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精选7篇)
1.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篇一
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试图研究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以及所经历的过程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思想嬗变
简·奥斯汀作品中对女性智力的肯定
19世纪的英国妇女地位非常卑微,在经济、政治,甚至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都被限制。与男性相比,妇女被认为天生智力低劣,而且当时绝大多数妇女似乎也承认这种观念,她们对自己的卑微地位毫无自觉意识。简·奥斯汀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女性争取到她们应有的空间。她的作品充分肯定了女性的智力,认为妇女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她一反传统文学中正面主人公都为男性的模式,将不少女性提升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她笔下的这些女主角们不再是以“花瓶”的面貌出现,而是理性、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她们代表了既敏感又富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女性独立的个体,都经历了从不完美到完美这样一个过程。奥斯汀在作品中着意于表现女性作为与男性完全平等的“人”的性格魅力,并且她把长期处于边缘的失势地位的女性作为全知视角下的限制性叙述角度,唤醒了女性沉睡已久的主体意识,由此,奥斯汀使英国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提前半个世纪被表现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她那个时代,妇女是不允许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埃德蒙·伯特伦去的伊顿公学以及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学校都是不会朝妇女敞开大门的。像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男爵的妻子伯特伦太太,《理智与情感》中的米德尔顿女士,《爱玛》中的埃尔顿太太这样的上层社会的个别女性才有机会接受一些非家政性的教育,如绘画、唱歌、乐器演奏以及语言学等,但她们掌握这些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取悦自己的丈夫。结婚以后,她们的这些技能将会逐渐被荒废。但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尼特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她认为弹琴完全是无所谓的事情。小说《苏珊女士》的女主人公更是有着愤世嫉俗的观点,认为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儿弗雷德丽卡所接受的教育不过是在今后找丈夫过程中为自己增加些魅力,甚至认为女子所掌握的这些技能纯粹多余。简·奥斯汀通过笔下的这些妇女形象说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造成了女人这样的境遇,因此她创作的女性形象不仅对女性文学,而且对整个英国文学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简·奥斯汀的作品始终是在爱情的领域——当时女性唯一能表现出女性意识觉醒的空间。她笔下的女性都是平等爱情的呼唤者,这在妇女处于被轻视和贬抑的社会无疑代表了女性自觉意识的最强音。不过她们在爱情领域里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们只是安静地等待男性的求婚,缺少主动出击的勇气和魄力,而且全无谋职以求经济独立的想法与愿望,仅仅停留在空谈感情的水平上。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对女性独立人格的确立
如果说是简·奥斯汀的作品把女性推向文坛的中心,那么继之而起的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则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成为世界女性文学的转折点,因为她们的作品宣告了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勃朗特姐妹率先提出了女性独立人格的问题,并指出独立的人格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的。她们的作品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女性自尊自爱的美好人格。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代表当首推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小说《简·爱》里的女主人公。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奋斗的孤女的故事。在小说中,简·爱是一个新型女性,她改变了英国传统女性中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她出生贫穷,貌不惊
人,但坚决反对压迫屈辱的行为,始终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并最终以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美满爱情结局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理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这个人物,夏洛蒂更多地否定了当时社会男性与女性角色的差别,正如作品中简·爱对罗切斯特所说,“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意识显然是英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一大进步,它使得女性意识从对女性特点的强调转到了对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强调;从对女性修养、尊严等的强调,转到了对女性真挚、坦诚和独立人格的强调;从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外在价值的强调,转到了对女性内在情感价值的强调。夏洛蒂试图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我虽不是一个你们所喜爱的女性,但我并不因此而自卑。我身材矮小,相貌不扬,但我独立,自尊。勃朗特姐妹认为女性最可悲之处正在于没有一个独立的生活目标。因此,从对女性智力的肯定和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强调到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强调,是简·奥斯汀到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无论是简·奥斯汀还是勃朗特姐妹都只是在家庭或是在经济领域内关照女性的觉醒,而没有拓展到深入而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即政治层面。要真正为女性找到有力的支点,必须在社会意识下反映女性意识的自觉性,盖斯凯尔夫人首先做到了这一点。
盖斯凯尔夫人作品中逐渐走向社会的女性
在男权社会中除了家庭生活以外,女性几乎全部的社会领域都被男性控制和垄断。女性无论在道德和人格上多么自立,都始终无法彻底改变她们的从属地位。其主要原因就是她们与社会政治处于隔绝状态,只有主动参与广泛的社交与政治生活,女性才有可能取得根本的自主地位。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描写了一群逐渐走向社会领域的女性,她在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探索的基础上,把女性意识纳入了社会的轨道,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女性意识社会化的突破。
在《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盖斯凯尔夫人把女性意识的自觉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女性意识摆脱了以往狭小而闭塞的情感体验,为女性意识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作品中的玛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与爱玛有几分相似,不过爱玛的成熟是为自己造了一面镜子,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自我剖析来实现,而玛丽的迷途知返则是把社会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对象,她把自己的爱恋者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予以考察,这种爱情本身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权衡,这是妇女参与社会思考的开始。
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不仅把女性带入了社会,而且还表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能力和素质。她笔下女性的成长和觉醒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她们的思想成熟代表着传统社会观念向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转变。通过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盖斯凯尔夫人意欲说明女性意识和社会意识应同步发展,这是她对女性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充分肯定。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融入了同时代女性写作的主流,述说着女性琐碎的婚姻故事与心灵体验。她的作品蕴涵着独特的女性意识:作者除了把女性细微的心灵空间和边缘地位归咎于男权社会的无情压制外,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女性群体本身,即对女性自身弱点与不足进行剖析和展示。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展示了女性的价值,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尽管作品主题很一般,但它所蕴涵的深刻道德感和现实意义却对当时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前期小说主题多涉及情感、宗教与人性的冲突,不断突出“心中的神灵”善之美德对人的影响,但在她后期作品中,女性的命运成了她创作的主题。她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了女性的处境、体验和对生活的看法,揭示了女性与男性各自的弱点以及由于环境的限制,不能实现各自的远大抱负。如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艾略特对女主人公的内在精神与心灵进行了探索与挖掘,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精神的残酷统治和对女性理想的扼杀,祭奠
了幻灭后灵魂的升腾与凝重。艾略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身份和体验在小说里指出,女人可以用知识来拓宽心灵,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但“为了保障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安全,这些主张自然不宜当真实行”。小说中女性的这种边缘状态既是男权社会压制的结果,又是女性自身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所导致的。
在艾略特的作品中女性人物总是极为优秀,她们虽是男性主宰的社会制度的受害者,不得不屈从于世俗习惯并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但她们能“在自己有限的活动领域里获得心灵上的成功”。她们虽不能在公众的、社会的领域发挥出她们的作用,但她们能以间接的方式对周围的男性施加影响,并借助男性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间接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因此,女性对男性人生的影响是艾略特作品中的一个常见主题。
在作品中,艾略特用自己的成就证实了女性能摆脱诸多限制并获得史诗般的成就,但要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获得成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大多数女性没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不得不屈从于传统的世俗力量。在此,作者表明了她鲜为人知的女权主义观点,即女性要取得真正的平等并实现自身的价值,不仅要打破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摧毁一切世俗障碍,还要摆脱自己给自己套上的链条,以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并改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权意识
与前面几位女性作家相比,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一生都在通过写作和演讲、语言和行动来建立和完成自己的伟大事业。她不仅要反对男性文化的压迫,解除男权思想的束缚,求得与男性和解式的“平权”,而且还不时想通过与男性对抗来解决现实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在作品中,她首次提出了女性写作是有别于男性的“性别写作”,公开向以男性写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领域挑战。由此,弗吉尼亚·伍尔夫掀起了一场女权主义思想的革命。
作为系统地把女权主义思想引入文学批判的第一人,她的《一间自己的房子》和《三个基尼金币》成为后世女权论者的典范著作。《一间自己的房子》是她妇女意识与女权思想的重要论著,在其中她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唱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成为女性主义作品的经典。从此,“自己的屋子”为女性写作打开了新天地,这是妇女写作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三个基尼金币》是伍尔夫向男性政治宣战的宣言书。她以缜密的逻辑思维、睿智的思想维度和辛辣讽刺夸张的笔法,通过捐赠三枚旧金币给名誉司库这样一个事实,以书信体的形式对男性热衷战争的法西斯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对妇女与政治、文化、职业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提供文件的方式批驳了男性特权、男性偏见、男性虚荣与男性主宰,指出战争的别名就是政治,将战争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伍尔夫对于战争的控诉也就势表现出对于男权政治的控诉。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如此深刻和犀利,树立了女性反抗男性社会的一面旗帜。
在控诉女性的自我被社会排挤得几乎消失,在痛心于女性的自我被女性几乎全部抛弃的同时,伍尔夫一直试图探索一条重塑女性自我、恢复女性社会地位和树立女性坚强自信的道路。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是摆在伍尔夫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女性要真正成为“自己”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获取必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最终摆脱历史和现实强加给她的不利地位。
首先,要拒绝臣服,要克服自我贬抑和妄自菲薄的心理。如果说获取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恢复女性社会地位的必要前提,那么克服女性对自己的自我贬抑、妄自菲薄的态度就是真正树立女性自信的前提,而这两者都是重塑女性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建立女性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力量,一种独特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数千年来最严厉的规矩换来的,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最后,要走出封闭的、狭小的个人世界。假如女性能勇敢地走出私人的领地,走向广阔的公共社会生活,那么女性的“独立”就指日可待,女性真正“成为自己”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伍尔夫表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女性的观点体系。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足而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这一质朴的思想对后世的女权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篇二
1 生态女性主义简介
在1974 年, 法国著名学者埃奥博尼第一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个观点, 她说受到压迫的妇女和自然的关系是有与生俱来的关联, 广大妇女必须组织一次生态的运动, 重新认识和自然的关联。生态女性主义对男权社会做出了非常激烈的批判, 目的就是要强化和重视女性文化的重要性, 这样才会真正的解放女性和认识自然。
勃朗特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创作的时间就是在英国维多利亚统治时期, 当时的生态女性主义这个观点并没有出现, 不过关于妇女的解放运动却已经有了很大的前奏。对于女性生态主义的研究方向是文学和女性, 文学作品也是关注到受到压迫的这个庞大的群体。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用文学的力量去呼唤广大的女性对命运所进行的勇敢的尝试。
2 解读女性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蕴 (以《呼啸山庄》为例)
2.1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没有主宰性质的
人类的自我中心论者常常是把人类当作宇宙万物的主宰, 鼓吹只有人的需求是最关键的, 所以全部的活动都要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是康德, 康德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目的的思想存在。法国思想家笛卡尔在康德之后也提出人是自然的主人, 人比其他的动物要优先。但是随着世界环境持续的恶化, 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已经警醒了人们, 人们也对环境的保护进行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逐渐有人开始关注到人和自然的的关系是紧紧相连和互利互惠的。生态女性主义宣传爱护和关心, 它强调的是女性和男性还有自然都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2.2 自然给了人们心灵寄托
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宣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无主宰的关系, 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的相处,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把自然当作是给予人心灵寄托的来源。勃朗特是一位在文学素养上极高的作家, 同时她还是有着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的作家, 勃朗特使用了非常多的生动的笔触表现了自然和人的关系, 和谐共处。在书中凯瑟琳为了希思克利夫出走变得非常悲痛的时候, 作者是以暴风骤雨的态势表达了他的悲伤痛恨。当林顿失去妻子悲痛万分的时候, 作者非常自然的以空旷的荒野对他进行了安慰, 将他的灵魂也细细的抚慰。凯瑟琳还有希斯克利夫是荒原的弟弟妹妹, 因为受到辛德雷野蛮的虐待, 他们最大的乐趣是早上走到荒原中去待一天。在凯瑟琳的内心里, 天堂和呼啸山庄的样子是一样的, 因此她非常的渴望回到那个荒原, 因为在荒原她即使是哭也是高兴的。
作者对凯瑟琳的内心进行了寄托外, 也安慰了希斯克利夫的内心。当希斯克利夫遭到了辛德雷的侮辱, 他非常的伤心, 第二天带着怨气去了荒原。经过了回归自然, 希斯克利夫得到了彻底的疗伤, 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凯瑟琳死后, 林顿非常的伤心, 不但辞了自己的工作, 从此也变得非常沉默。在勃朗特笔下的《呼啸山庄》里, 类似像心灵和自然有机结合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数。像一位作家在1850 年为再版的《呼啸山庄》写序写的一样, 她说《呼啸山庄》充满了很浓的村里气味, 就是因为它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个土生土长, 在荒原中长大的孩子。所以, 《呼啸山庄》逐渐变成了朴素的、反人类中心的道德观, 把人和自然的无主宰性意识表达的恰到好处。
2.3 自然是女性重要的朋友
女性与自然的关联在生态的女性主义来说是亲近的, 因为女性是孕育生命的物种, 生产是人高级生命发展的本源, 生生不息与自然的生态循环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说, 女性和自然是有着特殊的周期存在。所以自然是人类的伙伴, 尤其是女性最要好的朋友。
《呼啸山庄》里, 勃朗特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女性与自然在男权世界遇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凯瑟琳嫁到山庄以后, 希斯克利夫对林顿家非常的怨恨。希斯克利夫说希望可以将她家的所有人全部吊死, 我们可以看到, 伊莎贝拉是非常的不幸。这样的不幸最终是在希斯克利夫的阴谋中和伊莎贝拉的单纯里跃升到了顶峰, 伊莎贝拉决定和希斯克利夫结婚, 永远的在一起。有谁可以知道, 希斯克利夫却一直的侮辱她, 伊莎贝拉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怪物。这个时期有一个狗出现, 在她不能下咽呼啸山庄简陋食物的时候获得了它一点帮助。当恩肖回来, 为难她和勒秀儿的时候, 伊莎贝拉走掉了, 勒秀儿没有走开, 伊莎贝拉也显不出对勒秀儿的同情。
总之, 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表现的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女性和自然需要互相的依存, 一起来反抗男权社会的控制, 这些新鲜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进步的。
2.4 想和现实应该是和谐共存的
经过了对《呼啸山庄》里的人物形象的详细解析, 我们可以看到勃朗特想要对大家表现的是一个人和自然, 男性和女性自由和谐的状态, 对现实还有理想的追求。正因为这样, 这个故事的结尾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终于找到了幸福家园, 哈里顿还有小凯瑟琳最终实现平等的爱情, 呼啸山庄与眉山庄才获得了和谐关系的建立。我们可以说, 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非常深刻的表现了一个理想状态的男性、女性还有自然的关系的建立想法。尤其是哈里顿还有凯瑟琳的相爱, 不管是在哪个方面来看, 都是深深的体现了爱情的真善美。从哈里顿与凯瑟琳构建的爱的家园可以看到, 它是人和自然还有和文明的良好结合, 他们从呼啸山庄搬到眉山庄这件事情上更可以看到非常深刻的含义: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和善良的人类性格进行了良好的结合, 这就是文明的大力体现。人类的文明只有平稳的扎根在非常自然的土地, 和谐的共处, 一起发展, 这个社会才可以有勃勃的生机。
3 结语
在20 世纪70 年代定义的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的联合生态学和政治的一种社会运动, 它是向男权社会发起的非常激烈的一次进攻。尽管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是特别早, 不过这并不影响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在解放运动还有生态运动中生态意蕴的表达和诉求。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常有生态意蕴的文学作品, 它用很多鲜活的女性形象, 生动的表现了大部分的女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反男权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在这些人物形象中, 像是屈服悲惨而又勇敢的逃离男性掌握的伊莎贝拉, 桀骜不驯、拥有独立性格的凯瑟琳, 还有聪明乖巧、勇于探究真理的小凯瑟琳,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男性、女性还有自然关系的建立。到现在为止, 生态问题还有女性的歧视现象在很多国家依然存在, 所以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里的生态意蕴, 用它的成果来推进生态女性主义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就变得非常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6) :183.
[2]赵媛媛, 李建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22 (06) :297.
[3]胡志红.生态女性主义:激进环境哲学冲突、对话、合作的学术场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234.
[4]沈红.论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34-36.
[5]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 等,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7.
[6]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7]董小川.英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篇三
关键词: 英国文艺复兴 诗歌 人文主义
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创作处于英国文学史上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丰富多彩的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肯定、对爱情与女性的赞美及对知识的追求三个方面。
一、对人的肯定
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这种理性精神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继承古希腊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古希腊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的强调,著名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说:“世上的稀奇珍宝真不算少,像人这样奇妙的却很难找。”普洛达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样的思想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杰出代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也有表达。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这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通过各种意象的使用巧妙地呈现出来。在十四行诗第18首中,莎士比亚用“易凋的花朵”“易逝的夏日”等鲜明意象暗喻时光的无情,而他的朋友的美貌和青春却因他写的诗歌而永存。这里诗人歌颂的是“人”的伟大和创新能力。他对个人的能力如此相信,以至于他认为诗歌能给他的朋友带来永恒,这正反映出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首诗里,莎士比亚强调文学能使人不朽,而文学是人所创造的业绩,因而又宣告人的伟大,从而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相信人独有的价值和尊严。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人斯宾塞在《爱情小唱》第75首中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诗歌先用“写在海滩上的名字”等意象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总要被时间摧毁,接着表达出只有“人”创作的文学才可以同时间抗衡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二、对爱情与女性的赞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宣称人是高贵的,不仅是有理性的,还是有感情的;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歌颂爱情,鼓舞人们珍视现时生活,享受人生的欢乐,因此,这个时期爱情诗相当发达。在当时盛行的女性崇拜风尚极大地影响了爱情诗的创作,从而使这一时期的英国爱情诗中出现大量“女神诗”。在这些诗歌中,女性都是以遥远的、美丽圣洁的女神形象出现的,象征着爱和真理,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
爱德蒙·斯宾塞就是当时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在《美哉,我的爱人》一诗中描述了姑娘的美丽:
美哉,我的爱人,偶然瞥见
她美丽的金色头发在风中飘舞;
美哉,当那红润的双颊上玫瑰吐艳,
当她双眸中有爱的火光闪现。
美哉,当她停起胸乳,
像满载奇珍异宝的航船,
美哉,当她用微笑祛散
那遮掩她美丽光辉的骄傲云团。
而她最美之时,则是她轻轻开启
那红宝石与白珍珠的富丽之门,
吐出连珠的妙语,
传达着优雅温柔的情意。
余者皆为造化神工,
惟此处是心的惊奇。
诗中的男主人公竭尽所能描绘爱人的美丽,风中飘舞的金发,玫瑰般红润的面颊,闪烁爱的火焰的双眼,如满载奇珍异宝的酥胸,红宝石般的朱唇,白珍珠般的皓齿,“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笔法相当细腻。他在赞颂恋人外表美的同时,更赞颂了更为美丽的发自内心的柔情。
再如托马斯·坎皮恩在《樱桃熟了》一诗中对女子的赞美:
有一座花园在她的脸上,
盛开着百合和玫瑰;
那地方是个美妙的天堂;
还有各种鲜果累累;
没人能买那儿生长的樱桃,
除非它们自己叫唤,“樱桃熟了!”
这里女子面庞俨然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白色的百合和粉色的玫瑰喻示她那白皙红润的脸颊,而最让人倾心的便是那樱桃般的红唇,等到“樱桃熟了”,这位恋人就会来到诗人身边。一个人的容貌单用空洞的描述很难说清,这里诗人用“花”的意象去勾勒美颜,姑娘的容颜不仅跃然纸上,更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一时期的爱情诗中还出现了及时行乐的主题(carpediem)。最著名的便是安德鲁·马维尔的《致羞涩的姑娘》和罗伯特·赫里克的诗《致少女们,抓紧时光》:
可以采花的时机别错过,
时光老人在飞驰;
今天还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就会枯死
太阳,那盏天上的华灯,
向上攀登得越高,
路程的终点就会越临近,
剩余的时光也越少。
青春的年华是最美好的,
血气方刚,多热情;
过了青年,那越来越不妙的
年月会陆续来临。
那么,别怕羞,抓住机缘,
你们该及时结婚:你一旦错过了少年,
会成千古恨
这首诗劝女子及时享受爱情的温馨甜蜜,让女子动心。
三、对知识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学术,宣称知识就是力量。他们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全面地发展个人才能,着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的是中世纪知识片面和循规蹈矩的人。马洛在《帖木耳大帝》中写道:
大自然用来制造人的四种元素,
在我们身上打仗争霸,
教导我们人人要树立雄心。
我们的灵魂有能力认识
世界的雄奇结构,
测出每种行星的途径,
不断寻求无限知识,
永在的行动,犹如不停的星体,
驱使我们折磨自己,永不休息,
直到取得最丰硕的果子……
这里的“四种元素”“行星”等意象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科学背景,马洛借助这些意象表达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对人本身的热情赞颂。
马洛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在一片描述海伦的片断中,有这样一段:
把伊利安的巍巍城楼烧成灰的么?
甜蜜的海伦,你一吻就使我永生
看,她的嘴唇吸走了我的灵魂!
来,海伦,还我的灵魂来
我住下了,天堂就在你的唇上!
凡不是海伦身上的,全是粪土
我来做帕里斯吧,为了对你的爱
让维登堡代替特洛伊遭受毁灭
把你的旗帜插上我的盔顶
对,我将刺穿阿基里斯的脚跟
然后回身求海伦赏赐一吻
啊,你比黄昏更美
尽管它披带了一千颗美丽的星
你的光辉胜过朱庇特
虽然他身上的火焰曾经毁了西密丽
你比这天上的君王更可爱
纵使他躺在阿丽苏撒的浪荡怀抱
只有你,才配做我的情妇!
海伦是古希腊的有名美人,为了抢回她,希腊联军同特洛伊军交战十年。这一史实燃起了马洛的历史想象力,现在借浮士德之口来赞颂她。颂美人容易流于浮艳,马洛所作则有历史与宇宙观,并且显得新鲜,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追求无限知识、无限经验的劲头。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浮士德为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更不惜用自己的灵魂作交换,他最终也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极限,24年后被收走灵魂,这也从另一方面更加直接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迫切渴望。
诗歌创作深受社会背景的影响,也可以反映社会文化气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界一片生气勃勃,对人的肯定、对爱情与女性的赞美及对知识的追求,是这一时期诗歌的特色,并被诗人们用精粹的语言描述下来,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Maclean,Ian.Renaissance Notions of Woman:A Study in the Fortunes of Scholasticism and Medical Science in European Intellectual Lif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2]王佐良.英国诗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77.
[3]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1998:630.
[4]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8.
[5]徐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及其人文主义精神.外国文学,2009(10):87-89.
4.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篇四
2011——2012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西方文化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张瑞
班级:经济学院统计1002班
学号:1102100227
论文题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是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体现在文学、美术、雕刻、哲学、建筑等方面。文艺复兴推
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关 键 词:人文主义思想、平等自由、现实主义、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是一场由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的起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 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
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
二、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
三、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四、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针对教会蒙昧主义的“神本”理论,人文主义者大力颂扬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个体的价值与权利。他们吸取古典文化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中的某些思想,创造性地以“借神颂人”的理论形式来阐发自己的理想。人文主义文学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就宣称人是高贵的,因为上帝在造物之初,就赋予了人“意志自由”,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
集》。彼特拉克宣称:“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凡人的现世幸福就是快乐、友谊、爱情、荣誉、物质享受等。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使生时同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别。”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的思想。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现实有广阔的反映,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当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在美术、哲学、建筑、雕刻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创造了许多歌颂生活和自然、歌颂爱情、歌颂英雄人物的画幅和雕塑,这些作品抛弃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具有清晰、简朴和真诚的美的感染力。如杨凡·埃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西方肖像画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以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和人物内在的感情和形象化的表达取胜。
在哲学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哲学一方面表现为古典哲学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古典哲学形式对新兴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哲学概括,即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崛起。批判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 ,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建筑逐步发展起来。文艺复兴建筑重视科学和古希腊哲学,并力图以科学和古希腊哲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独断主义,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如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点,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继承了人文主义的建筑观念。
归结起来,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建立了古典艺术规范,产生了大批富有探索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作品和艺术理论著述。
5.英国文学评论汇总 篇五
The novel is about the tragic life of Tess Durbeyfield, the daughter of a poor foolish peasant, who believes that he is the descendant of an ancient aristocratic family, and who sends his daughter to work as a maid for a neighboring family and gives birth to a child, which dies in infancy.Then Tess goes to work on a dairy farm, where she is engaged to Angel Clare, a man of liberal mind, and the son of a clergyman.On hearing her wife‟s tale, Angel‟s old-fashioned prejudice overcomes him and he abandons Tess.Then misfortunes fall upon Tess;finally, after a period of hard work on the Flintcomb Ash farm, she meets Alec again.When Angel repents and comes back to find Tess, it is too late.Tess murders Alec, and after hiding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 Angel, is arrested, tired, and hanged.The book ends with the sentence:” Justice was done,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Immortals(in Aeschylean phrase)had ended his sport with Tess.” The excerpts are selected form chapters 42 and 43,when Tess is working in harsh conditions on the Flintcomb Ash farm.4.Ulysses:
Ulysses has virtually no story, nor plot, almost no action.Broadly speaking the novel concerns the thoughts, experiences, and above all the encounter of two men during a single day, from 8 o‟clock in the morning of July 16, 1904, to 2 o‟clock in the morning of June 17-a day marked nothing outwardly notable, a day of no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nor even of any clear personal significance, to the protagonists.The technique used in the book is what is calle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ough what Joyce writes is not of consciousness, but the activity of the part of the mind which lies somewhat between deliberate thought and the subconsciousness.The book centers round two protagonists.One is Leopold Bloom, born in 1866, married, a Dublin Jew and a canvasser for advertisements;his wife Molly, a distinguished singer, has some illicit love affair with a man called Boyan.The other protagonist is Stephen Dedalus, who appeared i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as a wouldbe artist.Both of them are possessed with a felling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for Stephen has been living as an exile, and Blood is a Dublin Jew.Finally, Bloom and Stephen, who have just been missing each other all day, get together.It is significant to note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closely follows the story of the journey of Ulysses which he took after the war at Troy on his way to epic: the opening section dealing with the son Telemanchus(Stephen), the central section dealing with the wandering of Ulysses(Bloom wandering in Dublin),the final section dealing with the get together of Ulysses and Telemanchus(Bloom and Stephen).5.Don Juan:brief introduction:①a satirical epic②Byron‟s masterpiece③16cantos and remains unfinished.Theme and writing style:It is about the romantic adventures of a legendary Spanish youth who has many love affairs with various woman.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poem lies in the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Greek people,and his bitter satire on the sham and hypocrisy in love,religion,and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his time.Plot:At first he has an illicit love with a married woman.Being discovered by the women‟s husband,he is sent aboard at the age of 16 by his mother.He is shipwrecked and is cast up on a Greek island where is cared for by Haidee,the daughter of a pirate who is away from the island and is believed to be dead.There Don Juan marries Haidee and a wedding ceremony is held.Haidee‟s father returns unexpectedly and is enraged when he finds that his daughter has been married to a stranger.Don Juan is put on a slave ship and Haidee goes mad and dies.Juan is sold in Constantinople as a slave to a sultana who falls in love with him.He manages to escape from the harem and joins the Russian troops which are besieging Ismail.He distinguishes himself in the fighting and is sent to St.Peterburg,where he wins the favour of the Russian Empress,Catherine the Great,who dispatches him on a political mission to England.6.Dombey and Son:brief introduction:①published in serial form in 1847-1848,③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Dickens‟ mature period Plot:Dombey,the owner of a shipping house,is a rich,proud,and heartless man,whose sole concern in life is the perpetuation of his name in connection with his firm.When the story begins,he has just been presented with a son and heir,Paul,and his wife dies in childbirth.He neglects his daughter and lays all his hopes an Paul,who would carry on his business.But Paul dies in childhood because of poor health and the strict discipline in the
boarding school.Dombey remarries,but his wife,a cold and disillusioned lady who can‟t stand Dombey‟s company.Having lost both his pride and wealth,Dombey lives in desolate solitude and finally is taken care of by his forgiving daughter.Writing style:bitter social criticism 7.Wuthering Heights
Introduction and plot :The story of Wuthering Heights is concerned with two symmetrical families and introduction stranger.The Linton family ,richer and more genteel,includes Mr Linton,his wife,his son Edgar,and his daughter Isabella,and they live down in a neighbouring valley at Thrushcross Grange.Heathcliff is now rich and is determined to take revenge on Hindley and the Lintons.But all his revenge is foiled by Catherine and Hareton ,who love each other,Heathcliff dies a defeated man.After his death people see the ghosts of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Earnshaw roam on the moor.Theme:Except for Satan in Milton‟s Paradise Lost,the tempestuous and revengeful Heathcliff has no equal in English literature.His intense love for Catherine, his relentless revenge on his enemy, and his frantic restlessness after Catherine‟s death mark him unique figure.In Heathcliff‟s conflict with Hindley and the Lintons ,Emily Bronte portray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vileged and the underdog,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hired hand.8.Waiting for Godot:
6.《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篇六
学
时:51学时
学
分:3分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 大纲执笔人:谢劲秋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专业方向课,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其文学批评能力。本课程还同语言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英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时期和阶段的文学现象,了解重要时期和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艺术价值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3、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注意处理古典作品和现当代作品的关系,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尽可能详细讲解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另外,英国文学教学还涉及文论知识,应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不拘一人之见,不守一家之说,把文论知识有选择地告知学生,启发学生去把握,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水平。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正文
(一)课程讲授的教学内容
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2)人文主义思潮
(3)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4)威廉·莎士比亚
a、莎士比亚生平及戏剧创作生涯 b、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c、《威尼斯商人》片断赏析
大纲审定人:欧阳俊林 d、《哈姆雷特》片断赏析 e、《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赏析
2、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1)历史背景(2)约翰·邓恩
a、玄学派诗简介及玄学诗的特点 b、邓恩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c、《别离辞·节哀》赏析
d、十四行待《死亡,别傲慢》赏析(3)约翰·弥尔顿 a、弥尔顿的生平及文学创作
b、史诗《失乐园》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c、《失乐园》选读
3、十八世纪(1)启蒙运动(2)新古典主义
(3)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启蒙文学(4)乔纳森·斯威夫特
a、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政治及创作生涯 b、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人文观
c、乔纳森·斯威夫特讽刺散文的语言风格 d、《格列佛游记》的梗概、结构及主题 e、《格列佛游记》选读(5)理查德·比·谢立丹 a、谢立丹戏剧创作生涯及主要作品 b、谢立丹戏剧主题及写作技巧 c、《造谣学校》选读(6)威廉·布莱克
a、生平、政治宗教观点和诗歌创作主张 b、《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c、布莱克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伦敦》赏析 e、《老虎》赏析 4.浪漫主义时期
(1)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
(3)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4)英国浪漫主义文学(5)威廉·华兹华斯 a、华兹华斯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b、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主张
c、华兹华斯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成就 e、《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赏析 f、《十四行诗,作于西敏寺桥上》赏析 g、《水仙》赏析
h、《孤独的收割者》赏析(6)乔治·戈登·拜伦 a、拜伦的生平b、拜伦的诗歌创作 c、拜伦的主要诗作
d、拜伦诗歌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e、“拜伦式英雄” f、《当我俩分手时》赏析 g、《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赏析 h、《咏锡隆十四行诗》赏析(7)珀·比·雪莱
a、雪莱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主张 b、雪莱的主要作品
c、雪莱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给英国人之歌》赏析 e、《西风颂》赏析(8)约翰·济慈 a、济慈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b、济慈的美学思想 c、济慈的主要诗作 d、济慈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e、《秋颂》赏析 f、《亮星》赏析(9)简·奥斯汀
a、奥斯汀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b、奥斯汀的小说创作思想
c、奥斯汀小说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d、《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梗概、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及作品的意义 e、《傲慢与偏见》选读
(二)主要思考题及教学方法
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y and justice? 2.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hylock is? 3.What is the theme of Sonnet 18? 4.The po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contrast of two kind of lovers;What two major contrasts are drawn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lovers? 5.Why is the poem typical of metaphysical poetry? 6.What kind of spirit does Milton eulogize here? 7.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arson and a squire? 8.Why is the poem London praised as the ‘mightiest brief poem’? 9.Discus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iger.10.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The Daffodils? 11.How will you define the tone of the poem The Solitary Reaper? 12.What elements in the poem When We Two Parted foretell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women? Why does the poet mention the dew in the morning? 13.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Ode to the West Wind? What does the West Wind symbolize? 14.What are the two images employed in the poem 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15.What specific aspect of autumn is described in To Autumn.(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采取撰写评论文章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教学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吴伟仁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二)参考书目
1、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佐良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9年
3、Ross Murfin, Supryia M.Ray,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ms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4、王守仁主编:《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7.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篇七
“一代之治, 有一代之文学。”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以大众审美为主角的新的文学时代文学到来。伴随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文学“大繁荣”而来的是文学在社会中的边缘化, 一直延续至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将以小说为例, 试分析当代文学的消费主义特质及其形成原因。
一、文学的消费主义特质
1、以市场为导向
目前的小说市场上, 随处可见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传统文学中的模仿、唱和演变为为创益而生的“跟风”之作;对小说及作者的宣传策划决定着作品的销量。以上种种无不表现出市场是文学的“晴雨表”。图书的出版、发行、流通越来越影响到文学创作领域, “今天逢迎读者和消解读者的写作现象比较普遍, 出版社策划、从市场找热点、多名枪手共同协作的‘新三结合’写作太普遍。”[2]180页于是, 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大众传媒为中介, 逐渐使文学趋于市场化:不再是社会推动文学, 文学反映社会, 而变成了文学追赶社会, 读者和市场选择文学。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畸形繁荣, 使市场经济成为检验文学的试金石。
2、与影视结盟
肖鹰先生在《后现代文学的统治》一文中写道:“大众传媒代替文字成为社会文化活动压倒一切的主导性传媒。”图象和声音比文字更易于吸引受众, 电视和网络为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以《亮剑》、《历史的天空》为代表的军事小说、《暗算》、《潜伏》等谍战小说为读者耳熟能详的首要原因是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热播。池莉、海岩等人的作品莫不如此。另一种情况是作家与导演合作, 剧本先于小说出现。刘震云在新浪访谈中说“《手机》是先有电影剧本, 再有小说。”从表面来看, 文学与影视结盟拓展了表现空间, 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然而, 当文学向影视靠拢的同时, 文学思想性削弱的现实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文学作品的精神性正面临着被物化与商品化的危机。
3、类型化创作
与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流传开以后才有人为其分类不同, 当代小说如同商品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销售一样, 作家选择了类型化创作的生产模式, 近年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校园小说、恐怖小说、打工族小说、侦探小说等类型不断涌现, 并已形成了各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 如王跃文《国画》、阎连科《风雅颂》等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官场小说, 郭妮、饶雪漫、郭敬明等人的以80’后学生为对象的青春小说, 还有《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悬疑小说。小说创作类型化的产生在于文学审美趣味的阶层化, 而文学审美趣味的阶层化则来源于经济市场化带来的社会阶层化。除此之外, 由于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 纸质文学载体也在不断调整自身风格, 通过类型化的道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市场生存定位。
4、严肃性减少
肖霍洛夫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说:“长篇小说最有条件深刻地认识我们周围的生活, 而不适合把自己的小‘我’当作世界中心来表现。”[3]可纵观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 从数量上看, 近10年来保持了年产量逾千部的“井喷”态势, 尤其是跟风作品, “据统计资料显示, 仅今年1至3月, 中国内地图书市场出版的“官
场小说”就达123种之多”[4];从内容来看, 作品的思想性、文学艺术性和诗性渐渐减少, 从媚俗小说到“美女作家”的下半身写作, 从王朔的“玩主”到80’后的高产写手, 要么叙写个人私密体验, 要么对历史、市民进行琐碎、无聊地叙写, 追求感观刺激、哗众取宠或颠覆传统, 带给读者的是“眩惑”及以“甜食蜜饵”或“玉体横陈”来满足人的欲望。客观地说, 在消费主义时代, 文学的严肃性正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日趋减少。
5、娱乐性增强
文学的作用, 除古代的“言志、载道、忠君、仁民”之外, 还有“使观听之人, 为之兴感怡悦”[5]73页即怡情悦性的娱乐功能。文学的娱乐性取代政治、道德的传声筒, 固然有一定进步性, 然而盲目娱乐、过度娱乐则易引起低俗化的弊病。首先表现在将经济运作、商品推销的“炒作”方式用于文学领域, 运用多种媒体手段为某个作家及其作品造势宣传;其次表现在炮制奇事绯闻, 将文学活动、文艺争论、文化批评扩大演化为娱乐产品;最后, 文学中以调侃、戏说、搞笑、滑稽取胜的作品层出不穷, 还有更多戏弄人生、曲解历史、误读名著、展示欲望的小说, 以迎合读者的阅读要求。
二、文学消费主义特质的形成原因
任一种文学的产生, 必有相应的主、客观因素。笔者在文章开头已分析了经济、政治等背景条件, 在此不再赘述。“文学应该保全我们从事个人的改进、赋予我们向改进的道德突进的力量和坚定性。”[6]437页被赋予严肃和崇高的社会使命的文学“应当展现为人类现实生存所需要的情感、价值和信仰的实现与生长, 生活或世界, 它必须是一个充满意义、有情而且美丽的世界。作家需要具备博大而深沉的现实关怀。但是当前文学创作正在丧失这个前提。”[7]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文学的边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现当代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相当一段时间文学甚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乃至中心, 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越来越松散, 一方面这种变化固然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了许多自由, 但另一方面, 文学的不断边缘化又严重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和价值选择。随着各种刊物的改革, 稿费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作家协会的变化, 文学创作首先要面向市场, 作家们为了生存, 为了作品的发行量, 文学走向世俗化和消费化有其不得已的原因, 时代重心的转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文学的生存环境。
2、部分作家创作重在“卖点”而忽略“经典”
市场经济显现了文化生产的效益原则。南京大学王彬彬说, 作家“与与市场之间已经建立起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惬意地书写着, 惬意地赚取着。”作家关注流行文化与大众要求, 如作家海岩在其作品《永不瞑目代后记》中所言:“为了让人爱看, 我在写的时候就采取了戏不够、爱情凑, 爱情不够, 景来凑的办法。让这个故事的许多情节, 都发生在好看的风景胜地。”这种只图好看的写作方式被许多作家屡试不爽。试想, 如果文坛重心像这样向流行、世俗文学偏移, 仅以好看、好卖为标准, 那么20世纪上半叶的张恨水、下半叶的金庸, 岂不远远超过了梁启超、鲁迅、茅盾、沈从文的贡献?因此说, 只重“卖点”而忽略“经典”的写作观是庸俗的悖论。
3、部分作家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的缺失
艾尔默·莫德在《托尔斯泰传》中说:托尔斯泰“最深刻地激起群众的兴趣, 值得他们爱戴的, 就是他正视人生问题, 给予人生以指引。”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的自传中表示, 作为一个作家, “我不属于我自己, 我的文学命运是所有那千百万人的命运……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公开地向公众讲出真话。”二者异曲同工之在于指出作家是人民、人生和真理的代言人。而当今文坛上充斥着多种缺乏道德严肃性和责任感的小说, 使读者既读不到优秀的知识和思想, 更缺乏使人走向完善的热情和力量。“人民性”在作品中日渐缺失, 严肃文学与纯写作被搁置在尴尬的境地。
总结
总之, 无论时代和市场如何发展, 文学自由地表达自由和美是最根本的道理, 人性的发展丰富、人的审美追求是文学存在的至高理由。消费主义特质是当代文学繁荣的外表与其弊病相互交织的一种表现形式, 处于这个特定的时代中, 文学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界需要正视文学的积极作用, 使文学给读者一个现实生存的心灵理由, 而不是仅仅给文学一个消费品的存在理由。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719400.htm·fr=ala0
[2]高楠, 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
[3]王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肖霍洛夫[G].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姜小玲.出版热、市场温、评论冷[N].解放日报.2009-11-6.http://book.ifeng.com/special/guanchangshu/list/200911
[5]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6]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