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故事初中生作文

2024-08-21

过年的故事初中生作文(精选11篇)

1.过年的故事初中生作文 篇一

“呀!今天过年啦。我在过年的同时也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和贴对联?”

我自己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原来“年”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凶残,它们聚集到一块,多则成千上万,少则几百只去觅食,它们所到之处的人和动物都会遭殃。人们奋起反抗,发现“年”这种凶残的动物最怕火,所以每到严冬的时候,人们插上火把,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对联,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年”逃入深山。

第二天,人们早早的起来,相互间问好平安无事,并相互拱手作揖,表示祝贺。

噢,原来这就是过年的来历,过年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它们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

2.谈话题作文“过年”的批改 篇二

关键词:过年;波澜;悬念;巧合;一波三折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3-079-2

一、悬念法

在写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这次作文中,有位同学巧设了悬念,下面将举例分析。

她以《汤圆》为题,这样写道:每年过年妈妈在包汤圆时会在一些圆子中放入一粒花生,谁吃到有花生的汤圆就会有压岁钱,而且还预示着在来年会有好运气。这就给我们设置了第一层悬念:谁会吃到有花生的汤圆呢?

接着,小作者继续写道:“耶!我吃到花生了!”我得意洋洋地在还未吃到花生的弟弟面前炫耀着。弟弟不高兴了,嘟着嘴,以为自己没指望了,扔下了筷子。妈妈赶忙跑过来,把筷子递给弟弟,说:“不闹不闹,你下一个一定会吃到花生,不信你试试看。”历年都只有我和弟弟吃到花生,爸爸妈妈一次也没吃到过,我总是感觉我们运气太好了。这是第二层悬念,为何妈妈的语气如此肯定?爸爸妈妈为何运气这么差呢?这里面到底有何玄机呢?

第三处悬念她这样写道:“妈妈,我和您一起包汤圆吧!我想吃到自己亲手做的圆子。”我满怀希望地说。不料平日里经常对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妈妈断然拒绝了我,说:“大人做事,小孩不要打闹一边玩去!”我倍感好奇,妈妈不让我学,我就偷着学呗。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厨房窗户处,看着里面妈妈包圆子的专注神情,窗外的我得意地笑着。这段文字让我们读者思考:妈妈为何一反常态?而我的好奇心又为揭晓秘密埋下了伏笔。

最后,她这样写道:我的笑容渐渐凝固了,鼻子不禁一酸……窗里,妈妈带着幸福的笑容把几个包有花生的汤圆统一放在了盘子的最左一排……

至此,我们不禁为小作者的匠心拍案叫绝,为什么姐弟两总能吃到花生汤圆,为什么妈妈的语气如此肯定,为什么妈妈会拒绝我,一切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全文经过层层设悬,回环曲折,把母亲的爱意渲染得温情洋溢,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二、巧合法

巧合法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起伏曲折。巧合是发生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它必须合理、自然、有意义。在具体设计巧合时,最好先用伏笔把后面要发生的巧合做点暗示或交代,这样一来,后面的巧合虽在预料之外,但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了。

一位学生以《团圆》为题,设计种种巧合,使文章巧显波澜,生出几许趣味。文章写的是张大爷张大妈两位空巢老人买菜准备除夕的团圆饭,欢欢喜喜地等待儿女的归来;可是却陆续等来了四个儿女各种不能回家团圆的理由,老两口内心失望至极,准备了一半的年夜饭也无心做下去了;夜幕渐渐降临,祝福的礼炮声此起彼伏;看着空荡荡冷清清的房子,老两口感觉分外的冷,他们随便做了两个菜,扒了两口却又觉得食之无味,张大爷把筷子一放,说“老太婆,咱们到广场上溜达溜达,看看烟花散散心”;可是美丽的烟花并没有驱走老人们内心的寂寞,无聊之余,只得又回到了黑漆漆的家,在打开灯的一瞬间,老两口以为自己想孩子想得出现幻觉了,使劲地揉揉眼睛,可仍然是满满的一桌,四家子静静地围坐着,坏笑着看着他们气喜交加的老爹老妈,而先前未做完的菜正在桌上腾腾地冒着热气。

我们来看这篇文章中的巧合之处:其一,四个儿女都不能回来团圆,这是巧合,不禁使人怀疑:哪有这么巧?再看结尾处这四家子的坏笑,我们恍然大悟: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感情是想逗他们老爸老妈,给他们一个惊喜呢!读到此处,我们难免哑然失笑,替张大爷张大妈嗔怪一声:“你们这帮孩子!”其他又能说甚呢?其二,老两口去广场溜达看烟花。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插曲,这四家人的计谋就难以成功,他们哪有时间去整那些菜呢?我们又怎么会看到老两口又疑又气又喜的种种丰富表情呢?

三、一波三折法

“一波三折”本指写字笔法曲折多变,这里用来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跌宕,摇曳生姿。“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也就是说,一篇记叙文,如果看了开头,就知道文章的结尾,那就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致。为了避免这一毛病,就要在文中加一点波折,使情节波澜迭起,回旋推进,于是,便能够不断地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新奇感,从而增进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这样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现在我们来看《硬币哪儿去了》这篇文章,看看小作者是如何做到一波三折的。文章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特定时间:除夕夜,活动内容:家人比赛吃饺子,前两名和吃到水饺中的硬币的人将获得奶奶奖励的超级大红包,谁将会是大奖获得者呢?这就展开了文章的波。

因为想拿大红包,“我”提起了十二万的精神,可是到比赛结束,“我”还是没能胜过爸爸和哥哥,心里很是沮丧。——这是第一折,先前高涨的情绪消失殆尽,又没吃到硬币水饺,看来大红包无望了。

可爸爸觉得自己拿大红包有些不好意思,推让给了“我”这个第三名。峰会路转,这是第二折。

“我”兴奋地接过红包,看到奶奶那还有一个大红包,就多了句嘴:“谁吃到硬币的啊?快来拿大红包呀!”恰在这时,一直在那找硬币水饺的小侄子忽然猛烈咳嗽起来,看起来非常难受。大家一看,不好,准是硬币给整的!急忙抱着小侄子上医院了。——这是第三折,此处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可是十分钟左右,小侄子又回来,原来刚上车小侄子就不咳嗽了,开始以为是去玩,还挺高兴,后来得知要送他去医院死活不肯,只得又带他回来。硬币卡住怎么又会没事的呢?——这是第四折。

可奶奶絮叨啊,说怎么能就依了孩子呢,怎么能不去检查呢,“我”嫌奶奶烦,独自躲到厨房“避难”,却在奶奶包水饺的面粉里发现了一枚硬币。而“我”因为发现硬币“有功”又额外赚到了一个大红包。至此真相大白,皆大欢喜,这是第五折。

3.过年的故事作文 篇三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我能看手机,喝可乐,吃零食,拿压岁钱十分快活。后来爸爸和我说,年是一种在海里生活的怪兽,每到除夕夜那天,他就上来残害人类。后来人类发现,它怕红色,人们就在门口贴春联,放鞭炮。

以前的`年味很浓,但现在不给放鞭炮了,所以我们只好在家看电视了。但是我们可以偷偷的放,只放惯炮,也很好玩。这就是过年的故事。你们喜欢过什么节日呢?

4.过年的味道初中生过年作文 篇四

过年了,人人都喜洋洋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们正穿梭于繁华的街道,逛商店、去超市……办年货,看到玲琅满目丰富多样的商品,大人们的脸上更是喜滋滋的;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放花炮,拿红包、看春节晚会、吃饺子、那高兴劲真是胜过以往的每一次。总算可以开开心心的玩几天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除夕那一天,我家要进行大扫除,用干净的环境迎接全新的一年。百田,去祭祖、拜佛的.人数不胜数,为的是希望全家人在新年中平平安安。除夕夜则是过年的一大“重头戏”。还没等到天黑,炮声早已“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长辈们顾不上看风景,手忙脚乱地把家里布置好,而妈妈则跟姑姑、阿姨们一起精心准备年夜饭。

天空变得更加漆黑了,远处烟火的光芒却没有减弱。孩子们趁着这个时间从屋内跑出来玩。女孩子们聚在一起,互相述说着自己对新年的期望。而男孩子们,总是爱调皮捣蛋。玩火、扔石头、放危险的鞭炮,他们哪一样没做过?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家长们忙完后会把孩子们老老实实地关在屋里,不让出门。

春节联欢晚会大约在七、八点就开始播出了。这时,年夜饭也差不多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使人垂涎三尺。长辈们允许吃饭后,才能动筷子。大家在除夕夜团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欢乐的春晚,整个县城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吃完饭后不能睡觉,要守岁。这时,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时不时能听到几句表示赞叹的家乡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整个县城的街道上空荡荡的,全县都在休息。中午左右,大家都起床了。穿上新衣,争先恐后地去亲戚好友家里拜年,送上美好的祝福。而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都要说祝长辈们万事如意、寿比南山之类的话,才能拿到压岁钱。不过,拜年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大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好地生活。

元宵节到了,家家做汤圆,到处都能闻到汤圆甜美的味道。

5.过年的故事初中生作文 篇五

沟通是架起亲情的桥梁,沟通是传递关爱的媒介,沟通是连接心灵的纽带。烽烟四起的战火时代,一封平安家书可以蕴藉家人的担心;独在异乡漂泊时,一声“爸妈,我还好”可以解除家人心中的“担忧石”;在收获成长之刻,一个视频可以与家人分享喜悦……血脉里的情感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从未曾断绝,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远走他乡,为理想和生活奔波,赚到的钱越来越多,但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父母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录着从前的慢时光,饱含着鸿雁传书的憧憬等待、电报传信的紧张守候、排队打电话的焦急难耐,那些盘算着时间苦苦等待的点滴,虽有无奈和缺憾,却承载着时代变化独有的记忆。

家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心底最深沉的家风情怀,生生不息的亲情文化,在一卷素笺一卷墨中融进字里行间,纸墨芬芳里回荡的是对父母的关怀挂念,是家人的一颦一笑,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在电话、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如果让你来写一封家书,会怎么去表达呢?一定不会是杜甫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境,但或许会有陆游“写得家书空满纸”之情。对父母说不出口的“我想你了”,通过家书的形式,用温暖话语写上对他们的思念与嘱托,让蝉翼薄纸载墨千金,盖上最思念的邮戳,邮去最熟悉的地址,把心里的爱也一同捎去。

由李春波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一封家书》,唱出了对传统交流方式的一种追怀,歌词虽略显单调,却让人感受到家书的朴实,从而传达出浓浓的亲情。父子间的家书往来《其实父母也是装的》《你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在网络上走红,当时读大学的郑艺即将毕业,本来一直对孩子坚持“自由发展”理念的父亲郑国强没忍住,一口气写下23页的长信,希望在关键的地方对儿子有所点拨,几天后这封家书经郑艺稍作处理连同自己的回信发到了网上。虽然这封往来家书看似“另类”,语言又有些“简单粗暴”,但却真情流露不加任何修饰,让人能够读到父子俩同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之间比普通父子更深、更浓的感情。

生活总是需要点仪式感,不如就趁着岁月静好,动手为父母写上一封信吧,让这些温情的文字,直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加深我们最绵长的亲情。可以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入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用小小的举动,温暖父母日夜操劳疲累的心。一封家书,从写到寄、到等、到读,时间是缓的,心是静的,情是饱满的,它系上了家人之间的那份爱,不似烈酒、只如清茶,清冽却直抵心底。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拉近着我们沟通的距离。但诸位不妨在繁忙中脱出身来仔细想想,多久没给父母打过电话了?上一通电话又聊了些什么?想必他们已经在电话那头等待了很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事业与梦想总是会推着年轻人止不住地向前奔跑,联系已然甚少,即使偶尔记起,也只能湮没在岁月匆忙之中。追逐着时间,我们长大了,却也渐渐失去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本应该轻松说出口的爱,总是说不出来,每次挂掉电话都是遗憾结尾。

缺少了沟通交流,难免会出现争吵,即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无私,也会无法避免地划出道道伤痕。父母更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抚慰,这与物质的多寡关系不大,请多给他们打几通电话,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父母之间早就建立起了“情绪共同体”,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给父母带去一种直击心底的失落,却也能轻而易举为父母送来一份简单的快乐。他们打电话聊的永远是那几个话题——按时吃饭了没有、工作忙不忙、身体好不好……他们从来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即便只是听到我们的声音,也会觉得满足。逢年过节,很多人像“赎罪”一样,给父母各种“买买买”,试图弥补因为工作太忙不能陪伴的亏欠,可过年时再多的物质补偿,也无法弥补父母这一年来独守空巢的盼望。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父亲》里的这句歌词充满了遗憾,常回家看看吧,别总是说“忙”“没时间”“等有空再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行动去陪伴给你生命的人。你可能会说,陪伴父母来日方长……那我们究竟还能陪伴父母多久?有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这64天就是我们口中的“来日方长”。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时人生只剩归途,没有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不能阻止这一天的到来,多陪陪父母吧!不要让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天守在窗边张望,一次次地希望、失望……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特别是因为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沟通联系也变得方便了许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父母亲人互动,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实时分享声音与画面。我们年轻人总是无时无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然而对于父母而言,这些却是新鲜陌生的事物,难以像我们一般“玩转”,尽管他们在努力追赶,在网络信息时代里寻找我们的踪迹,但飞速变化着的信息时代让他们应接不暇。我们长大了,可父母却越来越老了,小时候他们对我们细心呵护,可我们拿得出同样的耐心去照顾他们么?倘若父母最终与社会脱节,抛弃他们的不是时代,而是我们!所以当他们不会使用手机、电脑,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候,请不要不耐烦,因为他们也曾经手把手地教会我们用筷子。

所有父母都不愿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去年国庆,一张背影照刷爆朋友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男子为了让父亲看到升旗仪式,毅然决然地让老爷子坐在他的肩头。升旗期间,老爷子激动地不断鼓掌,男子脚下如同长了根,稳稳地站立着,扶住父亲的双腿。这一幕,让无数人泪目,小时候,我们常常被父亲高高举起扛在肩上,当父亲年迈之时,身强力壮的儿子将他扛起,我想“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大概就是如此吧。每次与父母视频通话,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眷恋,看着他们还算健硕的身体和布满皱纹的脸上开出一朵快乐的花,内心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暖意。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既是长辈对孩子的牵挂和惦念,也是他们藏在内心的深深思念,也许只是简短的一段视频,就能够慰藉他们的思念之情。可能我们会觉得他们有点烦、有点唠叨,甚至与我们格格不入,面对父母嘘寒问暖的言语,也只是嗯嗯啊啊地应着,有时间打游戏、追剧、刷微博,却“没空”听他们唠叨家常。“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之中的遗憾,在闲暇之余请多陪陪父母,趁时光尚早、岁月尚好,多关爱他们、体贴他们,时常跟父母视频通话聊聊天,叮嘱他们保重好身体、照顾好自己。

“笔墨行间”的书信时代里,藏着的是时间酝酿而出的浓情,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则更需要我们细微之处的关心与沟通。爱是一种力量可以穿越一切,让我们跨过时空的纬度感知它的存在,及时把爱带给父母,无论方式怎样,都不会让其中的情感受到任何一点稀释。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他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和壮年,让我们看着父母一点点老去。莫再谈人生忙碌、来日方长,如若将世间万物都衡量出一个价值,那还有什么能比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更贵重呢?舍弃低价值的,换得更为珍贵的“宝物”,这一定是人生之中的幸事吧。

6.初中话题作文过年的味道 篇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羊年”春节如约而至。回乡的、釆购年货的、走亲访友的,京城的人们忙碌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看看周边的人们,总感觉到似乎少了些过年的味道。小时候过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种虔诚的心情、那种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满怀。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老人磕头拜年,要压岁钱,逛庙会等等,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和响声,端着盛满饺子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东跑村西,那种质朴、那种热闹、那种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长大后,这些已经印记在脑海中儿时的梦,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独有的挥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人生无常,有起有落。有时像花儿一样多姿多彩,有时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人生之路,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旋涡;走南闯北,人到了一定年龄,生活的历练难免会遇到遇上难忘的人和事,正因为这些奇怪的事、难忘的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丰富精彩。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合家团圆,共度良宵。家,亲情,融融的爱意,构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后起床,仰望窗外,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正在徐徐开放。恍然间,腊八已过,匆匆忙忙似乎己记不起腊八粥、腊八蒜的味道,小年刚过,吃过的饺子也许还没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两旁路灯杆上挂着的一排排的红灯笼和有关年味广告、标语,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来越近了。春节将至,这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这给刚刚还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着春暖花开日子的人们,带来了不尽的喜悦和希望!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春节太多的内涵。古往今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事过境迁,时隔多年,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留传至今。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作罢。

7.过年初中作文 篇七

春节几乎从腊月初十就开始了:广场上放着鞭炮,货摊上摆满了商品。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享受,简直就是我们的游乐场,但是对于从腊月开始就忙碌的成年人来说,就不会那么享受了:腊月初八,妈妈一大早做好腊八粥之后,我刚尝过鲜甜的粥;大人们要出门做年货的时候,我会像小尾巴一样跟着他们,悠闲地逛商店,挑选好吃的零食,准备回家饱餐一顿;除夕早上爸妈忙着打扫房子的时候,我就看电视贴个年画。

在这个欢乐的时刻,元宵节是一个亮点。

这一天,大人也清闲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买鞭炮,准备在晚上展示自己的才华。终于到了晚上7点,妈妈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了出来,大家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品尝那香甜可口的饺子。然后我要去看灯。

大街上到处都是装饰,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都是往“月亮桥”走去。一路上,许多人点燃“孔明灯笼”来庆祝节日。哇!“月亮桥”到处都是水。这时只听“嗖”的一声——“砰”的一声,天空中绽放出一朵五颜六色的烟熏花,接着是二、三、四。美丽的烟花在漆黑的天空中一朵接一朵地绽放,就像一簇簇五彩缤纷的花朵在天空绽放;响亮的声音似乎粉碎了天空;好大,好像占据了整个天空!灿烂的烟花吸引了每个人的注意力。大家都站在同一个地方,知道烟火表演结束了,只为了看漂亮的灯笼。看:嬉皮笑脸的双胞胎老虎;有牙齿和爪子的大狮子;新年祝福语里的米老鼠……五颜六色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为了永远保持这个美丽的场景,大家纷纷拍照。

就这样,直到半夜十点,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8.过年初中作文 篇八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和鲜红的中国结,贴上了充满寄托的对联和象征福气的年画,到处都洋溢着喜气。记得往年春节,不是下雨就是下雪,有时冻得人瑟瑟缩缩不敢伸手。今年可好,老天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可以在暖日中品尝温馨,在阳光里舒展自己,甚至展示几把牛劲。

“大人盼插田,孩子盼过年”。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假。过年可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啦!就说今年吧:爸爸给我买了许多花炮,妈妈为我买了一双崭新的篮球鞋,三叔向我送了滑板,奶奶还偷偷塞给我压岁钱……老实讲,过年最好的还是可以尽情的玩耍,展示自己童年的本性。

谁都晓得,过年的焦点在除夕,重头戏是年夜饭。奶奶和妈妈上午就开始张罗起,一家人都争着去做拿手菜。6点整,爸爸和三叔点燃了长长的万鞭,最后一枚礼花升空后,正式开宴。我抢先敬酒,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等祝酒词说了一通。轮到妹妹了,她举起酒杯,想了半天,没想出个新词,急得涨红了脸,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她急中生智,用小提琴拉了一曲“祝酒歌”。

吃饱了,喝足了。大家排坐在沙发上,尽享“春晚”这顿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春晚上的节目多种多样,非常精彩。我们最喜欢的还要数赵本山师徒和毕福剑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了。特别是小沈阳那幽默的表演,真让人叫绝,就连年近八十的奶奶都笑出了眼泪。

在这一声声欢笑中,时间无声无息地飞逝着。“五,四,三,二,一,零”!电视上敲钟的声音又把我们带入了新的一年。霎那间,无数个礼花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在空中绽放,那散发的流光仿佛给了城市、村庄和万物以春的洗礼,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兆头!

9.初中过年作文 篇九

因为要上课。我和妈妈只好在长沙过小年。那天,妈妈给我炒了我最爱的吃的红烧肉,牛肉。我们两个人过小年,觉得家里很冷清,很想念家人。

我与妈妈姑姑在贴对联,把家里装饰的漂漂亮亮。爷爷奶奶就在忙着做糍粑,有糖的菜的。我最喜欢糖了,我每年都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东西

除夕那晚爷爷奶奶姑姑妈妈都给了我和妹妹压岁钱,妹妹把奶奶给了压岁钱放在口袋里,去邻居家玩,把钱给弄丢了。妈妈对妹妹说他们给你的.钱都要放进钱包里,要存好,口袋太小一不留神就会掉。贵重的东西,也不能放口袋。妹妹非常的听话,把他们给的钱都放进了钱包,我和妹妹商量着拿着压岁钱买一只宠物,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然后我们就决定买一只小狗。

初一初二我们拜访亲戚,亲戚有一个小娃娃,他才一岁多,他非常非常可爱,妹妹还吵着要妈妈再生一个弟弟。

10.过年初中作文 篇十

门边,爸爸正在小心翼翼地贴春联。爸爸贴的很好,一朵春联不偏不倚的被贴在门的两侧,上面贴上横幅,中间又贴上一个倒着的“福”字,福“倒”,福“倒”嘛!看着爸爸这一流的贴春联技术,我和妈妈也只能睁大眼睛在一旁看着了。要是我贴,指不定会贴成什么乱七八糟的样子呢!

晚上,我们一家还做起了团子。将准备好的豆沙馅料包进面粉团内。看似简单,妈妈倒是包的有模有样,我包的总是奇形怪状,要不太扁,像馅饼;要不太厚,馅可能只能尝到一点,剩下,只能吃面团了。想着,都觉得难吃啊。不知道做到第几个团子,终于能做得又圆但又大小适中了,不容易啊。一旁的妈妈见我脸上都有面粉,活像一个大花猫了,不光自己笑,还将爸爸叫来看我的囧样。而我,则跑去洗手间一照镜子,也哈哈大笑,简直是个白脸妖怪。在欢声笑语中,年味仿佛又浓了许多。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年饭。我们也不例外。

饭桌上,全家人边吃饭边聊天,要是平时在饭桌上叽叽喳喳,肯定是要被长辈责怪了。爷爷和爸爸边酒边聊天。突然爷爷好像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了,皱起了眉头,还有点严肃。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工作是重要的,可是不要忘了家庭,出去应酬少喝点酒,伤身体啊!”听了爷爷的话,爸爸连连点头。见爸爸点头了,爷爷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如同拨云见日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奶奶见了,在一旁说道:“好了好了,大过年的,不谈这些严肃的事了。”才三年级的妹妹,也学着奶奶催人的样子:“就是,就是,快吃菜,菜都要凉了!”看着妹妹的样子,全家人都笑了。

阳台上烟花一朵一朵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有的如同秋菊,金灿灿的`,显得十分华丽;有的像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有的好似七彩玫瑰……天上的星星又如满天星,墨蓝的天上如同一片片花海……在窗边观赏的我也被这幅美景给惊呆了!闭了眼,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片“花海”,一只只蝴蝶从身边飞过,花香扑鼻,真是美极了!

过年就应该这样,快快乐乐,全家团圆,不是吗?

过年,是一朵烟花,五彩斑斓的,在星空中绽放着。

过年,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美味可口,温暖人心。

过年,是一家人幸福的团圆,和谐,美满。

11.过年的味道初中作文 篇十一

翻开日历猛然发现,今天已经腊月初九,离过年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整天忙碌穿梭在钢筋水泥夹缝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年的味道,但我没有忘,那浓浓的年味仿佛陈年老酒,欲品欲香。

记得儿时,每年一进腊月,父亲、母亲便更加忙碌起来,母亲开始张罗过年用的,大到新被子,新床单,小到小勺、小蝶。孩子们的新衣、新帽、新鞋每到这个时候也定是忘不了的。父亲则开始盘算一年的收入支出,赶年集卖瓷货,捎点过年用的东西,甚至小孩儿的头花,擦炮。

眼看日子已进腊月二十,年味更加浓厚,记忆中母亲开始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包括房顶、房墙,柜子的夹缝,床底等母亲必会亲自动手。接下来,洗床上用品,全家人的衣服;刷锅盖,盘子、碟子等便是母亲必不可少的课程。小时候总以为母亲太干净,随着年岁的增加,我渐渐地意识到除了母亲的勤劳和爱干净,是不是还含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母亲便会早早地买回几包粘牙糖。到了晚上,母亲把粘牙糖放在灶台上,一边小心翼翼地揭下旧的老灶爷的头像,一边念念有词:老灶爷,今天是小年了,您该上天了,请您吃粘牙糖,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到这时候,我们姊妹几个站在旁边想笑又不敢笑,但也很虔诚地学着母亲的.样子,给老灶爷磕几个头。现在想来磕头的目的除了祈祷,想必还有能沾一沾老灶爷的光,吃盼了一年的粘牙糖吧?

腊月二十六父亲开始煮肉,煮肉的时间一般都会定在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里屋的火炉旁,一边望着锅里咕嘟咕嘟滚开的水花和升腾起的热气,一边闻着大肉的香味,听父亲讲那悠远而又动人的民间故事。父亲吸着烟,讲着故事,也不忘间断地用筷子插一插锅里的肉块,等父亲用筷子轻而易举地插透大肉块的时候,便证明肉已经烂了。这时候父亲便凑近蒸腾的热气,用嘴吹一吹,睁大眼睛找肋骨或瘦肉让我们大饱口福。我们咂咂嘴,互相看看彼此油光光的嘴,是那样的心满意足。

腊月二十七,母亲便开始蒸包子,蒸花馍。这时候,我最乐意看母亲摆弄面团,那面团在母亲手里翻转,揉搓,捏捧之间便神奇般的成了小猪、飞龙……我惊叹于母亲做面食的技艺了。

炸丸子,炸鸡鱼的日子是我们一家最小心翼翼的一天,父亲烧火,母亲掂炸。这时候,全家都不能多说话,特别是不吉利的语言,我们小孩子更不能轻易地碰锅灶。到后来我渐渐明白不是这一天有什么忌讳,是因为炸东西,油容易向外溅,大人需要全神贯注,小孩子需要安全。

我最难忘的是初一的起五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惊醒。母亲让我们穿上新衣裤。外面还漆黑一片,我们便开始吃饺子。吃完饭,穿着新鞋到院子里走一圈,脚下嚓嚓作响,原来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撒下了一地芝麻杆。后来我渐渐知道漆黑的五更里,脚下的嚓嚓声是为了辟邪。

天还不亮,我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磕头串门。鞭炮的噼噼啪啪,敲亮了东方,也迎来了新春。

上一篇:学期反思下一篇:精彩是寂寞开的花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