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训解读(共8篇)
1.中山大学校训解读 篇一
山亭区实验小学”三风一训”
校风:求知 求真 求实 求新
教风:博学 创新 立德
学风:乐学 合作 善思 校训:明德尚行 开物成务
办学宗旨:为一生奠基
树人
进取
山亭区实验小学“三风一训”解读
校风:求知 求真 求实 求新
“求知”,是人生的发动机,又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过程方式。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求知”是出于对我们自身修养提升的一种需求,是我们自己想要获得更好生存条件的一种追求,“求知”的作用,它带给我们的,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求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一语道破了教学的根本和学习的真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要学做真人,要宏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见唯真才真,唯真才美,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个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求实”,“求”,是求科学,求实情,达实功,务实效。在”求”中前进,只有力求改进,精益求精,方能探索奋进锐意进取,开拓新局面。“实”,踏踏实实之意,兢兢业业,励志进取,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墨子经》有曰:“实,荣也。”立足实际,才能斟酌现在,才可以奠基未来的繁荣富强。
“求新”,“新”才是蓬勃生命的兴旺发达,无论我们个人还是我们的集体,只有坚持“求实创新”的精神才能永远风头强劲,更上一层楼!
教风:博学 创新 立德 树人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博取众知,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乃求精、求深的基础。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不仅意味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
“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给人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立德”,《礼记》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只有先修身立德,坚持德才兼备,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理想。
“树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立德”和“树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小学教育的所有工作,都必须渗透和包含德育。我们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之中,加强校园文化和良好人际环境建设,赋予学校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张画、每一次交往、每一次对话教育的意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说话,每一个活动都育人。
学风:乐学 合作 善思 进取
“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越来越被人所推崇,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乐学”,即学生乐于学习,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进取态度,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体现。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是“乐学”教学的起点,而“乐学”的最高境界则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已达到“以苦为乐”的境地。
“合作”,“独木不成林”,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合作有助于个人健康成长。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
“善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思”就是要善于思考,即在勤学的基础上,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善思”要敢于发问,不要怕人家笑你不懂的东西多,所谓学问就是多学多问。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进取”,进取精神,是一个人在骨子里要出人头地的那股子劲,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一个人有了他心中想要的事情时,他会涌起要得到那种事情的冲动。这种要行动的冲动,会驱使孩子行动起来。当行动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时,他会继续行动下去。我们就是要培养孩子身上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头。
校训:明德尚行 开物成务
“明德尚行”,“明德”语出《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乎至善”。此句古训良言,意在告诫当代学生要读书修身,知荣知耻,笃学至善,创建优良学风。“尚行”,就是强调实践,要身体力行,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类进步。
“开物成务”,如同《周易》开篇中所言:“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只有通晓万物之理,才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办学宗旨:为一生奠基
我校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结合教育实践和办学经验,在传承学校办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人本、校本和发展三个角度出发,经过精心概括和提炼,升华成富有时代内涵的办学理念——“为一生奠基”。
这一办学理念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为学生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二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四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中山大学校训解读 篇二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校训
何为校训?《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 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 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 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
为了让学生对校训有更深刻的印象, 在解读校训之前, 我举了两个小例子。第一个例子, 2001 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立的时候, 时任总理朱镕基, 给学校题了四个字“不做假账”, 这四个字后来就成为该学院的校训, 可见, 校训是师生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第二个例子, 是我至今难忘的校训。因为我的高中是在寺庙基础上改建的, 建校历史较长, 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我的高中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破庙出真仙”, 这句话真的激励了一届届学生通过努力拼搏创造了鲤鱼跳龙门的奇迹, 这句话我至今仍铭记在心, 也可以理解成是校训。可见, 校训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具有激励功能。
哲学家柏拉图说:“世上的万事万物转瞬即逝, 唯有事物的本源———理念, 才是完美的永恒存在, ”校训作为一种理念, 学生会记忆终生、享用终生。
二、让学生理解校训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通过校训教育学生, 不应是简单地把它挂在校园内, 讲话时提上一句或是学校介绍时有那么一段文字, 更应该让学生明确校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其内涵, 并落实到行动上。
以我校的校训为例, 我校校训内容是“明德、尚志、博学、敏行”, 我以校训的解读作为高中德育第一课。
1.明德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明”一为明白、清楚, 二为懂得、了解, 三为弘扬、彰显;“德”, 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 明辨是非善恶, 修德正心, 养成正直高尚的人格。
“明德”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英国伟大的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德的力量》一书中说“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程度地提升, 用印第安人话说, 跑得太快, 灵魂没有跟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 任重而道远。“明德”作为校训契合时代精神, 要求我们自觉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2.尚志
“尚志”, 即使自己志向高尚, 或者有远大的志向。人能走多远, 志向很关键, 李嘉诚有句名言,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 而是所朝的方向”。有了目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
在一部分人片面将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作为重要价值取向的今天, “尚志”也具有特别强的现实意义。尚志, 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既立足现实, 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做人, 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 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 锐意进取, 勇于开拓创新。
3.博学
“博”, 大通也。 (《说文》) 即宽广、广博之谓。何为博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礼记·中庸》) 。博学, 既强调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也提醒教师, 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更警示学生, 应打下厚实的功底,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怎么才能做到博学?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广泛阅读是重要的途径。我通过两个例子加以介绍。
第一个例子, 上学期, 我校团委组织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 我很高兴地参加了这次活动。很多同学买的是书, 其中几名同学拿着世界名著 《悲惨世界》向我推销, 一名同学说您买这本书吧, 您多看看书, 讲话会很有水平的, 我说买可以, 但能不能向我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几名同学依次推让, 最后一名同学说你看看就知道了。由此可见, 我们的同学书读得不多, 对读书意义的认识还很肤浅。
第二个例子, 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到图书馆学习, 2014 年, 厦门大学晒出年度阅读榜单, 表彰和奖励排在榜单前几名的同学, 即学校图书馆晒出借书量最多的“书神”、在图书馆天数最多的“馆主”、自习时间最长的“学霸”。
“学霸”说:“自习, 是一种习惯。”在图书馆自习时间最长的历史系研二学生许龙波, 研一那年, 他自习时长达2601 小时, 除了寒假, 他一年四季都待在图书馆里自习。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本科读保险, 研究生读历史, 研一专业成绩排名第一。
“书神”说:“我看的书不算多, 是大家看得太少。”借书最多的“书神”是人文学院的大二学生吴泽艺。大一期间, 他就从图书馆借了595 本书, 平均每天阅读1.63 本书。不过, “书神”只是淡淡地说:“我看的书不算多, 是大家看得太少。”小吴广泛涉猎, 从A大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到Z类综合性图书, 从《庄子》到《薛定谔之猫》, 他都会阅读, “至少要知道有什么书, 以后写论文查资料才知道去哪里找。”
“馆主”说:“得了第一, 我更有压力。”获得“馆主”之称的小王, 是一名经济学院博士生。一年365 天, 她去图书馆的天数达到291 天。如今, 她已经毕业, 在厦门某高校任教。
这个排名, 广受同学欢迎, 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向学生推广读书, 并让学生感受读书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近年来,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 学生也容易走入碎片化阅读的误区, 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学生只有热爱读书、博览群书、深度阅读, 才能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此, 学校还特别在教学楼开辟了一个楼层的开放式图书走廊, 打造书香校园, 让学生尽享读书的乐趣。
4.敏行
敏行, 出自“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 本意为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敏”即敏捷, “行”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 办事敏捷, 抢抓机遇, 善抓机遇。校训取“敏行”一词, 体现了学校对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视。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 我选取了两个例子。
一个教堂的教父告诉身边的孩子们, 若谁能背下《马太福音》中最困难的那一部分, 他就会带那个孩子去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那段文字太长, 很难背, 他们只是不停地抱怨文章太长, 而没有付诸行动, 只有一个孩子在那里默默无闻地背着, 几天后, 他将《马太福音》最难的部分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人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机会, 殊不知, 机会稍纵即逝, 它总是留给那些立即行动的人。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让他无论遇到什么, 从不抱怨, 立即行动。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就读大三时敏锐地发现了“编程”这一行业的机遇, 他主动申请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 后来的他成为世界首富, 取得了常人不敢想的骄人成就。
实践出真知, 只有勇于实践, 我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目标。“敏行”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 对于一个企业、一任政府、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 大会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 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敏于行”, 即要注重实干, 敏动善行, 也是今天广东引以为自豪的地域精神特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敢为人先, 勇于探索, 先行先试。二是善于把握发展先机, 把先进的思想及时转化落实到行动上, 注重实干、敏于行动、务实不张扬。三是善于应变、灵活变通。每当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 广东人总能及时把握和顺应时代潮流,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胆创新, 解决发展难题。“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 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 志向能否变成现实, 关键看是否敏锐行动。学校通过学科活动、文体活动及社团活动等形式,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让他们敢为人先, 灵活应变, 敏动善行。
明德、尚志、博学、敏行, 体现了我校培养学生的整体模式和特色风格。“明德”是根本, “尚志”是目标, “博学”是基础, “敏行”是关键。明德、尚志要求学生德才兼备, 博学、敏行指导学生知行统一;前者要求学生超群脱俗, 后者鼓励学生出类拔萃, 四者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一种氛围, 产生一种力量, 激励学校、激励学校每一位师生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3.中山大学校训解读 篇三
关键词:目的论;大学校训;江西中医药大学;翻译法则;
Abstract:A university motto is the succinct expression of the uniqu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and is also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functionalism skopos theory,the paper,taking the motto translation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mottos,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should abide by the three translation rules of the skopos theory.
Key words:skopos theory;university motto;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translation rule
中图分类号:H059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2 年度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江西中医学院校训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12jzzdxk080)
一、引言
《辞海》将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個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有“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激励师生,感召学人,完善人格,独显特色的作用。1”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江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英译为例,对我国大学校训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对大学校训翻译的启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三大翻译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翻译的结果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连贯性法则指译文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要忠实于原文。
功能目的理论是以目的原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体系,它将译者从“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为翻译应该在分析源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综合考虑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以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2。
功能加忠诚理论翻译模式为校训的翻译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校训释义特殊文本注重文本的功能和效果, 因此传达校训功能及原文作者的意图是其翻译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因素3。
功能目的理论是以目的原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体系,它将译者从“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为翻译应该在分析源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综合考虑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以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英译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为“惟学惟人,求强求精”,属典型的四言八字形式,四个相似的动宾词组简洁有力,极好地体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立足于人才培养 “以德为先”,注重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品行的修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追求完美”的办学理念,以及“强大卓越、与时俱进”的办学目标。
根据大学校训五种常见的翻译形式,即名词或名词化结构、动宾结构、形容词+介词+名词结构、动词+副词结构和系表结构4,我校的校训似乎理应可以翻译为两个相应的动宾结构连用的形式,参照中文校训的原文本,可翻译为“Focusing on Learning and Human,Pursing Strength and Intensiveness”。此译虽然形式上与原文极其相似,可谓字字相对,但Human在译入语读者眼里并无“做人、美德”之意,不仅表达不够地道,而且也十分费解! 这个浓缩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校训,旨在鼓励学子们掌握好现代科学知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追求完美和卓越。由此可看出,原文读者对原文与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英语中的“virtue”一词恰好能揭示校训的深刻内涵。再者,“strive for”一词将学问的艰辛过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因此,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参照西方大学校训结构和表达的特点,我校校训可译为“Revere Learning and Virtue,Strive for Mightiness and Perfection”,此译本没有拘泥于中文二言八字的外在形式,而在透彻理解原语的基础上,避繁就简,实现了内涵意义上的“神似”。在校训翻译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和挖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再着手翻译;对于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有时可舍弃原文字面的形式和意义,以便准确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内涵,实现语际连贯。不仅遵循了“忠实性原则”,而且也符合国外校训语言表达特点。校训英译,尤其是对那些文言色彩浓厚的校训,必须在深刻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才可下笔成文。
四、结语
中西校训由于内容和结构上差异极大使得中文校训的翻译显得极为困难。综观我国国内大学校训的翻译,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当然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我国大学校训的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校训的翻译应适当采取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中文校训的翻译要以突出实现校训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中如果发现中文校训中有无法为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因素时,译者可以大胆采用一些灵活的变通手法,删繁就简,甚至可以舍弃一些不可译的因素,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永模.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8(5):136
[2]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郑斌.文化视域下的校训翻译—以哈尔滨高校校训翻译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198
[4]岳中生.论大学校训的翻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5
4.校训解读 篇四
校训乃一校之魂,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精华的概括。它是学校的精神所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大渡口中心学校以“爱国、守纪、乐学、健美”为校训,它揭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师生努力的方向,赋含着时代的新意,体现出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要求。
一、爱国
爱国,是师生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各种美好情感之中,爱国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大渡口中心学校把“爱国”二字放在了校训的最前端,将其放在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足见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教育应该以德为先,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终极目标的。只有爱国,才能爱父母、爱长辈,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爱人生„„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诵读国学经典,教学中渗透爱国思想,多种形式、随时随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爱国,才能树立起克服任何困难的自信心。国强才能民富,有国才有家。爱国永远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二、守纪
“守纪”就是要求师生遵纪守法,知荣弃耻,倡导新风,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个合格的公民。可以这样说,“守纪”是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纪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保证,没有纪律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不守纪律的教师是不文明的教师,不守纪律的学生也绝对不会是好学生。“无规不成方圆”。大渡口中心学校以“守纪”为师生行为的准则,目的就是要让师生培养一种严格遵守一切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观念。特别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教师法》、《教育法》、《教师十不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要常常学习领悟、做记录、写心得,根植于内心。试问,一个连纪律也遵守不了的人,我们还敢指望他将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吗?“守纪”的提出,体现出我们一直以来的人文理念。学做人,先学会守纪,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三、乐学
乐学,即好学。学生在校,主要任务便是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好学习,怎么会有长足的进步呢?不仅是对于学生,对于老师,好学,常给自己充充电,教学功底要扎实,教学方法要灵巧,也不至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被淘汰。
乐,即快乐。不体罚学生,不加重学业负担,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平等、自由探究的学习氛围。关爱“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孩子们在家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很不易,我们希望他们在学校能快乐地学习,学习地快乐,做个快乐使者。
学,即学习。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课堂上,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也。希望我校的师生都是好学之人。
四、健美
“健美”,即健康而美丽。可理解为人体的健、力、美和思想道德的内秀、性善。“健康”的标准应是具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青春的活力。“美“的标准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两者归结,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优雅的姿态、动作、形体和健康美好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智慧才能的综合人才。我们要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技能比赛,文明礼仪活动等,在学生中间发现、宣传各个方面的标兵及事迹。“健”是前提,美是“魅力”;“健”为基础,“美”是升华。
5.校风、教风、学风、校训解读 篇五
一、校训:明德 笃学 求实 创新
明德——体现学校长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亮点;,笃学——体现学校发展中关注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学风的态度; 反映全校师生对博取知识、潜心学问的专注。
求实——体现师生推崇实干奉献的做人品格;体现我校师生注重实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体现学校“创新活校”的建设思路,落脚到学校科研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过程中。
二、校风: 和谐 团结 文明 守纪 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氛围,“和”是协调,是合作,是沟通,是融洽,“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团结——就是力量。教师间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学生间团结互助,是让学生学会人与人相处的育人要求。
文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工作。
守纪——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新一代的法制公民。学校要立足于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知法、懂法、守法的现代文明人这样工作重点上来。
三、教风:敬业 严谨 博学 善导
敬业——爱岗敬业,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
严谨——严格谨慎,一丝不苟,这是每位教师律己律人,治教治学的基本要求。
博学——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精湛教学技艺,厚重教育底蕴,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善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品行修养的雕刻师,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
四、学风:勤学 好问 善思 乐辩
勤学——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力争上游。
6.中山大学校训解读 篇六
一、校训: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是师生行为的准则。为更好地体现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本学期经学校行政会议多次酝酿讨论,制定了“厚德、博学、砺志、笃行”八个字为我校新校训,新校训既含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充分体现了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且文字简明、易读易记。相信长期践行校训,通过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对我们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厚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有推崇、重视之意。“厚德”即崇尚人的品德,重视人的品德教育。体现了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致力于培养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为师之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感恩意识和诚信品质。基本要求为:爱国奉献、文明守纪、团结互助、感恩知礼。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识渊博。体现了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致力于养成学生自觉学习、博采众长、踏实勤奋的良好学习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文化基础知识,学识渊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基本要求为: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专心致志、博学精思。
“砺志”,语出清〃李渔《慎銮交〃久要》:“待我砺志青云,立身廊庙,做些显亲扬名的大事出来”。砺:磨砺、磨练。志,意志,志向,理想。“砺志”,即磨练意志,追求远大志向和理想。既体现了我校重视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体现了我校师生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甘落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基本要求为:志存高远、吃苦耐劳、自信自强、奋发向上。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笃”有坚定之意。“行”即行动、实践。“笃行”即坚定地付诸行动,使目标得以实现。体现了我校师生努力践行厚德博学、砺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基本要求为:学以致用、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二、校风:和谐有序 昂扬向上
其核心理念是“和”,“和”是协调,是合作,是沟通,是融洽,“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和谐有序”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氛围,“有序”主要是指秩序,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教育更是讲究张弛有度,规范有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校活动有序进行;“和谐”则是学校工作的终极追求,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成长,师生和谐共进,学校成为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源发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昂扬向上”是学校秉承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奋进的方式,更是一种勃发的精神。五十多年风雨坎坷路,臻坚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从未放弃昂扬的姿态,始终以上进的态度,以精进的方式,去赢得前进的方向。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在创造的进程中始终不变的是臻坚人昂扬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
三、教风:敬业 严谨 博学 善导
敬业——爱岗敬业,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
严谨——严格谨慎,一丝不苟,这是每位教师律己律人,治教治学的基本要求。
博学——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精湛教学技艺,厚重教育底蕴,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善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品行修养的雕刻师,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
四、学风:勤学 好问 善思 苦练
勤学——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力争上游。
好问——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在不断发问中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
善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会在思考中求得知识的真谛。苦练——意志需要磨练,知识需要训练,在练中成长,在练中进步。
7.中山大学校训解读 篇七
1.1 西方国家校训的发展
1.1.1 15—16世纪现代校训的初现时期
现代大学发端于西欧中世纪, 始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大学。之后, 法国的巴黎大学 (1150) , 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 和剑桥大学 (1209) 相继建立。这些大学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大学之母”, 它们的发展以及办学理念深刻影响着现代大学。因此要追溯校训的根源, 理清其发展脉络, 就不得不去探寻这些大学的发展历程。不过校训并不是伴随着大学的建立就有的, 直到15世纪初、16世纪末, 牛津和剑桥大学才分别设计和启用了各自的校标, 由于校标和校训一样, 都是大学及其精神的象征, 代表着其核心文化, 因此可以认为两校校标“主照亮我”、“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应该就是西方最早的校训。 (1) 牛津大学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其校训为“主照亮我 (the lord is my light) ”, 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剑桥大学是由一些为抗议学校对一起斗殴事件的不公正处理, 而愤然离开牛津的师生组建的一个教学中心发展起来的, 剑桥的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牛津和剑桥两所历史悠久的欧洲名校, 校训在其建校后逐渐被确立, 且一经确立就一直沿用至今。每一个校训都是对大学所秉承的理念和坚持的信仰的反映, 并能体现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信仰, 如牛津大学的“主照亮我”, 体现了建立于宗教等级森严的中世纪社会的牛津大学无法摆脱的浓厚宗教背景, 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学知识的追求。同时透过校训还可以寻觅到大学建立的根源, 如剑桥的校训“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剑桥的建立者们为寻找一个求知的理想场所所做的努力, 也反映了剑桥人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坚持。
1.1.2 17世纪—19世纪初现代校训的逐渐普及时期
17、18世纪直至19世纪初, 美国的哈佛 (1636) 、耶鲁 (1701) 、普林斯顿 (1746) 、西点军校 (1701) 和德国柏林大学 (1810) 顺应时代的要求相继建校, 这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其校训渗透的思想与牛津剑桥相仿:追求真理、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 (2) 如哈佛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耶鲁的校训:真理和光明 (Truth and Light) 。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学职能的发展, 新的大学理念的提出, 校训中渗透的思想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如柏林大学的校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蕴含着柏林大学注重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创新的办学理念。再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 为世界服务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 则预示着大学为社会服务这一理念的萌芽。
这一时期, 无论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学还是刚刚建立的大学都逐渐有了自己的校训, 作为大学精神的象征校训激励着大学师生为探求真理不懈努力。同时校训也开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所体现的宗教背景有所淡化。
1.1.3 19世纪中期至今现代校训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突出
这一时期, 在社会的需求下新的大学不端涌现, 各个大学确立的校训内涵也愈加丰富, 透过校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大学受宗教影响的历史、探求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理念、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也可以看到西方大学坚持个性发展的追求。如, 建立于1886年的斯坦福大学, 其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建立于1891年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其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 (The truth make you free) ;体现了两所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建立于1924年的杜克大学, 校训是:追求知识, 信仰宗教, 体现出其创办者理公会教派对杜克大学的影响, 创办者旨在推动教育与宗教结合, 因此制定了该校训。1878年创办的西安大略大大学的“追求真理, 服务人类 (truth and service) ”, 则表现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西方大学校训有其共同点, 凝聚着一些共同的精神内涵, 但是却各有特点, 没有雷同的现象包含着每一个大学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起源, 沿着西方大学发展的脉络去探求校训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校训中所凝聚的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和大学追求, 为我们研究校训及其价值提供了依据。
1.2 中国校训的发展
与西方校训的发展不同, 受社会发展形态的影响, 我国校训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2.1 中国大学校训的起源及现代校训的提出
在中国真正算得上有现代大学性质的应该是兴盛于宋代的书院, 现代校训的原型也起源于此, 朱熹为岳麓书院提的“忠孝廉节”可以算作中国古代最早的校训。如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写到:“在岳麓书院讲堂, 朱熹大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成为岳麓书院代代遵行的校训。”不过这时只能算作拥有了“校训”的实体, 并没有“校训”这一称呼。“校训”一词是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想以日本为桥梁来学习西方科技大量翻译日文的过程中, 从日本输入的外来词。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应该是清末的教会学院, 因此现代校训的源头也就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明确的校训“光与真理 (Light and Truth) ”。之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大学也相继确立了校训, 如南洋公学1910年制定“勤、俭、敬、信”为校训;北洋大学1914年提出“实事求是”为其校训。至此我国实现了“校训”名称和实体的统一, 出现了我国第一批现代校训。
1.2.2 民国时期现代校训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 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 在西方大学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呈蓬勃之势, 大学校训亦显繁荣。比如, 1921年燕京大学确定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1924年孙中山先生确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为国立广东大学 (现中山大学) 的校训;1932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提出了“诚朴雄伟”的校训;1938年经学校校委会讨论决定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为“刚毅坚卓”, 反映出在战乱的艰苦环境中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从以上校训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 大学校训不仅繁荣, 而且没有雷同, 各具特色, 各有深意。但是在民国后期, 由于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 特别是民国政府教育部1939年发电要求各级学校都要以“礼义廉耻”四字为校训之后, 大学校训的繁荣景象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千校一面的统一校训。
1.2.3 建国后校训的曲折发展时期
解放后, 大学校训的发展是在继承解放区的大学传统与批评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学校训中开始的。 (3) 在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前,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大学校训经历了批判、动乱的阶段, 不仅发展停滞还遭到了严重破坏。东吴大学1929年制定的“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的校训, 于1951年和1952年先后被抹掉英文校训、用水泥封掉中文校训, 便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例子。改革开放后, 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各大学也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校训,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校训还是未能摆脱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内容在校训中大量出现, 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雷同现象。这时的校训更多地体现的是政治观, 很难找到大学特有的理念和文化。并且有口号大, 偏严肃的特点, 没有很好地贴近师生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后, 校训开始出现新的气象, 提出了不少体现大学特色的新校训。2001年5月, 朱镕基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又如在2002年迎来其百年校庆的南京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 分别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和“怀天下、求真知”, 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将其“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改为更能反映该校历史和工大追求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这些校训的提出, 预示着我国大学校训建设的再次繁荣。
2 中西方校训价值分析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 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 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 又承载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通过对中西方校训发展历史的梳理, 对其价值进行概括, 主要体现在反映大学的时代背景、凝练民族文化、彰显大学追求三个方面。
2.1 体现大学所处时代背景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代表, 可以反映出大学的发展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校训中总能找到一些时代的印迹, 以此为线索追根溯源也总能探寻到些许有关大学发展的历程。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 体现出中世纪宗教观念浓厚的时代背景;16世纪后, 西方校训中不断出现的“真理”“自由”等词, 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体现了文艺复兴之后人们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探寻真理的努力, 以及崇尚自由的时代背景。
我国解放后, 不同时期校训的发展特点则是对于当下时代背景的突出体现。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内容的大量雷同校训的出现, 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计划体制的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的印证。
2.2 凝聚民族文化
大学校训中包含着文化的因素, 从中西方校训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不同民族的校训总是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它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各自的传统文化, 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西方文化注重知识、追求真理,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求仁求善;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西方传统文化重“神”, 而受孔孟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则重“伦”;西方民族文化崇尚自由而中国是一个崇尚和谐稳定讲求集体利益的民族。这些文化的差异在校训中都有体现。
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等 (下转第8页) (上接第2页) 校训所强调的“真理”和“自由”,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突显对“上帝”的尊崇。而中国大学校训中大量出现的“厚德”、“至善”、“团结”、“勤奋”、“爱国”、“文明”等词语, 则凝聚着中华民族求仁求善注重稳定和谐的文化传统。
对校训的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而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存的文化背景提供依据。
2.3 体现大学理念彰显大学追求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的文化载体,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校训就能成为我们了解一所大学的窗口。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 也学会动手 (Mind and Hand) ”, 体现了麻省理工学院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八字出自《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 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 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透过这一校训我们可以看到, 清华大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也可以体会到清华人自强不屈的价值追求。
3 结语
校训虽不能代表一所大学的全部, 但是对校训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校训的价值进行分析后, 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大学本身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内容, 为我们研究大学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一个好的校训还能成为一所大学师生行为的指向标、成为大学精神的象征。作为大学无形的精神财富, 校训对内是一种文化向心力, 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 也体现着大学所处时代的特点。
摘要: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体现, 因此对校训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课题, 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对中西大学校训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校训的价值:体现大学所处时代背景、凝聚民族文化以及体现大学理念和彰显大学追求的价值。
关键词:校训,发展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①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348-350, 335.
②Christopher J.Luca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ry, St.Martin's Grif-fin, New York, 1994:126.
8.中日知名大学校训比较研究 篇八
Abstract:The school motto is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symbol of university spirits.China is among the countries which used school motto early in its history, whereas,the name "motto" was firstly introduced from Japan.School mottos of China and Japan were once of common traditional cultural origins,yet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they have already exhibited large differences.Where do the differences lie?Are there any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paper selects some Chinese and Japanese famous universities as samples,illustrates with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external form,internal content and function,and finall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
关键词:中国 日本 大学校训 比较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凝练和治学精神的象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频繁,在校训的历史发展上也具有较深的渊源。“校训”二字最早是在清末后由日本输入中国的日本汉语词[1],但追本溯源,我国使用校训的时间要早于日本。我国最早的校训可以说是南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2](也称《白鹿洞书院学规》,下简称《揭示》)。白鹿洞书院在我国历史上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始建于唐代,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与当时的雎阳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齐名,号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任“知南康军”期间,重建书院,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书院学规,也是此后各大书院效仿的典范[3]。著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一句便发源于此。《揭示》后成为御颁学规,对我国宋末及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一些国内知名大学校训中读到《揭示》的语言,如中山大学就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则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揭示》是随着朱熹所创立的朱子学传入日本的。朱子学是我国继儒家思想以后又一思想领域的成就,于13世纪20年代初传入日本[4],并在江户时代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对日本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作为其内容之一的《揭示》,也不仅成为了日本书院制定学规的蓝本,而且为日本众藩校和乡学采纳,作为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5]。及至近代,朱子《揭示》仍然在日本一些学校保持着原有的活力,在学校的晨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校友会等各种活动中学生们都会坚持齐诵;也有日本学校至今仍把《揭示》作为校训的[6]。从这一角度看,中日校训在历史起源上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相对于中国与欧美的大学校训比较,中日大学校训比较更具有可比性、特殊性、独立性。
但是,尽管中日校训在最初的发展上似乎“同根同源”,在经历了近代数百年之后,当我们再来察看一下中日知名大学时,不难发现,二者校训已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本文选取中日部分知名大学为代表进行研究,并从校训的外在形式、反映内容与所具功能3个方面的对比展开论述,以期达到由点及面、以小见大之效。所选样本为中国教育部公布的“985工程”39所高校,以及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公布的国立大学排名前39所高校[7]。
一、中日大学校训外在形式上的差异对比及启示
所谓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对中日知名大学校训的形式比较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在外在格式上。中国大学校训多是固定词组或短语组合而成,形式多为一言四字,如人民大学“实事求是”;二言四字,如浙江大学“求是、创新”;二言八字,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言八字,如中南大学“敬业,勤奋,求实,创新”;四言十六字,如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五言十字,如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其中又以二言八字为最多。日本大学校训较少使用固定词组,组合较为随意,既有言简意赅的短句,如东京农工大学“让地球旋转”,福井大学“创造力,实践力”,大阪大学“立足地方,延伸世界”;又有含义丰富的长句,如岐阜大学“保持良好的优良传统的自由学风”,冈山大学“创造高端的知识、继承正确的知识”,滋贺医科大学“培育良医,为名医的成长插上翅膀”等,且无较为明显的规律,显得更为灵活多变(部分来自笔者翻译,下同)。
二是在语句结构上。中国大学校训多采用并列结构,强调语言的对称性,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国防科技大学“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日本大学校训则多采用动宾结构,强调动作的发出性,如三重大学“向世界奉献三重的力量”,一桥大学“培养工业界的领导者”,名古屋大学“做有勇气的知识分子”,筑波大学“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开拓未知的新科技领域”等。
三是在修辞手法上。对偶是中国大学校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这多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习于使用古文古诗的传统,因此校训多强调对仗工整,注重“信、达、雅”:如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等。而日本大学校训较少使用修辞,往往采用直叙胸臆的手法,显得更为直截了当,这与日本民族特质中对实干精神的注重不无关系,如广岛大学“去挑战,去学习”,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胸怀大志”,筑波大学“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等。
由上可以看出,与日本校训相比,中国校训更讲究对称工整,部分甚至要求押韵,在形式上更显整齐划一,但另一方面,也显得颇为厚重、老气横秋而缺少活力。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
一则,对偶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具有节奏感强,表现力丰富的优点,必须传承而不可废止。正如日本以及西方的校训形式处处能够体现崇尚自由、追求洒脱的理念一样,对偶形式的合理运用也能体现中国校园文化丰富底蕴、深邃内涵的理念。因此,在校训中对传统形式加以适当的保留仍然是必须的、必要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二则,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时期里,我们亟需更富时代感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完全可以大胆尝试简单明了的中国语言、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一词多义的独特优势,以达到“一言蔽之”的效果。即使是钟情于长句,也无须一概二言对称式,形式完全可以做到多种多样。正如日本一样,长短结合,岂非不是另一种意境?
此外,在形式改进的问题上,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各种“网络体”频现,如微博体、淘宝体、校内体等,引发网民追捧热潮,甚至北大、清华校长也在毕业典礼上使用“网语”致辞。这些“网络体”虽不乏戏谑的成分,有些也需再加商榷,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体外还存在着更具时代感之物,创新还大有可能和余地。总之,中国大学校训应该打破传统形式的樊篱,推陈出新,以更加灵动的方式,少到一单字,多到一长句,实现传统和时代的完美统一:时代中保留传统,传统中凸显时代。
二、中日大学校训反映内容上的差异对比及启示
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对中日知名大学校训的内容比较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在词性使用上,中国大学校训主要用动词,如上文中提及的“博学”、“审问”、“求学”、“力行”等,部分形容词也会被使用,如“诚朴”、“勇毅”等,较少使用名词。日本大学校训也多用动词,如“培养”“追求”“自立”“自强”,同时除了必要的修饰形容词外,还较多地使用名词,如“青年”、“知识分子”、“领导人”、“工业者”等。
二是在高频词组上,在39所高校中,中国校训使用的高频词组分别是“创新”(共出现8次)、“求实”(7次)、“自强”(5次)、“求是”(6次)、“博学”(4次);就单字而言,“学”出现11次,“德”出现6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对勤学、德行的重视,对求实、求是的崇尚,对自强、创新的追求。日本校训含义丰富,内容多变,较少有高频词组,在可获得的样本中,粗略统计到“培养”出现6次,“创造”出现4次,“开拓”2次。由此体现出日本民族特质中注重实践、注重实干的特点。
三是在整体风格上,中国知名大学校训选词较为敦实厚重,陈述更为中规中矩,整体风格更显书面化、规范化:如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等。而日本知名大学校训选词较为通俗平淡,陈述更为朴素直白,整体风格更显口语化、平实化:如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胸怀大志!”、千叶大学“永远追求更高、更好!”等。
对比日本来看,中国大学校训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有二:
一是热衷引经据典,选词颇为集中。从高频词组统计可看出我国大学校训目前存在着严重的雷同现象,有些甚至完全相同。39所高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和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极为相近,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校训共用“实事求是”。当然,我国有些高校在历史上本是同根,校训的一致也无可厚非,如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校训都来源于1937年颁发的《交通大学校训一览》。但纵观国内高校,在这种例外之外还存在着众多非例外的“完全一致”。如,华南理工大学旧校训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据2007年有关数据,全国竟有66所高校的校训与此完全相同[8]。而日本大学校训中极少有雷同现象,即使出现高频用词,在内容侧重上也各有不同,更极少会出现校训完全一致的情况,使得校训更能成为大学一种独特的标志和精神文化象征。
二是类似口号号令,极度缺乏特色。同济大学BBS上一些在校生就认为同济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像口号,没有文化品味和个性,缺乏区分度”、“强烈建议修改校训”。另据《凤凰网》新闻,武大三名师生在校园网发表公开信,建议学校修改现有校训,“中国大学的校训变成了口号,空洞、刻板、雷同、单一,既没有文化感染力,又不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内涵,更不能体现大学悠久历史传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大学校训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办学优势、突出学校个性,导致千篇一律。不妨再来看一下日本的情况:以东京大学为例。东大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量知名人物,据说当代日本知名人士中东京大学的毕业生约占半数以上;不仅如此,东大还是“官僚的温床”,“总理首相人才的发生地”——日本首相总理大臣中从1921年到1945年就有1/3出自东京大学,而战后到今除了少数几位外,其余均由东大包揽。从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日本学士院奖”看,20年代是东大的一统天下,其获奖人数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73.1%;30—50年代东大的获奖人数占64.1%;50年代后,东大获奖率仍有50%左右,稳座“老大”交椅。在12个学科领域中,金牌全部由东大人垄断;除了经济学科外,其余学科东大人获奖率均达50%左右,其中数学、物理、哲学、法学和政治学均超过70%。全国所在获奖人中曾在东大工作过和正在工作的共有205人,占总数的35.8%。[9]这些事实几乎完全切合了东大“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中坚力量”的校训。
总之,我国大学校训在内容建设上迫切需要优势的凸显,或可强调历史底蕴,或可注重近代沿革,或可突出办学目标,或可着重学科实力……侧重更为灵活,差别彰显风采,内容可以多样:既应唯一,不趋同不雷同;又显个性,有优势有特色。当然,个性和唯一也可以实现完美统一:是唯一,无惧缺乏个性;有个性,当然成为唯一。
三、中日大学校训所具功能上的差异对比及启示
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结合形式和内容来看,中国大学校训在功能上,更多地是提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奉行的准则,仅有个别大学校训会包含学校定位、特色、培养目标等内容,因此校训在总体上更强调对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要求,更侧重于对精神层面的鼓舞作用。而日本大学校训在功能上,一则更多地着眼于突出大学的定位、特色,为学校办学提供目的和方向,二则采用祈使语气对学生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风格更加鲜明,对学生更能产生激励作用,因此校训在总体上更强调对行动力、执行力的要求,更侧重于对行动层面的鼓舞作用。
目前我国校训在效用发挥上明显不够。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或将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混淆。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团结’、‘奉献’、‘进取’、‘勤奋’、‘求实’等成为诸多学校共同的校训,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口号式校训漫天飞舞,扰乱了校长的大脑,” ……“以致校长都不知道校训”。[10]2007年对2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校很少或从未围绕校训开展过活动,甚至对于校训的内涵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阐述;58%的师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而另一项针对国内100所高校网站的调查显示,在网站首页上显示了校训的仅有62所,对校训进行简单介绍的仅有11所,对校训的历史、内涵进行详细阐述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11]在这种情况下,校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在日本,以北海道大学为例,“Boys,Be ambitious(青年们,要胸怀大志)”自确立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后,也逐渐成为了日本年轻人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句英文名言,数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日本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而随时代的变迁,“崇高”的含义也与时俱进——北海道大学近年来积极调整办学理念,致力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12]无论如何,校训绝不应该只是一句浮夸、空洞的口号。目前我国大学校训应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改变,达到功能上的真正转变,使校训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
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大学校训功能的充分发挥,改造我们传统的、过时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倡导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创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我国造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未来一代产生深远影响[13]。
行文结束时,笔者还想提一句,在搜集样本时,笔者注意到,北京大学迄今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校训。目前至少有四个版本,一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二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三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四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文中按版本一来处理)。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高学府之一,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是否也应当明确其校训呢?一个含义隽永的校训难道不应该成为北京大学在世界大学中一枚别具特色的标签吗?正如哈佛大学校训“Veritas”(真理)一样。北大应当拥有,值得拥有,必须拥有。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81.
[2]杜学元,庹红平.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朱玲莉.试论中国书院文化对日本私学教育的影响——以中国“白鹿洞书院”和日本“咸宜园”为例[J].齐鲁学刊,2011(05).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92866.htm
[5]张品端.《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的流传及其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6]杜学元,庹红平.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7]日本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水平综合评估的排行榜[DB/OL]. http://jp.chsi.com.cn/rank/2010/0330.html
[8]华南理工大学启用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DB/OL].http://www.chsi.com.cn/jyzx/200607/20060707/544084.html
[9]东京大学: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DB/OL].http://www.cnr.cn/jy/lx/lx/200801/t20080104_504671060.html
[10]有感于校长不知道“校训”[DB/OL].http://www.jyb.cn/gb/2005/06/28/zy/5-dszk/3.htm
[11]多数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部分学生不知校训[DB/OL].
http://news.qq.com/a/20070725/000431.htm
[12]今天:胸怀大志青年人应具国际性[DB/OL].
http://tech.hexun.com/2011-11-03/134837413.html
【中山大学校训解读】推荐阅读:
中国大学校训大集合11-14
中山大学硕士09-16
中山大学专业介绍10-19
中山大学世界通史考研09-17
中山大学生物化学09-20
2022中山大学开学时间10-21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10-31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06-29
一个中山大学考研经验09-28
中山大学会计学硕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