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的建设

2024-06-18

网络强国的建设(共10篇)

1.网络强国的建设 篇一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秦安:提升网络强国建设的执行力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秦安:提升网络强国建设的执行力。

“集思广益用好机遇,众志成城应对挑战,立行立改破解难题,奋发有为进行创新”,总书记的新春寄语,同样也是对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年期望。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工作在统筹全局、驾驭大局、先后有序、缓急兼顾中走出了第一个年头。2015年,我们将更加信心百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执行力度,革故鼎新,贯彻战略意图,蹄疾步稳,完成预定目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要善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工作的“穿透力”;要善于分解任务,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的“协调力”;要善于打赢的关键战役,注重质量、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这些都将呈现为网络强国战略的执行力。

提升网络强国建设执行力,依托“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的冷静判断,确保始终战略清晰。我们要始终认识到,我们网络强国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清醒认识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强国的已有成绩、现实差距和世界影响,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提升网络强国建设执行力,依托“敬终如始、善做善成”的工作作风,确保战略落地生根。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作风,我们能够坚定决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防止战略设计不着力、战略执行不给力、事件应急无能力。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作风,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我们能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蛮拼”精神,凝聚力量、开拓前进。

提升网络强国建设执行力,依托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确保工作行之有效。网络强国建设,离不开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只有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才能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只有抓住网络空间的本质特,才能牵住“牛鼻子”,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网络强国建设时不我待。新的一年,我们必须在践行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过程中,更上一层楼,塑造中华民族崛起的网络空间政治新生态、经济新常态、文化新高度、军事新领域、外交新格局。

(作者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网络空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原标题:秦安:提升网络强国建设的执行力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云南中公教育 云南人事考试网

2.网络强国的建设 篇二

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强国,草根

一、草根的力量: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

(一) 草根:被网络文化形塑的群体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之下, 经历了网络初始传播、新旧媒体互动和外界力量介入三个阶段, 草根群体作为一个被网络文化形塑的群体, 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

按照以往的研究, “草根指和主流的、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活动力量。草根具备三个特点:顽强的生命力, 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大众性, 遍布每一个角落:通俗性, 广大群众容易消化接受”。

事实上, 草根群体的概念由网络而生, 又反过来构成网络社会的一大群体之一, 影响网络文化的构建。在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中, 草根群体慢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存在特征。

(二) “生生不息, 连绵不绝”:草根群体的属性

更确切地说, 草根群体是与精英群体相对应, 暂居弱势, 自身素质却在底层大众中占优的群体, 只是缺乏茁壮成长的土壤。因此, 草根群体的存量之大异乎寻常, 可显露出来的却为数不多。

草根作为由基层弱势群众构成的相对于精英阶层的群体, 几乎覆盖了中国版图的每一个角落。而其从事领域之多, 活动范围之广更是仅次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除此之外, 草根并不同于一般的大众, 因为其拥有更为出色的素质、眼界或技能。换言之, 草根群体隐含着一定的褒义元素。因此, 草根文化自来拥有脚踏实地并一直前行的思想信念。

与此同时, 草根之间的土壤共性极大, 联系密切, 占据的社会空间更是广阔, 既拥有或可以很快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又不至于因为社会地位而疏于与他人的联系, 这也是草根群体区别于精英群体的一大属性。

二、草根堆砌楼宇:建设文化强国的作用及对策

网络文化的特征繁多, 其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特征为多数学者所共识。而草根文化恰能在网络文化环境的四个特征领域给予文化强国极大的助益。

(一) 接收阳光:开放性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广泛的资源共享和打破时空限制上, 也体现在阶层模糊、标签简略等抽象层面上。草根群体乐于使用社交媒体来填补现实, 而非如同所谓的成功人士那样本身就拥有充实的现实生活。而在社交媒体热度依旧的当代网络环境, 这一批喜爱并擅长利用社交媒体的网民完全可以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 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创新事业, 从而实现文化强国。

此外, 文化强国也意味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社交媒体的使用成本极低, 覆盖面广, 方式喜闻乐见, 可谓进行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一大利器。而草根文化自身带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乐观幽默的自嘲习惯, 能够拉近文化间的距离, 从而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同时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因此, 妥善地对待草根文化, 改变其使用社交媒体的观念及主题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要手段。

(二) 关系紧密:互动性

网络社会的另一显著特征, 或是说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便是足够的互动, 而互动便决定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效率, 与此同时加大社会成员黏度, 促进社会和谐。相比精英阶层, 草根群体彼此更容易产生频繁而深入的互动。

继续运用“草根”这一生物概念的模型阐释, 草与草之间距离微乎其微, 乃至于根系生于同一片土壤, 血脉相连。而类似树木的精英阶层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则注重独立和尊严, 互动程度有限。

建设文化强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仅需要个人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而若充分利用草根群体大多以围绕话题为主的良好互动, 则不难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级传播机制, 从而为文化强国提供道德领域的智力支持。若草根群体重话题而多思考, 固然可以增加传播内容的深度;而若其重互动而轻内容, 也可扩大传播的范围, 对文化强国均有助益。

(三) 标签式的个性:虚拟化中的个性化

网络社会当中, 无论传者受众, 个性都十分鲜明。和订阅类似, 网络相对现实世界简略的拟态环境也提供了许多标签供网民寻找并认证, 从而达到某种少量共性的个性。如微博会在用户注册之处要求其选择喜欢的标签, 以便标签相近的用户联系, 并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

从个人发展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带有明显共性和贴标签性质的个性并不是真正的个性。可作为拥有中国梦的中国人, 民众需要一定的身份认同, 从而发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草根能够作为接受身份认同的先锋队, 承上启下, 带动大众与精英群体共同进行身份的进一步认同, 从而建设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印的网络文化。

(四) 敏感的风向仪:对议程的关注

以草根模型的视角来看, 作为柔弱低矮的青草, 对风十分敏感;同理, 作为社会中暂时无法占据大量物质精神资源的群体, 草根阶层对媒体所设置的属性议程十分敏感, 而按照属性议程设置理论, 实质性属性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情感属性, 即新闻报道引起受众情绪反应的方面, 探讨公众对实质性属性所持的态度是正面, 中立亦是反面。这与草根阶层的年轻与情绪化息息相关。同时, 由导向需求理论可知, 个体通过媒介搜寻信息的积极性越高, 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也越高, 而熟知网络媒体的草根阶层更易受到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一特性自然拥有两面的影响。草根阶层容易被舆论影响煽动, 同时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主流价值观议程的合理传输。就理解力而言, 草根阶层足够出类拔萃, 这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大幅度增强。那么, 在制定政治传播战略时, 便可以将草根群体假定为目标受众, 进行针对性地精准投放。

三、网络社会中的文化强国:未来的预测

(一) 草根型技术人才:网络强国的需求

网络社会的初步构成便是以相对完善的网络技术为依托的, 在未来, 网络强国必然是文化强国的前提。而精英阶层一向偏爱商业和政治领域, 最底层的大众群体又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 只有获得足够土壤阳光的草根才会投身技术领域, 完成民众向技术人员转型的过程, 为国家发展网络技术贡献力量。

事实上, 草根文化中坚韧顽强、乐于互助的部分恰巧符合我国需要开拓式发展技术的国情。由此可见, 在未来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中, 社会资源需要向草根群体倾斜, 扶持出坚韧向上的一批高素质的具备草根文化的网络建设队伍, 改变现有互联网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有限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二) 草根的茁壮成长:阶层的模糊

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草根群体的贡献, 与此同时, 草根群体也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确立自身定位, 宣传草根文化, 最终在二元的精英与大众阶层中间开辟出独特的文化阶层。

新的草根阶层并非被动地接受定义, 而是成为基层大众心中更为接近的标杆, 扮演着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对于工人的角色。换而言之, 社会阶层更加模糊。与阶层模糊同时发生的, 是知识鸿沟的缩小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矛盾内耗的降低而得以实现的跨越式增强。

在未来, 文化强国的楼宇并非依靠传统工业的钢筋混凝土筑成, 而需依靠方兴未艾、渐渐站稳脚跟的草根群体和草根文化堆砌。网络与其群体所承载的文化应当会作为社会舆论、公民活动、政治参与等多个领域的焦点存在, 而文化强国的主体、方式甚至直接目的都会与网络社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重要性决定了其应当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共识与关注。

参考文献

[1]王琳, 杨永志.论网络文化的现实维度[J].学术论坛, 2011 (35) .

[2]王富强.网络视角表达下“草根文化”发展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1) .

[3]李炳毅, 齐春梅.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文化强国[J].科学·经济·社会, 2013 (31) .

[4]彭毅力.网络文化:在生存论的视阈中——一种对网络文化本质的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 (6) .

3.维护网络安全 建设网络强国 篇三

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给社会进步注入巨大活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创业兴业,上网用网、在线互动已成为许多人

的生活状态。在充分享受互联网种种便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侵权时有发生,网上黄赌毒、暴力恐怖以及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屡禁不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刘云山强调,维护网络安全就是维护每个网民、每个公民自身的安全,设立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就是顺应社会期盼,推动形成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环境。要大力宣传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上网用网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要大力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帮助人们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抵御和防范网上有害信息的能力。要大力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民的道德自律,让网络更多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

为配合本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广大百姓中得到更有效的普及,体验展还特别设立了虚拟人物形象“小安”,围绕小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网络安全威胁,介绍百余个不同类型典型案例。同时,通过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实景体验木马病毒攻击、手机入侵破解、银行卡盗刷、个人信息窃取等常见网络安全风险,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防范意识,并学习防护技能。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北京农商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奇虎360、启明星辰、卫士通、绿盟、深信服、知道创宇等知名网络企业、网络安全企业将参加宣传周网络安全公众体验展,展示各自在网络安全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专家和部分网民代表也将出席宣传周有关活动,与公众进行对话交流。宣传周的其他重点活动还包括“网络安全知识进万家”知识普及活动、网络安全知识竞答、“网络安全专家30谈”专家访谈、网络安全知识大讲堂等。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定于每年11月最后一周举行,将在全国开展网络安全公众体验、公益短片展播、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制发网络安全手册等系列活动。

4.网络强国的建设 篇四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5.我与网络强国演讲稿 篇五

国家主席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表述和定位,让我们从发展和治理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既关乎“硬实力”的成长,也检验着国家治理能力的升级。

正如在飞机发明之前,战略家们很难设想,在陆地和海洋之外,还有“领空”这样一个特殊疆域,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加速发展,也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在短短前,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浏览器”,而眼下活跃在各类网络空间的年轻人,已经被称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前,一些干部还视网络为庞然怪物,前些年个别人甚至闹出过“错拿微博当QQ”的笑话,如今他们大多已进入触屏时代,成为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就网民数量而言,我们已成为首屈一指的网络大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网络强国。从发展角度看,我们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能力还相对落后,在均衡发展和人均带宽等方面,距网络强国的目标尚远。尤其要看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从泄露客户资料导致“查开房”,到个人信息失窃带来的“短信轰炸”,再到“棱镜门”的冲击波,互联网时代的蝴蝶效应,让任何人、任何领域都无法封闭于信息孤岛而独善其身。也正因此,英、法、德等很早就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美国还在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我国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升到战略高度,推动安全与发展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正是基于对这一全球化浪潮的审时度势。

技术升级带来治理转型,网络强国的目标内在于治理的现代化。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实质上是一个讲坛,人们通过话语参与公共事务并相互影响。在传统治理方式下,信息传播层级化,信息量更像是“倒金字塔”,职务越高的`人掌握信息越多;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网络化,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还是制造者。雾霾橙色预警时,学生究竟该呆在家里还是教室,教育部门尚在头疼犹豫,网上的讨论已是引经据典、如火如荼;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事发7分钟后就已由自媒体传遍网络;除夕之夜,网民们对春晚的品头论足,远比观看节目本身更为投入……面对如此情势,一些领导干部还抱着以往应对网络的“一怕、二躲、三堵”心态,自然无所适从。从“谋定后动”到快速反应、从行政指令到公共协商,公共治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转型,本身也是力行法治、促进“良法”与“善治”相结合的过程。

6.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 篇六

不久前,中央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又面向全社会公开颁布了《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人才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颁布和实施这个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制定实施《人才规划》,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整体部署,既是立足国内发展需要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到2020年“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是在对我国人才队伍实力和现状认真分析、科学预测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切实可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是在全面总结我国人才开发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形成的,对于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现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环节,针对当前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推进人才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7.关于网络强国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篇七

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必须总结好过往经验、规划好未来发展,将中国互联网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必然性。

(一)萌芽起步期(1984~1994),特征是实现科研通信应用到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历史突破。此阶段我国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了科研战略先导作用,跟踪世界信息科技前沿建立科研网络。

1994年,中国科学院主持实施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实现了中国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在国际上被正式认可为第77个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二)稳步发展期(1995~2003),特征是国家逐步建立管理体系,互联网建设和互联网应用全面铺开。在此阶段,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标志着互联网工作正式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在国家的统筹下,互联网服务迅速推广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经贸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纷纷成立。

(三)快速发展期(2004~2010),特征是互联网向各领域快速渗透,用户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此阶段,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纷纷出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不断融合,互联网随国民经济一道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四)跨越发展期(2011~) ,特征是国家建立战略管理机制,推动从互联网大国向互联网强国的转变发展。2011年,美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标志着全球互联网进入战略对抗时代。我国一方面通过自主4G标准、宽带中国战略等措施寻求技术和产业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立法等措施,完善互联网的管控治理体系。2014年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是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未来互联网发展问题的重大举措。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经验

2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从科研活动到社会应用、从局部示范到全面运营、从弱小到壮大、从紧紧跟随到局部创新的历程,成为当前国际公认的互联网大国,这一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回顾这段历程,我们总结认为:

(一)互联网是全球性战略机遇,必须以战略敏感性把握制高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变革。不同于错过工业革命的遗憾,我国及时抓住了信息化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基本实现我国与全球互联网革命的同步发展,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对多数发达国家的追赶。

(二)互联网是改革发展助推器,必须统筹发挥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各自作用。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大潮统一、协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从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原始创新,在为传统行业提供强大信息支撑的同时,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开辟了广阔的新市场,为中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提供了平台,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全球化进程的融入。

(三)互联网是一把高技术双刃剑,必须在加速发展和管控有度之间相平衡。

中国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内有顶层设计,对外统筹协调的特有体制特色。一方面,我国在20年间建成全球最大的IPv6下一代互联网、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互联网、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另一方面,在管理方法上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坚持法律、经济、技术手段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治理机制”2,推动互联网环境逐步走向规范发展的良性道路。

三、中国互联网强国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和目标,而且对推动建立更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国际网络空间秩序,意义重大而深远。

为实现此战略目标,我们建议如下:

(一)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自身相对优势,充分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创新管理机制优势和本土互联网市场规模优势。以中国本土互联网市场发展和中国互联网企业壮大为基础,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机制,共同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互联网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国互联网在国家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并全面融入国际互联网体系。

(二)必须建立我国互联网发展测度体系,统筹我国互联网发展,予以协同推进。我们认为,互联网强国可由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的贡献度;二是在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三是国际互联网治理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为此,我国互联网发展应重视建立上述三方面指标体系,落实责任部门,予以协调推进。

(三)必须提升把握战略制高点的能力,有勇气适度聚焦于未来变革性科技创新。

互联网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也面临重大变革性创新。当前,我们认为互联网未来发展呈现以下态势:一是新一代的互联网架构方面,演进和革命并行;二是新一代基础资源管控技术方面,加强管控力度;三是新一代搜索技术方面,驱动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应用。

8.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 篇八

继“宽带中国”之后,网络安全也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网信小组”)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新设立的中央网信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据悉,在成立中央网信小组之后,一些工作将摆在重要位置,如:制定一个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力气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成为维护网络安全主体……

中央网信小组的成立,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也标志着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真正成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们这个拥有6亿网民的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开始提速。

网络大国≠网络强国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三次浪潮》一书风靡世界,也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份惊喜。该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作为领跑农业文明几千年的中国,却在自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文明中落伍。这个发明火药的国家,却在1000多年之后用大刀、长矛迎战“洋枪、洋炮”,导致长达一个世纪的“被动挨打”局面。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与西方列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机会。

应该说,中国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科技改变生活。20年前,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互联网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家。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8%,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舞台,在党、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整个社会得以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在发扬民主、建言献策,尤其是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反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然而,“大”不一定“强”,“网络大国”并不一定是“网络强国”,中国离网络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也都需要尽快解决。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数据通常在70%~80%以上。更何况,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有28.6%。

同时,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多元。中国目前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仅2013年11月,境外木马或僵尸程序控制境内服务器就接近90万个主机IP。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此外,我国网络管理体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对互联网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明确表示,“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

顶层设计破解发展桎梏

如今,中国信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在对信息产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僵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年间,我国先后成立了不同的机构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中央网信小组成立之前,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推进工作,后归口到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曾经单设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负责网络安全管理。

然而,相比其他国家将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提至国家战略层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在《中央网信小组由来及影响》一文中写道,我国信息化管理机构缺乏权威,难以统揽全局。国家层面缺乏具有权威性、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当前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根本问题。

nlc202309051029

201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力度。《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央网信小组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汪玉凯看来,中央网信小组与之前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整体格局有着重大变化:首先,新组建的中央网信小组是党中央层面上设置的一个高层领导和议事协调机构。其次,出任组长的已经不是过去最高政府首脑总理,而是党的总书记,这将大大提高整体规划能力和高层协调能力。再次,这个小组不单是信息化领导小组,而是把网络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国家的网络安全上升到一个十分紧迫问题的情况下,突出网络安全并将其与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一并考虑,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经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在中央层面设立一个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驾齐驱的机构,就是因为这三个方面都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必须在组织架构上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谋划,防止由于战略失误导致颠覆性错误的发生。

这种顶层设计可视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要求的具体落实,也可看出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视。综合考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国家需要顶层设计来整体统筹考虑。成立中央网信小组使互联网管理更趋集中、更有效,特别是在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将更有作为,也更有意义。

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顶层设计,推进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仅美国就颁布了40多份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美国还在白宫设立“网络办公室”,并任命首席网络官,直接对总统负责。2014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宣布启动美国《网络安全框架》。德国总理默克尔2月19日与法国总统奥朗德探讨建立欧洲独立互联网,拟从战略层面绕开美国以强化数据安全。欧盟三大领导机构明确表示,计划在2014年年底通过欧洲数据保护改革方案。作为中国邻国的日本和印度也一直在积极行动,日本2013年6月出台《网络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网络安全立国”;印度2013年5月出台《国家网络安全策略》,目标是“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环境”。因此,接轨国际,建设坚固可靠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是中国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

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如果把网络强国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今年的“微软XP停摆”事件,去年的“斯诺登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安全成为我国迈向网络强国的第一道关卡。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推动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互联网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网络安全问题。

常态化的互联网治理必须建立在网络安全的基石之上。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中国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黑客攻击、传播病毒、窃取信息、侵犯隐私等行为暗流涌动,广大网民对信息安全的呼声十分强烈。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成为各方角力的主战场。2013年震惊世界的“斯诺登事件”再次证明,没有关键技术和自主产权的网络,没有对于网络安全的保护与防护,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将无秘密可言,都将无安全可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再强大的硬件设施都可能成为“聋子瞎子”。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变成“自由市场”。世界主要国家对网络空间战略的价值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并把网络空问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注重加强战略筹划与指导,以期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

2011年,美国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网络安全,全面提升在网络空间的行动力和控制力。俄罗斯把维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放在首位,强调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坚持技术发展与安全并重;2011年2月,德国颁布《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提出联邦政府应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保德国信息技术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十大战略举措;2013年2月,欧盟颁布《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提出五项战略重点:日本防卫厅也已组建了一支由陆海空自卫队专家组成的5000人左右的网络战部队,专门从事网络系统的攻防作战。由此可见,加强战略部署,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惯例。

面对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严峻形势,我国需尽早调整战略方向,打造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打破西方国家的钳制局面。

首先,明确我国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定位。明确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核心利益,并定位到国家安全角度:认清我国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明确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技术产业体系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发展现状,承认在技术产业上的巨大差距,循序渐进地发展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技术,充分保持自主性。

其次,全面构建信息安全积极防御体系。采取以防为主的积极防御策略,强化对安全风险、威胁和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发现能力,构建以可信计算、访问控制等为基础的主动防御技术体系:整合现有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形成国家网络空间积极防御协作机制、建设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平台;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国家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研究各种网络攻防对抗技术,提升网络攻防能力;加强有关信息安全漏洞、恶意代码等核心信息的共享,提升漏洞分析验证、恶意代码检测等核心技术能力。

最后,打造自主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扶持信息安全“国家队”: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品高度依赖国外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可信计算产业化,并有序推进国产化替代;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支持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终端产品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自主信息安全产业链:坚持以应用促发展,支持政府部门和重要领域率先采用具有自主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带动从基础产品到应用产品和服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以产权的产业发展。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几本普及、自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伴随着中央网信小组的成立,我国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必将,皮生深刻变化,这个新框架不仅预示着我国新的信息化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会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而且也预示着中国在打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翻身仗,未来不可限量。

9.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篇九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宿迁学院 11级行政管理2班 马钰龙

2011010523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侧重点集中在文化方面,就让我们想到了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我国的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到关注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社会物质”标题下的非物质性特征。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轨迹。

以我省建立强省的过程为例,不难知道,我省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办事要抓住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我省日益发达的生产力与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眼下随着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发展,文化方面迫切需要改善,反映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012年4月28日全省文化产业推进会在苏州举行。会议提出,我省将从六个方面着力,以更科学的态度、更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为建立文化强省做有力支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正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江苏副省长曹卫星指出,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全省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增幅,2010年实现增值达1385亿元,占全省GDP的3.34%。随着我省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社会存在,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市容市貌得以改善,社会风气得以进化。

加强文化创新是我省建立文化强省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举措。江苏提出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两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命力的保障。我们人类正在靠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着文化创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造福着人类。

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的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如今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社会主义强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系统建设的全面战略构思反映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时期,社会所面临的矛盾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支持、引导和补充。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一个矛盾共同体的话,那么先进文化无疑就是这个矛盾体中的体现矛盾特殊性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可能。

宿迁市正在建立文化强市,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6%以上,将推进思想文化引领作为“六大工程之首”。我所在学校的项王故里景区正在建设之中,宿迁市市政府努力将其打造成4A级景区,作为宿迁发展的一张名片。

10.网络强国的建设 篇十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活力迸发、硕果累累、英才辈出的崭新面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文化强国 发展 战略意义

正文: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因此,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的追求,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福祉。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从一把手到阶下囚下一篇:新的2013第二学期教导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