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

2024-08-25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精选10篇)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 篇一

(《学校法律纠纷》)作业

发布时间: 2014-5-22 12:51:21

学校法律纠纷有哪些关注点?在你身边发生得最多的是哪种,请谈一谈解决这类纠纷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或方法。

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作业

发布时间: 2014-5-22 12:50:44

结合个人实际谈一谈,如何有效管理压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

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教师的权利义务与学生的法律保护》)作业

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有哪些基本义务?教师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履行自己的义务?

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 篇二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终身学习成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必须活动。中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从家庭环境走入校园生活的重要阶段, 其将会对中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体育是中小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学生健身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1)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体育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迎接更残酷的挑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接受继续教育是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途径。“7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存在一些‘培训需求上缺乏针对性, 培训观念上存在滞后性, 培训组织上凸现强制性, 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 (2) 本文欲从继续教育组织模式与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继续教育的教育师资机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以及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等方面探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若干问题, 其中一些观点可为今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继续教育组织模式与教学模式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称、学历和教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在不同教育成长阶段有着不同专业学习需求。所以,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模式, 应根据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成长阶段加以设计, 充分体现不同层次参与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 呈现螺旋式不断递进、不断发展的特征。” (3) 目前,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形式虽然呈现一定的多样化、多元化。但是大部分还是以院校本位式为主, 而其他如校本式、协同组合式、远程式、巡回流动式和专门发展式等多种组织形式很少或几乎不采用。而院校本位组织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性、统一性, 这种不分层次和对象的教育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更何谈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呢?

以往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 大部分采用的是课堂授课与观摩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因此, 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同时也忽视了体育教师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这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探索具有创新性、发展性、个体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 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全面发展个性。” (4)

(二)

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缺乏新意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教师的自主性, 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等实际条件,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相结合, 并将最新热点的问题作为授课内容。然而, 大部分培训机构只是把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为重要内容, 对教师接受与理解情况以及实践运用情况“一概不管不问”, 未能为体育老师实践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与此同时, 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落后。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授与讲解多, 讨论和个人专研少,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评价方式多数是采用统一的理论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 缺乏对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评价。“在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情况下, 许多教师进修机构还停留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凡此种种无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5) 以上种种同时也是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实际效果不高的原因所在。

(三) 继续教育的教育机构师资的综合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由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或教育学院承担的,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仅以当前的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师资水平和研究能力已难以胜任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多数培训机构的教师年龄较老, 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 教学的内容缺乏新意, 其学历主要是本科大专为主。这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同时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我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加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行列中, 毋庸置疑他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于中小学教育, 对实际的中小学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因此, “以高校教师为基础, 辅以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教研员及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师资培训队伍, 通过师资队伍的优化与整合, 既可保证师资队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6)

(四) 继续教育培训经费过高

充足的经费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济保障基础。然而, 由于近几年随着我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参加培训人员的扩招, 培训经费不足成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 由于工作条件恶劣, 工资待遇低, 那些培训价格不菲的继续教育让他们望而止步, 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低。与此同时, 目前继续教育的经费大部分是由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支付, 这有悖于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多渠道筹措经费体制。可见, 经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急切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出相应的措施。

(五) 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片面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 继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现代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为基础, 是针对全体人员的一种广泛而持续的教育形式。” (7) 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可以补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术能力, 解决和弥补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教学实践问题。对体育教师而言, 继续教育是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 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未意识到继续教育的好处, 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够用, 不必再去深造。部分体育老师虽然参加继续教育, 然其目的不是扩充其知识面, 而是为了提高学历与职称等方面原因。可见, 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还是未能全面深刻的认识, 缺乏主动学习动机。

二、结语

目前, 继续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继续教育发展至今, 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功效并不显著。以上的5个问题只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简单的概述, 未能做到详细深入地阐述。实际上,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相关的部门及科研人员做进一步的工作, 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更加的完善,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斌, 李国泰.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4 (3) :222-226.

[2]张雳.论有效的教师培训原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2) :53-58.

[3][4][6]许月云, 许红峰等.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优化与整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0 (6) :90-93.

[5]刘传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13-15.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现状;对策

对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中央和国务院极为重视,并把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列为培训的重点,而就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是当前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可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欠缺,培训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把解决的措施找出来,对于教师培训工作而言是最关键的环节。本文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探讨了其继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增强培训效果的措施。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不高

为满足中小学教育改革要求,促进其教学发展,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在上新台阶,极有必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但是就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来看,实际效果还很不理想,以下几方面是造成培训效果差的原因所在:首先只强调了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而忽视紧密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其次由于中小学教师具有较重的课业负担,较大的教学压力,如果让他们继续参加培训,就会使他们的负担更重,往往造成教师学习主动性被磨灭,自我发展意识被淡化。出现抵触参训的情绪,对培训的实效性直接产生

影响。

2.对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缺乏主动性

当前有很多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培训的态度来看,具有比较严重的迟到或早退现象。还有的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进行继续教育。这些都说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还没有被教师充分的重视,宣传力度匮乏,没有具体落实措施,造成培训教师往往安于现状,可有可无,成为教师对培训的看法。这些教师认识与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对于教师培训的顺利进行将产生直接影响。

3.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面授和函授以及专家讲座等是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传统培训形式,培训的呆板方式满足不了教师所需要的多种模式,对教师们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不能满足,并且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培训方式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在培训结束后结业证书参训教师都能够拿到手,但大多数教师却没有能够提高实际教学技能。认为培训只是形式,这是造成效果欠佳的直接原因。目前培训方式的单一性,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到培训效果。

4.培训体制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

就我国教师培训机构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具有单一的构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师资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及其有必要。有些教师刚一迈出高校校门就进入学校任教,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还未经受过,教学实践精力不具备,欠缺专业技术能力,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分析一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存在教师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重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足,备课欠缺认真,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等问题。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综合素质有待全面提升。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1.积极展开教师远程培训

由于当前教师的课业负担极大,就继续教育学习时间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限制,要想学习也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这种背景就为“远程教育”的盛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教育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客观教学环境对“远程教育”将不产生限制,因此传统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将得到转变。

2.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

符合教学实际和需要应成为培训的教学内容的指导原则,这样能够使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得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从实用性和实效性的视角充实培训内容。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应贯穿于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和课程之中,以使用教学设计案例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为指导,紧密联系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充分调动起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3.完善培训体制,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合理性匮乏是普遍存在于教师培训机构中的问题。就师资力量而言,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不足。因此我们应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地结合培训和教改以及教研三方面的工作,拓宽教师学习渠道,为他们自身综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教师培训要坚持多元化

为与现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的需求相适应,多元化的设计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出现在世界各国之中,即以教师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为设计的依据,竭力以多形式和多渠道,为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服务。根据学科需求等,把优秀教师培训成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等。

总之,我们要认真分析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做牢做靠,为顺利展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做好有力保障。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而言,为了把其质量提高上来,本文研究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在多交流和多充电的氛围中,实现自己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田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6(5).

[2]张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鲁春艳.浅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 篇四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联盟等措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内各学校办学水平。

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努力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

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均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对符合基本条件的随迁子女实行“全覆盖”。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残疾儿童残而不废,受得特别呵护。

五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念。

六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切实防控义务教育学生辍学。规范招生办法,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切实缓解部分大城市仍然存在的“择校热”问题。

2.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一)对课程评价的理解比较宽泛。

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状况来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占了绝大部分,对课程评价本身的研究和关注程度在下降。对课程评价的理解比较宽泛,导致人们对课程评价研究的不足。

(二)大多为单项的课程研究活动,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组织。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开展的课程评价研究活动主要是专项课程评价活动,各种评价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协调与配合。

(三)国家层面的课程评价为主,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

从课程评价的层次上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活动非常有限。从实际的课程评价活动来看,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四)评价主体单一,过于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

从当前我国开展的课程评价活动来看,目前的课程评价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单向式的评价方式,缺乏双向或多向的沟通与对话。

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内涵: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应用: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但是要谨记,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

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学生在背诵单词或材料时,要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第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第五,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要学习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4.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导向功能:班级文化以其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着学生将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班级目标相结合,学生受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整个班级组织的意义。

3、规范功能:班级文化正式通过从众行为的作用来影响整个群体,这种不成文的规章管理功能也可以称之为舆论或者群体气氛的压力。

4、激励功能: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往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使班级成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凝聚功能: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形成一致的合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6、协调功能: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7、美育功能:班级文化中存在大量美的因素,该因素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美的思想、美的言行、美的情操,使之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1.从实践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

2.实践尝试行动。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为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3.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

4.归纳总结。行动研究的总结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虽有理论上的概括,但更重要的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这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的味道。

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一)课程的本真面目——不息的旅程。

课程是一个旅程,是整体的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实现,社会、政治的境遇和主体形成,使人成为能决定自己生活的自觉的主体。

(二)课程的存在方式——故事的叙说。

欧用生倡导课程研究的叙事探究方法,将课程视为多种不同的“文本”,通过“复杂的多元文本对话”达到课程理解的目的,并通过说故事的方式,积极关注多元课程中不同意识型态领域的声音。

(三)课程的活力之源——生活的统整。

藉由课程设计的统整,达成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这才是统整课程的本质理解。

(四)课程的精神归属——美学的理解。

为了理解教育的经验,教育者必须去除现代性的盲点,以不同的万花筒的透镜重新看课程,加强现象学的、自传的、隐喻的教育动态的理解。

(五)课程的魅力所在——混沌的唱和。

后现代课程强调以不可预测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显现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

(六)课程的永生之路——反省和批判。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 篇五

一、情绪衰竭

如果你觉得自己对工作缺乏冲动、有挫折感、甚至害怕工作的;

二、玩世不恭

如果你觉得自己刻意与工作及其他工作相关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热心和

不投入,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的;

三、成就感低落

如果你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的。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1、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职业兴趣转移。对于教师身心造成影响。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因为长期从事单一工作而产生的心理、精神上的消极现象,其出现和存在是必然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同它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才能有效的降低职业倦怠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产生积极地动力。下面谈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认可职业倦怠的正常性,积极应对,并同时注意接纳自己、关爱自己。

其实,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己爱自己,应付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是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关爱自己应该从注重自己的仪表做起,有人说: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优雅。的确,五官是父母给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发型、穿衣、气质上下功夫,一样可以做个优雅的女人。看到别人欣赏的目光,听到学生的啧啧称赞,相信我们便不会视上班、上课为负担。

其次,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保持身心的舒适和愉悦。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个理念大家都懂,可是每天真要我们拿出一小时锻炼,确实很难。怎么办,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挤时间。这一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们坚持每天利用“两操”时间做“五行健身操”,对颈腰关节都大有好处。身体好了,心情自然也会好。大家一定要记住: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好生活!

再次,扩大社交,增加交流和倾诉,及时释放忧郁情绪。交几个好朋友,及时倾诉烦恼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调节方式。不要心里只有孩子和老公,而没有自己。要用心交几个好朋友,创造闲暇的空间和她们一起或逛逛商场,或在家小聚,或出去吃饭,寂寞无助时让她们陪一陪,在美酒茶水中把知心话儿一吐为快,即使发泄烦恼,也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我们的 天空是狭小的、单调的,而 友情织成的天空是广阔的,也是灿烂的。友情,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情趣,让你更多地洞悉外面的世界。忧伤时,有朋友与你同担,伤痛会减掉几分;欢乐时,有朋友与你共享,欢乐会更加浓郁。友情是人生中一笔无价的财富。

6.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体育作业 篇六

体育与健康课程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改革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要求不断变化的现状,首先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进而阐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给教师培训部门带来的.挑战;最后着重从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展开研讨,提出对策思路.

作 者:刘建坤 罗国程 LIU Jian-kun LUO Guo-cheng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刊 名: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ADULT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635.1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中小学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7.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探析 篇七

因此,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制度、模式和质量研究, 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和机制, 探索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个性发展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 对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

一是制度建立缺乏实效性。制度建立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 不能从教师现状出发, 学校出台的教师培训制度只是为了应付平时的工作检查, 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二是制度落实不重过程性。中小学教师编制紧张, 组织管理人员不能全身心地为教师培训工作服务, 由于缺乏过程管理, 致使教师培训工作多数流于形式。三是制度执行缺乏保障性。学校内部事务繁多, 教师培训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其他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导致培训工作的开展不能正常进行;缺乏名师和专家引领, 致使教师培训内容仍停留在观念的灌输上, 不能使培训工作向纵深推进。

2. 教师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近年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我国中小学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致使多数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随意性较强、积极性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效果。

3. 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

我国中小学办公经费中实际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不足, 导致多数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 各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仍然在低层次、低水平中徘徊,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 知识能力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接受。由于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使他们在工作中眼高手低, 不能很快融入新课程改革大潮中。

5. 缺乏读书活动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由于受生活条件、教学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由于缺乏学习, 不能把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吸收, 把古今中外优秀和传统的教育思想加以继承和发扬, 以至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6.“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相对匮乏。

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专家型”“科研型”教师严重匮乏, 由于缺少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 多数教师对新时期专业发展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诸如在实施新课改中, 对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确立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采取何种途径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等问题感到十分困惑, 以至于许多教师主观上想有所为, 而客观上表现为无所为, 教与学都无变化。

二、策略及建议

1.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 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 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 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 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 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为鼓励和约束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有必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绩考核登记制度与年终考核、评优评模、职称续聘紧密结合的管理制度, 有效地制定符合教师继续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建立教师业务学习的各项档案, 加强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

2.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坚持并完善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度重视各学科拔尖教师的培养, 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向“专家型”“科研型”“名师型”方向发展。二是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活动, 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形成大练基本功的浓厚氛围。各中小学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此项活动, 并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训练计划, 进一步增强教师自我学习的意识, 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依托国内高校的自考、函授等学历培训平台, 抓好青年教师的学历进修。鼓励中小学青年教师, 特别是教学专业不对口的教师, 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和参加第二学历进修, 通过学历进修尽快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 保障经费投入, 确保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为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确保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政府应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并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专用账户, 加大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和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审计力度, 保证教师培训经费的合理使用。只有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有了保障, 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4. 进一步强化并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

8.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之我见 篇八

一、 继续教育教材问题

人们都知道,教材在教育中的地位一作用至关重要。它可以规范教育的内容,引领教育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效果,因而,好的教材就是好的继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以笔者拙见,编写的继续教育教材既应适合当前的形势,又要着眼于长远。所谓当前形势,就是指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所谓长远,就是指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一句话就是要“适销对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又是什么呢?经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和进修,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在不断提高,多数或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到或已经具备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了不少问题,产生了不少疑难,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校,这些累计起来的问题疑难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另外,一般人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手段相对滞后,致使不少教师不能适应技能进步和教材改革带来的挑战。这就迫切希望继续教育的教材给自己提供改变上述困惑与被动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如果编写的教材摸不透教师的实际需求,或是简单罗列剪辑目前正规大学在校学生的教材的某些内容,势必让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感到大失所望,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为此,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能否组织资深的专家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以便解决目前各地自编教材质量水平与学员实际的矛盾。

二、 授课教师的问题

据笔者所知,在我校授课的几乎都是聘请当地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师范学院的教师,这样做,虽有方便、快捷易于组织协调的优点,但因受地域和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对基层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致使个别被聘请的教师的授课实际与学员的希望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为此,某些课程是否可以考虑跨地区、跨部门聘请教师授课。比如:“中学课堂教学”课,可否聘请某些确有真才实学的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授课,若能这样,既可避免因“近亲繁殖”带来的诸多缺陷,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充分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

三、 教学方法问题

谁都知道,教学方法只有切合学科特点和学员实际,才能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少慢差費。如:“现代信息技术”课,农村的教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平素对计算机接触极少,从内心说都是想通过继续教育学到一点实用的技能。如果教师嫌麻烦,图省事,只是空对空的口授,学员就会觉得收获很微。再如:“教育法律法规”课,结合实例讲解,学员就会感到学得牢,用得上。若照着条款一味诠释,学员的听讲情绪就会大打折扣。

四、 学员管理问题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合理周严,更为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落到实处。不能因为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都是成人,特别是农村教师,更不能放松对学员的管理要求。不能否认,某些学员接受教育的思想不正,有的抱着混培训学时证的态度参加听课,有的还请人代抄笔记,甚至还有人找关系,做人情不参加听课等等。如果管理松懈,成文的规章制度则成了聋子耳朵,一方面害了广大学员,另一方面会在更大的范围之内败坏继续教育的名声,造成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仅为笔者一孔之见,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及教育组织者的高度重视,以便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卓有成效。

9.小学继续教育公共课作业 篇九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思考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臵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加以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重在反思。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的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撰写目的和功能,对教育情景有所选择地记录,一般以片断记录为主,可以针对一节课,也可以针对几节课存在的共同问题的课。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第一、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

(1)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第二、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第三、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教育案例在分类的过程中,因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均可分为若干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因不同类型之间的案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

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 字以上)

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常见类型有: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叙事研究报告

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一)研讨型论文研

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三)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五)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答:教学反思的形式有七种:

1、课后备课

2、反思日记

3、课堂观摩

4、专家会诊

5、行动研究

6、教学后记

7、案例研究

如反思日记就是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后主动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学生的反映,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由此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坚持数年,教师定会达到源头活水的境地。

如教学后记就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如课后备课就是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答: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对自身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也永无止境。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总之,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这位教师能够让学生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思考、交流,最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也没用亲自动手去测量黑白的长和宽,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让学生自己体会胜利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有两层含义:

一是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点,需要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

二是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和变化,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为了鼓励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教学案例: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重庆日军大轰炸的时候办了一所育才学校,他担任学校校长。学校有一个孩子叫王友,他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王。

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制止了以后,告诉王友说:“王友,你放学以后到校长室来”。

放学以后陶行知办事去了,从外面赶回来,一看这个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他。然后陶行知就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这个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就接过来。接过来以后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这时王友已经得到了三块糖。

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就哭了,他没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因为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他说:“为你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富于爱心和智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是艺术。现在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啊,我们怎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艺术性呢?学生需要陶行知这样的教师,社会呼唤陶行知这样的教师。

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对老师产生感激之情,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因此,宽容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形式,带着爱心与宽容心走向学生心中的教师,必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大师。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答: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英语教学观”,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英语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次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英语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融入英语的海洋,跟上英语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英语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英语,能够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当今流行的email(电子邮件),surf on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clone(克隆),netizen(网民)等。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英语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英语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英语,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宽容也需要智慧

骄阳似火,“热,热,热……”烦人的蝉儿在拼命地恬噪,酷热难耐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也让学生养成了随身携带冰冻雪碧的习惯,并且将这一习惯带到了课堂上。

下午第一节课,我的课渐入佳境,“咚”,一只雪碧瓶掉到了地上,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掉转头,你望望我,我瞧瞧你,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说是谁掉的。我扫视了一下教室,说:“别着急,天很热,老师的汗衫都湿了,我也有点干渴。下课,咱们再喝水,好吗?”同学们轻声地笑了起来,课继续进行着。

刚讲了一会儿,“咚”,又一只雪碧瓶掉到了地上,这时同学们都一齐朝后

排靠墙根那位同学望去。他的脸“腾”一下红了,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老师,我本来想……”课堂上时间很宝贵,我马上接上话茬:“我知道你想把雪碧瓶收起来,没关系,请坐下先听课,好吗?”他如释重负地坐下,同学们好象也松了一口气,毕竟是我给他们第一次上课,他们对我的脾气还不是很了解啊。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左右,“咚”,第三只雪碧瓶又掉下了地。这一次,同学

们齐刷刷地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同学们,我们应该感谢这几位同学,他们在为我们的课堂伴奏呢,只是音调太单调了一些。” “哄”,同学们都会心地大笑了起来,同时鼓起了掌。

10.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讲稿 篇十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下)第一节

热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学习时间: 2014年10月18日 学习地点:万潮中学阶梯教室 主

讲:潘庭燕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

热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

一、关心爱护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第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三、爱护每一名学生。

二、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送来的人来对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议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

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学生,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第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第三、宽容和信任学生。

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四、严格要求,宽严相济

第一、要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行使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要严而有度。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

第三、要严而有方。第四、要严而求恒。第五、要严中求细

五、保护学生的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把“爱生”当成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寻找合理的依据和形式。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和一切活动中。

1、保护学生安全

2、关心学生健康

关心学生健康,首次被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近视率持续走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担忧。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得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

3、维护学生的权益。

学生的权益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学生的权利是与其身份和法律地位紧密相连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未成年人,正在接受教育。

凯里市万潮中心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讲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下)第二节

教书育人是教师道德的根本道德责任

学习时间: 2014年10月18日 学习地点:万潮中学阶梯教室 主

讲:潘庭燕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

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

一、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它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再次,它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二、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否能够掌握较高的教学技巧,是创造一流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刻苦钻研业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钻研业务,应当从根本上找到理论基点,这就是说要求把探索、研究和掌握教育作为首要责任。

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其次,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实施学科教学,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能潜能,让具有不同和潜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再次,一个要在课堂中营造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既要提倡想相互学习,相互有助,又要公平单键,激励进取和拔尖。

三、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良好品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一位教师说过: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

四、终身学习是教师身躯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老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凯里市万潮中心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讲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下)

第三节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

学习时间: 2014年10月18日 学习地点:万潮中学阶梯教室 主

讲:潘庭燕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

教师职业道德第五条为人师表中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是范”。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一、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在各方面做出表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二、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第三、坚持“身教重于言教”。

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现代教育是一种群体协作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坦诚合作,以及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意义深远

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既是教育目的统一性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现代教育规律有内在要求,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是教师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与教育管理者交往的道德要求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协调、管理学校事务,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和看法在教师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学校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

一是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领导干部与教师的新型平等关系。

二是要深入基层,到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不能高高在上,搞“遥控”。

三是要关心老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人才或的作用。

四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全校师生树立良好的教育领导者形象。

五是要克服“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长官意志,充分发扬民主。

对教师的道德要求:

一是要尊重领导,服从领导,终于职守。二是要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

(三)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1、作为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报告和沟通学生的情况,对学生与家长提出统一的要求。

2、教师要重视并有义务向家长传播教育知识,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使家长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恰当的教育方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教师语言、仪表、仪态中的道德规范

1、语言文雅,亲切自然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第一,语言要规范。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普通话的要求,教师专业授课必须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第二,语言要精练。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做到言简意赅,提起兴趣,激起灵感,启迪智慧。

第三,语言要准确。教师使用语言时要确切清楚,不含混。教师要准确地表达概念、规则、原理等内容,清晰地传达思想感情、愿望等教育要求,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互相矛盾。

第四,语言要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做到规范、精练、准确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做到优美生动。要使语言有美感,做到音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鼓动性,音色甜润优美,话语流畅自然,速度快慢适中,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还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其比较鲜明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的语言不能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使人听来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

第五,语言要纯洁。教师的育人职责要求教师的语言文明纯洁,切忌一切低级、庸俗、下流的污言秽语,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讲究文明礼貌,都要自爱自重,尊重别人,保持自己良好的风范形象。

2、仪表端庄,格调高雅

教师的仪表最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良好的仪表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糟糕的仪表能引起学生反感,破坏师生间应有的亲和力,从而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教师的仪容要整洁。仪容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了一个人的文化档次和意识修养,它是在社交礼仪中最基本的起点。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尤其应注重视觉形象塑造,比如不能蓬头垢面,不能浓妆艳抹,发式奇异,不能精神萎靡,愁眉苦脸;而要情绪饱满,朝气蓬勃,光彩焕发,成熟向上。如果一位教师不注意口腔卫生,带着满口的烟味、葱味、蒜味等异味走进课堂辅导学生,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交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 “无论是对学生,或是对教育机关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

第二,教师的服饰要朴素美观。服饰包括着装和饰物。对教师来说,着装、首饰必须符合教师的道德要求。

首先,做到衣着整齐清洁,饰物典雅大方。教师的整个穿着打扮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道德要求和审美标准,不要与教学、教育气氛相冲突。

其次,教师的衣着要朴素美观,不要奇特古怪,艳丽花哨。教师的衣着仪表要符合民族特点、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不能搞什么标新立异,穿着奇装异服,有辱斯文,有失体统。

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一定要考虑自身的职业特点及环境要求,要和教师的职业身份相适应,考虑它们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举止适度端庄。

3、风度从容,彰显个性

风度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给他人的一种综合形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风姿、风采、风格、风韵,都是风度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的风度与这个人的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相关。一句话,风度离不开一定的外在表现,也离不开特定的精神内涵。

教师要体现以下的风度:

第一,教师要稳重。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遇事必须冷静沉着,泰然处之。教师应该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其是一个可以信赖、值得尊敬的师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情况,都表现出博大高深的知识涵养,沉着冷静的性格气质,成熟稳定的思想情绪,进取自强的人生态度,勇谋兼备的才干本领;不能因为自己的心境不佳,身体不好就发脾气,耍态度,也不能因为自己心情愉快就手舞足蹈,举止轻浮。这既有失教师的风度,也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第二,教师要可亲。因为没有可亲,教师的稳重很可能变成学生心中的凝重或沉重。就不可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教育学生时要表现出师长的爱抚和关切,目光要充满热情和希望,面容要慈祥,态度要诚恳,表情要温和,情绪要稳定,使学生产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教师是做育人工作的,他要面对面地通过言传身教去教育、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位教师待人接物时谦恭有礼,坦然自若,面对成功和荣誉不骄傲自大,面对失败和挫折不悲观气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就会消除学生对其的畏惧和对其水平的怀疑之感,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教师,钦佩教师,学习教师。

第三,教师要有识。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他是职业的知识传播者。要向别人传播知识,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有三个特征:一是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二是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三是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只有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才可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机会,才可能及时发现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才可能把所教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只有掌握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才可能使学生在重要的学科领域中达到较高的水平,掌握今后从事工作的真才实学。

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情况,都要表现出博大高深的知识涵养,沉着冷静的性格气质,成熟稳定的思想情绪,进取自强的人生态度,勇谋兼备的才干本领。这位老师,面对学生的无理取闹,竟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殴,这种现象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容许的。也反映这位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

4、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教师是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文明人。在社会交往中,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做出道德表率。这不仅对在全社会树立教师威信,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教师光荣”的风气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是社会风尚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志,也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石。因此,教师遵守社会公德,不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廉洁从教,洁身自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正是在市场经济的这种负面影响下染上了弄虚作假、追求个人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教育领域虽不是重灾区,但一些教师中也出现了按酬付劳,“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单纯雇佣思想。有的老师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有了一些资本就摆资格,讲价钱,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一段时期以来,有偿家教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无论是对教师个体师德形象,还是对教师群体形象,或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影响都是不利的。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纯洁心灵带来了不利影响。有偿家教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偿家教”违背了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这一师德的基本要求。二是“有偿家教”偏离了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师德的核心。三是“有偿家教”异化了师生关系,扭曲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人格力量。四是“有偿家教”陷入了“恶补”的怪圈,给学校声誉造成危害。五是“有偿家教”贻误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损害了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六是“有偿家教”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间的团结,导致团队精神、团队意识下降。

上一篇:读书心得1500字大全下一篇:活动部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