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

2024-08-09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精选9篇)

1.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 篇一

圩田开发是历史上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

据统计,两宋318年间,长江下游圩区共发生水灾120次,旱灾93次,水旱灾害的发生率分别为37.7%和29.2%,远远高于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一次灾害发生,少则几个州县,多则十几甚至二三十个州县同时遭受灾害。水旱灾害的发生不但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减少中央财政收入,也会摧毁民居,破坏人们的基本生活设施,严重的还会引发灾民流徙,造成社会治安恶化等社会问题。

宋代长江下游圩区自然灾害的频发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直接影响以外,还与当地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对圩田的过度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废湖为田,或随意改变河道,众多的圩田将水道系统打乱,外河水流不畅,圩内排水和引水难度增加,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严重局面。同时,大量构筑圩田,也会影响到湖泊的蓄水量,使水无处可泻,容易发生水旱之灾。如在浙东,自从占湖为田之后,因为丧失了蓄泄的能力,造成连年水旱相循,无处无水旱的严重局面。长江下游地区人民大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使湖面缩小,造成了生态的失衡,这是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保证灾区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宋代政府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减轻灾害对灾民生活的影响。

宋时,政府设有常平仓、义仓、广惠仓等仓储。常平仓主要用来调节市场粮价,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发生水旱灾荒时也可用于临时救济。义仓和广惠仓都是为救荒储谷而设的专门性仓储,其物资由平时储备,当灾害发生时,随时动用储粮对灾民进行救济。这些数目众多、类别不一的粮仓在长江下游各市镇广泛设置,星罗棋布,在宋代长江下游灾害救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政府十分重视圩区水利事业的建设,积极鼓励地方官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数量、规模、水利设施的管理与使用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开渠、建堰、修陂等以灌溉排涝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占了半数以上。如阳陂湖、西湖、峰岩湖等,灌溉田地都能达到数千亩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对预防和应对水旱灾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圩堤的护养上,采取了人工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工程方面加固圩堤,是人们治圩的主要举措,其方法是将圩堤的用料由原来的泥土换为石板,从而大大加强了圩堤的抗潮强度。在生物措施上则是在堤岸上植以各种树木,深植于堤中的树根勾络在一起,成为护堤的屏障。

防灾之外,宋政府更重视灾时的救济和灾后的重建,使赈济与蠲免相结合,并建立恤民机构用以安置灾民,从而有效地减缓了灾荒对民众生活的冲击。为尽快恢复灾区的农业生产,政府除提供必要的支持外,还注意减轻灾民的负担,并通过设置一些恤民机构来安置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灾民。

除了政府的救灾举措外,圩区民间的救灾与救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南宋,随着国力的衰微,政府救济事业逐步萎缩,而民间的互助行动却在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1、下列对宋代长江下游圩区自然灾害的`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灾害频繁发生 B.受灾面积较大 C. 灾害季节性强 D.灾害破坏性大

2、下列关于宋代长江下游圩区自然灾害的成因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地人过度开发圩田,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直接导致自然灾害发生。

B.当地人开发的圩田打乱了水道系统,使外河水流不畅,圩内排水和引水难度加大。

C.当地人构筑大量圩田,影响湖泊的蓄水量,使水无处可泄,易发洪水灾害。

D.圩区人大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致使湖面缩小,从而导致了生态的失衡。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长江下游圩区发生的自然灾害,除自然因素外,更多的是当地人的人为因素。

B. 自然灾害发生时,宋代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轻了灾害对灾民生活的影响。

C. 人们治圩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人工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工程方面加固圩堤。

D. 宋代长江下游圩区的宗族和民间救济十分发达,已成为政府灾荒救济的有力补充。

参考答案:

1、C. 2、B. 3、A.

★ 宋代社会结构

★ 理学对宋代、社会及妇女的影响

★ 如果当时的歌词

★ 宋代工笔花鸟画与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的论文

★ 货币战争读后感

★ 《货币战争》读后感精选

★ 只是当时已惘然散文

★ 宋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 当时的星光散文

★ 宋代春天的诗词

2.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 篇二

1 建国以来沿淮流域洪涝灾害情况

据历史资料统计, 在1954~2007年的53年间, 沿淮河南段共发生较严重的初夏涝4次, 平均约13.5年一遇;7~8月发生的较严重的夏涝年份有17次, 平均约3年一遇。沿淮行蓄洪每次因外水顶托, 内涝不断发生或加重, 由于内水主要靠自流外排, 外水稍高时就要关闭排水闸门或涵洞, 此时即使较正常的降水也会引起内涝, 造成“关门淹”。外洪内涝的危害是严重的。有的年份洪水滞留时间长达1个月, 受自然降水的影响, 洪水往往时涨时落, 影响区受淹农田常常几种几淹。仅2007年, 上、中游流域受灾面积就高达66.67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2 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

2.1 历史因素

古代淮河水系, 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组成。据史料记载, 元代之前, 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 但为时较短, 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 到了元、明两代, 由于建都北京, 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 (即漕运) , 在治河策略上, 对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 阻黄河北决, 迫使南行, 造成黄河逐渐以南流入涡、颍为主, 或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为主的局面, 淮河水系也因此受到扰乱, 水灾日益频繁。直到清咸丰5年 (1855年) 黄河在河南兰阳 (现兰考) 铜瓦厢决口北徙, 才最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黄河夺淮的结果直接造成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 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 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 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 造成排水不畅, 水无出路。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 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 形成背河洼地。

2.2 地形因素

2.2.1 落差不均衡。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 流经河南、安徽, 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 全长约1 000km, 总落差200m。而从源头到淮滨的上游360km河段, 落差就有170m之多, 占总落差的89%。由于中下游地势平缓, 洪水下泄十分缓慢。

2.2.2 支流特别多。

淮河上中游水系呈不对称的扇形分布, 支流众多, 均发源于山区和丘陵区, 源短流急, 较大的支流有颍河、沙河、洪河、汝河、涡河、西淝河、浍河、沱河等, 其中颍河长557km, 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这些支流多系平原河流, 河道平直, 水流缓慢, 径流量季节性强, 上、中游冬、春季常断流, 夏、秋季暴雨时河水猛涨, 甚至溢出河道形成涝灾。南侧支流短而少, 均源于大别山区, 系山地河流, 径流量大, 是淮河水的主要来源, 主要有浉河、史灌河、淠河、池河等, 自南向北流入淮河, 河床比降大, 水势湍急, 徒涉困难。每降暴雨, 众多支流很快将广大地区内的地表水汇入淮河主干道, 势必造成巨大压力。

2.3 气候因素

淮河干流及其支流上游的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 都是夏季暴雨的多发地区。其中伏牛山区, 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mm以上, 大别山区超过1 400mm, 这2个地区也是淮河降水最多的地区。

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 (包括台风倒槽) 、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 以前2种居多。在雨季前期, 主要是涡切变型, 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大范围持久性降水是由切变线和低涡接连出现而形成。初夏梅雨期长短、雨量的多寡, 基本上决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 如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连阴雨时间长、雨量多, 形成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查近百年来的台风资料, 发现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 亦即台风雨可以影响整个淮河流域。台风型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 如“75·8”林庄暴雨, 6h雨量830mm, 接近世界纪录。

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 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 一般自南向北或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冷锋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 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 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 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 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 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 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 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3 治理措施

3.1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针对当前处在河南粮食核心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历史机遇下, 要加大淮河流域各支流的治理和沿淮各大、中、小型水库的再改造, 增强湖 (河) 水的调蓄功能, 提高其生态效益, 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保证沿淮河湖洼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可将这部分人集中迁到安全地区建一些小集镇, 可以通过发展水产养殖和一些小型企业等来增加群众收入, 也有利于沿淮农民的脱贫致富, 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3.2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治理水土流失

环境的破坏和过度耕作, 是造成淮河水灾的重要原因。因此, 应鼓励在淮河流域大规模成片造林, 发展生态农业, 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经济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要高。对一些地方也可以进行农田林网化改造, 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 降低水旱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徐迎春, 吴永生.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致灾原因分析[J].治淮, 2007 (4) :11.

3.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 篇三

关键词:季风环流;暴雨;洪澇灾害;天气气候

引言:对于暴雨而言,官方的定位标准是将24小时之内的降水量超过或等于50mm,连续数日降水量累计达到400mm或者高于其以上的被视为大暴雨,如降水量达到800mm或者80mm以上被视为特大暴雨,我国在1991、1996、1999年夏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发生过由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暴雨的形成是大气层中较多的水汽做剧烈上升运动所造成的,暴雨的形成也有规律可循,在天气系统运动迟缓或者停滞时就较容易形成暴雨,天气系统如在停滞时间较长时就容易形成特大暴雨。对于暴雨的形成,相关的行业专家在很早就作出解释,暴雨的发生是不同的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短波槽、低涡、气候等都是造成暴雨的前提条件。

一、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所需的气候条件

长江流域因水资源较多,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而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就是持续性的多发暴雨,那么在什么样的天气气候的影响下才有可能会引起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呢?这是相关研究人员都有待解决探讨的问题。在夏季,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受东亚夏季季风环流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客观的考量东亚夏季季风环流对长江流域气候所造成的影响是源头所在,这项研究在国内外都进行了多次考量。对东亚季风指数既要能表达出东亚季风的环流强度,同时也要反映出降水多寡的变化。

二、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尺度环流特征

在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曾多次发生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最后经有关专家研究得知,其跟长江流域降水量所处的时期有关,此阶段正是长江流域降水量的偏高期。但经过有关专业人员的研究得知,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大都发生在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的背景下,这就表明,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不全跟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1991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地是长江中下游和江淮之间;1996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主要的发生地是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和潘阳湖;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主要的发生地是长江全流域;1999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地是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此期间太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1998年的长江流域降水当中,6~8月持续的降水时间较长,对1991、1996、以及1999年夏季长江降水量分析可知,其与1998年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特征相似度极大,1998年的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尺度环流特征是:东亚中高纬冷空气与热带季风涌多次交汇于长江流域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多次东移到长江流域上空!加强长江流域梅雨锋的强度(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在以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低于548位势什米低压控制,造成梅雨锋区的低压系统加强、移速减慢1998年夏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系统的最佳配合。

长江流域的水汽主要是来自热带季风涌,冷空气主要是来自北方,这种环流条件在每年的夏季都有可能出现,但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却不是每年都有,原因就是东亚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向的环流条件相互配合在一起的概率极小,因此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

三、讨论与结论

总的来看,夏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引起的,其天气特征是东亚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相互配合而来的,在夏季,东南亚的高低纬度呈现出来的是20~30天的低频振荡,这种低频振荡有利于长江流域的交接维持,其主要探讨结论如下:

1、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引起的,但在其的影响之下,长江流域不一定在每年都会发生洪涝灾害,具体还受东亚东南西北方向气流的控制。

2、夏季长江流域的暴雨洪涝灾害天气尺度的环流特征是东南亚的高低纬度呈现出来的是20~30天的低频振荡。

3、夏季东亚中高纬环流系统如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就有利于高纬的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还对青藏高原上空的低压系统有好的影响,对于长江流域的梅雨锋低压扰动有利于加强;东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涌入北方的过程当中会出现200~30天的低频振荡,这有利于热带暖湿气流能不断的向长江流域的上空输送。

总的来说,长江流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影响因素具有多种多样,虽然长江流域在发生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时的气候背景以及天气尺度是同期的,但其的变化尺度以及波动尺度却是能为长江流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研究给出较多的图像资料,就对夏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研究成果即其都发生在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的气候背景下,这一结果就给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后的研究工作能有一个基本的研究朝向,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在之后的研究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无疑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影响重大,因此,做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研究是当下研究者们的重中之重。下游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条件不只是天气气候条件,其还与环境、气温、积雪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素相关。

参考文献

[1] 张庆云,陶詩言,张顺利等.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J].大气科学,2003,27(6):1018-1030.

[2] 范梅珠,江吉喜.1999、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成因对比分析[J].气象,2001,27(4):38-41.

[3] 郭华,姜彤,王国杰等.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湖泊科学,2006,18(5):443-451.

[4] 姜彤,苏布达,王艳君等.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2):65-68.

[5] 郭裕福,赵彦,王嘉等.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与海温异常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2002,19(3):391-404.

4.长江南通辖区船舶碰撞原因与预防 篇四

长江南通辖区船舶碰撞原因与预防

船舶碰撞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水域污染、船舶受损甚至沉没等后果.文章通过对长江南通辖区至两年问碰撞事故的统计,分析了其间船舶碰撞的特点和原因,并就预防船舶碰撞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作 者:张黎光 薛建军 ZHANG Li-guang XUE Jian-jun  作者单位:南通海事局,指挥中心,江苏,南通,226004 刊 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PPING COLLEGE 年,卷(期): 8(3) 分类号:U698.6 关键词:南通辖区   船舶碰撞   原因   预防  

5.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 篇五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体捕捞量现状及波动原因

对-长江口亲蟹汛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亲蟹平均壳长、壳宽和体重分别为61 mm、66 mm和142 g,雌雄个体比例为1:2.16;同期亲蟹年均捕捞量为2.03 t,最大持续产量参考值为1.06 t.研究期内亲蟹个体规格差异过大,捕捞量变动剧烈且时间分布有前移趋势,捕捞量相关因子的年间变动没有显著规律.此外,插网作业方式应予以禁止或限制,九段沙附近水域的捕捞强度也应得到有效控制.

作 者:刘凯 段金荣 徐东坡 张敏莹 施炜纲 LIU Kai DUAN Jinrong XU Dongpo ZHANG Minying SHI Weigang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214081刊 名:湖泊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KE SCIENCES年,卷(期):19(2)分类号:P3关键词: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

6.农村雷击灾害频发原因与对策 篇六

一农村雷击灾害频发的原因

1.农村建筑物没有采取必要的防雷设施

湖北省鄂州市土地面积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也有部分的滩涂地。农村的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 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对于所选择的房基地, 也很少进行雷击风险的评估, 基本上都是随意的选择地点, 进行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的建设, 根本没考虑到防雷这一条。还有的农户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上, 没有设置最基本的防雷设施, 比如避雷带或者防雷针。同时, 农户建筑物框架立柱内的钢筋也没有直接通到屋顶, 主筋电气连接也不到位, 根本无法起到防雷击的作用。比如, 2013年的这次雷击事故, 就是由此引发的重大财产损失。

2.家电、电信等电用设备的防雷设施安装不合规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 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送家电下乡, 使农村的农户家用电器基本普及了, 比如冰箱、彩电、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而农村的这些电力线路和通信的线路却是很凌乱地分布在居民区里, 同时, 这些线路上还没有采取合理、科学的防雷设施。雷电交加的日子, 很容易使雷电击中建筑物之间的架空电缆, 电波从而进入配电箱, 引起爆炸, 造成人员的伤害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另外, 农户家的线路入户时, 在入户处没有进行防感应雷的处理, 更没有进行线路套铁管的减弱雷电波防护;还有的农户家的卫星有线电视的接收天线也没有设置防雷击措施, 所有的这些, 都会成为雷击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源。

3.农户的雷击防御知识太贫乏

我们知道农民的生活区域基本上都在田间地头, 或者在山坡上、山顶上、水塘旁, 其实这些空旷的地带是最容易遭到雷电袭击的。而且这些地方还没有人身躲藏的安全地区, 有的农民为了避雨跑到了大树下, 反而提高了自己被雷击的可能性。比如:湖北省鄂州市在2010年发生的雷击事故, 7月23日在那个雷雨交加的日子, 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东井村的一名村民在田间抢收水稻的时候, 遭雷击死亡, 这就是不了解防御雷击知识的后果。

二农村防御雷击的具体对策

1.农户房屋建筑的防雷击对策

对于农户的房屋建筑, 由于多是用水泥预制板做房顶或者做楼房的楼板, 一定要进行接地的防御雷击处理。对于屋顶有太阳能热水器的, 要安装防雷击的避雷针, 若是农户房顶上还有电线的, 就一定要把电线设置在防雷针能保护的范围内, 同时还要接好地线, 以做到真正防雷击的作用。房屋建筑比较小的, 建议在房屋的两端设置两个避雷线, 引到地面;若是房屋建筑比较大的, 就最好在房屋的四角各设置一个避雷线, 都直接引到地面。另外, 农户在选择建房基地的时候, 最好选择地面较低的位置, 不要地形突出于周边的环境, 房屋周边最好不要太潮湿, 这些都不宜于引来雷击, 属于非易雷击区。

2.农户电用设备的防御雷击对策

农村多是架空的线路, 雷雨交加的时候, 线路感应雷电流的几率较多, 因而遭到雷击的几率也大, 最好在线路入户前做好防御雷击的措施, 比如电线入户前, 套上16厘米长的钢管, 把它埋入地下, 再引到室内, 或者采用16厘米长的屏蔽线进入农户室内, 同时把屏蔽线的两端接到地面。另外, 农户家里的电视线和电话线可不能同电源的线路在一起, 电视线和电话线的入户处安装保护器, 这样就可以把雷电的电流引到地下, 人和电器就安全了。对于村外的线路, 要在架空线路上安装避雷线, 在电线杆上设置保护器。

3.加大防御雷击的宣传力度, 普及防御雷击的常识

湖北省鄂州市2010年发生了农户遭雷击事故后, 就成立了鄂州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 针对农民防御雷击常识的贫乏, 决定加大开展防御雷击知识宣传力度, 强化农民对防御雷击灾害的自卫意识, 防止雷击事故的再次发生。首先, 农户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时, 要掌握以下防御雷击的知识:当你处在空旷的地带时, 应该马上蹲下, 双手抱住膝盖, 胸口下低贴紧膝盖, 将头部低垂, 这样可以避免被雷击到;当你正在河流、湖泊或者水田里时, 要马上到岸上来, 因为水是导电的, 在水里很容易遭到雷击, 鄂州市2010年的两个被雷击的农民, 当时都是在自家的水稻田中;雷暴天气在室内, 将门窗关闭, 防止雷电从门窗的缝隙中侵入, 最好把家里的家用电器电源切断, 并且要拔掉家里电话的插头, 这时, 不要进行淋浴, 防止雷电通过水流击中淋浴者。

三结语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政府和气象局, 很重视加强本地区农村的防御雷击工作, 将防雷减灾工作做为重要的公共安全管理事项, 建立了预测预报预警系统。鄂州市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多次召开有关部门的会议和经常组织防雷的专项检查。同时加强对防御雷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消除了很多防雷安全的隐患死角, 减少了农民遭受雷击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摘要:湖北省鄂州市的农村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家家户户都新建了高大的房屋, 家用电器也增加了很多, 由于农民防雷知识浅薄, 没有适当的防雷设施, 以至于这几年接连发生几次村民遭雷击的惨事, 不仅造成人员的伤亡, 还使农户的财产遭遇损失。本文通过对农村雷击灾害频发原因的分析, 提供给大家预防雷击的对策, 希望对农户有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雷击灾害,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罗金平, 林苗苗, 孙俊艳, 等.南阳市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1) :246.

7.浅析煤矿瓦斯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七

【关键词】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其中瓦斯灾害是煤矿伤亡、损失最大,而且频繁发生的事故。因此分析煤矿瓦斯灾害的现状,探究瓦斯灾害发生的条件和原因,进而探讨预防和治理措施,对保障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煤矿瓦斯灾害现状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外还含有二氧化碳、氮气、硫化氢、水汽等。

当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一般为5%~16%)时,就有可能发生爆炸。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使爆源附近气体以极大速度向外冲击,不仅会破坏井巷设施,中断生产,有时还会引起煤尘爆炸、矿井火灾、井巷垮塌等二次事故,而且爆炸后生成的有害气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瓦斯使人窒息,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而瓦斯爆炸还会引起煤尘爆炸。瓦斯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矿井瓦斯灾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

瓦斯灾害事故已经占全国煤矿重大事故总数的70%以上。据统计,1990-1999年,全国煤矿共发生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402起,共死亡27495人,其中:瓦斯事故2767起,共死亡20625人,占3人死亡事故总数的69.14%,死亡人数的75.01%。

由此可见,煤炭安全生产问题早就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而瓦斯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也值得我们关注。

2.煤矿瓦斯灾害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分析

瓦斯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充足的氧气。下面将介绍三个必备条件与瓦斯灾害发生的关系,以及原因分析。

2.1一定浓度的瓦斯

瓦斯与空气混合后,按照体积来计算,瓦斯含量在5%~16%之间时,遇到火源后就能引起爆炸。5%~16%这个瓦斯含量就是瓦斯的爆炸界限。

当瓦斯浓度低于5%时,遇到火焰会在火焰的外围形成燃烧层,不会爆炸;当瓦斯浓度高于16%时,遇到火仍会燃烧,但是失去了爆炸性;当瓦斯浓度为9.5%是,由于瓦斯和氧气完全反应,其爆炸威力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瓦斯爆炸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温度、压力增大、别的气体或煤尘的混入等因素的影响。

2.2高温火源

瓦斯的引火温度,也就是点燃瓦斯的最低温度,是引发瓦斯爆炸的必备条件。而电气火花、煤炭自燃、明火作业、井下抽烟、违章放炮、火柴、打火机以及摩擦、撞击产生的火花都可以点燃瓦斯。

2.3氧气含量

在空气与瓦斯混合的气体中,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时,瓦斯爆炸界限就会随之而减小。当氧气含量低于12%时瓦斯就会失去爆炸性。

3.瓦斯杂货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上文已经提及到《瓦斯爆炸需要三个必备条件,而在井下生产过程中,有矿工惊醒工作,不可能通过降低氧气浓度来达到防治瓦斯爆炸的目的。必须保证氧气浓度,因此,为杜绝瓦斯灾害,杜绝高温火源和防止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成为关键。

3.1瓦斯抽放是一个根本治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矿区通风系统,保证稳定的工作面通风,稀释瓦斯的浓度来消除引爆的危险性。

3.2杜绝明火火源

建立严格的检身制度,杜绝非生产需要的火源,如井下严禁吸烟,携带如火柴、打火机等点火物品入井,明火照明等。对生产中无法避免的高温热源,可以采用专门的措施来眼见控制,像只准许使用特制的矿用安全炸药和电器设备,加强井下火区的管理,禁止井下拆开矿灯等。

3.3加強瓦斯浓度的见得,可以专门配备瓦斯检查工作人员坚强检查,可以每隔几十分钟检查一次;或者装备瓦斯在线自动检测系统,可得到工作点瓦斯浓度的实时连续变化情况。一旦瓦斯浓度达到0.4%,则暂时停工,并采取措施,直至达到要求,才能复工。

4.小结

矿井瓦斯灾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他不仅破坏了煤矿的正常生产活动,而且还严重危害了井下矿工的生命人生安全,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瓦斯灾害我们也不要“谈虎色变”,同样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利用科学的手段,严格的纪律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严格要求、管理。总之,在我国已经开始了对瓦斯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一定能够得到改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铁岗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2]茅文达.云台山隧道施工瓦斯防爆问题探析[J].隧道建设.1990(4).26-34

8.高边坡地质灾害原因机理分析 篇八

高边坡在穿越山区丘陵地带的高速公路中很常见,并且其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多。其中以滑坡坍塌居首。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铁路部门就遇到了严重的滑坡和高边坡问题,因此对其研究起步比较早。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高边坡及防滑坡技术也日益更新,使工程质量及安全得到了保证。本文以二(连浩特)广(州)公路(粤境)怀集至三水段高速公路某一高边坡为案例分析高边坡滑坡塌方产生的原因机理及处置措施。

2 工程及地质概况

二(连浩特)广(州)公路(粤境)怀集至三水段高速公路广宁至怀集段长38.85km。设计速度80km/h,路幅宽32m,双向六车道。其中互通立交2处,服务区1处。路线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高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边坡普遍存在。其中K107+760~K111+635(含怀城服务区部分)高边坡(边坡高度大于30m) 6处;一般边坡(边坡高度小于30m) 25处,共计31处。

3 滑坡塌方过程概况

3.1 滑坡塌方简介

由于怀集地区的连日暴雨,造成怀集服务区匝道右侧边坡在2010年5月8号晚发生浅层滑塌,具体位置为GFK0+475~GFK0+490,滑塌范围自一级坡脚到二级平台以上3m左右。

3.2 GFK0+475~GFK0+490设计及施工概况

服务区匝道GFK0+370~GFK0+520段右侧边坡原设计为三级边坡,其中第三级边坡设计采用漫坡铺草皮防护,坡率为1∶1,第二级边坡原设计坡率为1∶1.25,采用拱架植草防护,后变更为3cm无挂网客土喷播防护,已于2009年7月22日交由绿化队施工;第一级边坡原设计坡率为1∶1.25,采用拱架植草防护,后变更为TBS植草防护,GFK0+500~GFK0+520段保留拱架,其余地段取消拱架防护,绿化为TBS植草防护,GFK0+500~GFK0+520段拱架和绿化已于2009年8月10日施工完成;第一级、第二级平台封闭砌体于2009年5月18日前完成施工。

4 滑坡坍塌形成机制及原因分析

4.1 滑坡坍塌形成机制

由于本边坡为顺层边坡,由黄润秋[1,2,3,4]等人提出的,顺倾岩层的蠕滑—剪断模式,其“概念模型”是一个受控于坡体层间软弱层夹层“滑移(弯曲)—剪断”模式。即边坡可分为变形性质不同的两个部分,即中上部分的顺层滑移段和下部的弯曲—隆起段。在力学机制上,对应于“主动传力区(Ⅰ区)”和“被动挤压区(Ⅱ区,坡脚)。Ⅰ区坡体在自重下滑力的驱动下,沿坡体内的层间软弱夹层产生顺层滑移,而坡脚的Ⅱ区由于岩层不出露,故产生被动挤压,其结果是岩层只能通过产生垂直于层面的变形,即“弯曲—隆起”,最终被剪断导致滑坡。从而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是边坡的次滑面段,也就是切层剪出段(锁固段)。因此,控制滑坡的关键在于设计开挖中要预留足够的安全厚度。

通过现场的勘察、调研,初步分析判断,边坡浅层节理面与地层层理相交形成滑塌面,由于连续暴雨,且时间较长,堑顶较平缓,雨水从岩石裂隙渗入坡体内,岩石较破碎,遇水易风化,形成临空面,造成山体的应力失衡,诱发山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边坡局部滑塌。该工点边坡的岩性为粉砂岩、砂岩、碳质泥岩,岩层软硬相间,存在不利结构面,且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使坡体失稳,诱发崩塌。同时由上面模型可知,设计中的预留安全厚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4.2 滑坡坍塌原因分析

(1)地形地貌的影响

本边坡为顺层边坡,岩性主要为强、弱风化相间的变质粉砂岩地质,节理发育,岩质软弱,岩体较破碎,下雨易遇水软化,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属于构造发育段,岩层产状有较大变化,倾向外侧路基。易形成临空面,从而发生滑坡坍塌。

(2)强降雨的影响

该边坡地下水较发育,水受大气降雨直接补给,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季,水位埋深随季节变化。由于在雨季发生滑坡坍塌,所以强降雨对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且强降雨通过破碎岩石,渗透于破碎面,使边坡一级平台至坡脚处局部发生坍塌,并逐渐形成贯通滑动面,整体滑动,危害路基。

(3)人为因素

在很多滑坡中,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一般占40%左右。常常是因为没有合理设计或者未按正确的施工方案施工。比如锚杆长度并未设计到达滑动面以下,从而造成了所谓的“坐船”现象,并未起到真正的设计作用。还有此处当原有稳定山体坡脚因修建公路人为切坡,形成临空面,造成原有山体的应力失衡,诱发山体产生变形。从而由上面的“滑移(弯曲)—剪断”模型可知,上面的压力太大,推移坡脚处,并在坡脚处产生应力集中,当累计到一定程度,坡脚处就会产生坍塌,坍塌夸大即会产生滑坡。应该及时防护,做抗滑挡墙,抗滑桩等等,但由于费用比较高,往往在设计和施工中被忽视。

5 措施及处理方案

5.1 对发生的塌方滑坡,采取治理方案

建议采用:“抗滑挡墙+内包透水材料+外包浆砌片石”形式防护施工,具体实施为:先清理边坡干净至滑塌面,再对护脚处进行抗滑挡墙(C20混凝土)基础形式施工,挡墙以上回填碎石和砂等透水材料,纵横向每隔2m设置泄水孔(采用Φ10cm的PVC管),外包满铺浆砌片石施工。平台封闭则用M7.5浆砌片石接顺排水系统。

5.2 防止滑坡塌方的对策及措施

(1)在设计阶段,要做好勘察工作,熟悉滑坡产生的机理,预测可能产生滑坡的地质带,在源头上减少滑坡的产生。

(2)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每个工序需标准化。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施工。

(3)做好监测工作,现在很多方面已经请了第三方做监测方。施工方在每级台阶上布置3~8个点,每天进行地表沉降的测量。但是往往由于滑坡产生很复杂,有的发生滑坡只是瞬间。比如,平台没沉降,但平台下已经坍塌,但是还没形成滑动面,此时如果光靠地表沉降来判断就不准确了。所以需要第三方加强监测,把危患防于未然。此外监测方法与手段单一,自动化的监测技术和信息反馈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便于监测结果的相互印证,综合分析的参数如水位、应力变化、降雨、低温、地声、振动等尚没有应用。此外新技术如GPS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还没有采用。

(4)加强防排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策和措施。如改善滑坡范围内的排水系统,可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盲沟等等。具体可设坡体表面排水、堑顶排水、坡体深层排水、边坡浅层排水、堑顶截水沟、各平台截水沟及堑顶截水沟连接的急流槽,可用灌木遮挡等措施,使边坡景观自然协调。

(5)削坡减载。由上面分析可得,放缓边坡可以减少对坡脚的压力及剪应力,所以此方法是比较经济和适用的措施。

(6)设置抗滑桩、挡土墙或预应力锚杆、抗滑挡墙、护面墙、浆砌片石护坡、拱形骨架内植草、网格骨架内植草等,对高边坡工程真正起到“固脚、强腰”的作用。

6 滑坡坍塌造成的损失

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造成了滑坡坍塌,不仅影响了边坡的质量还给路基的施工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了人工、材料费用的增加。据统计共造成了40多万元的损失。还破坏了当地的环境,使高边坡工程和周边的环境脱节,施工场面比较差。必须加以重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总计塌方数量有1170.4m3,采用“抗滑挡墙+内包透水材料+外包浆砌片石”形式防护施工,不仅有利排水,而且满足了受力要求,使滑坡坍塌的问题得到解决。

7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介绍,必须意识到滑坡坍塌的地质灾害。同时要做好防治工作,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阶段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充分了解滑坡产生的条件,再结合定量分析确定滑坡的防治方法。

(2)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坍塌,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而在暴雨或地震的情况下,会失稳。

(3)应该加强排水系统,防止水侵入造成软弱带,形成滑动面。并在前缘修筑挡墙,加强监测。做好坡面防护,在易滑断面打锚杆、预应力锚杆等(必须深入滑动面以下)。

摘要:通过广贺高速的实例,讲解了高边坡滑坡塌方的重要性、造成的损失及塌方后的处置措施。同时也提出了防止高边坡发生滑坡、塌方的一些预防性措施。

关键词:高边坡,滑坡塌方,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黄润秋,王士天,张倬元,等.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与工程环境效应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LOKY,WAIRSC,Time-dependent deformation of shaly rocks insouthern Ontario[J].Canada Geotechnical Journal,1973,15(2),537-547.

9.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 篇九

1 雷电发生的成因

雷电, 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 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 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 可达20公里, 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 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 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 但总体而言, 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 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 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产生放电,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 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 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 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 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 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 从而产生冲击波, 导致强烈的雷鸣。

2 十堰市雷电灾害的现状调查分析

1) 近年来, 十堰市防雷中心通过进行一步加大防雷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争取政府、城建以及教育部门的配合, 防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十堰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 城市中建筑物导致雷电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建筑物内各种网络、通信、自控装置、楼宇智能系统等抗干扰的能力较弱的现代电子设备使用越来越普及、易燃易爆场所、电力供电设备的迅速增加等客观因素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愈来愈严重的趋势。2005年11月12日20点45分到21点10分 (11月7日立冬) , 十堰城区的上空电闪雷鸣, 骤雨急下, 随着一声震耳的雷声“登场”, 城区某学院漆黑一片, 变压器被无情的滚雷打坏了, 计算机网络大部分设备被雷击穿了, 移动通讯基站的设施被雷的烧毁了, 直接经济损失达40~50万元。雷声还拜访了十堰市公安交警支队花果考试中心, 击坏了考试设施, 造成一个多月考试瘫痪, 城区其它单位都不同程度的遭受雷的严重破坏。

2) 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 是防雷管理工作的簿弱环节, 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 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 同时雷击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和引发火灾的事例也很多。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 农村占80%以上。雷电灾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 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4月8日:竹山县溢水中心小学下午4:50提前放学, 五 (2) 班学生黄X和同学们一起12人放学回家, 在路上, 遭雷击身亡。5月1日:0KJ房县城关白露村数家电视机被雷击坏。由于现在的田野或山坡基本没有相应的安装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可供躲避, 很难找到安全的避雷场所, 人就在空旷的田地里成为“制高点”, 非常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

3 防御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普及防雷知识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湖北省气象条例》、《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十堰市防雷减灾管理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全面提高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 增强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如果遭受雷击, 有一部分遭到雷击后呈现死亡状态的人还未真正死亡, 但只要抢救及时多数可以恢复, 一要及时拨打医院电话或120急救;二要马上以心肺复苏法和人工呼吸进行现场应急抢救;三要及时向当地气象局和防雷机构报告, 以便第一时间实施雷灾调查。

3.2 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服务

气象部门要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 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 为广大农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尤其是偏僻的山区。

3.3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防雷投入

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基础设施的投入, 对农村的公共设施进行防雷检测, 安装必要的防雷装置。在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宽带”的建设过程中, 同步安装防雷设施, 对农村的电力、电视、通信等线路进行屏蔽和先进的处理技术, 以有效减少架空线, 减少空旷的农村田野把雷电引入室内的概率, 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人群经常活动的农村开阔地带选择适当地点建设有防雷设施的避雨、防雷和休息的简易亭阁等设施;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防雷设施严重不足、雷击隐患普遍存在的现状, 保障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安全。

3.4 建立雷电灾害气象信息员队伍

在各单位和乡镇、农村建立兼职的雷电灾害气象信息员队伍, 通过加强对这支信息员队伍防雷减灾基本知识和避灾自救的基本能力培训, 同时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及时向气象等相关部门报告, 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

4 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的发生有自然、人为和社会的因素, 从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吸取教训, 采取相应的雷电灾害防护对策和措施, 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雷电灾害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法院司法技术证据调查实施细则下一篇:2024年度党群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