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片段

2024-06-20

五年级数学教学片段(共8篇)

1.五年级数学教学片段 篇一

教学片段: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请比较3/4和4/5的大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尝试练习。

教师组织汇报:请同学们汇报比较的过程。

生1:4/5大,因为3/4=0.75而4/5=0.8。

师:还有别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生2:画图表示,画两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表示单位1,用阴影部分表示3/4与4/5。

生3:分母翻倍法,使分母相同,比较分子。

生4:还有分子翻倍法,使分子相同,比较分母。

师:还有吗?

生6:1-3/41-4/5,从同一个数里减去不同的数减去的数越大,剩下的数越小,减去的数越小,剩下的数就越大。

生7:我还有一种方法,同时去乘20,分别得到15和16,所以4/5大。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一个新内容时,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即要先复习一下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或者是解决新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方法。似乎没有教师的这一复习铺垫,学生就不能去探索、去实践,也就不能掌握新的知识了。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部分内容,按照一般的做法,教师肯定要将最小公倍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的比较复习再三。其结果是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就会潜意识的与前面所复习铺垫内容联系起来。致使思维受到限制,创新力得不到培养。

想起在平时的每一次考试以后,总能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说:这种类型的题目我明明讲过,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学生就不会了,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时,不能主动地将其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而学生之所以会这样,又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复习铺垫不无关系。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学生习惯了由教师去告诉他或暗示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入手。因此虽说我们的学生最不缺少解题,也最不怕解题,但他们最擅长的是解决熟悉的问题(其实这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了),而一旦遇到以前没遇到过新的问题时,往往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了。所以,当前题海战术仍能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2.五年级数学教学片段 篇二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 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 飞走4只小鸟, 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生2: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生3:图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师:现在咱们就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怎样运用今天所学的乘、加或乘、减的知识解决这三个问题。

教学思考:情景图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 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素材中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二:请你解决问题

师:刚才, 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我们把飞来的

3 只小鸟看成1组, 把树上的6只小鸟分成2组 (每组3只鸟) , 把飞走的4只分为1组多1只, 这样就有4个3和1个1。列式为:3×4=12 (只) , 12+1=13 (只)

生2:还可以列综合算式:3×4+1=13 (只)

生3:我们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飞走的4只小鸟看成1组, 把飞来的3只和树上的6只合起来分成2组多1只, 这样就有3个4和1个1。列式为:4×3+1=13 (只)

(教师把这两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4:听了两位同学的算法, 我受到启发, 又想出一种解法。我把树上的6只小鸟看作1组, 把飞走的小鸟和飞来的小鸟合并起来是7只, 看成1组多1只。列式为:6×2+1=13 (只)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动脑筋想一想下一个问题怎么解?

生5:对于一共有多少只蜜蜂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树丛中有4只蜜蜂, 左、右两边的喇叭花上分别有3只和4只蜜蜂, 把每4只蜜蜂分为1组, 这样就把蜜蜂分成2组多3只。算式4×2+3=11 (只)

生6:我把蜜蜂按3只分为1组, 可以分成3组多2只。列式为:3×3+2=11 (只)

老师表扬学生, 小朋友们个个兴致勃勃, 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解法, 不知对不对?”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和蔼可亲地说:“别怕, 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该生说道:“我是把3组小蜜蜂都看成4只, 就有了3个4, 因为有1组实际只有3只, 所以算出来后从总数里减去1, 列式为:4×3-1=11 (只)

师:前面几位小朋友都是用乘、加的方法来算, 其实也可以用乘、减的方法来做。乘、加和乘、减都是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做题的时候, 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就用那种方法算。

教学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 以说促思、以思促学, 多角度, 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片段三:请你展示算法

我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这个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鼓励他们上台展示算法, 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的算法有:5×2+1=11 (朵) ;4×2+3=11 (朵) ;2×5+1=11 (朵) ;4×3-1=11 (朵) ……

师:在实际生活中,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方法常常有很多种,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简单、容易理解的方法做。

3.五年级数学教学片段 篇三

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部分内容。在上该片段时,我再次要求学生熟记课本里所讲明的方法步骤,并以“铺”字为例。在每一步骤与实际查对时,就有几个学生举手,说他们已经学会了。我就把刚学的“近”字让他们查查看,他们也一下子就查到了,我心中一喜。分组合作学习安排后,又有学生举手说“我数的笔画和他们不一样。”我走过去,让他们边写边数给我看,原来他把三画的“口”写成两画。

在我今年秋季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学生不按笔画笔顺规范写字的现象,以往也常遇到,如“争”的第三画和第五画写成一画,结果六画的“争”字在他们的笔下就成了五画,虽然纠正多次,似乎是成了习惯而难以改正,我想批评他,却想到这现象不是他们所情愿的,许多学生在没上幼儿园前或在上幼儿园时,上一年级时……已经养成这个写法。我真想呼吁一下孩子们所有的启蒙老师或者正在教孩子们的老师,当你教孩子们学每一个字时,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都不能写马虎呀,一旦发现孩子们有这方面现象时,应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我摸着他的头,轻声问他,纠正后又忘了吗?他红着脸点点头,回到座位上,专心地查起来……

忽然又有学生在争吵,“你不会,我教你……”“我不要你教,就不要你教……”我不禁一怒,“严厉”一下子上了脸。学生都静了下来。“你过来我想知道原因。”他怯生生地走过来。我习惯地摸着他的头,“你怎么啦?”全班同学都在看他,他把嘴巴贴近我耳旁,“他虽然懂,也能教会我,却因此嘲笑我笨。我偏不让他教,我要老师教。”“好!老师教你。”

我拿出字典让他查“铺”字看看。他在部首处查到了“钅”部然后又将后面的正页页码数查到了,问题解决后,我俩会心一笑,是的,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他产生逆反心理是难免的。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怎样使学生也能领悟这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并且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上呢?

难道这不值得每一个执教者关注和落实吗?必须利用时间把这重要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在我思绪万千之际又一双小手高高举起,“我虽然会查了,但字典中对每个字的注释又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一个个查起来挺费力耗时间的。”我慢慢走过去,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个好事呀!这样你又能多认识好多字了。”邻座的小华接着说,“是啊,刚才查字典的时候,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是他告诉我的。”这时这个学生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神情,我想让大家为他鼓掌加油,但一想,激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这位同学平时是很容易骄傲的,还是免了吧!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像放飞的鸽子般冲出教室,而喧闹的教室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我正沉静在这段教学片段的反思中。

1.新课程改革,低年级语文学科要把学会写字,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这些内容列为重点。

2.在课改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也不能失去主导作用,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熟练掌握所执教内容,着眼于眼前,放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做到了这些,虽然在山区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同样也能放飞学生理想,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我力所能及的力量。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大洋小学)

4.五年级上 音乐片段课 篇四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影片给大家欣赏,请看屏幕。影片的名字叫做《铁道游击队》,看完请同学们,说说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对,影片片段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的故事!

那么今天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革命题材的歌曲—《游击队歌》。

二、板书

三、聆听

首先让我们聆听一遍歌曲,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坚定的有力的,雄壮的、有气势的。看来同学们的小耳朵都听得非常仔细,感受也非常丰富,真棒!

四、弱起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这首乐曲,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你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拍子的歌曲吗? 对,是4/4拍。4/4拍的意思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那么就奇怪了,歌曲的第一节小节只有半拍,这是怎么回事呢? 哦,是弱起是吧~ 那你们听听歌曲弱起

和不弱起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发现弱起之后,歌曲更有动力,也更加丰满。这呀,就是我们弱起的作用。让我们拍击一次这组弱起节奏。

五、模唱、解决难点:弱起加升降音。

现在,让我们来用哒来模唱一次旋律吧~。

六、加入歌词。

踏雪寻梅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描写冬天美景的歌曲《踏雪寻梅》。现在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一边聆听歌曲,一边做踏雪的律动,感受一下音乐的情绪,好吗?、歌曲听完了。请坐。同学们,你们有谁愿意说说这首歌曲是怎样的情绪呢? 欢快、活泼、高兴?啊,同学的感受真丰富,小耳朵也聆听的非常仔细。真棒!

二、突出重点

现在请同学们再聆听一次,说说你认为歌曲中哪一句表现了骑驴赏花的高兴心情呢? 哦!是这一句是吗?

那让我们来尝一尝这句好吗?这一句后面是八分休止符,所以,我们要唱的跳跃一点。再来一次好吗?

好的。那同学们,当驴儿由远走近时,你认为铃铛的声音是准坚变强呢。还是逐渐变弱? 那我们用歌声来体现一下吧。

三、模唱

好啦。我们歌曲的难点已经解决了。让我们整体的来看看这首歌曲。我们先用li来模唱一下这首歌曲吧。

四、加入歌词

好啦。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看歌词。你有没有觉得哪些字不容易理解或者不熟悉呢? 雪霁:指的是雪后放晴

灞桥:是一座古桥的名字。现在让们加入歌词唱一唱。

你们还记得我们歌唱的要求。坐到凳子的三分之一处,小腰板挺直,面带微笑。这样能帮助我们唱出更动听的声音呢。

我跟阿爹拉骆驼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猜猜看是哪个少数民歌的?

二、新课

对,是新疆的,新疆的民歌你还知道哪些呢?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就是一首新疆民歌——《我跟阿爹拉骆驼》

三、板书

四、聆听

同学,要是你来拉骆驼的话,你会用怎样的动作拉呢?

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一边聆听歌曲,一边做拉骆驼的律动,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好吗?

五、说情绪

歌曲听完了,全体同学请坐。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哦!是欢快的,你说幽默的,你说,有趣的。

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小耳朵呀,也听得非常的仔细。老师总结一下,这是一首中速,有情趣的歌曲。

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这首歌曲中,模仿驼铃发出声音的是哪一句呢?

哦,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对。那这一句啊,不仅是模仿驼铃的响声,也最能体现出新疆民歌的特色,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切分节奏。那接下来让我们打一打这个节奏好吗?

七、用lila 模唱一次旋律吧~

八、加入歌词

拥军秧歌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表演,请同学们给我打节奏好吗?

同学们,你们看出来老师是表演的舞蹈叫什么名字吗?对,叫做扭秧歌。那现在请你们也跟着音乐扭一扭秧歌好吗?

二、揭题、板书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你们知道我们刚刚扭秧歌播放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吗? 它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拥军秧歌》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问,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对,是陕北民歌。

三、情绪 那通过刚刚的舞蹈,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哦,是活泼的,是喜庆的。是快乐的。同学们的感受课真丰富,那老师总结一下,这啊,是一首欢快的歌曲。

三、模唱,解决难点,降号音

接下来,让我们用li来模唱一下旋律,好吗。同学们,你们发现这首歌,哪里不容易掌握呀,唉,就是这两个音。没你们认识这个记号吗?对,它叫做降记号,标记在音符的左上方,表示,该音要降低伴音唱。我们再来试试常常它吧。小耳朵注意仔细聆听钢琴。Li li 好,我们把这两个音符的歌词加进去唱一唱。猪啊,羊啊

四、加歌词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歌词加进去唱一唱吧。

走绛州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你们听出来,老师歌唱的是哪个地方吗? 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

对,是山西。那你还知道哪些山西民歌呢?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山西的民歌——走绛州。

二、加律动聆听

同学们,请你们看大频幕,他们是怎样去走绛州啊?对,是挑着担,去绛州。那你们能模仿一下挑担的动作吗?

哦,这位同学说,是一个手拿着握着扁担,一个手握着绳子。对吗? 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聆听《走绛州》一边作做一做挑担的律动。好吗?

三、歌词

同学们,这首歌中,哪个地方是表现的扁担发出的声音呀? 哦。是这一句吗?

那,让我们来唱一唱这一句吧。真好。

四、情绪、模唱、反复记号

同学们,刚刚我们做了挑担律动,感受了音乐的情绪。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歌曲是怎样的情绪?

欢快的?幽默的?爽朗的?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回答的都棒。老师总结一下,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用LI来模唱一下旋律吧。

五、加歌词

真善美的小世界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段音乐,请大家边聆听音乐,一边想象你们是美丽的天使和英武的骑士,跟着音乐做一做律动,好吗?

二、对比情绪 这是第一段,接下来,第二段,你们感受一下这两段音乐情绪有什么不用的?

三、揭题

好啦,歌曲听完了。请坐。同学们,你们有谁愿意,结合你刚刚的律动,说说这两段音乐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呢?

哦,第一段,欢乐活泼一些。第二段,抒情优美一些。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恩。那你们知道老师刚刚弹的音乐从哪里来的吗?

对,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的旋律。

四、板书

五、模唱

现在,让我们用里啦模唱第一部分,也就是欢乐情绪的那一段。用lv模唱第二部分,表示抒情部分的那一段。好吗?

六、加歌词、解决难点 同学们,你们其他地方都唱的很好。但有一个地方稍微出了一点点小差错。呵,我们来跳舞,这一句是这样的。跟着老师唱一唱。

七、再唱一次

那同学们,我们刚刚已经勒戒到,歌曲的第一部分情绪是,对欢快的。第二部分的情绪是,对,抒情优美的。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完整的,正确的演唱一边歌曲,好吗?让老师听听谁唱的最好听?

八、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除了情绪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呢?

九、哦!第一部分是齐唱。第二部分是一个二声部合唱,是吗?呢么合唱部分。我们就留到下节课来学习,今天的课就上的这里。谢谢你们。

祖国印象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段音乐,请你们随着音乐动一动,在律动中感受,这两段音乐的情绪是否是一样的呢?

好了,歌曲听完了,同学们请坐。有谁能够说一说第一段和第二段音乐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哦!不一样是吗?第一段,活泼欢快一点。第二段激动一些,舒展一些是吗? 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小耳朵听得很仔细。真棒。说的都很对。那么,你们知道这两段旋律老师是来自哪里吗?

它呀,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祖国印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它是谁作的词,谁作的曲呢?

好的。接下来让我们先模唱一遍歌曲吧。为了区分这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我们在模唱的时候可以怎样?

哦,用不同的音模唱对不对,那让我们第一段用啦模唱,第二段用lv模唱,好吗?请同学在唱的时候仔细聆听钢琴。

同学们,其它唱的都不错,但是有一个地方有一点点小小的问题,就是这一句。跟着老师在唱一唱这句好吗?

不错,那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有哪一组勇敢的小朋友愿意把歌词加进去唱一唱?恩,这一小组的同学们唱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还是刚刚那个节奏型那里还有一点问题。跟着老师再唱一唱。

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她们唱的怎么样?哦,你们觉得一般般,不是很服气?那有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挑战她们? 好,那就请第五小组来吧。

好的。那么现在请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吧。

唱支最美的歌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段音乐,请你们随着音乐动一动,在律动中感受,这两段音乐的情绪是否是一样的呢?

好了,歌曲听完了,同学们请坐。有谁能够说一说第一段和第二段音乐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哦!不一样是吗?第一段,活泼欢快一点。第二段激动一些,舒展一些是吗? 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小耳朵听得很仔细。真棒。说的都很对。那么,你们知道这两段旋律老师是来自哪里吗?

它呀,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唱支最美的歌》。

好的。接下来让我们先模唱一遍歌曲吧。为了区分这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我们在模唱的时候可以怎样?

哦,用不同的音模唱对不对,那让我们第一段用啦模唱,第二段用lv模唱,好吗?请同学在唱的时候仔细聆听钢琴。

同学们,其它唱的都不错,但是有一个地方有一点点小小的问题,就是这一句。跟着老师在唱一唱这句好吗?

不错,那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有哪一组勇敢的小朋友愿意把歌词加进去唱一唱?恩,这一小组的同学们唱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还是刚刚那个节奏型那里还有一点问题。跟着老师再唱一唱。

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她们唱的怎么样?哦,你们觉得一般般,不是很服气?那有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挑战她们? 好,那就请第五小组来吧。

好的。那么现在请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吧。

嗯嘿呀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你们猜猜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呢? 演唱《阿里郎》 有谁听出来了?

蒙古?壮族?朝鲜族?

她们三个小朋友中谁说对了?对,是朝鲜族的。

那么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呢,也是一首朝鲜族民歌。叫做——《嗯嘿呀》 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歌曲吧。说说你感受到的歌曲是怎样的情绪,好吗? 歌曲听完了,有谁愿意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哦~欢乐的?开心的~愉快的?

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回答的都不错。

同学们,你们知道朝鲜族民歌中特有的节奏韵律是什么吗?

哎,有同学非常善于观察。发现了老师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了。叫做嗯嘿呀节奏。你会拍击嗯嘿呀节奏吗?让我们来试试吧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来,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嗯嘿呀节奏吗? 哦,你们的小眼睛观察的真仔细!那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嗯嘿呀部分,好吗? 先用lv来模唱一下这一条旋律好吗。好的,那老师要来增加一些难度

编花篮

一、导入加聆听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对是五颜六色的吸管。你们会用吸管编东西吗?

哦,很多同学都会编。你会编小笔筒。那你呢。你会编收纳篮。你们好能干。那么你们听听河南的小朋友她们编的又是什么。编出来的东西又拿来做什么? 聆听。编花篮。

哦,你们听出来了吗?她们编的是什么?这位同学说是花篮,对吗?是的,那编了花篮去做什么呢?对,去采花。

二、板书

唉,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请看大屏幕——《编花篮》。

三、律动加情绪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在聆听的时候,请带上编花篮和摘牡丹的动作做一做律动,感受一下歌曲是怎样的情绪,好吗?

四、歌曲听完了,同学们,你们感受到歌曲是怎样的情绪?有谁愿意说一说? 请你说一说。你觉得是欢快的。那你呢。哦高兴的。你呢,活泼的。

看同学们的感受都很丰富。真棒!那么老师总结一下,这是一首中速,稍快的歌曲。

五、用lv模唱

接下来,让我们来模唱一次这首歌曲,好吗?

同学们,唱的都不错。但有一个地方,老师不是很懂,就是第一小节。你们认识这是什么音吗?哦,是倚音啊,那倚音是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告诉老师说是起一个装饰的作用,对吗?那这个节奏又代表什么呢?是八分节奏后空。那代表我要唱的跳跃一点,是吗?真好,谢谢同学们的指点,现在老师有信心唱好这里了。你们听听。对吗?

好的,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次好吗?

六、加歌词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试着把歌词加进去唱一唱吧。请同学们做到凳子的三分之一处,小腰板挺直。这样有利于把歌声唱的个动听。

七、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为自己鼓鼓掌吧。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吹起羌笛跳锅庄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同学们,刚刚你们走进教室时,老师播放的歌曲是什么、你听出来了吗?

对,是爱我中华。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那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民族呢?

哦,有壮族、侗族、白族。你们懂的可真不少。

那么今年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羌族民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叫做——《吹起羌笛跳锅庄》 让我们首先来聆听一下这首歌曲。感受一些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好吗? 歌曲,听完了,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感受到歌曲是怎样的情绪。哦,你说。是欢快的。是活泼的。是高兴的。是兴奋的

同学们的感受可真丰富,都有自己的理解。非常棒。那老师总结一下。这是一首中速、欢快的歌曲。

那接下来让我们唱一唱这首感染我们的歌曲吧~ 哎。同学们的音准都非常棒。但是啊。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把括号里的旋律也唱进去了。请问括号里的旋律是代表? 哦,是间奏对吗?

那我们来试试吗,加了间奏和没加间奏有什么区别呢?

哦!~有谁愿意说说。啊,她说感觉间奏像是一个附和的声音,在模仿我们呢。

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你说。哦,你认为。加了间奏之后,让歌曲更加的有动感,更加的有气氛,是吗?

真棒,同学的理解力都很强。那让我们再来模唱一遍,感受一下间奏的魅力好吗? 同学们,非常不错,这次啊。所有的小朋友都唱的又整齐又动听呢 那让我们试着把歌词加进去唱一唱好吗? 有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尝试? 好,你们小组来。

渴望春天

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同学们演唱一首乐曲,熟悉旋律的同学可以跟我一起唱,好吗? 《春天在哪里》

二、看春——出示春天景物图

师:提问老师刚刚演唱的歌曲描写了何时的景物? 生:春天的景物。师:大家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喜欢春天的那些元素呢?你能模仿春天的声音吗? 生:小鸟,喳喳喳,小雨,沙沙沙

师:同学们非常富有想象力。老师也很喜欢春天,所以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渴望春天》

二、聆听。说一说情绪

三、弱起

四、同学们,这样动听的歌曲,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首先用lv 模唱 同学们,这唱的时候,你们发现有哪些地方不容易唱好呢? 连线

变音记号,倚音

五、模唱第二遍

六、加入歌词

七、情绪处理

我可爱的家乡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今天老师想问问你们,对家乡的印象是怎样的?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呢? 哦,美丽的,繁华的、山清水秀的。

你们的感受真丰富。看来你们对自己的家乡都很热爱。

那你们听听。独龙族的小朋友又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怎样的呢

二、聆听

三、揭题

独龙族的小朋友认为他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呢?哦。是可爱的。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独龙族的民歌。我可爱的家乡

四、律动

那同学们,独龙族可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来跳舞好吗?现在,请全体起立。

五、情绪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律动,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是怎样的? 哦。快乐的。你说,开心的。你说。赞美的 真不多,你们的小耳朵可真灵敏。你们回答的都不错。那老师总结一下。这是一首中速稍快。带有赞美之情的歌曲。

六、模唱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么情绪来模唱一次歌曲吧。

七、拍子

5.五年级作文记一次精彩片段 篇五

想一想:哪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开头一段,引出电影。(略写)

__________(时间),我怀着_______的心情,去看了一场____(什么样的)电影,名字叫《

》。

2、简介电影的内容。(略写)

这部电影十分______,那_________深深地吸引了我。影片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电影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其中____________(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3、最难忘的画面(详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

4、看时的心理、感受(详写)

看到这里,我____________(自己观看是的感受、心理活动、想法、联想等)

5、写写自己观看后的体会、感受、收获等。(略写)

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真___________啊!我们要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兵张嘎》精彩片段

《小兵张嘎》是讲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小英雄嘎子身边的事情。它的精彩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夏天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嘎子就划着小船出来捕鱼了。你瞧他那聚精会神的模样,准是看到了大鱼。只见他无声无息地蹲下来,准备撒网……突然,远处响起了两声刺耳的枪声。

嘎子抬头看了看,发现对面有座敌人的炮楼。一眨眼,闪出一个黑影,那黑影敏捷地向身后投了一颗手榴弹,然后飞快地跑到湖边,跳进水里,向嘎子的小船游去。鬼子们拿着手电筒在水面上照来照去,还朝水面打枪。嘎子见枪声越来越密,一头钻进水里。过了一会儿,嘎子的船边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爬上船,拿起浆,用力地向远处划去。“砰”只听见一声枪响,那个中年男子倒在船上,小船失去了动力,在水面打起转来。过了一会儿。小船又神奇地动了起来,左拐右拐地很快就消失在芦苇荡中。

原来,那个中年男子汉是到敌人的炮楼附近去执行任务的钟连长,他被敌人打伤后,是嘎子救了他。

小兵张嘎,真是一个好小兵,一个好样的小英雄!他爱憎分明,爱祖国,爱人民,恨敌人、恨汉奸,他那高大的形象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观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唐僧师徒三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一路除暴安良,为民除害,做了不少好事。

有一回,白骨精化身三次都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唐僧人妖不分,把孙悟空辞退了。但孙悟空不计前嫌,设法除妖,救出唐僧师徒。孙悟空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更生动的是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他偷吃了蟠桃,还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捣乱,打倒了许多天兵天将呢!哈……后来被如来佛祖收拾了,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幸亏唐僧救他出来,不然他不是永远压在下面吗?这里写得十分生动,很有想象力。

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取得了真经。结尾还有点小挫折噢,唐僧因没有问来老龟还能活几年,被老龟扔下了水,真经全湿了,幸好没有多大关系。

6.三年级数学教学片段-教学教案 篇六

这题初看无从下手,但我们可以用假设法依照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算:因为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所以我们可以假设每天各吃3个苹果、1个桔子,在若干天后两种水果正好吃完。而现在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也就是每天吃2个,比假设时少吃3—2=1(个),结果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所以用8÷1=8(天)可以求到吃的天数,用8×2+8=24(个)就能求到原来苹果的个数。自我探索:

1、三(5)班的白粉笔是彩色粉笔的6倍,每天用去3盒白粉笔和1盒彩色粉笔,当彩色粉笔刚好用完时白粉笔还剩下12盒,原来白粉笔有多少盒?

2、小亮家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5倍,每天吃3个苹果和1个桔子,当苹果还剩下8个时桔子全部吃完时,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奇怪的年龄【六年制三年级】 [张老师出示题目:祖孙三代的年龄加在一起正好是100岁,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儿子过的星期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天数,问祖父、儿子、孙子各多少岁?] 小马虎:这道题中的已知条件连数字都没有,怎么做呀?

张老师:假如你不知道如何求解,可以看看能不能从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儿子、孙子他们各有多少份呢?

小麦斯: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所以不管祖父是多少岁,孙子的年龄要乘12(一年12个月)才能和爷爷一样大。也就是说祖父的年龄是孙子的12倍,祖父相当于12份,孙子是1份。再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知道,儿子的星期数=儿子的年龄×365÷7,孙子的天数=孙子的年龄×365。而因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所以儿子的年龄就是孙子的7倍,儿子是7份,孙子是1份。既然他们各自的份数已经求出来了,年龄也就非常好求了。

张老师:小麦斯能够抓住条件、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巧妙求解,可真了不起!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试试看!动手剪一剪 【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 ×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方法三:还是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分成的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8个小边长,每个小边长为24÷2=12(厘米),所以一共增加了12×8=96(厘米)。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巧妙求解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 ×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方法三:还是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分成的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8个小边长,每个小边长为24÷2=12(厘米),所以一共增加了12×8=96(厘米)。

自我探索:把一个边长4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与原来的正方形相比增加了多少厘米? 换种做法更容易【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三(5)班数学、英语考试,英语得100分的有10人,数学得100分的有12人,两门都得100分的有3人,两门都没得100分的有26人,三(5)班有多少人?

我们可以用“ ”表示人,用“ ”表示左手,用“ ”表示右手。英语得100分的伸出左手,数学得100分的伸出右手(如图1)。根据条件“两门都得100分的有3人”,因为这3个人已经包含在一门得100分的人里面,所以我们可以让人两手齐伸,把图1变成这样(如图2)。这样,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门得100分的和双门得100分的一共有19人,再加上两门都没得100分的26人,三(5)班一共有19+26=45(人)。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巧制“抽屉”解难题 森林学校要招聘图书管理员,应聘者一个个纷纷落马,最后出场的小松鼠心里七上八下。这时妈妈走过来,鼓励他说:“孩子,要有信心,我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会成功。”

听了这话,小松鼠深吸一口气,稳了稳神,蹦蹦跳跳进了考场。一眼望过去三位考官山羊伯伯、猫头鹰大叔、狮子大王正表情严肃地坐在那儿,在考场的中央摆满了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格子,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

小松鼠纳闷了,放这么多格子干嘛?这时,耳边忽然响起了山羊伯伯慈祥的声音:“小松鼠,你是最后一个选手了,不要紧张,慢慢考。首先,让你来熟悉一下我们森林图书馆的情况:我们森林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是按图形的形状来分类的,现在每本书的书脊都有应放的图形的形状,现在请你在五分钟之内将这些图书分别装在相应的格子里。准备好了吗,好!计时开始。”

小松鼠来不及多想,就急急忙忙地按要求将图书一一分好。“分得真是又快又准确,真棒!”山羊伯伯竖起了大拇指。擦了擦满头的汗,小松鼠吁了一口气,可转念一想,刚刚第一关就这样紧张,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样的难题?

这时,猫头鹰大叔用鼠标在大屏幕上点击出了一道题:森林学校图书馆有许多故事书、历险记和连环画,每个小动物任意选两本,那么,至少应有几个小动物才能保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动物所选的书相同?

小松鼠傻眼了,这该怎么做呀?它越想越急,越急越做不出来,刚要泄气,忽然,它发现这实际上不就是抽屉原理的题目吗?于是,它找到“抽屉数”,很快地就求出了是:3+2+1+1=7(位)。它高兴地大声说出答案,猫头鹰大叔欣慰地点了点头。

“小松鼠,你已经顺利过关,即将成为我们森林学校图书馆中的一员了,恭喜你!”狮子大王一改严肃的面容,笑眯眯 地说道。“成功了!”小松鼠高兴地跑出考场,它要告诉妈妈,是信心和智慧使它战胜了难题,获得了成功。新龟兔比赛

经历了第一次比赛失利的耻辱之后,兔子下定决心血耻,它发誓要和乌龟再比一次,可怎样才能比赢呢?兔子冥思苦想:我的长处是蹦和跳,特别适合爬楼梯,所以就和它比赛爬五十层的“森林大厦”。乌龟本来爬得就慢,让它去爬一层一层的楼梯,就更慢了。这回,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向大家证明我们兔子家族是最棒的!兔子在打好了小算盘之后,抱着必胜的决心向乌龟挑战,乌龟爽快的接受了。

比赛的日子就快到了,兔子憋足了劲进行起跑、蹦跳、拐弯等强化训练。可乌龟并没有训练,只是在楼梯旁边的一扇门里进进出出。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到“森林大厦”观看比赛。大家都为乌龟捏了一把汗,可乌龟呢,神情泰然,甚至还微笑着朝大家点头致意。

随着发令枪一响,兔子撒开了腿一溜烟地窜了上去。而乌龟依然不紧不慢,它登上楼梯旁边的一个门口,轻轻地按了一下按钮,“噌地”一声就如同离弦之箭似的冲了上去。大家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乌龟用的是电梯,动物们议论纷纷,聪明的小松鼠说:“把它们上升的路线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50—1=49(个)三角形。乌龟的路线呈一条直线是三角形的底边,兔子的路线呈八字形上升是三角形的两个腰,相比之下乌龟的路线显然比兔子短多了„„”

话正说着,电梯中乌龟一瞬间已经升到半空了。而兔子因为走的路曲折迂回,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腿都快挪不动了。不一会儿,乌龟到达了五十楼,早就等在那儿的山羊伯伯将冠军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动物们一片沸腾,而兔子被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离终点还远着呢!

7.《桥》教学(适合五年级) 篇七

《桥》(作者:谈歌。选自人教版五下。略)

《“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法】维克多·雨果。教材文本为苏教版六上《船长》。略)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笑起来。那个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万斌生

报忧不报喜的乌鸦,遭到无情的剿杀。

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乌鸦了,它仓惶逃命,筋疲力尽,落在了悬崖绝壁的一块悬石上。

人们并不放过它。猎捕者们历尽艰辛地追上来,密密匝匝地包围了它。原始的剑弩和现代的火枪织成了天罗地网,一同指向它。

“且慢!”首领发话了“,它死了就绝种了,不能不教而诛。”

接着,首领走上了悬石,对乌鸦说“: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从此以后改掉讲坏话的习惯,像喜鹊那样多多报喜,我们就放了你。”

“这———”乌鸦沉吟着“,如果真有坏事了呢?”

首领还未回答,围猎者们已经怒吼起来:“这家伙真是本性难改!”他们一边怒吼,一边向乌鸦栖身的悬石涌过来。

乌鸦大声喊道:“呱!别过来!悬石要塌了!”

“死到临头,还在讲坏话!”首领恼怒地说道“,杀———”

火枪响了,弓箭射出,乌鸦瞪圆双眼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哗”的一声———

与乌鸦一同坠下万丈深渊的还有首领、猎人、猎枪、悬石……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都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白天,他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文缘由

我一直很想上《桥》这篇课文,但又怕上。因为在我眼里,《桥》的教学价值与教学难点同样明显。

小说无非教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环境渲染、情节设计。

先说《桥》的人物形象。《桥》讲了一个小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之际,沉着镇定,通过果断而威严的喊话让惊慌失措的群众平静下来,排成一队,通过窄桥的事。

再说《桥》的环境渲染。谈歌善用比喻,巧用拟人。“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就把一场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写得很传神、到位。例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一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山洪的猛烈,野马桀骜难驯,一匹受惊的野马就要十几个大汉才能制服,一群受惊的野马,那一番横冲直撞、无法控制的场景跃然眼前。

再说《桥》的情节设计。《桥》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但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回读前文,种种疑问,恍然大悟。《桥》的构思把小小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知道教什么了,那么该怎么教呢?

如果单篇教学,无论是人物形象的感受,环境渲染的体验,还是情节设计的发现,教师在引领上都需要花一些功夫。

若把《桥》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一比较,很多东西立马清晰起来,你不讲自明。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这不正是我们想追求的吗?

例如,把《桥》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内容几乎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讲了一个游轮的船长在即将船毁人亡的危急时刻,冷静从容,发布明确而具有威慑力的命令,让争先恐后的乘客有秩序逃生的事。当然,大同中有小异。《桥》中的老汉对村民说不排队就退党。《“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说哪个乘客不排队就用枪打死他。乍一看,哪个更有威慑力,当然是以死威胁了。于是,问题就来了,老汉的话并没有以死相逼,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慑力?这个问题直指人物认识的核心。

而且很多语感好的孩子,在比较中还会发现,《桥》的语言极其洗练,往往单词成句,单句成段,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语句排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感继承于唐诗宋词元曲的传统又有所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是,《桥》的语言极具刚性,干脆利落,斩钉截铁,不拖沓,不阴柔,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这是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无法体会到的。

比较是最实用的阅读策略,你再拿几篇小小说和《桥》放在一起,你原来不太清楚的小小说的情节设计的特点也变得清晰、明显了。

群文阅读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就是不言自明,或者说教师少讲,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那么教师不是很轻松了吗?不是,教师的辛苦在前,尤其,选文章这件事,其中甘苦,教师自知。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结合语境,比较辨认“没、似、奔、倒”等多音字。

2.通过句子之间的比较,发现文章环境描写的特色及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3.通过文本比较,深入研读了解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4.通过文本比较,知道、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处理方式及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你们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朗读)

师:默读更便于思考。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默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天雨非常大,像泼,像倒。这是环境描写。

师:是的,这篇文章里的环境描写挺多。

生:我知道了村里的老汉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哦,他在感受、分析老汉这个人。你还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先人后己、以身作则、勇敢……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很特别,我没想到那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

二、第一次比较:研究环境描写

师:刚才有人提到环境描写。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画句子。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6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7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8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些句子都是在写洪水,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方法。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那种恐怖的感觉。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对比”,例如作者写洪水先是到了人的腿部,接着到了腰部,最后把人吞没了。

师:同学们发现作者用了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来势汹汹。你们再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非常短。

师:是的。我们来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成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写长一点。我们先把它们扩写成两个成语。

生: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还可以扩展得更长一些,你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大雨来临的———(出示)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师: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具体,也可以写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但《桥》的作者为什 么选择这 样的写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

生:这可能是个人的偏好 。

生:因为文章本身就不长 。

生:这样写,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师:让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

三、第二次比较:研究小说的人物

师:小说读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出示表格)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两篇小说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但再比较,我们又能发现它们的一点不同。

生:《“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是以死告诫大家排队,而《桥》中的老汉是用“退党”来警告大家的,我觉得船长的威胁震慑力更大。

师:是啊,大家遇到的危险一样,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在《桥》里,村长并没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那样,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作为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

(生默读、批注)

生:文中写道“: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

(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很好!对于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错误,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震慑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你看,我们读小说,感受一个人物,就是要这样读,从文字中,从细节里去感受。

四、第三次比较:研究小说的结尾

师:《桥》《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在柏林》三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结尾。

师:怎么特别呢?

生:这个结尾出人意料。

师:小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儿子)。

小伙子(他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他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说明老汉把儿子当作一个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篇小小说《窗》,但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学生投入到猜测结尾的学习活动中,略)

五、总结: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

师: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你看,今天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结尾出人意料。

课例评析

《语文课里更重要的事》是蒋军晶老师发表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上的一篇文章。蒋老师在文章结尾处说:“我在想,相对于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难道不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角’吗?为什么不能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这样新的可能呢?群文阅读或许能够提供这种可能。”

本课将教学直接指向“比较”这种实用阅读策略的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导向,学生学到的是真实的、常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也是群文阅读的一大优势,因为要在短时间内读懂多篇文章,必须要有支撑读懂的真实的阅读方法,比如浏览、速读、跳读、质疑等,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对传统语文教学是很大的冲击。

本课蒋老师一共设置了三个板块的比较,学生课堂阅读量为4300字以上,我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了教学主体内容(见下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是本课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带着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微型小说运用语言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情节设置的特点 。 本课的教学结构简单,单位时间内学生阅读量增大,学生对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理解都是通过比较领悟到的,对结尾特点还通过猜一猜的方式给予学生迁移认知的空间, 这都是常规语文课难以企及的 。 从学生学习效果的层面来检视, 个人认为程度好的学生可能收获比较明显 。 第一个比较板块仅有一个学生领悟到 “ 这样写,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 这种表达效果就匆匆结束;第二个板块的比较显然缺乏说服力, 基本是教师下的结论;第三个板块学生领悟非常充分和到位 。 我还注意到本堂课教师的结语: “ 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 。 你看,今天我们通过 ‘ 比较 ’ , 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 结尾出人意料 。” 应该说教师的结语很好地回应了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所获 。

基于这样的课堂观察,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三个板块的比较需要汇聚到一个点形成一个整体吗?个人认为是需要的,否则教学就没有结构的价值,而是散点平行推进。本堂课群文不是重点,借助群文理解《桥》的内容及表达形式才是目的,这是比较典型的参照比较型教学。既然《桥》本身是重点,那么这三次比较就应该汇聚到环境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上,让教学回到文本小小说的文体特点上。蒋老师的教学注意了每个点上横向的比较,如果能对纵向情节的推进做必要的观照就能看到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学更能从形式走向本质。

第二,如何比较,需要教方法吗?本课第一次比较是引入名家片段,通过朗读对比发现不同描写方法带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第二次比较是用表格的方式罗列两个故事的异同,第三次是快速浏览一组文章比较得出小小说结尾的特点,还通过改写比较表达效果。三次比较用了不一样的比较方法:朗读体会表达效果,表格梳理异同,快速浏览发现特点等。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比较”这种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果教师能适时点拨,更能回应本课教阅读策略这样的定位和目标。

第三,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有更深入的发现吗?读毕实录,有一些疑问产生,如群文教学如何解决阅读量大与课堂时间有限的冲突?群文教学如何关注低阅读力学生的发展?群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真正让学于生,通过真实的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让共识真正从学生中、在学生中产生?为何有这些疑问,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文本理解与发现之感,“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这个学生嘀咕的其实是本文最难理解也是理解老汉形象的关键,如果说关键时刻船长靠的是规则服众,老汉则是用多年锤炼出的一个老党员的威望在服众,这样一比较,才能体会出老汉这一形象的力量,遗憾的是这个极具价值的“嘀咕”并未展开来教学。群文是按议题结组的文章群,这个“群”里有编者或教者清晰的价值赋予,在教学中也很容易因为要达成预设的目标而忽略学生的发现。蒋老师说“群文阅读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就是不言自明,或者说老师少讲,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这个“发现”应该被高度重视。

8.五年级趣味数学教学浅析 篇八

一、趣味教学要求重视“游戏性”

趣味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而目前的众多教学方法当中,游戏教学的趣味特点是不容置疑的。对于数学这门“严肃”的学科,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过度强调了其“严肃性”,而将数学的贴近生活、神奇和趣味等特点给忽略了。数学的探索性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喜欢数学的人会越来越喜欢数学,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学习数学的那份感觉。在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当中,虽然基本上都是基础教学,但是同样可以给孩子们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来增加他们的兴趣。特别是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更能够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到非常快乐和轻松。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章节的时候,我都会和学生玩“寻宝”的游戏。先将孩子们分为几组,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和圆,请学生们猜一猜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在学生们猜到三角形后,再画一组这样的图形,猜一猜第七个图形是什么。这样经过几次之后学生才能够找到真正“宝藏”的所在之处,获得最终的胜利。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既可以让各个小组同时竞争答题,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有不一样的题目。

二、趣味教学要求重视“高效率”

趣味教学并不意味着和学生随便“嬉戏打闹”,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一节课。趣味课堂最终还是需要靠高效和高质来做保证的,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因此趣味教学必须要重视“高效率”,将趣味课堂的内容设置清晰,每一个活动都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们得到娱乐,又使之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对于趣味教学,很多人认为就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其实不然,它是另一种学习态度和境界,是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从课本的角度去讲课,或是为了通过提几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多大或是最小的岛屿有几平方米的话,要么不能够吸引学生,要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老师不妨从现实的应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去一片空地进行测量,通过量其长、宽,得出具体的面积,这样学生也能够有一个宏观的具体概念。而且通过对不同面积的测量,学生既练习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从这些操作中学习到知识。

三、趣味教学要求重视“情景性”

趣味教学重要的一点即生活情景性,也就是运用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将教学内容直观化,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辅助教师教学。

采用趣味教学法时应该重视“情景性”,这不仅仅是对问题解决方式的一个要求,也是对这个教学方法本身的要求。因为趣味教学法不单单局限于对新知识的引导学习,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完全可以融合生活化的情景导入法进行教学。利用趣味性的故事情景导入教学内容:中秋节吃月饼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李爷爷家有个大月饼,我们看一看李爷爷是怎样为三个孙子分月饼的。爷爷为最大的孙子分1/3,老二分到2/6,而最小的孙子分到3/9,大家说这个分法公平吗?学生们纷纷进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深入理解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既能够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反应能力,又在游戏的过程中用紧张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感,让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能够保持持久的新鲜感和动力。

趣味教学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重视的教学方法,而对小学五年级数学的趣味教学则更要发挥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做到高效、高质地学习。

上一篇:审批科下一篇:三年级家庭教育典型案例