乾道, 健行不已, 能通达为美;阴效法的是坤道, “厚德载物”, “安贞吉”, 以安乐为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阴阳人, 都想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白天光显活跃, 需要通达和合, 而夜卧时又要安乐易睡。所以二十一者与二十二者应并起来讲更易理解, 也更合逻辑。

“二十三者, 先亡离苦”何谓也?

睡眠的时间有长短之分, 睡一会安乐易, 长时间睡安乐就难了。所以夜梦安乐这本身也能体现出自己的修行水平和功夫来。当然随着修行的不断进行, 积善度会不断积淀, 逻辑地使自我的安乐程度提升, 并惠及与你有血脉关系的长眠者即先亡尊长等, 这就是先亡离苦的自然观内涵。当然从佛学六道轮回、久远劫来之先亡论, 也同样是有一个程度递进的修行要求, 可以使你不断地解除束缚, 逐渐地走向自在。

“二十四者, 宿福受生”何谓也?

生死是一种自然的约定, 人一生下自然就注定死亡成为他的未来,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是怎么生、怎么死以及生死之间的长与短其本质又在哪里。无论西方的科学还是中国的佛学, 都把物质的不灭作为评判事物的前提。西方是以分子、原子论, 而佛学是以虚空论。既然是空, 就必然成为永恒。佛学以虚空的结构来形容每一件事物, 认为万物都呈虚空状。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约束, 受到如此多的压力, 就是因为我们的虚空度太有限。如若我们通过修行积善完全使自我达到虚空自在的程度, 就能容得下万有之实。什么都能容得下的时候, 就是什么都能放得下的时候。到那时, 我们就会使本我突显出来, 这就是生的本质内涵。

“二十五者, 诸圣赞叹”何谓也?

何为诸圣呢?宣化法师云:“ (诸圣就是) 十方的一切诸佛、菩萨、圣人、阿罗汉。”[2]495我们说佛、菩萨等其位是很高的, 一个修行者能得诸圣之赞叹, 其行为本身已合诸圣的位分之任。佛学在本质上就是一门未来学, 即佛学是使众生在未来能有一个破无明、断烦恼的自在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到位的状态, 诸圣也不过如此, 所以其修行功夫能令诸圣得以赞叹。但有了这个状态, 还不能说明你就证果了, 只是成象而已矣, 你还必须继续精进, 不可懈怠。

“二十六者, 聪明利根”何谓也?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诸圣能得赞叹之, 说明成象已定。就如同一个单位的部下若能得到众位领导的表扬和赞叹, 他就离提拔不远了, 提拔了就成形了。既然修行者能有这样的功夫达到“诸圣赞叹”的高度, 就说明他的六根通达了, 这就必然会容六尘于内, 即六尘不能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性因素, 使他看得很远, 听得很真切, 体悟得很本真, 可以入木三分, 完全是一种智慧的化身, 较二十五之诸圣赞叹的成象之功来说, 已进步成为二十六之聪明利根之形的铸成。

“二十七者, 饶慈愍心”何谓也?

对于任何事物而言, 一旦象显形圆, 就可以回向而显性了。也就是说, 一成好了象就可以成形了, 成形之后必然会展示出相应的性状来。修行者也是如此, 他修行至诸圣赞叹的程度, 其达至最高位的象就成了。经过不断地精进, 使其六根通达无阻, 其至善之身形就铸成了。能达至善之境, 明德就会彰显, 就可回向法界, 对众生之度化和教化之功效就成为可能, 直接表现为大德敦化之慈愍心不断地流露和折射。这是一个自然法则, 阴阳者相求而动者也, 大阳之势一旦形成, 必然地会对周围之众阴产生作用, 本来就是如此。

“二十八者, 毕竟成佛”何谓也?

象定形圆, 佛性彰显, 不但自觉, 还能觉他, 不但自利, 还能利他。顺着这样的态势修行不已, 自然会走向觉行圆满的境地。这样就成佛了。

三结语

总之, 这二十八种利益实际上是修行人的二十八个阶段或过程, 是对修行积善进程的刻度和标尺。可见, 并不是我们念几声地藏名号就可了事, 就能成佛, 就能得大利的。当然, 称佛、菩萨名号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但不管用什么方式去修行, 最后都要取决于你的虚空度和境界度即觉悟, 并以此作为方法和过程来通向佛境, 成为仁者或大士。是故, 透过其表层逐至其本质, 建立在易学自然观的高度去审视和评析, 不难发现佛学假借地藏菩萨名号而进行的阐发, 实际上是对修行过程的系列描述和进步尺度的完整展示, 直至使修行者达到佛的高度而最终证果。

参考文献

[1]辛翀.宋代易学自然观屯卦内在逻辑控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 29 (2) :83.

7.易学经典《周易》读书心得感想 篇七

《易经》的要点其实就是简易,变易和不易。

简易就是认为世界的构成无非阴阳及其转化规律而已。

变易就是认为世界虽然变化多端,混乱无比,其实不过是错诸复杂而已。成语错综复杂就来自于《易经》。

伏羲创立的八卦体系,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

所谓错卦,就是两个卦相对应的每一爻阴阳属性都是相反的。如坎卦初、上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而与它形成“错卦”关系的离卦初、上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所以互为错卦的卦在卦性和卦气上也是完全相对的。(错卦又被称为反卦)例如:

乾性健,卦气向上--坤性顺,卦气向下;

震性动,卦气向上--巽性入,卦气向下;

坎性陷,卦气向下--离性附,卦气向上;

艮性止,卦气向上--兑性悦,卦气向下。

所谓综卦,就是把一个卦旋转180度,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新旧两卦是互为综卦。乾、坤、坎、离这四卦的综卦就是本身,所以它们是没有综卦的,因此它们又称为八卦中的四正卦。

四正卦在《易经》体系中代表的是宇宙的四个方向。以“玄(天)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乾和坤,分别象征天地;以“黄(地)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离和坎,分别象征日月。

八卦中剩下的四卦就是四隅卦,其中震卦和艮卦形成综卦关系;巽卦和兑卦形成综卦关系。

四正四隅是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的,后天卦的方位是地球的层次,这时四正卦指东、西、南、北四个主方向,分别对应震、兑、离、坎四卦;而后天四隅则是指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现在我们读的《易经》是周易,是周文王演化的,是八卦重叠而来的,所以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叠而成的。

复卦和杂卦是针对六十四卦体系来说的。

所谓复卦就是与八个单卦相区别的。三爻的卦称单卦,由两个单卦组成的六爻的卦称复卦。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四卦体系的卦都是复卦。

复卦就是重复。是指上下卦由同一个单卦组成的复卦,所以这样的卦,也叫纯卦,这样的卦只有八个,所以又叫八纯。

与纯卦相对的当然就是杂卦,其他五十六个卦都是杂卦。纯卦秉承的是上一层次八卦的主要特性,所以纯卦自然就是统领杂卦的祖宗卦、宗主卦,所以又有了以八纯为主体建立的八宫卦象体系。这也是《易经》宇宙规则气纯则贵,气杂则贱的体现。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体系下,综卦就是将一个六爻的复卦的上爻和初爻互换;五爻和二爻互换;四爻和三爻互换所形成的新卦。综卦的意义是指有着共同基础上的局部不同,错卦则意味着绝对的对立。所以六十四卦体系中大多数的对卦关系,都是综卦关系,说明了所有的矛盾中,大多数都是同中求异的矛盾。

只有乾(天)和坤(地)、坎(水)和离(火)、小过(雷山)和中孚(风泽)、大过(泽风)和颐(山雷)这四组卦因为各自没有综卦而以错卦的关系组成对卦。其实真正的错卦只是前两组;后两组属于错综结合卦。

而《易经》中代表世界变化状态的64卦及其384爻不过是阴阳因时,因地,因利的互相转换而已。

至于不易,是因为《易经》认为世界有基本不变的天道,那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循环,无限往复。所以生老病死,盛衰生长,都是这个天道的表现而已。

其实《易经》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例如为人,我们崇尚以诚待人,不自欺不欺人,心平气和;例如做事,我们崇尚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中正平衡,要自强不息,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要坚韧不拔,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急于求成。

所以从《易经》的思想,自然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方法:中庸之道。

拉拉杂杂,东拉西扯写了不少字,可能有人会问你自己会什么?

经过认真考虑,我认为我会组织打群架。并熟练掌握了4个打群架不可或缺的技术:

1、优化技术:用各种可能的优化方法,通过对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的人、财、物和技术等等之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投入产出效率优化。

2、协同技术:用各种网络分工技术,通过对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减少工作流程上下的延迟或等待,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3、组织技术:用各种流程设计技术,通过对系统过程的流程设计,把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分散的任务流程和模块,组装成可以顺畅运转的系统。

4、计划技术:可以把设想变成目标,目标变成一堆任务清单,任务清单变成一群可执行流程,流程变成过程化的可监控成果,最后把这些分散的成果组装成一个整体,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技术人员,当然拧螺丝比不上操作工,画设计图比不上工程师,但是我的价值是能够使一个系统组装起来,并正常运转实现预订目标。

这些废话跟读《易经》心得没直接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有间接关系,因为《易经》包含了人最需要的整体观和大局观。所以我认为《易经》虽然不能教你做什么,怎么干,但是能够启发你怎么看,这个更重要,干具体事情主席不会比普通人强多少,但是看事情,却比大多数人强十万八千里。

其实怎么干很容易学会。因为完成任务,无非是把目标变成过程,把过程变成步骤,从数学角度而言,步骤就是算法。只是人由于精力有限,能够熟练掌握的无非几种而已。而熟练掌握几种具体做事情的方法,例如目标任务法,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法,不过只需要一年而已,而要形成自己看问题的系统思维模式或框架思维模式,可能得一生的不懈努力。读《易经》,可以使我们从高山到平原。

读《易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愚蠢。其实人是很难发现自己有多愚蠢的,倒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愚蠢。我们经常身披羡慕嫉妒恨为标志的最愚蠢马甲,招摇过市,得意洋洋而不自知,但是别人都知道。

上一篇:让青春的激情挥洒在三尺讲台上下一篇:协会成立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