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的作文

2024-08-12

中华孝道的作文(精选9篇)

1.中华孝道的作文 篇一

游中华孝道园作文(2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中华孝道园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中华孝道园作文1

中华孝道园坐落于全国十大旅游名片之一的常州市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占地860亩,面朝太湖,背依蓼莪山脉,位于太湖七湾中最美丽的一湾,空气质量等级为一级,是江南一带的“世外桃源”。

刚进门,入眼的是“孝道长廊”在长廊里刻着许多温馨感人的故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走过一会儿就是一个约12米长的白玉净瓶,白玉净瓶里撒出的.水如同天女散花,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在阳光的照耀下,一个个跃出的水珠,仿佛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又如一颗颗闪着金光的水晶珠子据说里面洒出的是圣水,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把手伸过去,沾沾仙气!据说报恩甘露于八瑞浮雕图间跌宕而下,供游客净手净心,清净思恩。

穿过思恩广场,就是净心池了,它是水心莲花形,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

走过菩提大道,右手边就是江南石窟——太湖观音了,正中的准提观音高约21,9米,两手盘起,端坐在水莲花上,左手旁有一个小龙女,小龙女手捧莲花,脚踏浮云,宛如仙女一般,右手旁的仙童,手拿竹笛,两脚前后交叉。远远望去,三尊佛像栩栩如生。准提观音是六道中救度人间众生的伟大菩萨,摧破一切众生之惑业,成就延命、除灾、求子诸愿。

还有很多景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这次游览,我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游览一下,说不定你也会有很多收获呢!

游中华孝道园作文2

秋天已褪去了几许凉薄,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温暖的微风,丝丝缕缕的悠悠白云飘在就在这一个和煦的日子里,我与同学们踏进了中华孝道园。

空气中氤氲着气息,花儿沁出芬芳,耳畔风声拂过,只留一片温柔。眼前即是孝道园的大门,高高的台阶之上摆放着一个桌子,上面放着的东西我看不太清。未等我思索,几位老师便招呼我过来,给我套上了长袖衣衫,这什么?COS古装?老师解释,这时祭祖穿的衣服。

突然感觉自己很幸运,能在人群中选出我和几位同学来祭祖。“由于这是临时的,所以你们只需要跟着老师做就行了。”我心中有些端端不安,但仍然还是站到了台阶之下。

抬眼望去,大祭司走上台阶,两位红衣女子款步而来。此刻我一心只想着到底应该做什么,就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脸十分僵硬,笑容像是挤出来的。太阳很刺眼,刺得我只得眯起眼睛。

老师走上台阶我也想跟着上去,却一把被工作人员拽了回来。不是说跟着老师行动吗?我大致看清了究竟要做什么往香炉里插上三根香,以此祭拜三皇五帝,历代明君。

终于轮到了我,可是我走台阶的时候一直不停踩到长裙我不得不走得很慢来保持平衡,因此我与同伴的步伐是完全不同节奏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插上了香烛,虽然手不停地颤抖着。并不是不敬,我的内心依然是虔诚的,心无旁骛。

点点阳光,映入我心。观望人海,我心雀跃。

闲梦远,一江烟水照晴岚。美哉,中华孝道园。

2.中华孝道-孝的真相 篇二

可是也有一个问题,长辈做的一切事情都对吗?长辈是十全十美的人吗?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人们。曾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想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曾子的父亲曾点脾气不太好,有一次因为曾子把瓜秧铲断了,他一怒之下把儿子打昏了。曾子做事情,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推想,曾子心里有压抑,所以当着老师的面,大胆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弟子跟老师说话,讲究礼貌,用敬词,叫“敢问”,请问老师,作为子女一切都听父亲的,长辈的,无条件地服从是不是就是孝顺?孔老夫子很少发脾气,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一听这句话火了,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孔夫子很激动,你这叫什么话,给你讲孝道讲了这么久,你还有这样的问题,你怎么能有这样的念头呢?这怎么可以?儒家要每个人恪守孝道,那是因为我们的长辈,他们是从祖先的链条、血缘关系延伸到今天,离我们最近的是父母。我们祖先是从哪儿来的?是宇宙中的产物。一个人要对浩瀚的宇宙有敬畏之心,我们对长辈要满怀敬意和温情,这是儒家的立场。不是说你的父母十全十美,因为他做得都对,所以才听他的。孔夫子对曾子这样的疑问感到很吃惊,马上用非常决断的语气说,这叫什么话,你这个念头是危险的,是错的。孔夫子接着讲,作为父亲可能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个别的父亲还会犯严重的错误,也有可能犯罪。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孝子该怎么做?孔夫子明确地告诉曾子,“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当你的父亲做事情不仁不义时,作为儿子,一定要去争,不能沉默,要把你的意见说出来。如果你不去争,那算什么孝道?一味地服从不是孝道,这里他说得非常明确。

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要把这句话当作一个合理的意思去理解,它讲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不容置疑的,但不是说父母做什么事情都对。很多事情,父母做的也有不妥的。对一些重大是非问题,孔子讲,要去争。《孝经》上明明白白是这样记载的。

可是,有人对此怀疑,说这不是孔子说的,孔子怎么能说这种话呢?孔子让我们无条件地服从,怎么能让我们去争呢?清朝的一些学者、考据家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们的依据是,孔夫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说话很委婉,给人家提意见都很含蓄,孔夫子不能这么直接说。另外,他们还有依据,这个依据出自《论语》。《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父母做事情,你认为不合适的时候该怎么办。孔夫子说,父母做事情不妥,你可以提自己的意见,“几”就是用一种很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又敬不违,“违”是违背,见父母不愿接受你的意见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为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在家里不要给父母脸色看,慢慢再说。清朝的考据家抓住这句话,认为跟孔子在《孝经》中所讲的“当不义,子必争于父”矛盾,所以他们认为《孝经》不是孔子讲的。

清朝学者这个判断对不对呢?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伦理实践问题。

这话对吗?对一部分。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孝经》中孔子讲的是如果父亲做了不义的事情,不义,可不是一般的事情。古代有一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做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一定有一个很凄惨的结局。

我们从这儿分析,不义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事父母几谏”呢?那是平常在家庭生活中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儿,我们要说儒家的一个规矩,这个规矩讲,子女在家里对待父母、长辈,有一个相处的原则,这个原则是4个字,叫“有隐无犯”。对父母尤其是成年子女对父母,我们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针尖对麦芒,是是非非都谈得那样清楚,这叫“有隐”,有些事情可含混过去。“无犯”,我们不必表现在脸上,脸色表现得很严厉不好。有这样一句话,叫作居家是非勿太明。居家过日子,家里的是是非非不要太清楚了,家里不是一个是非的辩论场,我们不是因为对大是大非的认同走到一起,我们是由于亲情的关系,组成了一个家庭,亲情是至上的,不能动不动就上升到原则上,就得说个孰是孰非。所以,“事父母几谏” 这句话是对的,可孔子在《孝经》中讲的“当不义,子必争于父”,也是对的。因为它是极特殊情况。这正是回答了曾子的提问,是不是我无条件地要听我父亲的?孔夫子说,不是,当不义的时候,你不要听他的,要去争。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孝顺父母,就是顺着父母的心愿去做事,但孔子的答案,为我们还原了儒家孝道的本来面目。就是当父母做错的时候,子女不能一味地顺从。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命令,而是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而这个人直到今天依然为我们所景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清朝初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拥兵数万,作战非常勇猛,可是他被清朝的势头震慑住了,对抗清没有信心,决定投降,希望清朝给他一个官位:闽浙总督。清朝表面答应了。这个时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决定,举义兵抗击清朝的暴行。他把自己身上宽袍大袖的儒服脱去,要投笔从戎。清朝的最高当局,授意郑芝龙给他的儿子郑成功写信,把他劝过来。信传到郑成功手里。郑成功看后,原来父亲让他投降,心情很沉重,他回了一封信,是这么说的,“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父教子以贰”,父亲是拿对国家的忠义这样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你不能让我贰。这个贰就是叛徒,不忠心的意思。从古到今,没有父亲教儿子做叛徒的,可今天,父亲让我做叛徒,我不能做。他告诫自己的父亲,现在你活得还很滋润吗?我觉得你危机四伏了,你要注意,如果不幸有那么一天,你被清廷杀了,我给你披麻带孝,为你复仇,这就是我要完成的忠孝双全。他把这封信给父亲寄去。果然,时间不长,父亲连同郑家的11口人在北京被杀。历史上,没有人说郑成功不孝,郑成功追求的是大孝。孔夫子讲,“当父不义,子必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郑成功没有从父之令,而是违反了父亲的命令,他是我们敬仰的英雄,他的父亲为人所不齿。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与父争的例子。(图2)

可是,我们也不要讲,这个事情既然这样了,回家我就争,我们讲,居家是非勿太明。当没有涉及到原则问题的时候,不能这样去做,这就是原则跟非原则的问题,“从父”与“不从父”,是有着界限的。

但是在家庭生活以外,也就是进入到社会,尤其是工作中需要面对上下级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在《孝经》中谈到的君臣关系,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父子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孔子认为,君臣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讲,君臣之间是因为道义聚到一起的,君臣之间不是父子之间那种天性,因为道义聚在一起,君如果不义时,臣一定要有一个毅然决然的做法。给这个做法也立了一个规矩,家庭里“有隐无犯”。对待君主也是4个字,叫“无隐有犯”。“隐”是隐藏,“犯”是犯言直谏的“犯”,什么叫“无隐有犯”呢?我内心的不满不会隐藏,隐藏了,我不忠,我要说。有犯呢?不管你的脸色好不好看,愿不愿听,大义所指我就要说出来。孔夫子说,对待君主要按这个规矩来。在《孝经》中,孔夫子要求大臣们怎么做呢?要跟君主去据理力争。孔夫子讲,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就是天子、诸侯、大夫,你们如果无道,有人敢跟你们提尖锐的意见,也许你的局面还可以挽回,最糟糕的是你不听进谏,这是最严重的问题。天子7人,诸侯5人,大夫3人,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孔夫子在这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要跟天子去把问题说清楚。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尤其在汉朝,汉武帝之后的皇帝都遵奉儒学。到了汉章帝时代,他把天下的大学者聚到一起,讨论要写一部文献,做记录的就是大史学家班固,其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重视。他讲,“诸侯之臣,争不从,得去”。作为臣子的要去跟君主去争,君主不听你的怎么办,“得去”,我就辞职不干了。这是什么意思?下面他有解释,他说为了屈尊伸卑,地位高的人是尊,让他低下头来;伸卑,卑是地位低的,让他们直起腰来。这是汉章帝带着这些大臣、学者们定下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因为是在白虎关讨论的,所以又叫《白虎通义》。这个做法在这部白虎通义中的解释,为了“孤恶君”,让犯错误的罪恶的君主感到孤立,你给他提意见他不听,就走。不要围在他身边,让他觉得自己可以颐指气使,大臣要有风骨,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做法。

孔子在《孝经》中提出了君臣之间的大义,也就是当君主有错误时,大臣有责任指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君臣佳话。但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听不进自己反感的意见。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他对一些事情的做法,就为身后留下了骂名。他做了什么事情,我们又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当了魏王的曹操,手下很多大臣围绕着他。一次,在一个不太正式的场合闲聊天,曹操说,各位大臣,你们从小背过《孝经》,汉朝人基本上没有人背不下来《孝经》的。你们背《孝经》已几十年了,你们对哪句话还有印象?这个场合魏王问大臣们问题,不要把这个当成老百姓随便的问答。大臣们沉默一下,想这个话怎么说,这时候,有一个大臣说,我还记得一句话,曹操说,你还记得哪句话?“匡救其恶”。曹操一听,帮助君主改正错误。立刻脸色就变了。一看魏王不高兴了,又一位上前说,我还记住一句,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是《孝经》中引用《诗经》的一句话。曹操一听,高兴了。因为这个说的是大臣要勤勉,为了君主,要把自己的精力都奉献出去,要兢兢业业。曹操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他不爱听别人说要给他提意见,不仅不爱听,还得让曾经说这话的人在眼前消失,这个人后来就被撤职了,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曹操公开说,到我这儿来孝不孝顺无所谓,只要你有才能就行。当时帮他做事的有些人很有能力,可是真的孝不孝顺都行吗?这些人成功了,他们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有权有势,他们给底层民众起了怎样一个榜样作用?跟他们学吗?家庭伦理会遭到破坏,一旦家庭伦理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会堪忧,眼前所谓的成功、成绩,如过眼云烟,是靠不住的。(图3)

曹操不讲孝道是有原因的。因为曹操面对道德感很强的人,感觉自己不安全。为什么?他得天下不正。当时诸葛亮对他是怎么讨伐的?对曹操这个政权是怎么说的?自古以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你是汉贼,你不是汉代的忠臣。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忠诚的品质从心里佩服。你篡位不行。曹操得天下不正,可是他要想持续坐天下,就要提防道德水准很高的人,因为道德水准高,正直,就不认同你的做法。怎么办呢?首先用人用那些光有能力,道德修养不太好的,形成一个不好的风气,也就是说,这风气本来不好,我篡来的政权显得也不那么突出了。他安全了。老百姓、中华民族遭殃了。他破坏了伦理基础,所以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曹操这个人功劳立得很大,但是后来对老百姓的道德风尚的影响是负面的。我们研究曹操这个人,不能仅仅说这个人立了多大功,多能打仗、多了不起。我们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他对中华民族道德的建设、对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构成有什么积极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图4)

曹操的做法,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人的道德、情操的养成产生了很大负面作用,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真要想跟君主争出个是非来,很困难。中国历史上很多大臣前仆后继,可以说九死不悔,就要在皇帝面前争出个是非来,付出的代价太惨痛了。所以,这样的一条路,可以说是鲜血铺就的。

汉朝汉成帝继位时,年纪不大,他把自己的老师提拔起来,封了侯爵,这个老师叫张禹。张禹很虚伪,实际上他骄奢淫逸,心胸狭隘,容不得人,人们对张禹怨声载道。有一个叫朱云的儒生,他很侠义,后来成了一代著名的儒者。他看到这个情况,直接给皇帝上疏,请求皇帝单独召见他。皇上召见他了,可是文武百官都在。皇帝说,有什么话你说吧。怎么说啊?说多了,皇帝不愿意听,就直接说,请皇上赐我尚方宝剑,臣要斩一个人,以谢天下。皇上一听,你见我就为了这个?你要杀谁?朱云说,这个人就是安昌侯张禹。张禹就在边上站着,皇上一听火了,你敢诽谤朕的老师,你犯的是不赦之罪,谁也宽恕不了你,拉出去。两边武士上来拉他。朱云犟脾气来了,他两手死死攥住宫廷里的栏杆,俩武士没拉动,“咔嚓”一声,栏杆断了。朱云说,臣得把话说完,我不能就这么死,我不怕死,怕死就不说斩张禹了,我得告诉你一句话,臣死,臣跟历代的忠臣,如商朝的比干,我就跟他们在一起,我们忠魂聚在一起了。而今天这个时代算什么时代?皇帝你自己去想,我们汉朝算什么汉朝?最后朱云被拖了出去,皇帝气得不行,非要处死他。这时一位左将军“噗通”一下跪倒在地说,臣有话要讲,朱云如果无罪,不该被处死,朱云如果有罪,皇帝应该宽容他。提意见的人不应该被处死,不管有罪无罪,今天必须赦免他。然后便磕头。这个人明知不可而为之,因为朱云感动了他,他有共鸣,要为朱云去争,他磕得满地是血。汉成帝看后心里也不是滋味,火有点降下来。大臣们为了什么?自己身家性命都不要了,拉出去说处死就处死,他不是为了社稷江山,为了民众吗?他把朱云饶了。过了一段时间,工人们开始修拽断的栏杆,汉成帝从这儿路过,下旨不修了,断栏杆就放在那儿,整个皇宫都很整齐,就这地方坏了,也是一道风景,给大家看一看,也给朕留一个警示,对忠臣我们要有胸怀,让人家知道,当年这个地方有一位忠臣曾冒死直谏。

这个故事很有名,叫“朱云折鉴”,“鉴”就是那个栏杆,中国历史上,像朱云这样的人不少。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深情地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图5)

像朱云这样的人,堪称中国的脊梁,这样的脊梁在中国历史上不少。作为后人,我们应当记住他们,他们前仆后继,用自己的人格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不仅仅大臣们要这样做,实际上孔夫子在《孝经》中,他要求各个阶层的人都要恪守孝道,从天子到诸侯,到各层次的人,都有详细的规定。

下期请看:

3.中华传统美德孝道800字作文 篇三

《三字经》中有言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启示着人们:每个人从小就应该要知道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自古以来,孝顺就是广泛提倡的,而孝顺的人也是人人称赞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古时候,有个叫孔融的孩子,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拿来了许多梨,他父亲就让孔融拿一颗去吃,结果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他的父亲便问他:你为什么拿了一个最小的?孔融回答道:我是家里最小的,应当让着哥哥。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要让着弟弟呢?孔融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孔融这种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的精神让大家铭记于心,被大家广泛流传。

不单尊敬兄长、爱护幼小是人人都应该学习并传承的优良品质,孝敬父母更是值得全社会学会并且传承的中华美德。陈毅是孝子,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一位国家元帅,不仅把国家放在心头,更把孝道放在心上。

4.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篇四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着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着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着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着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我们在厦门讲课五天,听完课,有一位中学老师分享。他第一句话说道:「我上了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从这个根本,德行开不了」。接着他就说,他们那个村落住了四十户人家,都姓吴,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结果一百零八个大学以上学历,只有一个是虽然考上大学,因为某些因素休学了;也就是说,这些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上大学。他说:「为什么下一代的素质这么齐?因为村落里面的长者常常都告诉我们:『出外读书、工作,重要节日要记得回家看父母。』」他们大年初一都亲自陪父母到寺庙里面祈福烧香,回来以后,再到各家向每一位长者拜年。然后,同辈的年轻人聚集在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就这一年读书的经验、工作的经验交换宝贵的收获。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整个家族能够兴旺绝对不是偶然的。传家有道,孝悌为本。

范仲淹先生在我们历代都是读书人效法的楷模,他出生于公元九百八十九年,祖上都是有名的忠臣、宰相,唐朝的范履冰先生是宰相,汉朝的范滂是非常正直的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祖上有德,能出这样的圣贤后代。可见,忠臣的精神可以长存。

我们看范仲淹先生的心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于千代不衰,家族兴旺。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他整个的相貌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成就的官员。这位长者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后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这位长者就是我们桃园县的范副县长,是范文正公的后代,他说道:「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确实尽心尽力在为社会服务,于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

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后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讲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于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

范公曾在家门种了两棵松树,取名叫「君子树」,他写了一首词句叫:「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我的德行、风范要让他们为榜样,超过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就有信心期与千年,我们已经有家室的人也要有这样的反思。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于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么团结?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通过教育,通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

五、举孝廉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么样?

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能清廉,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举孝廉承传了两千年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官员政绩,第一个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但这个影响很深远。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举孝廉」,人民投票就会去调查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这样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六、结语

孝是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

人生不要追求带不走的东西,人生要努力的,是能留下来的道德、精神。我们到底能留给我们的孩子、家庭什么样的家道,什么样的家风?这才是长长久久的。我们在单位,能不能给予后来的同仁最好的榜样?「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工作过的单位、团体,念念都不忘我们的风范跟贡献。

现在民族文化的承传,确实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有没有这一分担当,真正承传起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代子孙?我们要立志,我们这一代是承传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代,这一代不传,会断啊!我们承传下去之后,从我们这一代到下一代,都能看得懂《四库全书》,看得懂四书五经。

学传统文化一定要效法、学习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致力于文化的复兴。老人家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了好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心善良,才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社会、生活,所以夫子一生从事教学工作。老人家的愿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夫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教化人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可是夫子一生坚定不移的做。我们学到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很可能这一辈子根本看不到成果出现,但是,道义所应该为的事情,再怎么艰难,所谓上刀山、下油锅都不怕。

夫子坚持承传人类、民族文化的使命,当下就感动了他千千万万的弟子,以至于这二千五百多年,太多人听闻夫子的风范跟教诲,都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历代的圣人,都以夫子为榜样。夫子的坚持,上下承传了五千年的文化。而在孔子之后成为圣贤的人,大都是效法了孔子的精神,他的精神长存!

5.中华孝道名言名句 篇五

2、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3、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8、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11、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劝报亲恩篇》

12、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1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1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1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1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李毓秀

1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

20、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李毓秀

2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李毓秀

23、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2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2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2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27、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28、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2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30、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1、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32、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33、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34、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35、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3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38、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39、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40、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4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42、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43、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44、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45、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4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7、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48、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49、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50、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5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2、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5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6、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57、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58、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59、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6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1、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3、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6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6、长幼有序。——孟子

6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70、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7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7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6.中华孝道故事 篇六

渐渐懂事的陈玉言,听母亲说起父亲的死因,很难过,感觉就是缺少一座桥,才让父亲过早死去。于是,他暗自决定,要在河上建一座桥,让来往的人得到方便和安全。从此,他每天站在河边,将来往过河的人一个个背到对岸,把赚来的苦力钱,一点一滴地积存起来,一分一文也不肯浪费。当大家知道他干苦力是为了建桥时,都很感动,故意请他背过河,还多给他一点工钱。就这样他积存了十多年,请来造桥人。造桥的人知道了原由,都很卖力,也少要工钱。就这样,不到一年桥就造起来了。

地方上的人民,都称颂陈玉言的孝行,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座桥命名为“孝心桥”。这正是:

父亲涉水殁浪潮,

儿子志造孝心桥。

人间百善孝称首,

择亲选友第一条。

【感言】 陈玉言的“孝心桥”,是因为爱他的父亲而造的,也是为爱别人而造的。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个生动比喻:对父母之爱犹如树木之根,对别人的爱是由根发出来的树干和枝叶。如果没有对父母之爱做根,哪来对别人之爱的枝叶?陈玉言的“孝心桥”,正是对树根与枝叶辩证关系的最好注脚。

7.中华孝道演讲观后感 篇七

中华孝道演讲观后感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文章来自:艾域博客小爹的个人博客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8.清明雨游中华孝道园 篇八

潘家小学五(2)

钮浚桓

今天,虽然阴雨连绵,但是我们还是高高兴兴来到了孝道园,来参加小记者活动。

伴随着一路的欢声笑语,三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中华孝道园。中华孝道园这里的环境好美啊。背靠连绵的青山,面对着碧波万顷的太湖。一进大门,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到处绿树成荫,地上盛开着颜色鲜艳的各色花儿,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下车之后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朴素的大门,我们一起在大门下拍了一个合影照,之后我们进入了孝道园,首先我们看见了一个大瓶子,经过了李老师的一番讲解我们知道了,原来那个瓶子叫净瓶,是观音菩萨的宝瓶。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先祖庙堂,映入眼帘的是先祖黄帝和炎帝的高大塑像,李老师介绍说,黄帝是我们中国最早的首领,而炎帝是掌管农业的先帝,站在他们的石像前,我深深敬佩他们的伟大功业。

出了先祖庙堂,我们又换了一条道,一路前行,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二十四孝图,最有名的是“闻雷泣墓”的王裒。到了目的地我们看见了三尊佛像,分别是:观音菩萨、善财童子、哪吒。观音菩萨慈眉善目,两只手一上一下端在胸前,仿佛在点化众生,我们不禁啧啧赞叹。

最后我们参加了一个庄严的大典——祭祖大典,活动共分三个部分,风别是礼敬先祖,祈福法会,瞻仰圣像,首先,中华孝道园董事长蒋建名先生上台作了精彩的欢迎致辞,阐述了祭祀的重要性与传播孝道文化的意义。紧接着,八名主祭代表向祖先圣像敬献花篮。最后,由常州市孔子思想党委副书记王凯全先生恭读祭文,祭文颂祖恩,片语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原常州大学年,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9.中华孝道的作文 篇九

#中华孝道演讲稿1#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学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动物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4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学就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中华孝道演讲稿2#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或许一声祝福对自我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完美,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与如今科技进步发达的社会相比,似乎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更为深刻。为了增强现代学生的孝道观,中国科技大学的以为老师还特意为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那就是让同学们回家为父母洗脚,但是能完成“作业”的同学却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错,它的确是一种形式,但它是种能够衡量我们给予父母的爱是不是也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么多的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完全能够为父母洗脚,那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能够为他们过生日,即使没有任何礼物;我们能够陪他们好好的吃一顿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我们也能够了解父母的鞋码,为他们买双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这些平凡的事,当我们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后就能体验到它的不平凡了。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会、各个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题,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座的所有朋友,让我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只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只是一顿粗茶淡饭。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一枚含着体温的硬币……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完美。

孝,是稍纵即失的眷恋,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记住孝心是无价的。

#中华孝道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扬中华美德,孝身边父母》!

同学们,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老师讲课时,当你坐在餐桌前吃着美味的饭菜时,当你吃着可口的冰淇淋,嚼着香喷喷的鸡翅时,你可曾想到这一切的幸福都愿自于父母,你可曾想到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要用你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呢?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礼仪之首便是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则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汉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他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母热暖被窝再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外纳凉,他就在父亲的身旁摇着扇子驱赶蚊虫。他对父亲说:“父亲养育之恩孩儿应当终身相报。”长大后黄香当了官,遇上灾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同学们!黄香如果没有对父亲的挚爱,又怎么会有对黎民百姓的爱呢?!-

曾听过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境十分贫寒的他,父亲早逝,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坚持要读研究生,逼着母亲要钱,母亲只得去卖血……这个故事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私的孩子,他的成长,需要母亲的鲜血去浇灌!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位同学在家一直娇生惯养,一次,妈妈因生病耽误了做饭,他竟然大发雷霆。妈妈躺在病床上泪水涟涟,伤心不已。同学们,这位妈妈当时是多么痛心啊!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换来了什么呢?大家请想一想:一个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爱谁呢?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这样丧失了爱心的话,老人将流落街头,孩子将被遗弃荒野……那将是一副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感谢父母!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正是有了父母一天天的养育,我们才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才使我们能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享受人生。儿女有了快乐,最快乐的就是父母;儿女有了烦恼,最牵挂的也是父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他们!从古至今,孝敬父母都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宏愿,希望长大后为父母挣大钱,让父母享清福。可是,大家是否计算过,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让母亲流过多少泪,让父亲生过多少气呢?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父母会一天天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一言一行来温暖父母,用一举一动来孝敬父母:父母下班了,帮他们接过包,为他们递上一杯清茶;学习之余,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当自己犯了错,父母批评教育自己时耐心倾听,不要再嫌父母唠叨……只要你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你回报父母的机会真是太多太多。

同学们,让我们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生一世牢记父母的恩情吧!我爱我的父母,愿普天下的子女都热爱自己的父母!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孝道演讲稿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心?孝道。

是谁教会了我们吖吖学语?

是谁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们?

又是谁将自己的年华飞逝换来了我们成长着的生命?

是父母!人们说:母爱如水,滋润生长;父爱如山,遮风挡雨。我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杯咖啡,静静地向周围弥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带苦涩,而它的糖份却积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

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小心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对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

苏辙曾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吗?田世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爱已经坚如磐石。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只不过,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飞尘所掩盖了。可是在我们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金库,殊不知,爱不是无底洞;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爱……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不由得令人心忧。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奥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当然,我们要孝敬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对于他们我们同样也要敬孝心,讲孝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孝道演讲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玉泉小学五〈7〉班的黄煜坤。今天我站在“孝德之星”演讲台上,此时此刻我感到十分的荣欣,首先请允许我向几年来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及在生活中、学习上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下面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德伴我行。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处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四年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仅有特色地管理着班级,而且能及时、耐心地帮助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好友对数学不感兴趣,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位同学的现状,我主动与这位同学交谈,共同探讨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多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他家帮他复习功课,解决数学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曾经我在作文中写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自立》等文章,在日记里也记录到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拾金不昧、维护班集体、与破坏绿化环境的人作斗争、遵守交通规则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彬彬有礼,是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称赞的“开心天使”。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常常帮父母做及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记得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常因上夜班或下乡工作,没有很多时间照顾我,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我,主动帮助妈妈承担了一些家务事,如洗碗、做卫生、整理衣物等等。我的奶奶生前因骨盆粉碎性骨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乖巧懂事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妈妈细心照料奶奶,放学回家跟奶奶端茶喂饭、倒屎倒尿。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帮奶奶洗澡时,我亲切地对妈妈说:“妈妈,等你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媳妇帮你洗澡。”看到妈妈灿烂的笑容,我也自我陶醉。

在生活上,我从不挑食、不吃零食,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我都要让父母先偿偿。穿着不注重名牌,只讲究整洁。记得有一次,我的祙子破了一个洞,放学回家后,我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祙子补好,妈妈看到我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夸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讲孝德是做人之本,讲孝德是爱的传承,讲孝德是对父母、老师、社会的回报。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孝”字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在“尽孝”,“尽爱”的人生目标中,为建设和谐而美好的家园努力奋斗吧!

上一篇:小班健康教案防感冒下一篇:小学薄改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