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

2024-08-19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共12篇)

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 篇一

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 篇二

一、引用神话传说以抒怀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 与会无期, 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 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像类似引用神话传说入典的有很多, 如“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 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 杜鹃彻夜不停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 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花盛开之际, 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 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 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

语文教学评价中的激励机制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激发鼓励学生的方法, 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乐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成功的机遇很少, 有的差生甚至从来没有尝过成功的滋味, 相反批评更激起他们较高的焦虑水平。长此以往, 他们对语文产生了厌倦、恐惧心理, 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

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是:重视教师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讲评;重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心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 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用满意的效果去维持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

学研究表明:缺乏肯定和鼓励的批评, 使人一、言语激励情绪低落, 情绪则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

人的情绪低落, 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越少, 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 这样就产生“无能感”, 情绪继而跌入更低谷。成功动机则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他如果获得这种快乐, 情绪状态就会提升, 人体会激发分泌激素, 使整个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提高, 从而激起再次行动的强烈动机。然而, 很大一部分学生 (尤其是中下等学生) 在学习中获得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 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高中课本中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 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都能表现这种情感。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 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 常见的还有:“七夕”“鹊桥”“星桥”“牛郎织女”等, 表示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多用来咏怀或男女恋情;“化鹤”“归鹤”表人生变幻;“桂魄”“蟾桂”代指月亮;“折桂”指登科第, 等等。

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怀

这种引用多见于咏史、怀古诗词中。如高中课本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周瑜、小乔等历史人物和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 曲折地表明了诗人自己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业无成的感慨。又如高中课本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到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人及他们的故事, 曲折地表明自己对时事的看法, 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慨叹。

再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本诗以伏波将军马援、定远侯班超作比, 抒发将士誓死戍边的豪情壮志, 并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传达出诗人建功立业、巩固边防的理想。

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还有许多。如“鸿雁”。《汉书·苏武传》载, 匈奴单于欺骗汉使, 称苏武已死, 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 脚上拴着帛书, 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学习效果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因而教师运用富含激励性的语言势在必行。现在我仅以评价学习成绩和提问为例, 分析教师应如何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

1. 评价优、中等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中, 教师请学生质疑, 对待优等生或中等生的回答, 教师用“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你说得较有条理, 希望你下次能说得更好”等提出更高要求的语言来激励他。评价优等生的成绩, 教师用“你这次考得较理想。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如果你骄傲, 就会使成绩像逆流中的船飞速地往下退”等语言激励他学习。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 部分老师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评价语言直白。如:仅报一下学生的成绩,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置可否或简单以一“好”字敷衍了事。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一如既往?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告诉我们:“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 但是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 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做不同诱因情况下的

2. 评价差生的语言

差生的学习成绩差, 教师用“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跌倒爬起来再前进。这次你错过了月亮, 下次一定不会错过太阳”等语言激励他学习。如果差生的成绩进步了, 教师则

还有像“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相互了解和合作等等。

三、引用、点化前人诗句以抒情

如辛弃疾《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就是借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说的是千古兴亡悠远难追的历史事件, 就像眼前奔流不息的的长江水, 借以抒发词人心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 早在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用“心若怀冰”来比拟心灵的纯洁;后来鲍照在《白头吟》中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清白高洁的品格。诗人王昌龄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来比喻自己的清廉高洁, 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语句入典的, 较常见的还有:“王孙”指高人隐士,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归去来”表示归隐,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如孟郊《感怀》 (之五) :“举才天道信, 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 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亦表现这一主旨。再如“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就是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 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 日日思念汪进士。红豆在唐时甚红,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类似的如“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很显然,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等等。

3.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 篇三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形象、语言及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二、 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例析

1. 形象:身份+性格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 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 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3.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 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5.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 “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8.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 (1) 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等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三、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 篇四

[命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 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 形象

[命题形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 诗 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 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 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解题指津

★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答题套路

★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 诗歌鉴赏技巧

★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 关于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5.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 篇五

联想、想象、抑扬、赋、比、兴等。

1、联想:

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诗歌中极其常见。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诗人由柳枝的下垂联想到翠绿的丝绦

2、想象:

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的景象就是想象,李贺《天上谣》中描写天庭的景象时也运用了想象。

区别: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析】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3、赋、比、兴: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23456

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动静结合)

9、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象征、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象征)

10、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曲笔)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则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

12、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寓情于景)

13、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铺排)

14、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虚写——联想想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1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起兴)

16、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比喻)

1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实写)

18、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虚写——已逝之景)

19、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虚!”写出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矛盾,理想在现实中幻灭,这正是辛弃疾一生的悲愤。(虚写——想象)

20、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抑扬)

2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衬托)

用心

爱心

6.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篇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本题第一个问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属于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考查,第二个问题是对诗歌精妙词语的考查。

解析:做这类试题,要关注古典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宫殿楼台、鹧鸪、烟柳雾堤历史变迁,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送别、愁绪、飘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归帆对月怀远、思家怀亲、羁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高洁、傲视、洁身自好 暮春、流水年华易逝、美人迟暮、报国无门 落叶、落花伤春、悲秋 捣衣、玉关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忠臣贤相、治平盛世 梧桐、细雨、寒蝉凄楚、悲凉 青鸟、鸿雁、驿路信使、音信

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 篇七

关键词:诗歌鉴赏题,突破口,解读技巧,诗歌意旨

鉴赏诗歌, 首先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解读。“诗言志”, 绝大多数诗歌本身就是诗人某种情志的载体。各地的《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都明确提出“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的要求。纵观近年各地高考题, 诗歌鉴赏一般出两道题, 其一经常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等等。许多考生却难以准确回答, 读不懂、答不全, 以致失分严重。下面着重谈谈读懂诗歌的几个突破口。

一、重视诗歌的题目

所谓“题目”, “题”为额头, “目”是眼睛, 它常常提示诗歌整体内容。有的交代写作背景, 有的显示主要事件, 有的甚至直接点明中心。所以, 有时弄懂了诗题, 也就基本把握了诗歌的思想。

例一: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问题:简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初读诗句, 不难看出大致写的是一位新妇成亲次日拜见公婆前的心态, 自己的打扮否入时?是否能讨公婆的欢心?心中无底, 只好低声征求丈夫意见。诗歌抓住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细节, 刻画了娇羞细腻的女性心理。当然, 这样的答案并未弄清诗歌的真正含意, 可能无法得分。解读关键在于题目“近试上张水部”, 诗人用新妇要见公婆, 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科举考试, 用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 暗示自己虽有信心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态, 这才是正解。

另外, 像高考卷中出现的不少诗歌, 也可以通过题目把握大概情感倾向。《送魏二》 (2010年江苏卷) , 应是一首送别诗, 大致表达诗人惜别哀伤之情;《咏山泉》 (2011年山东卷) , 应是一首咏物诗, 大致咏物明志, 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春日秦国怀古》 (2011年全国卷) , 应是一首怀古诗, 大致怀古伤今, 表达个人身世感慨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二、关注诗人和背景

解读诗歌, 必须“知人论世”, 许多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平生际遇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答题时必须结合诗人经历, 对诗后注释特别加以关注。如注释中有“被贬某地时所作”, 很可能抒报国思用、怀才不遇之情;如注释中有“客居他乡”, 则要考虑思乡怀人、羁旅愁思之情;如交代作者是南宋、晚唐诗人, 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之意。

例二 (2010安徽卷) :

岁暮 (1)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2)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 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 (2) 雪岭:又名雪山, 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 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鉴赏过程中, 不但要细读本诗, 而且要根据平时所了解杜甫的境遇、志向, 结合注释中介绍的时局背景, 进行综合思考, 才能概括出以下要点:边境战乱, 百姓流离, 朝中无人请缨;岁暮之时, 流落异乡, 遭受朝廷冷落, 孤独寂寞;诗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崇高的责任感却又处境艰难、报国无门。

高考题中没有多余的文字和信息, 如果诗后有注释, 必定与理解和答题有重要关联, 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关注的内容, 虽短短几句,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背景, 暗示本诗的内容或情感;有时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有时介绍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 降低阅读的难度。

三、把握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歌讲究凝练含蓄, 诗人往往很少直抒胸臆, 总会借用一些特定的意象传达特定的含义, 寄托特定的情感。

例三:

宣城 (1) 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 (2) 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3) 。

问题:“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此题, 必须了解“子规”意象的内涵。子规, 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 暮春而鸣, 叫声凄惨, 有所谓“杜鹃啼血”之说;又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不如归去。

联系意象含义, 我们不难回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 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 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 因此, 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物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 长此以往, 这些客观物象就具有了固定的含义,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幽冷、美好, 比喻人生的圆缺, 寄托思乡念亲之情;“杨柳”显示春天的美好, 折柳相送, 有离别、留恋、伤感之意;“菊花”象征高洁、隐逸;“梧桐”暗示凄凉、悲伤;“浮云”有漂泊沦落之意;“鹧鸪”传达旅途艰险、离愁别绪;“鸿雁”指代书信, 有思乡念亲、羁旅伤感之愁。

四、理解典故的用意

古诗很讲究用典,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故事和古人诗文。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使表达更加生动含蓄, 有着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作用。

例四 (2011年江西卷) :

清明 (1)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 (2)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1)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 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题: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运用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之典故, 刻画了乞食祭品还洋洋自得的人格丧尽的齐人形象, 与介子推宁死不仕的高尚气节构成强烈对比, 联系尾联, 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人生无论贤愚虽然都成蓬蒿, 但是意义截然不同, 有人遗臭万年, 有人却流芳百世。

因此, 了解积累诗歌常见典故的来历和意义, 对读懂诗歌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抓住关键的词眼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 我们可称之为“诗眼”, 特别是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非意象词语”, 鉴赏时准确抓住这类关键字词, 无疑对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例五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1)

荒郊一望欲消魂 (2) , 泾水 (3) 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1) 周朴 (?—878) :字太朴, 吴兴 (今属浙江) 人。 (2)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3) 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首句统领全诗, “消魂”点明哀愁之情, 哀愁由荒郊所见景色引发:泾水盘曲在遥远的村旁;因为过度放牧, 春草已稀;原野田地无人耕种, 唯存秦时古碑, 还在述说历史兴衰;天色已晚, 云雪相映, 炊烟伴着残阳, 绿树格外昏暗, 行客之路是一片黄沙。面对眼前荒凉之景, 回想秦国盛衰, 而唐朝的国势日衰, 于是油然而生“不堪回首”之情。

赏析本诗歌, 须抓住“消魂”“不堪回首”等关键词, 不难看出诗歌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这类“诗眼”大多出现在诗歌的首句和尾句。

8.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篇八

【关键词】诗歌鉴赏;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必须做到“分清类别,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根据古代诗词的内容和所用手法,一般可将古代诗词分为五大类:写景抒情诗词、托物言志诗词、古代咏史诗词、边塞征战诗词、即事感怀诗词。作为古代诗词的一大种类,怀古咏史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现在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在加大,又往往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宏观角度以及诗眼词眼、佳句表现力等微观角度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到准确完整的答案。不少学生对于这道题很有顾忌,平均得分率并不太高。所以,怎样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特别是鉴赏怀古咏史诗词,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

怀古咏史诗词的繁盛期主要是在唐宋两代。唐朝有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大诗人,宋朝有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他们的一些作品代表了怀古咏史诗词的最高成就,也是鉴赏和考试的重点。

学生在接触到怀古咏史诗词的时候,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诗人所怀的“古”、所咏的“史”究竟是怎样的,诗人词人为什么会写到这些特定的古人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弄清楚上述四个问题,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对怀古咏史诗词进行鉴赏。那么,怎样进行鉴赏呢?

首先要按照鉴赏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去做,即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再到表达技巧。只有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只有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才有可能分析出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下面谈谈具体的鉴赏指导:

一、弄清相关史实

可以先从题目和注解入手,通过联系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弄清相关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人、事。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结合题目,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来思考。他生活在南宋,又是从金国统治区回归的主战派官员,一直把驱逐金兵、收复中原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不幸的是,由于长期专权的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挤,他始终报国无门,英雄迟暮,所以,面对大好山河,只能表现自己爱国忧国的思想,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二、要体会写作意图

先要将古代诗词像泡方便面一样泡开,也就是要疏通字词语句,了解大意。疏通语句的难点在于省略句和变式句。由于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简练,所以,其中常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理解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给补出来。只有这样,对诗词的理解才会比较完整。与此同时,有些古诗词出于押韵的需要,往往使用变式句,如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这时可作一些必要的句子成分分析和语序调整。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调序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其次要通过联想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白居易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史实进行联想或者抒情,一般都有现实的因素成为触发感慨的媒介。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写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因为登临送目,看到金陵晚秋景象,联想到六朝古都南京的繁华和衰败,来警示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可重蹈覆辙。

三、领悟作者感情

诗人词人怀古咏史,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1.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或是感伤个人遭遇。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缅怀建功立业,割据一方的英雄——刘裕和孙权,批判了像宋文帝一样的急于事功的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忧国之情与报国无门的义愤。

2.对历史做冷静、理性的思考,作者并不置身其中。

比如,同样是写项羽乌江自刎的题材,而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诗歌各有不同。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因为杜牧深忧晚唐的统治,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希望挽回晚唐日趋衰败的国势。而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在变法失败后,他认为自己和项羽一样,都到了大势已去,败势难回的地步。而李清照却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痛恨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政策,所以希望做人应有豪壮气概。

又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反面设想了赤壁之战的另外一种结局,发人深思。

3.抓住历史的个别细节和场面,故意借题发挥。

李商隐深受“牛李党争”之苦,怀才不遇,长年漂泊,所以有感于贾谊的遭遇,写作了《贾生》一诗。诗中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向圣明的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生,还不问苍生而问鬼神,这就讽刺了统治者的迷信思想,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

四、要分析写作手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不同的写法,是由内容的需要而决定的。要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品味诗中的语言,从中领悟作品的构思和风格。在构思上有的作品借景抒情,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这种昔日的富贵鸟沦落为今日的大众鸟的现象,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进而借古讽今。有的作品在章法上善用正面对比和侧面烘托。而在手法上,又多用典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共用了五处典故。上片借古抒怀,用孙权、刘裕这样的北伐英雄来表现自己胸怀恢复大计,下片用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大败而回与北魏皇帝拓跋焘获胜的事例警告当局,要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战。结尾更以廉颇思赵一事表达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用典方式又可分为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四种方式,分析时必须留意。

要把握怀古咏史诗的鉴赏规律,除了知人知世、深入体会以外,还需要从课本内容拓展到课外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这就必须强调诵读,注意联想,采用对比和类比方法进行比较,开展讨论,强化语言表达。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对怀古咏史诗词的鉴赏水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根本的做法应该是六多——多读、多背、多想、多议、多写、多练。

9.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解题秘笈 篇九

一、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安徽卷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Ⅰ卷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字

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答:(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浙江卷

定林①(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答:(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

答:(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

二、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答:(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答:(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Ⅱ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答:(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答:(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答案及解法

1.【试题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2.【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3.(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2)【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分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4.(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A 5.答案提示:(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6.(1)运用拟人手法,请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7.(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8.(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9.【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10.(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11.(1)(4分)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4分)

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12.(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1分,“网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1分,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的,经3分。(意思答对即可。)

13.(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14.(1)(4分)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15.(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16.(1)(2分)屈原 白居易(2)(4分)

内容:①漂泊的焦思 ②谪官的愁思 ③乘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获理解的苦闷 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10.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十

首先明确诗歌鉴赏题考什么: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观点、态度),第二就是对他考查的不同内容我们在解答题时应答出哪些信息(即阅卷者的采分点)

⒈形象:指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的物与景。对形象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写了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给人物形象定位或用一句话概括景物内容);

②形象特点(人的神态特点、思想性格、物的特点、景的特点、意境的恬淡或幽静或萧条或清冷……)

③作用或效果(主要从主题、意境氛闻和效果三个角度解答)。

【例4-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曲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越调]凭栏人?金陵倒中

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答案】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游子(定性)的形象,他风尘仆仆,苍老疲惫(特点),走在荒郊野到上(氛围)。

⒉.语言

对语言的鉴赏包括两个方面。语言风格和炼字、词、句、章。语言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朴素,用典诗和咏史怀古诗的委婉含蓄、籍、耐人寻味,边塞诗峻伟奔腾、雄浑豪迈;李白的豪放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直白。对字、此、句、章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字面的意思;

②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先说术语,然后用诗歌的内容来解说技巧);

③作用或表达效果[抒发了……情;营造了……氛围;更生动(含蓄)地……]。

【例4-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如下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不认为哪位名家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呢?

【答案】王国维的评价更好。‘闹’确有喧闹、热闹之意(字意),这里运用了化静为动(表达技巧)的手法,把红杏花开、春意盎然的景色描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效果)。

⒊表达技巧

⑴修辞: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

⑵表达:描写、议论、说明、记叙……

描写角度:形态、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形、色、声、态;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远景、近景;动、静细节描写、工笔描写、概括描写、白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人或物言志、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⑶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乐景写哀、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借古讽今、渲染烘托、化用典故、主客倒置……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②用内容解说技巧;

③作用(从主题、意境角度来说明)或表达效果

【例4-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石灰吟

千谦

千锤万击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表达技巧)的手法,通过对石灰的吟咏,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尚品格(用内容解说技巧),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志趣节操(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4.思想内容

一首诗的主题基本上可以从诗歌的题材上判断出来,比较隐晦的可以通过注释和对两个层面的分析归纳出来。信息采集点:分值不多的题目,直接说出思想内容的内涵即可,分值多的题目还要答出是怎么传达出这种思想感情。语言模式;通过(概括景物画面或主要事件)……表达了(感情)。

【例4-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本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1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切入技巧 篇十一

一、 由异文切入,张扬个性

异文是指同一文献在不同版本或其他著述引文中的不同文字。古代的诗词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常常出现个别字句相异的现象。而实际上这些异文往往能体现古人炼字写意的功夫或不同审美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再加上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本来就渗透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体验。因此,命题者由异文切入设题,能给考生提供一个广阔、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考生的个性,从而实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理解”的个性化阅读,符合文学鉴赏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尽可张扬个性,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独特而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但考虑到高考命题的自身特点及实际阅卷的可操作性,此类试题的答案虽然丰富多彩,而实际上却有一些内在的原则性要求。

比如福建卷要求考生就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与另一版本的“雁别秋江去”进行比较,看哪一句更妙。考生选取哪一句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但不管选哪一句,最后都应总结到“反映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点上,这样才符合整首诗的风格、写作背景以及写作意图。

二、 由诗论切入,巧妙引导

这是近几年诗歌鉴赏试题中最常用的一种切入技巧。古人的许多诗论精辟睿智,颇有点化之功。诗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歌的解释说明,这无疑为鉴赏作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导引。命题由诗论切入,实际上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可以以这些具有点石成金之妙的詩论为线索,明确测试意向,按图索骥,将自己的鉴赏感悟形成文字,确切地表达出来。可见,诗论是考生鉴赏答题的“方向标”,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

例如江西卷钱锺书称吴涛《绝句》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又如全国卷I李华《春行即兴》,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很明显,试题中的诗论给考生指出了鉴赏的思路和构建流程:江西卷要求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情味”(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全国卷I要求从诗人“春行”的所见所闻(绿草、芳树、山泉、花自落、鸟空啼)来感受作者的心情(凄凉、伤春)。

三、 由字眼切入,管中窥豹

语言是形象塑造、情感寄托的载体。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力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讲究尽可能以很少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内涵。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可以说是作者精心锤炼的;“诗眼”更是全诗的传神之笔、精妙所在。以字眼切入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考查考生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和把握情感的能力,可谓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艺术效果。

例如天津卷汪元量《湖州歌(其六)》,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上海卷李白《望庐山瀑布》,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其中,“望”字统领全诗的景物描写;“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试题的切入仅一字,但检测的内容却涉及到构思结构、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等。

四、 由技巧切入,披文入情

技巧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情”是指读者由文辞入手,在熟悉作品的意象、表达技巧的基础上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其情感主旨。这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的鉴赏过程。从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切入设题,命题者的测试意向并非仅局限于技巧本身,其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情感主旨。所以说,技巧切入遵循了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披文以入情”,因辞会意。

例如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解答此题,确定第三联所用的艺术手法仅仅是鉴赏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分析艺术技巧、诗句内容来挖掘阐释其中的思想内涵或诗人的感情状态。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很多。表达技巧一般可分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都涵盖多个“点”。因此,以技巧切入命题的范围也就更广一些,自由度和灵活性也更大一些。比如2005年高考就有8套试卷涉及到以技巧作为鉴赏的切入点。由此看来,考生对这一命题角度要特别加以重视。

五、 由比较切入,寻同求异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两首诗从意象、立意、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或就某一方面比较鉴赏,不仅能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感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求同的思维能力。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是2005年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7套试卷中的比较鉴赏题的对比角度主要有同题赏析、意象对比、意境对比、用语比较、情感比较等。由比较切入命题的好处是:① 增加阅读量,加重对古诗文的考查力度;② 以诗论诗,用诗的眼光发现品评诗歌的内在美;③ 更准确更深刻地反映考生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比判断和类比联想能力;④ 这一命题形式的重大突破是对诗歌教学改革的热情召唤。

比如北京卷: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本题考查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思想感情的比较领悟,有寻同,有求异;而且,课内课外相结合,又很好地考查了迁移鉴赏能力。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诗和词中均体现了这种理想,但同时因志向不能实现,故而也有伤感之情的流露。参考答案:相同点是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是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命题方式、切入技巧怎样变化,古诗鉴赏题考查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即不会超出《考纲》所要求的4项鉴赏内容的考查范围。

1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 篇十二

三、文艺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再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2.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3.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秦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⑦抑扬。

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5.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例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此诗的佳处,正在于运用主客移位的手法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主客移位”表现手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同样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都是运用了主客移位的手法,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贴切,淋漓尽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上一篇:研究生会考核制度下一篇:老人与海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