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2024-10-18

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共8篇)

1.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一

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者: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来源:

近年来,我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全州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州以锰锌为主导的矿业经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素质性、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加快我州矿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2009年起,我州拉开了锰锌产业整合全面调整矿业经济结构的帷幕,全州6个涉锰锌县市全面启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结构特点,正确认识锰锌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是全国电解金属锰先发地区,生产历史悠久,锰产业既是全省50个产业集群之一,又是“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全国领先,在国内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解锌作为我州的优势产业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州电解锌逐步形成了采、选、冶和综合利用开发系列产品的格局。

截止目前,我州现有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53户,年产能51.6万吨,分布在6个县市。电解锌生产企业14户,年产能34.5万吨,分布在4个县市。2009年我州电解锰实际产量46.5万吨,占全国电解锰总产量的36.1%,是全国单个地区产能产量最大的地区,在世界电解锰行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解锌完成产量21.3万吨。两个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55%,锰、锌已成为我州名副其实的主导产品及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虽以锰锌为主的矿产业支撑了我州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近期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际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州锰锌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当前我州锰锌产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盲目投资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三是产业发展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行业内没有技术标准制定权,市场上掌握不了产品定价权;五是产品粗放,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六是产业链短。企业生产经营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环节,低水平发展长期困扰现有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上述我州锰锌产业由于受内外部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影响,已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推动锰锌企业整合,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二、积极寻求新路径,加快推进锰锌产业调整步伐

(一)及时出台锰锌整合办法,确立整合目标

为发展壮大我州锰锌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大资本、大企业,强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推动我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3月,我州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州工业发展规划和工业结构调整要求,出台了《湘西自治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意见》(州政办发[2009]1号),提出了我州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州锰锌企业“统一布局、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即电解锰企业由目前的53户整合到8—10户,每户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上;电解锌企业由目前的14户整合到4—5户,每户生产能力10万吨/年以上。明确了我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方

法步骤。强调了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并从产能、电价、环保等方面对锰锌冶炼企业整合制定了相关政策,从而为锰锌整合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抓住变革机遇,制定整合措施

1、及时成立锰锌整合指导小组。为加强对锰锌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湘西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由州长任组长,州委分管工业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分管工业副州长任副组长,州政府办、州经委、州财政局、州环保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物价局、湘西电业局主要领导为成员,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经委,由州经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负责全州锰锌企业整合指导工作,各有关县市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县市的锰锌冶炼企业整合工作。

2、设置整合的条件和标准。本着“优势优化、做大做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实施锰锌企业整合。一是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新上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二是严格执行优惠电价政策。现有企业按产能设定淘汰标准,3年内逐年淘汰,没有淘汰的,停止享受优惠电价,并上报执行差别电价。达到条件的企业,按生产能力大小享受优惠电价;同时,设定综合电耗标准,予以奖罚。三是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标准。凡发现一次有违法排污行为的,暂停享受优惠电价,直至整改到位;两次以上有违法排污行为的,取消当年优惠电价。对淘汰类企业,依法取消矿产资源的供给。四是因地制宜,分部实施。第一阶段,各县市根据所属锰锌企业数量、规模、布局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第二阶段,在县市完成整合的基础上,根据我州实际,适时组建全州锰、锌企业集团(公司)。

3、制定锰锌整合的扶持政策。一是优先配置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倾斜,保证优势骨干企业的资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先安排所需工业土地计划;三是优先安排扶持资金和新上项目。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工业发展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资金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完成整合的优势骨干企业,优先安排技改、新上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四是逐步提高优惠电价优惠额度;五是实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政策。企业规模达到要求,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改造。

(三)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增强整合活力

去年以来,我州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对接合作,不断提高我州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能力,在锰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锰锌产品附加值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迄今为止,已培育了东方锰业、金旭公司、三立集团、太丰公司等锰锌产业骨干企业,开发锰锌深加工产品已有10余种,其中高纯度电解金属锰达到10万吨、高纯度电解二氧化锰1.5万吨、高纯度四氧化三锰1.5万吨、中低碳锰铁6万吨、锰铝合金10万吨、氮化锰1万吨、锌合金材料1万吨、微细锌粉4万吨、锌基合金5000吨,这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产,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我州锰锌资源的利用水平,对延伸我州锰锌产业链条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我州锰锌企业整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增强了锰锌企业整合的活力。

(四)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搭建整合平台

截止2009年,我州已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共29个,其中省级工业园3个。2009年,工业园区对全州工业的贡献率已超过70%。其中吉凤工业园区集聚了丰达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林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泸溪武溪工业园集聚了金旭冶化有限公司、金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舜兴特钢有限公司、鑫海锌品有限公司;花垣县工业园内已有科信公司、振兴公司,而且正着力打造三立锰锌精深加工百亿工业园;保靖钟灵山工业园已集聚保靖锰业、轩华锌业等优势骨干企业的入园;泸溪武溪工业园和保靖钟灵山工业园正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工业园区的加快建设为锰锌企业整合提供了平台。

三、做大做强为根本,强势推进锰锌整合成效显现

一年来,我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强势推进锰锌企业整合,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有突破。对2009没有达到产能要求的锰锌企业,限时停止执行优惠电价。

二是县市整合工作来势好。吉首市制定了对吉首地区(含州属和吉首市)的电解锰企业实行整体搬迁的规划,即将城区内的8户涉锰企业搬迁到郊区,组建新的吉首地区锰工业园,总投资4.5亿元。目前锰工业园现场地勘外业工作结束,地勘资料已拿出书面报告。委托广西工业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作的项目可研报告工作已全面启动,该项工作计划7月中旬完成。前期工作已投入资金100万元。电解锌企业集中迁入吉首经济开发区的“锌园”,目前利用大庭矿业公司申报的年产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通过环评。

花垣县从矿山和冶炼企业两个方面开展锰锌整合工作。锰产业整合上:锰矿区已由全县37个采矿权证整合为31个,今年年底将整合为27个;12家电解锰企业已签订协议,出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产能达15万吨的湖南边城矿业集团和下属矿山公司、锰渣库公司。锌产业整合上:借鉴锰渣库公司集中建库和经营的模式,重新规划铅锌尾矿库的布局,目前已完成总库容达8500万立方米的5座大型尾矿库选址,正着手进行立项。三立集团正实施百亿工业园的规划工作。目前,泸溪、保靖等县的锰锌产业整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随着锰锌产业整合工作的强势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州将重点研发高纯度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高纯锰盐、高纯度四氧化三锰、氮化锰、锰酸锂、锰锂电池、锰锌软磁铁氧体、无汞碱锰电池、锰电子元器件、锰系列合金、200系不锈钢、钠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汞锌粉、次氧化锌、氧化锌晶须等产品;锰产业:完成花垣新型工业园、吉首工业园和泸溪县工业园的建设,打造3-4个产能过10万吨的龙头企业,全州电解锰产能达到60万吨,锰产业产值15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锌产业:着力实施“三立百亿工业园”规划、完成吉首经济开发区“锌园”建设、打造泸溪中南地区最大的新材料基地,全州电解锌产能达到50万吨,锌产业产值12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四、抢抓机遇谋发展,全力推动锰锌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我州资源开发特别是锰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走整合发展之路,是推动锰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

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全州锰锌产业整合实行专人专抓,安排专项费用,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对相关县市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方案进行审定,对整合的目标、任务、时间提出相应的求,并实行目标管理,将锰锌整合纳入相关县市主领导的政绩考核,强化管理,定期通报。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通力协作。做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三动并举,加快全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步伐。

(二)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加速推进

一是冶炼企业的整合与矿山企业整合齐头并进,通过采取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锰锌企业整合,鼓励参股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二是抓好资源勘探。搞好锰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寻找新的资源;三是认真研究锰锌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加快低品位碳酸锰和高品位氧化锰的利用研究,对从州外或者从国外集中引进锰、锌资源进行认真研究,对锰渣和铅锌尾矿的利用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四是下决心全力解决好锰锌精深加工问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锰锌下游产品的开发;五是研究县市区域锰锌企业整合的具体政策,制定全州锰锌产业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落实措施,加大调控,做大做强

一是不符合产业政策限期淘汰的企业,“三废”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企业取消优惠电价,实行差别电价,加价收费,停止能源供应,停止资源配置;二是禁止新上电解锰、电解锌企业,对现有电解锰、电解锌企业扩产进行限制,将新增生产规模配置给已经整合的锰锌企业;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环境许可等条件控制电解锰、电解锌总产能,我州电解锰、电解锌产能均控制在60万吨。监督盲目扩张,使全州锰锌产业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四是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对锰锌产业整合、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四)苦练内功,争取支持,加快推进

锰锌产业是我州的支柱产业,锰锌冶炼企业整合的速度和成功与否,对我州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政府强力推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扎实工作,强力推进。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一是西部大开发政策。我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必须将西部开发政策用足,并结合我州的特点有所突破;二是大湘西开发政策。大湘西开发政策向湘西州倾斜,开发资金向产业项目倾斜,重点支持锰锌产业发展;三是优惠电价政策。将我州电解锰、电解锌列入国家高能耗产品目录给予电价优惠、应对相邻省市同一矿产品竞争采取灵活的电价机制、继续对我州库区移民企业实行电价优惠,并纳入“十二五”对我州的扶贫计划;四是建立锰锌产品储备制度。将我州锰锌储备作为省重点列入计划,确保锰锌产业稳定发展。

2.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二

一、产业升级的界定和一般经济规律

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状态转变的产业发展过程, 是产业高级化的根本途径。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轨迹来看, 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小, 依次由“一二三”向“二一三”、“二三一”转变, 最终进入“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工业为主逐步向重化工业为主、高技术为主转变;产品属性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产业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方式表现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总体上表现出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动产业的不断升级。但是,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技术状况、制度环境各不相同, 特别是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异同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漳州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漳州的经济总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GDP总量已经从2005年的626.36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1, 113.79亿元, 增加了近一倍, 但产业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与全省其他兄弟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9年漳州人均GDP为24, 619元, 处于全省倒数第四位, 仅高于莆田、南平和宁德, 远远低于厦门的68, 938元和泉州的39, 227元。

五年来, 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主要还是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比重占GDP的接近一半, 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却不是很明显。与全省比较, 2009年福建省三次产业比例为:9.7∶49∶41.3;漳州市为:19.6∶45.5∶34.9;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水平高了近1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低了6.4个百分点。按国际经验,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在36%~48%之间。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64%, 低收入国家为45%。而漳州目前的人均GDP水平已经跨过3, 000美元的门槛, 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只有34.9%, 与45%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1)

产业结构失衡是阻碍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要实现漳州经济跨越式发展, 不仅要求经济的总量扩张、发展速度加快, 也要求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增加, 而这只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得以实现。

三、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一) 2009年5月,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 海西建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同时, 2010年春节, 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 首站就到漳州, 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漳州作为海西建设的先行区, 应抓住胡锦涛总书记来闽来漳考察和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意见》全面实施两大机遇, 推动漳台产业对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二)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漳州经济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值下降了9.7%, 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了32.9%, 机电产品出口下降了32.3%, 中小出口企业出口下降18.9%。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中小企业, 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技术, 以贴牌加工为主,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漳州市政府可以利用这次金融危机, 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发展环保和高新技术型的产业。

(三) 漳州市政府应充分发挥漳州的祖地优势, 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大力度推动对台先行先试, 精心组织上岛洽谈联络招商。特别是2010年5月, 漳州组织分团随省团赴台, 全面开展以“走亲访友做生意”为主题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深化了基层党际交流, 促进了项目产业对接。如, 漳州台商投资区抓紧报批并启动规划, 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顺利获批并加快规划建设步伐,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扩区规划正在实施, 为承接台资大项目和推进对台产业深度对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数据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四、促进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选择

漳州市可以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抓住海西建设《意见》全面实施这个历史机遇, 积极与台湾区产业进行深度对接, 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 增强漳州经济跨越发展的源动力。

(一) 提升漳州现代农业水平,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可以充分发挥漳州的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食品和花卉两大特色产业, 巩固和提升漳州的现代农业水平。在做强食品产业方面, 围绕漳州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优质食品之城”的目标,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扶持培育一批产值上10亿元的食品龙头企业。特别是要抓住ECFA签署的有利时机, 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台湾农产品、水产品加工园区, 加快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建设, 努力把漳州建成两岸农产品加工贸易枢纽。在做大花卉产业方面, 要依托海峡两岸花博园品牌效应, 加强与荷兰、中国台湾等发达地区的花卉合作, 加快推进大型花卉专业市场建设, 着力打造海峡西岸乃至全国重要的花卉集散中心。

(二) 加速推进漳州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

依托漳州“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 立足漳州现有的产业基础, 集中发展石化、钢铁、机电、食品、电力、光电光伏、汽车汽配、特殊玻璃等8大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 依托产业龙头项目, 加快引办配套企业,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漳州的港口资源优势, 特别是要发挥好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的政策优势, 加强台湾地区石化产业的跟踪对接, 争取尽快引办石化上游项目, 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细化漳州台商投资区的总体规划,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努力建成以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为主体的海西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成为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的集中区域。积极引导各县 (市、区) 、开发区借鉴云霄发展光电产业的做法, 围绕全市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选择自己的主攻产业, 倾力打造做强“一县一业”、“一区一品”特色优势产业。

(三)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带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市区和各县 (市) 的一批大型商场、星级酒店建设, 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港口物流园区, 要以实施依港立市为依托, 加快港口码头、疏港公路铁路、沿海大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抓紧规划布点, 积极引办港口物流企业, 促进港口物流业加速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 对消费服务业的带动性强。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 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 社会综合收入可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 能带动增加5个就业岗位。要依托漳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突出加强整合、完善配套、提升服务, 着力打造漳州旅游品牌, 重点打响以南靖、华安土楼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游, 以东山国际旅游海岛、漳浦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滨海风光游, 以市区明清历史古街区、平和三平寺为代表的文化朝圣游, 以云霄金汤湾海水温泉、角美龙佳淡水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养生游, 吸引更多游客到漳州旅游观光, 并结合旅游产品的打造, 大力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 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中心、专卖场, 增加旅游购物消费, 带动旅馆、餐饮、商贸、休闲、娱乐等相关消费服务业发展, 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拉动消费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产业。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抓手。在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 促进漳州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业升级,跨越发展,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克莎, 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3.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三

一、正确处理好“做大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关系,实现发展速度和提升质量的统一

面对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和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不加快发展就没有实力,不转型升级就没有未来。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强攻工业,尽快做大经济总量;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坚定不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拓展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在做大总量中实现结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总量做大,实现工业结构轻型化、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产品特色化、生产低碳化、资源集约化发展。

重点要着力抓好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切实推动6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0个示范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使之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三百”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100户优强企业、100个知名品牌、100名(个)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团队,打造江西超百亿、超千亿企业方阵;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精心谋划项目、积极争取项目、科学运作项目,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抓好科技创新驱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把工业发展的原动力逐步转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内涵式因素上来,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

二、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实现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的统一

传统产业是江西省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升级的关键和未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既可兼容、也有竞争,两者相互渗透、互动发展。既要注重发展好现有传统优势产业,达到现实生产力的最大化,又要注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潜在生产力的最优化。

重点要坚持不懈抓“一产一策”,做强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光伏、食品等一批优势产业,做优铜、石化、钢铁、纺织、建材等一批支柱产业,做精钨、稀土、锂电等一批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坚持不懈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和工作基础,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链图、重点投资方向和企业名录为指导,切实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实实在在的好项目和高技术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坚持不懈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升装备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坚持不懈抓两化融合,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思维来推进智慧城市、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的有机统一。

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统一

经济增长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是推动江西发展升级的重要保障。要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在产业升级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重点要大力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把新增产能布局与淘汰落后产能、承接产业转移与实现产业集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大力提升产业招商水平,坚持“精挑细选找好菜”,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谋划“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招商选资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园区提升计划,搞好园区的“二次开发”,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益,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大力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重加快园区公共节能环保设施建设,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大限度保护、巩固和提升江西省生态优势。

四、正确处理好“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实现提升效率和释放活力的统一

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关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无形手”,鼓励法无禁止即可为,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政府“有形手”,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将“越位”变“退位”,将“缺位”变“补位”,强化市场有效监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改革红利同内需潜力、创新活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持和机制保障。

4.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四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着力主攻“六个转型升级”,用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日益发达,各地的科教实力逐步强,但人口密度高,耕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潜力,必须把农业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利用国家、省、各级的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实力,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引进各项技术,因地制宜加以成熟利用。

以黑龙江省农垦为例,加大资本投入和不断科技水平是黑龙江垦区成为全国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主要原因。垦区下辖各个农场,以科技示范园为品种试验和肥料与新技术试验的基地,以先进农业人才的引进为重要的智力支持,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引进并使用新技术,集中建立并完善了从总局到农场的信息、土壤化验、气象、农机服务、植保植检等服务部门的站所,并配有先进的感测、化验、推广仪器;同时完善技术管理体系,从整地播种开始,与农户对应技术员跟踪进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创新、良法配套、技术集成、标准提升、措施到位,从而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资本等优势,尤其要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或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受制于土壤、温光水气等自然因素影响,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饭、“望天收”。而在黑龙江省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对高的特殊情况下,自然性选择了设施农业和大机械化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传统的锄头、牛马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最先进的、全自动的智能化大农机,演绎着共和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艰难历程,挺起了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从黑龙江农垦的机械化发展进程中有几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是生产资料产业化进程促进了设施生产的进步,自2004年以来,通过企业改制、吸纳员工入股融资等收段,成立了专属的种子企业,引进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为垦区提供了统一的芽种,同时农药、化肥、农膜、秧盘等生产资料的统一供给和配送,为标准化统一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是良好的农机购买补贴政策和配套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有力推动了大型先进精良农机的引用,购买优惠、资金补贴、政策补贴等多种形式的农机补贴,提增了农户配置先进农机具的热情,同时兴建了大型的农机库农机场,利于统一管理;此外阳光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其他农场组织的各项培训中都及时配套地将现有农机的操作规程、基本维修等通过宣传讲座的形式普及至农户。

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兼业化”现象突出,以规模成本小、技术含量低、运营手段简单、效益不佳为特点,为此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提增农民的专业性,通过讲座、电视、网络教育等手段加强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培训将部分“兼业化”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开来,增加至二、三产业,加快改造传统小农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投入资金、技术、政策等等扶植专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通过典型树立带动周边,从而影响主体,提高专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实践证明,没有规模,生产经营成本降不下,土地产出率就不会高;没有规模,农业标准化推不开,农产品竞争力就不会强;没有规模,专业化生产必然上不去,农业兼业化格局就无法改变。我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条件较为成熟、基础良好,各地要抓住时机更大力度加以推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再以黑 龙江省农垦为例,由于地理和人口原因,户均占地较多,形成的家庭小农场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大农场的格局,按照户承租和经营的能力,在企业的基本调控下,进行土地的流转,家庭农场自负盈亏,经过市场经济的调控,将承租土地多少根据农户的经营能力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配,同时通过各个农场对种、肥、药、农膜等农资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以及行政性和技术指导性的标准化统一管理,同种作物区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统一农事,并集中进行市场销售,使得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生产水平有效提高。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由单一的生产性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别于传统农业经营形态,多功能农业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食品和原料供给是最基本的功能,生态保护、能源原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不断拓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考量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的多种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功能,创新农业经营业态,大力发展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多功能并重的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课题,个人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单一农业的范畴,而要从历史、观光、经济等其他学科综合考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上讲,农业的基础投入相对大,比较效益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在做转型时候应着力避免孤立决策、片面的追求和盲从。当前国内不乏大量的造林热、城镇化建设热和农业休闲观光热,因地制宜、科学的决策,尽量避免趋同的区域规划,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地理和人文优势,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当前的思路多从农业和其他行业的横向扩展,少有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出发,集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尤其是第二、三步是社会人文效应和环境效应,优化各级生产步骤,提高地域知名品牌,依靠产品和品牌效应提高文化内涵和观光价值。

六、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产业链、产 业带、产业群为基础,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结和融合,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打造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重点是做强一产,突破单位产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做大二产,突破精深加工,依靠前端科技提高农产品和副产品的附加值,以质量和效益做强产业,做大品牌;做活三产,突破市场营销,紧抓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做好产品的终端服务,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围绕“六个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当前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四位一体”发展;加快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做好农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

5.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五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区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区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式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区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文明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区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区推新工作连连在全市考核中有名次,但经济总量不大,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7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全工业固定投资19.08亿元,要完成2012年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富民强区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两被表明,只有“转型升级、率先赶超”,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区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我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区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 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区“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层次和能级,为我区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帮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区大型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出,推进两化深度整合。进一步放大工 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6.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六

协会深刻认识到, 在这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 行业结构调整实施越早, 转型升级就能越快。作为为下游行业提供加工装备的缝制机械行业, 实施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技术的升级, 通过调整和升级去满足下游行业的发展需求。而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发展智能、高效的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 实现节能、省人工;产品技术的升级就是提升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发展水平, 推动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为此, 近年来, 协会抓住发展机电一体化高效缝制机械这条产品结构调整主线不动摇, 推动行业步入增量取代存量的发展新周期, 实现了行业平稳复苏和持续发展,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调整成效。

一、多管齐下引导行业产品结构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调整

1.通过编制发布《行业“十二五”科技开发指南》, 明确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列为“十二五”关键领域, 将高效电脑平缝机、电子花样机等设备列为优先研发项目, 引导企业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倾斜。

2.通过协会主办的国际展会鼓励企业展示机电一体化新品。协会将2011、2013CISMA展会主题分别定为“质量、效益、绿色”和“品质、效率、智能”, 通过举行优秀新产品评选, 以新产品获奖等级来适当减免企业参展摊位费用的举措进行资金奖励, 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展示高效、环保的缝制设备。如, 在CISMA2013优秀新产品评选中, 获奖的52个产品100%为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据协会对参力CISMA2013的40家骨干整机企业展示的产品进行初步统计显示,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展示比重已经由2011年的60%快速提升至2013年的90%。

3.定期举办行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交流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创新优秀论文》征文与评选表彰活动。自2011起, 协会依托电子电控专业委员会工作, 每年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交流, 组织行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交流;连续举办了两届机电论文征文与评选表彰活动, 征集论文上百篇, 其中40余篇优秀论文被推荐至各类核心及国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较好的发挥了促进电控技术研究和交流提升的目的。

4.在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层面, 积极将“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缝制机械”列为优先和鼓励发展目录, 发挥了重要的产业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

通过以上工作引导和推动, 行业近年来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机电一体化产品占比大幅提升。据协会2013年最新行业统计数据显示, 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缝制机械总产量占工业缝制机械总量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10%提升到目前的49%;平、包、绷等大宗主导产品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占比由2009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55%。其中, 电脑平缝机2013年总产量高达270万台, 同比猛增80%, 首次超过机械型普通平缝机产量。

二、以实施行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着力点推动产品技术升级

为促进行业产品技术升级, 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发展水平, 在中轻联的组织领导下, 协会2008年联合骨干企业向国家科技部申报了《高效节能缝制设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该项目于2010年正式批准立项实施。三年来, 参与典型高效节能缝制设备课题研究的主要企业均已完成了各自负责的高性能电脑平缝机、电子花样机和电控上袖机的整机产品试制、定型及示范生产线的建设。参与伺服控制系统课题研究的主要企业均已各自建成具备标准软硬件接口及灵活定制功能的多轴缝制设备电控系统开发平台, 完成了典型产品的测试、定型、优化, 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万台以上高性能多轴缝制机械伺服控制系统生产示范线。

经攻关成果联合测试, 高效电脑平缝机可实现5000针/分钟, 电子花样机可实现2800针/分钟、电子上袖机可实现3500针/分钟的最高缝纫速度, 产品平均节电30%, 效率提升20%以上, 机器噪音、振动等各项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同时, 该课题还累计发表论文14篇, 申请专利16项,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开发完成面向电子套接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1套, 缝制机械参数化设计软件1套, 完成制定行业标准8项, 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 国家标准2项。

通过组织实施行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各参与企业累计配套投入科研资金近1200万元, 购置了一批先进高精密的试验仪器与设备, 培养了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青年科技人才, 科研成果在提升各企业自身科研技术实力的同时, 也通过新产品的市场配套和示范推广, 有力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如, 北京大豪公司在课题研发过程推出的HSC高压闭环系统、绵阳58所的HDSC全伺服系统、鲍麦克斯公司的MT系列多轴伺服系统、中捷股份公司WR系列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配套电子套结机、花样机、曲折缝、锁眼机、自动缝制单元等机器累计逾4万多台, 创造产值近10亿元人民币, 有效填补了行业中高端缝制设备电控系统领域的空白。

目前该课题已经结题并进入全面验收环节, 协会下步重点组织做好科研成果的行业示范和推广, 加快行业高效节能缝制设备的全面升级和更新换代。

三、以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我国缝制机械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品种开发和生产等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突破, 成为世界缝制机械制造大国, 但是在产品质量、品牌影响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多年来存在的这一质量差距无法越跃, 导致我国缝制机械产品不能进入国内外一流服装企业, 无法彻底扭转低端制造的国际形象, 行业大而不强。因此, 树立国际品牌和形象, 提升产品质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正是在这一发展背景下, 协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将行业工作重心向提升质量进行倾斜, 提出了行业三年产品质量提升工程, 抓住直驱电控高速平缝机、五线高速包缝机两个量大面广的市场主导型产品作为攻关对象, 牵头和组织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产品质量攻关, 努力打造我国缝制机械产品核心竞争力。具体做法如下。

1.成立质量提升工程领导及实施机构工作体系。协会层面成立行业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协会理事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全面指导和督促行业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协会公开征集7家骨干企业参与试点, 各企业成立企业层面的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 企业董事长 (总经理) 任领导小组组长, 企业主管质量副总任实施小组组长, 全面配合和落实协会开展质量提升的各项工作规划。

2.分析质量差距, 明确提升目标。协会组织专家及试点企业深入开展质量调研, 编写《产品质量项目体系和检验规范》, 对国内外产品样机进行全性能质量检测, 在产品耐磨性、噪音、振动、缝纫性能、机构配合间隙等指标方面深入分析存在的差距, 编制《质量提升项目体系及目标参数》, 明确质量提升目标。

3.加强指导, 推动企业深入实施质量攻关。协会按照《质量提升项目体系及目标参数》文件要求, 指导和督促试点企业深入开展自查和质量攻关工作。通过组织专家上门指导、协助进行质量诊断、举办质量检测方法培训等举措, 保证试点企业质量提升工程顺利有效实施。

4.开展产品质量提升成果的评估、总结与推广。通过现场抽样并在同一平台上集中进行产品质量测试, 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组织专家对将质量提升检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总结, 并通过召开行业科技质量大会的形式将质量提升成果在全行业进行积极示范和推广。

三年来, 在协会的领导和推动下, 7家试点企业作为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及成果受益主体, 通过有效实施质量改进, 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取得显著攻关成效。如:浙江新杰克公司, 通过实施质量提升后, 产品质量及效益明显提高, 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达到了100%, 顾客满意度指数提高2%, 成品一次交检率由95%提高到99.5%, 产品销售收入比去年提高了50%, 利税增加了20%, 质量提升为公司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经过协会对所有样机测试质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直驱型电脑高速平缝机49个质量测试项目平均达标率由攻关前的73.1%提升到攻关后的84.1%, 高速包缝机42个质量测试项目平均达标率由攻关前的63.1%提升到攻关后75.8%。同时, 两个产品的缝厚能力、噪音、振动、配合间隙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同时, 为了发挥零部件、电控生产主干企业在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中的支撑与配合作用, 协会经过项目征集、评选、公示等环节, 共批准立项12个重大工艺技术攻关项目, 出资35万元引导性资助资金, 带动各企业近1500万元的技术改造和质量攻关投入, 攻克了关键零部件存在的质量技术瓶颈, 为顺利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和保障质量提升成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会举办的2013年行业质量提升总结表彰大会上, 各骨干企业纷纷表示, 要深入学习和借鉴行业质量提升工程的成功经验模式, 在企业全面启动质量提升工程并快速向其它产品进行示范推广, 推动企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

协会将以此为契机, 加强质量提升经费投入, 积极推动建立集质量诊断、检测、咨询及技术培训等在内的行业质量提升工作服务平台, 通过持续在电控特种缝制机械和电脑刺绣机开展产品质量提升, 引导、支持更多的骨干企业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来构建行业质量提升工作的长效机制。

7.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篇七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核心,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的骨干正在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到新水平,随着新兴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升并不同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紧迫而艰巨。

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改革,进退并举。进,要更加积极有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精准管理水平,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2014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

在改造提升制造业方面,一要化解产能过剩。贯彻《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促进过剩产能有序化解。二要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综合平衡重点产业发展对资源、能源、市场等方面的外部条件要求,加快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三要引导产业转移和承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引导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四要发展高端制造业。立足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发展高附加值、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新产品。五要稳定和拓展外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继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8.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篇八

渝府发〔2006〕120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精神,结合重庆实际,特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一、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鼓励、禁止、淘汰的产业、产品目录,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实施了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过度投资导致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将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化解工业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市工业经济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钢铁等行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趋缓。

1.经济总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005年,我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23亿元,仅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34%。水泥年生产能力3600万吨,占全国的2.26%;煤炭年生产能力4130万吨,占全国的1.6%;钢铁年生产能力380万吨,占全国的0.85%;电解铝年生产能力14万吨,占全国的1.36%;焦炭年生产能力270万吨,占全国的1%;铁合金年生产能力40万吨,占全国的1.58%;电石年生产能力9.5万吨,占全国的0.5%;纺织品产能占全国的0.41%。这些行业经济总量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行业普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如钢铁、电解铝和焦炭行业企业规模小、品种少、市场竞争力较低;汽车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弱、零部件体系发展滞后;水泥企业154家,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仅23.7万吨/年,年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下企业占了80%,近70%的产能为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能力仅占30%左右;纺织行业70%以上的产品以初加工、常规产品纱和布为主,家居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分别仅占5%和2%。主城区化工企业影响城市环境,危及公共安全。

3.资源匮乏制约了产业发展。

我市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限,行业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如钢铁、电解铝长期依靠进口或从外省市购入原料生产,随着运输费用以及原、燃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纺织所需的原棉、化纤原料等主要依靠国内产棉区和化纤生产基地供应;煤炭资源储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淘汰落后产能乏力。

我市工业尚未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钢铁行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0.9吨标煤,高出国内先进水平的28.6%;电石行业企业生产装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到目前为止,水泥行业已淘汰落后生产能力577万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艺落后的水泥企业在生产,淘汰落后生产水泥工艺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确立了我市“5444”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把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三大经济区为单元,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扶优汰劣、兼并重组,加快企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之路,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调整目标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实现以下目标:

1.冶金行业:形成700万吨粗钢、800万吨板、带、管、线材,6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焦炭的生产规模。

2.电解铝行业:形成14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和100万吨铝材加工能力。

3.水泥行业:水泥产量达到3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提高到5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900万吨,企业户数减少到120家左右。

4.汽车行业:汽车产量达到120万辆,占全国的比例保持在12%左右,初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到销售总量的50%以上,形成“一城多园”的产业格局。

5.煤炭行业:煤炭产量达到4500万吨,形成“一大多强”的煤炭企业格局,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500家左右,企业最低生产规模10万吨/年以上。

6.纺织行业:纱产量达到25.8万吨,布产量15亿米,服装2.5亿件,衣着、装饰、产业用三大类纺织品比例分别达到60%、25%和15%。

7.电石行业:电石产量达到10万吨,彻底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敞开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

通过实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06吨标煤,降低25%,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8%和85%,各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是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机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会同有关成员单位,负责推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分类指导

根据重庆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在结构调整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1.水泥行业:采取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办法。继续支持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的发展,加大退出落后水泥生产工艺的力度,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

2.煤炭行业:对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通过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的方式实施资产整合,调整煤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支持煤炭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技术含量,提高煤炭供应能力。

3.汽车行业:通过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力度,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4.钢铁行业:以板、带、管、线材、优质特殊钢产品发展为重点,通过重组、改造等办法,扩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

5.铁合金行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和资源合理利用。

6.焦化行业: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完善和改进落后的工艺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以大型现代化焦炉替代中小型焦炉,走节能降耗之路。

7.电解铝行业:以发展铝业为重点,以氧化铝工程为龙头,支持电解铝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自焙槽,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8.电石行业:引导和促进现有企业联合重组,集中建设和经营,统筹建设排放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大型PVC生产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的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9.纺织行业: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培育打造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延伸上、中、下游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等。

(三)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监管力度

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有关钢铁、电解铝、焦炭、铁合金、水泥、电石、汽车的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焦炭、铁合金、水泥、煤炭、电石、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备案)和管理。严把新建项目核准(备案)关,指导企业按照准入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1.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钢铁企业,停止审批新建铁合金项目。

2.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3.严格控制新上电石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电石项目必须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严把电石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审批、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准入关。

4.严格办矿准入,不再受理现有煤矿企业以外的业主提交的办矿申请,只允许核定煤炭生产能力6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企业新上煤矿建设项目(已经依法受理并进入程序的除外)。

5.对水泥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水泥生产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建

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

(四)建立协作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不得为其提供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工艺。

1.淘汰类和不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电石生产项目和生产企业,市质监局不得受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市安监局不得为其发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市环保局不得为其发放排污许可证,不得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电力供应部门依法停止供电。

2.水泥行业要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逐步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

3.关闭和淘汰开放式及5000千伏安以下(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和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尽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特种铁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设施。

4.通过整合小型煤矿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企业。

(五)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

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鼓励政策,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动力系统的关键总成及部件。

2.鼓励钢铁、铁合金、焦炭行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汽车、摩托车产业需求量较大的钢铁材料,支持电解铝行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3.围绕“强化创意产业,打造重庆时尚之都”,大力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促使纺织行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4.支持电石生产企业改造现有装置,采用全密闭技术及单台电石炉容量在2.5万千伏安以上的先进工艺与设施,推广采用电石炉微机控制技术、除尘和尾气利用新技术等。鼓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5.按照“资源资产化、企业股份化、区域集团化”要求,以资产为纽带,有计划、分步骤地将现有小型煤矿企业整合为“产量上规模、质量达标准、管理上台阶、安全创水平”的新型煤矿企业。

6.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重点水泥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

(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等,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

1.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真正做到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

2.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责任机制。

3.建立健全市场预警机制和搭建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做好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产品供求、产能规模、价格变化等相关信息的制度,引导市场投资。

(七)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产业发展

1.充分利用我市汽车摩托车在技术创新、自主品牌以及发动机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汽车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有效地带动零部件的同步发展。

2.根据煤炭资源条件,对全市小型煤矿企业采取资产整合的办法,分步实施,近期整合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力争3年内将1万吨/年的矿井通过技术改造达到3万吨/年以上,控制矿井数量,在2008年年底将我市煤矿矿井个数减少到1000个以内。

3.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我市库区柑橘、中药材、榨菜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生猪、粮油、丝麻、香料、笋竹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库区产业发展。

4.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推荐阅读:

上一篇:数字录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下一篇:整体工作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