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2024-07-12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学院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报告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互辅互利?如何将学院与环保事业紧密结合、从而打造出名副其实的“绿色”学院?如何通过大学这个多元化的舞台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加深其环保观念?为了更真实更直接地深入学生主体、了解当今大学生环保意识状况,特制此问卷。

一、调查的目标及内容

本次调研地点集中在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平时人流量较多的饭堂门口进行了这次活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内容涉及首届环保节的学生反响、大学生环保意识调研,以及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为参照对大学校园环境改善状况的看法及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展示与分析

1.关于大学生对首届环保节反馈评析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本次环保节举办得很生动很精彩,只有1.37%持否定态度。这在一方面肯定了首届环保节的举办意义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普及度;而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这样的创新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并积极踊跃地投身到环保事业中来。

2.关于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分析

此部分,我们针对大学生日常环保小细节以及环保方面的知识积累进行调查,如针对问卷中“若你在街上看到垃圾,你会作何举动?”的问题,98.62%的同学回答“会等到有垃圾箱时再扔”,剩下的1.38%则“会随手扔在地上”。又如在对于一次性饭盒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56.08%的同学“偶尔使用”,18.92%“从不使用”。另外,从去年限塑令公布以来,同学们积极响应,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和次数。从这些数据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及理念相较从前已有很大的发展与进步。摒弃将环保理解成简单的书面或口头教育

模式的误区,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环保的真正内涵,并乐意发挥自身的力量将这股环保浪潮席卷社会。

但是,在回答“分类垃圾箱的鉴别”的问题时,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甚了解。从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环保知识方面的相对缺失。不少人愿意以实际方式来关心环保事业,但很多人也忽略了很关键和最为基础的一点: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即使有再强的环保热情也终归徒劳无用。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理解环保知识的重要性,用知识去充实自我,这样才能更正确、更有效地支持环保、投身环保事业。

3.关于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为参照对大学校园环境改善状况的看法及建议的调查分析

对于世博会召开前夕政府环保宣传力度的满意程度方面,高达60.42%的同学觉得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仍有 9.72%的同学觉得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烈。从这组数据来看,政府在世博召开前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比较强大,宣传范围比较全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反响。很多同学提议在某些方面,政府不仅可以采用单纯宣传的方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强制手法来达到环保的目的。在环保建设的具体措施方面,有38.82%的学生认为2010年世博会所提倡的环保措施应将以日常科技的改进为主,以科学性和使用性为主,有37.25%的同学认为应以改善生活习惯为主,以可操作性与普及性为主,12.94%的同学则选择以工业生产的技术升级为主,以科学性与规模性为主,还有10.98%的同学认为加强法律强制性也较为重要。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科技是改善环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科技定会为世博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科学知识,打好文化基础,为今后更优化地改善环境、更高效地建设祖国铺下坚实的垒石。

三、小结

环境保护不只是一种观念,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应该停留在浅层的理论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知识的教化,只有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以最优化的方式将环保事业推上新的高度。

在对大学生学院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1.绝大多数同学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已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今后我们的实际工作重点就在于调动小部分对环保不甚积极的同学,同时强化多数同学已有的环保观念;加强环保工作志愿者的招募以及管理工作,从自身做起,把环保做好、做深,为大学校园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2.大学校园内宣传环保的各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将来一阶段我们的环保宣传活动要采用更适合、多样的形式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把环保观念真正植入人心。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以学院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环保主题活动,例如知识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不必拘泥于纯理论知识教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2.每个同学都应以身作则,带动周围的朋友、亲人一起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同学们可以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展开探究性的学习。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团队、收集整理资料、汇总课题结论、总结分析成果,这样,就能够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09会计12班

调研人员:

问卷设计:环化学院学生会

报告撰写人: 冯橙 顾佳东

指导教师:钱密林

女院 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得到提升。对于环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建设绿色家园,绿色城市,绿色国家,也成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其环保意识是否与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呢?为了了解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强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活动。

在4月21号-4月24号这四天里,我们选择平时人流量较多的饭堂门口进行了这次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做环保意识调查题,环保知识有奖问答,环保产品义卖,环保图片展示。很多同学本来是要去吃饭的,看到有这个活动都积极过来参加,认真做答,还有不少同学购买环保产品。在这四天里,一共有363个同学参加了调查,在我们调查的363个同学中,有80 %的同学对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使用持反对的态度,并呼吁大家拒绝使用;只有20%的同学觉得没所谓。有70%的同学赞成使用环保材料,环保消费;有76%的同学会把垃圾分类,只有15%的同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有80%的同学有环保正义感,会主动参加环保活动,主动去阻止破坏环保的行为并加以劝告,只有12%的同学不会理会;有50%的同学会购买环保产品,阅读环保新闻或报纸,只有10%的同学一点也不关注环保;有80%的同学很在乎环境干净程度,只有20%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有45%的同学环保知识很好,有30%的同学环保知识不关;有58%的同学会在平时生活中做一些环保行动,有2%的同学完全不在意;有76%的同学对周围的环境很关注,只有10%的同学完全不关心。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很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的同学都是抱着一颗自己没有破坏环境就行了。并没有积极的去行动保护环境。不过也有一部分的同学其环保意识还是挺强的,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多点开展这种活动,呼吁大家时刻关注我们的环境问题。造成大学生总体环保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会有以下三方面:

1、大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缺乏。

2、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组织大学生环保活动缺乏。

3、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不够,国家对环保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对此我们建议大学生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提高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多参加环保活动;应该多积累环保知识,多关注国内外的环保新闻;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多做教育宣传活动。环保并不只是国家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绿色家园而尽一分力!

2.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二

我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它分为环境专业教育和非环境专业教育两部分。环境专业教育通过环境科学类及其相关学科专业, 为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培养专门人才。非环境专业教育, 是对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以培养他们的环境道德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 而环境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对全民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环境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不但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 还具有保护治理环境的知识和能力, 大学生是潜在的社会精英, 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 既可影响他本人, 又可通过他们将环境教育的效果放大, 扩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为了了解高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 促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发展, 对西南林学院大学生的公共环境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此对问卷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2 组织调查过程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多次集体研究、讨论并经小范围试测、修改后制定。调查内容共包括5个部分, 78个测题。试卷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以及学校公共环境教育状况, 27题;第二部分为环境治理, 19题;第三部分为环境管理, 14题;第四部分为人与环境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6题;第五部分为“绿色前沿”名词和环保日及相关题目, 12题。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被调查者分别从基础部、环科系、社科系、外语系、生态旅游、园林学院、木工学院、计算机系、交通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学院等11个院系的在校生中随机抽取。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分发问卷20份, 共分发问卷880份, 回收761份, 回收率86.5%。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10左右, 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学校在校大学生群体。问卷题目均为选择题, 题目的答案经计算机统计, 并结合人工进行分析。

3 调查统计结果的初步分析结论

3.1 西南林学院公共环境教育情况

3.1.1 课程开设。

西南林学院历年来共开设公共环境类课程23门, 分别为:昆虫与人类、森保概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地理、自然保护概论、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学、环境保护概论、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恢复生态学导论、生态旅游、人类生态学、中国山水景观、生态伦理学、社会与环境、中国山水文化、森林生态经济学、森保概论、野生动物保护概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污染生态与人体健康。2006~2007学年开设6门, 分别为:昆虫与人类、恢复生态学导论、生态伦理学、中国山水景观、社会与环境、生态旅游、人民环境与健康。其中5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校环境类课程的开设, 处于自由自发的状态。

3.1.2 公共宣传。

学校中有学生社团青青社, 是学生自发的社团, 以宣传环保为主要内容。此外, 每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还会举行绿色科技节, 以各种形式如表演、黑板报、发传单等方式进行环保宣传。

3.2 西南林学院学生公共环境意识调查结果

3.2.1 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以及学校公共环境教育状况。

从问卷回答结果可看出, 西南林学院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 如谈论和有时会谈论环境问题的学生分别占到25.23%和68.46%, 合计93.69%, 从不谈论的只占6.31%。81.47%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但是学生获得环境知识最主要的两条途径是广播电视和读书看报, 分别占到52.3%和57.9%。如果遇到有人做破坏环境的事, 37.58%的人想阻挠但不知道怎么做, 14.72%的人亲自阻挠, 16.95%的人报有关部门, 合计69.25%。78.1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环境保护类公选课, 而且50.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环境保护类公选课开成必修课。62.29%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校的环境教育课对提高和增强自己的环境意识有一定帮助。

3.2.2 环境治理。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酸雨、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热岛效应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的比例占到83.97%, 91.07%, 82.79%, 78.71%, 67.41%, 73.85%, 51.77%。认为沙尘暴、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关系的占到82.26%。

3.2.3 环境管理。

从统计的结果看, 对于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大多数的学生知之甚少。比如对于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环境质量及环境质量评价、ISO14000、环境保护“三统一”、环境标准等基本环境保护的概念, 不知道的比例高达7.537%、65.83%、80.29%、81.47%、75.95%。尽管大家对这些概念不太理解, 但对于是否需要对工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 大部分人仍认为需要。这说明, 对于环境保护, 大家是持关注和支持态度的。但是, 由于没有系统的教育途径, 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又接触不到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 所以对于这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 也就不足为奇了。

3.2.4 人与环境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3.2.5“绿色前沿”名词和环保日及相关题目

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相当多的学生对于当前环境发展相关的名词有所了解。这说明, 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发展是比较关注的。

4 结论及建议

3.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化学知识 原理 实验操作 环境调查 环保意识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在追求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需求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水源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草原等植被惨遭破坏;动植物资源锐减,一些物种因生活环境和条件改变而灭绝,台风海啸、干旱水患、沙尘暴和“臭氧层空洞”等无一不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有关。

一、 挖掘教材环保素材,夯实化学理论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只停留在化学知识的整理和记忆上,而要认清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好多结论需经实验才能得出,而学生的化学素养也正是在实验中才能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新课程理念贯穿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要引导学生深挖教材,把看似简单的化学知识原理弄清吃透,在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处多用力气、多下工夫,使化学知识原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当今社会“三大问题”之一的环境污染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并逐步形成“化学即环保,环保即化学”的新观念。

二、以实验操作为依托培养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在实验中结合具体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很多化学实验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实验的每一个注意事项,使学生注意起来。

1.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或实验室中造成污染。

2.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3.在做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

三、以增强环保意识为目标,有效开展以环保调查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源,不能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要把环保切实落实到课堂中,让学生牢记环保,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环保的话要从日常生活入手,要从熟悉的入手,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要教给学生如何制作环保材料,利用化学生学到的,探究获取跟环保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环保结合起来,让环保知识贯彻到生活中,大自然中来。

2.学校要积极开展环保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提出环保相关的方案,比如在化学实验中要怎样合理运用化学原料,对于产生的化学有害气体怎么处理,还有化学原料的浪费是怎么处理等这些问题,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对于实用性高,方法新颖的要给予表扬。

3.进行分钟调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我们生活用水,雨水和汽车尾气的调查,包括乡村和城市的空气调查,包括在工厂里工人和不在工厂工作的人进行身体情况调查。让学生明白什么对人体是有害的,调查要详细有目的性,同时要邀请环保部门的专家进行开讲座等,让环保知识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增强学生环保意思。

四、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教学不再以单纯的教课为主,是以学生为主,学生的环保知识不止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而且要应用到课外知识中去。化学课堂中不止给学生传授知识,还有给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专题讲座。在上面讲述中,让环保专家和专业人员讲述保护环境的问题。可以结合现实中的环保问题,来讲述如何利用化学来进行环保,比如现在出现的赤潮,白色垃圾。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环保原料,制作一些环保产品,让这些环保产品应用于化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在出去游玩住酒店的时候告知自己的父母尽量用自己的毛巾,因为酒店毛巾消毒要用很多化学程序。

2.组织学生参观活动。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到课外中去,,参观一些关于污染这方面的画展,还有多去外地去听一些这方面的讲座啊,还有以下知识。多到乡村去参观下受污染的河流,污染厉害的工厂,也让学生了解下治理措施及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收集素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人类的健康、社会的发展的危害,要人们从被动保护环境到主动的去保护,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去。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只有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杜绝环境污染行为,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学习、生活、劳动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资料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国外孩子的环保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10(6).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教育,2011(7).

4.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分析 篇四

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分析

通过调查可见,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比较强,但环境知识不足,保护环境的行动不力,有必要通过开设环境课,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等手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作 者:隋幸华 郭志敏 SUI Xing-hua GUO Zhi-min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系,湖南,岳阳,414006刊 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年,卷(期):29(3)分类号:X-4关键词:大学生 环境意识 调查 分析

5.重庆市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篇五

调查时间:2012-2-1

调查目的:研究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

调 查 人:李鑫

重庆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近年来,重庆的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某些生态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重庆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重庆人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而我们居住的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就城市生态环境我作了调查。

调查结果 :

一、学生对环境状况的感受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通过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我市环境污染状况严重,但把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则显现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还有大部分的人的环保意识有待于提高。学生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然而又对我市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的认识趋于乐观。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提高需要全市市民尤其是学生的努力和配合,如果全市市民的环保意识都得以提高,那么,市容环境将会大有改善。现代人对卫生、环保一直都非常漠视:为了牟利,人们向江湖河海肆意排放污水,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任意排放工业废气„„种种行为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一步步恶化。常常有人对自己居住城镇的环境、绿化不甚满意,理由多为:“树木太少,管理太松,卫生太差。”一个城镇的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行为

目前我市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得分总体呈反比,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水平高于中年人。

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只有25%的公众在购物时考虑到环保因素,35%人愿意为了环保而接受较高的价格,30%的人在处理废弃物时符合环境道德要求。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但学生环保参与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水平越高。这一结果有利地证明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学生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学生对政府近年来采取的环保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国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充满信心,认为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宣传教育工作。学生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负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工厂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6.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趋明显。那么,当今长春市民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感知度和关注度如何呢?此次,我以“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为主题,自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由于能力有限,仅对本小区部分居民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份。由于使用的是非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只能反映这60名被调查者的环境生态意识。样本结构如下:

性别:男性49%,女性51%;

年龄:15-19岁13%,20-29岁8%,30-39岁17%,40-49岁23%,50-59岁17%,60-69岁12%,70-75岁10%;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初中17%,中专或高中52%,大专13%,大学本科及以上15%。

一、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一)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定义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构成之一。包括该国公民对于污染、公共卫生等的环保意识,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程度,对于环保、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认知程度等。

(二)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状况

1.在第六题中,人们大都表示了当今世界上存在环境污染现象。其中有58人表示“存在”,占总体的96.7%;有2人表示“不了解”,占3.3%。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污染“不存在”。

2.在第七题中,他们对待存在环境污染的态度是:调查显示共有56人认为环境问题应该治理,其中有17人认为“急切需要治理”,有39人认为“需要治理”;仅有4人认为“无所谓”;没有人选择“不需要治理”。

以上两道题调查结果表明,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对于当今世界上的环境污染应及时、尽早治理。更为可喜的是,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环境污染不存在或污染毋须治理。尽管如此,在第五题中,只有28.3%的人总能够把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可见,他们的环保行为与环保意识不相匹配,虽然多数受调查者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而一但把环境问题与实际行动相比较,则显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偏低。

3.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群众的动物保护意识达到了一定高度。在第十题“您会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肉吗?”中,56人选择“不会”,其中53人在接下来的第十一题中选择不食用的原因是“野生动物需要保护”,2人选择“不卫生”,1人选择“价格高”;选择“会”食用的仅有的4人中,3人食用的原因是“别人点的,我无所谓”,只有1人选择“味道好”。

4.调查反映出人们对政府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宣传活动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足。十三题中,57人对市政府的环保宣传活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十四题中,只有11名受访者“非常支持”为了保护环境引起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提高。

可见,政府在提高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工作上还需要加大力度,仍然任重而道远。

5.调查还反映出民众在环境生态意识上呈现出比较强的政府依赖心理。在回答第十六题(多选题),认为哪些措施对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帮助时,对于此题的回答,有40%的人认为应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宣传教育,35%的人认为应健全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21.7%的人认为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这说明人们更希望通过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推动长春市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环保意识的特点

1.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环境生态的严峻形

势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满意群体”和“低满意群体”比例来体现各群体的总体满意度,则学历在小学及小学程度以下人群的满意度最高(1:1),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的满意度最低(1:5),即低学历与高学历满意度比为5:1。

2.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

3.年龄是受访者对某些环境生态问题的看法的影响因素。在回答十二题“‘限塑令’是否减少了您对塑料袋的使用频率?”时,有16人选择“没减少”,其中13人属于50-79岁年龄层;而选择“现在几乎不用塑料袋”的人9人中,没有一位来自此年龄层。然而,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小区环保活动”的第十五题时,选择 “愿意”或“很愿意”的受访者中50岁以上的共有20人,占87%。可见,在选择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时,年龄因素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看法和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使我对长春部分市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就调查结果来看,长春市民有着比较强的环境生态意识,但是其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境生态意识,良好的环保意愿也难以付诸实际行动,再加上市有关部门的工作未做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环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就当前的情况,在此提出一点建议,仅供参考。我认为,加强政府的环保工作,这是改善长春市环保现状的重要条件。

第一,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市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市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

第二,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以上便是我此次实践活动的成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这次调查可以反映出长春市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王娟

7.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师范生,环境意识,浙江师范大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在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时, 是否将自身作为生态系统中一环来考虑, 是一个人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生物物种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态度[1]。公众环境意识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民族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自1990年首次进行调查以来, 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的区域既有全国范围的, 又有省市范围的;调查的对象既有一般公众, 又有特定社会群体;调查的内容既有较单一的内容结构, 又有涉及环境科学知识、忧患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自觉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的结构;调查的方式既有早期的较单一的征答、问卷调查, 又有后期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访问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方式。

目前, 环境意识调查对象多集中在城市居民, 针对学生的不多, 并且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其环境意识如何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师范专业的学生, 还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 加强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2]。在浙江省内, 浙江师范大学是最大的师范院校, 校内开展的师范性专业种类齐全, 为浙江省及其他地方输送了大量的教学人才。鉴于此, 我们选择浙江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 对师范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 希望借此了解师范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特点, 为进一步改善师范生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调查过程与方式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依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有所不同。根据专业与环境问题关联程度的不同, 问卷中设置了专门是地理专业学生回答的问题;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 大四学生有教育实习的经历, 而专门设置了有关教育实习中环境教育的问题。虽然不同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同, 但同为一张问卷, 只是根据要求对问题进行选择性回答。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环境教育意识四部分。

(1) 环境知识 (10题) :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大气环境、水体环境、白色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环境保护法规及环境保护知识等。

(2) 环境态度 (4题) :主要包括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个人态度取向、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和对待环境保护的看法等。

(3) 环境行为 (10题) :主要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行动。

(4) 环境教育意识 (16题) :师范生今后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角色, 环境教育意识的调查是根据其特定的职业而设计的, 主要包括自身接受的环境教育、计划进行的环境教育、开展的环境教育方式及获得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途径等。

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多样, 根据所需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不同的题型设置, 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及主观题。

2. 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的选择根据学校开设的师范专业, 对学校里的20个师范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各专业人数的多少, 按20%左右进行抽样调查 (除地理专业进行全部调查外) 。而且在每个专业进行问卷发放时, 尽量在不同的年级进行均匀发放。

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11月下旬。发放问卷的时段因各专业而有所不同。对有的专业, 时段选在宿舍人数较多的晚上, 对此专业事先了解被调查学生在宿舍的分布, 按照性别比例, 最后到宿舍发放并回收问卷。对有的专业, 时段选在在教学楼上课的时间, 对此专业事先了解被调查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 对此专业发放时注意分散性和随机性。在进行问卷发放时提醒调查者注意本次调查的严肃性, 要求实事求是地填写, 主要以不署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辅以访问调查,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 回收1056份, 回收率88.0%;其中有效问卷938份, 有效率88.8%。在有效问卷中, 由于在师范院校中男女生人数差异本来就大, 因而所发放的调查问卷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9.2%和70.8%, 数量上差异较大。在有效问卷中, 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1.6%、26.1%、31.8%和20.5%。

4. 调查问卷的处理

有效问卷的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后, 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处理, 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得分率和频次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环境知识

调查问卷中环境知识试题涵盖世界环境日、大气、水、动植物、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环境保护法规等内容。在调查问卷的第1题到第9题中, 师范生的得分率不是很高, 总分以9分计算, 最大值9分, 最小值2分, 平均数6.5分, 而且得分状况也因各题而有差异 (见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 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对于像“世界环境日”的题目, 答对的同学只有47.3%,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这类基本知识的掌握还不足, 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 平时要多关注。特别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题目正确率只有12.4%,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目前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大欠缺。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问题如噪声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则了解得较多, 正确率也较高。

我们对本问卷中给出的22个与环境相关的名词师范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统计, 师范生掌握的名词个数平均为17.52个, 掌握个数多少的状况, 由图1明显可见, 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至少掌握了20个名词, 大部分同学掌握个数超过平均水平。若给定掌握一个名词为0.5分, 则总分为11分, 师范生的平均得分为8.76分。但师范生对不同名词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 统计结果见表2和图2。

由表2可知, 大学生对于名词的掌握存在差异, 对于“温室效应”、“酸雨”、“可持续发展”等名词的掌握较好, 而相对一些专业化的名词及日常生活中不是经常接触的名词如“基因库”、“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的掌握率就不是很高。

由图2可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也是不一致的, 其中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的环境知识得分率最高, 平均达到19个, 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 而像计算机、心理学、美术等专业的学生对环境名词的掌握平均不是很高。

由此可见, 师范生对于一些有关环境的名词概念的掌握也不是很健全, 同样存在着局限性, 而且不同专业学生对环境名词掌握还存在不平衡性。

2. 环境态度

在问卷中, 共有四种相关题型, 第1题是环境对人体健康的认识问题, 后3题都是环境与个人经济或便捷冲突的两难问题。在个人经济与环境问题相冲突的问题中, 学生大都表现出为了环境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在环境态度上, 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且在不同年级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当问及“您认为家居环境的质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吗?”时, 选“基本上有很大影响”的占73%, 选“有影响, 但作用不大”的占24.7%, 选“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的占2.3%。可知大多数师范生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问题上已有一定认识。当问及“如果为了处理污染物保护环境, 需要向你家收一定的费用, 你会……”时, 选“不同意, 认为那是政府的事”的占17.6%, 选“同意”的占70.7%, 选“不知道”的占11.6%。在问及“‘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损害 (或保护) 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 (或补偿) , 达到激励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对此措施, 您认为……”时, 选“应该”的占76.6%, 选“不应该”的占14.6%, 选“不知道”的占8.7%。当问及“现代生活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污染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时, 选“不同意”的占75%, 选“同意”的占16.6%, 选“不知道”的占8.4%。从这三题中可看出师范生在两难问题上的抉择。

3. 环境行为

为了了解师范生的实际环保行为, 通过对日常一些常见的环境 (非环境) 行为参与状况的调查, 测定师范生环境行为, 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对于一些环保性的行为, 选择参与的比例较大, 但大多行为都不是经常性的, 只是偶尔的, 没有经常将环保行为付诸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见, 师范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有限, 真正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一种习惯行为的比例不是很大。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其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生中的形象, 进而影响其环境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 加强师范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紧迫。

同时, 我们对样本的环境保护参与行为与环境保护态度两部分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了师范生的环境保护行为和环境保护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即环境保护态度虽好, 但环境保护行为相对滞后, 表现出“意识超前, 行为滞后”的现象。这说明要真正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促使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产生和习惯的养成, 加强教育促使学生环境态度向环境行为的转化。

4. 环境教育意识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未来一代的环境素质, 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要进行环境教育, 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直至大学阶段都不可避免, 只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4]。而作为师范生, 进行环境教育就更为重要, 因为这不仅影响到自身环境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环境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

我们对问卷中师范生接受环境教育途径的统计结果 (图3) 表明, 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参与活动。而他们的环境及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讲授、电视和图书。对大四地理学生而言, 在所学的专业课中, 对个人环境教育影响最深的前几门科目依次是:环境地学、中国地理和气候气象学。

师范生今后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角色, 而目前我国中学采取渗透式的环境教育, 因而每位师范生都是潜在的环境教育者, 因此其环境教育意愿度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今后环境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我们对样本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4。从中可知, 师范生对于环境教育的意愿度较高, 59.7%同学表示会参与环境教育的活动, 只有少部分同学不愿参与。但在环境教育的自我效能感方面, 只有少部分同学很有把握, 而多数同学则没有把握甚至没想过。

我们还对样本中学生环境教育技能能力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5。从表中的前三项的选项可知, 师范生对于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大部分都处于中等水平, 初步具备环境教育技能能力。大多数同学希望通过“从大自然中体会”来进行环境教育。就自身开展的环境教育的科研活动而言, 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涉及, 表明在深一层次上开展环境教育研究的人数有限。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通过对师范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主要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1) 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总体掌握按赋值法可得其平均分为7.63分 (总分为10分) , 但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在师范生对环境知识的局限上, 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环境知识的多少而表现出存在的不平衡性。

(2) 在环境态度上, 大多数师范生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正确, 而且在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或便捷冲突时, 大部分人都会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而选择保护环境。在这一方面, 在不同专业及年级之间不像环境知识一样存有不平衡性。

(3) 在环境行为方面, 师范生对于一些环保活动的参与不是很高, 有的即使参与, 也只是偶尔的, 是一种非习惯性行为。环境保护态度与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对比研究, 还表明这两者间存在着差异, 存在“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

(4) 在环境教育上, 师范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参与活动, 其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讲授、电视和图书。就地理专业学生而言, 主要来源于环境地学、中国地理和气候气象学。他们的环境教育意愿度较高, 但环境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和技能能力不高, 有碍于环境教育开展的质量。

2. 建议

为提高师范生的环境意识, 提高环境综合素质, 增长其环境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问题, 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 针对目前大学生掌握环境知识的程度, 同时还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平衡性, 而根据目前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情况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应有良好的环境知识。因此, 应在师范院校将环境教育课程普及各个师范专业, 即不再仅仅是针对于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开设, 而应扩大到整个校园中, 将环境知识系统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来开展。这样可以让广大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增加环境知识。

(2) 针对目前师范生“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的现象, 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 促使这些环境态度转化为实际的环境保护行为,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应在校园里多举办些社会公益活动, 尽量为这些同学创造一些开展环保活动的平台, 能有机会将自己的意愿付诸于实践, 这样在学校里多次实践以后, 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后有所受用。

(3) 在学校加大对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查, 师范生环境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讲授、电视和图书, 主要都源自于学校, 掌握环境知识的程度与学校的文化氛围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而应多在学校开展此类宣传, 而且最好以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 即参与活动的形式开展,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例如, 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的前后宣传一些科普知识, 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的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就地理专业的同学而言, 对于是环境知识主要来源的科目, 可将一些选修课设置成必修课 (环境教育学、环境监测等) , 以加强地理师范生的环境知识。

(4) 针对师范生环境教育意愿度高, 但环境教育自我效能感和技能能力不足的现象, 应在高师院校加强对师范生环境教育技能的培养。特别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教育途径方面更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例如“从大自然中体会”。

同时, 学校应不仅要求师范生在学校要学习环境教育技能, 在教育实习环节更是要加强师范生环境教育的能力, 使他们通过该段时间的实习, 将自己环境教育技能付诸实践,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及纠正下, 找出开展环境教育时自身存在的不足, 这样回校后就有明确的目标, 可以利用大学里丰富的资源, 对此加以补充, 为日后在长期教育中进行渗透式环境教育铺好基石, 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骆玉霞.关于环境意识的经济分析[J].环境保护, 1998, (8) :29-30.

8.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课堂 化学实验。

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是现如今国内比较重要的工作给学生讲解化学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改善环境问题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有效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活动时间,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实用原则,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教师要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由于大部分化学教育从事者在学校很少接触关于环境保护意识与相关信息,很难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环境保护意识,多看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材料扩展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让学生积极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为了更好的展开环境保护工作,教师要搜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并结合材料,帮助学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环境的良好习惯。

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已被污染的化学物品如何控制被污染的化学物品流入日常生活中,回收废弃,如何处理被污染的液体物品等。在课堂上展开环境保护工作。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演示有害物品的正确处理,从而逐渐影响学生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2.在课堂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教学是一个系统体系,各年级的教学内容是这个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系统的解决各年级的环境保护教育问题。例如:将高中各年级看成一个整体,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特点和各年级的教学特点,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潜在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显然,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保护信息相关的内容,如淡化水资源,软化硬水等。只有将日常教学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并要逐渐加强。

3.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展开环境保护教育

为了促进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处理有害物品,改善实验室设施。回收和转化废弃是,不能直接将废弃排放到大气层中,例如在实验室处理NO2,SO2 等有害气体时,利用能吸收这些有害气体的化学物品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学生遵守实验室操作规则,不能随心随遇的操作,处理有害气体时,尽量少用化学药品,少生产有害物品,从而将污染降到最低。

9.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篇九

一——调 查 目 的二——调 查 对 象

三——调 查 方 式

四——调 查 内 容

五——处 理 方 法

六——调 查 总 结

Today the quality of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今天,我们的自然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调查目的 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了解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调查对象

在街道随机抽取30人

三、调查方式

随机抽查询问记录

四、调查内容

1.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27%。回答不会的有10人、占33%。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12人,占40%。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视啊。

2.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3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8人,占27%,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9人,占64%。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3.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4%。回答会的只有2位,占6%。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12人,占40%。

点评:看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仍然是无动于衷,不太会去关心。

五、调查宣传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1)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2)购买低氟家用制冷器具、无氟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1)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2)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1)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

(2)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1)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2)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1)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六、调查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出现上述问题,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尽量使用可循环再用的日用品。还有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要爱护植物,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也是为保护环境献力量的一种做法。在个人方面要注意,平时不去做那些污染环境的事情;多参加一些环境宣传活动;时刻记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政府部门方面,应采取有力,有效,有法可依的方法,改变群众观念,开展少而精的宣传活动,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而且,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10.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十

一、调查背景

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垃圾排放量增大,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由此导致农村地区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既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及身体健康,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地点:本村

调查对象:本村居民

人数:80 问1: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河沟、没用的地方、其它 问2: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河沟、没用的地方、其它

调查结果显示,问1中有32%的人选择路边,29%的人选择河沟,25%的人选择随便哪里,16%选择没用的地方,6%的人选择其它。问2中有40%的人选择路边,23%的人选择河沟,18%的人选择随便哪里,19%选择没用的地方,10%的人选择其它。

据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人知道垃圾应该放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把垃圾倒在没用的空地上。其原因如下:

1、农村人口多,垃圾生产量大,而如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很难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居民对生物肥料的使用量大大降低,原来的肥料被当成垃圾扔掉,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化学肥料。问3:什么是环保?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87%,但其中只有20%的居民能具体进行解释,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18%。

问4: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知道并能举例者占43%,其中务农者占20%。问5: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吗?

对此问题,能正确回答的不到10%,而且这部分人大多都是一些工人、医务者、教师等非务农者。

从调查中看到,农村居民对环保知识了解较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部分居民的知识水平不高,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交通通讯较差,对外界的了解较少,使其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2、农村居民习惯较差,即使知道环保,但依据是垃圾乱放。

3、环境污染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表现地远远差于城市居民,导致居民对环境保护较差。

三、调查结论

1、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习惯不好,不了解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人口多且分散,垃圾多且不易集中,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也是一重要原因。

3、环境恶化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明显,未引起居民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四、调查体会

在本次调查中,我体会到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差,更重要的是文化水平低,甚至未接受过教育。老一辈的不良习惯也影响了新一代的行为,新一代只顾个人卫生而不顾公共卫生的现象较多。另外基础条件较差等综合原因造成了农村环境的现状。

11.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微环境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并牢固的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意识,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更是个人今后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条件。人民懂法、知法、守法、扬法是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国家才会离法治国家的目标越来越近。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当务之急。法治的核心是树立群众的法制观念,关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首当其冲,从校园建设的角度来说,如何建设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微环境”是第一步。

2013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读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该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向被害人使用的饮水机中投放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导致被害人中毒身亡,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2月13至15日间共杀害四名同学,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以上两个案例的涉案人皆为在校大学生,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为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马加爵案中,马加爵在校期间成绩优异,高中时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并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案发前,依照社会主流价值观标准,两位大学生无不都可以被评价为优秀,但是,十年中,惨绝人寰的“故意杀人案”与个别“优秀”在校大学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笔者深思,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程度如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如何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角度去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微环境。

法律意识本身具有复杂的意义,中外法学家对法律意识也做出了不同的界定。萨利·安格尔·梅丽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理解和运用法律的方式,这种意识不仅包括人们深思熟虑、有目的的行动,也包括习惯性的行为和实践。”,基于萨利·安格尔·梅丽关于法律意识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的方式,外化表现为大学生在对法律及其运用方式的理解基础上的行动,其中也包括一些习惯性行为和实践。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成中,感性成分较多,这一现象需要从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解构。就外部因素而言,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法律知识的有效传播、社会主流观点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基本导向、主要新型媒体的引导等。就内部因素而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素质、习惯养成和成长环境等。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互动和耦合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在样态。如何在已形成的内在样态的基础上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笔者探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微环境’建设”的关键。“微环境”建设的思考主要受生物学中“微生态”一词的启发,“微生态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群,它是人类研究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作用的重要学科。笔者提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微环境”建设,意从“法律微环境”的角度,提出具体对策,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微环境”的建构属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外部因素。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微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定期开展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法律知识的积累,以典型案例为基础,有效地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塑造良好的校园法律知识学习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官方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微博微信平台。作为新媒体,网络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离不开微博和微信平台,但网络本身具有局限性,信息庞杂,网络信息不加以甄别的运用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会起到反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大学校园建立官方法律知识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发布相关法律知识,如根据应届毕业生和需要兼职的学生的需求发布《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条例的解释信息,如“五险一金”、“三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相关法律内容的解释。同时发布与大学生有关的典型案例,推荐大学生法律知识读本,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观。第三,形成良好的法律知识环境,在学校宣传栏中设法律宣传栏。第四,把专项法律知识竞赛做成学校的传统项目,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的氛围,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第五,向全校师生开放模拟法庭,让师生都参与到模拟庭审过程中,通过参与模拟法庭,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对庭审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制的严肃性。第六,建立法律援助项目,面向全校学生招募志愿者,法律援助项目可以结合当地的需求,如可以建立“法律援助进社区”项目,大学生可以先自己研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盗抢行为的界定”,“诈骗罪的主要构成要件”,“生活中的好意施惠行为有哪些”等,通过自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以法律专业学生为主体,进入当地社区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法律活动,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第七,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旁听,激发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了解我国法律制度。

建设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微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法治环境。建设好该“微环境”是塑造健康校园法律文化氛围的基础,是削弱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的有效举措,是落实好法律保护功能、导向功能、制约功能的关键。

12.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篇十二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质量以及人类的繁衍。从根本上看, 环境问题是因为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而这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相联系的。公民环境意识, 就是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看法和主张以及参与环境建设的内心驱动力和自觉性, 包括认识、知识、情感、道德、意志等要素的统一。

在西方一些国家, 公众环境意识较高。公众参与环保已成为发展环保事业的基础, 是推动环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相比之下, 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则较为淡薄。我们此次调查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影响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因素和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方法。

二、公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 我们主要在石家庄市 (包括各郊县及村、镇) 进行, 以街头调查、中心地点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主, 有400人次接受了此次调查。通过调查取得了一些数据, 并作出统计分析。

(一) 对公民环境意识的总体认识。

1.关于公民的环境科学知识。调查表明, 尽管73.6%的人知道“环境保护”这一概念, 但是, 68%的人并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91%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环境标志产品;74%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环境标志图形;有46%的人表示对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听说过”。

2.关于公民的环境态度。调查发现, 多数人认为自己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意识到了环境破坏带来的一些危害, 并支持政府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如“对于迅速发展重工业所带来的危害与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命题的看法, 93%的人表示“不同意”;对大量使用塑料袋的看法, 82%的人选择了“污染环境, 应回收利用”。

3.关于公民参与环保的现状。当问到“你平时能注意到节约用水吗?”68%的人表示自己“能在平时节约用水”。但当问到“当你看到某单位正在向河中排放污水或向空气中排放浓烟, 你该怎么办?”只有17.2%的人表示“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或向有关部门报告”、“如果为了环保要向你家征收环保税”, 也只有18%的人表示“支持”, 57%的人则表示“富人应多承担些”。

可见, 公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较低层面;在环境态度方面, 一般能自觉注意保护环境;在参与环保方面也比较积极, 但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消极观点和态度明显增加。

(二) 公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

1.公民环境意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由表1, 表2可见, 公民对环境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对环境的态度和参与的自觉程度与其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 提高公民的教育程度有利于增强公民环境意识。

2.公民环境意识受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表3, 表4可见, 公民对环境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对环境的态度和参与的自觉程度与其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 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地区经济能够为增强公民环境意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3.公民环境意识受其职业活动的影响。由表5, 表6可见, 公民对环境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对环境的态度和参与的自觉程度与其从事的职业关系密切。一般来讲, 在党政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公民的环境意识要高于在公司、企业工作和无业的公民。除了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因素外, 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不可忽视。

三、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 培养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价值观。调查中我们发现, 公民的消极因素多是由于涉及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这虽与公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关, 但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许多人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在环境保护领域, 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和实践意识, 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不是妄图统治和征服自然。

(二) 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和环境意识之间有很大的同一性。经济的发展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 进而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 促进科技的生态化也会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但值得强调的是, 那种置环境承受能力于不顾, 盲目发展经济, 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 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宣传的社会效益。首先, 通过各种媒介, 向全社会进行贴近日常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其次, 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领导的教育, 尤其是决策部门的教育, 并进行考核;再次, 实行环境教育终身制, 使环境教育制度规范化、工作日常化;最后, 精心组织、策划不同规模的环保活动, 营造环保社会氛围。环保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长期坚持, 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优良风尚。

(四) 扩大环境权益, 把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与自身切身利益的保护结合起来。通过使人们获得更多、更大的环境权益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并转化成自身的行动。如环境监督权、对环境的知情权、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权等。

作者·读者·编者

一、本刊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焦点透视、产业发展、区域经济、评价分析、经济与法、科技创新、管理世界、比较借鉴、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硕博论坛、创业故事。

二、本刊主要读者对象

产业界、科技界、理论学术界、实业界、党政政策研究部门、财贸金融、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农林渔牧、科学技术与推广、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工业制造、商务营销等各行各业理论与实践工作者。

三、本刊来稿范围

(1) 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财贸金融、三农问题、人文哲学、法律法制、图书情报;

(2) 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农林产业、信息产业、医药产业、服务产业、旅游产业;

(3)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教学管理、卫生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管理。

摘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诸多因素对公民环境意识的影响, 并提出培养公民环境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3.关于公众环境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状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不断的重视。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其它人为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这次的调查旨在于了解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与推动环境保护的作用。

本次调查于2006年7月25日至8月3日在通州市城乡完成。为考察环境意识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对被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政治面貌、公共意识等背景信息进行了调查。调查者共128人.经过一周走访与访问,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一.基本情况:

多数公众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但把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则显现出公众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较低。认为污染“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人数比例为53.7%,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的26.3%。

公众对本地的环保工作认为做得一般。认为在废气排放与污水治理方面应该加的力度。

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其次是土壤污染,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废物,化学肥料和杀虫剂。

公众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的认识趋于乐观。大多数的人认为本地的环境状况会“好转”,少部分人认为会“恶化”。

多数公众愿意配合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在涉及个人利益上,相当一部份公众则表现出消极态度。

二.深入分析:

本次调查包括了城乡居民,社会各界人士,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环境知识水平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越高,环保意识越强。年轻人的环境意识高于年龄大的人,收入越高的人越关心环境问题。城乡差别也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因素。城市人的环保知识水平、环保活动的参与程度、环境意识都高于小城镇和农村的被调查者。城乡的差异还体现在对环境状况的评价上,城市人对我国环境状况的总体评价远低于农村人。女性的环境意识显著低于男性,女性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源泉,个体环境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不是来源于公共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因此女性的环境意识相对较低。

调查中,问及环保知识来源时,学生一般来自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校与媒体的宣传。文化程度较高的公众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与自觉性,对这方面的内容也表现出一定兴趣。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环境意识明显偏低,这些公众多为体力劳动者,也常常是被环境宣教工作忽略的群体,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并且,其直接生产对象与环境的关联最密切,因此,有必要充分重视该群体环境意识的提高。我认为,政府应该多致力于对这部分人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全民的环保意识都有所提高。

少年的环境意识在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在“对世界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我国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中,少年均把“环境保护”排在第一位,而成人对“环境保护”的排序则居第四、第五。受环境教育程度堤影响公众环境

意识水平的一个突出因素。近些年来,中小学生在学校受到的环境教育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这一群体无论是在环保知识方面,还是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上,都明显高于成年人。可见在学校组织开展与环保相关的活动,把环保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大有成效的。但是成年人相比就不容乐观。社会各界在抓青年人的同时,也不该忘记成年人。单位,社区应该大力宣传教育。使之整个个社会都参与到全民环保运动当中来。公众对政府近年来采取的环保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国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充满信心。52。3%的人认为目前环境亏染状况有所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一些环保措施;43%的人认为未来环境污染会有所好转的原因也是政府会进一步采取环保措施。

在回答“谁在保护环境方面起最重要的作用”时,45%的人回答是公民个人,其次分别是地方政府(31%)、中央政府(15%)、企业(7%)、民间环保组织(2%),表示当地公众还是认为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41%的人认为造成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公众环境意识差,其次是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15%)、政府环保执法不严(15%)、环保宣传教育不够(8%)。公众对政府近年来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评价。认为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宣传教育工作;

在回答政府最应大力加强的环保措施时,提到最多的也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到最少的是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说明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还是没有引起公众应有的注意。公众主要通过政府主渠道来获取环保信息。绝大部分的人主要通过电视、广播获得;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和阅读报刊杂志也是获得环果知识的重要渠道。

公众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成因的认识。33%的人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是造成当地污染的。55%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67%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

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负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企业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可见,“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自律和自觉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在谈到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时候,分别有76%、69%、65%的公众表示“有所了解”,但自信“很了解”的人数比例,均没有超过20%。

尽管公众都清楚地知道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但是具体到日常行为上,还多多少少显得不够自觉。调查中,当问及“一年内,是否有过垃圾分类投放行为”时,50%的公众选择了“偶尔”,25%的人选择了“从不”。而在问及“采购时是否自带购物袋”时,56%的人选择了“从不”,19%选择了“偶尔”。

与之相比,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更是少有人问津。在“为环保捐款”、“参加民间环保活动”、“自费养护树林或绿地行为”这些行为中,超过70%的公众都选择了“从不参与”。

值得欣慰的是,81%的公众承认自己经常拒绝街头散发的纸质小广告,34%的人会把废电池放入指定的回收点,还有34%的人会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

无论如何,公众的每一点努力都会对改善环境有所帮助,但若想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是不容回避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面对“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环境保护”的两难命题的时候,会如何取

舍呢?

本次调查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假设您所在的地区有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多利益的工厂,但是它所产生的废水污染了下游其他地区的水源,现在要把它关闭,您作为当地居民,您的态度是什么?对于这样的假设,调查结果显示,93%的公众赞成关闭工厂。

在这个结果中,人们一边倒地选择了“环境保护”而非“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令环保主义者们高兴的结果。但是,再问道 “假如您是工厂员工,你怎么办?”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很快就有了分歧。

上一篇:天津社区工作基本知识下一篇:浅谈山东省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