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评课小结

2024-06-23

优质课评课小结(精选4篇)

1.优质课评课小结 篇一

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精选5篇)

《端午粽》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新选入的课文,出自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文章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1

一年级组打磨的这节课扎实有效且富有童趣,最后由基本功扎实的曹老师演绎,上得很成功!梳理之后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富有童趣

整堂课创设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注重

①习惯渗透有童趣 一年级习惯培养很重要。曹老师做了很好地示范,在课堂上没有教条式的“你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而是用游戏的形式渗透,师“请你跟我这样做”生“我就跟你这样做”,学生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培养书写、握笔、读书等习惯。

②教师导语有童趣 在课伊始教学“端午”一词时,在日历中认识端午的时间,老师采用拟人化语言“从农历的五月开始,走呀,走呀,走到了五月初四,初四之后就到——初五,端午节到了”多有意思;在复现词语环节,老师一句话 “现在外婆的粽子也熟了,让我们一起帮她把词语粽子放到盘子里与大家分享吧”,很自然地又把学生带回整堂课创设的情境中,复习巩固了词语。

③识字方法讲童趣 低段识字教学是重点。在教“端”和“粽”两字,老师把两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发现规律“立”和“米”做偏旁要谦让空间给右边的部件。儿童化语言记住“边上有人啊,就要有礼貌轻轻收一脚。”

2、目标明确,学得充分

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段目标,锁定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学法清楚 读好词“箬竹叶”、“糯米”;读好词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教给方法“的”字轻读,最好藏起来读; 做好“词组连读”;用问答式理清意思。一步步训练,扎实有效。

②读的形式多样 有开火车读、同桌读、个别读、齐读

③习得方法读好读好第二三句,继续迁移运用读第一段的那句话。目标相当明确,层次清晰,足足用10分钟学的过程充分铺展开。

3、人文渗透,设计巧妙

课伊始,让学生看图片猜节日,了解端午习俗,渗透传统文化;课结尾,在练读长句子 “一……总会……”的过程中,“端午”自然地替换为“中秋”、“春节”,无痕地渗透爱家,爱亲人,有亲人付出,我们应该感恩惜福。这两个点的设计自然巧妙。

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2

今天有幸听了马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一课。她设计的新颖,把“端”字的由来放到前面,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最后把吃粽子的来历以动画的形式播放,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又牢牢地记住了屈原。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爱看动画,所以同学们听的很认真。这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听了使人受益颇多。首先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总是保持着微笑,让人感觉很亲近随和。其次,老师的语言简洁、过渡自然。比如屈原是谁?人们为什么用吃粽子的方法纪念他哪?一起来看动画片吧!还有马老师临场发挥的能力也是很高,例如让学生夸夸外婆时,学生一时没想出来,马老师就笑着说“如果你不夸外婆,以后就不给你包粽子了啊。”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老师的自身素质也锻炼了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那积极参与的精神和课堂精神集中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说明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3

今天,王凤云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公开课《端午粽》。

王老师执教的《端午粽》一课亮点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听了使人受益颇多。首先老师的声音亲近随和。其次,老师的语言简洁、各环节过渡自然,现将本课的亮点总结如下:

1.创设情境,富有童趣

孩子们对端午粽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王老师从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课文中的“肉”字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出错,在发音中容易出现“1、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老师着重进行“肉”字的拼音教学,再与生活中的发音比较,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读音。检查学生识字的环节,王老师采用了游戏“煎鸡蛋”的办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2.目标明确,学得充分

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段目标,王老师把识字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先把字拿出来,学习之后再回到课文,领会字在句中的意义,做到了学习中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人文渗透,设计巧妙

上课伊始,王老师让学生看图片猜节日,了解端午习俗,渗透传统文化;在最后一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感恩惜福,学会分享,设计自然巧妙,人文目标得以实现。

课后,一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进行了评课,靳芹英校长和教导处的几位老师参加了评课。老师们针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从导入开始,王老师以我国的传统节日图片粽子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体验并掌握了多样的识字方法。尤其是游戏检查识字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上形象逼真、教法多样。从图片导入到创设情境学字词,以多种形式识字认字并通过多种形式读词语,现场与学生连麦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层次的学词语,有认读,有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着识字的乐趣。使得课堂充满低年级的童趣。

这堂课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王老师在本堂课中有设计朗读环节,不过这篇课文偏长,不容易读,低年级应该如何更好地展开朗读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是不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难点?尤其在网课中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这些还有待我们去研究。

最后,靳芹英校长对本次活动做点评。她强调了我们的网课要特别注意时间的限制,争取让学生二十分钟的在屏时间学完新知识,剩余的时间离开屏幕,完成读写的练习;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把孩子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不是反复的强调“不准做什么”;养成良好的网课习惯,穿着不能随意,活动不能随意,不发言的同学一定要先关闭话筒,还要做好随时连麦的准备,保证课堂的秩序。

对网课的探索,我们才刚刚起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4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从导入开始,俞老师以我国的其它传统节日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俞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运用了四环节的识字教学多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体验并掌握了多样的识字方法。

林淑媛:没错,我也有同感,俞老师在识字教学上形象逼真、教法多样。从图片导入到创设情境学字词,以多种形式识字认字并通过多种形式读词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自由认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有层次的学词语,让学生充分体验着识字的乐趣。使得课堂充满低年级的童趣。

林丽珊:整节课体现童趣。低年级的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俞老师想法设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识字欲望。比如闯关和糯米粽来交朋友,精美的小组比赛奖励贴纸,童趣放松的课间休,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让学生在美得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这正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情感。

李丽梅:俞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听了这堂课也有让我思考的`地方,俞老师在本堂课中有设计朗读环节,低年级应该如何更好地展开朗读教学?读词语、读课文有拖读现象,把课文读通读顺是不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难点?这些还值得我们去研究。

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5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端午粽优质课评课稿 篇二

林淑媛:没错,我也有同感,俞老师在识字教学上形象逼真、教法多样。从图片导入到创设情境学字词,以多种形式识字认字并通过多种形式读词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自由认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有层次的学词语,让学生充分体验着识字的乐趣。使得课堂充满低年级的童趣。

林丽珊:整节课体现童趣。低年级的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俞老师想法设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识字欲望。比如闯关和糯米粽来交朋友,精美的小组比赛奖励贴纸,童趣放松的课间休,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让学生在美得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这正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情感。

3.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课 篇三

章丘市枣园中心小学 刘爱华

孙晶老师执教的《妙趣心锁环》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学生喜爱的古典益智玩具中选题,内容新颖有趣,学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本节活动课以活动和问题为课堂的主线索,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心锁环的特点,会自己动手制作心锁环,并能解开心锁环。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妙趣横生,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制作方法,提高制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是一节较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动手操作为突破口,打造生动有趣、扎实高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性实践性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要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和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查”、“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活动中孙老师结合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环节一,激趣导入,探究玩法;环节二,探究制作,练习技能;环节三,探究原理,拓展延伸;环节四,课堂小结,再次激趣。在每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从学生的需求去考虑,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制作方法的得出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的,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小组内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后组织师生共同交流,在展示反馈中明确正确合理的操作方法。如在探究心锁环的制作方法时,教师先出示三根不同长度的金属丝,让学生想一想每种长度的金属丝做成心锁环的哪一部分?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中根据心锁环各部分的特点,探究出心锁环各部分的制作方法,再利用课件的动态展示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堂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学生在学习使用尖嘴钳弯出横杆两端的圆形时,教师不是直接示范操作,而是先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根据自己以往的操作经验尝试弯一个圆形,同学们观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再示范讲解尖嘴钳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的演示到位,语言描述规范,学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的关键点,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上,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增加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重心,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有效指导的关系,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得益彰、有机融合,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重视活动主题的指导,重视对知识技能和方式方法的指导,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指导。

本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看似淡然无痕,教师寥寥数语的点拨,却似画龙点睛的之笔。在学生两人合作制作心锁环剩下部分的环节中,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发现了学生制作中存在着困惑点,动作操作中有不规范的地方,教师及时组织了点拨指导,具体体现在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释疑解惑。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心环做得更好呢?”教师利用学生做成的心环的对比及学生做的与教师做的心环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了心环接不住的问题,心环的接口处在底部中间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再在学生汇报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让学生掌握弯出漂亮心环的操作要领,就是把金属丝在靠近中间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对折,折出心环后,再用胶带加以固定,就可以把接口做在心环底端的一侧了。第二个问题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制作的弯杆放到实物投影上,让学生观察,这个弯杆怎么样呢?由此让学生找出弯杆两端圆环的方向是一致的问题,并让学生在自己纠错的过程中明确了制作弯杆时两端的圆环一定是相对的,突破了制作中的难点问题。在活动开展中,教师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又给了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走出了困惑点,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促进活动向着更有利于成功的方向发展,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三、重视活动的拓展延伸环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生成性与开放性是它的显著特点。本节活动课中最后两个环节“探究原理—拓展延伸”和“课堂小结—再次激趣”是活动设计的一大亮点,教师首先出示由两把锁组成的二级心锁环,提出质疑“你能把它打开吗?”激发学生再次探究心锁环的兴趣,再出示一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连环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播放九连环的视频资料,把古典益智玩具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教师最后提出对心锁环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探究中华古典益智玩具,把本活动推向更加广阔的探究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优质课评课小结 篇四

各位老师:

刚刚结束的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犹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次盛宴,每位选手的优质课就像是为盛宴献上的一道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菜肴,大家在享受了美味,增加了营养之后,我的讲评是献给大家的一杯清茶,希望能有助于大家消化吸收,更希望它是对菜肴如何做得更加美味的一个菜谱,以唤起大家对下一场盛宴到来的期盼。

我感觉本次优质课有六大亮点:

1、参加赛课的各位老师教学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学科素养好。教态自然,有亲和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充满激情,满怀深情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热情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率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大部分参赛选手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上课前,各位选手都十分重视对借班上课班级的学情调查,都能根据新学情重新设计教案;课上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系列化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育才中学郭德祥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放学回到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加强自我管理”;官桥中学的张发芹等老师通过由学生担任小记者在课堂进行的专题采访,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告诉我们,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老师只要真正转变教学思想,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一定会较好地体现出来。

3、贴近学生生活设计教学案,教学情景富有创新性。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次参赛的各位老师在如何创设教学情景上都下了较大的功夫,他们不是简单再现学生生活情景,而是精心设计围绕教学主题,具有系列性、发展性、典型性的学生生活问题情景。这种教学情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具有学生课堂活动的价值。例如:创设同一人物经历不同的事情,如滨湖中学朱军老师“乐乐的故事”、育才中学郭德祥小刚的故事、李程老师冬夏同学的故事等等。

4、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各位上课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积极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他通过观看学生小品表演、电视视频等现象、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件事等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认识生活道理。课堂展示的学生小组讨论是真交流、真讨论的热烈场景。从学生小组讨论的状态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该班学生比较自然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对自己的言行有了反思,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告诉我们,老师只要真正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伴随而来。

5、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也在发挥作用。参加本次优课竞赛的各位老师都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总体上说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比较精当,更加注重教学效果。制作的多媒体投影画面十分清晰。视频资料如张汪中学高老师“目标的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参赛老师在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孙艳老师白板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具有提高教学效果的价值,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必须从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6、教师十分重视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校本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文本课程转化为课堂现实课程的重要环节。在本次优课竞赛中,很多选手都运用了北辛中学的校园面貌学生的一些

内容作为材料,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距离。也体现了教师备课中真正在备学生,不只是备自己的学生,还备讲课学校的学生。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的重要体现。

在本次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学现象引发了我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问题的思考,针对本次教学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

1、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在一堂课里,应该体现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我们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搞清它们在一堂课中的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应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知识目标应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我们看到有些目标仅仅是知识目标,是不完整的。

2、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教师而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一项困难的任务,是教学智慧的综合反映,是平时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结果,是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反思的成果。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情境一定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2)情境一定要具体探究性,须经学生积极的思考过程才能理解所学内容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浅而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设置情境的目的。(3)情境应具有生活的真实性,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最好不能脱离生活而虚拟,拿一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的事件作为情境,这样学生没有切实的感受,谈不出真实感受。(4)情境应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这样的事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又能产生冲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情感共鸣。(5)情境宜精不宜多,要用得经济,用得有效益。防止情境的滥用。

3、处理好几种关系:(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节优质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有三个要求: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二是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三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应是互动与生成相结合,不要只顾推进自己的流程,不能硬把学生拉回老师的思维套中。学生质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鼓励与培养。目前,各位参赛课堂中教学问题基本上都是老师预设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试图分析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往往对课程生成性的东西置之不理。比如,七年级《新生活 新起点》一节,在制定目标时学生谈到到达目标时要物质奖励,对此如何认识,就要求我们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讲课教师却没有对此加以关注。一旦关注了这点,无疑将是一堂课的亮点。(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要防止两种片面性:即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和教师使命的淡化。一节优质课应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成分调动的课。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而这五个角色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三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是要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要积极的向学生学习,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形是相当常见的,一节好课应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而学生的参与应是多方面的,是知识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应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碰撞。(3)形式和实效的关系。有的老师过于看重课堂形式,整堂课“活动”不断,“问题”连篇,或者干脆来个问答式,学生回答完后,要么几句不疼不痒的总结,或根本没有评价,也没有总结,缺少鼓励,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要么就是一味地教师鼓励,学生鼓掌,比如:一个过于简单得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加思索随口答出来,教师还要说“非常好”,“太聪明”,“掌声鼓励”。于是造成鼓励贬值,掌声泛滥,把个课堂搞得热闹非常,一堂课下来,只不过是对教材活动内容的“炒作”。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在课堂上多次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探究、发言。除了一两节比较成功的课堂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取得实效的少,流于形式的多。究其原因大至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探究的素材或情景,二是活动时间不够,三是问题设计不合理,不是偏难就是偏易,四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我觉得讨论、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只是通过学生讨论、探究解决课堂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形式去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也有些学生不明确,我回答了这些问题有什么感悟,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是觉得上课好玩,难以达到教材编者的真正意图。更不要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的习惯。甚至一些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乱”。在这方面,我们很多老师都犯了同样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认为课堂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解决一个现成的问题,得出一个老师想要的答案。(4)个体和全体的关系。在教学中,部份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缺乏引导、鼓励或者设计的问题偏难,不切合学生实际,结果整堂课下来,真正参与活动的学生不多,能答得上的只是那几个成绩好又聪明的,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是七年级某班的一堂课上,有一位同学发言七次,有两位同学各发言三次,而更多的同学没有机会。长此以往,课堂成了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4、老师对现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讲解挖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体上教师对教材难点和重点知识的精彩讲解较少。事实上,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学生对教材中一些基本观点理解并不全面,需要老师作必要的讲解。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基本观点的解析内容,决不可忽视文本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但决不能满足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再现,必须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如七年级课堂上对目标的定位,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认识上都有偏颇,不仅仅是学习目标,还有更多,不能太功利,比如很多学生把目标定位考上一中,就值得商榷。

5、增强教师自主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如何避免以课本为中心和偏离课本的教学内容泛化两种片面性呢?结合本次优质课评比中的展示课,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实现教科书内部课程资源的相互整合。(2)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的课内整合。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时事材料,以充实教材,又要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的时事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此外,还要加强政治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渗透。人们习惯上说,“史地不分家”,政史同样不分家,政治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3)实现教科书内外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整合。所谓多样整合,即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6、教师对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多研究,要把握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总体结构,从全册教材角度,从整个单元角度,设计某一节课的教学方案。也许是考虑竞赛课的完美,本次展示的课堂教学基本上看不到本课教学内容与上课内容的联系,存在孤立地教某一课教学内容的现象。只有柴胡店中学的张庆旭老师注意到了章节的前后联系。建议老师一定要通读初中思想品德各册教材,尤其要精读本年级教材,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7、教师的教学语言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还出现教学语言不规范,概念表述不准确的现象。老师偶尔的语言失误可以谅解,但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口误。要杜绝口头语,比如,“干嘛”、“是不是”等等。课堂教学确实需要有活跃的气氛,需要老师有幽默的语言,但是决不能为此而忽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8、点评的语言要精当。很佩服一些老师丰厚的语言功底,饱满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评各具特色,现摘录几条:“语言表达很到位”、“观察很仔细”、“你很善于发现”、“分析的多透彻呀”、“当一个班长不容易,当一个让全班同学认可的班长更不容

易”、“请发散一下你的思维”、“她很勇敢”、“说的真棒,思维很开阔”、“用我手写我心,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叹吧”、“我很期待,想跟同学们分享这一时刻”、“像袁隆平一样做一粒健康的种子”、“真好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结合自己的不足,„„你离成功更近一步了”。我认为点评与引导是否到位,主要取决于是否吃透了教材、教学智慧和应变能力是否过硬、自身知识面是否广泛、词汇储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足够。

9、要增强反思意识。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倡导老师不断反思本校、本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希望各位老师在今后开设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学反思,不断探究有效解决思想品德教学问题的策略,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我们相信未来滕州思想品德教育家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10、课件制作再精些,大多都是ppt,制作水平一般,谈不上精美。有些视频资料没有做好链接,不是一个整体。有些老师的课件操作都有问题。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研讨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很有借鉴意义:

1、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4、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或优质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我们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专业提出的新要求。要更新教学理念,还要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做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每天有一个小小的改变,每月就有一个不小的改善,每学期就有一个大大的改进,每年就有一个个惊喜,几年下来,我们就会感到做教师的幸福和成就。如果我们仅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那么你眼里看到的学生总是不如意,你注意的肯定是那些使你厌烦的学生和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让你厌烦的地位,一节课一节课地过,一天天过,你过的就是厌烦的生活。如果把天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尊严的生命。这样你就会“将心比心”地理解孩子们的需求与心理体验,你就会将人性光辉洒向学生,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你面前的孩子就真正成为你眼前的一个个风景。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迎新年的作文200字下一篇: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