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2024-07-23

自我职业素养培养计划(共8篇)

1.自我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篇一

论现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摘要:现行大学生素质的欠缺已成为高校培养型人才与企业需求型人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解决大学生职业素养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方能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自我培养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然而作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学会自我培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一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1

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在面对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时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2.自我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篇二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教学评价

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名医学生。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处于学校向医院的过渡时期,经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会影响其今后能否在工作中坚持良好的职业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一、医生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含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三大核心要求,具体可以解读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

很多学者研究了医学职业素养的内涵,也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交叉,也有发散,如李本富[1]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生在医务工作中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责任、职业理想、职业意志、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多个构成要素;孙福川[2]提出,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行为中表现出的精彩的主观思想及整个人类和社会所肯定和提倡的,涵盖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从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姜恬、宛小燕两位学者[3]将医学职业素养定义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是由医德医风、人道主义及专业标准三方面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反映出医生个人或医疗团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首次发表于2002年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是目前国际广泛认可和签署的医师道德行为规范。它强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3个基本原则,提出了10项明确的职业责任,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签署该宣言,将其作为医师职业道德的范本,在全国医疗行业内广泛推行,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唤起医疗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全面提升医师行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2011年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宣言》,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在我国社会大环境下,医务工作者应承诺的6条医学守则: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这些共识,形成了医生职业素养的规范框架。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医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形成除了取决于规范性导向,还与医生的自我要求、患者的满意度、医疗合作者的配合程度等有直接关系。本文强调以目标为导向的靶向培养模式,将医生的自我要求、医疗患者的诉求、护理人员的要求等多方诉求作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向,将医学生职业素养目标化、精准化。

二、医生自我评价要求

徐秀的研究[4]借鉴胜任力理论,将胜任力的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工作情景条件三项结构与医生职业精神一一对应,提出道德品质特征、成就行动特征和职业认知特征3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二级特征要素。将责任心、终身学习、沟通能力、自律、知识渊博、创新能力、伦理知识、科研能力、法律修养9项二级特征要素归类为道德品质特征;将尊重患者、同理心、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利他精神、坚韧精神、追求卓越7项二级特征要素归类为成就行动特征;将职业理想、人际关系、职业兴趣、同行认可4项二级特征要素归类为职业认知特征。该研究采用临床医师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医生对自身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指标,结果显示:道德品质特征是医师职业精神评价的重要构成要素;责任意识及职业理想对于医师的成长至关重要;终身学习及沟通能力的高权重体现了医疗行业发展所需;医学伦理意识在医师群体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

三、医疗患者对医生职业素养的诉求

何晓晴[5]采用问卷方式调研大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评价,选取廉洁、利他、同情心、平等仁爱、奉献精神、友好、真诚、谦虚、尊重患者、积极沟通、礼貌、人文素养、善良、团队精神、诚信、干练、乐观积极、技术精湛、敬业、职业荣誉感、责任心、审慎行医等22个职业素养特征,结果显示大众对当前医生整体满意度偏低,审慎行医、责任心、职业荣誉感、敬业、技术精湛等相对评分较高,而廉洁、利他、同情心、平等仁爱、奉献精神则评分垫底,且友好、真诚、谦虚、尊重患者、积极沟通等评分也较低,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提升还有极大诉求。

孔祥金[6]通过对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病人的问卷调查,系统地了解患者对医师职业素养要求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在医师诸多的职业素养中,患者对医生最不满意的因素和最担心的因素均是医生的“不负责任”,我国医师队伍职业责任感缺失已经十分严重,医患之间利益关系错位,患者的最大期盼是医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的职业责任意识的回归。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患者将职业责任感作为对医师职业素养的首要诉求,其他需求依次是出色的医疗技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态度。医师对病人健康的高度责任意识,是医师职业素养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医疗合作者对医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赵峻的研究[7]采用名义团体技巧的方法,从护理人员视角探讨对医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评价标准涵盖临床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伦理思辨、人道关怀、追求卓越、承担责任、服务精神、诚信正直等9个常规类别,并进一步细化延伸出抗压能力、自我管理、职业追求、谦虚谨慎、健康、专业发展决策、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自我防护、人文风气等10个新增类别。研究发现,从护理人员角度,临床能力、人道关怀、承担责任、诚信正直在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中位居前列。沟通能力也被广泛提及,护理人员强调医生应具备出色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不仅能与患者建立信任的沟通关系,更强调与医疗团队内部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并在知识与心理层面平等看待护理人员,耐心商讨和决策,教学相长,建立密切协作、目标一致的战略伙伴关系。

五、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强化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一是重视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靶向性、针对性、目标化地引导医学生在整个学习、实习、就业过程中树立医生应具备的职业信仰和职业操守,认识到医生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保持积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的热忱、激情。二是帮助学生摆正自身从业位置和心态,正确设定职业生涯发展岗位和目标,并积极落实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在大学生活中有计划地参与活动与实习,提高学习效率。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科学的就业观,端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待,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主动严格规范行为。

(二)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界定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涉及以下7个宏观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GMER在规定本科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同时,重点强调对敬业精神、信息管理、思维技巧、社会科学知识、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在制定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时,应按照GRME的标准细化每一个条目,尽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全方位、多角度、细节化、规范化,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临床实习和结业考核始终,为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坚实基础。

(三)健全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职业素养培养教学课程体系,除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外,还应有针对性将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人文学、组织行为学、医患关系与人际交往等通识课程与医学课程融合,内化为职业素质,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人文通识课教学中,把握职业素养教育和医疗实践工作结合的切入点,深化和拓展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富于趣味性、实用性、具体性,方便医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

(四)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职业素养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将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科研、临床见习实践、医学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学长经验分享、临床场景模拟、医患心理分析、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纳入医师职业素养类课程体系,将医学知识与医疗实践接轨,使医学生在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医学职业精神、提高医学职业能力、端正医德医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关怀他人、乐于分享、勤于助人、团结协作等情感。在考核机制上,加强对学生执业技能、医德水平的考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医生所应具备的技能与职业心理。

(五)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将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流程和执业标准引入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医学生的课堂授课、专业实验、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全部环节,让医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接受教育实践培训,切身体会、用心感受、积极感悟,把医学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入脑入心,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患者为先、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精进审慎等职业操守意识,培养其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并最终转化为爱岗敬业、严谨仁爱的实际医疗行动,促进和谐稳定的医疗大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2]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建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3~17

[3]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4]徐秀,袁蕙芸.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市8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195~198

[5]何晓晴,郭鹏军,王晶晶.大众眼中的医生职业形象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0):99~101

[6]孔祥金,杜治政,赵明杰,杨阳,秦怡.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医师职业责任感——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患者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之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3):10~15

3.谈教师的自我职业素养 篇三

静以修身,淡以养德。“淡泊明志,博学笃行”,不是消极、心灰意冷、不思进取,而是用平常的心态看待一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理亏地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求心灵与人格“谈谈荡荡”的心态。以此引领门徒,感染学生。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拥有完整的人格,没有心理障碍,还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的质量。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示范性、情感性的劳动。因此,教师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爱的事业,惟有爱,才能建立深厚的带有浓厚亲情意味的师生情谊。常与学生交谈,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快乐,分忧他们青春的烦忧,这样,学生更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也更相信自己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是毫不费力的。也更有利于教师研究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尊重和信任里去获得身心的自由。教师的奉献精神、为人师表、爱心、公正、平和宁静、责任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永恒的,而不是暂时的,是内在气质的真诚流露,而不是虚伪的矫揉造作,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终身受用,达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教育效果。

其次,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必备条件,自己不但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教师之需,身教之本,育人之道,须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不应抱怨“社会复杂了,学生难教了。”只能抱怨自己“知识陈旧了,方法滞后了。”因此,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识、转换思维方式,养成开阔的科学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形成一种开放的知识体系态势,才能在教育领域中成为常青树,也才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崇尚科学、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火种。教师这种职业,本就没有先忙之分,也没有淡忘之季,更没有中场休息。

最后,我们说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只有能力才能改变命运。教师自身工作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掌握教育的技巧便是我们教师能力的体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好好学习,自觉刻苦地从事学习这种脑力劳动,并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就会给爸爸、妈妈及亲人们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就需要教师赋予他们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即我们常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真实教育,着眼未来的教育。因此,“小心翼翼呵护学生的心灵,就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学生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痛苦。”甚至,会使学生把自己定格在能力差的范畴,对其人生轨迹的走向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正如这位伟大的前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所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显而易见,教师教育技巧的娴熟应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因而,这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脑力劳动的教育工作,还需具有一定的能力素养。

4.浅析大学生如何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篇四

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养或是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是在于他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么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其中包括了以下几种素养:

首先具备的就应该是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即将走入社会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我们不仅面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要面临社会压力的严峻考验,这样的综合环境和条件对我们的体质健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们的专业是新闻学,毕业以后成为一名记者,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现在我们就应该培养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身体素质,给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素质,第一要过硬应对挫折。压力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理来自生活的挫折和压力,时期发挥正性的作用。第二是人际关系和谐,能够与各种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包容,理解,沟通,接纳。第三是掌控情绪。在有效控制情绪的前提和合适的条件下,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

法制素养,首先要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先发、治安管理处罚打、集体游行示威发、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还要懂得一些职业法律知识,如《劳动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特殊职业的《公务员法》、《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和《人民警察法》等。大脑中要时刻有法律意思,重视在法律范围内从事职业活动,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具备用法律手段解决职业生活问题的方法、艺术和能力,可以利用的技术和手段以及借助律师。

还有的是思想素养。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

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在接下来的是审美素养。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美的本质、形态、审美意识、审美过程等是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大学生美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用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使人成为理性的人,个性完美的人的重要途径。[3]一个不懂得外在美和内在美,不懂得美的真谛,不会欣赏美、审美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的。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是较高层次的后备劳动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可谓大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应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明确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在大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崇尚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科研兴趣。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没有对科研创新事业的追求兴趣,没有对科技发明的憧憬和满腔热情,就无所谓科研创新。因而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研创新的价值观,要培养学生为国家作贡献、为造福人类、完善自我而创新的高尚情操。

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包括培养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的恒心毅力,独立自主的意识。敢于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坚持真理、服从真理的精神。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并善于标新立异。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1)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

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6)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强手。

产品定位:年轻个性的选择,主要面向15岁至30岁的年轻人群体

5.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篇五

成功,只垂青有充分磨砺充分付出的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人生就像一张单程票,没有回头的可能。所以,要想拥

有美好的人生,就得开始好好计划我们的人生。就像理财那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那样,人生是需要我们打理的,否则,人生就舍你而去。通俗的说,你没有人生可言,你虚度了你的一生。那我们应该什么时

候开始规划我们的人生?一般始于我们的大学时代,因为此刻的我们心智成熟,能够初步认识自己,知道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何去干?,参酷的社会现状,对职业素养的提升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怎能

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怎能打响这场人生的战役?这就要求我们计划如何在大

学期间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实现我们的就业理想。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有针对性地的培养,我们才能

使自己具备未来职业所应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才不会被毕业大军所淘汰,才不会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才能适应社会获取职场成功,才能贡献社会建设国家。我的职业理想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专业的教育素质、基本的政治

素质、道德素质相应的知识体系以及清晰的思维能力或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优秀的作风素质等。相对应,为了能成为那样的职业教师,我制定了以下的大学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一)何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

合素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

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人以德为先,体现了礼仪之邦的中国在人才的培养上是十分重视思

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小事做起,正确认识并接受自己,在日常当中做到自知、自制、自爱、自强、自立、自尊还有自信。明确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比较客观的估计,不低估

自己也不高估自己,要每天坚持留出空余的半个钟反省每一天的自己,看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这就靠自

己督促自己,也可以与朋友或者同学交流,进行对比。

教师又是个很理性化的职业,所以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是不行的。所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

中都应当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有节制,有恰当,凡事都要把握好“度”。更重

要的是还要提高我自己克服挫折的能力,正视挫折,战胜并适应它,在平常当中,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

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若已经尝试过极大地努力仍无法战胜,这时就应该勇敢地接受它,适时

地适应它,或者另辟路径,以便再战。

(二)专业的知识素养。是否能够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谋得一席之地,专业的技能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技能的积累其实就是知识素养的培养。教师是相当专业的一种职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应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几个方面。教师的天职

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师范生精通所学专业的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整体体系,懂得

本专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今世界属于信息激增的时代,师范生

还应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大学的四年时间,我会刻苦认真学习,一步一步地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作为教师的思维能力,抓紧

每一次的实践的机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平时的学习当中熟悉关于教师技能的各方面,提

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教师.对此,我会实行:1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朗读:每天早上朗诵名家名篇。讲演:参与演讲类的比赛。

交谈:多与朋友师长沟通。教学口语:注意老师上课时的规范用语。

2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

掌握常用字的笔画、笔顺和字形结构。自觉纠正错别字.掌握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写

别的字、多音多义字。平时多练习三笔,力求做到:卷面干净,留有天地,布局恰当,行款整齐。并且可

以参加相应的比赛活动。

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熟悉并掌握教学仪器以及一些多媒体的制作。参加公选课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使用教学媒体技能.在平时与人交谈时,注意话题的导入以及打招呼的技巧。多练习主动引起话题,并加以论述。提高导入技能.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学校已有资源练习。在晚自修的时候,可以到黑板上练习字体与字形。提高板书板画技能.可以尝试着帮同学解决一下学业上的问题,以练习自己的讲解技能。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家教。提高讲解技能.(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具体来说,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奋开拓、求实创新.有奉献精神等,都是新时代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职业道德的大学生不可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更谈不上有所作为;相反,大学毕业生如果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断努力,那么在任何职业上都会做出贡献,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学生知识经验少,是非观念差,生活经验欠缺,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上的耐心教导,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需要在生活上的细心关注。在生活上,有些学生已经能够独立,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关爱与呵护,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并且给予帮助;在学习上,学生们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用一颗耐心一遍一遍的教导,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这些,看上去都是挺简单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真正做到爱心、耐心与细心并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要一步一步来,在实践中反省自己,在反省中逐步培养与提升。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就不得不回归到我的生活圈子。这就靠我为人处世的态度跟原则。在与人交往中,尽量做到跟每个人好好相处,少些脾气,多些耐心。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其实,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一直认为只要我真心真意对别人好,别人就自然而然对我好。这就是我的交往风格,这对别人好的过程当中,自己的人格魅力就会吸引别人,从而构建广宽的人脉网络。我想我继续坚持这种人际交往原则。很好地为建立起广宽的人脉网络从而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和职场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五)第四,过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又为什么有的人在职场上事不如愿? 这就是不同的心理素质在职场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的表现。这样,过硬的心理素质能给我在未来职场上带来如何有利的优势不言而喻。所以我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保持乐观的情绪,应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情绪调节。面对生活,要保持微笑。在遇到困境时,阿Q精神也未免不是一种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对于现在的我,知道自身还有很多的不足,离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不单单是学好专业课,更加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现在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对于即将毕业踏上社会岗位的我们,无疑是更大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为了能让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那现在就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应对更大的挑战。对于在实际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等等,绝不能轻言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未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坚信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时刻准备着,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爱心!

6.职业素养与提升计划 篇六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

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

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

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7.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实用人才 篇七

一、培养感知习惯

感知即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事实源于生活, 当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的价值标准, 主观能动地把生活呈现在受众面前时, 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但对于受众而言, 接受新闻的过程, 则是感性认知的过程;理性思考会不会有, 到何种程度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养成他们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来接受新闻的习惯, 是培养他们感知新闻的途径之一。

将感性认识置于首位,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在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 尽管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但是对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却需区别对待。

首先, 文本结构自由。新媒体往往不遵循传统新闻文本结构, 运用看似灵活实则松散、自由的行文结构, 将“吸引受众眼球”看作新闻的核心要素, 忽视甚至放弃新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 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是零碎不全”的, 容易形成“错觉”, 进而影响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 内容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权威的消息源和审稿把关制度, 导致其发布的新闻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不仅不能失实, 而且从业者必须懂得什么应当“报道”, 什么不能“报道”。只讲“吸引受众眼球”, 忽视正确引导舆论, 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是不合格的。

传统主流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感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要转变大学生接受新闻的习惯, 感性认知是产生兴趣的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是,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是困难的。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不能强求, 而应引导。授课之前, 依据课程内容, 讲述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新闻, 用新闻的新鲜、真实、权威来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并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接受的新闻, 利用课堂的主动性、强制性进行感知, 培养他们主要通过主流媒体获取新闻的习惯。

例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2011年3月19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2011年5月2日本·拉登被击毙等等, 将这些新闻案例与新闻基本理论融会贯通,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质。

利用课堂, 与时代同步, 与新闻事件同步, 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既不会让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又让学生在阅读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知。

二、培养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是指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时通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或思考问题的角度。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关乎新闻的真实、舆论的导向、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 判断新闻事件。思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无形的;有了语言, 思维才能被“物化”。二者互为表里, 相得益彰。没有语言难成新闻, 但语言仅为新闻的“外壳”;新闻质量之高低, 取决于思维品质之优劣。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进行, 中国军团首日获得19枚金牌后, 新华社记者杨明的文章《中国亚运金牌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 各方蜂拥而至的意见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针对此, 让学生何以形成有效的独到见解是进行思维习惯培养的良好机会, 于是, 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最新的赛事进展, 学习杨明独特的思维视角外, 笔者有意制造机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让他们有意脱离具体的个案来寻找在所有新闻采写中都能发挥作用的思维共性问题, 通过辩证的思考找到某种观点的依据和产生根源, 予以总结, 继而梳理、提出与众不同但又能引起共鸣的个性观点。这种思维习惯对一名记者来说尽管弥足珍贵但又必须具备。

一次矿难, 法学家想的是如何用法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社会学家想的是此类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 心理学家想的是金钱对人的心理到底有何种影响, 新闻工作者想的是如何通过舆论监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人们的思维, 不但要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 也应具有职业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 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影响, 让学生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官刺激, 使其在处理具体的新闻事件时, 更加冷静、客观和从容。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多方求证, 防止以偏概全。辩证地认识事物, 理智地分析素材, 达到训练有素。

如果说, 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接受还较为顺畅的话, 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 则是一个较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三、培养生活习惯

按理说, 生活习惯非常私人化, 他人无权干涉。遗憾的是,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一些社会的浊流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他们实现社会理想的绊脚石。

首先, 一些学生对性别角色飘忽不定的认识, 影响其对社会角色的担当。走在大学校园里, “中性人”比比皆是, 有人如此感慨当下社会:“男性女性化, 女性宠物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 不仅是衣着打扮的问题, 而且是其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 是担负责任、行使职责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大、更远的社会责任, 如果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模糊不清, 则很难在关系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有完好表现。对于这些观点, 说教是苍白乏力的。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身体力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行启发、引导、讨论, 更加有效。

其次, 对新闻职业表面化的了解, 影响其从业行为。很多学生把新闻工作者能出席各种场合的美好感受无限放大, 甚至在生活中张扬、放任, 忽视了新闻工作“光彩”背后的职责。为了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可将对此项内容的讲解融入到实践实训环节中。当学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种倾向时, 可用提醒甚至是挫伤的办法来处理。

生活习惯中理应包含道德习惯的因子。将道德习惯单独列出讨论, 是和当下新闻工作中道德问题凸显, 新闻队伍中道德滑坡现象严重有关。

四、培养道德习惯

道德犹如空气一样,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但在具体的生活中, 我们又经常忽略、忘记它的存在。

首先, 客观条件决定道德问题在新闻行业中必须存在。在新闻工作领域, 由于采访对象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 这就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监控不可能是全程的。在采访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 哪怕是你情我愿的贿赂或者其他恶性事件, 也很难处于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 这就给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益条件, 依靠仅存的自律精神, 很难实现一池清水的理想境界。

其次, 对现实案例进行换位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实现突破。近年来, 发生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身上的各种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案件日渐增多。从2007年发生在北京的纸馅包子事件, 到2009年轰动全国的封口费事件等等, 都让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社会影响力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关于这类事件, 各媒体也有详尽报道, 不但可以进行新闻作品分析, 而且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重要的、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采访环境之中, 来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情况。因为这类事件的共性是利用权力追逐利益, 利用公职追逐私利。

8.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FL(K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首要任务。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推进高职学生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机制,才能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1.职业素养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人们常用以评价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劳动者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具有隐性特征,需要在长期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它属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范畴,而职业技能则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属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要想提升就业能力,除了要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有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基础,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也是高职教育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和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并通过对学生的技能教育与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不断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技能、认真的职业态度、积极良好的沟通能力、内外兼优的职业形象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高职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勤业、敬业、精业和广受社会欢迎的人。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其求职的关键条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上变得更加实际,学历已不再是应聘的首要条件,企业更看重的是求职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优秀的适岗能力。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仅可使高职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高职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能不断完善其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应对形势变化的理性态度与能力,并能够弥补高职学生文凭上的不足。因此,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就业竞争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高职毕业生对就业、职业态度、事业进取心等方面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实现全方位提升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思考

3.1 加强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充分体现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上。因此,在对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与实训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就业理念的培养与训练。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入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积极帮助学生较早的对所学专业的性质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及自身优劣、未来工作的内容及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不断强化他们的就业意识,帮助高职学生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与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理想與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2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工作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与实习工作,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应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并加大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与管理力度,使学生工作技能得到培养,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所了解,增强对职业的认同。学生可在职业环境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自觉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意志,塑造完整人格与增强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 开展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校园文化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锻炼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沟通、组织、协调、管理和创新等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通过建设健康和谐与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通过班级黑板报或校园雕塑等方面的强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来强调社会、企业对当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又如,可积极开展富有吸引力的职业素养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启发学生对这方面的思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4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当今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注重积极创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帮助高职生增强企业理念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了解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并掌握时代职场的全面需求,从而形成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4. 结语

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企业、学生等方面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积极开展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认知。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才能够真正意义实现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智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其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刘志忠,白其安,李兴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5).

上一篇:我的妹妹--“小海鲜”作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试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