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礼仪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024-11-01

让礼仪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共4篇)

1.让礼仪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篇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当务之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来是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和运用统一战线各领域资源,自觉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服务,做出积极的贡献。

统一战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辨证关系

统一战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在广大农牧区涌现出了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应用)者和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他们成为统一战线需要关注和团结的重要社会群体。统一战线通过运用各个领域的资源,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同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统一战线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工作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责任。统一战线工作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应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思路布局、方法措施上进行新的思考、做出新的谋划,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上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类组织的普遍兴起,特别是个体户、民营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迅猛。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增加了社会整合的难度。统一战线工作应利用自身优势,在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做好服务即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职责,统一战线工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应用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增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增进对农民的感情,满腔热情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并不断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发挥城市中的统一战线成员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而且要发挥农村中的统一战线成员的作用,大力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存在较大差异而导致在贯彻落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出现差别的实际,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听取并积极反映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为市委、政府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坚决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愿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同时,要针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统一战线领域、范围和新成员的增加,把统一战线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向农村第一线延伸,切实履行好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职责,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任务,需要统一战线发挥优势,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组织引导和大力支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医疗、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谋发展之计,献务实之策,行为民之举,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效决策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要组织引导和大力支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积极主动为新农村建设牵线搭桥,积极引资引智,增强发展后劲,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推介农业产业化优势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为农村发展注入“血液”,为新农村建设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成员中涉农方面的专家学者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专长和优势,引导他们深入农村,突出项目帮扶、信息帮扶、技术帮扶,为培训人才,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做出贡献。第三,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整个经济的贡献率也在逐渐提高,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深入了解非公有制企业的需求,积极牵线搭桥,积极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大胆参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开发,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全面提升农村发展的质量。要积极组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光彩事业,积极开展智力帮扶和各项公益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为统一战线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同心同德,共同为之奋斗。在这一强国富民的伟大工程中,统一战线工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形式主义,即

不能好大喜功,又不能消极应对,无所作为。要吃透精神,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认真筹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探索统一战线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工作机制,使统一战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大有作为。

2.让礼仪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篇二

一、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切实增强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农村群众文化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农村群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转变观念, 可以提高生产力, 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 增强基层凝聚力, 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 繁荣农村先进文化, 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引导农民移风易俗, 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 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本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内在需要, 也是促进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从讲政治的高度,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发扬主人翁精神, 以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为切入点, 以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上下联动,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突出重点, 稳步推进, 深入持久的做好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

二、摸清现状, 找准差距, 切实增强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

近几年以来, 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 我街道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是广大农民参与群众文化的意识不强, 文化活动场地、设备落后,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单一, 特色性、普及性缺乏, 文化活动开展得时冷时热, 时有时无。二是由于上级财政对群众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陈旧简陋, 缺乏对文化骨干培训, 形成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与城乡差距拉大。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考虑到在新农村建设中, 群众文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认真制定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较强的“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明确阶段性目标, 细化实施方案, 加速农村文化活动场地、设备、经费的投入, 优化农村群众文化的内外环境, 不断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保持农村群众文化与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一致, 保持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进度、发展进度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度、整体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三、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切实增强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 只有善于总结经验, 认识和遵循农村群众文化的自身规律, 我们的工作才能主动, 反之则被动。一是我们要不断的把农村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与农技、科普、医疗、卫生和农家乐、农家游结合起来, 要逐步将农村群众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 融入到农村全面进步的大熔炉, 力争通过宣传文化把农村居民发动起来, 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 使农民的业余生活丰富活跃起来。二是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 政府支持, 社会协助, 农民参与的模式, 在布局上必须贴近农民生活, 便于农民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 便于管理和维护。三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要突出特色性、民族性和本土性, 开展的活动要富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当然随着农村环境的、条件和需求矛盾的不断变化, 还会出现更多更新的特点, 我们的工作只有把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 才能赢得主动, 才能实现事半功倍。

四、采取措施, 狠抓落实, 切实增强群众文化服务有效性

(一) 植根乡情, 培育农村群众文化新特色。

特色就是竞争力, 就是生命力, 特色可以出优势, 可以出效率。我街道的农村群众文化, 由于不同的农村有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人文基础, 不同的经济和不同的社会环境, 就决定了文化要突出的特色, 走特色普及, 特色促发展之路。近几年来, 我街道培育并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文化项目, 如塘头村七夕节接仙女、南丰推端午船、高坞赏牡丹节、桃溪滩村陈堰殿斗牛节、桃溪滩村十八狐狸、星光走马灯、五一塘牡丹灯、后舍村布龙舞、正新屋村采荼山歌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和一批特色文化户, 他们发挥出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树立特色观念, 不断研究和分析乡情, 强化现有特色打造新的特色, 研究推广更多富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 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的, 植根于百姓, 易于开展, 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文化活动, 逐步形成“一村一品”, 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 横向嫁接, 彰显互补新优势。

当前, 强强联合、纵横联合、部分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 拓展发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发展要推进横向联合,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单一性决定了推进农村群众文化横向联合、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因此, 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部门垄断所带来的重复投资, 资源闲置之限制, 找准切入点, 大力推进农村群众文化与农村体育、科普、教育、卫生、旅游结合起来。这是一篇大而重要的文章, 我们要认真研究, 着手实施, 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

(三) 组织下移, 适应农村新形势。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打破传统的依托文化站或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的老框架, 要推进社会化, 与各乡镇村各种民间文艺组织相结合、相联合、相补充, 并积极发挥文化专业技术人员、乡村音乐教师、民间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 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质量, 并适时组织开展一些区域性的相互交流、研讨、考察、学习活动, 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效果。积极引导村民自发组建以村为单位的文艺演出队伍, 支持他们开展一些横向交流活动和不同层次的展示活动。

(四) 活动求新, 构建展示平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通过文艺活动展示自我的愿望将会更强, 如何满足这一需求, 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普及大有文章可做。农村的日常娱乐活动, 文艺展示活动等, 各级文化部门不可能拿到手里抓, 也不好抓。我们的重点是创造条件, 积极引导, 为农民组织一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活动。我街道每年举办文艺百花会、纳凉晚会、民间艺术展演、农民体育运动会等, 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 自得其乐, 在全街道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举办此类活动的方式、内容、奖励办法等方面都还存在发展的空间。

3.让礼仪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篇三

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的职责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和参与。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强化服务“三农”的决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要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服务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切实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的优势,建立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培养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各方面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科技要素与农村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要把优化科技要素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致力将现代科技植根于农村一线;加强科技创新,把科技成果引入农村一线;加强机制创新,把科技人员引入农村一线;加强人才培养,把科技知识引入农村一线。

高等农林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现有科技成果中,有23%来自高等农林院校;国家级奖项中,有27%是高等农林院校获得,这都显示出高等农林院校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围绕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参加农业部和各地组织实施的科技推广活动,要通过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供科技支持。

二、支持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时代使命

(一)高等学校的时代使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与“人力”支持

“智力”与“人力”的支援对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援。也是一种更具有持久性、长效性的支援,是具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的支援。“十五”期间,高等农林教育除了培养了一大批农林人才之外,还在为农村培养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和带头人的人才培养而努力探索:一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干部;二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三是要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方针与任务——促进新农村建设

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与任务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关键工程是新农村建设。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要坚持的发展道路,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才、知识、技术优势面向“三农”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造福农村百姓。

(三)现代大学的职能——高等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科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也就是科教兴农。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路子还是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在这方面,农林院校可以施展的空间无比巨大。

三、拓展高等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路径

(一)协助地方政府。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高校要创新办学思路,一是走教学、科研和产业一体化的方式,利用师资力量,与地方政府联合,深入到县或乡镇,举办实用人才短训班;乡镇干部培训班、乡镇企业干部培训班等;二是利用教学基地,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农业院校可利用教学实习农场,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其他高校可利用实习基地,培养某方面技术人才;三是利用各地区提出的“村村大学生”的有利政策,争取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方式,为农村培养带头人。

(二)加大面向农村培养人才的力度,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一是与劳动就业或农业部门合作,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二是学校抽出骨干教师深入农村或扶贫点开展技术指导,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开展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三是争取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高考分数线,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到高职读书,并回当地服务;四是与政府联合,减免农村困难学生的学费,吸引农民子女到高校读书,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村孩子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适合减免学费的农民子女,实行哪来哪去的原则,毕业后回当地服务。五是高校针对性地开展免费培训。

(三)加强高等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科研协作与攻关

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研究不仅应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层面,同时也应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的层面。我国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可以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选择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攻关,使高校科研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形成紧密的结合。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在毕节地区开展的山羊产业基地建设、黔西县太来乡芭蕉村蔬菜花卉集约化栽培技术开发、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立体生态养殖及资源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农村畜牧学和兽医学综合集成技术发展畜牧业示范推广、规模养猪产业基地建设、畜牧优质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畜牧混播及优质牧草高产种植及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山羊养殖技术示范项目等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四)促进高等学校机制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要以更好的政策导向和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可在全国高等学校继续实施支持农村发展的行动计划,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同农村发展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强对口支援。形成一种广泛的、积极的社会舆论,倡导高等学校的各种教学机构、科研团体、甚至师生个体,深入农村、定期或不定期地服务于农村。加强高等学校与农村发展的双向互动与交流,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4.让礼仪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篇四

一、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群众文化的必要性

(一)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 带动农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广大的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相对稳定的同时, 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高。按照中共十八大的精神, 深化改革开放, 要让农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改革的潮流中有所提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以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群众文化以利于广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广泛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就要首先在农村开拓群众文化领地。农村是文化传统的聚集地, 同时也是消极因素普遍存在的地方。在农村大力开展先进文化, 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这里普及, 并融合到区域特色文化当中, 让农村成为传统文化继承地, 并在时代的感召下实现文化创新。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脉络, 中国人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要将群众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与此同时, 将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剔除。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让农民从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形成建立在爱国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的价值追求, 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 以爱国主义为起始点和最终点,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教育农民指导方针, 让农民通过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 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风尚,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群众文化以利于提高乡土文化的社会认知度

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保留地。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承载者历史的文明, 在农村这块文化净土上保留了下来, 但是并没有形成社会价值, 更不会创造经济价值。在农村开展群众文化, 除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之外, 还要将隐藏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出来, 以利于继续传承下去。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通常是以娱乐休闲的方式展开的, 虽然其中饱含着乡土气息, 但是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感。从农村群众文化的分类上, 根据其功能性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源自于农村生活的艺术、以宣传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服务、加强农民健身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促进农村科学化发展的文化科学。其中文学艺术是最为具有感染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各种形象的塑造都源自于农村的日常生活当中, 经过了艺术加工之后, 就形成了属于本地区的特色艺术。丰富多彩的生活、极具真实感染力的故事, 看似发生身边的事情, 经过了艺术升华之后, 就会让农民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 提升农民文化水平

中国的农民普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了妨碍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掣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当中, 将群众文化有效展开, 可以引导农民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意识,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 在文化活动中展开教育, 促进农民积极学习文化知识, 以利于农民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比如在农闲之时,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通过地方戏剧表演或者是音乐、舞蹈的形式, 将政策、法制教育等等作为表演内容融入其中, 让农民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的同时, 也丰富了农民文化知识, 使农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二) 群众文化的开展促进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以农村群众文化作为载体, 可以为农村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浓重的文化氛围。农民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生活, 就会很自然地形成健康向上的意识, 无论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 都建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文明, 既包括物质文明, 也涵盖着精神文明。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农村环境中得以完善的时候, 农民的思想已经不再局限在农村这个狭小的天地, 而是在群众文化的载体上无限地延伸, 形成了农民用以活跃自身经济的正能量。在文化的熏陶下, 农民会尽快地从愚昧中走出来;通过对文化的深层次感悟, 农民会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科学知识在实际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结果。因此而激发农民积极地研究科学种田, 探索搞活农民经济的道路, 以促进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群众文化的服务性

(一)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 在群众文化的作用下焕发出生命力

农村的乡土文化极具感染力, 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化极具地域特色, 而恰恰是这一文化特色成为了本地区文化的优势。不同文化的形成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构, 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脉络, 建立了该文化的人文基础, 社会环境、经济条件都是让乡土文化得以绽放的元素。社会环境具有时代性气息, 而经济条件使促进乡土文化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撑。此外, 群众文化还促进了乡土文化研究, 并使浓郁的乡土气息走出农村, 形成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经济, 以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型特色文化活动的感召下将传统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

(二) 推进农村资源整合, 在群众文化的作用下改革开放

中国的农村具有丰富的资源, 而文化则是有效的传播途径。让乡村文化走出农村狭隘之地, 在更广阔的空间释放其魅力, 不但实现了其社会价值, 而且还可以拉动农村资源尽快地发展起来。将农村的群众文化从群众自发转向政策导向, 引导农民群众建立起新的观念, 以新的视野重新甚至本地域文化的价值所在, 将其打造成为多元文化, 以为农村创造经济价值, 实现社会价值。要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利用, 就要将农村群众文化带动起来, 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 以将农村的文化与教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让农村打破发展的局限, 在文化的带动下走出一条新的农村发展道路。特别是近些年来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农业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同时, 以旅游的方式建立起农村地域品牌, 并将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 形成良性循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建立起民间文艺组织, 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 以促进地域性文化的对外交流, 并将农村文化向社会各个角落延伸。

综上所述, 自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的群众文化就成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 就要重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也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 并使农村带有传统色彩的地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向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转化。

参考文献

[1]王慧平.关于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探索思考[J].大众文艺, 2012.6 (06) .

[2]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3]刘俊杰.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J].文艺生活, 2013 (08) .

[4]史春芳.浅议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J].黑河学刊, 2010 (05) .

上一篇:《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下一篇:山区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