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2024-10-18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精选8篇)

1.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一

最近,安徽人民出版社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着力打造“智慧党员活动室”。活动室以一台55英寸全高清多功能交互智能平板为载体,融合一套“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软件。

“智慧党建”软件由系统服务、展示端、编辑端3部分组成。系统服务程序用于处理信息读取和存储,展示端用于展示信息,编辑端用于编辑信息。软件里面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内置了大量的党建学习内容,通过模块化设计,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进行自定义和内容管理。安徽人民出版社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多媒体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党员活动室“智慧”起来,使基层组织建设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2.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二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 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1]。关于“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文化单指社会意识形态, 广义文化则将社会经济、宗教、政治、法律、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都包括在内。换言之, 广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2]。然而关于“文化”的广义狭义之分只是停留在对“文化”的静态分析上, 若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化”, 则“文”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等, 梁漱溟认为, “所谓文化者, 一切文物制度, 礼俗习惯莫不属之”[3];而“化”是指人接受教育而发生变化, 《说文解字》作“教行”解, 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所以“文化”即指各类文化形态参与民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 最终积淀和表现在民众的观念和行为中, 也就是说使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普遍操持的生活信念和价值准则;因而, 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其实质是通过参与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规范、集体认同感等来构建和催生比较稳定的社会内生秩序, 来参与社会治理, 实现社会稳定, 这正是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机制。

基于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机制的分析, 地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其所属区域的社会价值构建、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发展引领等 (1) , 也即构建作用、规范作用、生成作用和引领作用等。第一, 地域文化影响社会价值构建。文化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 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其实是价值观念的传递, 价值原则的塑造和价值观的确立, 即影响着社会民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第二, 地域文化能够规范社会行为。在地域文化实现构建社会民众价值观的基础上, 地域文化能够依托其所蕴含的价值原则规范民众社会行为, 使民众社会行为合情合理合法, 正如文化决定理论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 它决定了现实中人们的价值观念, 也规定了社会中人们互动的各种规范和内在标准, 塑造着人的灵魂”[5]。第三, 地域文化能够催生社会秩序。基于价值原则的塑造和社会行为的规范, 其潜移默化地构建和催生出非制度性的内在社会秩序, 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第四, 地域文化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原则和人文精神对于社会发展起着精神引领和支撑的作用, 通过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 能够创建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文明风尚, 推动社会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地域性、内化性、稳定性、自觉性等特点:一是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范围, 地域文化因其与当地环境相融合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般而言, 其核心影响力范围在地域文化的所属地。二是内化性。内化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方式, 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 不是外在的、强制的手段, 而是内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三是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效果, 因“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和控制不具有强制性, 其作用发挥过程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从内而外的转化过程, 因而也是稳定和持久的”[6], 也就是说, 由于地域文化是从引导和塑造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 以催生内在社会秩序和非制度性规范, 通过内生的社会秩序来规范约束民众行为, 因而其治理成效相对比较稳定和长久。四是自觉性。自觉性是指地域文化影响的目标, 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依德依习依规依法的参与社会生活, 使社会治理更多地从依靠政府他律走向更多地依靠民众自律。

二、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祝温实践

祝温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 在2006 年由祝马村、温泾村、后桑村等三个村合并而成, 全村面积1.7 平方公里, 下辖10 个自然村, 总人口1825 人。近年来,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 祝温村认真做好村文化建设和村级治理的结合文章, 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人, 用健康向上的村庄文化促进农民群众素质提升”[7], 注重从当地文化、本村文化中汲取营养, 以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为载体, 以文化精神凝聚人心, 塑造了良好的乡风民风, 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浙江省“文化示范村”、“首届群众最满意平安村”等荣誉。总结祝温村“以文促稳”的推进举措, 其主要做法有:坚持一个原则, 开发一批资源, 搭建一批载体, 建好一批队伍。

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以文化人, 以文促稳”的原则。村文化建设是推动村级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祝温村或通过活动载体设计, 如开展“乡风评议”和“五个十佳”评选等活动, 树榜样、立典型, 以身边优秀事迹、人物来教育感化村里百姓;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 如建设寓教于乐的墙绘文化, 让传统美德、文明新风潜移默化, 使人人崇德、行德、立德, 在一次次文化活动中, 逐步改变村风民俗, 实现和谐稳定。无论是活动载体设计, 还是基础设施建设, 其目的都在致力于构建农村共同价值观和集体认同感, 形成最大共识, 以催生村里内在秩序的重构和巩固, 推动村级社会治理。

二是开发一批资源。上虞有独特且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 如, 孝德文化、乡贤文化、信义文化、东山文化、慈善文化、基金文化等, 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祝温村主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方面, 将村文化建设与对接地方文化相结合。地方文化影响着当地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滋养着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 是开展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价值基础;地方文化易于被当地百姓所接受, 便于形成价值共识, 造浓农村文化氛围。在村级文化建设中, 无论是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是文化活动载体的搭建, 都应充分利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将地方文化融于每一项基础设施建设, 融于每一项文化活动的设计, 以增加群众的亲切感和熟悉度。祝温村将上虞孝德文化与村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 开设虞舜学堂、虞舜会堂;将上虞信义文化与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设了信义广场、信义亭等;同时将孝德、信义等元素融于各项活动等, 实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 是将村文化建设与开发本村文化相结合。祝温村积极开发挖掘本村人文历史资源, 让群众说自己的故事, 使村级文化建设更具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也能够使群众自觉践行和传承本村各类人文历史资源的精神价值。祝温村充分挖掘本村各类乡贤名人, 开发建设村乡贤文化;大力挖掘各类慈善爱心助捐事迹, 开发建设村慈善基金文化;认真梳理村级创业发展史, 开发建设村创业文化。

三是搭建一批载体。在开发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 祝温村注重活动载体的建设, 围绕本地、本村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易于被群众接受的、能实现较好宣传教育效果的实现载体、表现形式, 通过努力先后建立起了文化礼堂、图书馆、乡贤走廊、文化长廊、创业文化史陈列室、信义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教育学习活动场所;搭建了道德讲堂、虞舜学堂、虞舜会堂、春苗计划、贫困帮扶基金、“五个十佳”评选、村校共建计划等平台;组织相关力量创作了村歌《祝愿温馨》;修改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制度性规范。这些硬件建设、活动设计、规范制定等载体建设为地域文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了桥、铺了路, 为使文化资源效益转化为社会治理效益提供了可能性, 并依托这些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建好一批队伍。祝温村在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是注重村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村干部队伍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村干部队伍在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带头作用, 为推动全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稳定把准脉、布好局;其次是注重村乡贤队伍建设, 加强乡贤组织建设, 成立乡贤文化参事会, 充分发挥乡贤在村文化建设中的智囊作用, 在解决邻里纠纷、化解村民矛盾中的调解作用;再者是注重村文艺队伍建设, 组建文艺表演队、健身舞队、腰鼓队等文艺团队, 通过文艺表演活动的开展, 宣传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相互谦让、勤俭持家等美德, 既造浓了村里的文化氛围, 又使村民之间更加和谐团结。

三、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启示

传承开发地域文化,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总结祝温村“以文治村”的基层治理经验, 概言之, 就是要紧紧围绕和依托地域文化, 传承开发地域文化的社会治理资源, 结合地域文化抓好宣传教育平台建设, 使地域文化能落地、能深入基层群众, 发挥以文化人的社会治理效益, 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因而在今后具体实践中, 要实现在文化传承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发挥地域文化构建、规范、生成和引领作用, 应具备或努力构建三个条件, 即内容、形式、队伍。

(一) 内容: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 培育社会治理文化基因

地域文化是推进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因而要实现“以文促稳”, 首先就是要充分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 培育社会治理文化基因, 这是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 一是要挖掘好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地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教化意义、治理作用, 开发地域文化的社会治理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要挖掘和寻找地域文化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点, 使地域文化能够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二是要传承好地域文化。在挖掘和开发之后, 就应该以多种形式、多个维度和层次来传承地域文化, 使地域文化能够绵延相续, 同时要注重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域文化类型、精神、内涵等。总而言之, 就是要通过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 逐渐培育社会治理的文化基因, 丰富社会治理的文化资源。

(二) 形式:加强地域文化载体建设, 构建社会治理文化手段

内容的传达需要依托一定的表达形式。以地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要加强和创新地域文化表达、宣传载体建设, 构建起多样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手段。表达、宣传载体建设, 其实也是地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 发挥文化治理功能的过程, 这是重点和关键。地域文化宣传载体建设, 可以分为硬载体建设和软载体建设, 软硬载体建设要兼具, 不可偏废其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硬载体建设, 如宣传孝德文化, 可以建设孝德文化公园、宗族祠堂等, 以开展孝德教育, 维护和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软载体建设, 地域文化软载体建设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规范建设和活动设计:规范建设, 包括家规家训、乡规民约等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8];活动设计, 包括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评选活动、设置重要纪念日等。

(三) 队伍:建设地域文化工作队伍, 培养社会治理文化人才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无论是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 还是地域文化宣传载体的建设, 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地域文化工作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因而, 需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社会治理文化人才, 这是灵魂和核心。一是要有一批理论研究者, 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 对于地域文化与当下社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 需要有一批人作关注和研究。二是要有一批顶层设计者, 对于推动发挥地域文化社会治理作用的路径、方法和载体等, 要有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做到蓝图清晰、推进有序、效果明显。三是要有一批基层宣传者, 地域文化的弘扬, 需要有一批专业的基层宣传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既可以是地域文化的宣讲师, 也可以是地域文化的优秀践行者, 但是不管其成员组成如何, 对于这支队伍的建设都应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要坚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原则, 以正能量提振人心, 凝聚人心;第二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作为宣传者应以身示范, 处处做榜样,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摘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 通过对上虞祝温村的研究, 指出要实现在文化传承开发中推进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应具备内容、形式、队伍三个条件, 即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加强地域文化载体建设、建设地域文化工作队伍, 以期能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开拓社会治理研究视野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社会治理,祝温村

参考文献

[1]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1, (1) :76.

[2]杨孝容.“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略论梁漱溟乡村民众教育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4) :363.

[3]梁漱溟.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A].梁漱溟全集 (第五卷)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433.

[4]周振甫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 1991.81.

[5]何春革.基于文化视角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 2011.3.

[6]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 2013.II.

[7]马永定, 张伟光, 戴大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对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治村模式的调研[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 (5) :24.

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三

摘 要:目前,朝阳市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社会风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以法治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是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社区法治化建设,探索实践“六张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关键词:基层治理;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十三个五年规划》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当前,朝阳市由于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经济持续下滑,社会各个领域面临诸多矛盾和风险隐患。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必须以法治引领,推进基层治理新模式。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理论指引行动。正确的理念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创新社会治理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利益。随着改革深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各种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这就强烈要求我们要积极响应群众的利益诉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改变治理就是管住的观念,要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新理念。所以,創新社会治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二)创新社会治理主体

社会治理主体是执行力。不同的主体相互配合构成合作共治的新模式。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治理主体要多元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积极参与。但各个主体不是平起平坐,而是各有定位,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前,在我国社会治理当中,尤其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还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协同治理。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治理方式是治理行为的反映。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社会治理方式单纯注重自上而下管制,主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单一,有些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在升级。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治理方式要与时俱进,以互联网+为信托,运用法治化的方式,实现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环节前移,标本兼治,协同参与,法治保障。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供给、服务和保障体系,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根基。一要扩大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底线。没有良好社会保障,人们没有尊严感。二是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事件频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最近,假牛肉干事件,山东疫苗事件,造成民众心里恐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面对风险隐患多,治理难度大的现实,必须以信息化为引领,加快形成治理在源、时时动态化、预防为先,多方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四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确保国家安全,应需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这就要求创新社会治理要注重整体性、合作性。

二、朝阳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朝阳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借鉴并推广建平县、青峰山镇、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方式。我市的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各种矛盾和隐患仍较为突出

由于全市经济持续下滑,相当一部分企业关闭停产,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企业停产造成民工失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房地产企业不能按合同期限向购房户交房、金融领域非法集资、设施农业合同纠纷等多领域不稳定问题同时凸显,群体访、进京访高位运行。尤其是个别县(区)进京非访形势仍较为严峻。2015年前九个月,朝阳县进京非访总量62人次,集体访6批44人次;双塔区35人次。针对这些情况说明,说明我们在处置进京非正常访工作中还存着疏漏与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进京非访预警工作不到位,矛盾隐患排查不实,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及时进行研判、及时预警、及时稳控。

(二)公共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

2015年,我市没有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但公共安全领域各类不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仅以道路交通公共安全为例,截止2015年9月末,全市共发生一般交通事故545起,同比上升4.01%;死亡182人,同比上升3.41%;受伤658人,同比上升8.76%;财产损失102.19万元,同比上升15.89%,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从全国看,各种公共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虽然诱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原因很简单,但公共安全隐患治理的难度却日益增大,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不断增多,公共安全的形势将愈发错综复杂。

(三)一些基层单位服务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个别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强,特别是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尽责,不主动等问题,工作推进力度明显不够大,特别是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还不均衡。虽然我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早,先后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建平模式和“网格化管理、扁平化服务”的喀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网格化、信息化一体化推进和应用上还有差距。

三、朝阳市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

当前朝阳市综治委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要求,以改革务实的工作作风,部署了“234工程”,即“两个建设年”、“三项创建活动”、“四个体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扎实地推进“234工程”建设,不断采取有效的新举措,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

(一)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社区建设

社会治理人民群众是主体,如何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是关键。朝阳市创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一是构建组织体系。朝阳构建了四级平台(即市、区、街、社区四级行政体系)、五级服务管理(即市、区、街、社区、网格五级工作体系)的体系。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细化,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二是形成制度政策体系。朝阳市综治委制定的《关于开展“网格服务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将全市划分为基础网格,实现城乡层层网格服务管理全覆盖。打造规范、便民、高效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打造信息化支撑系统。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现全市社会治理立体化和精准化。

(二)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

随着社会社会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其发展态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目前,朝阳市委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围绕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人员和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要加大解决处理力度,做好应急疏导和化解,确保不出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二是规范“大调解”的工作程序。首先,健全大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对各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增进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解决处理重大疑难社会矛盾纠纷的水平。其次,发挥司法调解主导作用。积极做好法院与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定期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业务指导和人民调解员的业各培训[2]。再次,突出行政调解作用。把110报警服务台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

(三)探索实践”六张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朝阳市直面问题,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筑牢“六张网”,打造平安朝阳。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里出台了《关于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治理目标精细化,采取有效治理方案。二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朝阳存在的现实治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打击,提高防控能力,提升百姓安全感。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嚴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好公共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三是织密六张网工程。加快推进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公共安全防控网等“六张网”建设,有效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提高治安防控的科学化水平。四是明确防控责任。推动各级领导认真履责,真抓、真管,尽快在全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姜晓萍.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4.56

[2]佟岩刘娴静.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M]2015.315

[3]周红云.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M]2015.32

[4]龚维斌.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M]2014.126

作者简介:

4.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四

紧紧围绕省委“两个走在前列”目标要求和“五个扎实”工作要求,太原市高点站位,高标准谋划。《“新时代堡垒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xx年为基础建设年,20xx年为巩固规范年,20xx年为全面提质年,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具体行动包括一把手引领、达标升级、整顿提升等10项。其中,城市基层党建双提升行动将通过加快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7项举措,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同步提升。

目前,太原市城镇化率达84.7%,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组织架构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在中组部调研指导基础上,太原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和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努力探索具有省会城市特点和太原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路径。

《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十二条措施》以“三基建设”为统领,紧扣观念陈旧、方向不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市、区(市)、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明责、履责、考责、问责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功能转变,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快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个市级党群服务中心,6个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大批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建立下沉事项目录清单,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精准有效、投放到位。

5.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五

一、创新工作理念,实现治理方式由“闭合型”向“开放型”拓展。

强化区域性功能,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坚持对内整合、对外联合,凝聚基层dang建发展合力。将整建制拆迁的X个行政村就地转为社区,调优组织设置,引导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入推行“大党委制”,村(社区)党组织累计吸纳X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实现dang建资源共享、组织生活联办。推进跨区域结对共建,鼓励市、区机关部门单位“反哺”结对村(社区),将优势资源向下倾斜,为基层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服务效果最优化。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业委会成员中挑选出X名片长、X名楼长,承担收集民情、调处纠纷等职责,分类绘制反映居民服务需求、社区服务设施分布状况的民情图X类达X多张,社区干部“持图入户”,每月至少走访X户居民,“点对点”联系服务群众,X年以来共上门入户X次,解决群众难题X多件。

实行参与式治理,实现共建方式民ZHU化。以“参与式方法”为指导,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居民议事会、事务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民ZHU协商制度,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开放、多元、共治”的管理格局。X年以来累计开展议事会商X多场次,解决安置小区“毁绿种菜”、广场舞扰民、停车难等“大事小情”X多件。

二、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由“零散化”向“一体化”升级。

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回应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建立“适销对路”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在眉睫的事。X区一方面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和项目,满足公众选择,另一方面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建立多元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统筹兼顾,提供更加高效的便民服务。面向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开展“新市民”培训,开设“道德讲堂”、“法律讲堂”,提升道德法治水平,组建X支创业指导团队、X个创业实训基地,帮扶X多名失地农民成功创办X家企业,帮助X多名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为让居民群众享受到“全天候”办事服务,建立AB岗制和错时工作制,社区公共服务实行工作日午间值班、双休日预约服务,得到群众“点赞”。

创新载体,开展更加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根据党员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组建专业型、综合型志愿服务队X支,吸纳X余名党员志愿者。搭建“响应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热线和“XXdang建”微信服务号受理群众服务诉求,向党员志愿者进行推送,及时提供居民所需服务,累计开展“响应式”服务X次。

瞄准需求,打造更加精准的项目化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议事会商掌握居民共性服务需求,以“微公益”的形式申报社区服务项目,采用众筹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项目落实。X年以来,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出资X万元认领了X个社区服务项目,惠及群众X余人。

外引内培,探索更加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建成“致和公益新天地”等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深化与高校、专业社工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公益创投机制。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X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X.X个,超苏南现代化指标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障,驱动基层工作由“缺要素”向“有资源”转变。

建强班子队伍,确保“有人干事”。采取选、聘、留、派等方式,选配思想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干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定期开展现代服务理念、社区治理方法等内容的能力培训,“双强”型干部占比动态达X%。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同时强化政治激励,对优秀村(社区)正职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权利、进出机制、管理培训、考核奖惩,通过社会化招聘和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引入专业社工,确保X年底前每个社区至少有X名专业社工。

优化服务阵地,确保“有地议事”。按照“服务面积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效能最优化”的原则,推动“X+X”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服务资源集中投放。已建在建万科、迎江路、电力路等X个单体面积X平方米以上的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辐射周边社区,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互为依托的服务阵地集群。

完善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鼓励村(社区)大力发展资金投入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和基础服务型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今年重点推进村(社区)经营性项目X个,计划收益X万元,同比增长X.X%。全区每年安排X万元保障社区干部工作待遇并建立常态增长机制,按社区实有人口每年拨付给每个社区至少X万元工作经费,区财政每年安排X万元社区建设项目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等项目的奖补。

落实dang建考核,确保“把事办好”。强化书记抓dang建第一责任,严格执行定期议党、目标管理、协调会议、联系点、检查考核等X项管党制度。建立dang建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基层dang建工作重点任务、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健全党组织书记抓dang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上考下”和“下评上”有机结合,通过专项述职、领导点评、群众测评和量化评分等方式,考准考实基层dang建,做到“以实绩论英雄”。

X区大力实施“融城dang建”“一式两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走出了开放、多元、民ZHU的基层治理新路子。这些生动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X.坚持党的领导作用,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X区通过调优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正确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公共服务效果最佳化,积极探索议事会商等基层民ZHU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充分发挥党员在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中的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会自治。实践证明,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必须始终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将社区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使基层党组织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凝聚力,牢牢巩固执政之基。

X.坚持服务群众需求,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新形势下,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不仅要保障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搭建沟通渠道让群众充分参与,切身分享社区建设成果。X区坚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加强服务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行民ZHU议事会商、“民情图”工作法等参与式治理手段,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服务居民群众是基层dang建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宗旨,基层治理创新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6.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六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

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

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98%)和法治环境满意率(96%)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

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2010年起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参与管理三大类社区社团建设,现已有社区社团2214个,志愿服务队伍3200支,注册志愿者15.5万人;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户居民活动,开发服务项目600余个,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二是靠典型引领。通过“一榜双评三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涌现出“孙爷爷谈心室”“巾帼挽霞”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三是靠激励推动。开展公益社团助力计划,每年区财政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2000多万元扶持;出台《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嘉许办法》,实行公职人员志愿服务计时制。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

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每个社区都组建群众评议团,既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又代表群众评价服务。今年以来就组织评议活动600余场次,议定社区民生实事480项、推举身边好人500余人次。二是议事有规章。制订群众评议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群众点单-邻里议单-干部领单-社区评单-公示晒单“五单”法,每年在社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000多个。三是结果有运用。把群众评议结果与社区干部以及下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群众认可度高的17名社区书记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2016年8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

全覆盖的邻里街坊组织增强了群众基础,上千个社区社团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纽带。近五年,我们开展群众全程参与的阳光征收,拆迁房屋800多万㎡,动迁居民近2万户、非居5600余家。拆迁量成倍增加,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下降35%。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

邻里自理、街坊共治推动“要我做”逐步变成“我要做”。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区作为全市的主考点,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名列全省前茅,这主要源自邻里街坊、志愿社团及十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

通过群众议事把各方的意见转化成解决的方案。最近三年,实施22个老小区1200多幢楼宇综合改造,拆除违建100多万㎡,关停全部24家化工企业、47家印染企业和23家养殖场,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7.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七

社会治理, 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 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 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 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其目标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而我国的社会治理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我国政府正处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过渡时期, 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处于摸索阶段;其次社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 而人的许多需求只能依赖于正式组织机构来提供, 但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权”与“责”是不明确的, 难以肩负社会治理的重任。其次公民的社会治理主体意识缺乏, 公民个体实际上处于原子化状态, 难以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我国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 实现社会内在自治系统和政府主体的社会管理统合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去, 必须探讨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而从历史文化精神角度探究文化信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尝试。

2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

人类生活的基础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式和习惯出现, 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治理就是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 有效发挥“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深层次上是一个文化观念问题。首先, 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 社会的存在离不开文化, 社会治理所调控或服务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包含着风俗、习惯及伦理等文化内容, 一旦离开文化, 社会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其次, 任何社会治理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 文化实现和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沟通、理解、凝聚, 体现着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因此, 离开文化的功用社会善治难于实现。最后, 社会治理培育出的制度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 影响着文化的生存状态。所以, 社会越发展, 文化与社会治理之间相互影响、渗透与补充的程度就会越深。因此, 文化元素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重要方面。

3唐山历史文化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首先, 融入人文关怀的社会治理

“人文关怀”对于唐山这个城市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唐山是个震后重生的城市, 唐山人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唐山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文关怀, 即对公民尤其是需要帮助的群体的生命存在、发展状态、主体地位及价值理想的人文关怀, 有利于弘扬唐山人文精神, 维持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 会形成唐山人共同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社会公民自治系统的形成。唐山市利用网络、影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人文关怀活动, 既给市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参与社会治理机会, 无形中培养了公民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意识;又惩恶扬善, 引领社会风气, 引导市民树立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夯实基层治理的目标认同基础。比如唐山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五十分栏目举办的“圆梦”、“温暖十二月”等活动对鼓励、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基层公益文化, 催生基层的自发文化力量, 调动了公民、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 融入企业文化的社会治理

唐山市一个重工业为基础的城市, 煤炭、钢铁等能源类企业发达, 像开滦、唐钢、冀东石油等企业有着古老的发展史, 因而企业文化是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历史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治理, 是企业文化融入社会治理必要而且可行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 根据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 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不仅是“理性的经济人”, 更应是“社会公民”, 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 理应承担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责任, 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已然成为了现代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行为会对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完善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责任”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治理的作用结合点。融入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 会对员工进行教育, 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 也会将企业公民的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员工, 不断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 使所有员工发自内心地接受和热爱企业公民的活动, 相同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企业员工或公民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 并最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共同体精神。企业的这种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所辖社区也就发挥了社会治理功能, 实际上企业也发挥了这种治理功能, 只不过呈现在企业社区系统里的一种企业职能。明确企业的社会治理利益主体角色, 从法律上规定企业社会治理的“权”与“责”, 会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发挥出社会治理的功能。

最后, 融入民俗文化的社会治理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尊重地方民众的文化取向、重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历经了几千年之久, 它产生于民间, 是老百姓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仍是百姓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这些民俗文化形成于过去, 发展到现在, 还将延伸到未来, 它不仅渗透到了百姓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而且会随时随地影响着百姓的心理和行为。基于此, 基层社会治理既然要体现以人为本, 就应该关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具有的娱乐、沟通、教化、传承和凝聚等功能, 它维系与调控着基层社会的秩序, 赋予了基层社会生活更多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社会互助的治理难题。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的整体性而呈现碎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聚力作用有弱化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因此, 基层社会治理要取得更好成效, 就要重构民俗文化,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新民俗文化。唐山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民间艺术丰富, 其中评剧、皮影、乐亭大鼓是唐山民俗文化的精华, 被誉为“冀东三枝花”, 享誉海内外。在革命战争期间, 这些民俗文化以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展现了冀东人民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气魄, 还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 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热衷大大降低情况下, 发挥民俗文化的聚力作用, 就必须赋予传统民俗文化以时代特色, 从而构建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基层百姓自治系统, 实现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刍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8.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篇八

第三个方面是,从我国人口的年轻化来看,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15岁到59岁的人口有九个多亿,还是占人口主体。所以说,虽然一方面我们劳动力开始紧缺了,但总体来说,这不足为理由。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10年的全国普查表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和教育的事业的发展,我们国民的文化程度显著提升,每10万人口当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达到了一万四千多人,大学文化程度达到八千左右,占8%。这个变化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国民素质在提升,国民对我们政府、对社会生活、对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第四个方面是互联网发展的挑战。到2012年底,我们的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4.5成,其中39岁以下的人口占到了8成以上,2014年,我们网民是6.32亿,增长数字也非常快。第五个方面是,我们社区建设体制面临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区建设应该说成绩斐然,但是我们所形成的这个体制,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中,我认为这还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目前来说,它也日益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总体因为我们的社区到现在来看,它姓区,不姓社,高度行政化,社会力量发育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再一个是我们居委会的角色日益尴尬,2014年12月底,民政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城乡社区专项委员会的会议,我们在会上讨论了一个非常集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居委会的角色转移问题。对于居委会目前状况,我的一个基本分析和判断是,居委会目前的主要服务人群是老年人群和残疾人和特困家庭,按照目前我们如果说老年人是两个多亿的话,那么城市居委会就面临了一个多亿老年人口。居委会能够紧密服务的老年人群最多是六分之一,是两千万不到,加上残疾等等,所以说从上海的角度看,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300万,按照六分之一就是50万,我们养了这么大一批队伍,而它紧密联系和服务的群众只有100万不到,这么看来,应该说是成本相当高,服务效果差。再一个,居委会它不是法院,它不具有民事和刑事的诉讼能力和责任能力,这个角色非常尴尬。

从过去来说,我们加强基层建设,就等同于基层政府对居委会的建设,而忽视了基层政府的角色、功能的转变,尤其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加强基层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甚至排斥了新型的社会组织发展的参与。虽然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在这几年有所发展,但是还是遇到了制度性的机制性的障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专门去研究。

第六个方面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现在是不适应,高度不适应。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今天的党和社会联系的平台制度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党的工作体制基本还是以单位体制作为依托的,尤其造成党联系群众的基础现在是属于最薄弱的时期,党的社会基础在今天也是最薄弱的时期。因此,以单位为依托的工作机制急需转型,而传统的工青妇及社区居委会作用极为有限,依靠行政权力方式来实现社会的重组和团结也是难以为继的。所以,我在五、六年前就讲,工青妇必须转移三级,最近好像很多领导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因此,新时期的改善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工青妇的群团能力必须主动建筑新的平台,建筑与社会新的关系。那么,这个新的关系的平台是什么呢,就是要不同于政府官办的社会职责,不同于一般社区的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

新型的社会组织是我们社会治理创新重要的平台,对此,我就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第18条有关社会组织的18条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解。总体我认为写的非常好,但也有一些问题,第一,有语法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比如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这把几类组织都属于行业协会,这个语法上、逻辑上就出现错误了。第二,我们讲社会组织,但是把商会这种市场的主体作为优先发展就是错的。那么,如何来理解我们所说的社会组织或者新型社会为主导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几个不同,一个是不同于政府讲的是官办机构。二个是不同于社区的文体活动,社区文体活动都是自主制的,它是以自我娱乐为导向的,它不是以社会为导向,不是为服务他人、支持他人为导向的。所以,绝对不能叫做社会组织。三个是,像那种行业协会,各种经济类、教育类的培训机构等,也不能称之为社会组织。虽然我们目前民间组织行业条例把它视为社会组织,包括我们民办医院,这有好多例子,这非常荒谬的。他们以社会组织的名义登记注册,享受非常好的税收待遇,赚大钱,比企业者挣的钱还多。所以,我要讲的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组织,它一定是追求社会理性、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支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才能称之为我们讲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必须具有三个性,第一个,非营利性;第二,非政府性;第三社会性。发展新型的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在社区层面,我们有必要处理好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处理好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加强30年度形成内制的机制。为此,就要求我们基层政府要逐步建立两张清单,一张就是政府真转变的清单,社会责任的转变清单;一张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清单。光有购买社会服务的清单是不够的,所以,要两个清单一起来建立。

最后我要讲的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它有一个成功经验,它是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从全国看,从上海、广州、北京、浙江来看,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发展首先是由社会工作来引领的。因此,现代社会工作是引领新社会组织、新社会发展的旗帜和抓手,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成功经验。第二,它也是我们深化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给基层政府设置转变的中国推手。第三,也是我们今天基层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专业元素。当然,工青妇能不能转型升级为社会组织的枢纽性组织,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存在着体制性障碍。至于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它才能成为枢纽。

总之,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它是我们今天重复现代中国政策关系、推动政策分开、政策分工合作的新社会体制的专业力量。

(徐永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有关孔子论语的教育学知识下一篇:牵牛花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