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

2024-08-22

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通用11篇)

1.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 篇一

老舍作品《猫》的赏析

猫是一种大家熟悉的小动物,老舍先生非常喜欢养猫。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在他笔下的猫,特点鲜明,情趣盎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从总体布局看,作者着眼于猫的性格刻划,先写了大猫的“古怪”之状,后写了小猫的“淘气”之态。如写大猫的性格,作者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地点出总的印象(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后,扣装古怪”着墨,用了三个自然段,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分述。

一是捉摸不定的行止:要么“成天睡大觉”,显得老实而憨痴,要么“走出一天一夜不回家”,又似乎十分贪玩;而一旦“听到老鼠一点响动”又能“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俨然是高度警觉、忠于职守的哨兵卫士。正是这样老实而又贪玩,贪玩却又尽职的矛盾表现给人以“古怪”之感。

二是忽喜忽忧,大起大落的情绪: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撩人不止;不高兴时一声不吭,谁也不睬。这不又是“古怪”之处吗?

三是似小实大的胆量:它似乎‘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而在敌对面前,又是“那样勇猛无畏”。总之,作者写猫的“古怪”,是通过“老实”与“贪玩”,“贪玩”与“尽职”、“温柔可亲”与“一声不吭”,“什么都怕”与“那么勇猛”等矛盾性格展现的,而猫的这些矛盾性格又不是同时表现出来的。

因此,作者运用“古怪”一词,无非是说猫的性格“变化不定”,“很难捉摸”。作者观察精细,体验独道,准确把握住猫的习性特点,用对比式的描述,全面展示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内涵,给人以饱满流畅、情味浓厚之感。。

刻画猫与人的关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同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猫的性格特点描写的形象、可爱、聪明,乖巧使猫的形象人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画面。

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作者描述“它小时候可逗人哩!才来我们家刚好满月,腿脚还站不稳,已经学会了淘气。这里的“淘气”按字面讲,是“顽皮、惹气”。但从作者对“淘气”的具体描述看,远远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小猫没完没了地要鸡毛、线团之类的玩艺儿,为此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可见作者笔下的“淘气”,是机灵、坚强勇敢,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的同义词。这里的“淘气”一词,已经不是在使用它的本义,而是赋予新的含义,倾注爱猫的无限深情了。

《猫》一文,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作者状物言情的许多妙处值得揣摩和效仿的。

首先,作者是用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的`观察体会的,这就使作品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意趣氛围。评读课文,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是不知不觉中让“你”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

其次,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贴,几乎不可移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口语多用短句,也常带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咀嚼。“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爱怜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 “你”字。

“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小梅花的“斜字的运用,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最后,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幽默风趣。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 “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求安逸去了。

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的表现,颇具特色。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学习乐趣。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老舍《我这一辈子》原文赏读

2.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赏析

3.老舍散文《习惯》

4.老舍散文《小动物们》

5.老舍《林海》的艺术美欣赏

6.老舍的作品《赶集》

2.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 篇二

关键词:老舍,系列作品,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 形成了现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 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 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 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老舍作为一个出色的作家, 大家对他的了解应该算比较多。老舍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之中, 小时候大半时间都是在大杂院中度过的。因此, 在老舍的思维意识中, 这种生活的积累让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地层百姓的生活。譬如, 在老舍《四世同堂》中多处写到了老北京的一些传统习俗。例如, 过“八月节”的讲究。在老北京,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 (一种纸上绘制的神像) 于庭, 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等贡品祭月, 贡月毕, 家人团坐, 饮酒赏月, 谓之“团圆节”, 分好的月饼则谓之“团圆饼”。老舍在作品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 而只有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 红的, 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绘着点浅红;这样, 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这些京味十足的场景与语言表达, 正好诠释出北京独有的味道, 并将这种浓厚的京味通过艺术的表达, 在创作中更好的展现。“京味”成为了老舍作品中独有的标签, 通过其小说化的描写, 对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等形成鲜活的文化趣味体现。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 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 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 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譬如, 在老舍作品《茶馆》中, 将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 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 您说得对, 太对了! 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 您派管事的来一趟, 我跟他商量, 该涨多少租钱, 我一定照办! 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 比你爸爸还滑! 哼, 等着吧, 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 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 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 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 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 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二、北京方言的独有魅力与作品语言传达的融合与应用

在老舍的作品中, “京味”语言的艺术特点是重头戏。在语言表达中, 对北京市民语言相当的熟悉, 并且对各种人物的状态语言也有很大的了解, 因此, 老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中采用朴实通俗的语言, 鲜活生动的将“京味”表达出来。其中, 老舍作品中人物语言有些都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在创作的过程中, 老舍善于运用北京市民中俗白、简洁的方言方式, 能将平凡的故事在方言表达中烧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北京味道”。譬如, 在《茶馆》中出现的叠音词有近五十处, 如:管教管教、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说说理、照顾照顾、活动活动、硬硬朗朗、外边蹓蹓、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等。这些词把老北京人的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北京市民的人物特征与作品中多元化形态的传递和表达

京味语言的表达离不开人物的描写。老舍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 通过北京语言的表达, 在人物身上展现出来, 同时, 在浓厚的北京风土、风俗习惯等人情世故的传递中, 形成综合性的表达。譬如, 在在长篇小说《二马》中, 老舍就塑造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 这样一个角色, 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还有譬如:“杀好了腰”、“鸡肠子”、“大脚”等语言表达, 就是典型的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韵, 这种特殊的风味, 形成一种独有的语言表达。还有, 在《正红旗中》写到过年送灶, 规矩颇多:定更之前要祭灶王, 到了酉时左右, 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鞭炮, 象征着把灶王请到院中来。作品中的“姑母”“讲究”吃喝穿, 春夏之交, 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 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该穿亮纱就万不穿实地纱, 该戴翡翠就绝不戴金的, 宁愿服装首饰循环入铺, 也不能忽视了打扮。更好地将人物形象放在北京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也写出了旗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老舍创作作品中独有的“京味”语言, 主要是将语言、句式以及话语间透漏出的北京风貌、地方语言等, 以及渗透在其中的北京文化, 都是老舍作品创造的独有韵味, 也是其“京味”的主要体现, 更加让我们看到了老舍语言大师对北京人真善美的全面描述, 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郭凯.漫不经心中的强化——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之一[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6年05期.

3.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篇三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的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老舍才能从小羊圈胡同走向泰晤士河畔。在代的初期英国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首,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文化人情风俗与当时中国大不相同。老舍从一个保守的、愚昧落后的旧中国走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后,就像从发着霉味的“铁屋子”(鲁迅语)里走上了视野开阔的一望无垠的绿野中一样。他此时此刻深深的感觉到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和社会的进步。当他再度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时候,心中总是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许多事情是乖庆的、不合理的、违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从没有把自己从炎黄子孙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中的一个小小分子,也应该在这一可笑的行列当中,但是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批判这些不合情理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呢?采用何种方法来批判社会,这便由每个作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2月3 日 生于北京西城一个贫民的家庭。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但是只活下来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是老小。父亲是一个皇城的护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与八国联军的作战时阵亡。母亲不识字,仅靠做杂工缝缝洗洗的活路来维持生计。老舍从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开朗。在这贫穷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刘大叔的帮助才读上书。19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半年后又转入膳宿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存该里的赞赏。19夏毕业后,老舍便在教育界连续多年供职,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但“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种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开学校任教。自此,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他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穷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步赶尽杀绝。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④正因为有着这样性格素养和接纳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选择了幽默。在英国五年创作的作品 《老张的哲学》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猫城记》等五篇可看到这把搔痒的耙子,企图用笑声来掩埋旧世界。老舍的笑声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疾恶如仇的愤感,有对愚昧落后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遗恨,这便与鲁迅相通了。这便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观世音在云头看到芸芸众生的平庸、卑滔耀靛从而产生出悲怜之情,无可奈何的自嘲,个人的酸楚的感受,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声倾倒出来。譬如: “说起‘胡涂’来,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里面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抽经抽得很厉害。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至于‘性格非常胡涂’在这个年月,是很不易得的夸赞。” ⑥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极强的正义感”,“决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从老舍的笑声中品读出酸楚的味道来。老舍用笑声来治病态的旧社会,治病态的社会中的了病的人们,让这些病态的人们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对自己的同胞并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潜力无穷。”所以他不把病态的人们一下打倒深渊中去,而是让他们来改邪归正,换一翻头脑重新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说老舍是笑的哲人。为仕么称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聪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一面,同时也清醒的看到了几千积淀的传统的负面,对人们精神的残害与毒害。老舍讥笑的就是这文化传统的负面。例如:爱面子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世故巧滑、虚荣浮夸沽名刁誉、委过于人把麻烦别人,不当作一会事儿,自私自利表里不一。

二、简练亲切,“京味”+足

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故事,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

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命。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三、自然率真、深入浅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语言不仅是通俗、俏皮,而且也是自然率真的。

所谓的自然率真是指极其随便的说出写出、直接而毫不隐讳的语言,但又不失常格、不落俗套,能是读者读起来都感觉到都在情理之中。这可以在老舍的作品《悼赵玉三司机》中看到“在抗战的今日,凡是为抗战舍掉自己生命的,变是延续了国家的生命。”这些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几普通、极自然,惟具、这样才能显得更加深刻而有味。老舍的《习惯》中写到:对于朋友,我永远爱交老粗。长发的诗人,洋装的女郎,打高尔夫的男性女性。咬文嚼字的学者,都跟我无缘。看不惯。老粗的言谈举止是咱们自己听惯的。一看见长发诗人,我老是要告诉他先去理发:即使我十二分的佩服他的诗才,他那些长发使我堵得慌,家兄永远到“推剃两从便的地方去剃,亮堂堂的食悦目,女子也剪发;在理论上我极同意,可是看着别扭,问我该梳什么样的头,我也答不出,我总以为女性应留长发。我的母亲,我的大姐,不都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么?他们都没剪发。”这是多么自然、率真的语言。我们读来觉其是随随便便地说出,没有一点隐讳,但它确在情理之中。

老舍的作品从体裁看,无所不包,从体式看,又无所不有。无论什么体裁,也不论什么体式,诸如悼文,祭文,小品等在语言上都做到了随类赋彩。他无论写什么,都是在心中想透了才下笔,由于心中有底,所以他的语言笔笔有着落,一句接一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万别看一句接一句。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的透彻,才会带来语言的流畅。

那么,研究老舍的语言,首先要研究老舍的深刻思想,在老舍的作品里的文化因素极浓,当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读老舍的全部作品时,将会.惊异的发现,老舍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成为语言大师,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前者为根,后者为枝叶,因此,研究老舍的语言必须得先学习老舍的深刻思想。有喜有优,有笑有

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些语言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晦涩难懂的句子,在这极其浅显的语言中,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若没有一个崇高的思想,是不会有这样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或者说他便不能够说出如此好的语言。

正像矛盾所说:“《赵子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老舍先生的喜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⑤这说明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语言,因此,只注意文章的文字语言而内容贫乏的作品,便不是好的作品,就像花生一样,如若只有一个厚实的外壳,而没有一粒饱满的内核,吃着便没有很好的味道。

结论

4.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篇四

八旗制度在建立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对原来处于纷乱状态的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整合,主要是移风易俗。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他的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本在童年时期的满族文化的培育下开始茁壮成长,这一点在老舍的小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篇老舍的小说,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满族旗人的影子。《正红旗下》是其满族文化的代表作,《正红旗下》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物形象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风俗礼仪、审美需求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表达了满族旗人生活中的空虚、沉沦、自得、腐败、迷信和衰落。《茶馆》表现了满族人礼仪周全的文化生活方式,采取了温情的笔调和比较公平公正的态度反思批判满族文化的原生态。《骆驼祥子》不仅触及到了人力车夫祥子灵魂的深处,更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省,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老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中实现了对满族文化的压抑和张扬。

2 矛盾的宗教观念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老舍本人是个基督教徒,他是在对基督教文化深入了解之后,感到入教对自己健康发展有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之后他的.这种思想在作品中也逐渐反映出来。一方面,他热衷于宗教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组织,体现了他对社会、对宗教的热爱与关心。在创作方面,基督教文化也始终影响着老舍。在不同时段,在不同作品中,都体现出老舍的基督教情结。另一方面,老舍对宗教也存在着不信任的心理。例如,《老张的哲学》中客观地描绘了好坏不一的基督教徒,最大的坏人老张也号称信基督,而实际上他只信钱,龙树古是救世军军官,他入教的真正原因是想参加社会活动,这种描绘更突出体现了作家矛盾的宗教观。

3 家庭观念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罕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在小说中,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崇尚的家族理想,也是祁老人唯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月牙儿》中的母亲形象,正是老舍心中伟大的母亲,上坟、做老妈子,其实都是老舍对往事的追忆。《猫城记》重点描述了父子、夫妻关系,而这正是家庭最为重要的伦理关系。《离婚》是一部有特色的家庭题材小说,它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几个形态各异的家庭,而且表现出作者关于家庭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4 女性形象

老舍先生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老舍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具体而言,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第一,新潮女性,只要涉及到新潮女性,老舍都给她们一些时髦的装束,像《善人》中的汪太太、《四世同堂》里的胖菊、《善人》中的穆女士、《阳光》中的女主人公等;第二,传统女性,与新潮女性相对,老舍在他笔下塑造了大量的传统女性形象,《四世同堂》中的韵梅堪称这类女性形象的典范,《正红旗下》的大姐和韵梅一样,终日操劳,恪守妇道,心地善良,以德报怨。作家通过描绘表现出了对传统女性的赞扬;第三,凶悍女性,典型的有《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正红旗下》大姐的婆婆以及《猫城记》中的公使夫人等,老舍以他的生活经验和深刻观察,对悍妇、泼妇等给予了坚决的否定,同时也表达了对其的深切同情。

5 市民形象塑造

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老舍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市民形象。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透过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世事变迁,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也可以看出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清醒认识。例如,《二马》中奴才式的人物马则、《离婚》里的张大哥、《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赵子曰》中的李景纯、《骆驼祥子》里的祥子等。尤其是《四世同堂》,共刻画了一百几十个人物,简直称得上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市民社会阶层的一部百科全书,仅其中的重要人物就有三四十人,而且就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来看,真可谓涉及各行各业。在这部巨著中,老舍先生对市民群中人物的地位层次作如此清楚而准确的描写,是他以前的作品中所不曾有过的,反映了在灰色社会环境下市民大同小异的人生态度和生存哲学,刻画出了城市中下层贫民的极度窘迫。借此,老舍表达了对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所生存的“悲惨世界”的深切同情。

6 民族精神的体现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凝聚了他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的爱与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例如,《正红旗下》是一首各民族团结的伟大赞歌。《二马》体现了对整个国民性的反思,尤其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月牙儿》通过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命运变迁,描写出了当时社会深刻黑暗的现实。《猫城记》则讲述了“我”与朋友到火星探险,不料飞机意外坠毁,只剩“我”一人流落在“猫人国”的遭遇。在“猫人国”里,女性地位低下,妻妾制度盛行,老舍的这些描写表达了对封建文化制度的批判,表达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坚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同时,这篇寓言讽刺体小说在讽刺的外表下,包含着激烈而矛盾的情感态度。《四世同堂》是一部描写人民苦难和斗争生活的宏篇巨制,展现了各色各类的人物形象,积极地反思了民族文化现状,并寻求出路,反映出了普通市民的精神和气节。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也表达了老舍希望以自己的文学之路完成自己救国之路的理想。 二 老舍作品的创作特色

1 文笔幽默

幽默是老舍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他因此而被称为“幽默大师”。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是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认识,以理性的高度,通过幽默的语言反映出来,最终产生美学效果,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意义。如《离婚》中有这样的描述:“张大哥知道的,大嫂也知道。大哥是媒人,她便是副媒人。”这改变了词语本身的语体色彩,显得诙谐生动。同样,《猫城记》中“自由”,就是“欺侮别人,不合作,捣乱”; “战争”,就是士兵“抱着头逃跑”,俗话说“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也就是“闲得无聊”的意思。总之,老舍是一个幽默小说家,善于运用各种修饰、修辞及语言技巧来叙事传情,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感,也深化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2 语言通俗而生动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创造出了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语言风格。“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白话文已经开始盛行,但老舍摆脱了以往半文半白的小说格调,而在文中大力使用通俗语言:俗白但又纯净,口语化但饱含哲理;同时也体现在其对普通话语言技巧的驾驭上,这也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为我国文学语言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例如,老舍常常借用北京口语中的惯用语、歇后语,使语言生动活泼。像《离婚》中孙先生讲的“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吃得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庸俗。再如,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北京口语词汇,像“瞎掰”“傻佬”“小妞子”“讪脸”“敢情”“吃劲”等,通过这些语言的使用,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又如,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既不明显改变词义或词性,也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透视出北京话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同时,老舍注意吸取西方语言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形成了欧化语法,表达了一种特殊的修辞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

3 隐喻手法的运用

隐喻是老舍在作品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老舍的隐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含义隽永,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他的作品带上现代主义的特色,达到了其他作家无法企及的深度。例如,《断魂枪》讲述了沙子龙这一武林高手改变身份当客栈老板后的境遇,这两种身份差距可谓判若云泥,这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实则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现实。《猫城记》在塑造猫城中所有幻象时,依照现实社会为模板,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出完整的社会体系,以变形的方式隐晦地表达了种种思维倾向与情感内涵,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变态,将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国家的灰暗局势夸张集中、深入表现,预言了病态民族与病态文化的灭亡,具有超强的社会表现力和相当广泛的批判辐射力。另外,在人物的姓名方面老舍也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方式,如《骆驼祥子》中有:祥子、小福子、二强子等,蕴含着求生、求强的意蕴,具有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总之,老舍通过隐喻的修辞方式实现了隐形的批判,在他的批判里,也饱含着对西方文明与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4 悲剧化的作品处理

老舍出生、成长于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这从根本上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这在其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老舍小说创作美学风格多姿多彩,其中不乏许多悲剧作品,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例如,《我这一辈子》中描述的老巡警被黑暗的社会所毁灭的故事。而《月牙儿》中,作家在作品中客观地道出,母女必然难以抗拒地相继沦落风尘,以一种悲悯的笔调,对母女俩投注了诚挚的关爱之心。同样,《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因固守传统文化而深受其害,等待他的只有不幸和苦难。《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悲剧,而且他与虎妞的婚姻悲剧故事也耐人寻味。总之,老舍的悲剧观念来自于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切省察,他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使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共同的思想:城市是葬送主人公身体和道德的坟墓,生活于其中的主人公难逃悲剧的命运。

5.读老舍作品感受 篇五

我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多,以往读过他的《月芽儿》,《驼骆祥子》,这个还看了电影,还读过一些他很少的散文,如《济南的冬天》等,以及一些谈写作方面的文章,说明我和这位作家早有一定的缘分的。

最近,学校的一位中学生,班上的图书馆理员,借给我两本好书,有一本就是《老舍作品精选》,有五百多页,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通读了一遍。每感到会心之处,我都把那些好句子抄在了笔记本中。

读英国人——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

昨晚,读老舍的散文《英国人》,有一段跳到我的眼前,喜至不尽,当时还抄在了读书笔记本子上,到了学校,为了体会它的好处,又在一个读书笔记本子上再抄了一遍。他们不爱着急,所以也不好讲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坏了说,他们只顾眼前;往好里说,他们不乌烟瘴气。他们不爱听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顶大顶大的计划。他们愿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成功呢,好;失败呢,再干。英国兵不怕打败仗。英国的一切都好像是在那儿敷衍呢,可是他们在各种事业上并不是不求进步。这种骑马找马的办法常常使人以为他们是狡猾,或守旧;狡猾容或有之,守旧也是真的,可是英国人不在乎,他有他的主意。他深信常识是最可宝贵的,慢慢走着瞧吧。萧伯纳可以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可是他们会说:“他是爱尔兰的呀!”他们会随着萧伯纳笑他们自己,但他们到底是他们——萧伯纳连一点办法也没有!老舍先生在这一段文字中,用了极通俗的句子,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它真的打动了我的心!是说到了我心里的句子,我心服口服。这样的道理,过去自以为懂得,经过一定的经历之后,体会得才会更好一些。我对爱情、工作、还有个人爱好的文艺方面,有过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下子让自己吃过胖子一般。老舍先生的话,和农村人说的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挖的井是岔口子等,有一曲同共之妙用。

读老舍先生这一段时,我又想到了毛泽东曾经讲过和敌人作战时,战略上藐视,一十当一;战术上重视,一一当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地打,这样看问题做事,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也有一段教导特别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里有一个质量互变,从一定的量变到质变,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读老舍智慧句子,联想到了一些哲人,他们看法是相同的。我在一段时间里,恨不得一夜能写个好作品;拿起一本书读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整个书读完,事实上,这种心急读书是根本读不好书的,书是世界上的宝物,犹如对人精神营养的极佳品,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品读,慢下来,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上不只是写作读书,需要这种慢功夫,就是治国也是一样,以往人们恨不得一下子实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少一步都是不行的。

读老舍这段,也解放了我的思维,也可以把一个难办的事情,由多化少化成小节,一小节一小节地完成,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屈原《离骚》的句子: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说明做任何事情,要按一定的规矩来,想走捷径是行不通的。

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热爱创作的人,一定要自己真静下心来,真正读上几本中外 的名著好书,也许只有,在读书写作方面,才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这是老舍讲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读老舍先《敬悼许地山先生》——许地山先生读书的痴劲

我曾读过许地山先生一篇散文,《荼蘼》,被文中那种爱的哲理诚服,想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能创作出那样美的作品?

昨晚,我读作家老舍先生一篇文章《敬悼许地山先生》,才找到了答案。

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 门的时间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这就是说许地山当时进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好书,一直读下去,读了将近十个小时,想现在的人读书,有那一个能一直坐九到十个小时连续地读,这样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的。这就说明许地山先生读书,有一种特别的痴心,我曾看过一些中外名人的传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他们爱的事情,有痴之心。

《红楼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现在的读者能读到《红楼梦》的小说,可知曹雪芹当年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痴劲儿创作的,没有这种痴劲儿,是无法完成这本小说的。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百家讲坛讲,他当时创作《红楼梦》的时候,连纸都没有,就用一些旧书的背面一个字一个字写起来的,这足见当时创作的艰难,可是他一心一意要写成这本小说,最终克服一切困难,就是这个痴劲儿完成了这本小说的创作。蒲松龄在他的一篇小说最后有一个点评,并对艺痴有一段议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这种痴劲儿,就是一种真正的热爱,像陕西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老师,他们为什么能写出好作品,主要原因对文学是真正热爱,用贾平凹老师说的话,热爱书中的人物,善待它,它就会听作者的话,跟作者有很好的合作,如果作者不喜欢它,他不会走进作者的创作的小说的人物之中,成为小说中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如果真正爱一件东西,那是了不起的。我们平常说心爱神知,只要心中真正有这么一个爱的念头。

贾平凹老师写过一篇散文《红狐》,有一个人喜欢一把古琴,时是长了,古琴不弹,竟自己发出世界上最优美的旋律声,这就是对古琴真正热爱的结果。读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我悟出了读书写作,要有一种痴劲儿,或说痴心,把一本好书,或在写作过程中,把每一个中国汉字看成有生命的人一般,它是有人的全部感情,或哭或笑,如在眼前,这样读书或写作,自有境界出现。

许地仙本身对创作有痴爱之情,同时,他还是一位能鼓励身边的作者把创作坚持下来的人之一,这和他的痴心读书写作是一致的。老舍在的文中写道:“在他离英以前,我已试写小说。我没有一点自信心,而他又没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他的文艺意见,在那时候,仿佛是偏重于风格与情调;他自己的作品都多个有些传奇的气息,他所喜爱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他的家世,他的在南洋的经验,他的旧文学的修养,他的喜研究学问而又不忍放弃文艺的态度,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大概都使他倾向着浪漫主„„”像老舍这样一位大作家,都在写作中曾经没有过自信心的时候,许地仙先生就鼓励他,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

这样我联想到,小作者,虽小,也不能失掉自信心,一定要真正先把写作的自信心增加起来,要不然是进行不下去的。有了自信心,坚持写作,这也算是个人真正爱好写作。

老舍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动情地写下了一段话:啊,地山!你记得给我开的那张“佛学入门必读书”的单子吗?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张单子上前六十几部书,到如今我一部也没有读啊!从老舍写的句子中,说明读书,对于作家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能写出好作品,首先是读了不少书的人,而且是大量地读书,我想这方面老舍、许地仙俩位大师都是我们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我读到老舍先生这一段关于读书的句子时,真想一口气读六十本,把手中要写的的停下来,全心去读。

读书一定是对书真正的爱,是一种如醉如痴的读书,像老舍、许仙俩位大师那样,只有真正的痴心地读书,用心读书,是真正热爱读书这件事,把书当作老师,当作好友,当作知心爱人一般,只有这样,也许能真正走进书中的美好世界,这是老舍作品,在读书方面给我的一个启示。

对老舍先生创作一点了解

原来读过一些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写的作品同情穷苦的人,如《月芽儿》,《骆驼祥子》等,怎么写得那么感动人!

昨晚读老舍先生一篇长文〈八方风雨〉这时候,我已移住白象街新蜀报馆。青年会被炸了一部分,宿舍已不再办。

夏天,我下乡,或去流荡;冬天便回到新蜀报馆,一面写文章,一面办理文协的事。文协也找到了新会所,在张家花园。物价象发疯似的往上涨。文人们的生活都非常的困难。我们已不能时常在一处吃饭喝酒了,因为大家的口袋里都是空空的。文协呢有许多会员到桂林和香港去,人少钱少,也就显着冷落。可是,在重庆的几个人照常的热心办事,不肯教它寂寞的死去。办事很困难,只要我们动一动,外边就有谣言,每每还遭受了打击。我们可是不灰心,也不抱怨。我们诸事谨慎,处处留神。为了抗战,我们甘心忍受一切的委屈。

读这样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一个很**的战争年代写的,常有生命的危险,生活也是极没有保证的,可是竟在这么一战乱艰苦时斯内,老舍先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创作了很多好看的小说,让我不由得敬佩这位一位大作家。

老舍先生这一段,说得非常实在。想爱好写作的人,确实要失去一些东西,就是常人世界的一切,这个不要计较的。天下的大事往放是愚人干出来的,这是真的!

因为我知道老舍先生当时创作艰难不易,有了这个理解之后,现在我读老舍的作品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拲敬心来读,感受到老舍先生给我们现在的人启示最大,人生总要不怕困难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总能为社会做出一些益的事情来,相信一个人的努力是真正起作用的,是有它的意义的。

6.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 篇六

杜威的儿童中心观即“儿童·教育·社会”理念, 它是杜威在分析儿童教育问题时的基本出发点, 它的形成源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概念———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经验论, 是杜威教育理论的精华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结合点。本文首先探讨了“儿童·教育·社会”理念的理论来源。

一、杜威儿童中心观的理论来源

杜威的儿童中心学说强调儿童、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 它克服了以往“儿童中心”学说中的一些二元论误区, 如儿童的自然发展与教师主导的对立、儿童的自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对立、儿童的自然需求与知识自身结构的对立, 以一元论的视角, 将儿童中心主义“以儿童为本位”的根本原则与社会的需求、教育的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儿童·教育·社会”观念的理论来源正是杜威一元论的教育理论体系。

1.“生长论”与儿童中心观

杜威的生长论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认为教育仅在自身发展过程的内部才存在目的, “教育的过程,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杜威认为, 儿童的发展既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外部的教育) , 又有赖于自身的可塑性 (天性) , 这种天性在教育上表现为“习惯”的作用。“习惯”具有“依赖性”的特点, 且正是这种“依赖性”能够帮助儿童与周围环境达成持久的平衡, 并从环境中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3]因此杜威认为, 儿童的天性是其日后持续不断发展的源泉, 且这种发展自身便是目的, 教育者不能从外部抹杀儿童的天性并强加教育目的。生长论是杜威儿童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它符合历史上儿童中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应当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就决定了杜威的儿童观应当归入“儿童中心主义”的范畴。

2.“个人/社会理论”与儿童中心观

“教育应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他认为儿童的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心理学的, 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列并重的, 哪一个也不能偏废”。[4]杜威眼中的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利益由全体成员共享, 且成员之间有充分交流的社会, [5]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儿童通过“有效地参与联合活动”, 进而对事物或行为赋予与社会成员相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儿童与社会进行互动, 从而将自身的价值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因此, 教育不仅要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 而且要营造一种“社会的氛围”, 这种社会的氛围能够“以‘民主’的方法, 养成‘民主’的习惯、修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达到巩固‘民主’的最终目的”。[6]

3.“经验论”与儿童中心观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7]认为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应当具有“整体性”特征, 并据此批判了以往的教育理论对教材与思维、个人与环境、知与行、自然科目与人文科目的种种割裂。那么在杜威的理论中, 什么样的经验是具有“整体性”特征呢?关于“教育上的良好经验”, 杜威提出了两条标准:第一, 连续性原则, 即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是前后关联的, 一个经验能够给予另一个经验以指导和意义;第二, 交互作用原则, 即儿童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 并且与外在环境发生交互影响。可见杜威经验论阐述的是儿童经验与教学活动、周围环境相统一的学习活动。

对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观来说, 其生长论提出了“教育要遵从儿童天性”的出发点;个人/社会理论则强调了教育对于民主社会建设的意义, 是另一个出发点;而经验论的作用就在于建构了将儿童的自然发展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论, 丰富了前两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内涵, 并将三者统一为“儿童、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儿童中心论, 也即“儿童·教育·社会”理念。

二、杜威儿童中心观的内涵

从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经验论出发, 杜威的儿童中心理念认为儿童、教育、社会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整体, 三者统一于“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想中。这就超越了前人单纯儿童本位、社会本位、教师本位的二元论观念, 实现了个人价值、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而又各放异彩, 赋予了它“民主主义”的时代含义。

1. 科目的逻辑结构在本质上与儿童兴趣的自然发展是统一的, 它们融合于社会生活之中。

所谓“学科中心论”和传统的“儿童中心论”实际上是将儿童完整而统一的经验加以割裂[8]。据此杜威提倡“从做中学”, 因为在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的实践活动符合儿童的兴趣。杜威认为, 儿童有4种本能:语言和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艺术的本能, 从做中学的活动是发展这4种本能的最佳途径。同时, 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够改造儿童的经验, 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让儿童获得便于进一步改造的知识结构。这样, 儿童的自然发展与科目的逻辑结构形成了统一。

2.

“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简化形式, 它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这样学校的教学活动便能够使儿童理智地参与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扩充它的意义[9]。学校的课程不仅要传播学科的知识, 而且要传播共同的文化修养, 以避免不同社会团体间的隔离。在这里, 杜威将教育过程视为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习得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 同时民主的社会生活也得到了传承。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观中, 儿童、教育、社会实现了统一。

三、杜威儿童中心观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儿童·教育·社会”理念在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一条基本原则:“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从这个原则出发,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改进学校教学活动, 实现儿童、教育、社会的有机统一。

1. 应处理好儿童自主学习与统一教材的关系。

杜威的“经验改造”学说认为, 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兴趣爱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转移, “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它必须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10]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兴趣, 设计适应儿童需求的教材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如果在教学进程中儿童的兴趣爱好发生了转变, 教师就应该对儿童的新需求进行分析, 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 因势利导, 而不可置若罔闻, 按部就班。

2. 教师和广大教育研究人员应当积极探索具有“社会意义”的教学内容。

这里的“社会意义”是指社会的价值观、社会发展的现状、社会生活方式等能够促进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内容。

3. 应处理好教学中儿童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提出, 教学活动应当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可以完全无约束地发展, 因为儿童发展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社会性, 衡量儿童发展成效的标准也是社会价值。而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社会价值的代表应当是教师, 因此教师应敢于且善于发挥其主导作用, 引导儿童探究创新并培养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当然, 这一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更加深入地探索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应当是一个熟悉现代民主生活的人。

摘要:杜威是20世纪现代“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集大成者, 其儿童中心观的内涵是“儿童、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该观点源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与经验论, 并且是这三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有机结合。本文分析了杜威儿童中心观与上述三个理论的渊源, 并在此基础上将它的内涵归纳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 最后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儿童中心观,理论来源,内涵,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单中惠.西方现代儿童观发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8) .

[2][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8.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1.

[4]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31

[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91-111.

[6]任钟印.杜威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86, (6) .

[7][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7.

[8]侯怀银.杜威的课程观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0) .

[9][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6-28.

7.老舍作品摘抄评论 篇七

一、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看大量阅读的意义

在祖国几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许许多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闪烁着光芒,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人从不同角度吟唱着祖国河山的壮美。

一本富有人情味的童话故事、少年小说等,学生读后,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我教过很多学生,一本《格林童话》会让他们跟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伤、愤、悲、忧。感人之处,会让他们潸然泪下;愤怒之处他们会跺足握拳。有一个学生读《海伦·凯勒》一书,被海伦·凯勒不畏困难及顽强的毅力深深打动。在读后感中她这样写道:我要向海伦·凯勒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定要坚持到底。可见,孩子们在阅读中提高了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也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形成。另外,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也很必要。从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

……学生从阅读中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等高尚品格,其效果远胜于我们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看大量阅读意义

古语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古代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秀才之所以能获取“天下事”,得益于博览群书。可见,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第二册《失物招领》一课,讲的是一群孩子乱丢废弃物,破坏环境后,及时改正错误的事。学生学完课文后,围绕着“生活中的垃圾哪去了?”这一主题找来了不少书籍和资料,通过阅读了解到身边的垃圾如何分类,处理垃圾有哪些方法;数年后的垃圾如何处理等。这些有关“垃圾”的信息就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小壁虎找尾巴》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文中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功能。课下,同学们找了不少关于动物尾巴的书籍和资料,进行阅读,知道了袋鼠、河狸、松鼠、小鹿等几十种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获取了不少关于动物尾巴的“信息”。学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后,同学们找来了关于绿化、环保的书籍阅读,从书中知道了绿化、环保的重要作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孩子们通过大量阅读获取了不少课堂上没有的信息。低年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中高年级呢?当今,我们倡导学语文不仅仅在课本中学,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张报纸,一条标语,一份电报,一张广告,都是语文学习,这就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大量阅读这些内容对于获取信息是多么重要。

三、 从品味语言文字内涵的角度看大量阅读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含义微妙的句子,如果硬是解释出来,就有点“开口便错”的感觉;一段优美的描写,如果硬要解析一下,往往会大煞风景。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很难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其中的意境来。可见,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多读,才能确实品味到语言所描绘的境界来。

四、 从儿童年龄特征看大量阅读的意义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有惊人的记忆力,如果语言只是在一个十分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进行训练,语言的发展会受到束缚,不能发挥最佳记忆期的作用。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如果我们只把目光盯在这篇课文上,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就十分有限。学生之所以了解到几十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得益于孩子们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些孩提时代所记忆的内容,令人终生难忘。

8.《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八

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9.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 篇九

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主办、《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活动 (以下简称大赛) , 已经成功举办十八届。十八年来, 全国参赛少年儿童累计达几百万人次, 遍及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是一项有着广泛影响力也是教育部唯一保留下来具有引领性的大型艺术类教育比赛活动。

大赛活动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 促进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赛不仅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且已成为开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一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品牌活动。在中国儿童中心的指导下, 大赛活动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和认同, 也得到了全体参赛师生的信任和认可。此活动最大特色是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紧贴少年儿童的生活。孩子们可以通过画笔描绘锦绣河山, 抒发生活感悟, 畅想美好未来, 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与支持。对于普及少儿美术教育, 促进少年儿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十八年的征程中, 大赛活动不断蓬勃发展, 孩子们在活动中, 不仅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素养, 放飞了心灵, 增加乐趣, 还对生活有了新的体会和感触, 在知识的海洋和空间里遨游并从中收获了快乐。

可以说大赛活动是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摇篮。

一、大赛是少年儿童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大赛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 为每个孩子提供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项赛事覆盖面广越广、惠及孩子也越多。孩子们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健康幸福成长, 学习观察、学习思考, 学习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将自己所思所想描绘出来, 在学习中激发创作、激发灵感, 提高学习艺术的兴趣爱好, 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如南京一位爱好书法的老人, 非常希望自己回国的孙女多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逐渐喜爱书法绘画, 但多方教导孩子仍然没有积极性自主性, 在看到大赛的宣传后, 开始鼓励孙女随学校参加, 没想到5岁的孙女获得了优秀奖。孩子拿到证书, 非常开心地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典礼及夏令营活动, 和获奖学生沟通、交流并参观了大型获奖作品展览后, 对书法、绘画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开始苦练书法并学习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世界, 这让爷爷很高兴, 多次向组委会表达感激之情, 认为大赛活动是孩子们学习艺术的奠基石, 鼓励孙女继续参加每一年的大赛, 在大赛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在书法上的进步。很多参赛学生在组织老师带动下, 能够互相学习、沟通, 为了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而团结协作, 形成良好的创作、学习氛围。孩子们在参与活动中, 在思考创作中, 学会关注生活, 了解生活, 用自己的体验去表现生活;因为要完美的作品, 他们要去探究、要去奋斗、要去操练基本功, 要去选择自己最完美的表现;要表现出主题的内涵, 指导老师们也更加活跃起来, 组织队伍、认识主题、搜集素材、反复研讨, 师生互动, 使美术教育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可以说大赛活动早已深入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二、注重美术教师理论研究的提升

每年, 大赛组委会都会召开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讨会活动, 以“创新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为宗旨, 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研究分析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和特点, 指导美术教学实践, 共享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组委会邀请众多当今儿童美术教育顶尖专家组织精彩讲座, 推动各地美术流派的相互学习交流, 研究新形势下儿童美术教学与活动的创新模式, 分析国内的教学现状, 在理论火花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艺术活力, 对于切实提升少儿美术教育教学水平,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儿美术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大赛不断创新、前进, 在活动中成长

大赛活动始终坚持活动的正确导向, 坚持公益方向, 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在少年儿童和美育教师面前拉开崭新帷幕, 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到艺术教育当中来, 为孩子奠定美好的人生基础, 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张扬孩子的个性, 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 着眼于童心的释放, 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大赛始终保持规范操作的活动理念, 保证了权威性, 以此推动活动的广泛普及, 越来越有生命力和创造性并坚持用艺术教育形式塑造少年儿童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每年, 组委会积极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多年来, 大赛每一届启动会和颁奖会, 在地点的选择、内容的确定和方式的设计上都力求富有新意, 让参加活动的师生能够开阔眼界、丰富见闻、增添阅历、增长知识。2013年, 在俄罗斯美丽的海滨城市海参崴大洋儿童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颁奖会暨艺术之旅夏令营活动, 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中俄少年儿童在十米长卷上共同绘画, 画出了中俄儿童对艺术的理解, 对生活的热爱, 孩子们互相交流、赠送小礼物、合影留念。短短几天的活动, 同学们增长了见识, 收获了友谊, 收获了人生中一段精彩的记忆。

10.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十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老师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乃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繁星春水读后感100字

《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酷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 “要是天气突变,就得百口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样会有甜呢?凡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高兴,也没有可以不刻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吗?老舍的作品读后感

11.老舍作品的儿童教育观内涵 篇十一

第三幕

时间 “北伐”时期。

地点 北京某胡同,秦伯仁家内。

人物

顾师孟

秦伯仁 周文明 程海兰 于默芳 秦二利

秦大章

秦赵氏

秦汉媛

邱立本 曾墨侠 秦仲义

田铁根 秦叔礼

〔幕启:到了“北伐”时期,秦伯仁已五十多岁了。

因革命的屡屡失败,有一度他曾稍灰心。但是,大体上他还相信中国可以复兴,并不因革命失败而绝望。他随时吸取了一些新知识,但是他对祖国复兴的信念与其说来自新知识,倒不如说来自民族的历史。他的旧学问很好,他深信自己的与民族的优越。

〔现在,他热情地在大学教书,已不去亲自参加革命工作。革命的屡次失败,使他改变了革命方法。他觉得只有把青年们教育好,多培养出革命种子,革命才会成功。

〔秦氏三弟兄已分居。伯仁租了几间小房,过着相当清苦的日子。他的薪水大部分花在买书、帮朋友与学生们的忙。屋中有很多的书,院中有一些花草。师孟也在一处中学教几点钟课。

〔伯仁正在用心地给学生改卷子。

〔师孟兴奋地拿着一封信,跑进来。

顾师孟 你猜谁来的信?你猜?

秦伯仁 你看,五十多了,还是这么哇啦哇啦,小孩子似的!

顾师孟 难怪我喜欢,汉媛来的信!

〔她刚要拆信,院内有人叫:“秦先生!秦先生!”

顾师孟 进来吧!(把信放在桌上,往外迎)进来!〔周文明与程海兰上。

周文明 师母!先生!

顾师孟 (过去拉住程)来啦?海兰!哟,眼睛怎么红啦?又哭来着,是不是?

程海兰 (不好意思地)没有!

顾师孟 你们年轻人的事瞒不了我!

周文明 先生!师母!我跟海兰打好了主意,马上一块儿南下,去革命!

顾师孟 我的儿子女儿都在南边,我当然不会拦着你们!(指信)看,我女儿汉媛来的信,还没来得及看呢!

秦伯仁 师孟,你找个安静地方看信去;你在这儿简直没有我张嘴的份儿!

顾师孟 也好!在这儿不受欢迎,我就退席!男女呀还是不平等!(拿起信,往外走)你们要茶不要?

程海兰 不要,师母!

顾师孟 多喒要,喊我一声!(下

秦伯仁 文明,海兰,我说说我的意见好不好?周文明 我们正是来跟您商议商议,先生!

程海兰 我的父亲是老顽固,我拿您当作父亲,您怎么说,我怎么办!

秦伯仁 (得意地微笑)也别太信任我吧!我干过革命,可是都失败了,所以才立志教书,多教明白了一个学生就多一份革命力量!学生就是革命种子!我怕有人说,我是慷他人之慨,所以我先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广东去。那不是我女儿的信?(找)

周文明 师母拿走了。

秦伯仁 没关系!你们俩要走?很好!我高兴看见这样的青年!可是,你们的动机是什么呢?(周、程相视)是一心无二地去革命呢?还是为解决恋爱问题?

周文明 先生,打倒封建的婚姻制度,不也是……程海兰 我们要一边恋爱,一边革命,这两样事并不矛盾!周文明 有不少男女青年都那么办

秦伯仁 我看那不妥当!

周文明

程海兰 怎么?

秦伯仁 干革命是流血的事,谈恋爱是求幸福的事,怎能脚踩两只船呢?

周文明 先生,只要我们俩拉着手儿离开了家,我们会好好地干革命!

秦伯仁 家里绝对说不通,非走不可?

周文明 我们向老人们跪求自由,可是说不通;逼得我们非造反不可了!

程海兰 我们还没毕业,没法儿找事作。

周文明 毕了业也不见得有事作!

程海兰 去革命是唯一的一条道路!先生!先生……文明,你说吧!

周文明 先生,借给我们一点路费,我们马上就走!

秦伯仁 路费好办,我总会给你们凑足。我可是觉得你们俩不该走!

周文明 那么,您平日给我们讲的都不算数儿了吗?

秦伯仁 文明你呀,应当作研究工作,你天生的应当作个学者。革命要紧,研究科学也要紧!咱们缺乏民主,也缺乏科学!你研究科学要比你干革命更有成绩。海兰你呢,一向有点胆子小怕事,我就怕你一离开家,毫无办法!

程海兰 我现在什么也不怕!爱情是神圣的!

周文明 我现在什么也干不下去,要是老这么下去,我会自杀!

〔于默芳跑进来。

于默芳 先生!哟,你们在这儿哪!

周文明

程海兰 在这儿跟先生要个主意。

秦伯仁 怎样啦?默芳!

于默芳 全准备好啦,马上走!我来跟先生辞行,再求您嘱咐我几句话。

秦伯仁 好姑娘!好姑娘!钱带够了吗?

于默芳 差不离!您给我几句话吧!

秦伯仁 话很多,从何说起呢?就这样吧:到处啊,要关心民间的疾苦,别只顾自己的得失!在我的老朋友之中很有几位最初真有革命精神,可是后来变了,只管争权夺利,忘了民间的苦痛,也就忘了革命!你就记着这几句话吧!

于默芳 我一定记住!先生!我看看师母去!

周文明 等等,默芳,我们俩跟你一块儿走!

秦伯仁 坐下!丝毫没有准备,上哪儿去?默芳,你去你的!于默芳 文明、海兰,听先生的话!再见,先生!(下)

秦伯仁 再见,默芳!海兰,不是我有成见,你看默芳的身体有多么壮,真是小牛似的,你怎能比她呢?你们俩要是冒冒失失地出去,受不了苦,又断了家庭的供给,可怎么办?

周文明 难道先生教我们向父母投降,乖乖地作孝子吗?

秦伯仁 这么办,好不好?我到你们家里去,见见你们的老人家,怎样?

程海兰 那么一来,要是老人们起了疑,看管起来我们,不就更糟了吗?

秦伯仁 我不会冒而咕咚地说你们要走啊!你看,我五十多岁的人,连这点心眼都没有!

〔二利喘嘘嘘地跑进来。

秦二利 大爷!大爷!(“大爷”即伯父,“大”重读。)

秦伯仁 二利!干吗跑得这么喘忽忽的?

秦二利 我哥哥没上这儿来吗?

秦伯仁 他那个美国派儿,干吗来看我这个老八板儿!周文明 先生,我们走啦!

秦伯仁 文明,海兰,你们是不是生了我的气呢?周文明 那怎能呢!

秦伯仁 这么着吧,去跟师母谈一谈,看她怎么说。周文明

程海兰 谢谢先生!(下)

秦伯仁 说你的,二利。

秦二利 大爷,大章惹了祸!

秦伯仁 他怎么惹了祸?

秦二利 您是我的亲大爷,您又是读书的人,你横是早已看出来了,爸爸多么偏疼我哥哥?

秦伯仁 就别抱怨啦,都有好吃好喝的`,还闹什么呢?

秦二利 不是呀,凡事都有个理儿啊!爸爸送他到美国留学,教我在工厂里当苦力,这公道吗?

秦伯仁 你现在不是跑外的吗?并不再干苦活儿。

秦二利 是呀,那不是由几年的苦力熬出来的吗?

秦伯仁 算啦!算啦!说说大章到底惹了什么祸?

秦二利 偏心眼儿不会有好结果!这可好,大章在天津舞场里跟一个军阀的少爷争风吃醋,教人家给告下来了,说他是革命党。幸而他腿快,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人家派了一群拿枪的,跟爸爸要人!

秦伯仁 那,你爸爸还不会应付?花俩钱运动运动就是了。

秦二利 哟!大爷,这不象你老人家说的话啊!

秦伯仁 我对你们这样的人只能说这样的话!二利,我不知道你晓得不晓得,当初你爸爸卖了我们弟兄三个的财产,才开了工厂。到如今,他一字不提,我也一言未发。我混得上饭吃,还没挨饿,干吗分斤掰两地争财产呢?可是,你们的事情,我也不便多操心。

你们讲究发财,我是书呆子,顶好各自为政;不要平日连条狗都不来,有了困难才大爷长大爷短来麻烦我!

秦二利 大爷!大爷!您知道,我恨大章,也不喜欢爸爸。可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人到底是一家人,无论如何您也得帮点忙!

秦伯仁 我帮不上你们的忙!

秦二利 您帮得上!大章要是到这儿来,您把他藏起来,别教他乱跑去。过两天,您给他写封介绍信什么的,教他到南边去。

秦伯仁 上南边干什么去?找个事情作?

秦二利 去革命!

秦伯仁 二利,你出去蹓蹓好不好?你的脑子有什么毛病吧?

秦二利 没有一点毛病!我爸爸赞成革命!

秦伯仁 他?三十年前,我讲维新,他把我赶出在外,民国元年我回来,他敬我有如神明。赶到袁世凯作皇帝,我失去了政治上的势力,他就又不理我了!

秦二利 这回可是真的!现在办实业的人都赞成革命。前几年,欧洲大战,大家都赚了钱。如今鬼子的势力又回来了,我们非内里打倒军阀,外边挡住洋鬼子不可!现在,南边的革命军不是打的很好吗?我爸爸是这么想:因为大章不是真革命党,所以军阀老总才敢欺负他;大章要是个真革命党,老总们也许倒不敢惹他了!

〔大章大模大样地走进来。

秦大章 哈喽,伯父!

秦二利 大章!

秦大章 又叫我大章!我叫约翰!约翰·秦!(看屋中)伯父,屋里怎么还这么十八世纪的样子?您看,在美国,十层二十层的洋楼,刚盖好,看着不合适,啪,拆了!从新盖!又看着不合适,啪,又拆了!

秦伯仁 大章,你出去,我这儿不招待洋奴!

秦大章 洋奴?您这是怎么说话呢?地道哥仑比亚的博士,一切的一切都合美国标准!

秦二利 大章,你的事怎样喽?还这么吊儿啷当的怎么行呢!

秦大章 没关系!我取出来一笔款,满口袋都是钱,明天就上上海!到了上海,舒舒服服那么一革命,一切都“O.K!”

秦二利 你偷偷地取了款?

秦大章 美国大富翁的儿女们都那么办!伯父,你给我开几封介绍信,到各处好找到关系!

秦伯仁 大章,二利,你们都请出,而且从此不要到这儿来!走啊,走!

秦大章 那也“O.K!”(往外走)

秦二利 等等!你偷了爸爸的钱!我不能放了你!

秦大章 分给你一点还不行?

秦二利 我告诉你,大章!

秦大章 约翰·秦!

秦二利 你就是败家子!

秦大章 二利,你的眼光如豆!你等着看,凭我的西装、雪茄、气度、学问,我到革命政府里随便捡也捡个外交总长!我看看大妈去,在这一家里,只有大妈是个文明人,会说半口儿英文。(下)

秦二利 大爷,您看见没有?

秦伯仁 看见了!我没的可说!你也走吧!

秦二利 您得想法子稳住他,别教他跑了,他偷了钱!

秦伯仁 我不是警察!

〔院中叫:“大哥!”

秦二利 哟,妈妈来了!(往外迎)妈!

秦赵氏 (上)你在这儿哪?二利!大哥!

秦伯仁 二妹妹,你好哇?

秦赵氏 好什么呀!我盼着一口气不来就死了,可是这口气儿就是不断!

秦二利 妈,您怎能这么说话呢?家里不缺您吃,不缺您穿,您干吗有福不享,瞎生气呢?

秦赵氏 二利,我来是跟你大爷谈谈心,不必你管吧!

秦二利 哥哥在这儿呢,您可看着他,别教他跑了!

秦赵氏 自从他打美国回来,他就没叫过我一声妈,我不管他的事!

秦二利 嘿!我赶紧找爸爸去!(下)

秦赵氏 大哥,有地方吧?我在这儿住几天。

秦伯仁 那行!有工夫咱们好说些陈谷子烂芝麻呀!

秦赵氏 大哥,您老是这么亲热,教人心眼里热乎!老太太死后啊,您就是一家之主啦!

秦伯仁 老哥儿们姐儿们的,怎能不亲热点呢?老二近来又出了什么花样?

秦赵氏 (楞了一会儿,掏出很重的一对金镯子来)您看吧,大哥!

秦伯仁 他给你的?

秦赵氏 从此我就打入冷宫了!

秦伯仁 他到底是又弄了一份儿家!

上一篇:送情人三八节祝福语下一篇:中学生演讲稿:自信成功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