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08

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1.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智慧工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秦思

陕西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摘要:“智慧工会“是正在建设的一座为职工提供服务的新园区。建设工会宣传新战线,引导职工网上舆论;搭建工作交流新平台,促进基层优秀成果绽放;创造新的方式来收集信息和获得更准确的联盟信息;运用新的数据分析手段,为工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工会工作的创新。为此,需要搭建服务人员平台、新媒体宣传平台、媒体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数据集成实施平台、财务管理平台六个平台。随着“智慧工会“的建设和发展,各级工会必将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模式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变革和创新,“智慧工会“将成为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引擎。

智慧工会的建设,也会助力公司发展智慧煤炭建设,通过科技的手段改变传统的煤炭企业运营模式,利用科技创建智慧煤炭开采工作,对于开采的工人,煤矿的勘探,井下的工作,都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去解决。

关键词:智慧工会

创建

发展

引言:

党的十九大和中国工会十七大对新时期的工会建设做了明确的要求,工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当今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时代下,工会各方面的工作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建设智慧型和创新型工会,带动员工积极参与工会活动和建设。智慧型的工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去管理工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在展开工作的方面更急快捷和方面。本论文是在工会和党的领导精神下,对新时期创建智慧型工会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智慧工会”的发展趋势

2012年,国家宣布90个第一批“智能城市“试点名单,探索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探测、分析和集成城市运营的核心系统的关键化建设,用来应对包括民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和工业和商业活动等的活动。截至2016年底,支付宝/微信城市服务、政府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移动应用等政府网络服务用户2.39亿人,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32.7%。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数据集成和共享和其他条件,在中国5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能城市“的探索和实践,大大简化了行政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提高人民的收购和幸福的感觉。随着智能技术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了“智能“建设的大潮,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食品、智能民政、智能土地、智能农业等。

近年来,上海、贵州、湖北、安徽、杭州、南京等地的工会在“互联网+工会“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工会“的理念。集成的主要方法和实践,欧盟“智慧“主要是使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所有工作联盟的“数字“,吸引智能响应的工人,促进工会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活动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一方面,实现工会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利用好大数据,实现工会大数据的可视化和精确化,为科学决策和准确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有必要建立一万平方,2组数据服务广大的工人和基层工会在互联网上,通过服务人员的“最后一公里“,并显示新形象和新工会的行动。

二、创建“智慧工会”的必要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组织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新型群众组织工作格局。国务院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社会治理方式转变。联合会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工会“普及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哪里有工人,哪里就有工会组织服务的热情。作为一个煤炭企业单位,工会的职责是为广大矿工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考虑。通过建设智慧公司,服务于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让我们的工人兄弟在以后的工作更加的安心和舒适,也为了公司以后建设智慧煤炭企业助力发展。广大职工队伍希望能够在“手指间“与工会组织进行沟通,在网上找到职工的家;各市县工会组织和干部迫切希望搭建一个联系紧密、便捷高效的“智能工会“平台。

三、对于公司创建“智慧工会”的实践建议

搞好建设“智能工会“的工作,各级工会组织需要思考,为创建智慧工会的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应用程序管理、在线和离线交互等作出贡献,促进“智能工会“建设项目的实施。

1.相互融合,各司其职

充分调动总工会和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工会统一发展、总工会运维管理、分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所有分支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促进“智能工会“建设项目,以它为“顶级“项目,尽快建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个人计划,作为一个整体做一份好工作的网络建设项目协调、推广、操作和维护工作;负责领导依靠对工作的把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网络工作部门或专门机构,推进“智慧工会“建设工程,做好各项工作。

只有把智慧工会项目真正的落实到建设中去,在以后的工会发展和管理中更加高效的处理工人们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作为煤矿企业,为员工利益考虑,为使更多的员工们的利益得到保障。

2.信息一体化和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联互通,信息的价值在于沟通。自2017年以来,公司一直在推动政府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018年以后,总工会信息化建设项目将由总工会审批。不再允许建设一些与融合共享精神相冲突的信息化项目。新信息项目必须满足集成共享的要求,在公司层面实施基于云平台的建设和部署,将数据资源整合到省级政府数据资源系统的统一管理中,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共享和开放。联盟系统必须按照工作需求的供应公司,联盟的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系统和网络平台的工会和绝大多数的成员“一个网络覆盖率和数据集成通过使用联盟系统,结合数据的服务标准化、资本化,并真正实现联盟数据共享数据和政府部门。

3.共建共享,创新发展

“智慧工会“建设工程作为工会制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就像一座建筑。工会联合会应该把房子建好,并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如水、电和暖气。在房屋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吸收城市和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各种基础资源的互联互通。将根据自己的劳动分工条件来装修房屋,配备必要的电器、家具,装修时应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满足用户的需要;基层工会和广大职工是房间的主人,都利用上一级工会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充分体验作为工会成员的温暖和幸福,也想现实生活中上升,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服务,在线服务职工工作做得好,创造一个生动、独特的案例和工作经验。构建“智慧联盟“,需要整个联盟系统,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智慧联盟“扎根于公司,茁壮成长,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4.做好培训工作,加强考核

推动将“智慧工会“课程纳入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必修课程,定期组织培训;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会议、讲座、在线视频等多种形式,加强工会干部的日常训练,加强“智慧联盟“涉及应用技术开发、操作和维护,和数据统计,等,理解和掌握知识,指导各级工会干部建立互联网思维,提高使用的能力“智慧“工会开展工作和水平。建议将“智慧工会“建设项目的实施纳入总工会重点检查内容,定期组织专项监督。建立健全“智慧工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制定量化考核指标,接受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第三方评估和绩效评估,确保网上工会服务质量。

四.总结

随着“智慧工会“的建设和发展,各级工会必将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模式等方面发生深远的变革和创新。“智慧工会“将成为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引擎,所有工作将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开展工作的服务人员将更加准确和方便;“员工网上家园“让员工更容易接近;将不断引领广大职工始终倾听党的话语,追随党的步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工会组织作出更大贡献。

2.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1 校园水系多样性功能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之先物,没有水系的校园景观是不完整的,是单调的。优美的亲水景观与风格中西结合的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师生课余放松休闲、观赏娱乐、净化心灵、激发活力的户外活动空间。2)水体中的各类动植物、微生物,与地面上的各类动植物构成了校园生态系统。整个水体的自然化、生态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可以有效调节校园环境的微气候,维护平衡生态。3)校园水系是校园雨水的主要排泄汇集途径,也承担了部分城市行洪功能的不足,保障防洪排涝功能。一方面水系的蓄水潜力可以增加调蓄洪水的容量,有效进行排涝;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雨水管网的管径和埋深,从而相应降低了市政工程造价。

2 景观水系有序实施

我校新校区基本上处于土方填筑区,南面是高教园区主要公共道路留和路,北面为高教园区海拔最高的屏峰山系,山脚前是流入西溪水系的上埠河,整体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形。在屏峰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有机结合建筑风格及校园道路的特点,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开展校园景观建设。校园水系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内容,在充分保留了原有天然溪流水系的基础上,适度开挖了人工水体,扩大了水域面积,注重利用水景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和谐共生,保证了景观效果。

校园水系的建设根据校区建筑、市政工程的进度,结合景观工程建设分期实施,目前已经完成两期工程,三期工程在建。一期水系位于校区主入口的西侧,环绕二期学院楼区块,静卧于图书馆广场西南,水体面积约26 000 m2,于2006年4月竣工。二期水系位于主入口东侧,起于理学院楼前,延伸至体育馆后,最后收尾于生活区次入口的西侧,水体面积约23 000 m2,于2007年1月竣工。三期在建水系位于生活区中心位置,规划在学生活动中心南面景观主轴上,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水体面积约6 000 m2。

1)校园水系应充分体现校园特色,反映校园文化,具有生态感、时代感。做好规划设计,符合校园整体环境的风格,是校园水系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为了达到亲水近水的最好效果,对设计水位进行了重点考虑,基本上将与建筑物室外地坪、校园道路的落差控制在1 m左右。例如二期学院楼区块室外道路标高基本为10.3 m~10.5 m,设计常水位就定在了9.4 m。另外考虑到校园水系的安全因素,在满足设计效果后,水系的平均水深控制在1.5 m~1.8 m。2)水系的水位保持也是水系维护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施工时加强了对水体的基底处理与防漏的技术措施。a.在原来的堰塞退化的溪流、水道部分,清除干净滋生的杂草,挖除了50 cm左右的淤泥进行疏通,然后对基底剩余的淤泥放水曝晒后拍打压实。b.在新开挖的水系施工过程中先翻土修筑临时挡水坝,保证新挖水系的基底处理的环境。开挖造型过程中从设计水面线上50 cm开始多挖深20 cm,挑除10 cm以上的石块、树根等杂物后压实作为基层;然后在基层上铺10 cm的无杂质黏土拍实,铺设一层0.5 mm厚的PVC土工膜至设计水面线50 cm处翻边压顶,最后再铺设一层10 cm的无杂质黏土拍实。施工工艺不复杂,效果却也很好。3)由于校园水系多为新开挖,在水岸处理上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采用自然缓坡的形式,通过滨水岸边配置水生植物,常水位以上采用草皮绿化的方式进行护坡,最大程度的实现了水系的自然化、生态化。在局部水域空间也适当使用少量亲水性硬质驳岸,通过沿岸木栈道、亲水平台、下沉式台阶等方式来提高亲水性。在人文学院楼的内庭院里,通过在连廊下构筑水体通道空间,修筑亲水平台、下沉式台阶,引入水系后形成一池水景,巧妙的构成了院中水景。考虑到课间短时间大量人行交通需要,在主入口西侧建造了景观木桥一座,不仅解决了二期学院楼的交通瓶颈,有效分流了课间学生流,同时也成为了点缀水景的小品。4)由于水系还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在这方面也做了细致的考虑和设置。首先,在一期水系的北端构筑了溢水井,并埋设了两根直径1.5 m的混凝土管作为排洪通道,在雨季及台风季节,水位一旦超过设计常水位,洪水可以迅速排入邻近的上埠河。在一期、二期水系间也已经预埋了通过主入口道路的连通混凝土管,有效地沟通了两期水体,提高了整体抗洪能力。在二期水系的下游也相应地设置了一座溢水井,接入市政雨水管道的预留接口。5)仅有一汪碧水缺少了生机和美感,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a.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水生植物,与整体环境自然和谐,减少人工痕迹。b.合理配置,注意季节变化的影响,兼顾冬季景观的效果。c.水生植物分挺水、浮叶、漂浮、沉水四类,针对不同类型采用合适的栽种方法。d.广泛应用荷花、千厥菜、菖蒲、水葱、野茭白等比较常见也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另外也引进了如意大利银芦、再力花、黄花水龙等新品种来丰富景观。

3 水系建设的心得体会

通过一期、二期水系的建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山水相宜,天人合一”的景观建设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点也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的认同,亲切的称其为“护校河”。1)对池底的处理比较成功。一期水系的新开挖面积较大,施工过程中一次一夜大雨后水蓄到了设计水位,但不到3 d便渗漏殆尽;而在采用PVC土工膜法处理后,水体的保水效果令人满意,暑期半个月无雨的情况下水位下降也不是很大。二期水系中13 000 m2的原有溪流水道采取了清淤除草,拍实河底的方法,不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造价。2)近两年来极端恶劣天气增多,台风暴雨等带来的短时大量降水,考验了校园水系的抗洪排涝能力,事实也证明了基本上是满足要求的。由于屏峰校区所处的周边环境特点,对面山系汇集的洪水通过溪流,漫过路面,大量涌进了校园水系,而北面上埠河及下游西溪湿地的整体水位也抬高明显,造成泄流困难,排水速度较慢。无法控制外部整体环境的因素,就在内部深入挖潜,在上埠河沿线原溢洪管道处增加两根相同直径的混凝土管道,并在图书馆西侧水系新增加溢洪管道一处,还配备了抽水泵若干以备不时之需,从而大大提高了排洪抗洪能力。3)外面道路对面的两个农居点由于没有实行截污纳管工程,部分生活污水就顺着溪流进入校园水系,污染了水质。由于校园水体未能与外部水系很好沟通,循环不畅,造成了局部富营养化污染,不利于水体的活化。因此,为保障景观水系水质,采取人工方式加强水系的循环。设置潜水循环泵,抽排水系的水强制循环。循环泵出水管处设置旁通,抽取自然水灌溉绿地植被,形成了水体的生态良性循环,对于节约用水也具有现实意义。而当水系水量不足或水质恶化需要换水时,利用靠近上埠河建造的深水井抽排补水,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雨天则可通过溢水口和潜水泵,利用雨水达到换水的目的。

总之,校园水系的规划建设是涉及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学、美学、植物学、环境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在规划、建设、使用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得失,建设一个功能多元化的校园水系,不仅可以使整体风格和谐,美化校园,还可以构建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态环境,创造宜居向学的良好氛围。

摘要:指出校园水系的建设应以满足功能、人水和谐为目标,综合规划、统一实施,结合我校新校区的工程实际,论述了校园水系的多样性功能、实施经过以及心得体会,以建设一个功能多元化的校园水系。

关键词:校园水系,建设,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郑益群.水生植物在校园水景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08,2(3):14-16.

3.营销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鍵词】营销体制;信息;竞争力

通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坐等货源的危害,对于一些运输品种单一,没有建立营销机制的运输企业冲击最为严重。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营销机制,在主导产业发展受阻,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下滑,外需明显减弱的形势下,能够从容应对货运量急剧下滑的趋势,走出运输生产低谷,提升客货生产抗干扰能力,把各种危机对铁路运输的影响降至最低。

1.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全国货物运输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都在积极抢占市场。铁路货运量占有份额的下降,也就是所说的核心竞争力的降低,核心竞争力的降低除了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铁路货物运输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致。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铁路运输的核心竞争力,重现铁路货运的优势,就要下大力气搞好铁路货运营销,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确保全员参与,提高服务质量,我国物流企业正处于调整和整合的历史时期,运输行业已进入过度竞争状态,运输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靠降低运输生产成本和运输产品价格竞争已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运输产品竞争的焦点逐渐转向对流通渠道的争夺,转向力求以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最快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品质文化”、“服务文化”,即强调服务质量、劳务质量,贯彻商业道德和伦理,遵循客户愉悦原则,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及时捕捉客户的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提供给客户安全、方便、快捷、合理、经济的“五满意”。

2.抓好运输安全,突出铁路运输优势

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铁路与公路和民航相比的明显优势所在,但是不安全的因素仍然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因此在货物运输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对高附加值的货物运输,要尽量防止可能产生的事故,防止货损货盗等。

3.强化营销观念,提高营销水平

加入WTO后,我们对国外先进企业的营销理念有了全面了解,货运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营销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正转变为新兴的“6P”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外部环境我们不能控制,那就牢牢把握4P、6P这些可控制的部分。

目前铁路的各级都建立了市场营销机构,但是营销的方法,仍然停留在生产导向和推销导向的低层次水平上。传统的货运营销观念基本上局限于以铁路自身的运输能力、技术资源为出发点去揽货源、找货主,把货主视做铁路要攻坚的堡垒,然后去设计销售手段,组织营销。而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应把关注点放在货主的需求上,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价值,并提供这些价值。因此,理念的转变是营销战略实施的关键,应当广泛提高职工对营销工作的正确认识,加强职工主动营销意识。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如果说过去我们依据自身的运输规模、运输方式、运输能力来组织货源,铁路实行以运定装,企业实行以运定产,适应了大宗货物计划运输的话,那么,现在应当根据货主对运输的需求来设计我们的运输方式。即由运输能力——市场营销,转变为市场需求——运输能力——运输产品的开发——提供市场价值。

3.1构建市场化的货运营销体制

铁路货运单位应抓紧建立并完善铁路局、站段两级专门营销机构,合理划分各层次营销机构职能,实行逐级负责和分工负责制。如集团一级营销机构主要负责策划全局营销方案、预测市场整体走势、设计和开发货运新产品、培养和发展营销队伍、负责地区吸引范围内的市场调查、分析,对较大宗货源和大型厂矿企业直接进行货源组织和营销谈判,对各货场、无轨点和货物集散站进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基层站段则只负责落实营销策略,组织运输生产,其营销功能上移到铁路局,以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在组织上实现营销工作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

3.2建立责权明确的货运营销机制

只有建立规范化、高效率的营销管理机制,货运营销才能真正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机制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公司营销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二是对营销盈利情况的评估;三是对营销人员个人业绩的评估;四是对营销成本与费用的评估;五是对站段的道德及社会责任的评估,也即对企业宗旨落实情况的评估。所有这些评估的结果与营销机构及个人的收入水平必须紧密挂钩。概括而言, 这个机制就是全面评价加严格考核。具体到我们企业,货运营销中心及其营销人员的收入,应与货运进款收入、装车数、发送吨等指标完成情况及服务质量指标全捆全挂,企业多收则个人多收,企业少收则个人少收。通过这一机制的运用, 使得所有营销人员都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综合运用各种营销促销手段

3.3.1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上大量做广告。每日将货车车皮剩余量信息公之于众, 引导货主使用、购买。另外, 在优质优价列车开行前和提供新的服务项目前, 要利用大量的广告, 进行宣传。

3.3.2各直属站和车务段要成立专门的销售队伍, 经常深入到厂矿企业、农村和商品集散地推销货运产品。

3.3.3对运输大户实行优惠政策, 包括优先运输政策和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以确保大宗货源不流失。

3.3.4定期召开货主联谊会, 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反映, 并介绍铁路运输的情况, 达到增进了解、交流感情、互通有无的目的。

4.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铁道部已经构建了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并让我们铁路货运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例如:

4.1集中受理、优化装车系统

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签订货物运输计划、查询运价、在网上填写运单办理托运手续、承运后可以在网上通过银行的电子支付手段办理支付运费,装车后客户可查询装车信息。货物到站后客户可在网上查询到货信息,也可以向客户的手机等通信设备发到货信息。进一步发展在在网上办理支付手续,铁路负责上门取货、送货上门。进行物流仓储配送服务,客户将货物存放在铁路仓库,铁路按客户需求进行配送服务。

4.2客户服务中心

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操作平台上,完成所有对货主的外部服务,包括货运业务咨询,受理货主的运货预约,向收货人发到货信息等等;同时,根据货主的服务要求,对内负责与运输调度、车站、货场间的协调,实现货物的门到门运输。

4.3大客户信息系统

这些系统的建立使货主与铁路间沟通渠道、办理途径扩大了,使得货主足不出户便可以办理托运的全部手续,并可以查询到自己货物的实时状态,让货主提前收到货物的到达预报信息,提前做好接卸准备,方便了货主的同时,也提高了铁路的货车使用率,减少了铁路窗口单位的业务办理量与差错,确保了站存资金的安全。

通过本次铁道部货运系统站段货运营销计划人员研讨班的学习,让我们从我国铁路的现状到现代物流发展模式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实践,再到铁路的营销与展望让我们认识到铁路必须要认真从货主最希望的事做起,从货主最不方便的事改起。■

【参考文献】

[1]郭玉华.铁路货物运输服务体系与营销战略[J].铁道货运,2009,(11):1-3.

4.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紧密结合矿井实际、打造特色的廉政文化,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峡煤矿按照“培育核心理念、重在行为养成、完善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探索、认知和实践活动,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东峡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之路。

一、深层次思考,凝炼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

东峡煤矿廉政文化创建伊始,就对为什么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构建什么样的廉政文化体系、如何践行廉政理念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凝炼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一是从为矿井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上思考。矿井经过三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提升和跨越,首要的是高度凝聚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意志。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和渗透功能,用优秀的廉政理念把握党员干部的思想与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和带动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这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政也是生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从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思考。剖析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心理成因,除了主观上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因素外,在客观上受不良文化

影响也是重要诱因。而廉政文化营造了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用清廉之风吹散污浊之气,从源头上把住党员干部不想违纪、不敢腐败两道关口,减少违纪违法的几率,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表现的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化,体现的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保护。三是从构建“大廉政”格局上思考。在企业形成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全党抓、全员管的“大廉政”格局,是当前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中,运用廉政文化这一有效载体,整合反腐倡廉资源,形成党委搭“舞台”、纪委唱“主角”、部门“小合唱”、党员干部“大合唱”的“大廉政”格局,使反腐倡廉的层面扩展和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风廉政建设全党全员齐抓共管。四是从打造具有我矿特色的廉政文化上思考。廉政文化建设贵在实践,重在实效。脱离实践性,廉政文化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偏离实效性,廉政文化就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深深地根植于实践的土壤中,具有矿井各自的特色和特点。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更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搞重表层、轻内涵的形式主义的廉政文化。一定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探索,并身体力行去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廉政文化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矿在探索和实践中提炼形成了由“廉政也是生产力”的廉政观、“权力就是

责任”的权力观、“心想正事,身有正形,胸怀正气”的形象观等廉政理念,由“迷惘、错位、侥幸、失衡、功利、从众心理”构成的“腐败行为的心理成因”,以及由“正面引导法、案例警示法、强力灌输法、集中培训法”等构成的“反腐倡廉十法”,构建了具有东峡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系统性运作,全面实施践行廉政理念

把廉政理念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形成“以廉为荣、以廉为乐”的崇廉意识,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也是廉政文化这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此,的实践与思考关于煤炭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实践活动,做到内容实、形式活、载体新。一是坚持理念灌输,让“廉”的意识根植于党员干部的心灵深处。首先是利用宣传媒体灌输渗透。以现代传媒为重点载体,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廉政理念和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廉政勤政先进事迹报告团、廉政文艺专场演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使廉政文化走向大众,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其次是利用廉政文化知识灌输渗透。通过开展廉政文化知识测试和征答竞赛活动,积极传播和普及廉政文化相关知识,编辑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廉政文化手册》、《廉政文化读本》,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形成共读廉政书的浓厚氛围。通过宣传灌输渗透,使廉政理念逐步被广大党员干部认知并认同,从思想深处解决了“三种错误意识”,克服和纠正了“三种错误倾向”,确立了“三种心智模式”,使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二是开展践行活动,让“廉”的行为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用廉政文化理念对党员干部进行行为训练,使之变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自觉行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全矿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做员工满意公仆”活动,利用座谈会、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教育,党员干部能够认真对待权力,认识到权力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能够理智对待金钱,自觉做到抵制物欲的诱惑,利为民所谋;能够正确对待情感,认识到情感再重也重不过党纪国法,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三是建立形象识别系统,让“廉”的理念渗透于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廉政文化建设既要借助广义的教育共性原理,又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把廉政理念内涵转化为静态、具体化、视觉化的外在形象传播形式,使党员干部一目了然,并产生认同感。东峡煤矿党风廉政教育体系的视觉系统主要由廉政文化长廊、党员先锋岗、廉政警语、《廉洁自律手册》等构成;听觉系统以组织征集廉政歌曲、大唱廉政歌曲为主要活动。通过廉政歌曲演唱、利用班前班后会组织员工学唱廉政歌曲

等形式,在全矿唱响正气歌,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渗透性和影响力。

三、立足于长效,建立科学规范的保证机制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东峡煤矿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廉政文化的相关制度,构建“大廉政”的工作格局,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一是从落实领导责任上保证。东峡煤矿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线,按照《实施纲要》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要求,重新细化分解党风廉政责任,明确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和责任范围,自上而下实行党风廉政责任目标承包,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级负责,层层包保。切实把各层面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者从牌板上或文件中“请下来”,认真履行职责,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廉政”格局,使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建、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发挥优势、员工积极参与的责任体系和整体合力。二是从落实长效机制上保证。我矿认真总结,理性思考,将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系统化,将系统化的做法常态化,将常态化的做法制度化,建立起具有本矿特点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注重及时推广基层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的新经验,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自律在考核上与“6S+T”、“五型班组”、“三工并存转换”一并考

核等,都对廉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保证和推动作用。三是从落实制度文化上保证。东峡煤矿把廉政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以廉洁理念指导制度创新,以制度约束权力运行,以制度彰显文化内涵。围绕人、财、物的权力运行,重点加强对干部选拔和干部的日常廉洁从业行为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对涉及干部任免、工程招投标、材料物资设备采购等重大问题,通过设置权力界限、规范从业行为、实施阳光操作、纪委全过程参与和全过程监督,让廉洁从业各项规定成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做到文化规范与制度规范并举,使各级干部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纯洁性,提高依法经营、民主决策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5.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完成企业生产经营各项任务的执行团队。班组文化是班组成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团队凝聚力,增强员工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用。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司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以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班组文化建设活动,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关注员工成长和发展,营造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文化气氛,把班组建设成为爱岗位、讲责任、懂经营、会管理、优服务的先进团队,成为推进改革、严格 管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开展班组文化建设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深化和践行公司文化理念的载体和平台。要通过班组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公司文化理念,使之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有新的提升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固本强基”原则。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铸魂育人思想,通过班组文化建设坚定员工信心,统一员工思想,提高岗位技能,激发班组活力,筑牢管理基础,实现文化管理与班组管理的统一。以建设“学习型班组”为载体,班组员工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定期组织员工学文化、学技术,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工 作经验和读书体会,提高员工技能和文化素质,促进员工成长进步。

三、坚持“贴近实际,务求实效”原则。要贴近员工、贴近班组、贴近供暖工作实际,围绕班组中心工作和薄弱环节,找准班组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建立与班组相适应的文化 建设模式,用工作成效检验文化建设成果。践行公司“严格管理精细化,规范管理科学化,创新管理全员化”管理理念,向员工灌输“严、细、实、新”的管理要求,养成严格要求、细心操作、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提升班组的管理水平。

6.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交通之魂,文以铸之。正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一条公路,在没有形成或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时,它只是一条可以通行的普普通通的公路,但一旦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极可能就是一条名路,它

就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成为一条体现文化精神、道德力量并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路。公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也如此。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这个单位、这个行业就能活力无限,长盛不衰。

“交通乃文明之舟,交通与文明相伴,与文化共生”。从秦开五尺、汉修南夷到云南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昆明西站至碧鸡关公路建成,再到战火硝烟中用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直到今天纵横四方、八面来风的密密路网……两千多年的云南文明史始终与交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而在云南交通起步、发展的进程中,云南交通文化也经由孕育、发轫而至鼎盛。

当前,紧紧抓住云南深入实施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机遇,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动力,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将行业文化建设和行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发展的文化环境,是云南交通人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责任。为此,我们需要对云南交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系统认识,对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对云南交通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一、云南交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交通文化与云南交通发展共生共融,是几千年云南交通发展中最高级的精神潜流,她潜藏于红土高原的条条公路与座座桥梁之中,隐匿在记载云南交通发展的残章断句之中,体现在一代代云南交通人的精神气度之中。云南交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鲜明的时代性。

(一)云南交通文化的基本概念

人活一百年,树活一千年,文化能活上万年。孔子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可是他的名字却代代相传,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广泛传播至全世界。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在重大考验与困难面前坚如磐石,万众一心,说到底就是中华文化在起作用,也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文化”一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而“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在《庄子·逍遥游》中:“化而为鸟,其名日鹏。”《易经·责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时至今日,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化,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某一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等等的综合体现。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该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故有,有文化的行业,才是负责任的行业、先进的行业;有文化的单位,才是有活力的单位、文明的单位;有文化的人,才是有品位的人、智慧的人。

云南交通文化。云南交通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是云南交通发展历史的沉淀,也是交通人基于云南独有的地理自然条件、在推进交通发展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如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和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是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工作中形成的礼仪风貌等行为模式,两者介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之间。心态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等心理因素,是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同时也是交通文化的核心,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互交融,并对后三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道德文化。“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长胜靠文化”。道德文化是云南交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重中之重是抓好职工道德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素养,是一个始于素养、忠于素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把职工道德文化建设摆在交通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在全行业大力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文化氛围。

(二)云南交通文化与交通发展同步

“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刘熙《释名》)道路是经过人们踩踏而成,这是原始的交通,也是交通肇始。云南高山峡谷、大江大河的地貌阻碍了云南与外界的经济文化往来,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祖先用脚踩出了一条条羊肠鸟道。为改变云南交通闭塞的状态,自秦汉始,古代先人依靠刀凿斧劈修筑了“五尺道”、“

西夷道”等步驿道;至明清,云南驿道内联四川、贵州、广西,外接缅甸、越南、老挝。民国时期,云南始有公路,其中以修筑于1938年的滇缅公路最为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南交通发展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农村公路竞相发展,水运建设突飞猛进。时至今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蔚为可观。从云南几千年的交通发展史看,无论是步驿道发展期,还是现代交通发展期,受制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既有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有相对停滞的低谷,总体呈现为时断时续的状态。

交通文化与交通发展同步。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或某个特殊节点,交通文化就会凸显,并支撑交通发展,而交通发展相对停滞时,交通文化就会潜隐,但不会消亡。南方丝路形成初期,“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民谣记录了古人开山筑路、不畏艰难的情怀;唐朝是云南驿道网络初步形成时期,“驿”、“馆”文化始兴;云南驿道在元代实现了大规模发展,“站赤”建设深入影响了云南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云南交通文化体现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献身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困难时期,云南交通文化就突出了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特质。可见,源远流长的云南交通发展史铸就了云南交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云南交通发展时断时续的状态也直接导致云南交通文化呈现出时隐时显的特点。

(三)云南交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交通文化的凝聚力是交通行业所具有的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全体交通人的向心力,也是交通行业赖以发展的内在力量。相对于体量庞大的云南交通物态而言,云南交通文化体量很小,然而却贯穿于整个云南交通物态的发展、有效支撑了交通物态发展,这就是交通文化凝聚力作用的体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云南交通文化的自然凝聚力,表现为一个在红土高原从事相同行业的群体所形成团聚力量和亲合力,以及特定的语言体系、思维习惯、相同习俗和对交通行业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是云南交通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云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韧性;云南地处边疆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又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既有与全国交通文化的共性,又有“多血质”的个性;云南文化融合的特征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在保留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文化思想。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云南交通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对云南交通文化现象起到吸附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丰富,成为推动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云南交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云南交通文化在交通不同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云南交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如秦汉时期,为突破大山阻隔,江河围困,开山筑路者体现的是开拓人格;云南驿道发展时期,马帮成为云南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这时体现的是坚韧人格;滇缅公路时期,筑路大军冒弹雨、舍生死抢通生命线,体现的是英雄人格;新中国成立初期,筑路工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推进云南交通实现大发展,体现的是奋斗人格;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并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网络迅速延伸,农村公路等级不断提升,水运建设加快推进,云南交通人体现的是创新人格。各个时期的人格特征是云南交通人区别于其他行业从业者和其他省区同行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也是对云南交通人这个群体气质培养与形成的要求。

(五)云南交通文化引导交通职工有品位的生活

通过交通文化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交通职工健康、和谐、正常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而职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行业前进的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交通文化也在这种不懈追求中,孕育、催生和演进。为此,要着力改善交通职工民生。改善民生,既要改善社会民生,也要改善行业民生和职工民生;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工作,服务好基层单位发展和职工全面发展。对广大交通职工政治上要多帮助、工作上要多支持、生活上要多关心,努力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解决好在住房、就医、交通、餐饮、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真正让大家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增强作为云南交通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最终形成这样的交通职工道德文化环境:“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交通文化建设是云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必然要求,是交通人助推新跨越和实现“云南梦”、“中国梦”的重要责任。

二、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高度重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紧紧抓住“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关键,以职工道德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着力提炼行业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构建行业理念识别体系;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职工行为,构建行业行为识别体系;统一行业外在标志,构建行业视觉识别体系,使行业文化建设成为推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自觉已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逐步形成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构建了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行业核心价值观;以“发展现代交通,做好‘三个服务’”的行业使命;以“建设一个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让各兄弟民族享受高品质的运输服务,让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交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的共同愿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行业精神;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价值准则和职工行为规范,并使之转化为广大交通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实现职工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创建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滇西公路文化走廊”、“滇南绿色生态走廊”和“云南公路馆”成为展示公路文化的精品。“路畅人和”被列为为“十二五”首批候选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大丽高速被列为全国公路文化建设示范路,保腾高速被列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科技文化示范项目。省公路投资公司、怒江公路总段分别被命名为第二、三批“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昆磨路政支队等13家单位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先行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窗口(文明)单位。8家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单位被评为“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一大批文明单位、示范窗口和个人受到省、部表彰。涌现了杨晓川、赵家富、汪建明、铁飞燕、和星、李志奎等一批交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在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涌现出了10位“路县长”和30位“路乡长”。交通运输部文明委曾给予高度评价:“亮点突出,方法和形式多样,把交通行业文化与路域文化有机结合,在全国独树一帜,云南公路文化的一些经验可向全国推广”。

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先后组织了“昆瑞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重走滇缅路”摄影大奖赛、“昆磨杯”摄影大赛、云南古道古桥古驿站摄影大赛,“云南交通辉煌60年”巡展。出版了《滇缅公路--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从茶马古道到昆曼国际大通道》、《1978—2008云南交通30年嬗变》、《云南古道古桥古驿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云南省交通运输职工摄影作品集》等大型画册。举办了“和谐交通平安颂”文艺晚会,特别是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交通运输部春节团拜会,云南交通文艺骨干精心准备、倾情演出,为交通运输部送去了一台充满节日喜庆色彩、展现七彩云南风情的高质量高水平节目,充分展示了部省之间的浓厚情谊,充分展示了云南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云南交通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部领导的一致好评。

形成了一套行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200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全行业成立了推进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不断加强和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出台了《云南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评审条件与表彰机制,在品牌选树、示范单位创建、典型培育、总结表彰及推广示范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更加突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确立了交通文化建设的八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体现特色、重在领导、系统运作、追求卓越、突出经济、继承传统。提出了交通文化建设的五个主要步骤和方法: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着力构建价值体系、建立保障体系、践行价值理念、开展绩效评估。

助推交通建设大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国道主干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省级通道建设、“兴边富民工程”沿边公路网建设圆满完成,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943公里,“七出省、四出境”大通道朝着全面高速化目标迈进。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4万公里,全省129个县中123个通高等级公路,“县县通高”目标基本实现。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3.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规模达18万公里,全省乡镇通畅率达到94%;行政村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达到36%和98%,农村交通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水运建设异军突起,水运投资快速增长,新增航道2194公里。

(二)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仍然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现阶段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实施步骤、重点工作分析研究还不够透彻。二是行业文化建设体系还不够完整,在行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以及符合各单位实际、体现科学管理要求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在组织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都缺乏工作机制,文化建设普遍缺经费、缺人员、缺编制,缺乏培训体系与激励机制,在行业内部也未建立起文化建设交流平台,整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全省交通文化的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四是职工道德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现象在交通运输行业依然存在,少数职工的思想道德状况让人堪忧,如政治意识有所淡化、道德标准有所模糊、价值取向个人利益化、生活目标有所盲目。

(三)交通文化发展要与云南大交通建设相适应

2008年3月,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以及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并入交通部,并成立交通运输部,大交通的概念随之提出。此次整合交通的大部门体制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国家站在大交通的高度,通盘考虑、合理构建多元协调的交通体系,宏观战略性地调配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交通资源。今年3月,按照新的职责,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发展,可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无缝”连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格局。这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符合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为云南大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云南交通文化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和空间。

云南交通文化发展为云南大交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撑等“软环境”,而云南大交通建设为云南交通文化发展造就了基础设施、技术保障等“硬环境”,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为目标,大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云南大交通建设要求、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行业发展特色的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体系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用高尚精神统一思想,用科学管理规范行为,用优秀品牌提升形象,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力、竞争力得到全面地提升。

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以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巩固全行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以推进文化建设和行业管理相融共进为目标,着力创新文化管理实践活动;以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契机,着力提升子系统文化建设水平;以加强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培树为重点,着力打造影响力较强的行业文化品牌;以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改善行业文化阵地的环境条件;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以文化人、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到“十二五”末,争创具有重要影响的10个文化品牌、2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个先进典型;争取打造30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5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00个厅级“巾帼建功”单位;90%以上的厅属单位成为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

三、着力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

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要大力发掘文化载体的深度(区域性、民族性及生态性)和广度(传承性、公益性及群居性),创新驱动行业文化发展。而核心就是不断发展和提升交通修养,把交通修养作为文化建设服务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境界和动力源,努力加强职工道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8个字:立德、创牌、聚力、铸魂。

(一)立德

道德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通常代表了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道德是自律,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它律,是道德的底线。第二种形态: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组成。第三种形态:道德规范是社会或阶级用于和人们利益关系之间行为准则,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道德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立德,就是以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为契机,加强职工道德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核心价值倡导行动、道德模范示范行动、文明主题创建行动、文化精品培育行动、行业形象塑造行动”五大行动,进一步提升专项活动成效。重点倡导和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内容的交通职业道德,切实树立交通运输行业“道德标杆”,积极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行业文明服务水平。

爱岗敬业是关键。要求广大交通从业人员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交通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和客货运输服务,交通工程建设关乎百年发展大计,客货运输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要求从业人员要敬重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为保证工程建设和运输服务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诚实守信是基础。要做到诚实、诚恳,讲信义、守信用。交通行业倡导并实践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着眼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近年来重点抓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出租车司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等),健全诚信机制,强化诚信意识,做负责任的行业、负责任的部门和负责任的岗位,努力提高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和信誉度。

服务群众是目的。服务是交通的本质属性,做好服务是交通发展的突出主题。要通过开展文明单位、示范窗口和岗位标兵建设活动,大力推行热情服务、周到服务、规范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做好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奉献社会是根本。交通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广大交通从业人员要将奉献社会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本职工作,以宽广的胸襟和坦荡的胸怀,以自己的才华和汗水真情地反哺人民、回馈社会,以奉献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肯定。

立德,就是要把交通修养、道德文化建设贯穿到广大交通职工做人做事全过程,做到决事一板一拍,处事以心换心,做事用心用力。

(二)创牌

交通文化是支撑行业发展的软实力。如何把软实力转化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硬动力,着力点就是创牌,重点围绕行业建、管、养、运四个大系统,创立独有的文化品牌和“道德标杆”,在行业内人人熟知,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同时,真正把交通修养、交通职工的道德力量转化为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建设系统要创立“筑康庄道,架民生桥”的文化品牌。自古以来,修桥铺路就被视为大善事、大好事。但人的生命有限,而修路架桥的事业无限,所以要在交通建设单位和部门中倡导“人生能修几条路,少留遗憾多创优”的理念。把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事业结合起来,从修路是锤炼人生价值、培育优秀品格、塑造团队精神的高度。

路政系统要创立“依法护路,路畅人和”的文化品牌。公路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国家是其产权所有者的特性决定了路政部门作为其维护者,依法履行好维护好路产路权的权力。路政作为交通行政执法的窗口单位,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基本要求,不粗暴执法、不以罚代管,而是追求程序正义、实体正义,让执法对象在和风细雨中自觉纠正违法行为。

养护系统要创立“用心养路,路平人安”的文化品牌。从物理层面而言,修路是基础,养路是关键,“养”是“建”的延续,是“建”的巩固。建设的成果需要养路人的劳作来减缓损害的速度,通过采用各种科学手段降低养护成本,保持公路的完好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养路的周期远远大于建设周期,也就衍生出养路的文化意义——“养路养人品”,养路是对养路人意志的磨练,是对养路人人品的砥砺,最终以“路平人安”的形式,表现“好人养好路,好路养好人”的辩证统一。

运输系统要创立“快捷便民,安全舒适”的文化品牌。运输是实现人和物空间位置变化的活动,因为有运输需求才会产生建设与养护的需求。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二者的共同点是追求安全和快捷,在此基础上,客运侧重于舒适,就是要变“走得了”为“走得好”;货运侧重于便民,就是货物中转环节尽量少,力争实现转运“零对接”。

创牌,就是要创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文化品牌,带动交通文化建设,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追有方向、赶有目标。

(三)聚力

聚力,就是唱响行业一首歌,以《彩云之路》为主线,唱响行业主旋律。

歌中这样唱道:七彩的云霞,七彩的梦,七彩的大地是家乡。沟通日月铸通途,飞越天堑舞巨龙。枕着古道的铃声,找寻心灵的渴望。奉献青春的笑容,吟唱幸福之颂。

长长的大路,长长的情,长长的彩练达四方。路绕三江架彩虹,挥动玉带天下通。踏着历史的天路,畅想高原的情怀。牵着希望的春风,迈向金色之梦。

在每一位云南交通职工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心声:如果有一个地方最让我魂牵梦萦,那就是彩云之南;如果有一份事业可以让我们付出一生的青春,那就是交通运输事业。

这首歌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路的这份永世情缘:人与路互为依托,又相互鞭策,其中有多少付出和收获,有多少追求和体现。交通事业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升华的价值,沉淀出了特别的交通精神。

这首歌中跳跃而出的字眼充满豪情和灵感:天堑、巨龙、古道、铃声、彩虹、玉带、天路……与之相对应的是青春、心灵、笑容、希望、情怀和梦想,既深深烙上了云南印记,又真真切切饱含着交通行业的鲜明元素。这首歌所传达出来的云南交通人的风采,既执着敬业、乐于奉献,又乐观豪迈、温情浪漫,因为我们“枕着古道的铃声,找寻心灵的渴望”,因为我们“踏着历史的天路,畅想高原的情怀”。

《彩云之路》是一首歌,也是云南交通人的格言。

(四)铸魂

铸魂,就是树立一种价值理念,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交通修养来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在云南公路事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公路行业的存在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决定了公路人群体和个人的心理、意识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自发的群体心理和个人心理逐步提升为自觉的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形成了指导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文化和群体精神),积极地反作用于公路修建与养护。人路合一,路人不分,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 逐渐萌生出了路性、路品、路德、路魂的文化载体。2003年,把公路行业的这种群体意识即价值体系归纳为“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作为公路行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公路局全面落实“12435”发展思路和“五字”工作目标,实施“321”工程、“7+1” 协调发展和职工“百元增资”计划中凸显了良好效果。08年以后,“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逐渐成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职工熟知、践行的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并得到省委学建办、部文明办的认可和推广。前两句是在交通运输厅工作时期提出的。2011年8月以来,结合对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提出的“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的云南新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先后提炼了“谦诚厚德,当好先行”、“谦诚厚德,交融通达”、“谦诚厚德,通达交融”,“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2012年12月,与“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合并为“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交通修养来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并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列为交通道德文化建设的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 是云南交通文化特别是职工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云南交通人的道德标杆。这四句话所赋予的交通修养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更是交通人人生之路上的一切。要把这四句话当作云南交通人立身的基础、立业的根本、立德的准则、立志的源泉,引导大家全心投入云南交通事业,凝聚大家力量攻坚克难,激励大家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尊重,找到心灵归属。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作为云南交通人特有的精神文化人格,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中到道德行为,小道个性习惯,既是交通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交通人的道德品质,还是交通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交融是精髓,通达是核心,谦诚是态度,厚德是品格。“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精神内核:一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交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交通行业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其他行业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二是云南交通人的共同基因。“云南交通人”是一个共同的称谓,也是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群体。把一个人生命置于一项永久的事业中,融入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群体中,他的生命和意义将伴随事业的成长和群体的壮大而被无限延长与拓展。伴随着云南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人群体逐渐形成壮大,就需要培育云南交通人的共同基因。三是云南交通人的精神坐标。云南交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条震荡的、无限向上的曲线。伴随这条曲线所产生的向上的、进步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内核,就是云南交通人的精神坐标,其作用表现为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时代内涵:交融,交汇融合,和而化之为交融,也就是人与人通过路实现相互交往、物质产品交流和文化与文化实现融合。通达,通行到达,人迹所及为通达,也就是要解决有路可走的问题。通达的程度决定了交融的质量。谦诚,是一种态度。谦,就是谦逊、谦卑,就是对待成绩不满足,不固步自封,始终保持超越的态度。诚,就是诚信、诚实,就是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诚恳的态度。厚德,是一种路径。“德”,就是符合发展规律。厚德,就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升华与创新: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巩固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要靠交通人实践和培育,也就是“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要靠良好的行业风气和道德力量来保障和维护,也就是“畏天畏地畏百姓,多仁多德多贤良”。要靠交通文化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职工和行业的文化自觉、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就是“内固其本,外化其行”。

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修路、养路是特征,人生、人品是境界。“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逻辑关系:路,专指现代意义上通行汽车的公路,也借指人生之路。修人生,就是在修筑公路的艰苦奋斗中修人生之路,修人生的价值,修出智慧的人生。养人品,就是在公路养护中加强自身修养锻炼,塑造良好的品质形象。通过修路养路,逐步调整和完善交通人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哲学内涵:用三句话来作注释,“先把思想之路修通,才能实现路通之价值”,就是交通人要有科学的思想,修路必须先修身,养路必须先养心。“高怀见物理, 和气得天真”,就是交通人要有和谐的理念,努力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公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天地交而万物通, 陆水畅而百业兴”,就是交通人要有责任和服务的意识,抢抓机遇,为桥头堡建设就是提供得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文化发展:其文化张力与可能,有着三重境界,虽为一生之事,但主要通过“人生黄金三十年”即30至60岁来彰显和展示。第一境界是修路与养路,属于物质基础,就是前十年重技术、打基础、显专长,是确定自我的阶段,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修身与养心,属于生活积累,就是中十年重文化、养品味、显智慧,是认识自我的阶段,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修人生与养人品,属于锤炼提升,就是后十年重修养、塑人格、显魅力,是超越自我的阶段,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执着是意志,担当是责任,智慧是行为。执着,就要正确对待成绩,正视发展问题,正心推动发展,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注重把握中央政策、把握省领导要求和把握社会诉求,增强政治意识;注重现状分析、区域分析和前景分析,提高行业眼光;注重思想高度、实施深度和影响广度,拓展战略思维。担当,是云南交通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追求,具体表现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智慧,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可以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发展,用科学的思维统一步伐,用科学的思路推动工作。

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先行是支撑点,便捷是关键点,安全是着力点。先行,就是要突出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四网四节点”,即: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路水联运网;即物流节点、人流节点、站场节点、港航节点建设,构建“布局完善、功能协调、衔接顺畅、高效低耗”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突出交通运输的先导性作用,坚持“一化一引领”,即城乡客运一体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突出交通运输的服务性作用,实现“二站连五区”,即客运站、货运站;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边境口岸经济合作区。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交通科学发展首先是安全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有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效益。没有安全,发展就失去意义,就不可持续。要重点推进生产安全,突出抓好质量安全,精心打造政治安全。便捷,就是要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是解决有路可走的问题,从数量上满足交通需求;二是解决有好路可走的问题,从质量上满足交通需求;三是解决水运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事业情怀,一种道德力量,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可低估。交通文化建设,要树立在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中找准新定位的认识,通过积极推进交通修养,更好地服务交通运输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作为构建和谐行业的新途径,让交通修养成为广大从业者的共识,形成“同心文化”;把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作为行业文化阵地建设的新选择,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不仅能够更好的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激励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占领行业文化阵地,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交通青年是行业发展的未来,是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交通修养的践行者。交通青年要努力做到自谦而不自卑、自悟而不自扰、自重而不自溺、自修而不自封,共同谱写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正如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的: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7.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高职,学风建设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 经济形势非常好, 在这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 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 占普通高校数的61%;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00万人, 在校生达到860万人, 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6%,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使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示范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6.2%,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肩负了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优良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 探索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更好地肩负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1 高职院校学风的特征

学风, 即学生学习的风气, 是指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期教育和熏陶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和治学的精神面貌。高职院校的学风既包含了学风的一般特性, 又包含着高等职业教育学风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为经济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 是以知识应用、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为主, 理论教学的比重较少, 实践教学的应用性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学风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

1.1 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在人才结构中属于实用型人才的层次, 因此他们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是不同的, 更偏重于实用性, 他们的学习理念、驱动力也比一般的学习主体更加趋向于实用性。

1.2 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其重点就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其中实训、实习就是两个关键环节。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以岗位能力为标准的课程改革、开放化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等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基础保证。

1.3 学习氛围的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相连的, 因此不仅要按照企业的现场环境来规划实训场地建设, 以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教学与实训, 在整个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也会融入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突显校园氛围的职业特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融入到职业氛围中, 主动培育职业意识, 在校期间就内聚企业文化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 虚心积累职业经验, 不断改进学习方式。

2 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 对于如何科学地做好学习规划没有明确的认知。因此学习风气相对较差, 学生缺乏主动探知学习的能力, 课余时间多数感觉无所事事。

2.2 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认知

学生和家长普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正确认知, 对就业前景、专业竞争力缺乏信心, 学生没有树立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显示, 关于学生报考高职的原因, 有66%的学生是因为“自己高考成绩不理想, 退而求其次选择高职”, 只有10%的学生认为高职教育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2.3 职业素质发展不均衡

人才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员工的素质主要包含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但从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 许多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全面、不均衡。企业讲究企业文化, 它总是将品德、敬业、责任、协作等非智力性因素方面的素质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表现参差不齐。

2.4 培育优良学风的机制不健全

虽然在日常管理中各院校都十分注重强调学风建设, 但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培育优良学风的评价体系, 往往只强调了学习纪律、考试成绩等一般性学风因素, 而没有突出地把学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上。学生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随意性, 管理还不够完善。

3 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学风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全体师生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综合, 是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们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标本兼治,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3.1 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实践如何做人的舞台,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践中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加以领悟并深刻理解, 再进一步自发自主地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有针对性的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同时要深入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握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 并积极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 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职院校, 还可以将学生当前的需要与将来就业的需要结合起来, 着眼于企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主动做好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把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建立在个人理想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为学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3.2 对接企业文化, 加强职业教育

3.2.1 结合行业岗位认知、就业前景等情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 开展产学结合的深度校企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浸润, 了解、熟悉企业文化及职业前景。

3.2.2 借鉴企业的科学管理模式, 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

如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教学与实训, 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组织学生参与对班级事务的领导、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日常管理工作, 使学生亲身体验管理主体的角色, 履行岗位职责, 积累经验增强才干, 为将来顺利实现主体角色转换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2.3 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要求, 如团队

精神、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 有针对性地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实行岗位认知及能力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涵, 依托专业、依托企业开展, 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吸引学生参加, 有意识地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健全培育优良学风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规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只有约束与激励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学风建设才能坚持长久, 不断深入。以“创先争优”的活动契机大力宣传倡导学先进、赶先进, 选树优秀学生典型,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 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 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加大奖励力度和奖励面, 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鼓励那些只要努力学习有进步的学生能够得到肯定和认可, 找到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 必须给予严肃的处罚, 以便警示教育其他学生。

3.4 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精心设置活动项目, 丰富活动形式, 着力打造校园特色品牌活动,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让更多学生亲自参与到文化艺术活动中来,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 陶冶高尚情操。同时, 学校的校园精神、校园景观、文化设施营造出的校园氛围也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社等既有资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其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目标, 自觉对己负责, 对社会负责, 激发学习动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教育点、发展点, 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学生的优点, 及时指出并给予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感受和走向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 高教论坛, 2003 (1)

[2]毛尚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5 (3)

[3]章瑞智, 翁灵丽.关于深入开展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 2006 (24)

8.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能源行业 国有企业 文化建设 研究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再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二、能源企业文化的概念

能源企业文化,应当是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场下由电力企业这一共同体内部创新为主,外部文化刺激、输入为辅,内、外生文化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它的核心是能源企业信奉并长期努力贯彻而实际形成的价值理念;主要内容是能源企业文化理念群、企业价值准则、企业伦理道德、企业文化心态等。从它的生成看,主要来源于能源企业生动的内部创造和创新,来自于杰出的企业家、核心人物以及全体能源职工的创造和创新。

三、能源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一)能源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从目前情况看,能源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且从整体分析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所致。一般来说,先进生产力发展地区的能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于落后生产力发展地区的能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省级能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于地市级能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而地市级能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于县级能源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因此,大部分能源企业尤其是基层单位的能源文化建设刚刚起步,水平偏低,在自觉运用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二)缺乏对能源企业文化的全面理解

主要表现为:建立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但关注的却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LOGO,企业的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缺乏对能源行业特色文化的理解,不明白什么才是建设有能源企业特色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化

很多能源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都有这种“跟风”的现象,优秀的能源企业文化必须是对能源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提炼与总结,而不是外在的借鉴与引进,对于一个能源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一定要具有原创性,要能充分挖掘本企业的特色,并形成科学的文化体系。缺乏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既没有特色,也不能起到激励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价值取向的作用。

(四)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执行力差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提炼提升技术和内化外宣的控制能力,同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组织保证也不强。企业文化建设多由党委兼职或由企业管理部兼任,以致本来是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工作最后只有一两个部门实施。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于把企业文化看成是政工部门或者企业管理部门的事。

四、推进能源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塑造新的能源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包含着这样一些基本要素:创新与变革、人本与能本、学习与超越、速度与效率、协作与共享、严守诚信、可持续发展等。塑造有个性的电力企业文化,就必须根据能源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符合实际、独具特色、能为企业广大员工理解和接收、能容纳职工利益要求的企业价值观。

(二)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

培育和打造企业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石。企业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员工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外化,使企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是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之魂”。发展企业精神并使之在员工中发扬光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能源企业要注意培养和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企业实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

(三)大力创建学习文化及学习型组织

能源企业作为基础性、支柱性产业,面临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未来潜在竞争者竞争的压力,进行学习型文化建设富有意义。

(四)全面打造执行文化

上一篇:劳动合同的附件下一篇:感恩的天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