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我见

2024-10-27

中国文化之我见(精选8篇)

1.中国文化之我见 篇一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学前教育1111534薛源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发展姓名:薛源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111534班级:学前115班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旅游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 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 突出和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是对民族文化 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 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 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3、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

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4、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宏观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东部经验,结合西部实际发展旅游业,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1、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2、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3、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与可持续化发展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三、旅游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学科形成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它所研究的现象的实践积累,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旅游学科要成为科学的学科,取决于旅游活动的实践,只有当旅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社会现象时,它的内在规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们才能从中发现旅游的特殊性和规律。设想,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我们难以探索旅游与人们日常消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想象中国的旅游企业还有出境旅游业务,还有跨国经营,更不可想象旅游经济活动还存在着旅游客源地的活动。对于这些现象,只有旅游发展一定阶段时,我们才能进行思考,进行研究。当旅游现象表现充分时,要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取决于科学的方法论,取决于我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取决于我们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此时,建立旅游业中各种现象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正是目前旅游学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优化经济结构,顺应“低碳高效”了橙色经济发展潮流上。因此,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意见成为国内地方政府的共识,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在发站内信旅游业上各施奇谋,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的局面,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开展旅游文化教育,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规律,从理论认识上提高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譬如,明确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就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旅游文化教程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

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2.中国文化之我见 篇二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化,人文关怀,起点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学习的目的, 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知识界和教育界把对文化的终身关怀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 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更要多一分使命感、责任感, 对祖国悠久的古典文化心存热爱探索之心, 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永久的精神家园。而放眼今天的小学校园, 学生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 充溢孩子有限大脑空间的, 多为喜羊羊、熊大熊二之类的动画明星及各种游戏。如何唤起小学生们对母语的感情, 激发他们对学习祖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提高其人文素质, 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我尝试着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课题, 在执教班级中开展题为“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人文关怀的起点”的系列古典文化渗透实践活动。我相信, 每个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亟待开发的丰富矿藏, 里面富含对祖国古典文化的追寻与探索, 更富含对人类文明一生的关怀与渴望。当我们用特殊的方式唤醒孩子们这份久埋心底的巨大潜能时, 孩子们回应给我们的, 回应给社会的, 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 要使孩子们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主动探索学习并非易事。赞科夫曾经说过:“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 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于是, 我遵循孩子们的认识规律, 计划在每周的第一节语文课中穿插以“字—词—句—段—篇”为实施步骤的熏陶实践活动, 以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探索, 并以“古典文化沙龙”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具体计划如下:

1. 文字的起源及流变。

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古文字的相关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交流并由教师辅助讲解。并以“中国古代文字趣谈”为题让孩子们上台讲解, 在增加学生对古文字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部分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起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继续探讨本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成语沙龙。

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成语的相关资料, 并以“成语沙龙”为题进行成语知识的全面交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成语接龙。通过做成语接龙的游戏, 加大学生成语的积累量; (2) 成语故事大家谈。通过让每个孩子收集并讲一个成语故事,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成语对对碰。这也是一个成语小游戏。游戏规则大体是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指定成语, 另一个学生根据看到的表演猜出相应的成语。此游戏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 同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4) 成语联盟。这是学生学习成语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能力专项训练。起初可以指定一个成语让学生造句, 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 最后达到成语的连词成段。

3. 诗词的熏陶及创作手法初探。

在学生对古代字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兴趣盎然的时候,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古典诗词的教育。具体的是, 可先进行对联的趣味沙龙。通过让孩子们收集对联, 师生同台讲对联故事, 对对联等多种有趣的形式, 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联语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讲解, 渗透联语中的声韵美和对仗等方面的结构美, 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提供有利的知识前提。在对学生进行诗词熏陶时, 可从诵诗、赏诗、作诗三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1) 在黑板一角设置“每日古诗”, 要求学生自查自明诗意并在当天背过。除此之外,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背诗, 并用男女生打擂台的形式进行检验; (2) 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名家名作。在此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赏诗的方法。可以从“寻诗源”、“明诗意”、“悟诗情”、“析诗法”、“入诗境”等几个方面进行, 力求学生掌握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赏析方法。当然, 在赏析过程中还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精神; (3) 在赏诗的过程中对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初步的探索, 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将所掌握的创作手法运用与实践写作, 练习自创古体诗词。并以手抄报和自创诗集的形式进行集体交流, 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了解并提高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4. 推荐优秀古文篇目。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握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首先向学生推荐优秀古文篇目中的优秀段落, 让学生们查阅相关材料并进行自由诵读背诵, 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完成其他段落的赏析。在此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谈对某一整篇、某一段落或某一句话的理解把握学生的感知情况。更有效的手段是在日常管理中随时随地地运用古文中良好的道德规范,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借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5. 课外学习, 课内运用并延伸。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本课题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课外学习的内容在课内将得到有效地运用和延伸。通过中国古典“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识可谓层层深入, 兴趣可谓节节攀高。所以在教学课文和进行作文训练时, 这种优势必将展现无疑。如与学生探讨了古文字造字法中的形声字后, 可让孩子们在学习本周课文中随时找出生字中的形声字,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认识, 更避免了学生大量机械重复书写汉字却仍因字形字意的模糊而产生的写错字、别字的恶性循环,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字的教学。

3.中国文化之我见 篇三

早就有消息说,中国的网民总数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现在,又有较权威的调查告诉我们,中国网民的平均学历更高,“中国网民比美国网民有文化。”看来,在很多方面赶不上美国的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把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表面上看,67%的中国网民,至少拥有大专学历,比美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说明了互联网在中国,吸引了大量的“精英”。然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应当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不同学历、身份的人之间,不应当有巨大的信息鸿沟。中美大专以上网民比例的信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的话,难道不正说明在中国,那些学历低和年龄大的人,大部分被挡在网络之外了吗?也就是说,我们要全民普及互联网,还任重道远。

而在笔者看来,即使单纯只就网民来比较,中国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也难说明中国网民更有文化。因为学历不代表素质,上网频繁,不意味着就是高素质网民。调查报告说,45%的中国网民进聊天室,而美国网民的该项比例仅为16%。笔者以为,这大体可以看出,我们是如何利用网络的。此外,网上的“炒客”和“暴民”,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中,已成一道“风景”。媒体还经常报道,“女大学生”在网上寻求包养,“作家”在网上互相攻击,公务员在上班时间玩网游。这些基本都有较高学历的网民,“文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中国网民67%至少有大专学历,相信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是高的。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某些方面数字奇高,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过低,甚至低得让人汗颜。就拿中国网民数世界第一来说,如果拿中国的总人口做一下研究,就知道我们国民的上网比例,实际是比美国低很多的。同样,大专以上的“高文化”网民,我们的6000多万人和美国的4000多万人,可能都接近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口,但美国一共只有3亿人,这难道不说明他们的国民,整体上比我们更“有文化”吗?

当然,我们的信息化和国民素质发展,近些年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我们不能为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能自拔。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是综合实力差距的反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盲目为某些“第一”骄傲,很可能会落入别人设置的陷阱,最终因夜郎自大而掉队落伍,甚至错失发展提高的良机。

4.中国文化之我见 篇四

佳木斯分行 高波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确立,可以说是农行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多年来,在基层员工中,谁也说不出农行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什么,就好象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迷失了理想的人一般。今年,随着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确立,随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我行逐步的深植和推广,全行上下倍受鼓舞,干部员工的方向感和归属感得到极大的加强。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确立,只是农行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文化深植和文化推广,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我认为贯彻农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要做到“三个导入”、“三个结合”和“三个确保”:

一、要做好“三个导入”

(一)做好企业文化理念系统导入。通过组织讲座、培育宣讲队伍、开展座谈、评先争优、讲故事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导入活动,使农行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风险理念、人才理念根植人心。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实到每一名员工,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二)行为文化系统导入。一方面要抓好规章制度的规范完善、整合优化和创新提升,抓好规章制度宣讲教育、普及培训和贯彻执行,创建学习型团队和知识型员工。另一方面要落实行为规范。继续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职,依法合规”为内容的员工行为守则教育,从规范着装、文明用语、行为方式、晨会等方面入手,巩固网点导入成果。

—1—

(三)视觉文化系统导入。清理并统一更换文化用语,统一制作和张贴文化宣传画;对外传播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加快办公应用视觉识别系统(VI)更换工作。

二、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要结合业务发展规划。根据本行制定“3510”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制订企业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力争用1—3年的时间,使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谨规范,控制力、执行力、凝聚力、向心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形象显著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员工对农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认知度达到100%,认同度达到90%以上,使全行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规范,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进入一流银行行列。

(二)要结合队伍建设活动。一方面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党员干部中组织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间断地增加企业文化内容的渗透学习,促其善于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锐意进取。每星期至少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一次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要求大家做好笔记,写出个人心得体会,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真正入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带领员工与时俱进。二是确保员工队伍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以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廉洁奉公”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干部队伍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培养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一种“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核心价值观。

(三)要结合员工培训计划。文化深植和文化推广的目标就是要使员工全面体会和身体力行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使全行员工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但是,企业文化的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还是一棵小树苗,需要慢慢来培育,慢慢去浸润,给予良好的生长环境,才会长成参天大树。比如我们每年都要对新业务、新产品进行培训,这就是一块良好的生长土壤,在培训中结合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精心制做讲课内容,就会如春风化雨般让每名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渐就会使企业文化成为其自身的一部分,身体力行地为实现。

三、要确保“三个实现”。

(一)要确保“合规经营”的实现。合规经营,是为了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核心价值观。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立足点,是立业之本,农行作为商业化的国家大型金融企业,更应当把“诚信”列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不讲诚信,不讲真情奉献社会和客户,企业就不会顺利走上后续发展之路。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则是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企业的精髓所在。正确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境界具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企业文化提倡以诚信为经营之本,在此基础上我们所提出的规范服务,包括行为的规范和服务的规范,一方面是向客户提供合规合法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快服务产品、手段、方式的创新,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快捷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正是将诚信经营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并且渗透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确保实现合规经营。

(二)要确保“人文管理”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崇尚人文关怀,讲究和谐发展,更追求共谋利益。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农行要想成为长盛不衰的金融企业,就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真正体现出现代化大企业的含蓄与关怀、豪迈与风采。作为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我们追求资本回报,鼓励绩效优先,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也要兼顾人文关怀。我们提倡“绩效优先”,并不是倡导简单机械的运作方式,职工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样需要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出谋划策共求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和完成任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它为客户提供的是无声的服务语言,为员工树立的是有形的价值目标,更是鼓舞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无声召唤。我们用规范的服务去吸引人,让客户感受农行;用追求资本回报去鼓舞人,让客户选择农行;用绩效优先的机制去激励人,让员工甘心努力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去凝聚人,让员工扎根农行,更好地服务社会,最终达到全行齐心,共谋发展的目的。企业发展了,员工收入增加了,客户满意了,社会也更加和谐了,从而实现客户、员工、银行、社会四者共赢。这样,企业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是完全合拍的。只有把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客户利益及农行的整体目标紧紧连在一起,才能风正心齐,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和谐农行。可见,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人,落脚点也应该是人,是以人为细胞的企业、社会、国家,其间贯穿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主线,并把人本观、业绩观、发展观巧妙融合在一起,充公体现了“以

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古人说“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股东创造更大的利润,为员工带来更好的发展。这一切,都是企业文化与业务经营互相促进的结果。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企业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员工精神倍发,势必会带来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了,员工就会更加认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会得以快速植入和推广。因此,我们要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另一手一定要把好经营方向,推动经营发展,两只手共同托起经营目标的实现。

5.企业文化之我见 篇五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因此,一个企业只要存在一天,企业文化就同时存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用先进的观念管理企业,使员工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掌握再训练有素而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员工手上,也难以发挥作用。真正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使能够让每一位员工认同企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文化。

企业就像人一样,有躯干和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干就是行尸走兽,同样企业没有灵魂也只是机器的堆垒,制造物品的工具。而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企业中,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准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力量。

通过总经理的培训我学习到,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是组成团队个体任何一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企

企业文化的树立,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宣传手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下去,让公司里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深刻的体会到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使百年企业的目标以接力形式传承并永续经营。只有当员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

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因为,文化的功能是能否发挥的程序最好,最终取决于文化是否能够吸引人和感召人,能否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为职工服务的问题。我们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职工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真正把他们凝聚到先进文化建设上来。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现代的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提供了衡量内聚力的尺度,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无异于一盘散沙,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就像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只。它为企业在树立品牌、创建商誉、建立声望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它掌握着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使之走向成功,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以卓越的成效完成,真正做到“更上一层楼”。

总之,企业的建设,最终经营的是人的思想,最终的落脚点是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来体现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和谐,促进企业发展,使百年企业的目标以接力形式传承并永续经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管理模式、团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同类企业的基本标志。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远达企业文化的内涵,明确了我们到底要怎么把企业文化融入我们的工作中去。

第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

观念。传统的制度管工作理只能约束住员工的行为,但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而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却能成为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全心全意的主要动力。在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中,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得到广泛认同。强烈的共同信仰有助于员工达成一致意见,关注重要目标,减少冲突,营造学习氛围,同时降低人员流失。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亲和力,能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如同家庭和第二、企业需要什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体实施比较广泛,需要根据不同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都知道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都为企业制定了一种文化,并希望全体员工和消费者能够理解本企业的文化,可是往往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张纸,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并且还不去贯彻,或者企业员工都知道,但也只是知道而已。没有把这种文化融入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去。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还要付出行动,如同海尔的服务,沃尔玛的理念等等。企业文化需要的是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被感知,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多如牛毛,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社区对他们的重要性一样。

强大的企业文化,必然体现在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当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如果员工做任何事以中心利益第一的态度,在金钱和企业利益面前是很清楚大是大非的。懂得立场坚定的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确保了企业的良性发展。“没有一滴雨水认为它应对洪水负责,但是一滴滴雨水汇集成洪水”。每个员工代表的是中心,你的品质就是中心司的形象。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关键在于人本素质管理。我们知道,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企业文化应当重在对人的最大潜能的发挥,而这种潜能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员工的思想认识,(一)创新思想。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员工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敬业精神。员工要有对得起自己的工资的思想,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员工更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三)要有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的利润增减上,而是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倡导团队精神。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企

业机制搞活主要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能力,因为

这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源泉。

对一个员工来说,如果企业文化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向心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造成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员工自己不开心,企业也没有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能动性,更不能达到人尽其才的作用。虽然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企业文化都认同和提供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给员工,但每个员工都希望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并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乐土。

6.廉耻文化之我见 篇六

在当今物欲横流现代文明社会,廉耻文明日趋远离我们的视野,人们更注重物质需求,而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廉耻文化”正在消失的。无耻从来都有理由,但没有一个好理由。所以“廉耻文化”当然需要回归显得迫切需要。

古代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即以恶为耻,以善为荣。耻感的道德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的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何况古人都那么注重“廉耻文化”,而当今社会“廉耻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抓好“廉耻文化”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知廉耻,才能做好人、做好“官”。所谓“廉”就是不贪,“耻”就是羞愧。这两个高度概括的字构成了人的优势心理动机,规范着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比如,有“廉”心就能抑制住贪欲之念,有所不取;有“耻”心则会泯灭非分之想,有所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廉耻之心的培养仍然是做好人的起始点。进一步讲,有无廉耻心,还是贪官和好官的根本区别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事业的艰辛复杂程度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思想统一、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作风建设中思想道德修养应是一个重要内容,把明“礼义”(理想、信念)的人生境界,落实到知“廉耻”的做人行动中去,对于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进

程、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现实性。

知廉耻,要体现时代精神。“礼义廉耻”的传统政治理念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有承袭关系,又有显著的不同。如从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求真务实,知行合一,通过“官员”的率先垂范,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两者有相通之处,当今之世仍可借鉴。在新时代新的实践中,我们要吸收中外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建设“廉政文化”,形成富有时代精神的“廉耻”观。

知廉耻,要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修养”就是不断自我克服自身的不足,以达到人格完善。这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修身之道。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那么多仁人志士,他们可以“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也能“闻鸡起舞”、“急流勇退”,贯穿其中的是“浩然正气”,即超越物欲之上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的获得需要长期“修养”,砥砺心智。一个人自觉修养,最终也可能达不到高尚,但可以避免庸俗。可以说,抑制人皆有之的“动物”性,张扬人性,正是“修养”的任务。由于“修养”触及人的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还要排斥后天环境里层出不穷的诱惑,所以它是一门终生的功课,十分艰难。古人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修养”虽然难,但它可以完善人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知廉耻,从身边做起。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从生活中做起,因为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心中一杆称,你们平时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周边

群众,只有你们平时注重自身形象,才能为党在人民心中树起更高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员干部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增加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为党完成历史使命而努力终生。

7.煤炭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 篇七

一、增强实施管理文化的紧迫感

管理文化是企业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随着国家对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 以及矿井服务年限、采场条件的不断变化, 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维持现状, 难以求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况且现在形势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 而是发展慢了就要被淘汰的问题。当前, 煤矿部分领导人员思想上还存在着搞质量标准化工作是搞形式主义, 做表面文章, 安全管理满足于安排了、部署了, 没有紧盯现场抓落实。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只有建立与本企业相适应的管理文化, 并把既定的管理制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 才能打造一流的管理文化, 建设一流的煤矿。

二、形成齐抓管理文化的合力

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把加强企业管理、建设管理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倡导的先进管理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贯彻到干部职工头脑当中, 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保证体系, 从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到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都应明确责任。企业各级领导班子更应把建设管理文化当作一门新兴的学科, 带头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 坚持把建立共同的理想、维护班子团结、提高能力素质、完成工作任务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力倡导“干事、共事、成事”的价值观念, 引导各级领导人员在任务艰巨、工作艰苦的形势下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三、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首先, 要在思想作风上求真务实。只有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发展观, 把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 放到研究本单位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紧迫问题上, 放到研究解决加强本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党支部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 才能把各项管理工作做好、做紧、做扎实。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考核, 提高执行和落实任务的能力。要坚持把“精严细实”、“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管理理念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思路, 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能者上、平者让”的原则, 把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 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企业管理靠的是每月、每周、每日的踏实执行力, 让员工每个月进行月报会议, 每个人都要事前进行准备, 向大家报告过去这一个月的工作进度, 透过这个方式员工可以不断自我检讨, 同时促成同仁彼此的心得分享, 进而强化了组织整体的协调性。重视日常管理的细节, 表面上是小事一件, 事实上是在确保大事的彻底执行, 能够精准掌握执行细微之处, 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意外与慌乱, 也唯有小事处理的好, 大事才有着落。

四、提升企业跨越发展的能力。

纵观全国煤矿各类事故的发生, 几乎都是安全投入不足、煤炭开采科技含量低所造成的。所以说, 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和安全资金投入, 搞好采煤、掘进、通风、巷修等技术创新, 不仅是实施“科技兴安”、“科技兴矿”战略的重要举措, 更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因此, 要树立向技术创新要安全、要质量、要产量、要效益的思想, 要加大安全资金的投入, 提高矿井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在安全信息系统上狠下功夫, 对设备陈旧、不适宜现代开采技术应用的旧设备、旧机器, 坚决予以更换, 以此提高矿井抗风险的能力。

五、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要始终保持持之以恒、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的决心, 克服一阵风、一阵热现象。要创新管理模式, 狠抓“6S”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应用实践,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上水平。要按照整理、清洁、准时、标准、素养、安全的“6S”基本行为规范要求, 把岗位标准考核办法与职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要创新民主管理, 企业重大决策, 特别是对企业住房改革、岗位竞聘、干部任免、生产经营、物资采购、经济分配等情况定期予以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 充分体现最广大职工的意愿。

在用工管理上, 要以岗定人, 定岗定编, 以市场化运作的先进手段杜绝分配不公等现象, 提高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要完善成本管理, 搞好节支降耗工作。要加强对物资采购和成本控制的管理, 做到软指标硬化, 硬指标量化, 特别是在各项经营指标的考核上, 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严格考核, 层层分解, 形成“人人有指标, 项项有考核”的管理体系, 形成人人精打细算、处处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要把精细化管理与环境文化相结合。

环境文化不仅能够陶冶职工情操, 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规范职工行为, 使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规范化。要着力在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环境文化上下功夫, 以改进职工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为出发点, 加大企业环境整冶, 逐步形成物质环境文化与人文环境文化相统一, 视觉识别系统与行为识别系统相一致的环境文化, 切实使企业一步一步向着“企业大而强, 家园富而美”、“平安铁煤、幸福家园”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杨岚.知识经济时代的煤炭企业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1) .

[2]、郭昆鹏.浅议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6) .

[3]、毛雅军, 苗祥.煤炭企业如何构塑核心竞争力[J].煤炭企业管理, 2005, (08) .

8.中国之我见 篇八

For this issue of A Foreigner in China we asked three foreigners to make some observations about China based on their first impressions of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Mark Carter (USA)

Before I came to China in 2001, I really knew very little about this

country. I had never been to Asia before and never met anybody who had been to China. What I did know was that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the Great Wall, silk and chopsticks. Very rudimentary. I had no idea what Chinese people are like. There is a Chinese community in my hometown in Nebraska but they mostly ①keep to themselves. In my school there were kids whose parents were Chinese. These kids behaved the exact same way as everyone else and I never considered them to be different to me in any way. I had never met anyone who was from China itself.

When I arrived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my first impression was how many people there were. Even in rural areas you can see people in their thousands. The crowds and noise can be a bit overwhelming at first but now I am used to it. Maybe I have gotten too used to it. I find the quietness of my suburban neighborhood back home a little oppressive now!

I was also surprised by the people. I had always presumed that Asian people were very reserved and serious. It didn't take long for me to realize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quite chatty and jovial. I was also taken aback at their interest in foreign things. My first feeling when I settled in to life here was that Chinese people care very much about what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ink about them. I found that unusual. I had always presumed that China would be a world of its own, so to speak, that operated independently of the outside. Chinese people always ask me if I like China. Well, I'm still here, am I not?

Fiona Mason (UK)

I first came to China in 1999. Like many Westerners, before coming to China, I had the idea that it would be far less materialistic than Europe or the US. I was shocked to find that Chinese people seem to be more materialistic than any people I have ever met before. Some foreigners become disillusioned because of this but I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 fault is my own. The idea I had of China was a misconception. Of course, it cannot be like what we see in the Kung Fu movies. Nonetheless,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getting an MBA and having the latest mobile phone!

I think a lot of people in the West,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They see globalization as being the spread of a monoculture, based on Western values, which is kill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 world. This is quite obvious to me since I started living in China. Many of the young people here seem to have ②turned their backs on their own culture and ape what they think is Western culture (It is actually a typ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I think this is very sad because if young Chinese people copy Western styles without having an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they will be left with only the shadow of a culture. Take the trend of 'celebrating' Christmas for example. Putting up Christmas trees and decorations does not constitute Christmas. It is a mimic of a Western festival which fails to capture its true atmosphere and spirit.

I can't be too hard on China for this because it is a phenomenon that is occurring worldwide. However, I hope that young Chinese people will have more confidence in the value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thousand of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f there is any country that will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Coca-Cola imperialism, I hope that it can be China!

Peter Nash (Canada)

I would say that I'm a pretty (not in the 'good-looking' sense of the word) typical twenty-something North American. I lik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and 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the future. I have no master plan for my life and no real career goals. In many ways the freedom of adolescence has been extended by ten years for my generation.

The thing that struck me most when I came to China is how different the young people here are. Young Chinese people are far more practical and have a great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an a lot of their counterpart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The high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education and the job market makes young Chinese very diligent and committed. They seem to forgo the joys of a full social life like we have in the West.

In general, the atmosphere of progress can be felt in society itself. I have been in China for two years and for two years I have been listening to drills and saws. At first, it appeared to me that the entire country was one big construction site. When you come to China you can't help noticing a 'can-do' attitude and an overall sense that this is a society that is looking ahead, a country that is going somewhere. You don't get that kind of feeling in other places.

中国之我见

在本期《老外在中国》中,我们请三位外籍人士根据他们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最初印象,谈了一些对中国的看法。

Mark Carter (USA) 马克·卡特(美国)

在我于2001年来中国以前,我对这个国家确实是知之甚少。我从来就没去过亚洲,也从来没有碰到过去过中国的人。我所知道的就是,中国人口众多,有长城,有丝绸,有筷子。(了解)非常浅显。我对中国人是个什么样子就没有概念。在我的家乡内布拉斯加州有一个华人社区,但他们大多数人都独来独往。而在我以前的学校,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就是中国人。这些小孩的举止与其他所有人都一般无二,我从来就不认为他们与我有何不同。我也从来没有碰到过来自中国本土的人。

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我最初的印象是这里的人太多了。即使是在乡村地区,你也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人群。起初,可能对这些人群和喧闹声有点儿承受不住,不过现在我习惯了。也许,我是习惯得有点儿过头了。现在,我发现,我在国内所居住的那个郊外社区安静得有点儿压抑!

令我吃惊的还有这里的人。我总认为亚洲人非常内敛,非常严肃。而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中国人很能聊,很逍遥。令我震惊的还有他们对异国事物的兴趣。当我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人非常关心其它国家的人对他们的看法。我发现那不正常。我总认为,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而存在的世界。中国人总是问我是否喜欢中国。嗯,我还呆在这里啊,不是吗?

菲奥纳·梅森 (英国)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9年。与许多西方人一样,在来中国之前,我认为这里对物质的追求比起欧洲或美国来要相差很多。而我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人都要更甚一筹。一些外国人因此而醒悟起来,但是我却渐渐明白了过错在于我自己。我以前对中国的看法是一个误解。当然了,这里跟我们在功夫片中看到的不可能是一样的。然而,(在这里)除了考工商管理硕士和拥有最新款的手机以外,生活之中应该还有更多的乐趣!

我认为,西方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关心全球化的影响。他们把全球化看作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单一文化扩张,而这正在扼杀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自从我开始在中国生活以来,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里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似乎已经背弃了其自身的文化,去仿效他们所谓的西方文化(那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文化)。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在不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照搬西式风格,那么落到他们手中的就是一种文化的皮毛。就拿“过”圣诞节的风气来说吧。支起圣诞树,装点上饰物,并不是圣诞节。这是对西方节日的模仿而已,未能领会到其真正气氛和实质所在。

我不能就此对中国太过吹毛求疵,因为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发生的现象。然而,我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对其自身文化的价值要有更大的自信,并且要从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汲取灵感。如果某个国家会在“可口可乐帝国主义”之外另辟奚径,那么我希望那会是中国!

彼得·纳什(加拿大)

我要说的是,我是一个相当(“pretty”在这里不作“好看”讲)典型的二十来岁的北美人。我喜欢与我的朋友们一起消磨时间,对于未来不是很关心。我没打算在我的一生当中拿个硕士什么的,也没有真正的事业目标。在许多方面,对于我这一代来说,青少年的逍遥又延续了十年时间。

当我来中国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这里的年轻人格外不同。与世界其它地方的许多同龄人相比,中国的年轻人要实际得多,具有更大的责任感。教育领域和就业市场中的高强度竞争,使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非常执着。我们在西方拥有完整的社会生活,而他们似乎放弃了这些乐趣。

总体来说,光是在社会中就可以体会到发展的气息。我来中国已经两年了,而这两年间钻孔声和锯齿声不绝于耳。起初,在我看来,这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当你来到中国时,你肯定会注意到一种“没问题”的态度,体察到一种整体性感受——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社会、一个处于前进之中的国家。而在其它地方,你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chopstick /`C4pstik/ n.(常用复)筷子

rudimentary /r6di`ment9ri/ adj.基本的;初步的

overwhelming /,9uv9`welmiM/ adj.无法抵抗的;压倒性的

oppressive /9`presiv/ adj.压抑的;压迫的

jovial /`_9uvj9l/ adj.天性快活的;愉快的

disillusion /,disi`l6E9n/ v.醒悟

misconception /`misk9n`sepH9n/ n.误解

globalization /,Gl9ub9lai`zeiH9n/ n.全球化

monoculture /`m4n9uk7ltH9/ n.单一文化

ape /eip/ vt.模仿

mimic /`mimik/ n.模仿者;仿制品

adolescence /,2d9u`les9ns/ n.青春期

counterpart /`kaunt9p3t/ n.极相似的人或物

diligent /`dilidE9nt/ adj.勤勉的;刻苦的

forgo /f5`G9u/ vt.作罢;放弃

drill /dril/ n.钻孔机;钻子

saw /s5/ n.锯

① keep to oneself 不交际

② turn one's back on 背弃;抛弃

1.materialistic

文中,Fiona Mason在谈到先前对中国的印象时,用到了一个词“materialistic”。这个词在英语国家中,一般是用作贬义,指的是“某个人把金钱和物质当作了人生的头等大事”。

2.Coca-Cola imperialism

文中,Fiona Mason提到了一个词组——“Coca-Cola imperialism”。这是一个常常见诸于西方媒体的词汇,它指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商业手段向其它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施加文化影响。这个词汇的色彩是贬义的。它将西方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控制比作成帝国主义。

3.‘can-do’attitude

上一篇:创卫知识宣传下一篇:农民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