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

2024-07-15

《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 篇一

今天上课对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进行成果展示。本次活动,上周就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准备。今天如期进行了活动总结和展示,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问题也不少。

四个小组今天或多或少,或详或略,或精或糙都有自己的成果资料,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抛开成果的质量不说,至少说明学生们有所行动。这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容易了,教师应该体谅到学生们的客观情况。但是,到了展示环节,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在活动准备时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在后期阶段没有将各自的资源在小组内进行共享,“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严重,没有体现出团队合作与交流。典型的例子就是2组张晓茹同学,她准备的比较充分。这是由于,一方面她本人向来具有态度端正,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也因为她拥有比较便利的网络资源。她为本次活动制作了一个PPT,内容比较全面,包括黄河的地理知识,诗词歌赋,历史背景,生态保护,神话传说几个方面。但是从制作的过程到展示的环节,她都没有与同伴进行交流,尽管在展示的时候,她邀请组内其他成员一起来对PPT内容进行解说,但是也只是照着PPT的内容念了一遍而已,没什么意义。由于在过程中缺乏交流和沟通,同伴对展示内容也非常陌生,甚至有时连资料里的字都不认识。这种情况在全班非常普遍,学生几乎都缺乏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其次是,不会整合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有两个内涵,一是指关于活动主题的文本、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二是指小组内成员的人力资源。学生先应该对手头收集到的资源进行筛选,选取相关有用信息。筛选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取精华去糟粕。二是要围绕本组的展示主题选择素材,突出中心,避免泛泛而谈。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都没有将资源很好的筛选,手中都是原始资料,展示的时候也是照着手中冰冷的文字,毫无感情的宣读而已。而且,发言时重点不突出,把黄河每一个方面都说一遍,说过之后,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启示和收获了。至于本组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应根据小组每个人的特点来选择交流内容。比如说,有的同学口齿伶俐,思维活跃擅长讲故事,那么就可以安排他负责“神话传说”这方面的交流;有的同学爱好历史,就可以负责“历史背景”方面的交流;同理,爱好文学的可以负责“诗词歌赋”,爱好音乐的可以负责“黄河歌曲”等等。但是,在今天的展示环节中,所有的.小组都没有做到这样。本组成员的个性和特长被忽视,很多成员甚至被遗忘在展示环节之外,拿着自己准备的那点已经被别人说过的资料,毫无意义的坐在那里,找不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缺乏存在感。

此外,在展示中学生还存在诸如表情不够自然,仪态不够大方,语言不够流畅,声音不够洪亮,对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表现的不够自信等问题。都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全面展示,综合运用,联系生活的要求。

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与我缺乏周密的设计和精心的指导有关系。在设计活动时,简单粗糙,没有考虑细节,只是做了一个大致要求,在班上说准备黄河方面的资料。可以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相关文化等方面来着手准备。至于运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形式?达到怎样的要求?都没有给学生进行相关的辅导。在学生准备过程中也没有做到跟踪指导,完全是放手不管。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平台。所以,学生才在公众场合表现的不够自信。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城市雕塑,《黄河母亲》,《珠海渔女》,艺术特色

城市雕塑是相对于传统概念中的那些一般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小型的“架上雕塑”而言的, 它是与城市空间环境紧密结合的、与城市文化、城市性格、建筑风格等特征相协调一致的雕塑样式。现代城市雕塑在我国起步较晚,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全国各项工作的恢复渐次展开, 1982年3月, 党中央批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雕塑建设的建议》, 这一建议的通过促进了城市雕塑在新时期的发展, 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深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黄河母亲》和《珠海渔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为什么《黄河母亲》和《珠海渔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且成为这些地方的代表形象呢?这两件优秀城雕之所以独具特色, 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明确而到位的把握。

首先, 两座雕塑的题材都与各自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和情结。

城雕《黄河母亲》是诸多表现母亲河黄河的艺术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尊, 作品构思巧妙, 突破成规, 把母亲河——黄河处理成为年轻母亲的形象。在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里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她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每一位生长在这里的人来说那份“黄河情结”显得更浓更实在。黄河自遥远的巴颜喀拉山麓, 一路上性情暴躁的狂奔而下, 然而, 这一切到了兰州, 则变的平缓, 柔顺, 宽和, 贯穿整个兰州市的黄河水, 没有高潮, 没有跌宕, 就那样气度从容、神态娴雅地向东流去, 她仿佛一切都可以包容, 一切都可以理解和谅解, 用母亲来描绘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也许, 黄河母亲在兰州缓缓流泻, 是在一路艰难跋涉后的片刻喘息吧!黄河赋予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这座带有西北艺术特色的作品坐落在天高地厚的黄河岸边时, 它与周围的风土人情是那样的和谐, 使熟悉黄河中上游文化历史的观众感到莫名的亲切。

相比较兰州城的厚重古朴, 新型城市珠海显得开放而有活力, 大海赋予了这座城市无穷的魅力, 蓝天、阳光、沙滩给这座海滨之城增添了一份温馨浪漫的气息。珠海在建市前是渔业县, 作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珠海渔女》则被视为成千上万渔女的化身, 她以优美身姿, 甜美的笑容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青春与活力。据说, “珠海渔女”取意于当地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 有位天上的仙女被珠海香炉湾的美景所迷恋, 化作渔女下凡人间, 教姑娘们学织网, 教小伙子学撒网……从此, 这香炉湾的小渔村日益兴旺起来。可见这美丽的传说寄托了珠海人民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珠海为《珠海渔女》的建成创造了条件, 反过来珠海海滨的“渔女”, 手托珍珠自海上升起, 传神地再现了珠海美好的城市传说, 又让我们再次了解了这座城市。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城市雕塑创作的重要依托, 是城市雕塑取材的主要参照。可见, 城市雕塑需要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彰显城市历史人文特色, 体现一种精神, 展露一种思想。

其次, 两座雕塑的布局与环境相协调, 使城雕融合在城市空间之中, 有一种必然的归属感。

城市环境作为城市雕塑的存在空间和先决条件影响着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 城市雕塑要和周边的环境形成共生关系, 而不是破坏了环境。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 然后在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地方, 而是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

珠海渔女像和兰州黄河母亲像都是建在江海边的, 场景开阔, 背景丰富, 可视率和可观赏性很高。珠海渔女像位于珠海风景秀丽的香炉湾畔, 她耸立在一块四五米高的大石墩上, 是国内首座海上巨型艺术雕像。渔女像与海石巧妙地结合, 与周围的大海、远山的自然融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在辽阔海天的衬托下, 渔女的身影更显得庄严秀美, 洁白无瑕。黄河母亲像位于兰州市滨河路的黄河南岸的黄河风情线上, 坐落在风情线上的城市雕塑大多具有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的鲜明特色。黄河母亲像以其特有的风格成为黄河风情线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尊, 雕塑采用古代雕塑中卧佛的姿态, 与背后自西向东潺潺流过的黄河相呼应, 在远处白塔山的映衬下, 雕像显得自然平和又不失大气。由此可见, 雕塑家完成其作品只是事情的一半, 雕塑作品整体效果完美呈示, 则需要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

第三, 两座雕塑的造型有原创性的立意, 既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又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黄河母亲》整体造型由“母亲”和“男婴”构成, 作品构思巧妙, 突破成规, 把母亲河——黄河处理为为曲肘斜依的年轻母亲, 体态的宽厚和面容的慈祥, 都切合于作品的主题, 再加上依偎在她怀中嬉戏的孩子, 使“黄河母亲”更具可亲可近的人性色彩。暖色花岗岩的使用, 与黄河的颜色相呼应, 形体块面处理的单纯化, 显然都包含着作者心目中“母亲”的亲情意味。“母亲”与“男婴”下面的载体 (坐基) 寥寥数刀雕刻着黄河水纹和水中的几尾游鱼, 与出土古陶器上的原始饰纹图案无异, 同时, 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

《珠海渔女》雕塑的整体造型以站立的渔女形象为主体, 吸取了敦煌石雕的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象派的风格, 服饰、发型是古装的, 而线条、节奏和形象却是现代的, 使雕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 夸张了的健康饱满、概括圆润的造型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渔女看起来更像神话中的人物, 仿佛刚刚从水中徐徐升起, 又宛若从海天之际飞来, 她双手上举, 她颈戴项珠, 腰系渔网, 卷着微湿的裤脚, 双手高高地托起一颗晶莹的珍珠, 带着喜悦和赤诚将它奉献给大地母亲。

《黄河母亲》和《珠海渔女》是两座有城市标志性的雕塑作品, 这两座城雕都是以女性形象为母题而创作的, 却表现了不同的女性魅力, 秀美写实风格的黄河母亲展示了女性阳刚的一面, 淳朴而厚重, 浪漫主义表现色彩的珠海渔女展示了女性阴柔的一面, 唯美而端庄。《黄河母亲》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 以黄河为背景, 而《珠海渔女》则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珠海, 以大海为衬托。兰州和珠海是典型的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 这两座城市都有各自的“味儿”, 而这些“味儿”都反映了各自的城市文化、城市性格和审美心理, 通常带有这些“味儿”的城雕作品也成了人们喜闻乐道的好作品。正是因为两座雕塑所处的城市同样具有与之相呼应的特色, 从而使得雕塑与所处环境完美的结合。因此, 作为一种塑造城市的艺术, 城市雕塑中的人文特质与城市气质、风貌是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城市雕塑应该如同造物主没有让世界上生长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在不同的环境空间, 以它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设计构思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成为一个城市或一处环境空间的闪光点。

结语

作为一种塑造城市的艺术, 城市雕塑应该是不脱离本土文化高度概括的艺术品, 只有这样每座城雕才不会违背艺术作品“唯一性”“真实性”的特征。因此, 在规划城市雕塑时必须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城市审美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而达到城市雕塑和城市环境的完美统一, 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

城市在不断地生长, 城市景观瞬息万变, 关于城市的描述处在不确定之中。每天刷新的记忆填充着丢失了的时间的虚空部分。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记忆, 总在顽强地引领人们回到遗失情感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袁华祥.李铭超.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4 (1) :71-76, 2007.

[2]王铁城.城市雕塑与城市形象.城市发展研究.13 (5) :I0006-I0008, 2006.

[3]唐凤鸣.城市雕塑与本土文化.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 (1) :81-83, 2002.

[4]王起跃.城市之眼——谈城市雕塑.西北美术.2 (1) :4-5, 2002.

[5]李沧粟.关于城市雕塑的思索.城市问题.5 (1) :95-100, 2006.

3.巨幅作品《黄河,母亲河》 篇三

长卷式的构图,使时间的绵延得以充分展开,赋予了画作动人心魄的历史感,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勾画出近代中国在苦难彷徨中艰难前行,进而万汇归一,走向光明的历程,同时以高度写实的象征手法,写出了对中国历史大势的宏观感悟。美术史论家高天明将这种样式称之为“历史风景”。

为了使表达更自由和直接,王西京巧用西画颜料,用黑色勾勒出千年黄河的基石,用丙烯塑造了饱满、厚重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同时借鉴西方写实的表现手法,包括印象派的手法。通过细节的深度刻画来展现黄河的壮美,强化了画作的真实感,展现其深厚的创作功力。在发挥丙烯色彩表现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笔墨方法,用勾、皴、积、染等手法,强化了丙烯的笔墨感觉,色彩的饱和度与国画的感觉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细大不捐而又气脉贯通,是巨幅厅堂画创作中的一六难题。王西京在细部处理方面,加大了写意力度,强化了感觉和气息的捕捉,适当淡化细节的独立性以拱卫全体,致广大而尽精微,取得了整体的稳定和均衡。

4.《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篇四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黄河文化的情感,关注母亲河的现状,树立环保意识。

2.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将环保意识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3.尝试让学生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自主搜集黄河文化资料,并与同学合作制成Power Point演示文稿,配合活动在课上展示。

二、主要方法:

谈话法、表演法。

三、会前准备:

1. 两位主持人做好组织准备工作。

2. 提前四周让学生从书报、影视、网络多种渠道查找,收集与黄河文化有关的资料。

3. 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共同制成一个Power Point演示文稿。

4. 五位同学准备一个“专题新闻”(综述篇)

5. 六位同学准备一个配乐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综述篇)

6. 准备一个有奖问答(有关黄河的诗句)

7. 八位同学准备一个小品“壶口之旅”(风景篇)

8. 十位同学准备一个小品“道德法庭”(忧思篇)

9. 八位同学准备一个小品“与黄河的较量”(忧思篇)

10. 十位同学准备一个综合剧“黄河幻想”(治理篇)

11. 大合唱《保卫黄河》

四、班会过程:

⑴引言:主持人自我介绍,致欢迎辞,明确班会主题(保护黄河)

⑵有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可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接下来请看我们的记者从黄河源头发来的报道。多媒体配合展示。

⑶作为专题新闻片尾节目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⑷游戏:黄河的诗句。

⑸黄河三日游为世界游客中意,看,又是一批……请欣赏小品《壶口之旅》

⑹黄河变了,变得遍体鳞伤,黄河母亲把人类告上了法庭。

⑺小品:“与黄河的较量”

⑻我们人类觉醒了,你看杜博士的黄河大会。请欣赏综合剧《黄河幻想》

5.《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 篇五

1、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保卫黄河保护环境的意识。

2、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收集、整理、筛选、展示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学会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活动难点

提高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能力。活动形式

由学生主持,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退居幕后指导。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

1、学生六人小组分工合作,全班共九个小组,分别以黄河流经省份命名。其中青海组、四川组、甘肃组介绍黄河概况,宁夏组、内蒙古组介绍黄河文化,黄河治理由陕西组、山西组、河南组、山东组介绍与表演。

2、指导学生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资料,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的资料。

3、学生音乐课学唱《保卫黄河》,向地理老师请教并绘出黄河流域简图。

5、对主持人进行辅导。活动设计

这次活动分两阶段:

1、课外搜集资料阶段。

2、课内成果展示阶段。课内成果展示活动过程

一、老师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奔腾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追述黄河的过去,正视黄河的现在,展望黄河的未来,领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主持人上场

开场白并介绍本次活动流程。

三、全班起立,朗诵《黄河颂》。

四、成果展示(各组按顺序出场,成果展示中每个环节后进行一轮抢答。)

(一)黄河概况

1、黄河地理:发源地、流经省份、长度、流入地和沿途主要河段。(青海组)

2、黄河旅游资源:山峡、河湖瀑布、沙漠草原、生物、民族风情、文物古迹景观资源。(四川组)

3、黄河历史:黄河文明的诞生、发展、顶峰。(甘肃组)* 第一轮抢答(幻灯片)

(二)黄河文化

1、黄河传说:《黄河的由来》(宁夏组)

2、黄河古诗词、与黄河有关的谚语、成语。(内蒙古组)*第二轮抢答(幻灯片)

(三)黄河治理

1、黄河现状:断流、水污染(陕西组)黄河环保:小品《羊城游客黄河源头环保游》(山西组、河南组、山东组)附: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中的小品表演实录 小品名称:羊城游客黄河源头环保游

6.《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 篇六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课堂口语交际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语

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来捡拾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首先,我们进行黄河巡礼第一站:

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2.组织竞赛

黄河知识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

3.小结过渡

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出示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黄水谣》及简短解说词)

3.品读黄河

a.读:发给学生两篇文章,找同学诵读

b.品: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听后的感受

c.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小结过渡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

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 悠悠中华情

1.诗文欣赏

a.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b.引用毛泽东的话慨叹黄河

c.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

2.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3.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7.《黄河母亲河》教学反思 篇七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我的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感。渐渐地,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五千年来,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她积淀着文明印记和语言文化珍宝。随这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学历史。从历史中我知道了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冲击的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

从地理中,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以她英雄的体魄出现在亚洲的平原上。它是我国第二条长河,流经九个省市……,

语文课本上,一次又一次的在我面前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画卷。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气。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无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怀坦荡。

而现在呢?黄河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遭受严重破坏。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天哪!这是我心中的黄河吗?

行动起来吧,拯救黄河!如果你是炎黄子孙,那么,请你投入到拯救黄河的运动中去吧,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8.黄河教学反思 篇八

唐 蕾

《黄河》这部分教材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等,内容很多,一节课要讲完、讲好必须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为此,我参阅了许多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汲取了大家的经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9.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九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2

前一周上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感觉效果还不错。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读指导,因为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现对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磅礴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只通过文字来展现,将会极大地削弱这首诗歌的壮美与力度,学生也体会不出中华民族坚韧执着、伟大刚强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将《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以及保卫黄河的歌曲都纳入了教学课件。我相信,这些内容肯定会激发并且感染学生,使他们身上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烧,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朗读指导、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从初读课文、感知歌词,到赏读课文、品味歌词,从美读诗歌、升华主题,到课堂延伸、知识反馈,都将朗读置于关键位置,予以高度关注。而且朗读指导方式多样,针对性强,切实将阅读课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粗略计算下来,整节课用于朗读诗歌的时间在35分钟以上。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全方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0.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十

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煞费苦心”,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作为朗读背景让学生欣赏聆听,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在孩子们深情地朗诵中,学生心中充满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其次,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11.《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从这节课中,我体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魅力。

镜头一:

师:同学们,这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脸上表现出疑惑的样子。)

师:看来要研究这个问题,咱们有必要把文章的第八个自然段读一读。(学生带着疑惑去读书。)

教学《黄河象》首先从第八自然段入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部分写的人们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情景是文章中一个关键点。

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研究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假想的合理性,那么为了让学生研究好这个有关合理性的问题,在课外查阅化石资料的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注意联系下文,也就是第八自然段,这里讲到人们挖掘黄河象化石化石时所看到的情景,可以说第八自然段中句句都与前面2-7自然段假想的合理性相联系,所以先从根据入手,的确让学生在继续读2―7自然段,谈科学家假想的合理性时,有话可说,有证据可找。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以及过渡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镜头二:

师:刚才xx同学找得非常好,他从大象失足落水的部分,发现科学家假想的合理性,这部分很重要,我们都要研究一下,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个句子,把描写大象落水的动词勾画出来。

(学生自己读书,勾画关键词。全班交流,教师整理动词。)

师:同学们都找的很好,这些动词非常关键,咱们再带着这些动词,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请你想象一下,大象落水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

生:大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型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读完)

师:他是用读书的方法为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还有谁为我们介绍一下。

生(又把课文读了一次,再点亦然。)

这个位置我原来是想设计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象落水的情景,了解大象落水这里一系列动词的的意义以及科学家使用动词的准确性。

结果站起来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读书,完全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情景的习惯,当时让我非常措手不及,一时间找不到什么语言来引导,只是一味地点了一个又一个,结果三个孩子都读完了,我一说出动词使用的准确时,其他的孩子似乎还是一头雾水。

12.黄河,母亲河:我爱黄河 篇十二

说起家乡的美景,我就会立刻想到那美丽、可爱的凤凰广场,那有着欧式风格的欧式商业街……但我更爱有着古老历史的母亲河——黄河。

走在绿树成荫的羊肠小道上,杨树像一个个忠实的卫兵,守护着黄河。一转眼,我们就来到了黄河岸边,只见,北边水天相接,天水和为一体,那景色十分壮观!再一看南边,黄河大桥横贯在黄河东西两侧,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水面上,汽车在黄河大桥上飞驰而过,犹如千万匹骏马向前奔腾,看到这雄伟的景观,我不禁放眼眺望,“啊!”我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东边的河水好像撒满了黄金,还隐隐约约的有些湛蓝色,真是“半江瑟瑟半江黄”啊!我不由地想起了白居易的《暮江吟》。我目不转睛的看着河面,直到太阳公公隐去了最后的一抹光辉。

我爱黄河,因为它不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它不像小溪一样涓涓细流,但我爱它。爱它那种浑黄雄壮;爱它那种奔流不息!

上一篇:安防监控品牌网络营销下一篇:学院奖学金申请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