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2024-10-09

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精选9篇)

1.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一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党总支 丁 宁

学风建设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优良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系风、校风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优良的学风,既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教学传统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学风建设的思考

学风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风建设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促使良好学风形成而建立的机制,由各种与学风有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组织、人员(教师及学生)、环境等组成,实际上是对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控制与反馈,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经常逃课,沉迷网络等不良倾向,这充分表明新时期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风建设意识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

学风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风气与作风。好的学风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体现学校品味的重要标志。高校要发展、上水平、上台阶,必然离不开优良学风的支持,但目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上基建、上规模、增设备等方面抓得比较紧,而对学风建设等方面抓得比较松,认为学风建设只是某一单位、某一部门的事,不将其纳入学校建设的重点。虽然,许多学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学风建设怎样抓,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措施,致使很多计划都流于形式。

(二)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学校内部管理与改革发展的任务较重,造成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较为滞后,而且由扩招带来的必要的师资补给较为仓促,有的教师在育人能力乃至师德修养上都有待提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要,对学风建设的引导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效度,没有形成持久的系统的学风建设体系,导致了长期以来无法杜绝的不良考风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

(三)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学习积极性

有关资料表明,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总是觉得自己考入的专业没有前途,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欢”,所以导致学习不安心,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说明,新生入学时专业教育未达到相应的目的和效果。学生若无敬业、爱业精神,当然就无法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并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对专业学习自然就会产生抵制情绪。导致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肯钻研,荒废学业的严重后果。

三、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一)变革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即要把学生作为学校的生存之本,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把由“以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使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必须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以期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学管理体制

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核心。一要根据新形势下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建立能够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如通过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改进培养方案,改革考核制度,目的在于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创造性思维;二要加强教师教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整顿教学秩序,进一步加大学生评教评学的力度,促使教师用心治学治教,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加强考风建设,考风建设是学风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优化学风的重要催化剂和净化剂。强化学生考风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制度措施,加强考试文化建设,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格局

学风建设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同时要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来进行;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要密切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风指导和管理;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学风状况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通过开展专题活动如学术报告会、优良学风创建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效推进学风建设。另外,我们改革学生干部任用机制,也就是在学生干部选拔和使用上尝试实行“轮岗制”、“学习成绩一票否决制”,引导学生干部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成为学习的“标杆”、学风建设的楷模。

(四)建立反馈机制,实现家校共育模式

家庭的教育作用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学校的学风。目前,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沟通制度,如坚持每学年给家长寄送学生成绩单,实行学生在校表现定期告知制度等。这样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定期或随时沟通,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那些经常违反纪律、学习较差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做好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合力商讨具体的改进措施,共同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五)拓展社会实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观念,组织学生有计划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重要内容,让同学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从而使自己的理想更接近社会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入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重视学习,建立优良学风,引导他们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并围绕这个主题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提倡文理渗透,鼓励考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行之有效地做好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我们启动并实施了党员干部包年级、党员教师包班级的系统工作计划。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重要的、系统的,同时又是艰巨的、复杂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努力。

2.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二

1、学风的定义

学风顾名思义, 应该是一种学习的风气。这种风气应该是整个学校所应该拥有的, 是一种学术的氛围。当我们进入校园的时候, 就应该感觉到的一种气息。从狭义上来说, 学风是学生们学习的一种风气, 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等的反映。一个学校的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 是一个学校好坏的直接体现。

2、教风的定义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策略。虽然许多教学风格已经存在, 但随着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产生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其中一些常见的教学策略有:讨论、讲座、学习竞赛、互联网学习、模仿等。

二、教风学风一体化的基础

1、应该以“双严”治校方略为基础

伴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念、竞争意识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 加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自身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明显冲击。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中学紧, 大学松,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跨入大学, 自身角色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转换, 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2、学生以努力增强学习为动力

高等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 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想合教师的态度, 只有发挥学生主体内在的自觉和教师严瑾的教学作风, 形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真正形成教风和学风一体化建设的动力。

三、对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影响学生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很多因素, 所以针对这些因素, 我们制订了一些策略:

1、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形成一种健康的导向作用

在学校的班干部选择中, 选择一些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好, 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这样可以首先形成一种正确的领头羊的作用。在这个选举中一定要民主, 一定要学生们都发挥积极的主动性去参与竞选, 而不是班主任老师的“一言堂”, 必须要让学生们相信学校的公正和公平。这样学生在选上干部之后会尽职尽责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干部就能带头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及社团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及课题研究等任务。

2、在教学中, 处处与就业相联系

针对这些学生的不同专业及社会形势的变化, 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培训, 并且在培训中, 让学生去实际的接触社会, 让他们产生一种紧迫感。大学新生, 在新生培训中要增加一科, 职业规划。老师在这个科目的教学中用实例去告诉学生这个学科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一种目标, 即懂得学习为的是什么。在大二以后的教学中, 尽量让学生多进实验室, 多下工厂, 多些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实习中, 不是简单的要一份实习报告及实习总结, 而是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实际的课题, 让他们用实践的经验去完成。这样可以形成学生们一种积极学习的精神。

3、在学校的校园管理中, 让学生参与其中

虽然说学校不是公园, 但是学校应该在校园的建设中多些绿色, 少些繁杂。这样更能产生一种学术的氛围。并且对学校生活区要进行管理, 该禁烟的地方要禁烟, 不能酗酒地方就是不能酗酒。学校的花草树木要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维护, 这样学生就不会随便扔垃圾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爱护校园的意识, 校园是我家。学生在维护校园的绿色的同时, 也使校园更加寂静和神圣。

4、学校应加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应该先从自信方面进行教育。因为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什么地方的都有,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走出的也都有、由于成绩不理想走进来的也有。所以他们不同程度上有的存在自卑心里, 有的存在散漫的心里, 所以对于自信的教育很重要。

5、教师讲述行为的运用

语言准确, 词语适当, 语流适中。教师语言应以普通话为准, 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教师讲述中应使用普通词汇, 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教师也要适时、恰当的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 避免使用生活词汇。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选择最精确的词汇, 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

6、教师应该学会成功倾听

要善于通过得体的语言和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反馈, 做一个积极的听话者。如, 赞成对方说话时, 可以轻点一下头;不要中途打断对方, 让他把话说完。讲话者最讨厌就是别人打断他的讲话。因为这样, 在打断他的思路的同时, 又让他体会到你不尊重他;提出问题, 凭着你所提出的问题, 让对方知道你是仔细地听着他的讲话。

7、教师的表扬策略

表扬要面向行为, 教师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经常地关注和及时的表扬。教师应该明白, 在学生的心里渴望着自己的行为受到关注, 得到赞许;表扬要公正。公正是表扬最基本的要求。不公正的表扬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反而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表扬只能针对当事人, 而不能从其家长或家属的职业等寻找依据给予表扬。

8、教师批评的运用原则

用平等的态度, 面带微笑的对待犯错的学生;因为青少年的自尊心强, 如果教师在批评时不注重场合, 不但不会被学生接受, 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反感, 所以批评要注意场合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批评要注重情感的交流。

四、结束语

教师可利用这些教学风格、偏好信息为学生构建学习机会。当个别学生或小组偏好的教学风格与在学习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相匹配时, 即教风与学风一体化的建设, 这样教师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年。

[2]王丹:《教学策略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3]马志宇:《当代大学学风初探》,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

3.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三

关键字:学风建设;四维;高校教育

本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名:高校构建“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研究,课题号:20118884)

【中图分类号】G641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引导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并检查教学效果,以及监督保证其运行良好,是学风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步骤。由于这四个步骤在学风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我们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以“引导—教育—检查—监督”为初型的四维学风建设模式。

一、四维学风建设模式的内容

引导是学风建设的基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手段,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吸引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来,这是高校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

检查是学风建设的关键,以此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大学培养教育的模式比较开放,因此学生学习缺乏跟踪监管和有力约束。建立适度的检查机制成为学风建设的必需和关键。

监督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可以通过建立跟踪机制,以宿舍、班级、学院为单位建成学风建设监督小组或者其它形式保持学风建设的优良成果。

二、四维学风建设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

能够调动起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目的。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才有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积极协助校、院实施教学计划,认真负责地将学生学习情况、意见作以记录,并经常与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进行沟通,积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反馈教学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新生入学就要做好入学教育环节,要帮助他们分析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二)着力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如前文所述,四维学风模式中的教育环节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环节中便应双管齐下,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开展多种教育形式、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来规范学风。同时,注重抓好学校的学风管理工作,在学生工作处设置专门负责学风建设的部门,不定期开展学风调研工作,并出台一系列促进学风建设的文件。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校良好学风的养成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课堂如何留住学生,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是对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吸引人的课堂讲授,谈学风建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是四维学风建设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全面考量学风建设的效果

学风建设的检查机制是学风建设的关键,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由于大学培养教育的模式比较开放,因此学生学习缺乏跟踪监管和有力约束。建立能够全面考量学风建设效果的检查机制成为学风建设的必需和关键。每学期初都应组织政工干部检查学生的上课出席情况,逐步发展成为校领导、职能部处相关工作人员、全体学生政工干部既要检查学生的出席情况,更要求与学生共同听课,形成全校师生共建优良学风的合力。

(四)完善学风建设的监督机制

原教育部副部长,现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陈希在2010年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上提到:“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把学风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办学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各个层次。”也就是说,监督是保证学风实现长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学风建设而言,之前良好模式的构建以及有效途径的应用都只是一时的行为,为了保证四维学风建设模式的长期良好运行,必须建立跟踪机制,以宿舍、班级、学院为单位建成学风建设监督小组以保证学风建设优良成果的延续。

一所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每所高校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学风格的不同,学风建设的模式也不一而同。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是所有高校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希望本文基于对本校学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小结,对于高校学风模式构建的探索有所推动,通过理论与实践更进一步的结合,“引导—教育—检查—监督”四维学风建设模式必将更为发散、完备。

参考文献

[1]陈钢.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1):79-82

[2]韩亚梅.激发“学习动机”,推动高校学风建设[J].实践与探索,2011/7(07):292-293

[3]黄少雄.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学习目标因素[J].教育教学,2010/5(05):64-65

[4]李宝富,周昕.大学教学模式变革与大学生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110-111

4.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四

摘要:文章阐述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强调在我国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论述了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提出了构建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并阐述了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32-03

1背景

互联网时代,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全民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水平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课题。我国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对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进行了研究。图书馆界非常重视阅读推广与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1];传播学界在引进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同时,主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2-4];信息素养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力推,学者们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标准、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5-6];在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中,有学者打破学科界限,提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观点[7],但学者对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念上。罗文华、唐芬芬认为随着媒介的融合,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日益融合,分析在高校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8]。笔者提出把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从互联网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出发,构建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2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意义

2.1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人的基本素养,能帮助个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完善自我、享受权利、成就自身;个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提升客观上也提升了全民素养,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更好地实现我国“文化强国”和“走出去”战略目标。1982年的格伦沃德声明、2005年的亚历山大声明和2014的媒介信息素养巴黎宣言反复强调媒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国际图联媒介和信息素养建议书》非常重视这种权利的落实。我国也非常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国民的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2国外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和战略指南》,首次将媒介与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复合型概念,把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统一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进全球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11]。

2.3国内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2006年,我国首次开展了以“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牵头设立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全民阅读工程”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五大工程之一。全民阅读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把“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引进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我国新闻传播学学者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卜卫首次将媒介素养引入国内学者视野。2003年以来,媒介素养教育受到国内学者的热切关注。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学界研究从不同层次推进了国民媒介素养教育[12]。1999年,王吉庆教授首次将信息素养引入国内学者视野。2000年起,我国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清华大学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并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李希光教授撰写出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方案》。学界从各自的学科领域论述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方法[7-8]。

2.4高校构建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帮助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互联网时代,媒介如影随形,媒介信息资源异常丰富,阅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培养信息检索和信息解读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从社会文化视角、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从科学技术视角来培养人的素养。随着媒介的融合,教育目标日益趋同,即注重成人教育,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教育并举。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殊途同归,最终落实在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培养人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高校具备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融合教育的资源优势,构建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3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3.1普通高校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图书馆在用户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开展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技术条件。

互联网环境下,宣传部、团委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积累了不少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教师的课程教育中也自觉融入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在高校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切实可行。

3.2教育模式的建立

3.2.1教育目标。构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媒介信息知识,具备媒介信息意识和批判解读媒介信息及主动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媒介信息伦理道德观。具备媒介信息素养的学生融入社会后,有利于提升国民媒介信息素养。

3.2.2教育内容。①文化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遵纪守法;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身心健康。文化素质:学生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个人发展服务,有思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②媒介信息意识和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大学生必须有检索利用媒介信息资源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的意识。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大学生必须具备质疑能力,对检索到的信息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③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必须具备在正确解读媒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信息资源。

3.2.3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阅读素养、媒介素养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的概念,它们之间常交叉融合,在各自的领域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把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来研究,尝试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明确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分析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讨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思考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及可优化问题。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主体教育理论和批判教育理论设计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构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根据时代特点和高校大学生的特征,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的特色,利用多种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环境涵养―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实践,融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分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实施不同的、有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运用生活教育观评估教育成效,及时调整完善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

3.3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的策略

3.3.1提升教育者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师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要争取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立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一支精干的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师队伍,负责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3.3.2课堂教学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根据大学生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以主体教育理论、批判教育理论做指导,依托高校图书馆,主动与校内外各机构各部门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构建理念上超越保护主义、以赋权为核心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①课程教学模式。独立课程:开设阅读欣赏、媒介素养、文献信息检索、新闻写作、电影电视评析等课程。融合课程:探索在教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媒介信息素养的内容。培训讲座:在新生读者培训、专题讲座中融入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内容。开发在线阅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②环境涵养模式。图书馆与学校团委、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协同工作,共创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以文化环境育人。③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到报社、电视台、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

3.3.3对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及时完善教育实践。

4结语

5.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五

内容提要:各地幼儿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给幼儿园、社会、家庭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幼儿园构建有效的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安全管理网络,确实保障幼儿生命安全,是本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

安全管理

三位一体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各地幼儿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给幼儿园、社会、家庭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幼儿园构建有效的“三位一体”安全管理网络,确实保障幼儿生命安全,成为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园是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前沿阵地,是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三位一体”中的主体。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育人功能来看,幼儿园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育人环境来看,幼儿园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幼儿在园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安全知识的传授。

(一)构建园所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安全意识。

幼儿园要成立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求人员到位,分工明确,目标清楚,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要科学制订《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向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制订《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幼儿园班级公约》等。要做到幼儿园逢会必讲,时常作安全工作布署。开展阶段性、季节性、定期或突击性、不定期的安全工作专项排查和整治活动。建立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

(二)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各主题活动之中去。

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有许多与幼儿安全有关的小活动,可将一些重要安全知识作为重要主题活动来开展。如:在《篮球女孩》的故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交通事故给人带来的危害,感受到要注意交通安全的必要了。萌发了保护自己意识,想到了保护自己注意交通安全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创设环境收集一些图片让幼儿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人行横道线、信号灯、停车线等。通过游戏《猜猜看》,来巩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收集各种车辆,在区域活动、自主性活动中,进行模拟开汽车,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车和交通规则。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过马路?安全过马路有什么好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各异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演练活动,如:地震来了怎么办?火警呜呜呜!等演习,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又实用的自救技能。

二、家庭是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安全教育的调整和补充,是“三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园所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是安全教育的有效调整和补充。它具有长期性、持久性,所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家园一体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势在必行。

(一)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请专家以安全教育为主题,进行法制法规知识教育讲座;用身边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向家长介绍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利用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出谋划策,齐心协力,家校共建。

(二)充分利用园所网站,向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幼教论坛,积极探索幼儿安全教育及管理的新形势,新发展。

(四)发放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五)邀请家长来到学校,面对面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增进互信,使家长的安全教育思想、行为幼儿园统一和同步。也可用家访,通电话,函告等方法及时互通信息。只有家园双方对学生情况了解,安全教育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双管齐下,效果明显。

三、社会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三位一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园所要与地方派出所、当地综治办、社会进步团体建立共建关系。充分利用他们进行宣传,运用他们的行政、法规、条例、对幼儿和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民事调解和经济处罚等。

(二)积极协调,尽量聘请社会安全协管员:(1)聘请派出所干警为幼儿园安全教育辅导员;(2)特聘学校附近的群众为园所安全协管员。园所近邻的群众对学校安全隐患早有洞察,便可尽早提醒幼儿园现阶段可能有哪些安全隐患,促使学校尽早解除;(3)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等。让群众都来参与园所平安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共建平安校园。

6.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六

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优警模式

xxx检察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建立了以“文化育检”为牵引,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情感待遇为补充的“四位一体”优警模式,形成了既宽松又和谐,既紧张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检察工作氛围,干警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增强文化浸润,培育核心理念,使广大干警情趣更健康、士气更高昂。xxx把文化建设作为核心要素,努力帮助干警培养和树立浩然正气、英雄豪气和昂扬士气。一是培育干警核心价值观念。借助xx是xx精神发源地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采取教育灌输、典型引领、环境熏陶、艺术感染等形式,增强干警对xxx的认同,使“忠诚、奉献、务实、创新”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成为全体干警共同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追求。二是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以办公楼门厅宣传栏和LED电子显示屏为展示空间,分层次、分主题展示历史画面、先优风采、精品书画等,突出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使干警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人生哲理,提高品德修养,坚定价值追求。同时,在检察内网开辟文化专栏,展示干警摄影、书画、文学等方面的才华,提高干警的成就感。三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2-

干警有薪休假制度,确保干警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通过基础工作信息化、绩效考评网络化,减轻了干警工作负荷,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工作压力和强度明显减轻。二是保障提档,让干警执法放心。基础设施、科技装备、办公设备不断提档升级,大量新设施、新装备、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提高了生活舒适程度,增加了执法安全系数,提升了工作科技含量,检察工作质量和效益逐年攀升。三是待遇跟进,让干警工作顺心。积极执行和认真落实干警健康体检、目标奖、通讯费、住房补贴、供暖补贴等待遇,对办公楼进行了功能性维修改造,修缮了干警食堂,伙食标准不断提高,节日福利待遇逐年增加,使干警切身体会到了组织的贴心关爱。

四、突出人文关怀,回应情感关切,使广大干警心态更平和、工作更舒心。xxx认真分析干警的需求和感受,积极回应干警的期待,努力为干警解决后顾之忧。一是拓宽沟通渠道,排解不良情绪。实行亲情化管理,建立了分级谈心制度,开通了检察长信箱,开设了心理辅导热线,坚持定期走访和家属联谊,及时掌握干警的思想脉搏。通过敞开心扉沟通交流,消除干警的心理疑虑和困惑,培育干警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消除失落感、不平衡感等情绪,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和开阔的心胸去看待问题与困难,及时为干警减压降负。二是延伸优警触角,解除后顾之忧。建立了干警-3-

7.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七

“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指的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学生、学校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发挥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 学生公寓的管理由公寓物业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和学生自治三部分组成。在机构设置及组织结构方面, 建立代表校方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 代表经营方的公寓管理中心, 以及代表学生的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由主管校长、后勤、学生、保卫、院系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同时建立公寓学生工作系统, 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日常事务, 具体负责对本院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积极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项评比活动, 协助公寓管理中心搞好文化建设, 设立相关党、团、学组织, 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 指导学生自律组织开展工作, 并负责和公寓管理中心的联系和沟通;公寓管理中心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负责公寓的日常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 接受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公寓管理中心的双重领导, 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职责,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

此种管理模式使所有者、经营者和被服务主体三方都能参与到管理中来, 并且明确责任, 各司其职。要建立这样的公寓管理模式, 首先要构建好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学生、学校三者各自的管理体系。

二、 “三位一体”各自的职责与关系

(一) “三位一体”各自的职责。

1.后勤服务实体的主要职责。

第一, 坚决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于社会化学生公寓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要求。如国家和地方税收政策、收费项目标准及投入经费管理的限额, 学习、生活、娱乐配套设施建设, 管理人员编制数量、素质要求, 安全管理、卫生环境管理、一般设备管理应达到的标准。第二, 依据有关政策规定与学校签订学生公寓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并严格履行合同。第三, 建立一支了解学生公寓管理特点、懂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业务技能熟练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寓服务队伍。

2.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

首先, 学校要把入住公寓学生的行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学生公寓方面的相关问题。其次, 负责组织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参与的领导机构, 并制定出相应职责范围, 按职责划分定期听取工作汇报, 检查管理工作, 总结工作经验。最后, 要设立专门的公寓管理机构如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 来具体负责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监督检查工作。

3.学生的主要职责。

学生是公寓的主体, 首先应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 严格执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设备设施安全财产管理制度, 水电管理制度, 学习休息管理制度, 学校学生公寓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等。其次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公寓的大环境中, 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锻炼生活能力, 为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最后, 要按时缴纳国家规定的相关费用。

(二) 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契约是两人以上相互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常, 契约责任是以自由同意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没有哪一方可以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契约关系也经常是相互的, 权利和义务之间往往是互相捆绑在一起的。双方合意签订具法律效力之契约的法律行为称为契约行为。契约化管理就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合意基础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后, 大学成为一个“无围墙”的校园, 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社交呈现出社会化趋势。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一种法律关系。因此, 迫切需要公寓管理工作引入契约式管理, 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实现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接轨。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或后勤服务实体与学生建立契约关系。

新生入学时, 由学校或后勤服务实体与学生签订住宿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及责任范围。学生应该按照《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学生公寓管理有关规定及住宿协议来规范自己行为。同时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舒适、安全的入住环境, 并提供配套的优质服务。各方应严格执行协议规定, 如果一方没有履行协议规定, 都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以此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

2.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建立契约关系。

学生入住学生公寓前, 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合同中要明确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双方的具体权力与义务, 依据合同履行各自的职责, 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三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监督、考核

(一) 加强三者间的沟通与协调。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后勤管理实体、学生、学校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化解矛盾, 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公寓环境。

1.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协调。

学生可以通过自治委员会等组织, 与校领导及有关负责人与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一方面, 学校可以获取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改进管理办法, 强化管理措施。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对提合理化建议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校公寓管理中来。此外, 学校还可以设立网上“校长信箱”等沟通平台, 以方便学生及时反映问题。

2.后勤服务实体与学生的沟通协调。

为了更好的构筑公寓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辽东学院公寓管理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设立经理接待日。每月第二周的周四为学生接待日, 由经理或副经理与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对学生在公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同时也让学生对公寓管理工作给予理解与支持;每学期针对中心的服务内容、范围对服务对象进行两次问卷调查, 各公寓楼以宿舍为单位, 调查比例为30%;每月召开一次以各公寓楼为主的学生座谈会, 每学期召开一次以中心为主的学生座谈会。同时, 举办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使同学们与管理员在活动之中加深理解与信任;管理员每周走访宿舍3次以上, 深入了解待解决的问题。经理、副经理、管理员每月深入相关部门走访, 协调需解决的问题;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沟通协调。双方每月要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2-3次, 及时发现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沟通商议提出解决方法。同时, 对于学生公寓管理中出现的学生问题事故, 后勤服务实体必须要及时与学校取得沟通协调;学校在学生公寓中举行重要学生活动时要提前与后勤服务实体沟通联系。

(二) 加强三者间的监督与考核。

通过明确三者各自的职责, 建立三者的契约关系, 加强三者的监督、考核、沟通、协调, 使后勤服务实体、学生、学校三者发挥各自在学生公寓管理中作用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将他们凝聚起来, 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及时有效的监督与考核, 可以保证学生公寓管理总任务、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有效地降低消耗, 提高效率, 提高公寓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1.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监督和考核。

学校要成立监督委员会, 由学校领导、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和高校师生代表组成。根据《物业管理合同》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服务活动实行全面监督和考核。在监督过程中, 学校要重视学生反映的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做到有登记、有解决方案、有问题整改后的检查验收, 以及对投诉人的信息反馈。认真做好台账, 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定期做好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学生代表参加的针对相关服务内容如公寓清洁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专项检查, 发现问题力求当场解决。每学期组织2到3次专项检查, 并形成检查纪要。督促后勤服务实体主动公布和兑现服务承诺, 如公寓物业服务公约, 卫生、绿化目标, 维修服务公约等, 自觉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学校要把实地查看和发放考核调查表相结合, 既考核其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又考核其实际服务效果, 并最终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2.后勤服务实体对学校和学生的监督。

为了提高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校园公寓文化建设, 后勤服务实体要督促学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 督促学校完善学生公寓设施建设, 为学生生活提供方便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监督学生遵守相关学生公寓管理规定,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 必要时向学生工作部门报告, 并给予处分。

3.学生对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的监督。

教育法规定学生有权力监督学校是否按规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是否按教育部规定配备足够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能否胜任工作等。同时, 学生也可以对后勤服务实体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投诉。

摘要:在我国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和新机制下,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原来的管理模式相比, 现代高校公寓物业管理职能更加明确, 服务更为专业化, 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校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服务功能、学习功能, 本文试图通过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社会化物业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来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勤服务实体,学生,学校,“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张学萍.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2

[2]李保安.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寓管理、教育、服务一体化研究与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8.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八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风;新常态发展模式

学风是高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历来为各高校所重视。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广泛地渗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性指示,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校改革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学风建设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是主导性工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进取,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迈入新常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现状研究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规定: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本研究中学风专指狭义层面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方面。

(一)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高校学风现状,笔者根据学风的六个方面展开网络问卷调查,选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5所高校,包括浙江大學、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问卷1587份,有效问卷共计1426份,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学习目的方面

88.6%的学生使用新媒体与朋友交流互动,拓展人际关系:81.58%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和专业学习;72.81%的学生用于浏览新闻,了解时事动态;67.54%的学生用来看网络电影、电视:62.28%的学生用于网购:5.26%的学生玩网络游戏。

2.学习纪律方面

在“上课时是否会用新媒体听音乐、看视频或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的调查中,76.32%的学生选择偶尔会如此,6.14%的学生表示经常如此,17.54%的学生表示从未如此:在“是否会因用新媒体娱乐休闲而旷课”的调查中,82.4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因此而旷课,17.5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如此。

3.学习态度方面

传统媒体时代,64.04%的学生有了比较富余的空闲时间才学习,30.7%的学生只要有了空闲就学;而新媒体时代,58.2%的学生只要有了空闲就学,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而且,新媒体出现后学生学习的地点更加多样化,64.04%的学生在教室学习,49.12%的学生在家里学习,19.3%的学生可以在公交、地铁上随时学习,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快速增长,40.35%的学生表示无论在哪里都能学。

4.学习方法方面

在传统媒体时代,78.95%的学生表示主要从报刊、教材中获取信息,65.79%的学生从老师或亲朋好友获取信息。而新媒体出现后,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93.86%的学生主要从手机获取信息:88.6%的学生表示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2.11%的学生会通过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从教材和报纸杂志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下降到56.14%和28.95%。

5.学习兴趣方面

54.39%的学生表示新媒体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47.37%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学习都借助新媒体:36.8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对新媒体比较依赖:2.63%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完全依赖新媒体。对于网络上一些在线课程,如网易公开课、慕课网和清华学堂等,57.89%的学生表示方便快捷,积极接受,同时有67.2%的学生表示经常学习这些课程。

6.学习效果方面

65.79%的学生表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习效率和成绩有所提高和进步,9.65%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率没有什么影响,5.26%的学生认为成绩有所下降。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或书籍获取信息,而新媒体时代,通过教材书籍获取信息的学生比例迅速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丰富性、即时性等特征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所需要的即时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

(二)新媒体使学习超越了时空限制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书籍、参考书不便携带,大部分学生局限于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或家里学习。而新媒体时代,由于手机轻巧便于携带,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在公交、地铁等地点学习的学生快速增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只要有了空闲时间就学习。新媒体使学生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行为。

(三)新媒体使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理想不再遥远,逐渐成为现实。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媒体时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近年,网络在线课程越来越多,如慕课、网易公开课、清华学堂等,只要学生愿意,即使足不出户,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学到其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一教室一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领域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将迎来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二)新媒体强大的功能给学生带来新诱惑

虽然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但部分学生却忽略了新媒体的学习功能,而过多地关注其娱乐功能。部分学生被新媒体强大的功能所吸引,时时捧着手机,课堂内外“拇指族”“低头族”随处可见,分散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荒废了学业。这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阻力之一,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提出新要求

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如果无视这种变化,必将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只有根据时代变化、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成为迫切的需求。

四、新媒体高校学风新常态发展模式构建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树立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理念,创新高校学风建设平台,拓展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构建新媒體时代高校学风常态化发展模式。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平台

高校在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开展校风建设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拓展学风建设新载体,构建学风建设新平台。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迅速占领学风建设的新阵地,建立起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党委微博、团委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微博、班级微博等,并重视和加强微博建设工作,使微博内容新颖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其成为学生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通过微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快速对问题进行反馈,引领学风建设的新风潮。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一个主要的学习载体,高校应注意发挥手机媒体的重要作用,如通过创办手机报等措施,发布学术报告、选课信息,以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美食、旅游等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指引,让手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拓展教育路径,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以“慕课”为代表的开放式在线课程。网络在线课堂由于其形式新颖、师资一流、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并把它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设置一定的学分,让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号召教师积极学习这些课程资源,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倡导本校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喜爱的慕课,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从而紧跟时代的潮流,掀起一股学习国内外一流课程的热潮,激发本校师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风建设的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采用自主的学习策略、积极响应学习成效的回馈、与他人互动地推动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对于教师或书籍的依赖削弱,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们要敏锐地跟随形势变化,充分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上良萎不齐的信息,抵制网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工作队伍建设

9.学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九

随着人们对高职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高职院校探索育人模式中最有效的模式。校企一体化的建设遵从高职院校的教育规律,凝练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地联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换,不仅增加了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实现了以工学结合、理论融入实践的校企一体化作为重要切入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近年来,课题组基于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平台,结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发展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方面做出表率,探讨与初步构建了高职电子商务物流“校企一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有关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校企一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和经济事业的日益发展,网络技术的诞生,为人类经济发展划开一个全新的时代。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年,全球电子商务消费额达2.3 万亿美元,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8 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5 年,电子商务将完成70%以上的贸易,成为21 世纪商务发展的绝对主流形式。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否则将严重影响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其造成瓶颈和制约,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已经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迈向更高台阶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绝大部分国内外的电子商务企业,网上平均销售额显示迅速增长,但真正能够赢利的电子商务企业并不多,并且盈利水平较低,原因就在于其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缺乏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特点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业的大力支持。其中,缺乏高素质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重要瓶颈之一。

物流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杠杆,合格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目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急缺的人力资源,也是电子商务长期发展的人才保障。在经济不断地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今天,要持续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就要紧紧抓住电子商务崛起这个机遇,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和理念。

然而,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往往供不应求,详细梳理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六点不足:

(1)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时间少,实践动手能力差。在传统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师实践环节的步骤,不会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缺乏思考,缺乏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对物流的理解失之狭隘,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对物流人员的培养训练要求;

(3)传统教学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系统培训课程和内容,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做出更好的物流;

(4)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忽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优势;

(5)缺乏了解社会发展所需要解决项目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慢慢地会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发生脱节,更不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6)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较为稀少,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对教师职称文凭等的硬性要求,阻碍社会上大量具备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师傅的输入。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精通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现代化高级物流管理领袖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建立“校企一体工作室”模式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实践融为一体,是目前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工作室教学模式,由德国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率先采用,以学徒制为基础,强调教学走进社会。此后,美国、英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依据包豪斯的办学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和改革,它们的教育模式都具备共同的特点,即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国内、国际陆续出现采用工作室模式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形式,然而,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工作室培养模式未见报道,课题组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校企一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搭建电子商务物流“校企一体工作室”教学平台

依托宁波市商务委员会、宁波市教育局共同成立的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教学、实训、科研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并且与顺丰速运,太平鸟集团、GXG 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广泛交流及人才培养实践与教学合作,建设有5 个专业实训基地,12 个紧密型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工作室”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校内,主要模拟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运作环节;另一部分为校外,也就是企业现场,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实际运作。电子商务物流“校企一体工作室”的运行,为学生提供了“零距离”上岗的`平台,使其身在校园,做在企业。

(二)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学习标准

面向高速发展的现代电子商务业,开发高效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专项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和专项拓展能力训练平台四个模块,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建立“校企一体工作室”的合作企业从电子商务物流岗位技能出发,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对课程培养目标、项目化教学内容和课堂模式完全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改革,提供培训材料、企业实境案例、考核标准、相关的技能认证考试,校内教师与企业讲师共同开发项目学习标准。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应掌握作为物流人最基本的调研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地区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析和职业岗位能力等情况的调研,确定运输、仓储、配送、采购和营销物流信息等职业领域,分解每个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工作的复杂程度来整合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

(三)建立“讲、教、学、练、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方案涵盖对采购物流的计划与实施、仓储服务的提供与组织、运输的组织与实施、物流信息技术与操作等核心课程的教授。采购物流的计划与实施课程是基于采购的工作过程进行情景设计、任务分解,以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为教学目的。仓储服务的提供与组织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普通品、冷藏品、危险品的服务提供与组织。运输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是一门涵盖了全面的货物运输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强调运输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为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打下基础。物流信息技术与操作课程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物流信息基础知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信息支持系统、物流信息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基础等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掌握几种重要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整个教学中采用“讲、教、学、练、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企业讲师解读工作任务,教授任务完成流程、平台及软件操作方法,指导学生练习。校内教师负责解读任务流程设计原理及相应的电子商务、物流理论。

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凌乱的知识条理化后,把课程内容分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工,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和调研,按照规范的企业工作流程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完成项目任务,最后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物流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真实又典型的企业项目,要求同学相互之间协同工作并且进行结果公开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方法,并将各种电子商务理论、物流理论融入他们的方案设计,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学会选择工作方案,具备实施方案的技能,提高沟通、表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敏感度。值得注意的是,设计的项目应该局限于电子商务、物流的某一个环节,而应该是全局性的项目链。

(四)学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实习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笔者提到的工作并不是在校园里模拟工作,而是像一名普通在企业中工作者一样的付有报酬的工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并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才能有真正的提高。实践是创新的源头,学生进入企业,直接进入企业的相关岗位,实践校内教学中的教学项目,保证理论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同时,学生可以跳出校园这个小天地,脱离班级和同学这个大群体,学会独自与成年人尤其是一线工人接触,加深了学生对工作环境和社会的认识,体会优良的企业文化,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与同事合作完成工作可以深刻体会团队精神的含义,还可以锻炼自己的与人交流和独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完善过程管理考评细则

开发项目学习标准,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考评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方便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各个阶段做出合理的评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合格的物流人才,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改革以往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利用课堂PPT 展示方式,让学生在项目作业中集中展示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项目小组内部之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客户反馈多种方式融合来整体评价学生。教育过程决定教育结果,只有依靠科学严谨的培养计划,严格合理的考评细则,多形式的评价方式,才可以考察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理论知识与项目工作的精髓,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过硬,技术和应用能力强”的合格物流人才。

(六)跟踪考察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着“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确保学生全面了解宁波本土企业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务、企业运作流程及岗位工作流程,向社会输入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继续进行长期跟踪,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工作的上升速度与空间等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对电子商务物流“校企一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向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校企一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义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借鉴其他专业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路,成功地建立“校企一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之间的共同赢利、双方共同地发展、双方可以分享资源共同享用。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的愿望得以实现,真正地接触到物流管理这个岗位。

(一)工作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校企一体工作室”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将物流作业和企业实训加入到物流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创新实践项目为主导,切实培养学生对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最先进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使其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满足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在物流管理方面具有操作实用性、知识技能型和高标准职业性的要求,满足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二)工作室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

“校企一体工作室”的构建,为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与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也为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服务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将教室变为“工作室”,将产、学、研融为一体,使学生自主创新实践项目在专业教师和高技术的技师的辅助下完成。工作室的建立,改善了学生的实践实习条件,双方的教师可以及时掌握交流学生的实习实践的动态,保证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积极性

开放灵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交流的方式,教师有机会实现“零距离”接触与了解每位学生的目的,并能和每位学生进行专业以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准就业”的学习状态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学习专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心里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教师可以及时的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大大的增加。并且,由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已经接受过正规企业的培训和项目的训练,对项目的正规制作流程和技术都很熟悉,所以,毕业生不需要培训,马上就可以上岗,深受企业的欢迎,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具备高素质的毕业生可以深受用人单位满意评价。

(四)工作室促进建设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专业教育的必备保障。校企一体化工作室的成立,可以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经验专家的优势互补,校企共同提升。企业专家可以全年度地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对工作室的学生的培养真正成为他们的责任和义务;院校中具备精准专业知识的专任教师也可以随时到工作室中学习,向企业经验专家请教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术技能,也可以指导企业经验专家授课的方式与经验。专业教师和企业经验专家两者可以定期地做教学上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实现校企双方可以互利共赢、共同提升,增进企业经验教师参与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

上一篇:工厂顶岗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2食品营养学答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