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24-09-16

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选11篇)

1.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2.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二

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物质基础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 大力加快经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条件。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形成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的良好局面, 为全面建设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过去的10年中, 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投入依然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今后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 应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 集中科研力量, 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消化吸收, 做好引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完善社保体系。在过去的10年中, 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发展势头不容乐观, 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 社会保障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 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层出不穷, 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 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挑战接踵而来。因此, 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广度、深度和便利性,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面, 重点关注农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等弱势边缘群体的保障问题, 使尽可能多的人口可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蓝图绘就 篇三

江泽民的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江泽民在报告中说,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四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

长期以来,有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而忽视了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应该是超功利主义的,它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是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到这样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论文联盟整理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能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当学生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氛围中,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自觉地形成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希望到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深造,这与它们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

另外,大学生只有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心理需要,才会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各项主题活动等等,只有这样因势利导,使才能真正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二、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 发展 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 教育 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应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正副组长,各院、系和有关部、处以及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规划、部署、协调学校的校园文化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学校的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始终沿着预定的目标不断深入。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只有把校园文化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和长远眼光,才能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校园文化与学校特色保持一致。同时,在整体规划中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想 政治 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才能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 科学 的校园制度约束人,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使校园文化起到规范、引导和塑造的功能。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先进的舆论引导人、以论文联盟整理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导向功能,其目的就是让健康向上、催人上进的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使学生能自觉地摒弃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使高校在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优化社会大环境做出积极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主旋律必须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找准切入点,使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丰富校园文化,就需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高品位、高格调,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广泛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经常举办文艺晚会、大奖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作品展等多样化的文化 艺术 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及精心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高校内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大众化、规模化和精品化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取决于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夯实“宣传倡导”这一重要基础。大力倡导校园文化,认识和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功能。二是要加强党对校园文化的领导,这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三是要发挥好“师德建设”这一重要前提。教师是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四要把握好“学生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营造者,又是校园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承者,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尤其学生中骨干力量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和效果。通过这些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五、结语

5.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论断用八个字概括“举世瞩目,意义深远”。

首先,这一论断直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们国家未来20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展现了令人信服的光明前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豪迈意志。

其次,这一论断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第三,这一论断为稳步实现中国人民盼望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谱写了又一曲壮美的华章,使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半个世纪前勾画的辉煌航程越来越有希望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党的十七大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努力争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步伐,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道路、水、电和工业园区等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项目落地,形成具有实力的工业产业,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

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第二,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根本的要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这也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扩大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岗位和劳务输出同步增长的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和监督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

业保险为重点,扩大保险的社会覆盖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坚持治穷与治愚并举,大力推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异地扶贫开发、小额信贷、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劳务输出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1、绿色税收。要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纳税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2、环境收费。提高排污收费水平,在资源价格改革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3、绿色资本市场。在间接融资渠道,推行“绿色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

4、生态补偿。要完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

5、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

6、绿色贸易。必须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环保的利益关系。

7、绿色保险。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

6.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中间阶段,同时,我国已取得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总体小康社会”相比,是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新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 者:吴文浩 Wu wenhao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马列室,安徽黄山,245021 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5(1) 分类号:A85 关键词:解读   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  

7.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七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

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 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2) 达到80.1%, 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 (见表1) 。

(一)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

单位:%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 (城镇) 5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 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 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 (当年价) , 按可比价格计算, 是2000年的2.56倍, 10年间年均增长9.8%, 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 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 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 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 比2000年的39.0%上升4.1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 比2000年的36.22%上升13.73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实现程度为100%。

(二) 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5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2.5%, 比2000年提高25.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50个百分点。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 2010年基尼系数 (1) 略高于2000年的0.412, 实现程度为79.8%;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为3.45, 比2000年的2.85上升0.60, 实现程度为70.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 为50.95%, 比2000年的68.74%缩小了近18个百分点, 已达到预定目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3) 达到65.6%, 比2000年的13.3%上升52.3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72.8%;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25%, 比2000年的110.64%缩小11.4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接近100%。

(三)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5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 比2000年提高28.1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2.81个百分点, 在6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的幅度最大。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 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 估计为10046元 (2000年不变价) , 是2000年的2.73倍, 实现程度为67.0%,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 (5) 为38.4%, 比2000年的45.6%下降7.2个百分点, 已达到预定目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6) 达到27.0平方米, 比2000年的19.0平方米增加8.0平方米, 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 比2000年的39.7‰降低了23.7个千分点, 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5岁, 比2000年的71.4岁增加2.1岁, 实现程度为98.0%。

(四) 民主法制得到逐步健全,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

“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3.6%, 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调查结果显示, 2010年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 达到82%, 比2000年的60%增加22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91.1%;以2000年为基期, 从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4个方面综合来计算的社会安全指数 (2) , 2010年实现程度达95.6%。

(五) 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

“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3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 2010年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8.0%, 比2000年提高9.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从3项监测指标来看, 我国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尤其是2008年以来, 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 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75%, 比2000年提高了将近1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55.0%;受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因素的影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0.22%, 比2000年的11.68%下降1.46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63.9%;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为8.64年, 比2000年的7.79年提高0.85年, 实现程度为82.3%。

(六) 资源环境恢复态势良好, 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

“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3项监测指标, 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据监测, 2010年中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8.2%, 比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从3项监测指标来看, 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 2010年单位GDP能耗已下降至1.21吨标准煤/万元 (2000年不变价, 下同) , 比2000年的1.4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17.6%, 实现程度为69.5%;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耕地面积指数 (3) 2010年为94.5%, 仍在控制目标之内;从空气、水、绿化等方面综合计算的环境质量指数 (4) 达到76.7%, 比2000年的59.2%增加17.5个百分点, 实现程度为76.7%。

二、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 但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

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 (见表2) , 10年间中国4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明显提升。2010年, 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 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7.7%, 提高2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1.4%, 提高1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82.3%, 提高22.0个百分点。从10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 东部地区增幅最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单位:%

(一) 东部地区实现程度最高, 发展速度最快

2000年, 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64.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到2010年, 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8.0%,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9个百分点。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的提升幅度, 东部地区均居全国4大区域之首。到2010年, 东部地区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7省 (市) 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了90%。

(二) 中部地区实现程度较低, 但发展速度较快

2000年, 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5.6%,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到2010年, 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77.7%,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从6大方面来看, 中部地区主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4.2%, 比全国低11.9个百分点;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3.4%, 比全国低3.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6个省份发展比较均衡, 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均在80%左右。

(三) 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和提升幅度均低于东部和中部, 但已现加快势头

2000年,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3.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到2010年,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从6大方面来看, 西部地区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这3大方面, 2010年的实现程度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7、11.2和8.4个百分点。然而可喜的是, 与2009年相比, 西部地区2010年的增速在4大区域中排在首位, 显示出了其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西部地区12省 (区、市) 来看, 虽然其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 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都达到了60%以上, 全部实现了整体小康。其中, 内蒙古发展较快, 2010年的实现程度已接近80%;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4省 (区、市) 的实现程度为70%~80%;其余贵州、云南2省 (区) 的实现程度为60%~70%。

(四) 东北地区实现程度较高, 发展速度较快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低于东部地区, 但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0年,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0.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到2010年其实现程度达到82.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从6大方面来看, 东北地区主要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东北地区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2.3%, 比全国低4.1个百分点。2010年, 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首次超过85%, 吉林首次超过80%, 黑龙江已接近8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所加大, “十一五”时期增速快于“十五”时期

2000-2010年历经了中国的“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从两个时期考察,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十五”时期年均提高1.51个百分点, 在“十一五”时期年均提高2.59个百分点, 高于“十五”时期1.08个百分点, 增速有所加快。

(一) 从6大方面来看, 增速均有所加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方面在“十一五”时期的增速均高于“十五”时期 (见图1) 。由此可见, “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效果明显,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 从4大区域来看, 中、西部地区的阶段性变化较大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年均增速均高于“十五”时期 (见图2) 。“十五”时期, 实现程度的年均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且各地区年均增速之间的差距较大, 最高的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比最低的西部地区高近1个百分点;到了“十一五”时期, 年均增速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4大区域之间的年均增速差异明显缩小, 最高的中部地区的年均增速比最低的西部地区仅高了0.3个百分点。

8.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八

摘要:辽宁省森林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森林生态系统还不能完全起到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作用。主要是还没有建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产业建设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

辽宁省现有林的特点:一是资源分布不均,现有林的一半集中在丹东、抚顺、本溪三个市;二是中幼龄林多,现有林的85%以上是中幼龄林;三是人工针叶纯林多,占人工林面积的60%;四是低质林多,天然林中林分质量差的占50%。这些特点决定了辽宁现有林的生态功能还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差距甚大。

1.1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旱灾全省总的发生趋势是周期在缩短,不仅造成了农业的大幅度减产,还严重的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辽东山区历史上很少发生旱灾,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旱灾频繁发生。1980年以来全省累计受灾农田1600多万公顷。全省水灾发生频率也在增加,辽东山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灾的频率为10多年一遇,而进入80年代以来,为3年一遇。1980年以来全省累计受水灾农田560多万公顷,粮食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 水土流失冲毁良田,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辽宁省有水土流失面积463万公顷,植被较好的东部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占30%。由于水土流失,水冲沙压良田,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省耕地面积341万公顷,较1949年减少了133万公顷,占原耕地面积的28%,其中一多半是水冲沙压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流入河川、水库,淤积河道,造成水库寿命缩短。每年辽河河床淤高10厘米。全省大中型水库因泥沙淤积每年损失库容等于报废一座大型水库。

1.3 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我省已划定生态公益林373.8万公顷,禁止商业性采伐,进行保护,理应得到经济效益补偿,而目前只得到国家每亩5元管护补助和省每亩3.5元补助的占58%,更谈不上经济效益补偿,严重的影响了林业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2 林业产业建设的任务繁重

近年来,随着林业改革的发展和天然林禁伐决定的实施,辽宁省的林业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林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我发展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某些政策滞后等原因,制约了和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2.1 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强有力的指导。从上到下林业产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均跟不上。特别是缺少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即使有规划有些规划也不够准确,可操作性不强;加之消息闭塞,信息不灵。使一些地方林业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2.2 森林资源流转不规范,产生诸多弊端。森林资源的流转,目前尚无具有法律效力的统一规定或办法,又无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各地的森林资源流转极不规范,不少地方出让价格偏低,造成集体森林资源资产流失,群众不满义,也影响了森林资源市场的正常发育。

2.3 林业税费负担沉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采伐销售木材要缴纳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的两道8%(即16%)的农林特产税,总税额在木材销售价的50%左右。以桓仁为例,生产木材要交纳16%的农林特产税、15—21%育林基金、6%的增值税、按净利润33%的所得税、2%的工商管理费、每立方米蓄积5元的设计费、每立方米木材3元的检印费、每立方米木材1元的检疫费,加上造林营林以及林木采伐成本,林木经营者采伐销售木材几乎无利或微利,严重挫伤了森林经营者营造林的积极性。

2.4 现有的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多年来,建立了不少林业产业发展基地,如经济林(板栗园、大扁杏园、大枣园)基地、中草药材(人参、细参、龙胆草)基地、林蛙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等等。但多是重数量、轻管理,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朝阳市山杏的单产只有1.5--2千克,大枣单产只有25--40千克,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林的产品加工也跟不上,以朝阳市为例经济林产品加工的不到50%,多是出卖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

2.5 林业产业投入不足,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与其他行业产业比较,起步晚、投资回收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有的地方即使有比较好的项目,也因缺少投入,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比如,本溪市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因资金不足,有40%以上的景区得不到开发,全省森林公园有500多个景区或景点没有开发,大量的森林旅游资源在闲置。

3 加强林业建设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林业建设,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科学营林,深化改革,强化科技,依法治林,加速传统的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建立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不久前我国通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明确了我国新世纪上半叶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确立以植被建设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生态建设”为主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主导需求的变化,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保护和发展、培育和利用的关系,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目标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生态文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3.1.1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责任制。搞好生态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生态建设主管部门,要破除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长远思想。制定长远的生态建设规划,发扬愚公精神,一任接一任的抓下去。要把生态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肩上,将生态建设完成的情况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政绩进行考核。

3.1.2 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负其费”的原则,落实生态建设的责任,抓好生态建设。要分别搞好河流两岸、铁路公路两侧、厂矿区、校园、部队营区的绿化,特别是要搞好蚕场、参场、牧场、采石采矿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3.1.3 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制度。森林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是巨大的,并为社会共享。辽宁省现有森林仅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两项生态效益就达500亿元。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天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建设经营者作出了巨大的付出,得不到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建设补偿制度。

3.1.4 搞好生态建设工程。辽宁省现有宜林荒山100多万公顷,要搞好现有天然林的保护,搞好辽东水源涵养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海防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环沈阳生态圈工程等的建设,对生态建设工程要实行招投标制度,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强指导、搞好服务,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3.2.1 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要加强对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明确其只能,确定专门力量负责林业产业工作。组织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层层把关筛选,形成林业产业发展项目库,分步落实实施。各级负责林业产业工作的部门,要经常收集发展林业产业的信息,为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提供指导服务。

3.2.2 落实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商品林和非公有制林业的通知》(辽政发[2002]59号)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批准的定向培育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自主确定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实行采伐限额单列,采伐前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适时发给采伐许可证;在农田营造的商品林,采伐单独报批,不受采伐限额限制;林地使用权可延至100年等等。一定要落实好、使用好这些政策。

3.2.3 要减轻发展林业产业的税费负担。生产木材交纳的两道8%的农林特产税,应减掉一道,至少应参照国有林区只交纳10%的标准交纳,减轻发展林业产业的税费负担。同时要认真落实辽政发(2002)59号文中的规定:私营者投资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减征70%的育林基金;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

3.2.4 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森林资源市场。要尽快出台林权制度规格的意见或具有法定效力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森林资源的流转,推动林权制度的改革。以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2.5 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林、发展多种经营,一定要改变广种薄收的旧模式,实行集约经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基层急需的新技术,要及时组织培训,急基层之所急。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篇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要使我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面”两字上下功夫,这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深入进行改革,这将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下面讲二个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是人民生活安康之意。小康水平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

我国2000年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四项:

㈠经济:①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平均年增长率要达7.2%以上,人均由800美元达到3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②综合国力由现在世界第6位跃升到第3位,在今后50年居世界第2位;③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50%;⑤工农、城乡、地区等三大差别的趋势逐步扭转;

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⑦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㈡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报告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写入报告中: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干部民主直选;③干部任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票决制”所替代。要做到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医务公开等。

㈢文化: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家知道,老年教育属成人教育范畴,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是老教工作、老干部工作、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是培育和提高老年人“三个素质”的基地,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一条途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溶入全国老年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㈣注意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控制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好,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能牺牲环境搞建设,请听一首《家园变迁》的顺口溜:“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游泳灌溉;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臭不可耐。敢叫浊水变清流,喜看鱼虾又回来。”这就是人民的心声。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汇编资料指出:目前中国健康水平名列世界第81位,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预计10—20年后:①我国环境保护投入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左右;②自然保护区总数、面积也将进一步扩大;③森林覆盖率将在25%以上;④城市各项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水质和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⑤农村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将大大好转,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治理将见成效,全国农村自然村均有医疗网点、安全卫生饮用水;⑥职工人人享受社会保障,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农村;⑦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提高,全国将形成讲礼貌讲道德的文明健康的小康社会。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10年中,应当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项指标: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③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④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低于40%;⑤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

米;⑥城镇化率超过50%;⑦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入学率20%以上;⑨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以上材料详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时事报告》2002年第十二期第15页)

二、泉州市委和惠安县委的工作部署

㈠泉州市委2003年2月19日召开泉州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市要在2005年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2002年底,已有晋江、石狮两个市和32个乡镇(其中有惠安崇武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

会议提出:泉州市要在2005年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其中:

鲤城区和丰泽区于2003年;惠安于2004年;南安、洛江、泉港、永春于2005年;安溪、德化于2007年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

会议提出今年泉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6%。

泉州市委、市府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年规划:从2003年起,用3年时间,投资35亿元,通过实施“碧水”、“蓝天”、“安静”、“青山绿地”、“污染防治”和“细胞优化”六大工程,使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2005年上半年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下半年

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并用2年时间予以巩固提高。

㈡惠安县委的工作部署

惠安县委九届九次会议于2002年12月19日,对全县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了全面部署,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

2003年,在崇武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的基础上,螺城、螺阳、洛阳、东园、百崎等5个乡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35.9%的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

2004年,东岭、东桥、净峰、山霞、涂寨、黄塘、张坂、辋川等8个乡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82.7%的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

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2.37万元(折合近3000美元),小乍、紫山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97.3%的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全县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其中螺城、崇武、螺阳、洛阳、东园、百崎等6个乡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97万元(折合近5000美元),大部分乡镇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全省提早4年、比全市提前2年实现翻两番目标;

2020年即建党100年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50年,即建国100年时达到当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惠安县建设成为农业兴旺、工贸发达、科教先进、城乡一体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滨海工业城市而努力奋斗。

泉州市委、市府于2003年2月6日根据“班子坚强、经济发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风气良好”的总体目标,公布泉州第二批宽裕型文明村名单,其中惠安县有12个,即:

惠安县螺城镇北关居委会、霞张居委会、南洲村、上坂村、霞光村;

惠安县洛阳镇云庄村;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版) 篇十

(二)班姓名:李苑婷学号:2

3政治毕业论文

主题: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班级:人力资源二班姓名:李苑婷学号:23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进程也并非坦途,其中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充满了矛盾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目前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在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要点提到,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结合胡锦涛十八大的讲话,个人对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解首先,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第二步,到上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现在,前两步目标已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但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标;不但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但强调发展要有速度,而且要有质量;不但更加注重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兼顾社会公平,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它是一个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目标。过去的“三步走 ”战略,把现代化建设划分为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等三个阶段。再次,它是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经济体制正在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生活环境需求有新的变化。正是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前几天我们公司外请到一个培训集团的讲师做了一个培训,其中有讲到,阿里巴巴,在2012年11月30日21时50分18秒,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淘宝+天猫的销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1万亿元销售额,意味着国内电商行业一步跨过了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分水岭。按照阿里巴巴1万亿销售额估算,今年国内网络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有望逼近6%,而业内专家认为,网购一旦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就会越过临界点,呈现爆发之势,成为改变中国零售业格局的起点。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年轻的国内电商行业来说,不过是用了十年的光景。2003年,淘宝网刚刚创立时,当年的交易额只有2000万元。2004年,淘宝交易额迅速攀升至10亿元,2005年则达到80亿元,2012年达到1万亿元。从2000万元到1万亿元,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在十年内增长了5万倍。十年增长5万倍,阿里巴巴刷新了国内外行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记录。在这个个案中,深深地体会到,原来人们购物基本都去实店购物,到现在随着小康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物质的要求,对时间的看法都随之不同。人们有权选择更好、更快、更方便的购物方式。

11.20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十一

能否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决战决胜阶段,贫困地区特别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是主战场。

最近,中央党校中青一班(39期)四支部第六调研组一行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进行调研学习,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已经具有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但也存在一些特殊困难问题,必须精准对策,决战决胜。

一、楚雄州的做法和成效

(一)突出主攻方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2015年楚雄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0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0.26%,“十二五”时期年增长约11.23%。人均生产总值达50406元。增长63.2%,年均增长10.3%,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8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44元,增长69.8%,年均增长11.2%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11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5元,增长93.1%年均增长14.1%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36%。

(二)突出基础优先,发展条件不断完善

一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落实各项支农惠农资金20.05亿元,全力以赴抗旱救灾保丰收,“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年均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烟农卖烟收入年均增长11.1%,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十二五”末,全市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4.4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1.6%,年均增长7.2%,农业劳动双利1.5万元每人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75%。二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加快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楚雄工业园“一园五区”构架初步形成。“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7户,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6.73亿元,增长69.2%年均增长11.1%。三是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稳步发展,编制完成楚雄农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城市商业网点,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城市,“十二五”末预计实现旅游收入28.94亿元,增长103.8%年均增长15.3%。房地产,金融保险和中介服务健康发展,交通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达81.2%,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162.4%,“十二五”末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66.7%,年均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27%,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80.2%。

(三)突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是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6.4%。二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功,“十二五”末预计人均公共卫生支出提高到40元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3.1人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159%。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失业率为3.5%完成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新农合群众大病参保率百分之百,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4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百分之百,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工作,参保人数达23万人。四是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十二五”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百分之百。五是科技事业创新发展,楚雄经济开发区申报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274%,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29.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人。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42.9%。六是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派出203人18支不同扶贫工作队,以驻村开展工作,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13亿元扶持1.28万户农户发展,减少贫困人口3.9万人。七是民生福利更加改善。“十二五”末城乡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分别达61%、48%,分别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101.27%和80%。

(四)突出优化结构,特定产业方兴未艾

一是投资总量快速增长,健全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跟进,责任部门服务保障和县和现场办公会制度,切实保障了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十二五”末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5%,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城市道路桥梁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83个,完成投资9.5亿元,完成489.5公里农村公路和176件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乡镇一水两污工程和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275个,城镇化基础得到夯实。乡镇总体规划率达百分之百,两个乡镇已列入全国重点镇发展。三是城市管理系持续加强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开展城区道路交通治堵保畅工作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施重要景观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四创工作稳步,“十二五”末预计城市成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1%,比“十一五”末提高5.18个百分点,预计城镇人口比重为61%实现小康目标程度为101.27%。

(五)突出解决问题,精准扶贫威力显现

一是挂包帮全覆盖,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干部整体联动,全省实际共组织50.79万名干部与574万贫困人口挂上钩结成对。二是转投房全覆盖,省级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带头全面组织开展转头访工作。三是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四是扶贫对象信息化动态管理全覆盖。

二、经验和启示

(一)制度优势得天独厚

云南民族地区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民族甚至是从原始生活状态直接走向小康社会,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奇迹。这种变化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发生,只有在民族区域自治这样的政治制度之下才能实现。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根本保障,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始终坚持。

(二)举国机制,彰显威力

最近几年,中央针对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实际,组织动员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从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进行点对点的扶持。实践证明中央上述的重大举措,不仅大大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是具体实践了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科学谋划,责任到位

从省里到市、州,从县区到乡村,从省级领导到基层干部,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事业,省、州坚持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县、乡、村提出实施方案,完善和坚持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以强有力的组织为保障,上下联动、跟踪问效,层层有责、人人担当,这些都是民族地区不断加快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四)扬长避短,久久见功

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云南省进行了长期认真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享誉中外的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能源资源产业,都是立足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常抓不懈的结果。因此,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加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的精神,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捷径。

(五)群众主体,动力持久

云南省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产业组织建设,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基层组织周围,聚集在产业链上,封闭、保守、落后的意识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使各民族群众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投身发展产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脱贫致富的动力持续增强。

三、问题和建议

当前民族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特殊的问题和困难,从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的视角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够,自然条件差、发展存在诸多限制,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困难,社会矛盾突出、维护团结稳定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对这类问题上下认识高度一致,而是正在聚集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集中攻坚解决;另一类是在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些新问题应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解决。这里重点对这些新问题作些梳理,提出些建议。

第一,实事求是地确定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全面小康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同时达到同一个水平;对民族地区而言,全面小康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提出一个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既要体现“全面”更要突出“重点”,既要罩住整体更要具有差异化特点。对民族地区来说,突出“重点”就是要把脱贫攻坚同全面小康有机统一起来进行安排,引导民族地区始终把补长短板、补厚薄板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完成解决绝对贫困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指标角度看,脱贫和全面小康不是一回事,但没有稳定脱贫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所谓体现差异化特点,则是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有更加具体明细的指标设计,而且作为刚性指标,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作出明确规定,更多地支持民族地区提升社会发育程度,稳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深化拓展对口帮扶机制。对口帮扶政策是落实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目前的对口帮扶政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覆盖面不广,造成了民族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在具体措施上统筹不够,应当而且必须进一步优化对口帮扶体制机制。一方面把全国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省内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力量统筹组织,统筹安排,选择全国经济实力前100位的地级市,所有中央企业、高校对口帮扶所有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省内帮扶具体到乡,社会帮扶和志愿者帮扶具体到事具体到点,力争做到对民族地区的全覆盖。同时,对口帮扶的措施要进一步拓展,要更加精准,在继续加大资金、项目、技术支持力度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在民族特色产业与大市场对接,重视帮助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

第三,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民族地区欠发达,说到底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特别是教育落后,这种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数较少民族教育事业扶持政策,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及职业教育全免费,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好让每一个孩子入学接受教育的责任。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省市县三级要统筹抓好资源下乡到村工作,特别是医务人员要轮流下去,既要从医治病,又要培训乡村医生。乡村医疗要更加突出对农牧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普查,逐步建立起健康档案,做到有病早发现、早医治,防止小病拖成大病,一有大病就成困难户的现象持续发生。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自治州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建议,首先要深入挖掘现有政策的“存量”,把已有的政策用足用好,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落地生根结果。与此同时,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从中央和省级两个方面,研究制定推进自治州发展的差别化区域性政策,切实在资金、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对自治州财政体制进行调整性改革,即州辖县财政上解到省的基数保持不变,新增部分留州县分成使用,以增强自治州的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创新建边稳边模式。目前在我国边疆稳定上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比如敌对势力利用边境进行的偷渡、渗透和破坏活动加剧;跨界婚姻、难民问题、境外边民无序回流等问题突出;由于劳务输教、人口流动,一些边境村寨“空心化”,特别是教师、医生等公务人员派不进、留不住。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通过机制创新,做到新老办法并用,军政军民结合,建边守边并举。首先从国家层面推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从“十三五”开始对边境沿线的县,中央财政每年补助1亿元。其次,对出现“空心化”村寨,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去经营去建设,国家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再次对因为利益纠纷引发的矛盾,对跨界婚姻、难民边民回流等问题,及时进行化解处理,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而影响边境稳定。

上一篇:亲子装市场调查问卷下一篇:一场英语教师技能大赛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