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2024-08-30

2018高一物理3.1教案(共7篇)

1.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篇一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二、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一、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

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C 中

C 其平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

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 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三、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

九、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1、重力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重心

三、基本相互作用

2.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复习讨论 教学用具:锯条、橡皮条、粉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二)新课教学:

1、力和力的图示

1、演示:

(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

3、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1)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3)矢量性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

5、如何通过作图来表示力呢?(1)力的图示

课本图3.1-2可以把力的三要素(大小、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2)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3)力的单位:牛顿 符号N 演示:竖直上抛一粉笔头,结果它会落在地上,粉笔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2、重力

抛向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地球在自转而海水不会洒向太空,都是地球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

1、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2)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到其他力等情况无关。

2、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值增大。

3、重力的测量 如何测重力的大小?

重力仍可以用弹簧秤测量,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要保持竖直、静止状态时读数。原理:二力平衡

4、重力的方向

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导学生找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能说是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是指向地心)

5、重力的作用点

(1)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即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重心位置的确定:

问题: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是怎样确定的呢?

a.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也称匀质物体),且形状规则,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如: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心。思考: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举例。讨论:

对于非匀质物体和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决定呢?观察课本图3.1-4 b.非匀质物体和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不仅与形状有关还与物体内的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和支撑法找重心(适用于薄板)

原理:拉力(或支持力)与重力是对平衡力,绳的反向延长线必过重心 课堂练习:课本P57第2题 点评:

1、力的图示

2、重力方向

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3、四种相互作用力(自学)

思考:自然界中存在着哪几种相互作用,其区别是什么?

1、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3、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核内。

4、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3.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篇三

本文导航

1、首页

2、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23、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3

查字典物理网站小编为各位同学准备了2014年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的资料。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物体与水平圆盘保持相对静止,跟着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对小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受重力、支持力

B.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受重力、支持力、向心力

D.受重力、支持力、向心力、摩擦力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B.机械能守恒时,物体一定只受重力作用

C.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机械能必守恒

D.物体所受的外力不等于零,其机械能也可以守恒

3.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可视为质点)带异种电荷,带电量大小之比为1:7,两球相互接触后,再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则它们间的库仑力的大小是原来的

A.37 B.67 C.97 D.167

4.如图所示,直升飞机放下绳索从湖里吊起困在水中的伤员后,在离湖面H的高度飞行,空气阻力不计,在伤员与飞机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匀速运动的同时,绳索将伤员吊起,飞机与伤员之间的距离L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是L=H-t2,则伤员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可能是下图中的

5.套圈是大家喜爱的一种游戏,现在让游戏者站在界外从手中水平抛出一个圆形圈圈,落下后套中前方的物体,所套即所得。如图所示,小孩站在界外水平抛出圈圈并套取前方一物体,若大人也想抛出圈圈并套取前方同一物体,则可能成功的是

A.大人站在小孩同样的位置,比小孩低一些的出手点以相同 的速度水平抛出圈圈

B.大人站在小孩同样的位置,比小孩高一些的出手点以大点 的速度水平抛出圈圈

C.大人站在小孩位置后面,比小孩高一些的出手点以小点的

速度水平抛出圈圈

D.大人站在小孩位置后面,与小孩等高的出手点以小点的速

度水平抛出圈圈

6.细绳一端系上盛水的小桶,另一端拿在手中,现使小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绳长为L,要使桶在最高点时水不流出,则此时水桶角速度的最小值应是

A.gL B.gL C.gL D.gL

7.如图所示,一质点在恒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从M点运动到N点时,质点的速度方向恰好改变了90。在此过程中,质点的动能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9.如图所示,分别沿倾角不同的斜面由静止向上拉同一个物体,物体与各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拉力方向与各斜面均保持平行,物体沿不同斜面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均相同,上升的竖直高度也相同。则在此过程中 A.无论沿什么斜面拉,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同

B.无论沿什么斜面拉,合外力做的功均相同

C.沿倾角较大的斜面拉,克服重力做的功较多

D.沿倾角较小的斜面拉,拉力做的功较多

10.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如示,则

A.t1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B.t2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C.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等于弹簧

减少的弹性势能

二.多项选择题

11.下列图中实线为河岸,河水的流动方向如图中v的箭头所示,虚线为小船从河岸M驶向对岸N的实际航线。则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12.如图所示,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vc 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两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vc,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高于vc,但只要不超出某一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vc的值变小 13.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通过轻绳跨过定滑轮与质量为m的小球相连,不计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物块与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本文导航

1、首页

2、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23、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3

C.若小球匀速下降,小球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物块M

与桌面间摩擦产生的热量

D.若小球加速下降,小球减少的机械能大于物块M与桌面间摩擦产生的热量

14.如图所示,a为竖直平面内的半圆环acb的水平直径,c为环上最低点,环半径为R。将一个小球从a点以初速度v0沿ab方向抛出,设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小球的初速度v0=2gR2 时,掉到环上时的竖直分速度最大

B.当小球的初速度v02gR2 时,将撞击到环上的圆弧ac段

C.当v0取适当值,小球可以垂直撞击圆环

D.无论v0取何值,小球都不可能垂直撞击圆环

15.物体由地面以120J的初动能竖直向上抛出,当它上升到某一高度A点时,动能减少40J,机械能减少10J。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物体

A.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105J

B.上升到最高点后落回A点时机械能为70J

C.上升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时,动能等于60J

D.下落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时,动能等于36J 三.实验题

(2)若做平抛运动的发射器发射超声波的间隔为t,截取计算机屏幕一段轨迹如图3,背景网格每小格边长对应的距离为a,利用以上数据推测发射器平抛时初速度v0的表达式 ▲;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 ▲(用a和t表示)。

17.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0。当用4条、6条、8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0、3W0、4W0,每次实验中由静止弹出的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该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实验中挑选的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可以用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4~6V

B.实验中使用的若干根橡皮筋的原长可以不相等

本文导航

1、首页

2、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23、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3

C.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弹出

D.利用每次测出的小车最大速度vm和橡皮筋做的功W,依次做出Wvm、Wvm2、Wvm3、W2vm的图象,直到找出合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四.计算题

18.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可看做质点)在与水平力F的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水平直轨道运动,到B点后撤去力F,物体飞出后越过壕沟落在平台EG段。已知物块的质量m=1kg,物块与水平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AB段长L=4m,B点和E点的高度差h =0.8m,B点和E点的水平距离x =1.6m。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1)求要越过壕沟,物块在B点的最小速度是多少;

(2)若拉力F=10N,求物块落在平台EG前瞬间的速度有多大。

19.动车组是城际间实现小编组、大密度的高效运输工具。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一组。假设有一动车组由8节车厢连接而成,每节车厢的质量均为m=7.5104 kg,其中第一节和第二节车厢自带动力,它们的额定功率分别为P1=3.6107W和P2=2.4107W,车在行驶过程中阻力恒为重力的0.1倍,g取10m/s2。

(1)求该动车组只开动第一节车厢的动力的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2)若某时刻动车组的功率为4107W,速度为40m/s,求此刻动车组的加速度多大;

(3)若列车从A地沿直线开往B地,先以恒定的功率P=6107W从静止开始启动,达到最大速度后匀速行驶,一位乘客看了一下手表,发现列车已经运行了10分钟,求列车此时距离A地有多远?

20.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倾斜直轨道AB和圆轨道BCD组成,AB和BCD相切于B点,圆轨道的半径为R,C、D为圆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从轨道AB上高H处的某点由静止滑下,进入圆轨道后沿圆轨道运动。

(1)若H=2R,求小滑块运动到最低点C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

(2)若小滑块能沿圆轨道运动到最高点D,H应满足什么条件;

(3)若H=2R,求小滑块在何处脱离圆轨道?脱离圆轨道后小滑块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4.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篇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一、教学简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必修1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基础尚可,除对少部分同学可相应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物理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1物理对于文科学生应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4.精选习题。针对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做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编排课堂例题、课外巩固习题、小练检测题、章节复习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过程。

5.强化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课外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规范学生的答题。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6.加强学科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精选习题过程中,选题与审题分工合作;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突破时集思广益。

7.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提高教学容量与效果。

8.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能力;举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设讲座,介绍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家生平,让学生明白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进度:略

5.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篇五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1.物理学中的“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研究下列物体的运动时可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运动员跳高的过杆动作 B.研究车轮边缘的速度 C.计算轮船在海洋中的航行速度 D.研究乒乓球的接发球技术

2.2013年11月26日上午,我国辽宁号航母在海军导弹驱逐舰沈阳号、石家庄号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的伴随下赴南海进行训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海水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考系是海水 B.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海水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考系是航母 C.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其他舰没有动,其他舰一定是静止的 D.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天空中的白云没有动,航母一定是静止的

3.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它到温州的直线距离为356km.若某天我国海监船为维护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早上8点20分从温州出发去钓鱼岛巡航,航行了480km,历时8时20分到达钓鱼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8点20分是指时刻

B.8 时20分是指时间间隔

C.该海监船位移大小为480 km,路程为356 km D.尽管海监船比较大,但还可以将它看成质点

4.一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一周,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分别是()

A.2πR,0 B.0,2πR C.2R,2πR D.0,2 5.关于位移与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都是矢量 B.位移的大小可能比路程大

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D.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0,路程不一定为0 6.下列物理量中,哪组物理量全是矢量()

A.速度、摩擦力、加速度 B.质量、加速度、重力 C.时间、位移、质量 D.位移、速度、路程

7.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下面关于速度和加速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C.物体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一定相同 D.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8.据中央气象台消息:

2017年第1号台风“梅花(Muifa)”于4月26日在距离菲律宾马尼拉以东方向164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生成(东经136.1°,北纬13.4°),中心附近最大风速18m/s(8级风,热带风暴级).预计“梅花”将以12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 关于上述消息中的“18m/s、12km/h”,下述理解中正确的是()

第1页,共7页 A.分别指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大小 B.分别指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大小 C.均指平均速度的大小 D.均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9.一足球以10m/s的速度飞来,被一脚反向踢回,踢出时速度大小为20m/s,球与脚接触时间为0.1s,则此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为()A.100m/s2,方向与踢出方向相同 B.100m/s2,方向与飞来方向相同 C.300m/s2,方向与踢出方向相同 D.300m/s2,方向与飞来方向相同

2210.两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A的加速aA=2m/s,物体B的加速度aB=-3m/s,两物体运动情况比较()

A.物体A加速度大 B.物体B加速度大 C.物体A的速度大 D.物体B的速度大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11.关于速度、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一定增加 B.加速度增大,速度也一定增大 C.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D.物体加速度值减小,速度可能增大

1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213.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6m/s,那么在任意1s内()

A.此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6倍

B.此物体任意1 s的初速度与前1 s末的速度相等 C.此物体在每1 s内的速度变化大小为6 m/s D.此物体在任意1 s内的末速度比初速度大6 m/s 14.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如图所示.关于物体在前8 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第6s末改变速度方向

B.0~4s内的速度大于6s~8s内的速度 C.前4s内的速度为1m/s D.后4s内的路程为8m

15.从山东龙口港到大连是一条重要的运输路线,假如有甲、乙两船同时从龙口出发,甲船路线是龙口-旅顺-大连,乙船路线是龙口-大连,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以下关于两船全航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船行驶的路程相同,位移不相同 B.两船的平均速率相同

C.“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港”一句中,“两天”指的是时间,“下午三点”指的是时刻

D.在研究两船的航行时间时,可以把船视为质点

三、实验题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6.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物理实验仪器,图中甲、乙两种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2页,共7页

(1)甲图是______ 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______ .(2)乙图是______ 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______ .(3)甲、乙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______ s.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7.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质点在AB段、BC段、CD段各做什么运动?(2)AB段、BC段、CD段的加速度各为多少?(3)质点在3s末的速度多大?

18.如图所示,一个质点沿两个半径为1m的半圆弧从A点沿圆弧轨迹运动到C点,用时5s,求整个过程中:

(1)质点的位移和路程

(2)质点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9.爆炸性的加速度往往是跑车的卖点,某品牌跑车由静止加速至108km/h只需4.5s.

(1)求该品牌跑车的平均加速度的大小.

(2)假设普通私家车的平均加速度为3m/s2,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8km/h?

第3页,共7页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B 3.C 4.B 5.D 6.A 7.A 8.B 9.C 10.B 11.CD 12.ACD 13.BC 14.CD 15.CD

16.电磁式;4-6V交流电源;电火花式;220V交流电源;0.017.解:(1)根据所给图象,得出各段的运动性质为:

AB段:匀加速直线运动;BC段:匀速直线运动;CD段:匀减速直线运动.

答:质点在各段的运动情况为:AB段:匀加速直线运动;BC段:匀速直线运动;CD段:匀减速直线运动.(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以求出各段的加速度为:

aBC=0,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AB段、BC段、CD段的加速度各为:1.5m/s2,0,6m/s2.

(3)由图可知质点在3秒末的速度大小等于2秒末的速度大小,因此3秒末的速度为:6m/s. 答:质点在3s末的速度为6m/s.

18.解:(1)由图可知质点的位移:x=4R=4×1=4m,方向由A指向C; 而质点经过的路程为s=2πR=2×3.14×1=6.28m;(2)平均速度平均速率=m/s

=1.256m/s

答:(1)质点的位移为4m,方向由A指向C;路程为6.28m;(2)质点的平均速度为0.8m/s,平均速率为1.256m/s

19.解:(1)108km/h=30m/s,品牌跑车的平均加速度大小a=(2)所需时间

答:(1)该品牌跑车的平均加速度的大小为6.67m/s2.(2)它需要10s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8km/h

【解析】

1.解:A、运动员在跳高时,要看人的动作是否符合要求,所以此时人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 B、研究车轮边缘的速度时车轮是不能忽略的,否则就没有车轮的边缘可言了,故B错误.

C、轮船的大小相对于海洋的大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计算轮船在海洋中的航行速度时,可以忽略轮船的大小,能看成质点,故C正确.

D、研究乒乓球的接发球技术时,要考虑乒乓球的转动的情况,不能看成质点,故D错误. 故选:C.

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对质点概念的理解,是很基本的内容,必须要掌握住的,题目比较简单.

2.解:A、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海水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考系是航母。故A错误,B正确; C、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其他舰没有动,其他舰与辽宁号相对是静止的。故C错误; D、辽宁号航母上的观察员感觉天空中的白云没有动,航母不一定是静止的,故D错误。

第4页,共7页 故选:B。

参考系,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为了研究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引入了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状态可以不同,选取合适的参考系可以使运动的研究简单化.

3.解:A、早上8点20分从温州出发,其中8点20分指的是一个时间点,因此为时刻,故A正确; B、历时8时20分,用了一段时间,为时间间隔,故B正确;

C、位移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为356km;路程为轨迹的实际长度,为480km,故C不正确; D、该海监船在海上航行时,确定位置时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可以将该海监船看成质点,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C

时间间隔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位移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为轨迹的实际长度;

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者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把近似地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具有质量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物体,称为质点.

本题关键明确位移与路程、时间间隔与时刻、质点的概念,要掌握了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点,而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段.

4.解:做圆周运动一周,又回到原位置,位移为零,路程为圆的周长,为2πR.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解决本题的关键区别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解:A、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故A错误.

B、做曲线运动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比如绕操场跑步;当单向直线运动时,则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故B错误.

C、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如:竖直上抛运动,在此返回地面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不相等.故C错误.

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为零,首末位置可能重合,位移可能为零.故D正确. 故选:D.

位移的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程的大小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6.解:

A、速度、摩擦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故A正确. B、加速度、重力是矢量.质量是标量,故B错误. C、时间、质量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故C错误. D、路程是标量,位移、速度都是矢量.故D错误. 故选:A

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矢量与标量明显区别是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有方向.可结合物理量方向特点记住矢量. 7.解:A、物体速度变化得越快,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故A正确。B、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无关,速度越大,加速度不一定越大,故B错误。C、物体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无必然的关系,两者方向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物体的速度为零,但物体的加速度的变化率可以不为零,即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故D错误。故选:A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的速度的变化率,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关,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速度和加速度是运动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可抓住加速度是由合力和质量共同决定,与速度无关来理解。8.解:18m/s是指最大风速,对应一个瞬间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 而12km/h是指台风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ACD错误.

第5页,共7页 故选:B.

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过程上的速度是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中运动的快慢情况,平均速度描述的是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运动的平均快慢.

本题考查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要注意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关键抓住对应关系: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对应,瞬时速度与时刻或位置对应.

9.解:规定足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知,足球的加速度a=,方向与踢出的方向相同.

故选:C.

根据足球的初末速度,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求出足球的加速度.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式,注意公式的矢量性,基础题. 10.解:

A、物体A的加速度aA=2m/s2,物体B的加速度aB=-3m/s2,它们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2m/s2,aB=3m/s2,所以物体B加速度大。故A错误,B正确。

C、D由于速度与加速度没有直接,无法确定它们速度的关系。故CD错误。故选:B。

加速度是矢量,其符号表示方向,其大小等于绝对值。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

本题考查加速度的定义,对于矢量,要注意明确其数值表示其大小,符号表示方向,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

11.解:A、加速度反应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有加速度只能说明物体的速度肯定发生变化,而不能说明物体速度肯定增加,故A错误;

B、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当加速度增加时物体的速度仍在减小,只是减小得更快了,故B错误;

C、当物体以很大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故C正确;

D、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时物体速度仍在增加,只是增加得变慢了,故D正确. 故选:CD.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反应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不难属于基础题.

12.解:A、在说明为匀加速的条件下,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必相同,故A正确;

B、初速度为正的匀减速运动,从某一正值减为负值需要一定时间,在某一刻可能为正,故B错误; C、初速度方向选为负方向,且做匀加速运动时,其加速度也为负值(例证法),故C正确; D、匀加速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初速度方向为正,则匀加速方向必为正值,故D正确; 故选A、C、D.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匀减速运动中,速度方向可正可负,但二者方向必相反;加速度的正负与速度正方向的选取有关; 正确理解高中物理概念对做选择题很有帮住,不妨经常背诵一下重点概念,配合做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13.解:A、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6m/s2,根据v=v0+at得:v-v0=at=6t或-6t,可知,此物体的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差值与时间有关,末速度不一定等于初速度的6倍,故A错误. B、任意1 s的初与前1 s的末是同一时刻,速度相同,故B正确.

C、当t=1s时,v-v0=at=6m/s,即此物体在每1 s内的速度变化大小为6 m/s,故C正确. D、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任意1 s内的末速度比初速度小6 m/s.故D错误. 故选:BC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分析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关系.由△v=at求速度的变化量. 正确理解加速度的含义,熟悉时间与时刻的联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第6页,共7页 14.【分析】

由位移图象的含义判断其速度大小、位移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位移时间图象,知道图象斜率表示速度,会有位置变化判断其路程与位移是解题的关键,较简单。【解答】

A.由位移图象可知物体在前4s内沿正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沿反向运动,故在第4s末改变速度方向,A错误;

B.由于位移图象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故由图可知0~4s内的速度小于6s~8s内的速度,B错误;

C.由图象斜率的含义可知前4s内的速度为:D.由图可知后4s内的路程为8m,D正确。

故选CD。,C正确;

15.解:A、两船航行的起点与终点均相同,则位移相同,而路线长度不同,路程不同.故A错误.

B、平均速率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由于路程不相同,时间相同,故平均速率不同,故B错误

C、“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一句中,“两天”指的是运动的时间,“下午三点”指的是到达的时刻.故C正确;

D、由于路程较长,船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时间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可以把船视为质点.故D正确. 故选:CD 位移是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两船航行的起点与终点均相同,则位移相同,而路线长度不同,路程不同.分析平均速度关系.由于路程较长,可以把船视为质点

本题考查对路程、位移、时间、时刻和质点的理解,从这两个概念意义本身出发,进行判断. 16.解:(1)甲为电磁式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4-6V的交流电源;(2)乙为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源;(3)两种打点计时器在频率为50Hz时,周期均为0.02s;

故答案为:(1)电磁式;4-6V交流电源;(2)电火花式,2220V交流电源;(3)0.02 明确电磁式和电火花式交流电源的工作原理,从而明确它们各自的工作电压;再明确打点周期为频率的倒数,从而明确打点周期.

本题考查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电源,要注意明确两种计时器采用的电压不同,但它们打点周期相同.

17.(1)在v-t图象上,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运动;(2)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3)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可以求出2秒末的速度大小,2秒到6秒时间内匀速运动.

速度图象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要培养读图能力,从“线”、“斜率”、“面积”、“截距”等数学知识理解其物理意义.

18.(1)位移为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而路程为质点经过轨迹的长度.(2)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则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本题考查路程及位移、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定义,注意路程、平均速率为标量;而位移、平均速度为矢量.

19.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品牌跑车的平均加速度的大小.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加速的时间.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

6.2018高一物理3.1教案 篇六

物理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2.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而体积较大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B.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间间隔

C.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就是路程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2.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A.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A、B两质点在8s末相遇

C.B质点前4s做减速运动,4秒后做加速运动

D.B质点先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我们所学的概念,诸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是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

C.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物理的极限法

D.自然界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4.如图甲所示是一种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在这个系统中B为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小盒子B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波遇到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B盒接收,从B盒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时间△t0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图乙是连续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速度大于v声= B.超声波的速度为v声=

C.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D.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下列各力中,属于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①拉力

②动力

③阻力

④压力

⑤弹力

⑥重力

⑦摩擦力

⑧支持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⑧ D.②③④⑤⑧

6.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B.用一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

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内,不可能在物体外

D.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

7.如图所示,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竖立在水平地面上,将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弹簧顶端,使弹簧做弹性压缩,物体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g为重力加速度,不计弹簧重力)()

A.kmg

B.km

C.D.8.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作用于A,使A、B、C一起共同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A.A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

B.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

C.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作用

D.C对地有向右的摩擦力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9.如图所示,在一个桌面上方有三个金属小球a、b、c,离桌面高度分别为h1:h2:h3=3:2:1,若先后顺次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桌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

A.三者到达桌面时的速度之比是

:1

B.三者运动时间之比为3:2:1

C.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小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D.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大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10.A物体自高为H的塔顶自由下落的同时,B物体自塔底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B物体上升至最高点时,A物体正好落地,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相遇时,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均为

B.两物体相遇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C.B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高于H

D.A物体落地时速度小于v0

1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AB位移中点速度为v3,AB时间中点速度为v4,全程平均速度为v5,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A.物体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B.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C.若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3<v2=v

1D.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定有v3>v4=v

512.有一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关于它的受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的重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13.某同学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6条纸带,如图所示为其中一条,在纸带上取6个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s.其中1、2、3点相邻,4、5、6点相邻,在3点和4点之间还有若干个点.x1是1、3两点的距离,x3是4、6两点的距离,x2是2、5两点的距离.

(1)测x1、x2、x3后,点2速度的表达式v2= ______ .点5速度的表达式v3= ______ .

(2)该同学测得的数据是x1=4.00cm,x2=19.30cln,x3=8.72cm,根据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g= 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4.在弹性限度之内,一轻弹簧受到10N的拉力时,它的伸长量是4cm,则该弹簧劲度系数是 ______ N/m,当弹簧不受拉力时,该弹簧劲度系数是 ______ N/m,当弹簧两端受到拉力为5N,弹簧的伸长量是 ______ cm.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8分)

15.质量为1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对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F.求:

(1)当拉力F=3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少?

(2)当拉力F=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少?

16.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试计算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它在最后一秒的位移是35m时,求下落时间是多少?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多大?(g=10m/s2)

17.在有些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跑道上 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m/s2,起飞速度为50m/s.

求:

(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多少?(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多长?

18.酒后驾车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其主要原因是饮酒后会使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情况到实施操作制动的时间)变长,造成反制距离(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变大,假定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正常人的反应时间为0.5s,饮酒人的反应时间为1.5s,试问:

(1)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几米?

(2)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需多少时间?

下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

物理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A

4.D

5.C

6.D

7.C

8.A

9.AC

10.AB

11.BD

12.CD

13.;;9.72

14.250;250;2

15.解:滑动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f=μN=0.5×10N=5N;

(1)当拉力为3N时,3N<5N,物体未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为8N时,8N>5N,物体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答:(1)当拉力F=3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F=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16.解:设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t,则有:

代入数据解得:t=4s

则落地时速度为:v=gt=10×4=40m/s

答:下落的时间是4s,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40m/s.

17.解:(1)设飞机弹射获得的速度为v1,再加速到起飞的速度v2=50m/s,由:2as=v22-v12得:

解得:v1=10m/s

(2)设飞机从静止加速需要位移s2,才能起飞,由:2as1=v22 得:2×5×s1=2500 解得:s1=250m 答:(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10m/s;

(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250m.

18.解:(2)由题意可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应时间比正常人多的时间为:t=1.5-0.5=1s

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所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的位移为△x=vt=30×1m=30m(2)汽车刹车的时间为t′=

所以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总时间为t总=3.75+1.5=5.25s 答:(1)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30m;

(2)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需5.25s

【解析】

1.解:A、体积很小的物体也不一定就能够看成质点,比如原子的体积很小,但是在研究原子的运动时原子是不能看成质点的,地球的体积很大,在研究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是可以忽略的,能看成质点,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故A错误;

B、作息时间表的数字表示时刻.故B错误;

C、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不能说成位移就是路程,故C错误; D、瞬时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

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时候,有时可以看成质点,有时不行,要看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时刻是某一瞬间,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的间隔.作息时间表是指作息的时刻

判断速度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关键看速度是表示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速度,还是表示一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

知道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要注意生活中的时间与物理上的时间意义的不同

2.解:A、位移时间图象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则知,A质点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在8s末,A、B两质点位置不同,没有相遇,故B错误.

CD、由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由图象可知,B的速度先为正,后为负,所以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表示该时刻的位置,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点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的同时,还要理解好好速度-时间图象的点、线、面的物理意义.关键要知道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

3.解:A、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故A错误;

B、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故B正确;

C、瞬时速度的定义应用了物理的极限法,故C正确;

D、自然界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弱相互作用,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是等效替代.对于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引入及内容,自然界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

需要掌握质点的意义,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4.解:A、B、由乙图可知,超声波在时间内通过位移为x1,则超声波的速度为:

v声==;

故A错误,B错误;

C、D、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所用时间为:

-+△t0=(t2-t1+△t0)

物体的平均速度: ==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超声波在空中匀速传播,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求出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所用时间为:-+,再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

本题是实际应用问题,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理解现代科技装置原理的能力.

5.解:拉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是按照效果分;

弹力、重力、摩擦力是按照力的性质分;

故选:C.

力的分类一般是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力的性质分,即按照力的形成的本质特性分;另一种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

力的命名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按性质命名,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另一类按效果命名,比如支持力、压力、动力和阻力等等.

6.解:A、重心的位置不仅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的分布有关,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所以A错误,D正确;

B、用一绳子把一个物体悬挂起来,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此时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拉力和重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绳子的延长线上,所以B错误;

C、重心有可能在物体外,比如圆环的重心在圆心的位置,就在圆环的外面,所以C错误;

故选D.

7.解:物体静止时,其对弹簧的压力等于重力mg;

根据胡克定律F=kx有:x=

故选C.

物体静止时,其对弹簧的压力等于重力,根据胡克定律列式求解即可.

本题是胡克定律的直接运用问题,记住公式即可,基础题.

8.解:A、对A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静摩擦力,物体匀速运动,受力平衡,故f=F,故A对C有向左的静摩擦力,故A正确;

B、对B受力分析,由于匀速运动,合力为零,故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受摩擦力,故B错误;

C、D、对整体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再对C受力分析,受重力、A对C压力、B对C压力,地面对C支持力,A对C向左的静摩擦力和地面对C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故C错误,D也错误;

故选A.

对A受力分析,确定AC间摩擦力;对整体受力分析确定地面与C之间的摩擦力;对B受力分析,确定BC间摩擦力情况.

本题关键是要灵活地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

9.解:A、设h3=h,则由v2=2gh,得:v=

.得到达桌面时的速度之比:

v1:v2:v3=::1,故A正确;

B、由t=得三者运动时间之比:t1:t2:t3=:::1,故B错误;

C、D、b与a开始下落时间差为:△t1=(-).c与b开始下落时间差为:△t2=(-1),故△t1<△t2,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三个小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则由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得出通式,则可求得各项比值.

自由落体运动由于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公式应用中有一定的便利,故一般会在过程上有些复杂,解题时要注意过程的分析.

10.解:CD、因为A、B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间相同,速度变化量相等,则A物体落地时速度与B物体上抛时初速度大小相等,都等于v0,B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与A物体的下落高度相等,都等于H,故CD错误;

AB、设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为t,速度大小为v,由速度时间公式得,对于A物体有:v=gt,对于B物体有:v=v0-gt,联立以上两式可解得:t=,则两物体相遇时,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v=,由速度位移公式得,=2gH,-v2=2gHB,联立以上各式可解得:HB=,两物体相遇时离地面的高度为,故AB 正确.

故选:AB.

(1)根据两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时间相等可判断A物体落地时速度和B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2)知道两物体相遇时的速度大小相等,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即可求出其大小,然后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列方程求出两物体相遇时离地面的高度.

本题考查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综合应用,关键抓住两物体的加速度相等,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即可正确解题,难度不大.

11.解: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中点速度为:

时间中点速度为:

平均速度为:

不论匀加速直线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

因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为匀加速直线;若为匀减速直线,故BD正确,AC错误;

故选:BD

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推论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速度之和的一半;知道位移中点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中点速度大于时间中点速度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中间位置和中间时刻速度的表达式,并能灵活运用,本题也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线比较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瞬时速度的大小.

12.解:A、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由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得知,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但性质不同,故A错误,D正确;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D.

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木块受的重力,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向下的弹性形变引起的.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本题考查对压力与重力区别的理解.要知道弹力的产生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13.解:(1)根据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得:v2=;(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可知:

代入数据解得:g=9.72m/s2

故答案为:;;9.72(1)点2是点1、3的中点时刻,其速度等于1、3点的平均速度,同理可求5点的速度;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即可求得加速度g 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质点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其平均速度,难度不大.

14.解:在弹性限度之内,一轻弹簧受到10N的拉力时,它的伸长量是4cm,根据胡克定律F=kx得,k==

N/m=250N/m.

当弹簧不受拉力时,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变,为250N/m.

当弹簧两端受到拉力为5N,弹簧的拉力为5N,则x′==

m=0.02m=2cm.

故答案为:250,250,2.

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决定,根据胡克定律F=kx求出劲度系数的大小,再根据胡克定律求出弹簧的伸长量.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胡克定律F=kx,知道x是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15.物体静止置于水平桌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由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出最大静摩擦力.根据水平拉力与最静摩擦力的关系判断物体的状态,确定摩擦力的大小.

计算摩擦力,首先要分析物体的状态,确定是什么摩擦力.当水平拉力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拉不动,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水平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被拉动,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 解:滑动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f=μN=0.5×10N=5N;

(1)当拉力为3N时,3N<5N,物体未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为8N时,8N>5N,物体被拉动,此时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所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答:(1)当拉力F=3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3N;

(2)当拉力F=8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5N. 16.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速度时间公式列式即可求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解:设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为t,则有:

代入数据解得:t=4s

则落地时速度为:v=gt=10×4=40m/s

答:下落的时间是4s,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40m/s.

17.飞机在跑道上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1)利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计算至少需要多大的初速度;(2)利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跑道.

解:(1)设飞机弹射获得的速度为v1,再加速到起飞的速度v2=50m/s,由:2as=v22-v12得:

解得:v1=10m/s

(2)设飞机从静止加速需要位移s2,才能起飞,由:2as1=v22

得:2×5×s1=2500 解得:s1=250m 答:(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10m/s;

(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250m.

18.汽车刹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注意驾驶员在反应时间里没有操作车,故汽车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解.

【答案】

解:(2)由题意可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应时间比正常人多的时间为:t=1.5-0.5=1s

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所以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的位移为△x=vt=30×1m=30m

(2)汽车刹车的时间为t′=

所以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总时间为t总=3.75+1.5=5.25s 答:(1)驾驶员饮酒后的反制距离比正常时多30m;

(2)饮酒的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需5.25s 【解析】

7.高一物理功率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概念: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2.掌握功率的计算:

(1)能够用公式P=W/t解答有关的问题。(2)能够用公式P=Fv解答有关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率

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1.0kg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

(1)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P=ΔW/Δt),而Δ

P=F·v此为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①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力F为恒力,且物体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

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

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F也小,v可以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 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v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

③如果动力机器原来在远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Fv=P额。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应用公式P=Fv计算m=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1s末和2s末的瞬时功率。

由v1=10m/s按公式求得P1=100J;由v2=20m/s按公式求得P2=200J。根据上述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瞬时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指出,此题中是重力对物体做功,使重力势能逐渐向动能转化。随着时间的延续,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加快。

3.例题讲解

例1.如图1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kg,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10m/s2)

(1)设水平面光滑;

(2)设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

解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让学生计算力F在36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J。②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

分别求出t1=6s,t2=12s。③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W,P2=30W。

如果有的同学用公式vt2=2α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例2.如图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正以v=2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大小为100N,方向与速度v的夹角为37°,求:

(1)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2)物体向右运动10s的过程中,拉力F对它做多少功?(sin37°=0.6,cos37°=0.8)通过此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Fvcosα,并提醒学生,不要认为F与v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知道,在功率已知的条件下,可以用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力所做的功。第(1)问的结果为P=160W;第(2)问的结果为W=1600J。

例3.课本p.113上的例题,先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注意船速增大的物理过程分析,然后结合图3再做讲解。指明船在额定功率条件下行驶,牵引力F与速度v的乘积为一定值,在图中为双曲线,设阻力f正比v,则这两条线的交点P的横坐标值即为最大速度vm。

四、课堂小结

1.我们讲了功率概念之后,得到了两个公式,定义式P=W/t和瞬时功率的公式P=F·v。

2.公式P=W/t中的t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P=Fv中,当v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

应的时间段。

五、说明

上一篇:网上商城动员会讲话稿下一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