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2024-07-28

法制教育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一

狼和鹿

——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懂得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难点:感悟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狼和鹿》,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景象?

2、谁来给我们读读描写森林的句子。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3、从生机勃勃我们知道不光植物长得非常茂盛,动物们生活得也很快乐。看,出示第二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鹿群的生活。(快乐、幸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4、读到这儿,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体会。

5、鹿群们生活得真是如此快乐吗?从哪里知道?谁也来给我们读读你找到的句子。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狼?从哪里可以看出?(常常、总在、寻找机会、下毒手、时刻提防、暗算)想想,狼会在什么时候对鹿下毒手?

6、谁来读这两句话,读出狼的贪婪和凶残来。(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度:看着这些贪婪而凶残的狼,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的,不光是我们,当地的居民也是这样想的。书上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男生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规模大、时间长、数量多)

谁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当时人们捕杀狼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数量之多。

整整25年的捕杀,杀掉鹿的天敌六千多只,可见当地居民对狼真是恨透了。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当人们看到这么多贪婪而凶残的狼被枪杀后,心里会怎么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是的,当狼被大量捕杀后,凯巴伯森林„„看,它们在这里(引读)„„鹿群们生活地快乐吗?请大家自己读下去。1理解“饥荒”。

2、前后森林对照,此时的森林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3、学习更大的灾难。

人们自认为捕杀狼可以给鹿创造一片幸福快乐的生活天地,可谁知道当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让我们配上音乐来读读这部分内容。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1、引读点拨:人们没有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彼此关系紧密。这就是生物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

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必将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想想是谁破坏了这个天平,破坏了这种平衡?(人类)的确,我们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生态的平衡。谁能来说说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吗?这一切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让我们拿起书在来读读这篇课文,让我们把“保护生态平衡”这六个字永远记在心中!

六、布置作业:

没错,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课后,联系今天课上所学的内容,寻找身边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宣传生态平衡的知识,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好吗?

南沈灶小学:吴晓峰

2.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二

一、学科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 适当渗透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十一条……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 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 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教学要求及方法

要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养成关注环境, 热爱自然的环保、法制意识。

方法:讲解→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三) 教学事例与措施

在学习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后, 进入本课题“保护空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结合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身边空气污染的现象, 向学生展示课件:

1.

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性、防治措施方面的图片

2. 受到法律制裁的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讨论下列问题:

1.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保护空气的意识, 任意烧煤, 烧山, 乱砍乱伐, 使用排废不达标的汽车等等, 我们的空气将会怎样?

2.假设你是某个厂的负责人, 为了节约成本, 能够对厂里的有毒气体、有毒粉尘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悄悄排放吗?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怎样对待这种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上述问题与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实例进行探讨教学。

二、学科内容: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

课题2:爱护水资源

(一) 适用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 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十九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第三十三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九十条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教学要求及方法要求:

初步了解水污染的污染物质及来源, 造成水污染的严重行为应负的责任。

方法:创设情景→常识介绍→指出问题→交流讨论→激发情感→总结归纳。

(三) 教学事例与措施

举例说明:2005年11月13日, 吉林省中石油吉化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 造成松花江水体的污染, 影响范围广, 受到损害的人数众多, 责任人受到国务院和司法机关严肃处理。

教学中也可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后, 指出水与动植物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国水资源紧缺,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将如何对待水资源?导入学习“爱护水资源”。

在学习关于“要防止水体污染”内容时注意渗透相关法制的内容。如:

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任意向河里排放生活污水行吗?

2. 在农业生产中, 过量施用化肥或农药后果将怎样?我国的法律法规允许吗?

3.在我们身边, 哪些行为还会导致水污染? (讨论交流, 使学生更有切身体会) 。

3.高中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 篇三

1.我认为德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们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中以及平时的考试题中出现的很多文本都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例如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使得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父母的感情,珍惜父母的劳动,学生不会乱花钱,就会减少事端。像这样的文本很多,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它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2.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要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给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契机。课堂之外的很多好的文章也是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在阅读中不仅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拓展,而且文中的很多活生生的法制事例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学生阅读的契机,积极的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引导,不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3.在作文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多训练一些涉及法制范畴的作文话题,例如“诚信”话题,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社会上的黑心商人,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人害人。当学生在转述这些事件的时候自然会不寒而栗,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是非观念,从而增强法律意识。例如“虚荣”话题,当今很多学生有攀比之心,爱慕虚荣,物质至上,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经常在物质上进行攀比,许多青少年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一些青少年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这样的话题可以对学生加以法制教育。

4.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进行法制教育,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这些活动即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法制教育。例如举办以“远离烟草 珍爱生命” 、“执法为民”、“远离奢侈 保护环境”等为话题的演讲比赛。学生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述能力也得到锻炼,不失为法制教育的上策。

4.2013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方法和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2、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音叉、示波器、泡沫塑料、棉花、空纸盒、耳罩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

一、上节复习

(1)上节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决定他们大小的因素.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发声体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音调越________.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响度就越________.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________不同.

2.我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音叫________. 3.男低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________的响度大,________的音调高.

(2)结合以上知识,阅读课本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内容,试着完成下面题目: 1.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______处减弱;在______过程中减弱;在______处减弱.

二、引入新课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段音乐开始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军港的夜》)。生:静静的听

师:大家熟悉这首歌吗? 生:沉默后答道:不熟悉!(播放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兄弟抱一下》)师:同学们,好听吗?感觉怎样?

生:好听,感觉舒服、心情好、心情澎湃。

师:我们接着来听下面这些声音,说说感觉怎样?电脑一边播放,老师在一旁同时配音。配音:

1、当我们正上课时,女老师穿着高跟皮鞋走过同时隔壁传来了电钻的声音。

2、当我们在学习时,窗外传来了汽车的鸣笛声,发动机的轰隆声。

3、中午我们正在休息时,隔壁的麻将声四起同时有人在欢快的哼着歌曲。

4、夜深人静时,传来了卡拉OK的声音,吵得人不得安宁。师:同学们听了以上这些声音有什么感想? 生:使人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学习

师:是啊,我们就把这些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称为噪声。关于噪声同学们会想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 生:

1、噪声是怎么产生的?

2、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3、噪声的危害有哪些?

4、我们怎样控制噪声?

5、噪声有没有好处呢?我们如何利用它? 师(肯定和赞赏):同学们提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探讨这些问题。引出课题: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三、新课教学(1)了解噪声

师: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那么噪声与乐音有什么不同呢?

1、演示实验: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泡沫摩擦玻璃时产生的噪声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生:很好奇的观察

(用演示实验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的现象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惊奇,继而进行思考,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噪声概念: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防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噪声。

你的生活环境,教室、教室周围有噪声吗?如果有,这些噪声从哪里来? 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归纳总结两类噪声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搅拌机、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板书

一、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师:大家再来听听用泡沫摩擦玻璃的声音,演示强弱不同的两次泡沫摩擦玻璃的声音。大家再来听一听这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

我们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强弱不同的噪声,就像时间和长度一样,要有单位,因此人们用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师:不同分贝的噪声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请大家阅读本节小资料中声强级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

然后回答两个问题:

1、回想在这些环境中你的感觉。

2、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的危害。

生: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说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突然曝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 dB。

3、人的听力受环境影响

师:噪声的危害表现哪些方面。

生1:正在学习时,噪声使人生气,不能思考问题。生2:使人烦躁、妨碍休息和睡眠。生3: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

视觉模糊,甚至神智不清、休克、死亡,高强度的噪声还会损坏建筑物 师1:心理影响。2:生理影响。3:破坏建筑物或工作设备。板书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dB(2)寻找减弱噪声途径

师: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很大,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加以控制?消灭它们!

师:怎样控制?怎么消灭?我们能否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做一做。(可根据学生提出的可行方案去实施,也可以根据声音传播原理分析。)学生分组实验:

以MP3(或闹钟、手机)作为声源,给出泡沫塑料、棉花、空纸盒、耳罩等物品,让学生寻找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减弱)噪声。师:

1、用什么方法控制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实验,深入探究并总结物理规律,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身体力行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探究,寻找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弱噪声。教师巡视指导和点拨

师:做完实验的同学请把器材放好,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方法和做法。生1:把MP3关掉或拔掉电源。师:说出你的方法

生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生2:用空纸盒罩住MP3,把噪声减弱。生3:用泡沫包住MP3,把噪声减弱。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3: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生4:用棉花塞住耳朵,或带上耳罩。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4: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师:我们发现泡沫塑料的吸音效果比较好,这说明一些物体的吸声效果比效强,用以解释为什么在学校和工厂周边植树造林能减弱噪声污染。(树木对声波有较好的吸收作用)。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生:噪声的控制

1、声波处减弱。

2、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3)强化理解

师:由于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把噪声叫做“隐形杀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做出了规定,要严格控制噪声污染,请你举例说明生活中减弱噪声的措施和方法。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四十六条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四十七条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三)未按本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采取措施,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生1:汽车、摩托车的消声器——在声源处减弱。

生2:城市道路网和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生3:在学校或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生4:工厂工人和炮兵用的耳罩,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生5:一些主要街道和学校附近有噪声显示器——禁止汽车鸣喇叭,在声源处减弱。

师:在学校走廊或很多公共场合,一般都有“保持安静”或“轻声慢步”提示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若大声喧哗,自己就成了噪声声源,就会对他人的工作、学习、休息造成干扰。

师: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看待事物应当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凡事要一分为二,那么噪声也一样,它有没有可利用的一面呢? 生:(大家回答)有

生1:噪声除蚊(虫)器。生2:噪声武器。

师:好了,这节就到这,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生1:噪声的来源。

生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生3:噪声的控制。

生4: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要制造噪声。

师:很好!此外,今天我们还学习了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寻找物理规律,还了解了些许哲学方法——辩证法。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师:我们要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爱护我们的环境,关注噪声的产生,寻找噪声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做起,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志愿者。【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因此可以在学习主要内容的同时,拓展一定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思考、完成并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方法指导】

冬天原来嘈杂的马路,降雪后,万籁俱寂,显得十分的安静,那周围环境中的噪声都上哪去了?

分析:降雪后,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我们知道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机动车发出的噪声,这时马路上的雪松软,有缝隙,变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吃掉”了.所以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专门铺在马路上的“吸声”材料,用这种材料铺成的马路,噪声大大降低了. 【拓展训练】 噪声的防护技术

噪声是繁华城市里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为了贯彻我国噪声卫生标准,减小噪声的危害,保护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必须对噪声进行防护。在噪声防护技术中,一是减小噪声源的噪声,二是减弱、控制噪声的传播,三是个体防护。下面概括介绍这三方面的防护技术。1.噪声源的防护技术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噪声源的发声体改为不发声体,例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锤打,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等。用这类无声或低声设备及工艺代替高声设备及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噪声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从声源上根治往往是不可能的,许多原有设备还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对噪声采取一些控制技术,仍然具有重要和普遍的意义。

2.减弱和控制噪声的传播,可以有四种技术

(1)远离噪声源。人远离噪声源,使噪声在远距离传播中衰减。

(2)改变噪声指向。噪声在低频时,一般无指向性,但随着频率的增高,其指向性也随着增加。因此,对于高频噪声,改变指向是一项控制噪声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3)筑墙控制噪声的传播.衰减量与声频或波长有关,与墙高度也有关。筑墙衰减噪声,在实用中被考虑的限度为25 dB。若在墙上贴吸声材料或房间挂吸声板。能有效地衰减噪声。(4)大气、树木和草地可以削弱噪声的传播。噪声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折射、由上风处向下风处折射。根据这一规律,噪声源应设置在低温处和下风处。绿化城市,不仅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而且可以防止空气污染。3.个体防护

5.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五

康平镇中心完小 茶秀华 课题: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技能目标:

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红旗飘飘》,视频:《国旗、国歌、国徽》、等。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课件演示)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知识竞答

1、五星红旗是()的标志,是伟大祖国的()。我国《国旗法》规定,每个公民,都应当()和()国旗。

2、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我国《》规定,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我国的国歌是《 》。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共产党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

5、宪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享受教育的()和()。

6、《婚姻法》规定,父母有()和()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离婚了,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

7、《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弃()。

8、搓麻将赌博是一种严重的()行为,应当提出()。

9、正当防卫受(),不负()责任。

10、《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11、《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或者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都要处以()、()或者警告。

12、《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行人走路要走(),没有人行道必须(),横穿马路要选择有()(斑马线)的地方。

13、《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生产的原料、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都作了规定,是一部保护生命安全和()的法律。

14、根据《人民币管理条例》,收到假币要交到银行或公安局,使用假币是()。

6.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六

教师:徐远前 备课时间:2014.9

一.现实中氧化还原反应

中国是世界产煤和用煤最对的国家,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煤矿事故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比如我们贵州号称中国西南煤都,基本上每年都在出事故。而煤矿事故中瓦是爆炸是出现最多的,瓦斯爆炸一般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那么瓦斯爆炸式怎样发生的。瓦斯,其实是气体的英文的音译词,英文是Gas。瓦斯的定义相当广泛,不是单一的某一种东西。包括生活中的天然气和煤矿瓦斯。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和氩等。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戊烷以上为液体。如遇明火,即可燃烧,发生“瓦斯”爆炸,直接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瓦斯爆炸其实是瓦斯中的气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发生的爆炸,所以学习好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必要的。瓦是爆炸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启示呢?我们的煤矿工人在煤炭生产中有应该怎样去保护自己呢?

二.教学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上,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 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也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一、教学目标分析:

3.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2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4法制教育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常见的法律知识。

2、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

4.1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4.2 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五、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问题1] 1 瓦斯爆炸一般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那么瓦斯爆炸式怎样发生的。

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或在易氧化的食品中加入还原剂,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评]

[讲解] 以上三个问题特别在第一瓦斯爆炸都涉及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在煤矿生产中我们的煤矿工人同志应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呢,这就是一个法律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可能有同学会说我又不犯法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于法律打交道。所以每个同学都要注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2]请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投影]实验课件,反应原理。

[问题3]该化学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种?

[点评]通过分析可知,该反应不属于任何一种。由此可见,采用仅仅是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种类和数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来对所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是不可 行的。

[问题4]你们能各用一个反应来描述四种基本反应的反应特征吗?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并标出各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巡视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点评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情况] [问题5]针对你们所标的化合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 指出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而有反应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把化学反应分成类型:一种是有元素变价,另一种是没有元素变价的。[小结并投影]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 [练习与思考] CH4+O2==CO2+H2O 3 2Na+Cl2 = 2NaCl H2+Cl2 = 2H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练习、思考、交流]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及判断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总结并投影]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思考与交流]根据我们之前书写的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元素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你能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评,并归纳总结,投影]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问题6]根据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呢?

[讲述]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阅读时请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NaCl形成过程中,Na是如何失去电子而Cl又是怎样得到电子的?

(2)HCl的形成过程是不是也和NaCl的形成过程一样存在电子得失问题?为什么? [巡视以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与学生一道完成下列表格]

化合物形成过程 电子得失(偏移)化合价变化情况 发生的反应

NaCl Na失去1个电子转移给氯 化合价升 氧化反应 Cl从钠中得到1个电子 化合价降 还原反应 HCl H电子对共用,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升 氧化反应

Cl电子对共用,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降 还原反应

[讲解并投影]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得失或偏移)。口诀:失-升-氧;得-降-还

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工业冶铁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能否只发生氧化反应而无还原反应或者只发生还原反应而无氧化反应?

3、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啥?

5、(挑战性题目)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物质得电子,又有物质失电子,那么物质间得失电子数目上有怎样的关系?

6、通过上述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有何应用?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并投影]

1、碳,被氧化,氧化;铁,还原,还原

2、不可能。在一个反应中既然有物质失去电子,就必然有物质得到电子。因此,氧化反 应与还原反应是一对矛盾,总是同时发生的。

3、铁刷上油漆后,油漆层阻碍了铁与氧气等的接触。因此,铁腐蚀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发生而起到保护作用。

4、采用真空包装,避免易氧化变质的食物与空气(氧气)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食物氧 化变质;装入铁粉后,铁粉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效减缓食物与氧气的接触,也起到保护作用。

5、得失电子总数应该相等。

6、略

八、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2、特征: 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3、本质: 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以NaCl、HCl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二、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九、教学评价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该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如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等,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进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基于教材详尽描述了一些化合物形成过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7.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七

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结合实际渗透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下面就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篇文章, 具体地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是怎样挖掘课文中法制教育内容, 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则古文。这篇文言文讲的内容大致是:蔡璘, 很注重诺言和责任, 对情谊很忠厚、笃实。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借放在他那儿没立字据, 没过多久, 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就叫那朋友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了他。那朋友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 说:“嘻嘻, 没有这件事呀, 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 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 不是立在纸上, 你父亲以我为知己, 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朋友的家中。

这篇课文后有一道题:“‘券在心, 不在纸’你赞不赞成朋友这种做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机会。我明确告诉学生, 在当今的法制社会这种做法是不行的, 还是立字据的好。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 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 时过境迁, 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立券”, 为以后免产生纠纷, 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不立券, 这也是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打官司也得要凭依据。反过来, 如果蔡璘不还亡友的钱呢?那亡友的儿子即使知道父亲借钱一事, 那他无法追回父亲的借出去的钱, 就算去打官司也无用。因此我们应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言文讲的内容是: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 因为躲进公主府, 官吏无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 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 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 就叫车停下来, 用刀画地不准再走, 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 喝令仆人下车, 当场将他杀死。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 召见董宣, 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宣回答:“皇帝神圣明智, 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 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 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需用杖打, 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 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 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肯。小太监硬使他叩头, 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 始终不肯低头。公主对光武帝说:“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 保护逃亡的人, 官吏不敢进门抓人。现在当了皇帝, 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地方官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是不二柞呵!”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 赏钱三十万, 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从此, 他打击豪强, 那些豪强没有一个不心惊胆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 歌颂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这里, 我给学生挖掘出如下几个法制内容:第一, 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 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 讲求“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从湖阳公主包庇家奴的行为, 可以看出当时法制不健全, 权贵们可以忽视法律, 甚至可以草菅人命, 并且不受制裁。从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也可以看出当时法律不健全, 做法是不对的;第二, 董宣为官, 秉公办事,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钦;第三, 杀人者必尝命, 这是历朝历代法律所规定的;第四,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犯罪都逃不了国家法律的制裁。

三、明白行贿受贿同罪观念

《四知》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一则文言文, 其文章大意是:杨震受人推荐, 多次升迁, 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 路过昌邑县, 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前来拜见杨震, 到夜里, 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 你却不了解我, 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 神明知道, 你知道, 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文中“天知, 神知, 我知, 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我引导学生分析出的法制内容是:当今社会, 行贿受贿同罪, 是属违法行为。“行贿和受贿的处罚是一样的, 行贿受贿情节特别严重的, 都可以没收部分或全部财产。”该条例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对行贿受贿犯罪同等处罚的条律。杨震这种坚定的拒贿态度, 实际上就杜绝了双方的犯法行为。因此, 我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要注意杜绝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8.初中数学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94-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又要加强普法教育。”科学证明,许多影响人的一生行为或成就的基本素质,都形成于学生时代,因此,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好的行为一般受他本身和坏境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应该渗透于教学中,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机的把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呢?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以及言行举止都时刻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该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思想素质,还应该要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良好坏境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有的老师实行“棍棒之下出人才”,这种观念是及其不对的。学生做错事、不听劝,教师应以道理来向他说明情况,而不是出手打人。今年来,学校中打架斗殴的事件增加,如果教师再树立这样坏的榜样,那么后果不可言喻;再者,教师出手打人还能让学生更加的不思进取,这样的话就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所以,在教学中,我拒绝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犯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渗透点。

如七年级在学习《科学计数法》一节时,可以在让学生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我国现有人口接近14亿,现有耕地大约19亿的同时,借机简单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八年级《轴对称》一节时,用一枚国徽引入,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在九年级《垂直于弦的直径》中引入的问题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赵州桥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三、在实际中寻找法制教育点

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的学习都要用在实际中,这才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用理论知识联合实际,让学生从另一方面来认识法律。

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十章《统计调查》时,让学生在作一些实际的调查统计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部分条款。

如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第十七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让学生既掌握调查统计的依据和方法,有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又比如说讲到图形“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说“我们的交通工具车子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由而引入关于交通法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又如计算有关的速度应用题时,教师也可以引用交通法的法律知识,告诫学生要在马路上正确的行走,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自己开车不要超速等法律知识。再如,学习数学中的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可以告诫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偷税漏税等。数学知识中存有很多的法制点,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去发现,然后用来教育学生。

上一篇:“四风”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下一篇:2015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考试试卷及答案--21.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