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级毕业生就业去向(共6篇)
1.06级毕业生就业去向 篇一
我只知道西安的,可以参考参考!(西安的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2研究所(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3研究所(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4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5研究所(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6研究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12研究所(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13研究所(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03研究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18研究所(中国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23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30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31研究所(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4研究院(中国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5研究院504研究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6研究院第11研究所(西安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第16研究所(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第771研究所(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第705研究所(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618、504、771这三个是西安的大研究院,财力雄厚,国家投巨资建设.待遇超好,再加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算是西安的四个名院.再下来是以2打头的,除了20所和202以外,其他的研究所都还可以,至少在西安能保证过得
很舒适.其他的稳定且待遇也相当丰厚的设计院还有:
中石油管材所,西北电力设计院
西北建筑设计院
中国煤炭设计院西北分院
长庆油田总院
航 空 系 统 :
庆安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远方航空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618)
西安航空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623所)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远东公司曲杆泵制造厂
中国航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631所)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630)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
航天工业西安远东集团
西安红旗机械厂
航 天 系 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三研究所(43)
西安航天发动机厂(7103所)
中国航天液体火箭推进技术研究院(067基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六院第十一研究所(11所)
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165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41所)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一七一厂(7171厂)
西安航天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公司
陕长虹化工厂(7416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4所(44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01所
陕西兰凌机械厂(第四研究院7414.7422两厂合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院(16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二一〇所
西安骊山微电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时代电子公司七七一所)
电 子 信 息 :
国营红华仪器厂电子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导航技术研究所)
西京电气总公司
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心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五〇四所)
西安卫光半导体有限公司(877厂)
西北电子试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三十九所)
兵 器 系 统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
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三研究所(203所)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六所)
西安华山机诫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四所)
西安秦川(集团)发展总公司
西安北方庆华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五研究所(205所)
西光集团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213研究所(213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二研究所(212所)
国营西安昆仑机械厂 西安东方机械制造厂
核 工 业 :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
西安国营262厂
核工业524厂
兰田勘探队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21所)
船 舶 系 统 :
西安东风仪表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
2.06级毕业生就业去向 篇二
关键词:地方高校,涉农专业,职业指导,校企合作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将15-24岁定为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其中的22-24岁为职业生涯的尝试适应阶段, 被称为职业适应期, 而这时期正是我们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的前两年。【1】在这职业塑造的关键时期, 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 拥有一个合适的职场环境对刚毕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扩招以来一直困扰这高校工作者。近几年尤为严重, 经历了2013年的最难就业季、2014年的更难就业季, 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由于跟“农”相关, 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学生就业了, 也会尽可能选择城市或非农产业。针对这些问题与现象, 对近五年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专业、分年份、分层次的数据整理与归纳, 总结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以期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借鉴之处, 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近五年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 就业率分析
通过将涉农专业五年来的协议就业、合同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统计, 有如下突出表现 (见表1) 。五年来各专业就业率全部在89%以上, 年平均就业率在93%以上, 五年平均就业率为95.4%。这些数据展现在眼前的是“良好的就业形势”, 较高就业率中“合同就业”贡献力量最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 五年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仅占3.98%, 通过合同就业的高达70.61%, 考研率为19.54% (其中对口生源均在6%以下, 统招生源均在20%以上) 。数据充分说明就业质量不高, 择业方向较单一。 (具体见表2)
(二) 就业去向分析
通过资料整理发现“协议就业”和“合同就业”单位, 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教师类, 主要是中小学、职教中心、各种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培训机构等;二是企业经营类, 主要是集团、公司、农药厂、植物医院等;三是行政管理类, 主要是市县政府部门, 如农业局、教育局、林业局、统计局、蔬菜局、市政管理局等。七个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经营类, 占67.26%;其次是考研, 占21.80%;还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类、行政管理类和其他方式就业。【2】
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毕业生数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就变得越为突出, 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涉农专业毕业生同样也不例外。曾湘泉认为大学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求职竞争力不足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才是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3】结合涉农专业的实际情况, 通过数据整理与归纳, 发现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 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就业去向单一
由于涉农专业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 所以在就业方向选择上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限制。科技的进步, 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模式的先进化, 与农业相关传统的就业部门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锐减, 涉农专业学生的显性就业市场变窄。整理的数据表明企业经营类是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 考研类次之。在这些企业中, 学生们属于非协议就业, 从事的是以销售为主的工作, 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销售, 就业去向的单一性显而易见。在销售行业男性毕业生是以出差为主的拓展市场模式, 女性毕业生则是以电话销售、电商平台销售、店面销售为主的拓展市场模式。初期由于“好奇心”使然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业务拓展成果较为丰硕, 随着时间的推移, 跑市场的女性毕业生由于家庭等等的原因最先动摇并退出销售岗位, 转换业务或者工作, 男性毕业生次之。另外, 还包括楼房销售, 建筑材料销售, 文秘助理工作等, 而其他渠道就业较少, 包括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等。从高校角度, 在以升学、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协议就业为高质量就业的背景下, 涉农专业企业经营类为主的就业显然不是高质量就业。从学生角度看, 从事销售类工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从资料整理和两年多与用人单位交涉过程中, 来校招聘企业100%需要的岗位人员是销售人员, 换句话说企业来校其他岗位不一定提供, 销售岗则肯定会有, 对于想做技术岗、管理岗的学生选择性相对小, 学生从事销售类工作不是自己最理想的选择。从学生个人从兴趣爱好、工资待遇高低、工作的稳定性等学生较关心的方面来看, 大部分学生满意度低, 就业质量不高。
(二) 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国家政策推动和各种利益集团投资农业, 使农资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 对人才的需求增大, 对于农业类专业毕业生是个好消息。然而, 涉农专业校园招聘会的火爆并没有对该领域的学生就业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在企业中任职的毕业生, 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不高, 大部分学生跨专业就业。
从来校招聘企业的角度看, 设置的岗位有销售、管理、生产技术等岗位, 涉农企业的需求是多方面, 而且是很迫切的, 但学生的就业情况则是选择专业对口单位的少, 大部分选择跨专业, 即使在专业领域做也集中在销售领域, 岗位单一与社会的多元需求相矛盾。高校与用人单位开展的座谈会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近年来少数毕业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欠缺, 妨碍其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企业员工。
(三) 学生专业学习与其就业观错位
涉农专业学生多数其实并不认同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与环境。在工作选择时, 有A公司工作地点在农村、市郊或城镇, 待遇相对来说较高, 专业对口, 对学生的个人来说发展空间较大;B公司地点在城市, 待遇和发展空间一般, 专业无相关性;在经过考核通过的前提下, 学生选择B公司的概率要大于A公司。研究表明这种跨专业就业的学生比重大, 数量多, 是什么支持学生做这样的选择?通过调研与资料整理发现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 以传统精英教育为主的观念影响就业选择。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校园学习, 关于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基本具备, 谋求一个对口专业的工作并不难 (其实很多企业来校招聘农业类毕业生基本上是无功而返) , 然而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生”的观念停留在“精英”层面, 他们心底认为从事与“农”相关的工作在亲戚朋友和圈子里觉得没面子, 没有优越感。
其次, 以工作地点为主的选择是否优越观念影响就业选择。与农口专业相关的大多数企业的所在地, 在农村、乡镇、市郊, 虽然现在的交通很方便, 但是习惯了在城市生活的城市生源来说农村的冷清与单调, 生活上的不便利让他们很难适应;对农村生源学生来说“精英教育”的观念较强, 上大学为了就是跳出“农”门, 现在让他们选择再跳回农村, 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舆论压力大, 也很难跨过自己的思想壁垒, 对于他们而言也非常纠结。
第三, 以个人发展前景为主的综合观念影响就业选择。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城市的综合资源优越, 竞争虽然大, 但是机会也多, 学生担心自己在单位表现不好等等原因, 可能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 再找工作难, 在圈子里受原单位影响大, 公平性相对较差;同时在这些“小地方”不利于个人视野的开拓、人脉的积累, 享受不到城市带来的游玩、娱乐等等的综合福利。
因此, 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屈身就“农”, 而不管专业对口与否, 宁愿选择在城市就业。换言之, 涉农专业的学习, 对于他们而言扮演着“跳板”的角色, 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率低下, 这为二次失业埋下了隐患。【4】
(四) 对口生源专业倾向直接就业
目前涉农专业招生的大部分生源是职教中心的对口毕业生, 相对统招生源的学习基础较差, 在大学一年级的不及格率也较高。在这些客观条件催化下, 学生在毕业后去向的选择上选择考研的比重势必会低, 人数相对会少。在毕业生的考研升学的去向中的数据就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结果。 (参见表1)
对比发现, 最近五年中, 对口生源的考研率为4.6%、5.0%、1.0%、5.9%和4.5%, 而统招生源考研率为22.1%、30.3%、29.1%、27.1%和25.2%, 相比之下明显有较大差距。另外, 对口生源由于基础差, 学生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也表现出信心不足。因此对口生源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无奈之余更倾向于直接就业, 其就业数据和就业质量对整体数据影响较大。
三、提升涉农专业就业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扩招以来, 中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 每逢“就业季” (每年11月份至次年6月份) , 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不约而同的忙碌起来, 他们忙着给自己的毕业生“找婆家”, 四处推销自己的毕业生。【5】但从就业的主体来讲, 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 是就业的主角, 高校只是人才培养单位, 因而, 要将做好就业主体的工作,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上述现象及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去向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深知要想破解这些就业困难非一蹴而就, 也并非一人一己之力能解决, 这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毕业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参与、配合, 形成强大的合力, 才有可能破解就业之困。从高校角度我们认为可以结合当前形势, 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
(一) 加大教学改革, 调整专业结构, 努力满足社会需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滞后性大, 在教学改革上效果不可能显现的及时、到位, 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时要有恒心, 将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社会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在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以班级活动为切入点,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以学生组织为纽带, 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等。将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对于学生的专业现如今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社会需要的是技术性人才, 但高校的模式不自觉地就会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 此时就需要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加强实践课的考核难度, 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课中讲授, 同时高校教师要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 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理论知识不足, 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 为其加强理论知识。如果实践、理论分属不同的老师, 这时要与理论课老师沟通为其补充理论知识。
针对教学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差距问题, 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 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经费和师资投入, 加强企业课堂的建设, 将企业思维引入到应用型大学的教育上来,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在提倡重技术重操作的同时加强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学习能力教育等, 将“术”的层面和“道”的层面结合起来。只有高校师资力量形成合力, 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加强人才培养, 才有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 加强专业观念
尽管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以来把“三农”问题摆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但社会上轻农、贬农思想仍较普遍, 这也对在校学生存在影响, 造成涉农专业毕业生跨专业就业比例高。同时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 基层工作岗位和创业的比例相当低,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
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探讨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发现加强学生的专业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在专业教学环节给学生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 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观念, 塑造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其次, 用好身边典型性案例, 盘活校友资源, 发挥校友的潜在正能量。在课堂上以本专业内做的较为成功的校友为典型案例, 讲解成功校友的蜕变历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校友返校, 现身说法, 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另外, 在案例选取中最好以毕业3-5年的优秀校友为例, 毕业过早的校友与在校学生的实际境况相比差别太大, 不利于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毕业1-2年的校友则由于处于职业上升期和不稳定期, 即使做的成功, 对专业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厚, 在调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
第三, 从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组织、学生班级或者创业小组的形式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业教育, 以点带面加强学生的专业观念教育, 带动学生参加本专业就业。
(三) 实施校企合作, 推进企业课堂建设, 提高学生竞争力
与涉农专业有联系的用人单位相对稳定, 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办学发挥各自优势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趋势。学校的优势在于拥有理论性强的师生资源, 拥有较强的科研团队, 高校的优势在于理论。而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性, 在于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企业的优势在于实践。《史记》中有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说明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是要弥补双方的不足, 讲的就是优势互补。当然学校里面也有实践, 企业里面也有理论;但侧重点不一, 立场不同。只有融合才能将优势最大化。
从高校角度看, 校企合作可以将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与企业合作, 将企业发展成学校的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企业课堂从两个方面开展, 一是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实施, 企业冠名班不是完整的自然班集体, 它是行政班的补充, 它的组建目的是以企业课堂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 教授企业实践中的具体事务、相关实用知识为重点,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提前把校园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渡产物。二是企业课堂可通过邀请校友以及与高校有业务往来的成功企业人士为学生做讲座, 每月一次, 时间为最后一周的周六或周日。主题围绕着大学生职业规划、企业用人标准, 企业人才如何成长等。只有将高校、企业形成合力,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才能在学生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 强化职业指导, 提升就业竞争实力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不大成熟的摸索阶段, 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跟上大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6】即便如此, 学校就业服务水平与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还是呈现出正相关。良好的就业服务应该覆盖就业前期的心理测试、心理疏导、职业探索和就业期间的全面指导、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一系列的工作。但是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存在不够系统与完善, 师资力量薄弱, 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对于加强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构建完善、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 系统提升职业指导水平, 加强理论、实践培训, 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的职业指导课程群, 发挥理论优势。课程群分两个模块, 模块一为正常的《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创业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设置。模块二以名师讲座、企业课堂、职业比赛的形式加强职业指导。名师讲座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每学期两次, 讲座的具体题目可以因时因势进行调整, 但不能偏离职业指导的主线。企业课堂, 通过邀请校友以及成功企业人士为学生做职业指导专题讲座。职业比赛分学业规划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 提升就业竞争力。名师讲座、企业课堂、职业比赛同时弥补了必修课程的不足, 适当联系了校外毕业生, 将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联系起来, 通过多种形式解决了职业指导的连续性问题。
二是搭建职业指导平台, 线上线下开展工作, 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搭建职业指导平台, 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办公室, 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另外, 还可以建设线上平台如QQ群、微信、微博、飞信群等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解决腼腆学生不愿意面谈的尴尬, 又可以解决信息传递的问题, 保证招聘信息、政策等及时快速的到达学生手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是因材施教, 通过个性化、精细化、多元化加强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而言的,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考虑到共性的要求, 也就是在满足共性的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 将职业指导工作做到个性化、精细化和多元化。通过多途径强化职业指导, 提升就业竞争实力。
(五) 稳步推进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2014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 他发表讲话称, 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 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7】并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8】政府的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使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高校应利用好《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创业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教学阵地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理论学习和学生工作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需要将创业教育开展到实践的层面上才能称得上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 对此我们也在不断探索, 认为以下几种方式较为不错:一是积极组织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 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校内经营创业实践, 并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创业比赛;二是结合学校组织的校外实习、见习活动开展创业实践;三是融合学生专业知识以班级管理的形式, 组织创业小组成立公司实体进行创业实践;四是充分利用涉农专业学生的暑假社会实践进行创业实践, 以学校社团或个人形式走出校门投入校外实践中去。
总之, 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分为四个大的方向:一是升学, 二是就业, 三是创业, 四是光荣参军。无论走那个方向, 都应该值得肯定。解决学生毕业出路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一己之力能解决, 只有处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单位和个体都为这个系统服务, 为它贡献力量, 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玉成, 徐关众.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 1999 (4) :20-24.
[2]刘桂智.地方高校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4 (06) :46-50.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 2004 (6) :20-30.
[4]余应坤.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2) :50-53.
[5]刘华超.地方高师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 (02) :40-43.
[6]尤玲.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研究[J].就业指导, 2014 (20) :37-40.
[7]人民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你我都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EB/OL].[2015-03-05]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305/c1004-26643284.html.
3.06级毕业生就业去向 篇三
【关键词】生态学;毕业生;就业
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以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数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现代技术为手段,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而广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宏观规划、设计、决策能力和微观研究与应用能力。掌握生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解决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安全问题等的能力,具有宏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掌握无公害食品开发的标准、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开发及区域生态建设等理论和方法,是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生态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
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是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从事农业生态、气象生态、生态农业和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的高级科技人才;是从事生态系统分析、设计、规划,解决生态、环境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型人才;以及是具有实力的公务员和懂专业的综合干部。即:政府部门的各类管理干部和公务员、规划管理部门设计规划人才、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师及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人员,有30%的毕业生考研深造等与生态相关的行业。
生态学专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前景宽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这个对人类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许多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政策,因此借助生态学这个发展形势,更应该办法生态学专业,使学生学到更多本领,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生态学专业提高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中国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主要是9月份的初次就业率)2000-2010年就业率分别为:82%、90%、80%、70%、73%、72.6%、71.8%、70.9%、70%、68%、72.2%,当前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提到了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就业形势的严峻对高校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就生态学专业而言提高就业率也是办好此专业的一个方面。
1.举办有关生态类相关的岗位培训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
目前各行各业资格证越来越为大学生所提供,从业人员必须提升专业化水平,持准入资格证方能上岗,如教师资格证、环评工程师等,在大学期间考取的资格证越多,就业也就有优先权,自己的道路就越宽广。
2.拓宽专业渠道,多开设与生态学相关的专业课
林业中与生态相关的森林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的学科;农业上个体农业生态、种群农业生态、群落农业生态,如生态有关的绿色农业食品、生物防治等学科;环境生态中的低碳生活、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等相关学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跨系跨转业的课程进行选修和旁听,提高个人素养,形成广博的知识基础,从而拓展知识面,拓宽就业渠道。
3.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
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学校又是浙江省第一个生态学本科专业,因此,一定要围绕着浙江的生态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解决浙江的生态问题而办专业。
4.根据浙江生态省建设纲要的要求,2011-2020年,浙江生态省建设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基本实现,80%以上的设区市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初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年人均GDP预期达到50000元,争取实现翻两番目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0%,城市化水平达到65%,全面达到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省建设指标;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为生态学本科专业更应该围绕着创建生态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方向,培养大量的生态专业人才,肩负起生态省建设的重任,为浙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问题与讨论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乃至社会的稳定。尤其生态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着生态省建设。因此对高等教育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1.社会的认识
从目前来看,生态学专业就业的道路是宽广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对口的部门是缺乏的,林业有林业厅局,农业有农业厅局,环境保护有环境保护厅局,而生态确实没有一个可直接对应的部门,因此更应该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积极应对这种局面。
2.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高校加大了知识面的扩展,但对于进入社会后的大学生来说,知识还是很不够的,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因此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创新能力是必然趋势。
3.加强就业指导
鼓励学生到基层锻炼成长,在基层单位工作的机会多,发展前景广,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大学生解决,从小单位,小企业,逐步做大做强,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工作阅历,只要你向前看,道路是很宽广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很多都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要求太高,对工作过于挑剔,不愿去偏僻地区,轻视基层工作,因此就业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上述一些措施及办法的实施,一定会提高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钟其.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存在问题及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22(3)131-135.
[2]李晓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的研究与经验[J].西北人口,2010,31(2)61-66.
[3]谢书山,姚江林.农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J].高校讲坛,2008(31):570-571.
[4]刘军娜,康海霞.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5]郑文英.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6]温国胜,等.生态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增刊.
资助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D1001,YB1005,YB1041);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TD1103)。
作者简介:温国胜,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4.06级毕业生给母校的一封信 篇四
往事浩若烟尘,往事又历历可数。弹指一挥间,三载外译岁月已如幕幕烟雨融进了我们的记忆。感动,总是想的太多而又说的太少,在这里,我邂逅了多少友情,又见证了多少精彩,付出与收获到底如何换算,我掰着手指头算到今仍没有答案。
难以忘记青春第伊始,走进外译,怀揣青春与梦想,踏上征程,一路上有您,敬爱的院长,一路上有您,敬爱的系主任,一路上有您,敬爱的老师。
难忘08迎新,大雨滂沱,车篷里,紧张有序,严肃而又轻松的情景;
难忘512,大地震,大情怀,捐款捐物,爱的情愫;
难忘06毕业汇演,大声哭笑,朋友别哭,外译永远是您们的港湾。
感恩外译,您是渡海的舵手,掌握前进的方向,您独特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氛让梦想的蓝图才成为了真实的画卷。您挺拔英健、气宇轩昂、谦和宜人,那张刚毅的脸上充满了精明豪放之气。走进您,您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承载了人生太多的坎坷艰辛和永不言败的奋斗史;走进您,您的胸怀蕴育着中国教育的博大精深;走进您,就被您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深深感悟到什么是人生的篇章„„
您带来严父的训导;您带来慈母的呵护;您更带来兄长的理解;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父母,比父母更伟大的是老师!可能所作所为并不壮丽,仅仅是一句迷茫时的提点;可能收获的并不多,只是一声由衷的感谢,但这有何妨?当您们站上三尺讲台,这最美的风景中,您们该是何等浓艳的一抹。
老师给我们的爱,轻轻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师的爱,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一些伟大。它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田;像一种呼唤,帮助我们落寞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温暖和温馨。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他们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唤他的一声“老师”。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您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
母校,您给予我们太多的希望。我们一定会,让自己的梦想展翅飞翔!
三年了,在人群中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结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您没有说什么,只是折一枝青梅,将我的牵挂一并留下,等待着来年的春暖花开。
您不知道,种在我心中那颗感恩的种子,早已蔚然成荫。
怀念早上赶时间,就这么从一楼踱步而上,周而复始。
怀念课间倚在栏杆上眺望,看陌生的背影,看同样陌生的一片云。
怀念拖堂,怀念做题,怀念表扬,怀念批评。
怀念流泪,怀念为谁而流泪,怀念为何而流泪。
莫忘感谢,爱需要我们的表达!也许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
丝感慨:外译,感谢您!
青春作证,无论走哪里,我们都是外译的儿女,外译精神将铭刻在心:“专注、坚持、征服”。今日,我们以学院为荣,他日定让学院以我们为傲。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加精彩。
5.法大毕业就业去向【研究生】 篇五
法大研究生毕业去向
【大牌法学名家】现任的高校:
(35人)中国政法大学
卞建林 曹子丹 陈光中 樊崇义 何秉松 江平梁华仁 罗大华 马怀德 曲新久 阮齐林
舒国滢 王名扬 王卫国 巫昌祯 吴焕宁 夏吟兰 徐 杰 严 端 杨荣馨 杨振山 张晋藩
张树义 赵旭东 周忠海 朱维究 朱 勇 王人博 黄 进 方流芳 米 健 李曙光 张中秋
廉希圣 潘汉典
(29 人)中国人民大学
陈卫东 高铭暄 关 怀 韩大元 胡锦光 江 伟 刘春田 刘文华 龙翼飞 吕世伦 史际春
孙国华 汤维建 王利明 王作富 许崇德 杨大文 杨立新 余劲松 朱景文 张志铭 潘静成 曾宪义 程荣斌 赵中孚 杨建顺 张希坡 范 愉 陈桂明
(24人)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云生 高 恒 韩延龙 李步云 李 林 梁慧星 刘海年 刘 瀚 刘楠来 刘作翔 莫纪宏 欧阳涛
孙宪忠 王叔文 吴建璠 杨一凡 张庆福 郑成思 王敏远 陈泽宪 王家福 马骧聪 王晓晔 陈 甦
(25 人)北京大学
陈瑞华 陈兴良 储槐植 龚韧刃 贺卫方 姜明安 康树华 刘家兴 刘凯湘 蒲 坚 饶戈平
芮 沐 汪建成 王国枢 魏振瀛 肖蔚云 杨紫烜 尹 田 张守文 沈宗灵 朱苏力 吴志攀
崔建远 马俊驹 王晨光 王亚新 张明楷 张卫平王保树 高鸿钧 于安 王振民
(8 人)西南政法大学
常 怡 付子堂 李昌麒 田平安 徐静村 俞荣根 种明钊 孙长永
(7 人)武汉大学
韩德培 李 龙 梁 西 马克昌 周叶中 肖永平蔡守秋
(一)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名单(191位)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书店资料中心 :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QQ交流群:144179683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司考答疑热线:*** 010-82095038(专业解答考研)免费资料领取QQ:1642726668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1、法学理论:
付子堂(西政、北大)葛洪义(西法大)公丕祥(南京师范学院、人大)郭道晖(清华大学电机系)郝铁川(河南大学、华师大,史学专业)贺卫方(西政、法大)李步云(北大)李 林(西政、社科院)李 龙(武大)刘 瀚(人大)刘作翔(西法大、社科院)
吕世伦(人大)沈宗灵(复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石泰峰(北大)舒国滢(法大)孙国华(人大)孙笑侠(杭州大学、武大、社科院)王晨光(北大、美国哈佛大学)谢 晖(西法大、山东大学)徐显明(吉大、武大)信春鹰(女,吉大、社科院)张文显(吉大)朱景文(人大)卓泽渊(西政、社科院)
2、法律史学:
陈盛清(中央政治学校)范忠信(西政、法大、人大)高 恒(武大)韩延龙(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何勤华(北大、华政)怀效锋(西政、法大)霍存福(吉大)刘海年(人大)倪正茂(复旦)蒲 坚(人大)邱远猷(西政、人大)吴建璠(北大)武树臣(北大)杨一凡(法大、社科院)杨永华(北大)俞荣根(西政、社科院)曾宪义(人大)张晋藩(人大)朱 勇(安徽大学、法大)
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陈云生(法大、社科院)方世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大)韩大元(吉大、人大)胡建淼(杭州大学、法大)胡锦光(人大)江必新(西政、北大)姜明安(北大)罗豪才(北大)马怀德(北大、法大)莫纪宏(北大、社科院)浦增元(东吴大学)童之伟(武大)王名扬(武大、国立中央大学、巴黎大学法学院)王叔文(川大、苏联莫斯科大学)吴家麟(北大、人大)肖蔚云(北大、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许崇德(复旦、人大)杨海坤(人大哲学系)应松年(华政)袁曙宏(安徽大学、北大)张光博(东北行政学院、人大)张庆福(北大、社科院)张树义(北大、法大)周叶中(武大)朱维究(女,法大)
4、刑法学:
曹子丹(法大、苏联列宁格勒大学)陈明华(西法大、法大)陈兴良(北大、人大)陈泽宪(西政)储槐植(法大)高铭暄(北大、人大)顾肖荣(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部)何秉松(北大)何 鹏(国立东北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姜 伟(人大)康树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梁华仁(法大)罗大华(华师大教育系)马克昌(武大、人大)欧阳涛(法大)曲新久(法大)阮齐林(西政、法大)苏惠渔(北大)孙 谦(吉大)王作富(人大)张明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智辉(西政、人大)
赵秉志(郑州大学、人大)周道鸾(北大)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书店资料中心 :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QQ交流群:144179683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司考答疑热线:*** 010-82095038(专业解答考研)免费资料领取QQ:1642726668
5、民商法学:
崔建远(吉大)范 健(南京大学)顾功耘(北大)关 怀(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郭明瑞(北大、人大)江平(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梁慧星(西政、社科院)刘春田(人大)刘凯湘(西政、北大)龙翼飞(吉大、人大)马俊驹(法大)沈四宝(北大)石少侠(吉大)司玉琢(大连海事大学)孙宪忠(西法大、社科院)覃有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保树(法大)王家福(北大、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王利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大)王卫国(西政、法大)魏振瀛(北大)巫昌祯(女,人大)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大)吴焕宁(女,东北财经学院)夏吟兰(女,法大)徐学鹿(人大)杨大文(人大)杨立新(通化师范学院、法大)杨振山(法大)尹 田(西政)赵旭东(西政、法大)赵中孚(朝阳大学、人大)郑成思(法大)
6、诉讼法学:
卞建林(法大)常 怡(人大、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陈光中(北大)陈桂明(西政、法大)陈瑞华(法大)陈卫东(法大、人大)程荣斌(人大)崔 敏(北大)樊崇义(法大)顾培东(西政)江 伟(人大)景汉朝(西政、北大)李 浩(安徽大学、西政)刘家兴(西政)龙宗智(西政)沈达明(上海震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沈德咏(江西师范学院、法大)宋英辉(河北省师范学院、法大)谭 兵(北大)谭世贵(西政、人大)汤维建(苏州大学、法大)田平安(北大、西政)汪建成(北大、人大)王国枢(北大)王敏远(西政、法大)王亚新(北大、日本京都大学)徐静村(西政)严 端(女,法大)杨荣馨(人大)张卫平(西政)周国均(法大)左卫民(西政)
7、经济法学:
李昌麒(西政)刘隆亨(北大)刘文华(东北人民大学、人大,注:东北人民大学为吉大前身)漆多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邵建东(南京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史际春(安徽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人大)徐 杰(法大)杨紫烜(北大)张守文(北大)种明钊(西政、川大)
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女,北大、武大)
9、国际法学:
曹建明(华政)陈 安(厦大、复旦)董立坤(北大)龚刃韧(北大、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德培(中央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黄 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大)李双元(武大)梁 西(武大、人大)刘楠来(人大、前苏联莫斯科大学)饶戈平(北大)芮 沐(上海震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邵 津(浙江英士大学法律院)史久镛(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万鄂湘(武大、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余劲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大)曾令良(武大、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张乃根(华政、复旦)周忠海(南开大学、北大)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书店资料中心 :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QQ交流群:144179683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司考答疑热线:*** 010-82095038(专业解答考研)免费资料领取QQ:1642726668
10、军事法学:
丛文胜(吉大、东北师范大学)顾德欣(山西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李 昂(法大)图 们(中央人民公 安学院、中央党校)张建田(西政)
(二)第二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名单(25位)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骧聪(人大外交系、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王人博(西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宪法学
王立民(华师大、华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法律史学
王振民(郑州大学、人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王晓晔(女,内蒙古师范大学、人大、德国汉堡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经济法学
米 健(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民法学
孙长永(安徽师范大学、西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诉讼法学
刘剑文(安徽财贸学院、法大、武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经济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书店资料中心 :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QQ交流群:144179683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司考答疑热线:*** 010-82095038(专业解答考研)免费资料领取QQ:1642726668
李昌道(人大)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诉讼法学
李曙光(华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经济法学
陈 甦(辽宁大学、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民商法学
陈小君(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民商法学
张 军(吉大、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博士
刑法学
张中秋(华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法学理论
张希坡(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律史学
肖永平(西政、武大)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国际法学
范 愉(女,陕西师范大学、人大、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理学、比较法学
季卫东(北大、日本京都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法学理论、比较法学
林来梵(日本立命馆大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法学理论、宪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书店资料中心 :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QQ交流群:144179683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司考答疑热线:*** 010-82095038(专业解答考研)免费资料领取QQ:1642726668
贾 宇(西法大、武大)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刑法学
黄 风(法大)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刑法学
曾华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教授
国际法学
廉希圣(人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宪法学
蔡守秋(武大化学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潘汉典(东吴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比较法学
6.06级毕业生就业去向 篇六
1、获奖广告研究
2、我的广告创意观
3、电脑游戏中的植入广告研究
4、“病毒视频”的传播模式论
5、我国运动品牌的广告传播
6、“idea”的诞生——广告创意过程研究
7、李欣频广告文案研究
8、“金铅笔”书写的是什么?——各类广告比赛的背后
9、从“蜗居”到我国的房地产广告
10、报纸的未来
李明文
1、论广告的情感表达
2、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元素
3、影视广告的文化品质与中国元素
4、名人代言广告的理性思考
5、论广告语言的审美价值
6、试析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7、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
8、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9、广告传播与社会和谐
10、试析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
11、广告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论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走向
13、消费社会与广告发展
14、视觉文化与广告创意
15、大学生对广告的认知:浅谈大学生广告素养
刘锦宏
1、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2、网络媒介伦理道德问题研究
3、新闻集团的媒介所有权集中策略研究
4、网络广告创新研究
5、企业自有媒体在营销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6、隐性广告策略研究
7、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分析
8、“中国制造”广告效果分析
9、营销渠道创新策略研究
10、现代营销中的公共关系策略研究
钱正
1.网络广告表现形式探讨
2.病毒营销的传播机制研究
3.手机媒体营销应用研究
4.SNS社区营销模式探讨
5.口碑营销在某类产品中的应用
6.博客在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7.中小品牌发展之道
8.体育用品广告创意分析
9.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之路
10.小议房地产文案写作
11.网络游戏在广告中的运用
12.引爆口碑的按纽
13.娱乐至死——广告的娱乐化
14.大学校园的媒介资源整合15.书籍营销模式探讨
邱子庆1、2009年中外平面广告比较研究
2VI在产品营销中的作用
3广告艺术之美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4色彩魅力与广告传播论女性用品广告的代言人与形式美
6酒类广告创意文化性浅谈
7手机广告漫谈(副标题自拟)
8汽车广告与消费者分析
9房地产广告现阶段特点分析原创性广告面面观
唐丹
1、对美国经典广告(奥格威、伯恩巴克等作品)的解读
2、论中西方户外广告的差异
3、论中国广告发展进程
4、论公益广告对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
5、论广告中的人文关怀
6、我国当前广告道德失衡与错位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7、论民族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传承
8、公益广告与品牌形象
9、汽车广告的诉求形式研究
10、当前国内汽车广告现状与发展
11、浅析台湾中兴百货的意识流广告
12、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
13、从某一著名品牌(任选)看广告策略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14、从某一广告(如藏秘排油等)事件看虚假广告的治理
15、从某一广告(如耐克恐惧斗室等)现象看广告审查制度
16、浅谈某种商品(如烟草、酒类、药品、医疗、食品、化妆品等)广告的监督管理
17、跨国广告公司的“侵入”对我国广告事业的影响
18、浅析广告文案的重要性-以李欣频现象为例
王素娟:
1、电影贴片广告研究
2、置入式广告研究
3、浅谈杂志广告
4、电子邮件广告初探
5、儿童消费品广告文案语用策略分析
6、国内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7、地产广告文案创作研究
8、广告文案意境美的形成9、广告策略对广告文案写作的制约
10、我国餐饮广告营销策略研究
11、广告策略的表现形式及策略研究
12、国内牙膏广告之我见
13、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
14、广告创意与品牌建设
15、社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翟红蕾
1、环境广告探析
2、融媒时代的广告公司发展关略
3、网络视频广告的发展研究
4、广告媒体策划人才的培养研究
5、广告的科学与艺术之辨
6、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分析
7、新闻娱乐化研究
8、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传播机制分析
9、批判视角下的广告文化
10、炫耀性消费的受众心理分析研究
11、本田与丰田的品牌行销比较
12、奢侈品营销攻略
13、IT产品的营销模式分析
14、广告媒体组合策略研究15、3G时代的广告媒体发展探析
张雄君
1、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优秀广告的差异。
2、现阶段国内商业连锁企业的市场营销分析
3、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轨迹研究
4、论金融危机下的武汉房地产广告的特点。
5、简论网络广告的发展与趋势
6、论植入电影的商业信息的传播功能
7、论商品营销与服务营销的差异
8、广告文案创意中的求异思维运用研究
9、试论博客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
10、以一个案例分析论媒体策略的重要性。
周鸿
1.论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广告思路与决策
2.DM杂志广告发展趋势与展望
3.浅谈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及环境的影响
4.论广告新媒体的研究与开发
5.论科技对广告行业发展的影响
6.论包装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7.浅谈导向图形符号的形式与涵义
8.论广告传播中传统图形元素的时尚化表现
9.浅谈广告创意思维与表现
10.论时尚流行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1.色彩对广告的影响和作用
黄箐1、2009年„„大赛获奖作品创意分析
2、传统文化与品牌建设
3、就„„系列广告作品谈广告创意
4、植入式广告之健康发展
5、以《丑女无敌》为例谈植入式广告
6、就„„品牌谈品牌建设
7、谈大众媒介对广告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
8、批判视角下的消费行为
9、国内医药广告之我见
10、广告公司企业文化论
11、„„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
【06级毕业生就业去向】推荐阅读:
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10-28
09级毕业实践06-18
08级毕业论文格式要求08-29
10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计划安排063010-03
毕业生就业方案确认08-07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07-07
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08-04
未就业毕业生档案派遣10-29
计网09级毕业实训课程要求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