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2024-10-02

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共10篇)

1.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篇一

1、安全的基本定义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

2、安全的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安全,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的相容性!相容性很好的话,表明生存环境非常宽容!人们幸福安康娱乐休闲富足!

广义的安全则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态安全!包括来自宇宙的多种复杂的天文危险隐患的识别!

3、安全的通俗理解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

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

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

4、安全的高度理解

人们可以理解为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还有常见的企业安全等。

5、安全的前沿

生态安全、核安全

2.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形成了住房需求市场迅速的扩大, 工业和商业的不断崛起, 促使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乡村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 由于经济的提高带动了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这些因素极大的刺激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因此国内房地产和建筑行业获取了巨大的发展生机, 不仅如此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现阶段建筑行业呈现出施工难度系数高、设计多样、施工队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些不利因素都导致了建筑行业的安全隐患问题,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因此, 建立并完善安全系统设施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1 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描述

建筑安全管理系统, 首要的是对安全问题的理解, 所谓安全是指人们在研究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实际需要, 是人们继衣食住行之后的又一项基本需求, 它是和恐惧、危险等不安全因素相对立的。安全的标准也在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没有绝对的安全而言。换句话说, 研究安全就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安全指标。其次要明确建筑安全, 建筑安全是一个过程化、程序化、系统化的概念, 包括建筑物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安全因素的总和。具体的来讲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装修以及后期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1]。

明确了以上两个概念之后, 建筑安全管理的概念也相应的明确。所谓建筑安全管理是指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装修以及后期的房屋维护和使用中所有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进行防护、预测、控制的行为。建筑安全管理包括设计阶段的安全管理、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装修阶段的安全管理、建筑维护阶段的安全管理和建筑使用阶段的安全管理。建筑安全管理一般的只能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 但不能够绝对的避免事故,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减低伤亡事故, 减小公害。在安全系统的所有环节中, 设计阶段的安全系统是最基础的, 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设计阶段的安全不到位, 往往会导致施工阶段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施工阶段和维护使用阶段出现的断裂、坍塌等严重问题, 多数都是由设计阶段出现的问题, 图纸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后期建筑物强度不够, 造成财产损失巨大。建筑施工阶段的伤亡事故是频率最高的安全事故, 主要包括机械事故、触电事故、高空坠落等等常见的建筑事故, 健全安全管理系统, 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定期检查, 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办事, 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施工伤亡概率;装修过程中, 由于装修材料、装修设备等的问题, 造成的安全问题也屡屡发生。

因此, 要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就要有一套建筑安全准则, 严格按照准则工作, 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伤亡事故[2]。

2 安全管理系统的参数定义

建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三类:建筑物的不安全因素、施工人员和住房人员的不安全因素、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相互交互的不安全因素。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不利的安全因素进行管理、预测、控制, 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可以运用控制理论的方法, 将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模型。根据投入—产出原理,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3]。

其中:R为安全投入;F为安全生产函数;Y为安全产出。R包括: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安全标准投入、资金投入以及其他的投入。以上投入为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投入参数。Y=Q (R, F) 是建立的建筑安全管理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方程。上述方程理论上成立, 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列出具体的函数方程式, 为此引入社会参数f、企业参数m、自然参数n。所以上式可以变换成:Y=Q (R, R (f, m, n) ) 。

3 安全管理系统的客观评价

通过计算安全评价方程的值来评价一个建筑公司的安全质量好与坏, 也可以用来评价两个建筑公司之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在公司管理参数稳定的情况下, 只需要提高安全资金投入, 就能提高建筑公司的安全管理效果。现阶段, 最常见的问题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 减少安全人员、减少安全经费的投入、减少安全设施等做法, 极大的违反了安全管理法规, 更违背了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工作原理, 给建筑行业、社会、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建筑公司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公司的参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施工的技术水平、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这是安全工作最基本的三个保障[4]。

要保障建筑安全管理系统正常工作, 不仅是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人员的任务, 需要靠整个社会一起共同努力, 一起维护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社会除了给予一定的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之外, 还要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管理系统中来, 相关的立法机构要建立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安全系统的管理进行支持和维护。

4 总结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显著发展。尤其建筑行业更是发展迅速的一种行业, 从事建筑行业的员工包含各色各样的人, 现阶段建筑行业主要围绕着高层建筑、偏远地区的房屋建造等危险工程展开工作, 危险系数较高, 因此, 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的参数定义, 并对建筑安全系统进行了评价, 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全君, 何学秋.事故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原因的理性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 31 (05) .

[2]张超, 陆愈实.一般系统的事故致因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5, 5 (12) :30-32.

[3]周和菊, 陈代兴.建筑安全管理的系统定义与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1995, 12 (05) :111-115.

3.重新定义“手机安全” 篇三

“重新定义”这个词今年被广泛使用。有人在重新定义电视、重新定义收购,甚至有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的,从这个主题出发,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手机安全?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定义手机安全?基于大规模的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现在已经到了可以重新定义手机安全的时候了。

首先,“杀毒就是安全”吗?毋庸置疑,移动互联时代手机的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及众多App的出现,赋予了手机诸多强大的功能,随之带来了用户对手机使用度的不断加深。手机对用户的信息终端价值日益凸显,手机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手机安全行业也借由用户对信息终端安全的需求,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手机安全厂商延续PC杀毒软件的惯性思维,将杀毒作为手机安全的核心功能,甚至将杀毒和手机安全划上等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移动互联手机安全形势的误判。

事实上,在当前手机病毒对用户的威胁远远比不上用户隐私面临的风险。一家名为Bitdefender的公司在调查中抽样了iOS和Android平台上超过50万款免费应用。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5%的iOS应用具备追踪用户地理位置的能力,在Android平台上这一数字也达到了35%。如果你觉得地理位置没什么大不了的话,那么联系人信息又如何呢?在iOS平台上,19%的受调查应用会查看用户的联系人列表,8%的Android应用存在这样的动作。此外,更恐怖的是,约有9%的免费Android应用会将用户的手机号透露给第三方广告商,另有15%则会将设备D信息泄露。当前手机安全最核心的问题,是用户隐私保护。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我们的安卓优化大师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对手机进行完整检测,不仅能检测出垃圾文件、开机启动项,应用进程,甚至用户关心的广告、隐私痕迹以及敏感权限等也会被检测出来。

另外,用户真正需要的安全,并不仅仅是被动防御潜在风险。他们希望安全产品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让自己对手机了如指掌,让自己的手机更快、更干净也更健康。从用户的体验和本质需求出发,我们认为,解决了隐私保护,只是在手机安全上做好了基本功课,真正应该帮助用户解决的是,清理那些大量占用系统内存或存储空间的应用,揪出那些在后台偷偷消耗电量和流量的APP,管理那些骚扰电话或者垃圾短信,唯有通过这些举措,才可能帮助用户让他们的手机更健康,让用户洞察每一款APP的“小动作”,让用户远离骚扰和打搅,才真正能够让用户获得理想的体验。

在这方面,安卓优化大师做了大量的创新,不仅在系统优化、智能加速、垃圾清理方面做到了行业当中领先的地步,同时在产品功能中加入了智能防骚扰引擎、辐射状态实时监测、耗资源排行榜等人性化功能,骚扰拦截可以帮助用户屏蔽骚扰电话,智能拦截垃圾短信;辐射状态监测则可以保护用户的身体健康;耗资源排行则可以清楚地告诉用户,哪些手机应用在后台运行较多、或者消耗了最多的电量和流量资源。

4.教育技术的定义 篇四

在80年代,我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1983年的定义:“电化教育,简单的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

(2)1985年的定义:“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南国农,1985)。

(3)1988年的定义:“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8)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在学习、研究AECT’94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对教育技术或电化教育的理解,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4)教育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a、亦称“现代化教育手段”,指在教育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b、指在教育领域综合应用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面的原理及其方法(《教育技术大辞典》增订合编本,顾明远主编,1998)

(5)“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6)“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8)。

(7)“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一种实践和研究”(章伟民,1998)。

(8)“教育技术学是关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特征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特征是定位于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谢百治,马飞,1999)。

(9)“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黎加厚,2000)

(10)“教育技术是为教育的实施和提高教育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工具与所要求的教育参与者的技能之和。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对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和对教育参与者技术素质的培训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育技术可起到支持教与学和优化教与学的作用,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彭绍东,2000)

(11)“结合AECT’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祝智庭,2001)

5.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定义与发展 篇五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定义与发展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是评判一个信息系统是否真正安全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安全审计收集、分析、评估安全信息、掌握安全状态,制定安全策略,确保整个安全体系的完备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才能将系统调整到“最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安全审计已成为企业内控、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等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也是威慑、打击内部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国际通用的CC准则(即ISO/IEC15408-2:19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中对信息系统安全审计(ISSA,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Audit)给出了明确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审计主要指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审计记录的结果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谁(哪个用户)对这个活动负责;主要功能包括:安全审计自动响应、安全审计数据生成、安全审计分析、安全审计浏览、安全审计事件选择、安全审计事件存储等。这是国际CC准则给出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俗来讲,信息安全审计就是信息网络中的“监控摄像头”,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洞察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活动,全面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会话和事件,记录分析各种网络可疑行为、违规操作、敏感信息,帮助定位安全事件源头和追查取证,防范和发现计算机网络犯罪活动,为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制定、风险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发展历史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起步较晚,相关审计技术、规范和制度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正逐渐成为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热点之一。我国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2004年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导入期1999年财政部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部分内容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这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对计算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同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该准则是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制度,实施安全保护等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标准,其中明确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创建和维护受保护客体的访问审计跟踪记录,并能阻止非授权的用户对它访问或破坏。”2005年-2009年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快速成长期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应用,推动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相关部门、金融行业、能源行业、运营商均陆续推出多项针对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政策法规,推动国内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快速发展。目前,随着信息安全建设的深入,安全审计已成为国内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总体来看,由于信息系统发展水平和业务需求的不同,各行业对安全审计的具体关注点存在一定差异,但均是基于政策合规、自身安全建设要求,如:政府主要关注如何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政策要求的合规安全审计;电信运营商则基于自身信息系统风险内控需求进行安全审计建设。

6.教育技术的几个重要定义 篇六

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以下简称AECT)发布的94定义至今有10年了,在我国也讨论了近十年。它不仅作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基础定义被许多教育技术类教科书广泛引用,而且还是教师讲授教育技术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和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的基本原理,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思路。2004年7月,美国AECT定义术语委员会主席巴巴拉·西尔斯教授在参加中国·长春2004年教育技术国际沦坛会议上,首次提出了AECT05教育技术新定义。因为AECT协会将于2005年5月正式发表新的教育技术定义,所以,准确地说,新定义应该被称为AECT2005定义。新定义的发布不可避免的会掀起国内外的同行(包括专家、老师和同学)对它的一番激烈讨论,对它的理解也会略有不同。新定义的原文表述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讨论中对它的翻译也有所不同。

彭绍东教授把其翻译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老师把其翻译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刘志波博士把其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

上述翻译中,主要内容的意思都差不多,只是个别用词有所差异,本人比较赞同彭绍东教授的翻译。然而新定义会给我国的教育技术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从新定义中又能获得什么启示和思考呢?要想明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新定义有深刻的理解。新定义是在94定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94定义又是在以前定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育技术定义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从萌芽到发展,从发展到初步成熟,其内涵和外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育技术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修订。因为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定义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从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路程。教育技术定义由最初的63定义发展到如今的2005年05定义,经历了由媒体论、学习资源论、过程论到系统论的演变过程。其定义演化的主要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教育技术实践的促进作用等。

AECT于1963年提出第一个教育技术定义(即63定义)后,又提出了72定义、77定义、94定义和05定义。其中94定义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05定义是最近才提出的,它正处于人们对它的讨论和逐步的理解中。教育技术定义也在随着时代、科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也在日臻完善。

63定义是:“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视听传播。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支,是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以高效率的利用传播中的每一种方法和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为目的。

72定义是:“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以有利于人类学习”。比较63定义和72定义,可以看出63定义将“视听传播”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即作为一个学科的归属,还没有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72定义中已发展为教育技术,并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

77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与人类的所有学习方面都有关系。”77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77定义是随着教育技术软硬件开发的不断深人,在教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已经开始使用系统方法来解决人类学习的过程。

94定义原文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常用的翻译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94定义将教育技术定义为理论与实践,清楚地定义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与工作范围。94定义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影响也最大。

2、AECT05定义与94定义的具体比较

94定义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使教育技术领域也不断有新的进展,也需要新的定义来适应它的发展以及给它有力的指导。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总结近十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在讨论中大家发现,AECT2005定义(简称为05定义)在1994年定义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为使读者能进一步深刻理解05定义的含义,以下将具体比较94定义与05定义的不同。1.定义中使用术语的不同

(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定位在教育概念上,而教学技术定位在教学概念上。教育指的是支持学习的各类活动和资源,而教学指的是由学习者以外的人组织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活动。显然,教育的外延要比教学的外延宽泛得多,教育包括了教学,即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教学技术是教育技术这一广义概念的一个子集。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门学科或者领域的定义,教育技术比教学技术能更好的描绘出领域的现状,涉及更广的范围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2)theory改为study 研究(study)指的是超越传统研究(research)意义上的知识收集和分析,它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以及其它形式的研究,如:理论化的分析、哲学化的分析、历史调查、开发项目、故障分析、系统分析和评价等。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不断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实践”来建构其理论体系。

(3)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改为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ECT2005年定义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整合为三大范畴(创设、使用、管理),这三大范畴形成一个统一的、互相衔接的整体,而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05定义中的创设代替了设计、开发,创设包括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用来设计、开发有效学习必需的材料、扩展资源和支持条件,也包括了设计、开发。创设是一种比设计、开发要求更高且具创新含义的过程,更能表达21世纪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

05定义中用一个较简单的词using(使用)代替了utilization(利用),“使用”这一术语是把学习者引入到学习环境与资源中去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应用解决方案去解决问题,而且“使用”包括了利用、推广革新、整合、制度化等,范围也比“利用”更广。05定义中把management换成了managing,“managing”是动名词形式,包含管理的过程与状态双重含义,而“management”是名词形式,表达的只是事物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因此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05定义中将评价职能整合在创设、使用、管理三个范畴中,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对领域的职能的描述更加广泛,使其更加有弹性。05定义中认为每一个范畴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实际上都包含有评价,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将评价过程融入创设、利用和管理之中了。

2.05定义中新增的内容

(1)practice前加了限定词ethical 一般把ethical译为“符合道德规范的”, 强调实践应该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限定词第一次出现在定义中,说明人们开始反思教育技术中的规范性问题,反思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否对社会有价值和特殊贡献。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关注道德规范的论题将会越来越多。道德规范不只是“规范”、“期待”或“新的规范”,而是教育技术实践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道德规范的考虑,教育技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教育技术实践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两个目的:facilitating learning 和improving performance 05定义中目的的表达比94定义更具体,94定义中只是笼统地讲:for learning, for learning 与facilitating learning意思相近,但05定义中增加了提高学习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这一目的,运用教育技术能更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绩效。在04定义中,学习绩效是指学习者能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教育技术而言,“提高学习绩效”就意味着对效力的要求,对学习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时间、努力和耗费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强调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对学习绩效的关注也使得教育技术更加联系现实世界,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教育技术的目的从为了促进学习扩大到便于学习和提高学习绩效。

(3)process和resource前增加了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05定义中过程和资源前加了修饰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说明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是教育技术区别于其他教育领域中过程与资源的本质所在。定义中的“技术性的过程”是指基于有价值的目标的研究过程、反思性的实践过程。“技术性的资源”主要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各种媒体(硬件与软件)。同时,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还应是合适的,即必须注意到学习者、教育者、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的具体情况。“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的应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合适性问题,遵循“最佳使用”原则。3.定义所处背景与条件不同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主要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而05定义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2)技术基础不同:94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刚刚起步,对人们来说比较陌生;而05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已经飞速发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3)问题的提出不同:94定义时,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有很大的向往,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05定义时,经过10年的发展与大力投资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结果。

3、AECT2005定义的思考

在对05定义理解的基础上,下面简略阐述从05定义的理解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教育技术新定义的引进应该本土化,即应该符合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05定义是建立在对一系列新现象、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后得出的,也是对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新动向的总结,代表了美国的发展水平。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但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本民族的社会文化,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定义、理论、实践,从而更好的指导和促进我国教育技术。总之,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引进和消化这个新定义。

要加强从业人员及使用者其中包括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学生的道德规范。新定义中首次提出了道德规范,极力强调了道德规范。教育技术是一门职业,既然是一门职业,就应该有从事该职业的道德标准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其实,教育技术也具有双重作用,利用得当,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极大贡献;利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劳民伤财,甚至可能成为犯罪的工具。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中,有些“技术至上者”一味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求新、求时髦,而不考虑它的实用性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本人认为我国的各级教育(技术)管理部门及组织有必要制订并实施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加强行业伦理道德规范。

教育技术过程与资源应该是合适的。在实践中,教育技术的使用要和实际的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具体的情况相结合,而不是为了追求花样、形式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情况,如重视教学形式,忽视教学效果;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忽视教学理念的建立,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注重硬件设备的置备,忽视软件资源的建立及人员素质的提高,由此造成很大的浪费,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人力),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和选用合适的教学目标、策略、内容及教学媒体。

要树立教育技术的绩效观。做什么事都要讲求效率,讲求投入与产出,教育技术也不例外。如果不讲求效率,则很难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学科的发展。最近几年,由于对教育技术的重视以及新技术的向往,人们对网络教育、网络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中也包括人力的投入,但却没有取得与投入对等的产出,更不用说大于投入的产出。所以要重视对教育技术高成本投入的分析,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技术的绩效水平。

7.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篇七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 不幸滑落深水中, 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 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 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 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 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 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 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 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 近200人受伤, 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 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 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 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 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 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 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 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 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 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 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 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 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见图1) 。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根据海因里希 (Heinrich) 的事故“三角形”理论, 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 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见图1) 。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 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 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 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 没有学生安全, 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 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 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 有自然方面的, 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 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 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 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 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 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 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 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 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 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因此, 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 在各种伤害事故中, 不安全事故只占4%, 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 98%是人祸, 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 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 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 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 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 人命关天, 把关爱生命, 珍惜人生, 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 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 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 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 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 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 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 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 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 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 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 明确什么事可做, 什么事不可做, 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 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 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 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 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 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 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 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 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 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 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 要立即想办法报警, 如无法报警, 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 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 在校内, 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 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不到偏远地方游玩, 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 特别是女生在与异性交往中, 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 警钟长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 李宣东, 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 (2) .

[2]、田毅, 潘洪江, 张福喜.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6) .

[3]、金磊.城市安全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8.论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 篇八

[关键词]教育技术 定义

[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2—02

一、 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

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它的步伐,有AECT1963,1972,1977,1994,2004定义以及我国南国农、李克东、萧树姿定义等等。有很多文章已经有过详细的介绍,本文不再一一列举。纵观教育技术各种定义,要数教育技术1994定义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影响巨大。“1994定义的引进,方便了中国的电化教育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中国的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理论的过渡和学科建设的成熟”。[1]AECT19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19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学技术的任务是要做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在1994定义中“教学”的范围明显要比“教育”要小很多,教育技术不会仅局限于对教学范围的研究,此外1994定义也没有指出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AECT2004定义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教育技术学界有相关文章将教育技术2004定义与1994定义做了对比。2004定义的内容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3]它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绩效领域,首次提出实践要符合“道德”的要求。2004定义还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由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对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限定为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了专业特色和工作重点。教育技术2004定义相对1994定义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2004定义仍然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才是教育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的定义还将不断更新,正如后来影响较大的2005定义等。作为一门发展不成熟的学科,其定义不会一成不变,定义只是教育技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性的概况提炼。

二、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教育技术定义发展的影响

纵观教育技术1963定义到2005定义无非是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领域等几个方面来对教育技术下定义。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是随着该领域发展而进行的,所以在谈论什么是教育技术的定义的时候,不妨先来看看教育技术研究什么。

在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教育技术界专家大部分是“电教出身”,自然较关注学校范围的教学设计。但自从1995年张祖忻把绩效技术的思想介绍到国内教育技术领域以后,当前的教学设计人员的工作范围逐步从学校教学向社会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渗透。正如西尔斯等在1994年《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指出:“也许教学技术最深刻的变革之一是它典型实践的范围得到拓展。虽然教学技术领域开始于中小学教育,但以后受到军事训练、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目前其大量活动是在私营部门的员工培训方面展开的。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对有关组织变革、绩效改进及投资效益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长。”[5]在国内许多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有了相应的改变,如北大的教育技术学的核心课程为:《学习设计》、《绩效改进》、《数字化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大学》等,这些都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科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课堂。

教育技术是交叉学科,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它涉及的领域一定会不断地交叉向其他学科,目前很多教育技术学相关的学术期刊载有借鉴别的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文章,这是教育技术学科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其理论基础广泛交叉领域跨度较大,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联系到其他领域。那么,原有的1994定义便不再能概括教育技术的定义了,因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突破了原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一切“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都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而教育技术的目的不仅包含促进学习,也包含了促进绩效的提高。

三、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定义的影响

目前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研究方法与教育学研究方法有着严重的“基因遗传”现象,没有独创性也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那么,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的选择没有自身的特色势必导致教育技术目前的尴尬局面。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性质,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上影响着研究的性质。教育技术学目前的研究成果大都实用性不强,研究结论批判的问题太多,解决的问题太少;设计的方案太多,实施运用得太少。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二是促进实践效果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则间接地影响了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因此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不应是封闭的某几种,研究成果不应偏向于 “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这也影响了对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正如2004定义中提出的:教育技术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说明教育技术强调的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过程”。

四、教育技术定义必将有个统一的说法

随着教育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技术将会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如果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学科独特的贡献。而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必须不断创新,找到独立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技术人才的竞争力。

在创新中,教育技术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学科发展成熟时,教育技术的定义也必将得到统一。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要始终围绕教育技术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不论教育技术研究在哪个领域渗透,不管借鉴哪一种理论或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始终是为了促进“教育和绩效提高”,这样教育技术才能在发展中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和纲领。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给中国电化教育带来了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4] AECT94定义与2004定义比较[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412.htm.

[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育技术领域新界定”的再解读——对AECT05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和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9.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篇九

定义: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以下简称《国办通知》)精神,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国务院安委会在《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中指出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要求,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10.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

一、开展多样的安全教育

(一)各班级根据计划安排上好一堂幼儿安全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森林防火、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假期安全。各班级留好活动资料。

(二)利用幼儿园微信平台、幼儿园宣传板报做好系列安全知识宣传,让家长普及安全知识,更好地做好幼儿安全教育第一人。

(三)对教师开展安全演练前的安全培训。通过培训,加强教师的突发应对能力和应对技巧,更好的给幼儿以安全教育和引导。

二、开展防暴力安全演练

结合我园《安全演练活动计划》,我园灵活调整于3月30日开展防暴力安全演练,本次演练分三步骤进行:

第一次在不明人物正在时及时被保安发现,第一时间启动警铃于西小门制服不明人物,师幼迅速疏散躲避,无受伤,演练结束。

第二次故意设计情景延长不明人物行动时间,当不明人物准备冲向操场时,园务室燕燕老师第一时间上前周旋,延长了不明人物作案时间,为保安和后勤上前制服争取了时间。在此过程中,当不明人物冲到操场时,中一班教师带领幼儿未能及时疏散,导致不明人物在与燕燕老师周旋时撞到一名幼儿(幼儿没有受伤);中一班教师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上前制擒,另一位教师未能及时做好配合疏散幼儿。在此过程中,教师于婷婷能及时想到去按响警铃发出危险信号,很有大局意识。

第三次再次设计情景考验教师们的应变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第一时间带领幼儿疏散到安全躲避场所,为保安制服不明人物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同时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教师于婷婷能够上前与不明人物周旋,为师幼疏散和保安制擒争取了时间,邢慧静、王宁静、江金蔚老师的加入有效的第一时间控制了不明人物。在此过程中,教师邢慧静稍有迟疑;个别幼儿不知晓危险不会躲绕不明人物,安全意识不到位。

针对这次层层递进的安全演练,我们发现问题——教师大局意识欠佳、幼儿危险识别能力和保护方法欠佳。

上一篇:英语教学设计思路下一篇:五花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