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的特点

2024-08-11

实践教学的特点(精选8篇)

1.实践教学的特点 篇一

情景教学的特点,优点,缺点

情景教学的特点:

1、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

2、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

3、知、情、意,行融成一体。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

情景教学的优点 :

情景教学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情景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语法条款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把枯燥的语法条款放在了逼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际运用的空间,使乏味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这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1)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这种教学法大大丰富了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容易与现实相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这一方式反应的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他们对于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进入一种的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

(3)针对性强。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效率。(4)时效性强。这种教学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师所教内容的时效性更强。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法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情景教学的缺点

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虽然其以情景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语言材料,但由于情景的设计常常是虚构的,因而情境中的话语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

2.实践教学的特点 篇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大约有47篇,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两只狮子》《丑小鸭》等, 这类童话主要是揭露黑暗, 同情善良, 歌颂勤奋勇敢的精神;一类是动植物童话。这类童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称为说理童话。如《去年的树》《棉花姑娘》《纸船和风筝》《七颗钻石》《小猴子下山》《巨人的花园》等。另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称为科普童话。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回声》等。

一、童话的基本特点

1. 艺术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它是童话的核心, 也是童话的灵魂。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 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 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 而按自己的需要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 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 达到一种升华, 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 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了丰富的、诗意的幻想, 作者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 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表达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审美评价。

可以说,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 被活活冻死”的画面。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 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 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 最后跟着奶奶“飞到那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 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

2. 拟人和夸张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 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 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 它们又具有其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 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 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 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 这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 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主题。

童话常把动植物和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 描写的物体会说、会做、会想, 有感情。《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的壁虎被蛇咬断了尾巴以后, 觉得“没有尾巴多难看哪”是人的情感, 它去借尾巴时说话很谦虚, 有礼貌, 是人的行为和语言。拟人化的表现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如果童话里没有夸张的幻想内容, 童话就会失去光彩;如果童话形象没有夸张的修饰, 童话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 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语言如果缺少夸张色彩, 童话就会缺乏感染力。如《丑小鸭》里的那只丑小鸭,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 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因为“人不可貌相”, 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具有象征的意义。

3. 故事情节

童话故事大多数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有头有尾, 故事情节完整。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会使用反复的手法, 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 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出现了三次“借”, 三次对话, 但每次“借”的地方、对象不同, 所要介绍的动物尾巴的作用也不同。故事反复三次, 读起来却无重复啰唆之感, 反而觉得趣味无穷。童话的这种特点, 便于进行复述教学。

二、童话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 文学作品具有三个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涵。这告诉我们, 作为文学的童话, 其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 (1) 识别语言符号, 学习语言, 感受文学语言美; (2) 再现文学形象, 培养想象, 体悟文学形象美; (3) 挖掘文学蕴涵, 培养思维, 理解文学意蕴美。

所以, 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 因为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对文学形象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 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 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笔者根据课堂观察和思考, 提出童话课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1. 引发想象

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 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所以, 童话的文本分析在兼顾语文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同时, 应该着重于童话的幻想性在人物、情节、环境等叙事文学要素上的反映和体现, 关注童话如何通过幻想手段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审视和评价。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 (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 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如教学《七颗钻石》, 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在头脑中想象钻石变化的样子,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 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 如可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学生的合理想象, 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又如教学《去年的树》第一部分, 可以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后的牵挂和鸟儿历经千辛万苦寻找不到树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 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再次让学生想象, 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在想象中激活了思维, 有的想到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 有的想到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课文最后一部分, 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 可根据此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第三次想象, 鸟儿盯着灯火看时, 可能在想些什么?想象分别后重逢, 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 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象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 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想象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 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2. 理解寓意

理解寓意是童话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寓意理解的主要教学思路是: (1) 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如《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七颗钻石》《去年的树》《渔夫的故事》等课文。 (2) 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如《小壁虎借尾巴》《自己去吧》《酸的和甜的》《陶罐和铁罐》等课文。 (3) 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如《酸的和甜的》《我是什么》《小鹿的玫瑰花》《巨人的花园》等课文。

对寓意的理解, 要从“社会学视角”转向“儿童学视角”。现以著名的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加以说明。该文的结语这样写道:“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有位教师是这样解读的:

师:“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指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 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指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 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师 (继续追问) :从文章的结尾中, 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生: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是一种对文本“社会学视角”的解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小学文学作品教学大都如此。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采用单一的社会学视角, 特别注重具体文本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 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性或历史性的社会价值, “社会主题”成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作品解读的方式, 应用到人物童话的解读时, 根据不同的文本情况, 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也容易导致教师引导过程中出现如上文那样的情况, 教师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上的归纳:“这个童话深刻地批判了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 表达了对穷苦孩子的同情。”这样的结论尽管代表了一种观念, 但也有局限性和狭隘性:忘却了学生的真切体验, 忘却了这是一篇引人思考的童话作品。像这篇饱蘸情感令人凄楚的童话, 其实不需要教师去特别强调政治性的批判意义, 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止于此, 要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解读空间, 表达出他们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这时对文本的解读是“儿童学视角”的。

3. 学习语言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 保持了口语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听说。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学生在听故事时, 个个聚精会神。在开始教学时, 可以让孩子质疑激趣, 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 产生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地球爷爷的手》《风娃娃》《巨人的花园》等课文时, 都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 然后再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通过这一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说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它让学生动口、动脑, 调动多种感官。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 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说为主, 通过读、说促进感悟。

(2) 朗读。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童话的朗读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教师的读。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 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以及蕴涵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 以情感激发想象。二是学生的读。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童话, 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 速度放慢一点, 要读得亲切, 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有些童话, 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 受到教育, 学习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

(3) 复述。由于童话是故事类文体, 又保持了口语的特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如《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 非常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口语特点。童话是富有幻想的故事, 因此可启发学生想象, 进行创造性复述。又如《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四次对话, 有情节、有想象, 课堂教学时可以安排“复述”的环节。一般认为, 童话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好文体。

(4) 习作。童话的幻想趣味及情节的离奇曲折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设计,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 寻找特别的习作角度, 变换写作的形式, 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童话教学中“写”的三种主要方式如下:

一是“仿写”。在一、二年级的时候, 学生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 这为写的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如可以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兔子借耳朵》。同时, 也可以借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书、卡通片来仿写。情节可以有所改动, 但要把事情的四大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交代清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基础中上的同学就能利用掌握的知识开始自编一些童话了。

二是“改写”。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 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 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 大胆想象,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例如, 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 更改人物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等。通过这样的改写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是“续写”。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 充分利用文本, 设计了两个想象习作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 进行角色的换位, 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内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 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 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失为童话教学的好方法。

4. 个性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和寓意, 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与此同时, 逐步养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生活的习惯。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 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 强求统一答案。首先, 文学意蕴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面对同一篇作品, 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读, 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 而更要关注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更为本质的东西, 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其次, 教学的终极目的也不是答案, 而是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智能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能, 而不是储存记忆;是培养出智能的探索者, 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因此, 要鼓励学生发表具有“个性”的独立见解。

在“个性化”这个词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的今天, 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个性化”的内涵, 但一般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解释的, 认为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体验。请看一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说说你是喜欢小白兔呢还是喜欢小灰兔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我喜欢小白兔, 因为他自己种菜, 有吃不完的菜。

生:我也喜欢小白兔, 他自己种的菜吃不完, 还送给老山羊。

生:我喜欢小白兔, 他不像小灰兔那样懒惰, 老向别人要菜吃。

(大多数学生都放下手, 表示赞同, 有几个还在举手, 于是教师又叫了几个学生回答)

生:我喜欢小灰兔, 老山羊来送白菜, 小灰兔就去帮忙, 他也是爱劳动的。

生:我喜欢小灰兔, 小灰兔有礼貌, 老山羊送给他白菜, 他说“谢谢你”。

生:我也喜欢小灰兔, 小灰兔知道自己错了, 就开始自己种菜, 他知错能改, 应该表扬。

师: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优点, 那我们应该喜欢谁呢?

生 (齐) :我们喜欢小灰兔, 也喜欢小白兔。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前面三个学生都说喜欢小白兔, 理由相当充分, 符合编者的意图。但这位教师又叫了另外三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都是喜欢小灰兔的, 理由也很充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优点, 那我们应该喜欢谁呢?”学生齐说:“我们喜欢小灰兔, 也喜欢小白兔。”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还渗透了一个人生哲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 要全面地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5. 多样训练

小学童话教学, 除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外, 还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1) 辨。童话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幻想、虚构, 教学时要处理好幻想与真实、虚构与现实的关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分清幻想、虚构部分和真实、现实部分。如《小壁虎借尾巴》写小壁虎想借尾巴是虚构的, 写动物的对话是虚构的, 写妈妈告诉小壁虎的话也是虚构的。但写小壁虎能到处爬是真实的, 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是真实的, 还有小鱼、黄牛、燕子等尾巴的作用也是真实的。这样, 不但引导学生领悟了童话的特点, 而且可以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 比。把原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原作在成为教材文本的修改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具有幻想艺术特殊趣味的细节,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童话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在教学准备环节或教学结束后安排课文与原作的比较阅读, 对学生理解作品有积极作用。

(3) 演。带有幻想性的童话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 各个年级的学生对根据课本内容开展戏剧表演有强烈的兴趣, 在复述甚至自编台词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完成对童话角色的分析和体验, 进而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艺术。童话因其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深深吸引着学生, 童话又往往以拟人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使得学生对其中的故事倍加喜爱。前面的读, 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而只有演, 才能使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得以内化。在童话教学中, 可以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 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澳门的一位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完《去年的树》的。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 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习惯于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 使得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分析”中淡化了学习兴趣。因此, 童话教学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 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 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3.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篇三

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应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1.体现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和逻辑性、系统性上。教师要正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内容。要措辞精当,言简意赅,能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要层次清楚、结构条理地进行讲解,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有致,做到“闲若不闲”“笔语有意”。对每个论点的推导,步骤严谨,论证充分,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具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不清,造成判断错误和推理上的自相矛盾。这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阻滞他们智力的发展。只有运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使其分清是非。

2.具有学科性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尽量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外语课,我们应该提倡运用外语来组织教学,尽量少用母语,以便给学生一个练习听力的机会;数学课,我们就应该运用最简单的语言,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让学生听起来浅显易懂;而物理和化学课,有时需要注意肢体语言,尤其是在做实验示范时,教师的动作一定要到位、规范、美观,以便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突出教育性

教育性是教学语言的角色性或职业性的要求。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授业与传道”,是水乳交融、同步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真情和语调随着讲授的内容而起伏变化,表明自己对是非善恶的态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爱和憎,使他们在准确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熏陶。但不要脱离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而去片面地追求教育性。

4.力求幽默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首先,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善于运用这种技巧,可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而在这种气氛中最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正如法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麦曼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之接受。”

其次,幽默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分心,精神也开始疲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技巧能使人精神放松、情绪激昂,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放松,获得适当调节,疲劳随之消失。

第三,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授课效率,因为幽默的语言含义丰富、诱导思考、富有启发性,能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授课效果大为增强。教学实践证明:幽默感强的教师往往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在学生轻松欢快、乐于听课的情况下,也能使教师变得潇洒自信,更好地发挥授课水平,从而使教师更具魅力。此外,常受幽默氛围熏陶的学生,心境会明朗开阔,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

当然,在运用幽默技巧的时候,要机智、态度温和、把握准确度,要与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并且要有的放矢,富有启发性。

5.明确主导性

教师语言主导性的强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总能沟通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创造浓郁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因此,具有主导性的教学语言,犹如教师留给学生的“路标”,有一种提示作用,循此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6.做到启发性

教师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正如有人总结的:“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似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7.落实生动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教学实践所形成的共识。所谓生动,即声情并茂,娓娓动听,妙趣横生。讲述时,语言既具体逼真又浅显易懂,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掀起学生的激情,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因此,要讲究语法、修辞,使教学语言形象化,以增强其感染力。

8.具备节奏性

教学语言的节奏性,主要指讲课的语音、语速、语调方面的技巧。要语音规范,清楚流畅,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如语音的高低、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以及句子长短抑扬的规律变化。掌握语言的节奏,增强语言的和谐性,能产生“神余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难点与关键点,语调应高亢而稍缓,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应适当重复,以便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和思维的余地。而对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就懂、不需详解的地方,则可语调平淡、一带而过。

(2)根据教材内容的思想情感要求,运用语调。教师的语调要随教材内容要求而变化。愉悦时则语调轻松而明快;愤怒时则应语沉字垂,铿锵有力,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悲壮时则应低沉厚重,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9.注重时空性

教学语言的时空性,是指在时间上要注意合理利用,教学语言的速度结构要适中,在空间上要根据范围的大小,有效地控制音量及声调,做到声声出口,句句入耳,防止在教室里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教学语言的灵活性是指,教学语言的对象感是很强的,因此要受到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的影响,教学内容不同,也要求教师用不同的语言、语调去表达。此外,还要求依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总之,要使每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要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保持良好的心境,要使学生在无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要使教师更具魅力,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在语言这门艺术中努力不懈地追求、探索,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之花越开越鲜艳。■

4.当前教学评价的特点 篇四

屯升学区

潘银

当前教学评价的特点

屯升学区 潘银

教学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小学课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督的作用。因而,教学评价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便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性特点,教学评价便需要不断地变革。

我国目前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以测试为主,其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评价内容与指标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例如,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手操作能力、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合理的学习方法等,教学评价涉足较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方面的相关评价。

(2)评价重在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尤其会忽略那些文化课学习成绩一般,但绘画或音乐等方面有天赋或特殊才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评价主体上,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被忽视,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地位,是时,也缺乏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年级与年级间学生的相互评价等多源评价。

(4)评价结果上,过分强调终结性结论,而忽视了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不能起到结果应有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并且也忽视了科学化的结果反馈,只注重表面的成绩之差,如90分与89分的1分之差,往往成为教师、家长批评的依据。

(5)评价方式上,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了“质性评价”。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导致评价过程封闭、静态化,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对比见真知”,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国外的一些教学评价上的得力措施。

德国在评价方式上的改革主要有:评价应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评价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结合;评价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意期末与平时的结合;评价应吸收学生参与等。

法国采取一种“持续检查”的评价方式,即从小学第一年起,教师就对学生每天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进行连续的考察,并将它们记载在每个人的“学生手册”上,定期交给家长阅知。这种评价不是告状式的,而是形成性的,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参照。评价涉足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评价过程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整体能力。因而,法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强调评价的“培养功能”,而非“标准化功能”。

美国小学,教学评价的总思路是: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评价运用“等级+评语”的评定方法。

与我国相比,其教学评价有明显特点:

1、从评价的价值标准看,改变了单一的相对评价的传统模式,而更加注重绝对评价与自我差异评价,即学生自身对不同主面进行纵横比较,确定自身的进步情况和各方面能力的评价,并根据目标检查学生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这种变革的原因在于,单纯的相对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择功能,而不重视鉴别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不利于分析和掌握个体的进步程度。

2、从评价的功能看,改变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而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在某一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种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完成目标的程度;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事中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案实施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等情况的探讨,以明确下一步应如何调节教学活动,使其效果更好。

终结性评价,测重于教学活动的总体效果,对教学过程缺乏及时的评价,不利于对照教学目标及时地调整教学。所以,评价模式应是形成性评价上的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评价不应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不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充分发挥评价的“培养功能”,而不再仅仅将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学评价改革作为一大重点来进行,虽然还处在起步探究阶段,但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探究与改革。只要大胆地尝试,放开脚步,束缚教育教学的传统评价模式必定会被一种全新的评价观念与标准所代替。

5.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五

通过必修课程五的学习,使我明确了有效学习课堂的主要特点:总体包括:学习任务的适切性; 学习环境的宽松性; 学习过程的科学性; 评价反馈的包容性。在教学中需灵活运用,在教学中要做到:

(一)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五点来考察:(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与学年、学期、单元计划协调一致;(2)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3)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中转换成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进行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目标是否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弹性;(5)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可以促进他们进行一些组织松散、结构性较弱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目标应当简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考察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然后再考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花费多长的教学时间达到了这些目标,效率如何。总之,能否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地达成应当是衡量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标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基本上做到三维目标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更注重了和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要保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取长补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使用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方法加以补充,此外,一种方法的大量而长时间的使用,也会造成学生的乏味与疲劳。我们在一堂课中方法选择、搭配可能受多种教学模式的理念影响,那么,是否合理搭配了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巧妙的教学策略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尺度之一。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下,往往还要考察不同教学策略的时效性,即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何者花费的时间更省、重复率少,且能保证学生学习不疲劳,没有吃力感。同时,教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也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媒体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一些视频将一些难度大,表达起来困难的问题巧妙地解决。

(三)有效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意向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学习的意向又包括开始学习的动机与继续学习的愿望。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

(3)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包括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课堂管理的方式等;(4)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5)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例如:对于一些简单明了的知识,采用教师直接讲解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低学习水平的学生,采用直接教育也优于发现学习和独立学习。

(四)有效课堂教学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课堂中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主要指为有效促进教学的进程,达成教学目的,师生借助口头语言或其他传递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传递的自由性与通畅性。有效的沟通是围绕教学目的的、多向的、可接受的、建设性的和可持续的沟通。从人的因素看,教师与学生同为课堂沟通的主体,因此都应当具有沟通的主动意识,教师应当充满教学热情,富有表达技能与倾听、反馈技巧,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铺垫、启发、反馈、评价;学生应当具有思考的主动性、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对他人言语的批判力以及对自我学习效果的反省力,从而实现对教师教学的即时、明确的、合理的回应。

(五)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与技巧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预防性的管理包括:教师在接手新班级时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班级规则与惯例,养成学生对规则、惯例的良好适应性与自觉服从的意识;也包括在每一堂课之前教师对课堂干扰的预见与预防,例如:课前的准备(去除不必要的干扰物,准备好课堂用具等);设计吸引学生注意、防止学生分心的方法手段;设计不同性质教学任务并进行教学方法的适当转换,防止学生疲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预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反应并制定对策等。应对性的课堂管理是指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意外实施干预,从而保证教学进程的管理。

(六)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6.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篇六

高中生英语教学的特点

1从学优生的角度来说

学优生就是在英语方面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针对这类初中生英语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尝试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英语学习的束缚。

在课余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尝试接触不同的英语学习理念,全面锻炼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不要只关注英语考试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真实的英语语境,争取与外教进行英语会话的机会。

在这种真实或模拟的英语语境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感,并能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英式思维方式。提高英语水平也会对英语课堂学习产生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提高英语成绩和减少答题时间。

2从中等生的角度来说

对于中等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初中英语考点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中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但成绩却不能得到很大提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针对这类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多做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每到题完成后学会反思,我们可以具体总结和整理错题,找出错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漏洞,查漏补缺。

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多做练习,还要学会频繁地思考,在提问过程中思考和总结初中英语答题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由一道或几道题目进而掌握一类题型。只要我们坚持大量的练习,并且在答题后注意思考和总结,中学生的英语成绩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显著提高。

3从学困生的角度来说

初中英语学习知识体系思路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困难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初中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学习中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有独立学习英语的意识和愿望。

同时,在学生弥补以前英语学习中的漏洞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只要有学习英语的意识,稍加努力系统地开展初中英语学习,那么英语成绩就会有所进步。

英语初学者该先学什么

1语音方面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老师通常强调我们应该清楚地读出每个单词的发音,这样我们才能说得清楚而不含糊。同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音中是不分长短音的。

但这与英语的发音不同,英语的发音有很多连词和弱音,有些口语的发音往往较弱,口语并不要求每个单词都要讲清楚。此外,音节的长短会影响词义,发音上的小变化会导致词义上的大变化。

此外,在英语发音中,有些音节是汉语中没有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差异,在交流中就会产生很大的歧义。这些是汉语和英语发音的区别,但也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我们需要正确区分英语学习中初始发音的细微差异,认真听准确的发音,通过认真模仿建立准确的发音体系,记录平时自己的训练过程,通过不断的比较发现并纠正自己错误发音,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2词汇方面

汉语是象形文字,一般的发音与象形文字无关,而英语则不同。英语发音可以从字母组合中推断出来,英语词汇的发音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规则快速轻松地掌握一些生词,但汉语却并不能如此。

因此,通过这个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朗读来帮助我们拼写单词,并找到拼写和发音之间的规则,通过对这些规则的研究,当我们听到它们时,可以很快拼写出一些单词。

7.实践教学的特点 篇七

1.形象立体直观, 便于学生接受

几何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图形, 而图形展示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较为生动形象, 能够通过不同特征找到不同图形, 并揭示各个图形之间的对应点。几何的图形虽然有些抽象, 但是在给学生讲解时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例如, 在讲解“角平分线”时利用量角器, 就可以清楚地解析角平分线的意义。又如, 当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可以通过作图的方式找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所以, 这也间接说明了要善于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知识。

除此之外, 图形、几何图象与代数的关系也应该得到展现。例如, 就平面直角坐标系而言,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曲线, 这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几何图象, 这是代数的方程所不能体现的。同时, 展现出几何知识的综合性, 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2.体系架构完整

几何知识是建立在广泛的图形之上的, 并经历了大量的推理与演算, 得出了最终的几何概念与几何定理。多数知识是由已知的公理推导得来的, 并相互紧密联系, 不能分割, 这也造成了几何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为了促进学生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 教师需要将各个概念充分展示, 尤其是整个几何体系架构, 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升知识水平。

与此同时, 在几何的推理论证中, 有许多涉及逻辑的问题, 尽管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适当地教一些逻辑分析思路, 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几何知识。

3.知识全面掌握难度较大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 入门都是比较难的, 几何也不例外。刚开始的几何课程都是基础性的讲解, 便于学生在以后打牢基础、深化巩固。但是在初中阶段, 几何知识的范围扩大了, 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而且几何课程在小学并没有相对应的完整课程, 所以就要求学生的起点必须要高, 能够有效掌握基础的图形以及相对应的逻辑推理。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较为难掌握的部分就是方法和计算, 容易使学生感到学得吃力。

新课改后, 人教版的配套教材经过一定的改进与整合, 与以前相比降低了入门的难度, 简化了相对复杂的概念与逻辑推理,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几何这门学科。而且在整个几何层面上加强了几何知识的基础性, 使之更加牢固。对于学生而言, 降低了初学时的恐惧, 对于日后的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对策探讨

1.增加图形展示, 开展图形辨析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及时介绍图形的特点。例如, 讲解“圆形”时, 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画出半径不同的圆, 比较不同的半径与面积, 找到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得他们记住相关的概念, 并借助图形进行思考。图形的特点就是与文字描述相比较, 图形能够提高学生的几何认知水平。

此外,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以及各种图形的画法。在使用工具上, 一些重点的工具, 比如量角器、圆规、甚至比较基础的直尺, 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较好地掌握。对于图形的画法, 我们需要从点到线, 逐渐深化, 比如角平分线的画法, 三角形中心、重心的画法, 正多边形的画法, 都需要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正确的方法找到相对应的结果。这样才有可能增强我们对几何的根本认识。有的教师在讲到“中位线的性质”时, 直接照书本上讲解, 这样就可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尝试直接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线条, 结合两条平行线所截角的关系进行类比探讨,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强化逻辑思维, 提倡自主学习

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铺垫。例如, 在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 论证“三角形的中心”时, 就需要运用大量的基础知识, 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先从基础的逻辑层次给予一定的练习, 然后再逐渐深入, 增加逻辑推理的理论证明。在强化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留少量的作业, 给予适当的提示与鼓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 可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 减少提示, 争取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

由于逻辑思维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 所以在培养过程中, 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不同的情况下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 在学习“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对角线数量”时, 先从正三角形、正方形开始入手, 逐步推导正五边形、正n边形的内角和与对角线数量, 一步一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3.解决初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对于几何知识的入门问题, 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课堂经验, 找到了一些共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的确存在着无法与以前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衔接的问题, 这就需要初中教师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有足够的了解。现在的小学教材中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图形知识, 内容较为浅显, 介绍也不够详细。例如, 对于“三角形”而言, 在小学阶段基本的定义是有三个边的图形, 而进入初中阶段, 就应该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组成的图形。对于教师而言, 需要先知道小学的几何知识讲到哪个程度, 再逐渐加深, 这样不仅节省了一定的教学时间, 而且还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以及独立思考的需求。

此外, 还应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尽管在初中的代数课程中, 已经有了大量的计算, 但是几何问题中的运算过程也不能忽视。例如, 在学习“互补、互余的角”以及“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时, 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对于初中的几何知识, 人教版的教材能够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但在一些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对知识全面掌握的难度较大等,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以人为本,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把握好几何知识的中心思想, 增强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甦.注重几何语言教学, 提高几何教学质量[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S1) .

8.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模式 篇八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和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学生之间也应是自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出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提供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这样能较好的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性,实现了因材施教,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上一篇:小学作文范文三年级下一篇:进博会讲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